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紧邻高楼旁,是一栋小公寓。
一栋有特色的楼房,被法式建筑包围着。
在法式建筑旁的,是一个没有所谓样式的房子。
这些个不规则或许正反映出,这就是全然的我们。
一种没规则可言的美学与德行。
这些建筑物,描绘着没有逻辑的思维,展现出糟糕的空间规划。
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般,我们没有任何主张要这些建筑变得成如何如何,我们生活得好像把布宜诺斯艾利斯当成转机航站。
我们创造了一个“客居文化”。
建筑物越盖越窄,同时分割的住处又更小了。
规划整齐画一的号码房公寓,五个阳台房间排成一列,娱乐室、仆役房、储藏室,被并入套房组合的公寓大楼,真可谓“鞋盒式套房”。
像是所有的人工制品一样,人们居住的建筑物也是有区分的。
有前栋、后栋,高楼层与低楼层,幸运的有权势的就是可以拥有独门A户,甚至再多一个B户,糟糕的是公寓住户要在一整个字母表列中寻找。
现实条件中,很难同时找到又有景观又明亮的。
怎么可能期待都市又重回到当初发展的河畔呢?
我确信分手、离婚、家庭暴力,有线电视台播放太多这类色煽腥节目,乏味的传播信息,整个让人无力。
冷漠、沮丧、自杀、精神病、恐慌发作、肥胖、紧张、不安感、忧郁症、压力和需要久坐的生活形态,要归咎于建筑师和建商。
除了自杀以外,我经历了这种种的疾病。
这就是我的套房,400平方英尺。
悲哀的是,仅有一个窗对着一个呼吸困难的肺。
圣达菲路,1105号,4搂,H房。
我坐在计算机前已经10年了,却感觉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网络是不是我的未来我不知道,但我已迷“网”多时。
我设计网站,这是我的电子世界。
我不知道我进入这行是来得早还是来得巧,但总之我很忙就是了。
因为恐慌症看病,我开始帮我的心理医生做网站。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星期要见他两次的原因。
打药丸游戏是为了失眠病患对抗用药成瘾问题做的。
我的心理医生告知我恐慌症复原的方法。
由于一再发作的恐慌症,我曾把自己锁在公寓里好几年。
在专家级里,我赢过17次冠军,4次全胜,9次破纪录。
在温布尔登网球赛中,我击败网球天王费德勒4次。
我变成电影《教父》中的教父,我完全被孤立,我恐惧着。
我的医师帮我想了一个度过难关的对策,针对我害怕恐惧的都市:去拍照。
透过对这城市及人们重新认识的方式去发掘这城市内在的美好之处,同时训练着观察力的敏锐与否,或是透过别种方式来观察。
但我捆住了自己。
我不搭公交车或出租车,极少次坐地铁。
我从没搭过飞机,我都用走的。
带着我的救生背包,里面有:千万像素等级的莱卡D-LUX 3相机、强效解忧剂、强效抗生素、关节止痛药、太阳眼镜、轻便雨衣、21种功能的瑞士刀、装有电池的手电筒、保险套一组三个、400元的小额现钞、60G的ipod(里面有超过8000首歌)、3片塔帝的DVD(早期法国搞笑哑剧)、笔记本和塑制纸卡...上面指示如何处理意外事件的流程,或是恐慌发作。
这包包重5.8公斤,是我体重的7%。
女:我当过两年的建筑师,但什么建筑也没做过。
没盖过建筑物,没盖过房子,甚至做浴室...一件也没有。
只设计过不能住的模型,甚至比例问题也没真的做出来。
我也没机会去接触其它的建筑物,念了四年建筑全部没用上,尽管我努力的撑着。
如果我的生命是一场纸上游戏,我必须退后走五格。
这就是为什么我还呆在这里。
杂乱的人生被装在27个盒子里,坐在12公尺长卷的泡泡裹条上,跟这么多凸出的圆泡泡一起,只有我不会“砰啪”的一声爆。
这是我新搬入的旧“鞋盒”。
最可笑的就是只有五个阶梯的所谓“双层公寓”。
很怪异的还有半片窗、半个阳台,一整年太阳也照不进来。
圣达菲路,1183号,8搂,G房。
像胃发炎一样。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是我最爱的建筑物。
这是最好的地方,也最有趣。
用我最喜欢的建材做的——混凝土、钢铁和玻璃。
这栋是全世界里极少数建筑地基底用等边三角形的。
它的设计是从土星及其外环得到灵感的。
即使大多数人看它像个飞碟。
我进来看,是期待着起飞离开这个世界。
但事实上,天象仪把我的方位指了出来,提醒我,我的世界并没有绕着我转。
我是一颗星球里非常小的一部分,在宇宙中,在银河里的一小点。
如同成千上百的银河系从宇宙分裂出的一部分。
这提醒了我,我是永恒的、无限的整体宇宙的一部分。
在重返建筑师工作之前,我现在在做橱窗设计师,借此转移我脑中纷杂的想法。
我相信这些橱窗就好像我遗失的部分,它们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一个可以抽象化和施展魔法的空间。
它们映射了我内在的一部分,在此同时,这些默默无名的人能使我镇定。
或许有点蠢,但我深信:如果有人停下来欣赏,是因为我,才引起他们注意的。
我14岁时拿到这本书。
伟大的作者,请宽恕我,这是一本影响我生命的关键书,是我恐惧人群的原点。
这书里画的是真的存在的。
它戏剧性的描绘着,可想而知的恐惧是,我会是在百万人群中迷失的哪一个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不能解答出谜题中的一个问题:“威利在城里”,我找到威利在买东西、在机场、在海滩,但威利不在这城里。
或许我的焦躁遮蔽了我的视线,所以我很疑惑:当我知道谁是我要找的那个人时,而我却找不到他;当我不知道谁是我要找的那个人时,我如何找到那个人?
男:七年前,我的女朋友去看她爸妈,在美国纽泽西,她想在那儿停留几周。
但她打电话回来,要我镇定的听她痛苦的说,她不会回来了。
美国是她的新家,而且她也体会到她是非常美国化的。
真奸巧,把阿根廷贬下去,就觉得她很美国,事实上是我和她的狗不足以留她在这里。
为了她美好的目的,她也离开她的狗。
她认为转换语言对她来说很难。
刹那间,我失去了我爱的那个女人,和我坐飞机的能力。
女:你怎么可以跟别的人亲热?
在一起四年,真是一个愚蠢到不行的结局。
四年是48个月,1460天,35040个小时,都跟错人了。
有天晚上我看着他,领悟到所有的事,第一次感受到他是如此的疏远,好像他是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
突然间的害怕,我怎么单独的跟一个陌生人在一起?
为什么我会在这里?
在同个屋檐下,我却被遗弃似的和他生活在一起。
在同样的镜子前,四年多了。
男:网络让我接近世界,但也让我远离生活。
在网络里,我可以汇款、读杂志,用网络下载音乐及听电台广播,在网络点餐、在网络看片子,用网络聊天、用网络做研究,玩在线游戏、看色情网站,还有找...狗狗保姆。
女:我跟聂鲁达的关系对应了我的电子年龄。
在开始交往的那一年,我买了相机。
这四年来拍的档案数——第一年拍了380张;第二年176张;第三年97张;第四年,也是最后一年,四张...简单的理论,时光不能倒流,我的四年就是38.9Mega的档案大小,如果我的脑袋运转可以和我的Mac一样,按一个键就可以忘掉这一切。
男:在21世纪最令人沮丧的莫过于面对一个空荡荡的电子信箱。
幸运哦,有朋友从阿曼写信给我,他刚好也要去也门,需要我去帮忙提款9500万元,从某个地方银行。
他有一阵子没写信了。
这真是一个没道理、单向发展的朋友关系。
女:在我有电梯恐惧症之前,我曾去城里的卡梵纳大楼参观,我很正常的坐电梯上到15搂。
这城里最美丽的超高摩天大楼有31层高,在1930年末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
这建筑物在历史上可以非常突出显著,但它却隐蔽着。
可琳娜卡梵纳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出身于富有的平民家庭,当她与一个年轻的贵族相恋时,遭到安氏夫妇反对并从中破坏。
安氏最重要的地产是山克拉门都大会堂,他们盖了个教堂,后来变成他们安氏家族的祠堂。
安氏大宅院在公园的对面,当他们计划盖栋新建筑紧邻着大会堂(并与大会堂相对),此时,可琳娜卡梵纳卖掉三处农场,并盖了一个超高摩天大楼,只为了一个理由——想让安氏的大会堂见不得天日,并且让安氏从大宅院处看不到大会堂,只能看到“可琳娜卡梵纳巷”。
我生女儿的话,一定帮她取名叫可琳娜。
男:从水泥墙发芽而出,在不该它们长大的地方长大,坚韧不拔的往上长,展现出意志力与尊严。
这些不好种的、野生的,植物学家都不知如何分类的,却有着奇妙的、蔓生的、诡异的美丽。
它们装饰了这些极其灰暗的角落,没有特别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拦它们。
这象征着什么?
失控的生活。
这些似非而是的理论,促使我面对我的弱点。
报名游泳以来,这是第15次。
但这第15次,我不要去。
我爱游泳,但我讨厌游泳前跟游泳后的每件事。
我讨厌淋浴的前前后后。
我讨厌脱衣服穿衣服。
在冬天要吹干头发,湿的浴巾放在包包里,湿湿的泳裤,湿湿的人字拖...我讨厌氯的味道。
我讨厌会员卡。
还有用药调查,有必要让别人看我脚趾间有什么吗?
我讨厌有人在水中尿尿。
我讨厌泳帽和蛙镜,让你戴起来一脸痴呆样。
而我最讨厌的,就是泳池里满满的人群。
女:毫无疑问的,所有的建筑都有没有用的一面。
不是在前面就是在后面,公用墙或边墙。
大面积的表面外观隔开我们的视野,在瞬间的视线中飘过的破乱的烟雾状霉斑。
“公用墙”展现出我们最恶劣的特质,它们反映出容易变质的、会破裂的、不长久的解释,像是我们从地毯下扫出来的脏东西。
唯一能回忆的,就是这些都是很优的建案盖出来的。
坏天气侵蚀多时后,这些墙像是在广告滤网一样。
“公用墙”被用来当做广告的另种媒介。
好看的广告并不多。
通常,这些广告可以指点我们距离还有多远。
超市,往下走,再往下走;快餐店,在这边左转。
乐透广告给我们中大奖的希望。
最近,这提醒了我们从没想过的入帐机会——闲置的空间。
有个方法可以解脱住在鞋盒式套房的压迫感,一个逃生路线。
所有的逃生路线都违反了规定,但都市计划章法有规定必须清除违规的地方——一些很小的、违建的、不安全的窗口,也可创造奇迹般的日光浴,让光明照进我们的黑暗。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变成没有电线的都市?
怎样的天兵才会堵死河流,并把房屋跟天空布满电线?
几公里长的电线把我们捆在一起了,还是把我们隔离?
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地方,手机通讯大举入侵这个世界,还允诺我们随时可以联机,文字信息、新型10键输入法,把最美妙的语言转换成信息,取代了原始的、有限的母语字汇。
我们的未来在光纤网络,说起来还真梦幻,他们宣称,未来我们可以在办公室操控家中的暖气机。
没错,当我们回家时,也没半个人在等门。
欢迎来到虚拟人际关系的年代。
收录自QING.WEIBO.COM 查看原文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电影有点不知道在讲述着什么,感觉一直在不停的铺垫,两个平行的人活在同一个世界,总是正好错过,仿佛没有相交的可能性。
就像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仅有的狭小公寓,为了生活而日复一日的。
故事中多次提及到那个“will" ,很好奇为什么在人海中无论怎么寻找都找不到这个will。
但最后她遇到了will,当那天停电,两人都去买蜡烛无意中的相遇,以及将自己公寓的墙破开变成窗户,最后在社交网上认识,再相遇。
而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样一个平行而不同行的世界,不是么?
小时候看一部小说,名字忘了。
主人公讨论从北京打隧道,穿过地心,终点会到哪里?
——小说里给的答案是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看王家卫的《春光乍泄》,也被安利了一个知识点——地球上有个叫乌斯怀亚的地方,听说那是世界的尽头。
听说那儿还有个灯塔,失恋的人都喜欢去,把不开心的东西留下。
在湾区时候被一个浙大的数学教授启蒙诗歌写作,他提到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诗歌笔会。
有很多诗歌同好集聚一堂,形成共同体,互相翻译彼此的作品,会让诗歌以最高的效率在不同语言和文明之间迅速扩散蔓延传播,类似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
这些诗人太聪明了。
阿根廷还有博尔赫斯。
——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综上,点点滴滴零零散散的信息,帮我脑补了一个美妙的阿根廷印象:在地球的彼端,有这么一群人,浪漫、孤独、文艺、荒蛮,长着意大利式的帅气脸庞,操着西班牙式的狂野探戈,踢着街头摇滚的足球,背着旧行囊行走在彩虹脚下。
至少在尚未踏足之前,这个“首因效应”都非常美好。
看过几个阿根廷电影,感觉也都相当不错。
今天重点推荐《在人海中遇见你》(外语名Medianeras,百度不到确切翻译,看词根大概就是中位数、中间值的意思,意会即可)。
隆重推荐,因为和我头脑里自行建设的文艺范完全吻合。
电影伊始,对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建筑的描述十分冷冽,乃至有些尖酸刻薄。
被电线割裂的天空,不和谐的混搭,破旧的外墙,混凝土缝隙肆意生长的植物,拥挤的鞋盒式公寓……纯熟的镜头语言和旁白把现代人的都市病精准定位,十分扎心,又要命地吸引。
破旧和冷调铺垫出城市的气质,也就毫不意外地深藏了专情、温暖、宅到抑郁的男主(但是意大利式撩妹技能并没丢)以及文艺、偏执、敏感到有自我放逐倾向的女主(但是好美)。
两人真是绝配了。
虽然题目是“遇见你”,然而全片都是在各自独白各自孤独,直到最后的7%时间才终于相遇。
看的我手绢都快捏碎、地板都快被扣坏了。
旁白和台词也非常好,文艺到犯规。
记得一个小细节,男主去相亲,碰到一个操着6、7门外语就是不肯好好说西班牙语的金发妹子。
男主对此打了一个很准确的彼方:相亲好比金拱门的汉堡,图片上看起来很丰满,吃起来却总是一言难尽。
两位主人公在咫尺天涯处各自试探着逃离寂寞,不停擦肩而过。
有一天他们不约而同地决定在各自的公寓楼上搞一个违建——拆一个窗户,打造“ 一些很小的、违规的、不安全的窗口。
可以创造奇异般的日光浴,让光明照进我们的黑暗。
” 结合大楼外立面的广告图案,这两个窗户恰好是点睛之笔,完美妆点了观众的眼睛。
当然,这种浪漫主义操作在南京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前有12345,后有执法大队,能让你后悔到怀疑人生。
然而,即便如此,四目相对,相视而笑,也依旧没有促成佳缘。
相爱门槛好高的。
成全Happy Ending的是女主的爱好,她喜欢看一个漫画读物《威利在哪里》。
虽然威利这个名字在英文里听起来有点不正经,可这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自定义逻辑很给力——要求读者用极大的耐心和极好的眼力,在下图这样拥挤的人潮人海中寻找穿着红条纹衣服的威利。
连女主自己也在感慨:“我知道你是谁,长什么样,我都找不到你;那么我又要如何去找一个不知道是谁,不知道长什么样的人呢?
” 就好比漫画书《失落的一角》。
就算世界上有最契合的那一角,但是有如何能找得到,到哪里去找到呢?
电影拍得良心,红条纹的威利带着雪白的苏苏在最后六分钟终于找到了。
女主一切的公主病、矫情病、执拗病、幽闭恐惧症等等都不治而愈。
那一刻看的我也高兴无比,面露出慈祥的姨母笑。
本着不剧透的道德规范这里不多介绍,总之好看、值得一看就是了。
情节也许刻意了。
爱情是一件红裙子。
是在寻觅之中的思念。
是某种味道让你想起他。
是想触摸。
是你们的手指互相问询。
是某种畸形的期盼,彩虹的那一端。
其实是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不在乎其他,想唯有和他做一些事。
想一起生活,还必须战胜所有的其他困难。
在另一个offer随来的独立的邀请下,我顺利地撤离了现场。
30岁,一包手拉行李加一个背包,从欧洲回到香港。
在一个昏沉的午后,与如此尴尬的年龄来看这么些事情和这部电影也许过于理性,但片子里男孩的一个笑容可能触动了我一点什么。
或许,还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和那些描述单身的片段。
比如:“这明亮的晨光,让我看见更明确的映像。
稍晚,和往常一样地在橱窗里,我领悟到我是什么了,一个人形模特儿,僵直,无言和冷漠。
”【电线杆。
斑驳的墙。
水泥糊上像花开一样的纹路,大小雷同的建筑和蓝色的天空。
广告。
】“毫无疑问地的,所有的建筑都有没用的一面,不是在前面,就是在后面。
公用墙或边墙。
大面积的外表隔开我们的视野,在瞬间的视线中飘过的破乱的和烟雾状霉斑。
[公用墙]展现出我们最恶劣的特质,他们反映出容易变质的,会破裂的,不长久的解释。
像是我们从地毯里扫出来的脏东西。
唯一能回忆的,就是这些都是依据优质的建案盖出来的,坏天气侵蚀多时后,这些墙像是在广告滤网一样。
……有个方法可以解脱住在鞋盒式套房的压迫感,一个逃生路线,所有逃生路线都违反了规定 —— 一些很小的,违规的,不安全的窗口。
可以创造奇异般的日光浴,让光明照进我们的黑暗。
”这片段的结束,是一阵捶打后,那么柔和的光线探入的室内。
我好像知道幸福的秘诀,可是它总需要那么一个悄然的时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现彼此之间是不一样的味道。
分开,没有疼痛,却有看得见的伤疤。
四年之后,在偌大的房间里自己只留下了一扇窗,可以用来照进阳光。
用几盏台灯淡黄色的光放在的房间里,使房子和自己的味道一样。
是我的安静伤害了你,还是你的消失拒绝了的我对你的真诚和狂热。
我们彼此再一次的分开,只为某一刻突然遇到和自己一样的味道,才懂得释放自己的能量
这是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已经记不得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看的了。
只记得在第一次看完之后,在淘宝上给自己买了一件印有“where’s Wally ?”字样的T恤衫。
穿上这件黑色印花的简单T恤,试图在人海中寻找那个属于我的Wally。
这一次看的很认真。
这是一部拍给孤独者的电影,在里面我看到了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所要面临的人际关系的危机。
每个人都渴望着爱,同时又对爱充满着不相信。
害怕受伤,所以选择了封闭自己,在试探中前行,寻找一个知晓自己的灵魂。
这让我想起了《答案》里的歌词: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主人公在各自的世界里孤单的生活着。
她,一名立志成为建筑师却不得不暂时从事橱窗设计。
他,从事网页设计的工科宅男。
相同的是他们都生活在没有阳光的鞋盒室公寓里。
在电影的上半部分,他们的压抑的生活着,虽然对生活有很多的向往,但是如同他们的公寓一样,永远照不到阳光。
她,虽然有很多的追求者,但是结果不是她不喜欢他,就是他不喜欢她。
第一个男人,约会时挑了一个在20层的餐厅。
但她患有幽闭恐惧症,无法乘坐电梯。
在劝说她乘电梯和另选餐厅无果后,男人选择陪她一同爬楼梯。
刚开始,男人自信自己能够爬上这20层的楼梯,所以他向她讲述了自己和同伴一起游埃及爬金字塔的经历。
他话语中透露出自己的坚韧和对同伴半途而废的不屑。
她默默的听着,不置一词,只是劝男人不要说太多话,保存体力好爬楼梯。
男人显然没有把她的建议听进去。
3楼。
5楼。
9楼。
由于常年吸烟,男人早没了当年的体力,爬的越来越吃力,最后他决定放弃,乘电梯上去等女主。
她随后也爬上了20楼。
也许是因为对半途而废的男人失去了信心,也许是因为她觉得被人知道了自己的幽闭症而丧失了安全感。
她没有走向在餐桌前等候多时的男人,而是在洗手间洗完脸之后飞奔着跑下了20楼。
她是在游泳馆里认识的第二个男人。
第一次相见,他热心的向她传授游泳经验。
与游泳馆里为了游泳而游泳的人不同,他真心热爱游泳。
同时,他虽然是一个医生,但也是一个失眠症患者,游泳能够带给他身体的极度疲惫,从而缓解紧张的神经。
第二个男人让她看到了希望,他也是一个和她一样孤独的人。
她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类。
但是这个男人也有自己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一番交往之后,他再也没来游泳馆游泳,她也再也没有碰到他。
与第一个男人的结局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一次却是被选择的结果,她的心再次受到伤害。
电影里还描写了女主对于钢琴态度的转变。
她初遇钢琴是在外出的时候,搬运工人们将钢琴用绳索从楼顶调到公寓里,她数了楼层,发现那架钢琴是自己的邻居买的。
第一次在房间里听到钢琴的时候是好奇而惊喜的,显然,她从未与这位弹钢琴的邻居见过一面。
琴声很轻柔,她很喜欢,一边贴着墙一边仔细的品味。
第二次听到钢琴声,是在女主与其他男人不愉快的经历之后。
这一次的琴声急促而有力,女主越听心里越乱,最后情绪失控,将手中的杯子砸向地板,琴声也在杯子的碎裂声中戛然而止。
直到那天,她打开了那扇命运的窗,发现了人群中牵着狗穿着红色条纹衫的他。
这时候,那幽闭的电梯已不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障碍。
为了不错过他,她按下一楼的电梯,一路狂奔向他。
一切的发生好像是因为天命,但人为也不可或缺。
如果没有女主对于阳光的渴望,没有那扇凿出的可以看到大街的窗户,也许这一次他们又会不可避免的错过了。
遇见,就像是照进冬日晨雾中的那一束阳光,蒙积在心里的淡淡忧愁在瞬间被驱散,所有的辛苦和承受都可以释然。
为了这一刻,所有的跋涉都是值得的。
我们并不是孤单的那一个,而是孤独的那一群。
所以,终有一天,我们会遇见,然后不再孤单。
请相信,true love will find you in the end。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这一个个密集的小盒子装满整个城市,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密封的,人们自闭,孤独,整天宅在家里,网络让我们接近世界,但也让我们远离生活!
如果你愿意打开你的盒子,也许茫茫人海中穿红白格子的wally就会在你醒来的某个早晨出现在你的楼下!
只要你愿意等待,愿意寻找,I believe true love will find you in the end。
布宜诺斯艾利斯,我爱密集独特的高楼大厦,我爱那创意的广告墙,我爱每个造型独道的时尚橱窗,我爱白色墙壁上那一抹彩色涂鸦,突然就很想去这个白色密集创意感十足的城市。
抛开剧情不说,整部电影像是一张张明信片拼凑而成,让我有一种看#城市画报#的感觉,无论是建筑还是人物画面感都是我喜欢的style,很美很美〜这就所谓一部电影让你爱上一座城市。
整篇编剧都很有用心,有钢笔绘的建筑物,有魔性的bgm,国际产品标签,生活艺术味十足,女主很美又有忧郁气息、丢男朋友重新做自己那段比较感人,男主帅呆甜萌宅男又会撩、最后遇女主的笑容情不自禁真迷人。
西语真的敲好听,女主找到了现实中自己的welly ,True love will find u in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
“我知道找的是谁,都找不到他;那当我不知道要找谁时,我怎么能找到那个人呢?
” —— 女主角如果说真的要给这部影片写点影评什么的,除非是有两把刷子的专业人士,否则还挺难的。
因为这电影压根就没什么连贯的剧情。
非要概括的话,可能一两句话就够了:男女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也曾擦肩而过,却没有彼此交汇;两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过够了各自蛋疼的单身生活之后,终于在大街上相遇。
于是,这部极其小众的性冷淡电影即便获得了7.7的高分,评论里却几乎是清一色的情感抒发,什么剧情设置演员演技,这部片子完全靠营造的感觉取胜。
我甚至觉得没有谁会正襟危坐地写下这部片子的影评,或许就是观影结束后在此留下寥寥几行的观后感,然后在下一次遇到“对的人”时不经意地谈起这部片子。
嗯,巧合的是,他/她居然也看过?
我想,没有故事的人,对爱情毫无期待与憧憬的人,是不爱看这部片子的。
因为仅仅就剧情来说,它实在太过单薄,大段的独白,过分日常化的情节,散发出淡淡的无聊气息。
是的,这不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
最适合的观影方式,或许就是一杯咖啡或tea,就着喝下去,味道全在心里。
有点孤单的人,会喜欢这部片子吧。
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世界,总要有点冷清却又温暖的寄托。
两个寂寞孤独的灵魂相识于网络,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在现实中一次次错过,最后时机成熟变成他们的命运。
社交恐惧症患者或许很喜欢看这部片子,因为毕竟它还算客观地呈现了一部分病人的生活。
半推半就的上床,因为电梯恐惧症而爬n层楼梯,拥抱塑料模特……这描述寂寞的方式有点王家卫的色彩,不过少了文艺,多了清新与直白。
导演没有预设盛大的相遇,只是让女主角冲下楼,遇见她的他。
大概盛大的相遇永远不在于形式,而发生在你见到他的一瞬间。
相遇,究竟是上天早已写好的剧本,还是擦身而过时的电光石火?
ps:诶,假如我是男的,我的那个他或许就在我刚刚小便完拉着牛仔裤拉链时,遛着狗从我身边经过。
嗯,味道不错。
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看电影,以为习惯了孤独,其实心里偷偷地渴望遇见另一个人。
偶尔勇敢地尝试,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伤了心,于是又默默地缩回壳里,回到一个人的状态。
不是没有过可能,只是还没有遇到那个让自己由衷开心起来的人。
遇见你,仿佛耗尽了我最大的运气。
只差一点点,可能就永远地错过了,也许自己还不自知。
生活好像被点亮了,阳光照进了房间,只是一起做一些简单的事,好像就无比地快乐。
真好,可以每天都看到你,跟你分享一切。
原来,我也可以这么快乐。
这种慢节奏片还是时长短点好 没有高清片源还以为在看上个世纪的片儿
极偏门的三俗片,伪小清新加没完没了的孤独
....我实在是对不起这电影。和朋友一起玩,就不该找个这么慢节奏的电影!(这电影还是适合一个人慢慢品... 后来我基本上在玩朋友的IPAD五子棋和数独游戏....简直是杀时间利器。 不过很多画面蛮美的。 文艺到极致……
比向左走向右走还要无聊啊。。。这种小清新应该只适合真正的文青~
清新文艺,摄影调色都很美。关注很细微的情感,在电影里面被放大,适合一个人慢慢看。
+1☆给Where's Wally 爬楼梯的片段太可爱 必须去一趟Buenos Aires 这名字念起来就很美好
错过那么多人,错过那么多次,终能在人海中遇见你,只因你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充斥着小情绪、小刻意、小巧思的影片,空镜头和独白,贝多芬和肖邦,最对男女主那样的文艺死宅青年的胃口。
剧情基本是向左走向右走。值得學習阿根廷人慢條斯理但感性的對待感情和生活細節的能力,一個個細小的屬於兩個主角的生活習慣喜好,一些小樂趣,讓人不悶不煩,等到最後的相遇。Stephen不喜歡這個happy ending, 她找到了melly,但我覺得結尾非常真實。我終於找到了你,這種幸福有點悲傷的餘味。
爱情片
喜欢故事开头有关建筑和界墙的独白。加速的玻璃外面是变形的建筑。社恐男主生活必需包里有玩乐时间,导演可能喜欢雅克塔蒂。故事本身有点无聊。
有点慢有点闷的节奏以及小清新的结尾 喜欢两人在街头擦肩而过帽子拼成心形
我还以为直到影片结束,他和她都还只是擦肩而过,那就厉害了。
清新小电影 大海中遇见你
浪漫绝不是有点儿小怪癖或是小特质,坦白说自觉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没什么料。可惜了一个好电影名。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向左走向右走//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似乎都开始关注起虚拟的恋爱对象 而如果可以大概还是会期望能够真实碰触到的肉体 毕竟碰触喜欢的人感受到的荷尔蒙和分泌出的多巴胺太容易让人上瘾了//他们囿于网络的隔阂也囿于自我性格的限制 还能遇见相爱相处 也完全是成年人童话了 幸福快乐的生活谁不想要//这片的梗但凡再早那么几年 可能都更容易让人记住一些
yes
(重口如我 也)蛮喜欢这种随性寡淡懒散的文艺片味道 两个被fucked up好几次的主角 在钢筋丛林里无奈却依旧幽默柔软的心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寻寻觅觅 那种人海里不知道在找谁 如何找的感觉 一定很多人共鸣。。。(还有标题好 女主美
好配乐
中国茶叶
Where is W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