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演瑞斯伊凡斯也可以称得上著名配角了,影片里有许多演技好的英国演员,为电影奉献一场精彩的大戏。
为了更贴合历史服装设计也非常的出彩,虽然没有获得奥斯卡但是提名也不错了。
精彩政治、计谋,兵变让电影更有看头,莎士比亚在里面里面的情节会让人们有新的认识,写出来哈姆雷特、麦克白、竟然不是莎士比亚竟是牛津爵士。
当然这只是影片里导演自己表达的一种观点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也不知道真正的正确答案。
看了牛津爵士和伊丽莎白女王的爱情没想到他们是母女,他们俩生的儿子是管伊丽莎白叫奶奶还是妈妈,这种乱抡的戏份本人还是有些接受不太了的,在气氛上也是营造的非常到位,大臣们的互相斗争,女王的老去和权利慢慢消失让整个皇宫里演变了一场斗争。
牛津爵士孤独的死去 推到政治对手失败 盟友政变被砍头 女王死了 他救了他儿子最后一命却不能相认,他的最后将书都送给他人只想要一句认可,得到这声认可他应该也死而无憾了。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写书写舞台剧就算给家族诺抹黑,牛津还是继续坚持这根本阻挡不了他热爱的东西那怕署名都不是他自己,他还是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兴奋,在台下振臂高呼。
本来是当做一个random的电影看的在city cinema east village 超级有feel的复古电影院影厅也是圆形顶 恰好像电影中观众所在的theatre一样没想到拍的如此好看处处有惊喜首先这个电影是2012导演的转型之作影片既有傲慢与偏见的无敌美景又有都铎王朝的宫廷历史复杂纠纷其次演edward的是harry potter里卢娜的老爸啊!烟熏妆帅的一笔啊!我恍惚看到了加勒比海盗jack sparrow啊!然后演young edward也在harry potter里出现过 金发英伦小帅哥啊!印象特别深的几段一个是年轻的edward和年轻的queen elizabeth相爱俩人夜半在外谈天说地 自然的就滚床单了 滚完床单不知怎么了女王误会edward是有目的才跟她睡的 女王怒了 披了衣服从床上起来对edward说how u dare!! edward求和好 念了好多好美的句子 一直说到"journey ends when lovers meet"我顿时鸡冻了! 大一上学期在学校买过一张poster上面是两组图片横着摆放在一起 是一个女人和男人 在火车上 亲吻下面写的话就是Journey ends when lovers meet.William Shakespeare当时就被这句话打动了 然后在这个电影里 看到young edward充满爱意的对女王说这句话 我的心都软了 于是女王的心也软了"kiss me" she said.还有一段儿就是最后edward快死了他把替他把剧本传出去的Ben叫来床边 把最后的几本剧本给他 他略带忧伤的对Ben说 你还没有告诉过我 你觉得我写的剧本怎么样呢 他一生挚爱poetry 可到死 也无法将这些传世名作署上自己的名字 看着shakespeare像小丑一样在每次演出演完后受到众人追捧 他也只能激动时默默跟着念出台词 然后在落幕时默默转身离去于是Ben颤抖的 眼含泪水的说you are the soul of the age-ps 影片的预告背景音乐用的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radiohead
“莎剧其实不是莎士比亚写的,作者另有其人——此人乃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才华横溢的他碍于门第出身不便公开创作戏剧,只好假托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并利用戏剧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
他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与她育有一子也就是南安普敦伯爵,更离奇的是他本人其实也是女王早年留下的私生子……”噱头可谓惊世骇俗,创作态度却也严谨细密,非但不雷还做到了和正史的无缝衔接,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而又不着痕迹地化入惊天狗血的主线——本片堪称野史高端玩法的范例。
一时兴起将剧中出现的史实梗总结一下,欢迎补充:1、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爱德华·德·维尔生于1550年,伊丽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影片末尾借罗伯特·塞西尔之口揭示出他实为女王16岁时留下的私生子,这一点确与二人的年龄差相符。
爱德华·德·维尔在其父死后作为女王的被监护人被送至塞西尔府上接受教育、后娶威廉·塞西尔之女为妻,影片中则设置为知晓其身世的威廉·塞西尔为赋予后代王室血统而有意布局。
影片中女王在生下爱德华·德·维尔的私生子后因名誉上的顾虑对其避而不见,后者为报复女王的薄情勾引了她的女侍,因此短暂地入狱并就此失宠、被逐出宫廷也确有其事,这位被引诱的女侍名为Anne Vavasour,只是爱德华·德·维尔的动机就是编剧的发挥了。
爱德华·德·维尔颇负才名,身为诗人、剧作家,亦是文学戏剧的慷慨资助者,称其为莎士比亚作品的实际作者的理论早在19世纪即已出现,最初是作为一个作者团体中的一员被提到,之后亦被一些学者指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唯一作者。
就这一点而言,影片选择他作为主角也算是其来有自。
2、本·琼森本·琼森在影片中起着线索人物和见证者的作用,实际他也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以长于喜剧著称。
影片前半他因在所作喜剧中讽刺权贵而入狱、幸得爱德华·德·维尔的庇护获释,从而引出了本片的主角——这部喜剧正是他的名作之一《人各有癖》(Every Man in His Humour),莎士比亚作为此剧演员之一在影片中首次登场亦与史实相符。
3、莎士比亚既然剧本基于爱德华·德·维尔是莎剧真正作者的理论,莎士比亚就只好扮演一个不光彩的丑角了。
影片中他曾以揭发剧作者的真实身份相要挟向爱德华·德·维尔敲诈金钱,声称要用这笔钱建自己的剧场,这个剧场正是著名的环球剧场。
与影片中一样,此剧场曾被焚毁,不过此事发生于1613年,而非如影片中显示那样的发生于爱德华·德·维尔逝世的1604年左右。
另一处有趣的情节是,本·琼森因不满莎士比亚的小人得志,当众令其提笔写字,心知此举会暴露莎士比亚身为文盲的事实。
而质疑莎士比亚作者身份的理论,其论据之一便是莎士比亚出身低微、受教育情况无从查考、字迹丑陋。
4、克里斯托弗·马洛另一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剧作家,与莎士比亚存在竞争关系。
同样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向官方告发了莎剧《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被刺一幕喻指对威廉·塞西尔死亡的期盼,又猜出莎剧作者另有其人,借此向莎士比亚敲诈,后被发现倒毙街头,剧中暗示可能是被莎士比亚灭口。
史实上马洛的确是被人刺杀而死于非命,凶手的动机则众说纷纭。
5、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伯爵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的主要宠臣,通常认为他是女王的情人,而影片中选择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的爱情加以重点刻画,可能是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埃塞克斯也设置为女王的私生子、以此解释他所获的恩宠。
影片中提到了他和南安普敦伯爵一同前往爱尔兰平叛的事件,莎剧《亨利五世》便是借亨利五世与法军作战的典故来称颂他与爱尔兰叛军作战的功业,电影中亦有表现,而他返回英格兰后擅闯女王寝宫与未戴假发、未施脂粉、只着睡袍的女王面面相觑的一幕也是真实发生过的。
和影片中一样,埃塞克斯谋逆时其党羽曾前往环球剧院要求上演一出莎剧为其造势,只是此剧并非影片中所称借驼背的剧名主角喻指同为驼背的罗伯特·塞西尔的《理查三世》,而是描述君主因昏庸而被罢黜的《理查二世》,其喻指的对象显然是伊丽莎白本人。
6、《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十四行诗》、南安普敦伯爵影片中爱德华·德·维尔为争取女王赞同他及埃塞克斯一派的政治观点,献诗于女王以唤起女王对他们昔日恋情的回忆,此诗便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诗的主题是女神维纳斯对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求爱,维纳斯相较于阿多尼斯自然被塑造为年长强势的女性形象,影片以此作为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之间关系的写照倒也说得过去。
实际上此诗是题献给南安普敦伯爵的,有趣的是,亦有流传广泛的猜测认为莎士比亚另一首具有强烈同性恋意味的诗作《十四行诗》也是题献给他——此诗的题词注明献给某位W.H先生,恰是南安普敦伯爵之名Henry Wriothesley的倒写。
影片中将南安普敦伯爵设定为主角的私生子,片尾爱德华·德·维尔将作品集交托于本·琼森时,亦附有一封致南安普敦的短函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不免让人想起《十四行诗》的题词,倒似将此诗中的同性情结圆成了父子情。
南安普敦卷入埃塞克斯反乱,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于詹姆士一世继位后获释,影片中亦改为经爱德华·德·维尔向女王求情而获释。
7、众生百态尽管着墨不多,影片对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剧场艺术、网球运动、贵族教育、街市景观所做的十分写实的还原以及伊丽莎白、塞西尔父子、埃塞克斯、南安普敦、詹姆士一世等角色与其本尊肖像酷似的造型亦是看点之一。
以前看过,再看的时候反而更感动一些。
向来体会不到莎剧的美,可能是故事比较隔阂,这部片里面反而能感到美感了。
剧中的剧,回忆中的回忆,梦中之梦。
被戏剧牵动心情的观众,就像记忆中浑然不知的自己。
智慧可以成帝王,道德可以成圣人,但兼具二者却只能是孽子。
上古的先王,今世的贱民,肩负世上所有的才华和罪,一事无成才能保全自己。
所以男主角是幸运的,他放弃了姓名,半生生活在悲哀中,却也保持了清醒,得以“无成有终”。
Provoking in every respect and manner. Anonymous gives its own exploration of the true identity of Williams Shakespeare by casting Shakespeare himself within a Shakespearean tragedy. Although the authenticity should definitely be taken with a pint of salt, it is a heart-wrenching story that is not unlike the work by the great writer himself. As our times has passed so has the taste of audience, but this film pays true homage to the great writer, written by him or not. The story neatly ties all the Shakespeare we read and loved in high school to political events at the time, and done so successfully. However, the pacing of the movie was questionable towards the end, which several times felt like it was about to end, but again it would reverse to explain another theme. Nevertheless, a vastly underrated movie.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莎士比亚是手套匠之子,在某个时刻他前往伦敦,根据传说他成为演员,最后变成剧作家,他的亲生父亲和儿女都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他的遗嘱中连一本书或是手稿也没提到,没有任何种类一张手稿,曾被人发现过是出自莎士比亚亲笔,四百年来连一份文件也没有”,那么他的剧作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七号评分:7.77剧 情 简 介故事发生在15世纪末期,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本杰明(塞巴斯蒂安·艾梅斯托饰)是个诗人兼戏剧作家,平时他写的戏剧都会在剧院里演出。
可是英国王室的辅政大臣威廉·塞西尔(大卫·休里斯饰)认为其剧作有煽动成分。
于是他派人将本杰明抓捕后关入大牢可没想到的是,本杰明被神秘人保释后带到一个小城堡。
一个穿着华丽、举止绅士的男子接见了他。
他是塞西尔的女婿,假借岳父的名义释放了他,可本杰明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男子递给他一个剧作本,要求以他的名义在剧院里演出。
原来,男子是第17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瑞斯·伊凡斯饰),爱好写剧。
但在英国王宫,写剧不是一件正事,会为王室蒙羞。
于是他想到将自己写的剧作以别人的名义问世,被成千上万个人看到,其内容便可以影响到人民。
爱德华表示,如果效果好,自己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剧本,还拿出了一大笔钱作为报酬。
不过前提是,本杰明必须守口如瓶。
本杰明是个清高的人,他犹豫是否应该这么做。
于是心事重重的他将此事告诉了戏剧演员威廉·莎士比亚(拉菲·斯波饰)。
演出开始后,慷慨激昂的台词很快就感染了所有观众,全场掌声雷动久久无法平息。
但在表演结束时,莎士比亚竟然恬不知耻地在剧作本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昭示众人。
偷偷在一旁观看的爱德华惊诧不已,但是对于他来说,名节比一切都重要,他无法拆穿。
之后,本杰明找到爱德华为此事道歉,告诉他自己没有告诉莎士比亚剧本出自于哪里。
爱德华没有办法,他决定将错就错,通过本杰明将剧本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莎士比亚,完成自己的心愿。
就这样,每场演出都取得了成功,莎士比亚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是久而久之,贪心的莎士比亚不满足于小剧院。
于是,他向本杰明提出要钱建造更大的剧院。
无理的要求被本杰明拒绝了,但是莎士比亚竟然通过乔装跟踪,发现了爱德华的身份……影 片 浅 析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油画般质感的画面和对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天马行空的幻想,重要的是,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让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
主演瑞斯·伊凡斯对角色的诠释非常成功,深陷宫中身不由己的无力感一览无余,之后在观看自己作品问世的过程中,情绪递进的准确表达更是让人动容。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而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是对于诗歌文学有着极高天赋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
在电影中,他是莎士比亚剧作的原作者,也与伊丽莎白女王有着亲密关系,导演用爱德华悲惨的一生来告诉我们,只有最悲情的人物才能写出震撼世人的四大悲剧。
命运总是造化弄人,从小生活在宫廷中的爱德华不爱权谋爱诗歌,不被支持却一直坚持自己的爱好,自小就开始写剧作,他一直坚信文字可以带来权利。
其实他并没有错,文字可以改变群众的思想,而群众基础是王国稳定的基本,但是他面临的困难是自己的文字无法为群众所知。
所以他找到了本杰明,想借他的名义演出自己的剧本达到目的,可阴差阳错的是,本杰明的犹豫给了莎士比亚机会,但是在首场演出极其成功的情况下,爱德华决定将错就错让莎士比亚继续挂名自己的剧本,这也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人至贱者无敌,得了便宜还卖乖说的就是莎士比亚这种人,贪得无厌的他不满足于凭空得来的一切,杀了敲诈他的基德之后灵机一动,想到自己也可以用敲诈这一招对付爱德华,但这也触及了本杰明的底线,本杰明自从看了爱德华的剧作之后,知道他才气胜过自己百倍,心中已经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忠于文字的本杰明怎能让不学无术的莎士比亚玷污?
可是这个时候莎士比亚已然深入人心,没有办法的本杰明用了最不该用的方法,向塞西尔的手下告密,目的是要让莎士比亚被抓,让他付出代价,可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爱德华究其一生耗尽所有家产写下震撼世人的剧作,却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影片结尾本杰明对爱德华夫人说出的那番话才是影片的核心,“夫人,你,你的家族,甚至我,甚至伊丽莎白女王本人,会被后世记得的唯一原因,是我们有幸活在你丈夫在纸上着墨创作的年代。
”
穷困潦倒的作家、诗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我们嘲笑他们舞文弄墨拿不到政权的时候是否应该想一想,是谁让历史被我们铭记于心,又是谁书写一段段精彩的篇章为我们后人所传颂?
在我们为曾经有着丰功伟绩的古人歌功颂德之时,也千万别忘了撰写这些古人事迹却不被人知的无名英雄们。
文字或许无法赢得王国,却可以让你的英雄事迹名垂青史,为后人所传颂,古人的丰碑不是由砖石砌成,而是在诗人的笔下由诗人筑造的。
先要来呼吁豆瓣推出个在线保存功能,要不然一遍一遍从头再来太浪费时间了,热情都冷了。
前阵子一直想写的winterson书评就是给这么磨没的QAQ然后要来吐槽一下港版译名。
无名风云到底是哪门子东西?
貌似香港人一向喜欢再创造,当年的“火线追击令”就是迄今吐槽不止的好例子。
接下来才是正文。
一向对历史阴谋大戏没什么抵抗力,伊丽莎白时期的华丽阴冷也甚得我心。
记得哪本电影杂志说此片绝对是生不逢时被低估了的佳作,屁颠颠冲过去一看果真不虚此名。
历史戏说新编不稀罕,稀罕的是人家编的还有根有据——关于莎翁身份的争议在考据史上也算源远流长。
剧情演员也都算耐看。
牛津伯爵真是越老越妖孽,无怪乎女王为其倾倒。
两个小辈的基情也可圈可点,这几个美人穿得又都漂漂亮亮的在屏幕上晃来晃去,看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可惜anonymous只获了奥斯卡最佳服装一项提名,还没评上。。。。。
怀旧风年年都有,今年刮到了奥斯卡。
如果说两部大热门都是向老电影行业致敬,那么anonymous缅怀的则是更古老深厚的表演形式——戏剧【看看里面大段大段的原剧引用。
电影的结构很有意思,头尾照应联合,中间插叙,像是一层层包裹起来的宝物。
这么做一不小心就得搞砸了,所幸电影脉络还是很鲜明,这也算是导演有本事。
剧透神马就算了,总之阴谋论者看得很过瘾就是了。
还是那句话,在权力的游戏中,非赢即输,没有中间地带。
一子落错,满盘皆输。
对于英国历史没什么了解其余的就不好多说了。
于是只能说说演绎下的几个人物。
不喜欢这个伊丽莎白。
总觉得欠缺了点王者风范,流于小儿女情态了。
那个驼子倒是不错,虽然也没多大发挥空间,他爹总让我穿越到哈利波特。
强生的戏份虽多,却一直很郁闷。
那个莎士比亚更不说了。
想想当年的莎翁情史,真真是毁童年啊!
于是还是回来花痴牛津伯爵。
这部电影把他塑造成了彻彻底底的文人,手不释笔,从一而终,无从转移。
大抵最杰出的文人都是无力与世俗的,于是伯爵不仅终身未曾出仕,还把祖上积累数代的家底全败光了。
况且文人总带了点天真意气融不入尔虞我诈——一是,于是我最后还是憋不住剧透了,力图通过戏剧这一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来发动下层群众迫使女王传位essex(概念很先进值得学习,可惜那时候就算没有走漏风声也不知道最终能不能成);二者,看到莎士比亚勒索成功时简直想要跺脚,就算是我也能想出十种法子来结果这无赖(阿弥托福仅针对电影)。
所以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老话实在一针见血。
但是又没办法不喜欢他啊。
这么才华横溢的作家,却是生不逢时,最终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留在自己的作品上。
这对于任何作家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吧,对于那些渴望传世,“用纸和笔对抗时间”的作家尤甚。
所幸强生于他还是有些文人间的理解和相惜的,所以他才会原谅,还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托付给对方。
而强生最终好歹不辱使命,也算是我报国士了。
而最终的秘密永远得留在最后揭晓。
到网上查了一下,似乎有理论推测牛津伯爵若真是伊丽莎白的私生子,生父可能是她的继父西莫?
可是说到少女时期的伊丽莎白,总是免不了要提到另一个男人啊。
对不起我就是这么个被老湿演的robert dudley洗了脑的脑残粉。
“很像希腊悲剧不是么”,于是这个一生谱写了无数伟大悲剧的作家自身只能像双目失明的俄狄浦斯一样,余生都背负着罪孽与枷锁流浪于荒野。
而一切真相都只是猜测而已。
至于“爱德华德维尔才是莎士比亚作品真正主人”的这一说法,可能永远都无法证实了。
毕竟,连尚在人世的作家都无法自证清白,更何况早已长眠于地下的呢!
「All art is political. Otherwise, it would just be decoration. And all artists have something to say. Otherwise, they'd make shoes.」「How could one love the moon after having seen the sun?」「I find your words the most wondrous heard on our stage. On any stage. Ever. You are the soul of the age.」「My lord, I... I am not worthy of this charge. I betrayed you.↓I have made it my life's work to know the character of men. I know you. You may have betrayed me 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You, your friends, your blasphemous theater have brought nothing but ruin and dishonor to this family.↓Ruin? Dishonor? My lady, you, your family, even I, even Queen Elizabeth herself will be remembered solely because we had the honor to live whilst your husband put ink to paper.」「He was something l could never be. An undeniable perfection that plagued my soul.」「Though our story is finished, our poet's is not. For his monument is everliving, made not of stone, but of verse. And it shall be remembered as long as words are made of breath. And breath of life.」
莎士比亚又躺着中枪了。
这片子应该很考验翻译的水平,因为对白充斥着大量的古典戏剧台词和莎士比亚原文。
电影最意思的地方在于开头和结尾的设计,从百老汇舞台直接穿越到伊丽莎白一世,让你看完觉得好似不过看了一场舞台剧。
这版本解密的角度还挺有意思的,逻辑很严密,故事也非常不错,每个人物形象都很深刻,但母子乱伦这情节实在太重口了。
文学联系上政治之后,有些东西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也许就像那句话说的,“真相是胜利者的真相,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
但到最后我反而觉得真相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最终被大家记住的只是文字。
它才是唯一永垂不朽的存在。
影片场景还原很不错,脏乱的街道昏暗的灯光的确很符合古欧洲(对不起我又想起欧洲人不爱洗澡的历史ORZ),就是一开始冗长的名字和头衔导致我梳理了半天人物关系。
年轻伯爵们长得不算很俊美,但我很喜欢中年的爱德华,很有味道。
总之,还不错的一部电影,可以一看。
灾难片导演终于对英国国粹下手了。
还好年代久远,莎士比亚无论是谁都不足以造成一场灾难。
不知将来是否有人会质疑红楼梦与曹公的亲子关系。
东方的这片大地,容得下一阵清凉的小风吗。
小风刮过,连落叶都卷不走,连土缝都侵不进,真正巍峨的东西永远屹立不动。
现在韩寒的事件还在续着。
在过去,任谁也不会想到今年会生出这样一场浩荡且荒唐的大灾。
灾至每一个因此事而将“文字”抛之脑后的人。
人类历史那么长,有那么多美好瑰丽的文字供我们阅读,我们何须要把眼力心力和时间耗费在观摩一场无意义的笔战上。
文字当与其它艺术一样纯粹。
无论一个人的立场为何,都不应失去面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更不能使用它去实现自己的恶意。
是吧。
怎能忍心呢。
偏题了。
还是说回电影。
本片中的牛津伯爵对文字的真爱最动人。
他仿佛是在文学缪斯的怀抱里奋笔疾书着。
剧作落幕,他落款,他不在乎莎士比亚是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
观众的反应令他的眼泪滚烫,这温度,足以温暖他。
无需再从别处寻得更多。
Rhys Ifans天生一对沧桑温柔的眸子,再愤怒,眼睛里的光都锐利不起来。
他的举手投足同样圆润。
一个人对世上的某种存在抱有谦卑之心,便会使其自身酝酿出温良柔软的气质。
这气质是吸引人的,并与智慧同调。
他恰巧是牛津伯爵最适合的模样。
再说女王。
我见过那么多版本的伊丽莎白一世,心中挚爱依然是凯特·布兰切特。
本片中的女王年轻时浮华了一些,色艳情浓,年老后色衰情却更浓。
她是一个一惊便鹊起的女人吗,女王毕竟是女王,‘女’字占一半,怎么能把后面的‘王’字彻底弱化了呢。
还有,那些这些的高贵英挺的男子们居然都是她的儿子,这个创意太惊悚。
牛津伯爵成了母子乱伦的俄狄浦斯王,只是没有在得知真相后刺穿自己的双目,没有走向地狱。
他一路罪恶着。
或许是为了使这个角色更丰富,从写作到乱伦,本片的编剧让他罪恶到了万劫之底,并且每一项罪孽都指向伊丽莎白一世。
而这个女王却被隔断在真相之后,都没有机会用一尺白绫了解自己。
她在这个点上并没有因此而饱满更多。
所以觉得,有点多余。
何必染指戏剧之源的古希腊精粹。
创作者还是要有舍得放弃多余创意的勇气,无论它灵光一闪的时候多么惊艳。
总体来说,主线不够厚实。
莎士比亚的真伪终究成了噱头。
什么宗教,什么宫廷,什么爱情,都如花似叶地长在一根脆弱的枝茎上。
这枝茎脆弱得仿佛是另一片狭长的叶子。
大家都摇摇欲坠,经不起风浪。
所以这又是一部终将被时间风干的电影,当观众们还在匆匆拾起被大风刮落的帽子的时候,它就已经只剩下干裂的碎骨头了。
不管各方理论历史真相是如何,片子本身实在是太成功了!Emmerich真的是一切为成品服务(好像是他要加入prince tutor这条线的,本来剧本里没有)。看好之后我对Oxfordian Thoery异常感兴趣,就跑去听了很多编剧的采访……然后我觉得这人应该是好莱坞most annoying screenwritr。算了,作品和人要分开看
冗长
曹雪芹也鲜有身份实证,但你总不能说他就是福康安吧
没耐心看完
还真不赖
三星打底,虚构故事与《莎翁情史》相抗衡,就像豆友所言胜在黑历史和乱伦。一星给画面,《巴里-林登》丝绒般的烛光令人动容,外景处理则如特纳画布上的雾蒙感。
这片要真是野史,多少人得吓尿啊…真不知是黑还是粉…后段我整个人都凌乱了……Rhys Ifans侧那刷个粉都这么帅~edward幼青中三代都好美啊!难怪引母…不…怪阿姨上身!还有某人真怎么这么像金子统昭啊汗|||||从片子的做工来讲真是相当精致华丽啊~我喜欢~~
这么多评论,就没有一个人把这其实是个乱伦电影这件事说出来……太囧了……
感觉文艺门槛有点高,怎么看这些白种人也有点分不清谁是谁。。。
。。。Tudor王朝确实乱的够呛,不管真的假的,野史总是来得劲爆一些。
人物设定犹如导演的傀儡,各种台词胡乱穿越,说穿了其实就是照着莎翁的剧本风格拍了一部关于莎翁马甲四不像意淫片。
宫廷戏不对胃口
拿着莎士比亚当幌子,逆天的宫廷阴谋论和乱伦述说。无聊透了!!!
莎士比亚的时代2022.510
应景!各种应景!!迷案、历史、阴谋、皇室、文学、死亡。。。姐迷恋的元素都有了!唯一不喜欢年轻时候的伊丽莎白一世,就像个咆哮的荡妇,还是布兰切特的好啊!
本片确实是艾默里奇最彰显导演功力的电影,而且也是一次很成功的转型。说实话,这算得上是我看过的2011年的电影中对于时代感还原最出色的一部,而且美工,灯光,镜头,每一项都无比精致,可惜是的导演的叙事真的非常混乱,多时空的设置有时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演员出色的表演但是为影片增色不少。
让人舍身忘死沉迷其中,全情投入无欲无求,这大抵是传统戏剧在最初给他的创作者以及受众带来的最大乐趣。罗兰再将此带入到宫廷缠斗的全景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时代造就了人们渴求观赏美学的崛起,又在与世俗禁忌的拉扯中引申着快感惯性。这片子要是想在当下找一个病毒营销案例,那就是韩寒事件了
挺好的故事和细节,拍拧巴了。
野史无极限
20121208:有点意思。Anonymous.2011.匿名者.双语字幕.HR-HDTV.AC3.1024X576.x264-人人影视制作.m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