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Those Years We Have Traveled together

主演: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杨了,路东,卢傲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似水流年》:岁月变迁里的青春传奇

以弘扬昆曲文化,纪念“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而拍摄的电影《似水流年》,作为一部浙江遂昌县的文化名片,即将亮相。

影片中唯美似仙境的美景,浓郁而绵长的情愫,岁月无声雕琢出的记忆,三兄弟传承昆曲文化的使命感壮举,令人难忘而深思。

乍看电影的开场部分,颇有一点经典影片《霸王别姬》的气质和痕迹。

三兄弟寄养师傅家中,闭门练功刻苦学艺。

作为林家班大家长的林师傅,既是三兄弟的严父又是演唱昆曲的名师,徒弟偷懒动辄体罚。

被师父收养的师妹,和三兄弟成人后收养的孤儿,让整个戏班在非血亲的纽带下却宛如一个家庭,祖孙同堂,兄亲弟恭。

影片序幕过后,三兄弟和师妹成年后,彼此之间暗生情愫,导致亲如一家的三兄弟出现不睦。

而更大的危机,则来自昆曲戏班被围墙外的流行音乐冲击,古老的戏台成了迪斯科的舞台,戏班惨淡经营,三兄弟被时代洪流从封闭的县城卷入更大的都市。

如同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民间手艺人在市场洪流中搏击,迷失,奋斗。

师父老了,师妹出嫁了,孤儿长大了,三兄弟却为了谋生而不得不放弃了昆曲。

古老戏班的拆毁,昆曲剧团的解散,让衰老的师父无力挽回。

但如同影片《似水流年》名字里阐发出的含义一样,流年似水,大江东去之后,昆曲随着申遗成功,再度焕发青春和生机。

而三兄弟,经历了迷失的人生之路后,临近中年重新找回了传承和弘扬师父衣钵的使命感。

在电影1988到2018的时间线中,编导巧妙的利用道具,场景,和经典符号串联起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和时代变革,不断勾起观众的集体回忆和共鸣。

匠心别具,意味深长。

师父手中总握着的马鞭,作为一件舞台道具,是师父权威的象征和课徒的工具。

这根马鞭伴随师父的一生,最终出现在师父坟头,终结了一个时代。

师妹的不倒翁娃娃,是流落街头的孤独陪伴,也是后来师妹和大师兄的情感见证。

古老的牡丹亭戏台,是遂昌人为了纪念汤显祖在遂昌县写就《牡丹亭》而建,也是林家班日常演出的场所。

曾经神圣无比,是县城文化的中心,也是三兄弟为之守护的所在,90年代初却成了摇滚青年街头蹦迪的场所,迈克杰克逊等流行音乐符号,覆盖在杜丽娘柳梦梅的戏曲画片上。

新世纪后,戏台彻底冷落,贴满了小广告,墙皮斑驳。

师父虽然手持关公刀,为了保卫戏台而努力,但最终,戏台还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倒塌。

而三兄弟回归后,打造的昆曲文化园,重建老戏台,重唱《牡丹亭》,完美切题电影《似水流年》。

古老的昆曲,从来不曾死去,重新焕发青春。

如同大师兄和师妹,多年之后,两个中年人再度走到一起,情感画上圆满的句号,正应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戏词。

电影《似水流年》,讲的是三兄弟一代人的青春,也是古老昆曲的青春,更是80,90后等群体共同的时代青春。

除了被三兄弟的故事和唯美的昆曲所打动,影片中遂昌高山云雾,飘渺欲仙的秀丽山河也足以令人大饱眼福。

 2 ) 怀旧风《似水流年》:振兴国粹昆曲,还靠亲兄热弟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

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故事源于三位师兄弟与师傅的几十年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这门艺术的迟暮,展现当前最为缺乏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

三个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因为被同一个昆曲师父收留,还遇见孤苦动人的师妹,开始引发了情感纠葛。

有何因为爱情痛苦与纠葛,他们选择去大城市去打拼,反而师傅却为了捍卫昆曲发生了车祸。

当但兄弟回到戏班,面对物是人非,又该何去何从?

从影片字幕开始闪烁,再到各大流行金曲、90年代末街头的小燕子海报、酒吧歌舞、牡丹亭的拆迁……《似水流年》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跳跃的情景背后,给了观众不少遐想空间。

当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青春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呈现出一代人的内心热爱与无奈。

昆曲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似水流年》同样将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唱腔和身段都很美,各位演员们明显是有一定的戏曲基础。

小镇里国粹昆曲的衰落,小人物们三角恋纠葛,还有三兄弟无意收留的孤儿,各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当师妹出嫁后,师父逝世后,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悲伤,却充满着悬念。

其实师父当年有无奈之举,师妹也是为报答养育之恩才那么做,但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却拍得非常接地气。

从街边求工作,到卖房销售员的营销课、二手电器回收买卖的艰辛,再到非典时期的经济萧条,三位师兄弟就像大时代的弄潮儿,找到了盈利赚钱的方式,但他们忘记了初心……

当"牡丹亭"不复存在,如何重建?

如何发扬民族文化?

如何完成师傅心愿,都成了重中之重。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或许是《似水流年》割舍不掉的。

但拥有智慧、野心、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师父的遗愿,这里故事编得很精巧,包括筹款盖旅游区的设计,高潮戏昆曲大演奏,都很热血励志。

岁月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容颜在变,一切似乎都在改变。

而人的情怀,那藏在内心深处的追求,永不会变!

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去看民间老艺人林翰文为昆曲国粹倾尽一身,还有三个血昆曲的年轻人经历了理想和信念的冲击、失落和迷茫,都有着各种青春的经典记忆,这些《似水流年》都做得淋漓尽致,颇具观赏性。

我们并不想看到更多的青年导演早早在金钱的利刃前举手投降,而是要有站起来的勇气,用电影来传承昆曲这样国粹艺术。

充满回忆杀的《似水流年》有着意义非凡的魅力。

 3 ) 昆曲版的《百鸟朝凤》+《中国合伙人》

文/赤叶青枫“似水流年” 一词语出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般用来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而《牡丹亭》又是昆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因此当昆曲背景题材的电影《似水流年》最终用这四个字做标题时,一语双关之意不言自明。

此片讲述了几个普通的昆曲人半生的光阴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遂昌县有一个昆曲林家班,戏班中有三个学戏的师兄弟,他们一起长大,亲如兄弟。

成年之后,他们那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小师妹,但小师妹却因故突然嫁给了别人,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愈发没落,戏班的生存亦面临着挑战。

多重打击之下,三人离开戏班,前往大都市打拼。

多年之后,历尽艰辛的他们终于在大都市站稳了脚跟,而昔日教他们昆曲并抚养他们长大的师父林班主的意外离世,令他们又重回遂昌,而一切早已物非人更非。

随后“留下,还是再一次离开”这一抉择再一次摆在了他们的面前……这样一个故事有着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这不仅反映在片中场景氛围的营造之上,更反映在片中人物不同的思想观念之上。

譬如老一辈的林班主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他都因循守旧,重视传统,宁死也不愿顺势而为;身为80后的三男一女四位主角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传统,则经历了从盲从到迷茫,从逃离到回归乃至自主革新的曲折过程;而身为90后的林家班养子,则明显更具有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敢于当街向自己的“三个爸爸”大声说出心中的愤懑与不满。

而就剧情而言,这部《似水流年》可视为昆曲版的《百鸟朝凤》+《中国合伙人》。

首先在这一故事中,昆曲元素贯穿全片始终:一来林家班师徒三代人的命运起落及相互交织,几乎都与昆曲兴衰有关;二来遂昌县中的昆曲老戏台“牡丹亭”的拆毁与重建,也对全片的剧情发展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不难看出,戏里戏外,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幕后主创,都对昆曲有着浓厚的情结,在这一点上,此片与以燃魂唢呐动人心的《百鸟朝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略有不同的是,《百鸟朝凤》的重心是在探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及传承,而《似水流年》则更侧重于反映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变化对普通个体的冲击及影响。

二者没有好坏高下之分,只是后者相对而言更接地气儿一些。

其次,师兄弟三人结伴闯荡大都市的相关桥段也颇有点《中国合伙人》的味道。

一开始,三人初来乍到,都是一文不名;之后一度分别独自打拼,发展亦有好有坏;待三人在非典时期把握机遇,联手创业之时,因对外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对内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终于做出了一番成绩,出人头地。

至于后来三人回乡二度创业,对昆曲元素与时俱进地开发、利用与革新,尤其是重建昆曲老戏台“牡丹亭”,更是彰显了三兄弟的初心与影片的格局。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悲欢离合,情比金坚。

人生起落,甘苦自知。

暮然回首,唏嘘万千。

 4 ) 关昆曲毛线事!

披着一个唱戏的外衣,但其实台上的表演几乎为零,仿佛看的是一个武术班。

场景、人物造型、服饰、道具等都是毫无年代感,太穿越了,跟当下一点区别没有。

还炒情怀呢,没有真实感何来情怀可言?

歌曲也毫无年代感,没钱给版权费,所以没用经典吧?

不过没钱就不用经典倒是尊重了版权,比那些公然盗用的强。

其实昆曲还是很好听的。

想看一次《牡丹亭》。

最后字幕强行献给汤显祖也是很服。

一班流氓泼湿女主就是为了窥探性感美胸。

想起泼水节、卖身节上那些懒人。

导演郑君奇这名字好像很熟悉,原来是因为著名导演郑君里,《一个春水向东流》那个。

 5 ) 《似水流年》用历史的轮回展现初心的可贵!

很巧的是,我出生的家乡也有一个昆剧团,我还认识团里大大小小不少人,也算是亲眼见证了昆剧团在我们那座四线小城市里的起起伏伏。

跟电影《似水流年》里表现的一样,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世纪之交那段时间,原来的昆剧团受到巨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被认定为老旧的戏曲再也无法吸引普通受众,剧团里的大大小小们都在经受着一次诱惑和洗礼。

万幸的是,没过几年,昆剧被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那所小城里的剧团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重新回到戏园子里,开始学着去欣赏这种古老、优美、同时也不乏新意的戏曲。

我的那些朋友们,并不像《似水流年》里的老师傅和三兄弟活的那么憋屈,至少现在不是,在世纪之交那两年他们是不是也有过象电影中人物那样坎坷的心路历程,我说不上来。

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确实太快速了,几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始终傲立潮头,所以有涨潮、自然也会有落潮,最重要的还是不论潮起潮落,历史的车轮如何辗转,人,始终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

历史的车轮始终呈螺旋向上的趋势,彼时的鸡肋,未尝不会成为此时的熊掌。

昆曲如是,人也如是!

但《似水流年》着力想要表现的,还是在成为鸡肋后,昆曲低潮时,昆班人的执着。

在电影里,三位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孩子在师傅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唱念做打,期盼的就是有朝一日登台、成角!

但是谁知道还没等他们长到可以登台,那座挂着“牡丹亭”字样的戏台就已经被群魔乱舞的迪斯科占领了。

在这里并不是说迪斯科就一定比昆曲要糟糕,这代表的只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毕竟那个时代的迪斯科如今似乎也不再那么流行,时代的潮流总是轮流转的,谁能想到古风戏曲如今又能焕发新的生机呢?

先不提如今,在当时的三兄弟没有戏唱了,只能离乡背井去打工,他们从小学习的唱念做打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这里必须要特别提到一句,尽管两位八零后导演在技法上或许还有些青涩,不够圆融,但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却非常到位,三兄弟在大城市做的那些底层工作,不正是每一位北漂、上漂以及离乡背井的孩子都曾经做过的吗?

唯一有点不同的只在于,这三位年轻人始终都没有忘记师傅、昆曲在他们身体上,血脉里牢牢打下的印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电影的后段,三兄弟已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没忘记的仍然是师傅心心念念的昆曲,也是他们一直烙印在心底深处的昆曲。

大概正是因为有象他们这样的人,那些古老的,优美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传承下去!

年华诚然似水,一去不再复返,但是水流过的痕迹却不会褪去,它只会提醒每一个有心人,它曾经的美好!

 6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这句唱词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离合盛衰之叹。

放置今日,四百余年,再次听人唱响,依然可以感动的热泪盈眶。

《似水流年》设置了三个柳梦梅和一个杜丽娘,这倒是有点意思。

《牡丹亭》其实是三个杜丽娘和一个柳梦梅。

他们三个是分别不同性格的柳梦梅,只待看这位杜丽娘选哪一位。

但导演别却出其不意,柳梦梅与杜丽娘情感外漏,随即变戛然而止。

本以为伶俐就此推出这场《牡丹亭》的大戏。

但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看到的不是杜丽娘还魂,而是杜丽娘走出婚姻坟墓重生,与回归本心的柳梦梅再续前缘。

最后伶俐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恐怕也是会赚足观众眼泪的。

原来并不是三位柳梦梅,而是柳梦梅的三个方面,因为三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师父的遗志和“爸爸”的称谓都说明他们三个人是统一的。

而伶俐自幼长在三个师兄身边,备受疼惜爱护,此为杜丽娘一世。

情,一起不收,便被迫跌入婚姻的坟墓,这是第二世,这一世是死的。

自己走出婚姻,再次走向自己多年来深爱的师兄身边,这便是她的三世情缘。

一部书,一位名人,置于一座城市,是厚重的。

这种厚重是历史的馈赠,就像苏东坡置于黄州,汤显祖置于遂昌,也是如此。

汤显祖的《牡丹亭》置于当年,也是举国轰动的,当时也是无数男女迷恋的如痴如醉。

人有“至情”,方可死生不负,书中的三世情缘,几百年,现在听来依然是美丽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三兄弟最后一直决定留下来的决定。

不仅有对师父妇人愧疚,对青春的愧疚,更多的,使他们在而立之年,突然明白了有些东西是要用一生去坚守的,包括对艺术的热爱,也包括对待爱情。

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

人生兜兜转转,爱就在原地。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份对昆曲的爱,化为可见的,让所有人看见。

杜丽娘在小丫鬟的陪伴下一番游园。

他们的《牡丹亭》主题民俗园,就是杜丽娘眼中的那如许春色。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此一句便是暗合片名的唱词,片中也被老三唱过一次。

似水流年,一晃三十年,然而本片中没有一处字幕已出台词给观众指明时间的。

也许这就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若是时间印记深刻明显了,反而没有了似水流年的诗情画意。

反而不如,一张海报、一则新闻,一个道具来的真切感人。

故事在江南小巷屋檐始,亦回到小巷屋檐终。

这种感觉,像是夏日午后,听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说故事,你就看着那扇子的一摇一晃,言语之间,一个人的一生被写在了上面……

 7 ) 《似水流年》给陈道明写信的导演,合作人是29年前最美亚洲小姐

文/叶秋臣电影《似水流年》的演员名单里,并没有大家熟悉的娱乐明星。

网络上有关作品的信息寥寥无几,甚至剧照也只有不超过10张。

但对于这部电影,叶秋臣却有很多话想说。

一、写信给陈道明的导演——郑君奇《似水流年》的导演是郑君奇和李龙俊,他们说这部电影拍得很艰难,堪称是拼了的程度,有那种赌上一切的冲劲儿。

正因为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郑君奇导演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部电影,于是在微博上给陈道明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道尽拍摄的心酸,并称这是一部“作品”而不是“产品”。

陈道明老师也通过中国电影家协会在微博上就此事做出了回应,肯定了小成本电影的不易。

不关注电影市场的朋友们可能并不了解现在小成本电影的现状,毕竟能被大众熟知的都是一些“大片”,而一众“小片”只能被埋没在茫茫片海中,销声匿迹。

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根本没有更好的出路。

记得电视剧《都挺好》中高露饰演的吴非曾说过一句话,虽然并不是用以形容影视圈的,但用来与小成本电影做喻却是极为恰当。

“挣扎在温饱线上。

”《似水流年》,就站在这条尴尬的边缘线上。

二、29年前的亚洲小姐季军——杨玉梅电影《似水流年》的监制人,是香港演员杨玉梅,北京首映礼当日,她也同导演和所有主演一起,站在了台上。

那是一个熟悉的面孔,尽管已经是许多年未见了。

她是1990年亚洲小姐季军,也一度被誉为“最美亚姐”。

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对这个名字印象很浅,但对我而言的印象却是非常深刻。

熟悉叶秋臣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看港片和港剧长大的。

那些熟悉的面孔不敢说都能叫得出名字,但对他们的角色却是绝不陌生。

虽然并不是主角,但杨玉梅饰演的角色,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

在《刑事侦缉档案3》中,杨玉梅饰演那个为了爱情而杀人的沈若玫,这个角色让我至今都对剧中类似“玫瑰花座”一样的摆饰物心有余悸。

还有她在《廉政追缉令》里,杨玉梅与古天乐和张兆辉等一众主演合作,饰演屈洁儿。

杨玉梅本来是ATV(香港亚视)的当红花旦,代表作有电视剧《仙鹤神针》等。

后来因为台里面临极大的困境,所以ATV起起落落,风光也早已被TVB彻底拿走。

大概是有感于旧主ATV的经历,所以杨玉梅才对《似水流年》中相似的情节格外感慨,做了这部电影的监制人。

三、新旧文化的更迭和碰撞《似水流年》讲述了一段催泪感人的昆曲文化故事。

片中拜在同一师傅门下学习昆曲的兄弟三人,虽然并无血缘关系,但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是“不似亲人,胜似亲人”。

然而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时代变迁的命运,新旧文化的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

我们看着自己手上的报纸变成了手机上的新闻,看着一册册的影集变成了手机里的照片,看着曾经喜爱昆曲的人们逐渐被流行音乐爱好者取代。

在这样的岁月中,有人为了固有的信仰而选择拼力抵抗,比如站在车前的师傅;还有人为了让旧文化融入新文化,做出了“妥协”和创新,就像三兄弟。

虽然《似水年华》中讲的是昆曲的没落和重生,但其实里面更多的感触来自于经历了时代变革的我们。

是我们站在无数个类似“昆曲”的事物面前,不舍但又不得退让的心酸。

文/叶秋臣————————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8 ) 严重剧透

开头师傅在大街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 然后这个小女孩 被三个师兄弟同时喜欢上。

他们长大了。

都爱上了小师妹。

小师妹和他们洗衣服玩泼水。

玩着玩着就湿身了。

三个人眼睛都直了… 然后趁着其他人都不在小师妹和大哥亲着亲着一下就上床了 … (太突然了一脸懵逼)之前好不容易要演出,二弟和三弟跑出去和小流氓约架???

最后在路上捡了个弃婴…(说实话后来那个弃婴变成小孩子以后也没发现其作用,感觉整个把这个小孩戏份删了都没影响)后来可能受打架小流氓影响,加上之前被三兄弟同时喜欢的师妹突然嫁人,三人决定去外面闯荡。

(嫁人这也毫无铺垫和交待,就看四个人在那尬哭。

观众继续懵逼)去了大城市。

大哥回收旧家电。

二哥房产经纪人。

三哥酒吧驻唱。

干了一段时间非典了然后把酒吧收购了。

在外创业八年都没回家看师傅,师傅被牡丹亭要拆了心神恍惚被车撞身亡。

三人悲痛至极回家开了—牡丹亭民宿。

这时候小师妹又跳出来说!

我离婚了,原因是我这辈子就做了一次女人(意思是和大哥做那次)感觉这剧情变成小说都是一烂剧。

昆曲精神体现在哪??

就师傅死活不让拆牡丹亭那段??

这里面感情刻画的也丝毫不深刻 几乎没有师傅和他们相处的情节。

前面三十分钟完全就是表达三个人都喜欢师妹“我喜欢师妹” “我也喜欢师妹” “这么巧,我也喜欢师妹”后面一个小时完全就是玛丽苏附体,干啥啥行。

处处是商机。

要不说这片是哪个老板投资拍的纪录片我tm都快信了。

 9 ) 似水流年 留不住的是岁月,成就出的是曾经的梦想,爆发出的是坚持的力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留存于世,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的爱情跨越了生死,皆因一段春梦中结下的情种。

梦这回事,本就是虚无缥缈的幻象,难得的是,执着于一段幻象中的爱情,在上演了一场还魂戏份后,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传奇戏剧发展的高峰,故事曲折离奇,但又具有了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古时的男女情事,与当今的花前月下,能够水到渠成的少之又少。

而《牡丹亭》里将浪漫与现实结合的堪称完美,通过辞以言志的手法,点中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核心。

重情重义,并为之而坚持,对汤显祖来说如此,对于其笔下的杜丽娘柳梦梅莫不如是。

所以,有了汤显祖的坚持,才有了流传千古的《牡丹亭》,有了柳梦梅杜丽娘的金诚所至,才有了这段惊梦还魂后的花好月圆。

以及这部电影《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的开端于上世纪80年代,也是一段商业大潮开始旗卷全国的时期,曾经的国粹昆曲,以及老一辈的艺人们,都已经滑倒了时代的边缘苟延残喘。

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在如水的岁月里,所有被昆曲浸淫到血脉里的人们,如何为了让这一国粹再次闪耀发光而坚持的故事。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有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就是将故事的焦点定位在了人的身上,通过角色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岁月中平凡人身上的感动。

以及,他们所作的坚持背后,支撑他们的更为震撼的精神内核——一份为国粹艺术而坚持的力量。

师傅,是眼看着昆曲没落最为痛心的经历者。

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剧团老师傅,没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只能在三个徒弟身上悉心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他们寻找各种些小的可能,期冀着这份艺术不要断在自己手上。

苟延残喘下的忍辱负重的角色表演,极为精彩的诠释了很多老艺人的现实状态。

面对要拆掉牡丹亭戏台轰隆隆而来的挖掘机,师傅持刀而起,与拆迁铁兽直面相对,也无异于螳臂当车。

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段时代中,很多艺术家们所面临的窘况。

别忘了,老师傅苦心埋下的种子,只要生存下来,就会顽强的成长。

戏台倒了,需要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从小就在昆曲中唱念作打种成长起来的三个徒弟来说,他们需要经受更为痛苦的蜕变。

“我会唱昆曲”,这样的技能在劳务市场上只能被别人冷眼讥讽为神经病而唯恐避之不及。

只能换个活法,从最初的废品收购、苦逼业务男、酒吧驻唱开始,活下去才有希望。

三兄弟在生活中的蜕变和坚持,是电影《似水流年》讲述的重点,而历经磨难重生后再造牡丹亭,而且是更为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式,才带来更为震撼的力量。

于人来说,是一次重生。

于《牡丹亭》所代表的昆曲来说,一样是重生。

所有的光明再现,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为昆曲而坚持。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何尝不是汤显祖《牡丹亭》所共有的人文内核而在后人身上激发出的力量?

以小见大,以人写史,这是电影《似水流年》聪明的地方。

而在故事跨越的20多年时光里,电影里满满的为我们呈现出鲜活的时代印记,足见制作过程中对时代元素考据的用心。

古旧的戏台剧院,曾经的昆剧团生活,千禧年的游行,港台音乐CD满壁的音像店,曾经一辈人的记忆在大银幕被完美呈现。

以及“拆”字满眼沙尘弥漫,戏台上DISC群魔乱舞,如打鸡血般为生活而奔波,曾经的社会百态生活面貌也被再次复原。

流年似水,每一次河流转弯都会遇到独一无二的花草沙石。

电影《似水流年》就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便览了一段过往流年里的鲜活岁月痕迹,用情太深,难得。

挽不住的流年,留下的记忆中的人和事,才会相信坚持的力量,和未来无限可能的勃勃生机。

 10 ) 《似水流年》:时间虽然回不去,但心可以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短评

那个时代的故事总是感觉亲切的

2分钟前
  • lztl16
  • 推荐

哈哈哈 刷了五双鞋

6分钟前
  • PossibleA
  • 还行

彪子的这个哭戏真的很能够打动我,有被带入到了情绪之中,跟着一起共情

10分钟前
  • 影视爱好者
  • 力荐

各方面都非常粗糙,我是来看斯琴高娃的似水流年,这属于碰瓷,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13分钟前
  • 堕落天使
  • 很差

本人寻片源的滑铁卢!以为是斯琴高娃老师的作品,结果看了个毫无逻辑毫无电影感的狗血玛丽苏垃圾片,想碰瓷时代记忆碰瓷传统文化碰瓷长镜头却样样不得行,rnm,退💰!

14分钟前
  • 梁摸鱼
  • 很差

还以为是毕业作品

17分钟前
  • Julia
  • 很差

好恶的片子,演唱戏的那位大妈连《皂罗袍》的口型都对不上!呕!我要去听昆曲了886。比《逐梦演艺圈》好点吧。

22分钟前
  • lucy
  • 很差

很希望了解那个期待的事情,就像最近的大江大河

26分钟前
  • 曹盟
  • 力荐

10分钟,看不下去。架也没打,就束手被擒了……

29分钟前
  • 小美
  • 很差

太好看了!强烈推荐!

31分钟前
  • 豆友JWfx4YX3Eo
  • 力荐

不计岁月 莫问过往怀念中初心回归

33分钟前
  • Mr K
  • 力荐

真的不知道怎么说 这电影 真的挺怪的

38分钟前
  • XIAYINAN-
  • 很差

很好看,故事很精彩,我很喜欢。

41分钟前
  • 豆友aUMa1eEbSM
  • 力荐

竟然敢叫似水流年? 苍天啊。这电影到底讲了啥

44分钟前
  • Alex-Hearing
  • 很差

把那些比你生命都重要的东西好好地坚守下去!+视我如命!我不会加以掩饰我的任何一处面容!→尽量一定!尽量一定!→在饰演每一个角色与参加每一次活动与在任何一个场合之下!我从不p图!我从不精修图!... ... !我以后尽量不或少有我的照片与相片!→有的有!有的就不有!我以后担当摄影师与照相师多给他人拍照与多给他人拍合照!

45分钟前
  • 青灯古畔
  • 力荐

感觉粗制滥造的影片,本来是冲着三个学昆曲的剧情简介打开的,结果实在看不下去。里面的内容跟学戏基本没有关系,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情节如盘中散沙,相互之间牵强附会。歌词里还有错别字。

50分钟前
  • 无眠
  • 较差

我…跑错片场了

53分钟前
  • 27%
  • 较差

我对象看一包带劲,我却一点也看不进去

54分钟前
  • 小宝
  • 较差

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国产片的认知下线。又一次让我下错了同名电影,垃圾!

55分钟前
  • 耿耿星河
  • 很差

本来想看获得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似水流年,看了这一部,错以为金像奖水准这么低吗?

57分钟前
  • 豆瓣马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