按照中国逻辑,这部片子最后就不会这么迷惑:永恒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到底该失去小我痛心,还是莫待失去大我悲悯。
很多人说导演故意丢下一个问题离去: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在人性与生存的角力中,根本没有输赢。
即使影片最后10秒得以时光倒流,H与Brody应该还是会坚持最初的选择。
故事核弹最终引爆,也印证了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尤其在美国这样一个“如此尊重人权”的国度。
纵观全剧,导演传达的美国态度有二:争论哪怕是一个敌对恐怖主义分子的人权却肆意藐视践踏所谓恐怖主义国家人民的生命;应该保障本土公民的幸福还是捍卫所谓世界性的泛安定繁荣。
哪怕是哪一个,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圣贤毕竟少数 大多数芸芸众生只要不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上面的八个字就是HUMAN BEING 的原则。
问题是当你的生存权利被剥夺 或者说你被“非人” 时 你还需要守着人的原则吗 杀童案的罪犯在现实生活里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被极大的损害了利益 他们和父是康的现代包身工一样被剥削到死 只不过选择了结的方式不同 前者和电影里的杨格一样 想在死前扩大影响 引起注意山西的胡文海灭门杀人案 記者問他為什麼連孩子一起殺時,他蠻有道理的講:「不把他們也殺了,他們長大要欺負我家娃娃……」本片虽然血腥 但现实更加残酷 西部彪悍精神铸就的美国人在反恐问题上绝不会像电影里那么优柔寡断 最近HBO的太平洋比前作兄弟连更写实 想想老美为自由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 怎么会容忍邪恶势力的做大 再将大多数的人拖进地狱?
我还记得在奥巴马到上海后的演讲,其中反复提及一个词:普世价值观。
这个起源于古希腊的词汇,在经历了近3000年后,来到有着传承2000年天命各安所归思想的中国,突然被很多学者放大许多,异口同声都说在这个世上朴实价值观是人类共有的价值体系。
这部电影最让人思考的地方,无非在最后,H若没有被打断对那两个无辜孩子的伤害,是否成千上万无辜的平民的伤害会被打断。
耐人寻味的就是在代表三方正义势力在最后一起爆发。
有人说,H的正义在于拯救这个国家,在于拯救这个国家的人;而helen的正义在于维护法律,法律的正义与庄严才是关键;至于younger,他的正义在于拯救伊斯兰世界,在于真主,当然他还说了句,愿真主保佑美国。
自然而然,会让人想到哈佛的那个讨论正义与公平的公开课。
虽然这事情是有点相似,可我觉得现在这么联系,恐怕这事会越来越复杂。
所以先等等再说吧。
我是个人性本善论者,所以看事情不免先从好的一面看起。
在这三个价值观的角力之中,法律,输赢,宗教,没有谁会是赢家。
而在这之中,人性却是很残忍的被用于纽带。
你会发现,除了H,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真正做到将人性掌握。
H,是个典型战争贩子。
但是,他很明白战争的缘由。
从他妻子那就可以知道。
那个被摧残又去残害别人的人,能很好的成为他助手,是多么大的转变。
面对着血腥,残忍,甚至那些事要自己面带微笑动手,他的心理承受力该有多么强大。
可是,他依然在一个时候支持不住,可见就算你洞察了人性又如何,自己也很难完全做到想要那样。
说完H,说younger就简单了。
他那句'i'm all prepared“已经说明一切。
只有H才能使他的对手,也只有H才能打败他。
H对younger说他的计划失误在于遗漏了H。
其实我还想说,younger计划恐怕是完美的,因为他最后一道关卡,孩子对他最后人性的折磨,被人”友善“的阻扰而顺利通过。
他早就想到,逼不得已用3个炸弹来换取自己家人生命安全,却没想到,在最后时刻,自己再强大也要崩溃。
对于H而言,younger打败了他,因为H他知道他忽略了其他人的人性。
现在该说说helen。
这个致力于法律公平的代表。
其实正是我们一般人的化身。
明知道有更大的牺牲,却受不了在眼前的残忍。
有人说,个体生命在眼前消失是对人巨大的冲击,但到群体的时候,就会平淡很多。
我只想说,这是真的。
我从小看着母亲的手术刀伴着鲜血挥舞,只以为是救人。
后来才明白,如果不成功,其实那也是一种谋杀。
因为我亲眼看着一个大叔,就那样走了。
家属冲进来要打医生们,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医生们其实是刽子手。
回来helen这儿,她在某个意义上,也是刽子手,你无法要她负责的受害者身份刽子手。
所以在奥巴马提出普世价值观的时候,试图用人性来验证是再合理不过。
对于那些已经有信仰的穆斯林们,用这样与他们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会有用吗。
在我们看来是愚昧的人们,我们在他们眼中也是愚昧的。
和稀泥的中国人,很聪明的就提出”天命各安所归“。
来个中立的第三方,都无怨言。
只可惜,在这个被西方思想占据的社会越来越讲究竞争,可怜的老天终究打不过民主和自由。
多啰嗦一句,温总理所仰望的公正正义的星空,到底是什么?
我问了吴稼祥,他依旧在那和稀泥。
先说句,这是一部极好的电影。
很多人看到这电影,一定会联想到哈佛法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那段视频,我记得里面教授对台下一学生开玩笑说,哦,让你自己推你就不干了?
现实中,很多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落实到实际便萎了,电影中,女猪脚也不可救药的萎了。
该不该为了很多人的性命而牺牲无辜的人?
为价值观而付出应有代价的底线是什么?
这是该影片提出的问题。
女FBI的仁慈,先导致53人丧生,后导致数万人死亡。
她的理由,仅仅是我们是人,我们不能那么做,让核弹爆去吧。
不能做什么?
不能伤害两个暂时无辜的孩子,起码在她面前。
于是数万人,不知多少个无辜的孩子就死掉了。
然后美国会发动战争,国家机器一旦开动起来,更多无辜的人会丧生,而一切的原点,仅仅开始于两个孩子。
女FBI没搞清楚一件事儿,她没有权利扮演宽容者的角色。
当女FBI拿宪法说事儿的时候,男FBI一针见血:如果核弹爆炸了,就没什么宪法了。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内容许的人性和罪恶同样是有限度的,没有限度的宽容就会滋生没有限度的罪恶。
不愿去干她眼中的dirty thing、不愿看到的dirty thing在她眼前发生,和因刑讯失败而即将引发的无数件dirty thing和更多无辜人的死亡,女FBI选择了前者。
女FBI宁可选择可预见到的百万人死亡的事实,也不愿自己做恶人,自己不背负罪恶感比拯救他人来的更重要 。
这很符合一神教逻辑:如果杀掉你我就可以上天堂,那,对不起了。
女FBI与中世纪的诸多一神教徒没什么区别,中世纪的教徒打着造物主的口号无罪恶感地杀人,她打着仁义道德的口号无罪恶感地杀人,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在死了53个人的前提下,女FBI还能为了自己不背负罪恶感又去维护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家心里都有数)。
在矛盾的价值观下徒劳地挣扎,这是导演扔给我们的西方式包袱,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东方的手段去打开。
庄子云,大仁不仁。
至大的仁慈,好像不仁一样。
女FBI以小仁引发更大的罪恶,H以自己的不仁结束罪恶。
H做过的事儿,他会没有罪恶感嘛?
一定会的,但是他还会做下去,为了更大的罪恶不发生。
为了无辜人的性命,H宁可干下足以让他一辈子内心活在炼狱死后没准下地狱的事情,这个人的身上有东方式圣人的影子。
H明白自己没有权利决定百万人的生死,他仅仅能决定眼前几个人的生死,他没有能力解释价值观的事儿,这点女FBI就虚伪多了。
有一个故事,我记不大清了,说的是,一个和尚渡河,上了船,他发现有一个专门打劫船只的大盗,和尚可以告诉其他人,其他人会杀掉大盗,这样别人就犯下了杀孽,因为大盗当时还没有行凶,和尚也可以不说,这样大盗就会犯下杀孽,选择前者和后者,都有人会因犯下杀孽堕入地狱,和尚后来怎么做的呢?
他自己上前,把大盗给杀了。
东方式的思维,是不做价值观的评判者,而做的是承受者。
西方人扔出了一个让你评判对错的包袱,让你迷糊让你迷惘让你崩溃,可是我们的东方老祖宗很多年前就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世间的对错本来就难以评判,而我们也未必有评判的权力,我们仅有承受后果的能力。
哈佛教授讲座里提到的东西,老祖宗可能在2000多年前就想明白了。
一战时,一个叫亨利坦迪的英国兵,放过了一个德国伤兵,这个德国伤兵后来引发了二次世界大战,难以计数的人死于这个野心勃勃的狂人之手,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叫希特勒。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这个英国兵该不该杀掉希特勒(因为谁也不能穿越时间,看到未来),而是说,每个人其实没有能力对一件事做彻底的对错评判,女FBI做的正是这种不自量力之事。
二战后期,日本拒不投降,美国决策者决定扔下原子弹,二十万人丧生,如果美国的决策者们有妇人之仁,觉得扔原子弹有违人道,跟日本死拼,可以预见到,日本本土和东亚东南亚以及美国会有更多人死亡。
二十万人,十万倍于电影中的俩小孩,决策者们还是干了。
因为只有战争才能剥下人性和价值观的虚伪外皮,和平时期歇斯底里的反思简直轻如狗屁。
如果顺着西方式的思维来看这电影,的确会让我们陷入一个矛盾的境地,所以,不妨我们脱离开西方人的价值观,用我们老祖宗曾经说过的话去审视它。
文/十一月的雨2011年7月,在红歌正四处萦绕的中国,在根正苗红的《建党伟业》正在霸占银幕的中国,一部一年多前的美国电影以批片①的形式悄然公映,孑然独立,卓尔不群。
它就是《战略特勤组》。
乍看译名以为又是一部警匪动作题材影片,细看英文原名却是另外一番光景:unthinkable,不可想象。
也许只有看过的人,才能体会这个词的残酷含义,一如电影海报上那个背对镜头的溅血身影。
选择:危狱惊情还是道德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中国内地还公映了另一部水准极佳的批片《危情三日》(The Next Three Days),由美国著名导演保罗•哈吉斯执导(此君2004年编剧的《百万宝贝》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紧接着第二年的导演处女作《撞车》又以黑马的姿态蝉联了这一荣誉)。
这部影片讲了由拉塞尔•克劳饰演的男主角坚信深陷谋杀罪名的妻子是清白的,在穷尽所有正当方法也无计可施之后,最终选择布局一场越狱大戏,上演了一幕危狱惊情,携妻带子,远走他乡。
整部影片风格凌厉节奏紧凑,看下来酣畅淋漓,男主角虽然经历了重重磨难,最终的选择却义无反顾,结果也是有惊无险,浪漫的众望所归,颇具中国武侠小说的潇洒之风。
至于其做法在法律上的正当性云云,早已被看客们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相比而言,《战略特勤组》里的那个选择,则让人纠结得多。
前美军特种部队炸弹专家史蒂芬•杨格不满美国对待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于是作为穆斯林的他策划了一场特殊的恐怖袭击。
他宣称在美国三个城市中分别放置了三颗小型核弹,即时将自动引爆。
FBI反恐部门女探员海伦•布洛迪负责调查此案,她的小队连同极度危险的谈判专家亨利•汉弗莱斯受命审讯史蒂芬。
绰号“H”的亨利手段残忍严酷,加上政府高层的纵容他愈加有恃无恐。
于是,这场临危受命的刑讯逼供把很多人逼进了道德困境无法超脱,并在突破底线后走向了不可想象的癫狂。
公正:该如何是好?
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教授在他著名的法学系列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② 中曾经假设过一个关于“失控电车”的案例: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行到一个岔路口,左边的路有五个人,右边的路有一个人,电车所到之处必无任何存活的可能。
如果你是司机的话,应该选择把方向盘转向哪边?
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可以借助“紧急避险”的原理做出相对一致的选择。
在课堂现场的学生也不例外,绝大多数人选择牺牲那一个人来拯救另外五个人。
因为正确的选择,是取决于你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的,而两种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此谓“后果主义道德推理学说”)于是桑德尔教授变换了一下条件,提出了第二种情形:假设在失控的电车面前只有一条路,前面有五个人,而在路上方的桥上有一个胖子,若他能堵于车前的话车肯定会停下来。
如果你就在胖子身后且必须做出选择的话,你是推胖子下去,还是放任五个人身亡?此时在场学生的立场如大多数观众一样开始分化动摇,随着情况的改变,他们开始倾向于去评判行为本身的动机,而不单是行为的后果。
就此便陷入了一种道德困境:为了救那五个人,我可以去杀死一个人么?
杀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被允许么?
接着,教授抛出了更让人纠结的类似案例:假如五个重伤的人被送进医院,需要移植若干器官才能存活;同时,医院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病人,取了他的器官后肯定能救活那五人,但他本人一定会死。
如果你是那名医生,该如何选择?
在如此的困境中,什么才是道德的选择?
如何才是正确的做法?
公正,到底该如何是好?
不可想象:杀人的道德侧面《战略特勤组》面临的状况,远比这几个例子要复杂和危险的多。
首先,美国当局无法确定这位前特种部队炸弹专家现穆斯林恐怖分子杨格先生所言是否属实,即,三颗核弹是否存在?
这让他们的刑讯逼供行为从头到尾充满了矛盾和困惑:是否我们费尽功夫丧尽原则到头来只是因为一个玩笑?
其次,假定核弹确实是存在的,在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无法想象。
事实上美国当局根本无法忽略这种可能性,他们无法以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这也是当局高层纵容曾在战场上身经百炼的“H”不惜任何手段都要逼出炸弹下落的原因,这是一场他们输不起的战争啊!
H在本片里是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与其说他是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不如说他是饱经风霜的刑讯师。
他懂得最严酷的私刑手段,并且通透人性的弱点,所以除非经受过特别训练或者有着极强的意志力,一般人根本无法在他面前隐藏半点秘密。
可惜的是,这两点被万里挑一的杨格先生都占全了。
这也是H使出饱受诟病的最终手段的原因。
但H也是有原则的人,他是影片中唯一将“后果主义道德推理”坚定贯彻到底的人。
他的目标简单而粗暴:有上千万人的生命因为一个人而受到未知的威胁,那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这些人能获救,都是最终正确的选择。
因此在他眼中,把胖子推下桥和把健康人的器官取出来都没有问题,只要另外的五个人能够活下去。
因为有这个冷酷信念的支持,H成为在这种棘手情况下所有人都必须去依靠的人。
即便他的刑讯手段再残忍,即便受刑的杨格先生的人权受到再大摧残,即便身边的人会不时跳出来抗议一番,在炸弹可能造成的后果面前,一切都是枉然。
但同时H也深知,自己虽然不是刑讯机器,但随着事态深入他迟早将无法收手,在那种极端情况下正确地做出继续还是停手的选择,已然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他很冷酷,但他不是疯子,所以他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有可能会公平决定这一切的人——FBI女探员海伦•布洛迪。
海伦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律系,为人公正无私而且实战经验丰富。
这个角色设定在本片中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所以每个人的选择都微妙掺杂着自身的倾向性。
只有她,不仅谙熟法律规则,同时刚正不阿,有怜悯之心,又有审时度势的隐忍,把这一切综合到一个人身上,难道不是蒙着眼睛的正义女神泰美斯的化身?
海伦起初对H行刑的阻挠多半源于女性特有的善良公义,她总想一种合乎人性的方法说服杨格先生讲出秘密。
但随着事态的不断升级,她逐渐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宗教极端分子根本不可能被说服,而在他提供了虚假信息导致53人丧命之后,愤怒的海伦几乎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那把刺进杨格胸前的小刀就是私刑之刃!
但最终,理性还是颤抖着将它从中抽离出来。
这场战争的转机应该是源于杨格先生的一个失误。
如果说他是灭绝人性的极端宗教分子倒也不尽然,因为他的内心还有唯一的人性弱点,那就是他的妻儿,所以他在行动之前将他们早早的送出美国。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因为签证问题滞留了下来。
于是,风暴开始,无法逆转。
H在最后的行刑前对杨格说:如果你要收手那请现在就说出来,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不可想象。
H强硬地要求将杨格和他妻子放在同一间屋子受审,并当着杨格的面强硬地威胁道会伤害他妻子。
所有人都以为他只是威胁,我相信包括杨格在内,至多也只是伤害。
可是就在他妻子即将被带离的那一刻,H突然手起刀落,割破了她的喉咙。
她在惊诧中捂着血如泉涌的脖子倒地而亡。
杨格疯狂了,在场的其他人愤怒了,所有人都认为H疯了。
他终于突破了底线,诠释了何为不可想象:他把胖子推下了桥,把未死之人的器官挖了出来,是否能救活五个人却是未知。
而这仅仅是个引子。
杀了她妻子只是让杨格心理防线崩塌的开始,要逼他说出秘密还得靠他的两个孩子。
当他们被送进只有H同时所在的密闭审讯室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再认为这只是个威胁,当然也包括杨格在内。
所以尽管他像野兽一样怒不可遏,但还是在海伦的不断逼问下陆续说出了那三个地点。
但,H却没有因此而停下来,他在密室里有条不紊的继续着刑讯的准备。
其他人像发疯般开始冲击审讯室,最终强行破门而入把H抓了出来,你可以想象美国当局高层、军方、海伦这三方用何种语言和态度怒斥他是个魔鬼。
但这个男人却抛出了一个比炸弹还要劲爆的结论:还有一颗核弹存在。
然后极富戏剧性和荒诞感的一幕出现了,美国当局高层的态度立即转向了一百八十度的反面,跳下道德高地,义正言辞的要求H继续审讯那两个孩子。
如前面所说的一样,H早已经看透了人性的虚伪和自私,所以他不相信在场任何人的叫嚣和选择,除了海伦。
他知道自己已经离底线太远,停手还是继续,他把选择权交给了这位正义女神的化身。
当所有人都为末日来临而疯狂的时候,如何丈量公义的权力被交到了第三方手上。
“你们不能这么做! 我们是他妈的人,要爆就爆吧! 我们不能这么做!”("You can't do this! We're fucking human beings. Let the bomb go off! We cannot do this!")这便是海伦的最终决断。
也许是她奉行“绝对主义方式的道德推理”,认为正确的选择取决于特定的道德准则,而不管后果如何。
简而言之就是只要程序正义不管结果公平与否。
也许是她心怀侥幸可能第四颗炸弹是子虚乌有,所以只要先救了面前的“一个人”就成,至于那“五个人”,也不一定会死吧?
还可能是她的母性在那一刻让心中的天平果断的偏向了两个已经丧母的孩子。
总之,她做出了这个选择,而H选择相信这个决定是公正的。
杨格自杀了,硝烟散尽了,核弹也拆除了。
但镜头却移向了那隐藏在角落的第四颗,如鬼魅般的红色数字倒数到了最后的一刻。
于是,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新的困惑却又横亘在了心头:到底由谁可以替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海伦?
政府?
最高院?
正义女神?
抑或是,上帝?
这个困惑如影片的结局一样,让我无助而苍凉。
2011年7月22日①批片,或称“买断片”,与“分账大片”的概念相对,是中国引进外国电影一种形式。
前者在内地的发行不采用分账方式,而是由内地的发行公司向供片的海外公司支付一定费用,买断影片的内地发行权;而后者由海内外参与影片发行、放映的各方进行“分账”,同时其发行权由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垄断。
②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也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
英国的《卫报》称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http://i.mtime.com/mxl117/blog/6339275/
整部片子只有两个真正的信仰者,扬格是一个,h是一个,两个人都有过一次迟疑,可到头来都没有妥协。
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以恐惧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二是两个人都是绝对的信仰者,三是他们其实都具备“过于健全”的人性。
我零零散散的敲打这段文字,只是因为想法很多,为防止遗忘,先敲重点。
编剧给了h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就是那个一直伴他左右有点印第安血统的助手,从信仰的角度,我定义他为“底线”,就像h所说,他要找出扬格的弱点,然后攻破他,h在找的就是扬格的底线。
两个孩子就是这位本来无所不用其极的印第安捍卫者的底线。
一旦触及这个底线,信仰就会失效。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同类的事情,比如某些军方干部严于律己,却在私生活上翻了船,这看上去和信仰没什么关系,可是,如果把共缠主义当成一种信仰的话,我所说的那位高干的底线就是本能。
例子很多,充斥生活各个领域,不多赘述。
回到孩子的问题上,我本来怀疑扬格是否是一个彻底的信仰者,可是当他夺得手枪之后,毫不迟疑的就了结了自己的性命,而把他的孩子托付给联邦女警的手上,我顿时打消了怀疑的念头,这家伙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信仰者!
因为,他明知还有第四枚炸弹。
女警会怎么对待他的孩子并不重要,因为这两个孩子的命运不在那个女警的手中。
这只是信仰者对迷惘者一次彻底的凌驾而已。
说到女警,她是整部片子里最挣扎的,可她却不是最虚伪的,在我的解读,她属于现实生活中的迷惘者,她一直在动摇。
对于其他几位看似不重要的演员,也有很重要的解读,h的托管人,那位黑西装的胖子,他也算是拥有信仰,可他不是绝对的信仰者,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取舍,他只是h的使徒。
最后丢枪的神秘人士,他代表的是美国的政府,他自始至终演绎的就是美国政府的多面性。
其实还有一个人物我觉得值得研究,就是h的老婆,她是h的另一个使徒,而她的存在的意义就是证明“恶,不是单一维度的事情”。
这部片子牵拖出来的问题很多,从信仰的角度切入,对了解何为信仰其实是蛮有用处的。
先写这些吧。
在“全能”上帝笼罩一切的欧洲中世纪,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上帝能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它可以扩展表述为“上帝能创造出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吗?
”信奉上帝“全知全能”的基督教神学家发现这是一个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无论能否创造出这样的石头,都将导致上帝并非全能的结论。
这就是所谓的“全能上帝悖论”。
它所揭示的不只是话语逻辑上的矛盾,更是价值观上的困境。
对神学家和信众而言,倘若上帝不是全能的,他们的信仰可能会破产,在行动上也会进退失据。
信仰一旦偏执,行为就会不测;而价值观一旦动摇,心灵则会倍感煎熬。
对Unthinkable中的三个主要角色——生长于美国的恐怖分子Y、干练正直的FBI女特工B、神秘的虐审专家H——来说,他们的失控和冲突都源自价值观的不可调和。
对一般民众来说,像Y这样的恐怖分子无论在道德或法律上都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威胁到了大部分人的生存。
维护多数人的存在权是现行人类法律和道德的基石,就是说,为了最多数民众的利益,必须将那些以不正当手段特别是暴力方法表达诉求的人排斥在社会结构之外。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有时甚至可以使用特殊手段,比如对恐怖分子施以虐问。
这正是影片中H的价值基础。
问题在于,为什么多数就可以决定少数——难道不是人人生而平等吗?
难道不是天赋人权,即使是嫌犯也有人权的吗?
B的回答是:是!
而H的回答是:不是!
不同的价值认知导致了两人不断的事实冲突,这也是影片最大的张力来源。
H使用种种令B震惊的审问方法虐待Y;当Y安放炸弹炸死53人后,他将Y的妻子带来,并当面割破她的喉咙。
面对H的疯狂,顽固的Y说出了三枚炸弹的隐藏地。
大家,包括B都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但是H不相信,他认为还有第四枚炸弹。
为了证明他的猜想,他把Y的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当做人质,准备施以刑罚。
他说,这两个孩子不是无辜的,因为他们是恐怖分子Y的孩子。
在现实面前,B被迫对H一步一步退让,抛开对人权和法律的基本认知,让他动手实施酷刑。
可是,当孩子们被带进审讯室,她的容忍被挤压至最底限——如果纵容H,她的道德基础将动摇,而价值观的崩溃将摧毁自我。
所以,她命人炸开审讯室的门,将孩子带出那栋神秘而罪恶的大楼。
不断的彼此的和自我的价值冲突中,每个人都暴露出弱点,都作出了选择,也都进行了妥协——部分的或全部的。
然而,Y撒谎了,的确还有第四枚炸弹。
倒计时渐渐趋零,炸弹即将爆炸,更多的无辜民众将成为牺牲品。
末尾的这个细节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在效果上,它成功地将自己从一堆平庸的反恐片中拯救出来——惊悚紧张而又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它又非常吊诡——用一百多分钟讲述了一个炸弹威胁及其如何被解除的故事,最后一分钟又出现了一个无法解除的炸弹——它就是一颗“炸弹”,讲述了一个故事后又摧毁了这个故事。
一切又回到开始,不同的是,这时谁都没有办法。
就像全能上帝的悖论,影片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可靠?
维护它,可能会伤害其他人;无视它,可能会毁灭自我。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幸好,影片所提的只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
情节前美军特种部队炸弹专家史蒂芬·阿瑟·扬格作为一个穆斯林,他因为不满美国对待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于是策划发动恐怖袭击。
他宣称在三个城市中分别安放了三颗小型原子弹,并故意让FBI抓住自己,以此开始谈判。
FBI反恐部门女探员海伦·布洛迪负责调查此案,她希望以平和的措施来说服史蒂芬,可却在紧要关头发现军方以及一个神秘部门介入其中,她被迫和一个极度危险的谈判专家亨利·汉弗莱斯受命审讯史蒂芬。
绰号H的亨利手段残忍严酷,加上政府高层的纵容他愈加有恃无恐。
海伦反感这样惨无人道的非法手段,她想尽办法争取史蒂芬的信任,让他讲出炸弹的确切位置。
可是随着时间的紧迫,亨利的手段愈加残暴,并且以史蒂芬的家人的性命安全来威胁他。
在妻子被亨利杀害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史蒂芬终于说出了三颗炸弹的位置并自杀了,可是,影片结局时,第四颗核弹爆炸了。
主题分析电影主题可以看作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你是愿意牺牲一个人甚至他的家庭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呢,还是救活一个人来让成千上万的人走向死亡?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但实际上却很难。
正义的一方为了拯救百姓而用严刑逼供的手段来迫使恐怖分子妥协,之后他还会是正义的吗?
答案也是不确定的。
感想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上万的百姓,或许很多人都会赞同这个做法,因为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孰重孰轻,一看便知。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简单的事情往往会变得复杂。
如果要被牺牲的人是你,你还会赞同亨利的手段吗?
让他伤害你的家人,以此逼迫你屈服?
或许你会说你不可能做一个恐怖分子,所以这样的事也不可能发生在你身上,或许换个说法,公司要裁员,你的离开,将会将这个企业从破产的边缘拉回来,那些没被裁员的人也不会失去他们的工作。
可是如果你那时的经济拮据,或者亲人生病需要钱,你还愿意牺牲你一个去成就他人吗?
现实中总会有很多不定的因素,你无法预知下一分钟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可能会有一个信仰,让你甘愿牺牲自己甚至自己的家人来完成时,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恐怖分子存在了。
或许很多人赞同海伦的做法,反对对犯人采取非人道的做法进行逼供,因为这是不正义、不道德的行为,侵犯了一个人的权利,可是,那些将要被夺去性命的人们,他们的权利,岂不是被恐怖分子侵犯了吗?
第一颗炸弹的爆炸夺去了53个人的性命,屏幕前的我们也许会为他们悲伤,想要狠狠地揍史蒂芬一顿,可是影片的最后那颗核弹的爆炸,会夺去成千上万的人的性命,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看到,可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到,那将是一片惨状,那时,你就不会想杀了史蒂芬吗?
当上万的人的性命因为海伦的仁慈而悄无声息地逝去时,海伦本身就不应该受到批判吗?
也许很多人责备亨利的做法,认为这样过于不人道,我们甚至会唾弃他的行为,将他归类于野蛮人一类。
可是那些被我们向往的超级英雄们,难道就不应该归于同一个范畴吗?
因为只有正义才能打倒邪恶,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运用暴力来伤害别人吗?
可是如果你的家人将会被波及,你会怎么做呢?
那时我们还可以安稳地坐在椅子上批判亨利的行为吗?
那时我们还可以言之凿凿地说逼供是不道德、不人道的吗?
恐怕我们那时只会疯了似的折磨史蒂芬吧。
这类的问题永远都没有正义邪恶或者对与错之分,即使你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即使你确信人间要有爱,即使你希望拯救更多人的性命,这件事的结果只能由一个骰子来定夺,命运将会告诉你结果,可是你永远找不到对与错。
可是当看到一个神秘高层对亨利说:“你现在可以终结一切了,政府高层们都已经进入防核爆的地方了。
”我终于在影片中发现了一个可以被归于邪恶的存在了。
只要政府能正常工作,哪怕牺牲再多的百姓,也不会退让一步给恐怖分子。
这样的披着正义羊皮的狼才是我们真正要唾骂的对象。
一言以蔽之,在这部影片里我分辨不出正义,只能看到满满的邪恶。
桌上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一个大圆圈圆圈中央点一个黑点,这个黑点就是你然后按照与你的亲密程度在圆圈里填上人名,亲密程度从圆心向外依次递减大多数人都会把父母 兄弟姐妹 配偶的名字写在自己周围吧?
而最外圈应该是:其他中国人——外国人——外星人...这问题不就解决了?
至于道德,道德是人规定的,是统治者利用群众的方式之一面临这样的情况电影中的主角内心那个挣扎啊那个痛苦啊...为什么?
因为道德的束缚和人性产生了冲突当然这里说的人性不是是后天教育得来的所谓人性如果一个歹徒闯进你家要杀你家人,你拯救家人的唯一的办法是虐死他,这时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还跟电影里的女fbi那样婆婆妈妈,那你才是个真正的禽兽,纯的为什么老爸和老妈掉水里这样的问题最操他妈的恶心,因为这俩人在那个圆圈里是紧挨着代表自己的那个黑点的如果换成一个陌生人和老妈掉水里救谁,那答案就不用说了吧这才叫本能,这才叫人性,而不是那种假惺惺的高尚有朋友评论说,这事如果在中国发生就不会这样了中国人不信神,也就没有电影中那么多"oh my Jesus" "oh my god",对这种事办起来自然也就没那么复杂其实现实中这事在哪发生也不会这样,像女主角那样的人能当FBI?
这电影的重点根本不是道德 不是底线 不是人性 不是正义电影本身对这个问题也很明确,最后的核弹还是爆炸了,这一点就能说明问题有人要说了,谁可以决定牺牲谁去死?
如果事情真像电影里那样摆在老子面前了,那老子可以顺带还要狠狠地给在所谓高尚面前踌躇、痛苦、摇摆不定得要死的家伙几个大耳刮子
讨论杨格就像讨论杀小孩的犯人,就像讨论拉登....谁都知道东方快车谋杀案真正的剧情....对恶魔大家采取什么态度....如果给你一次审判拉登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前一个小时昏昏欲睡,就算是反英雄主题也掩盖不了平庸。。赛缪尔是谈判专业户么?
原以为大片,却是小成本室内剧。新意是展示装逼犯的写实图。核爆在即,审讯凶犯不肯招供,此时逮住了它妻孥。我第一反应就是拿小崽子开刀逼供。可是,有个差佬万难无奈要这么做时(请注意还不是首选),装逼圣母以人性为辞跳踉大喊,令人寒心的是上司与同事也如是观,同事喊着放开孩子暴打他。伪善至极
伦理片
boring 28分钟 弃
嗯,很少能看到国外有这么烂的片子了、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只有严刑逼供、才行得通、阿呸、
人性的讨论
不然叫那个恐怖分子来中国 ......
最好怕的是人性 最可怕的是信仰
在电影中 你一直错乱于到底要站在哪一方 不过说到底电影要表达的目的难道不是:全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中国人民很幸福?
看海报和电影的名字我以为又是一部关于警匪之间的枪战片,但豆瓣7.8的高分说明了它的不一般。果然,关于小我和大我等一系列的人性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可悲的是,在我们的党国正义已一文不值。
这事也就发生在美国,要在中国就没这么复杂了……
这傻了吧唧的片子怎么会有人觉得好看?
这是一部震撼人性的影片,看到中途我就想起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授课视频。公平该如何与正义协调?整部影片一直在拷问观众却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这部影片跟美国的政治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是全人类的问题。
是舞台剧的本子吗?现实题材能编成没一处可信的,也算极致了。
这个结尾是否太沉不住气了
坑爹
垃圾中的战斗机
不是很喜欢这种人性的讨论,正义的讨论。
没啥意思,很无聊的一个片子。
杰克逊发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