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马路边的红灯停绿灯才能走,是嚼碎米饭咽下去的吞咽动作,是早晨从睁眼到清醒需要花几分钟,每天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无意义行动。
-你摸喜欢的女孩屁股以寻找悸动,换来结实的一拳揍。
头皮的光秃是你生无可恋的程度,从没见你为哪件事感到激动。
-直到与音乐相逢。
-直到与音乐相逢。
海水变成了岩浆在血液里流动,灭绝的恐龙跳舞到宇宙爆炸尽头。
这无聊的世界有了鼓点节奏,你终于有点事儿愿意主动。
-这音乐唤醒沉睡的狗,带来过电的疼痛,我想起了成年以前第一次被动画感动,直到现在我还在做梦,用理想烧烤灵魂,对抗成人世界的空洞。
-我一无所成,残缺简陋,孑然一身,孤苦如狗。
那也是一条狼狗,天生好强,没服软过。
-我不关心明天有没有蔬菜水果,日常里的点滴计算早已烦透。
只有,那口气吊着我,狭窄视野里只有一块好肉。
这十年没吃到就下一个十年,总有一天咬在嘴里绝不松口。
-我还太弱,现在我还太弱。
不够功利又不够纯粹,做不到浑然忘我的进取,又无法坦然躺平,任时间蹂躏。
抛不下负累,甩不开杂念,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理想主义者。
-所以,才爱你这份洒脱。
光头。
音乐 (2019)8.62019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岩井泽健治 / 坂本慎太郎 驹井莲
近期开始清扫冷门片,《音乐》可以算得上是后劲比较大的动画了。
呆滞又简约的画风,冷冷的笑点在一开场就让人憋不住笑,没有复杂的笔墨,简单的一两句就能戳到人的笑点,这是典型的日式冷笑话效果。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框架,简单的人物,但是却包纳了热血的音乐故事、懵懂的爱情线索、中二的校园生活、对摇滚乐的致敬。
所有的一切都传递出简单的舒服感,消解掉所有的高潮元素,只有最后的演唱会略微花笔墨酝酿了感动,但依旧很克制,其余的部分一直以后现代主义对出现的种种进行解构,这种微妙的处理是化繁为简的高明。
黑场后的片尾曲才是影片高潮,歌词写的也不错,字幕滚动的时候回味悠长,停留种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就让人留恋的是校园中二却热血的美好。
b站又称该电影《摇滚吧,中二乐团!
》,这倒是更符合剧情。
导演可能受到了汤浅政明的一些作品影响,像《别对映像研出手》,以及韦斯安德森式无厘头式的情感表现。
简陋的人物画法,时而用实景渲染,时而用朦胧的水彩勾勒的背景,一段可有可无的青春恋爱桥段,构成了其主要内容。
里面埋了一些乐队梗,看的时候会心一笑。
不过,音乐的部分实在说不上好。
好比毕加索的抽象画,是他体验各种流派思考后的结果。
突然心血来潮搞音乐就称之为实验音乐难道不是来黑实验音乐的吗?
电影开始,当我盯着这简单到像是儿童画册的画面,疑惑道这电影也能有高分?
我倒是要瞧瞧有什么玄机。
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自我狂欢。
先说音乐相关。
电影里埋了很多只有摇滚乐迷才能发现的彩蛋。
森田在推荐专辑的时候拿出的是king crimson的
资深摇滚乐迷见到这些彩蛋简直欲罢不能。
kc
蒙太奇片段
古美术乐队上台除了彩蛋,影片本身的音乐也让我相当意外。
研二等人在开始一起排练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心想这都是什么玩意儿。
再等到他们上台以后,我开始期待研二的竖笛,和只能演奏最基本节奏的贝斯鼓能搞出个什么化学反应。
接着果然被震撼到了。
摇滚乐器配上竖笛,演奏出了毛利战舞的味道,没有任何违和感,颇有二手玫瑰的电吉他配唢呐的意思,身体就不自禁的swing起来,直到研二那腾空一跃,最后的几句调调被哼唱出来,整个影片也达到了高潮。
你问最后?
当然是研二带着亚失矢去迪士尼啦!
(笑)再说回画面。
画面看似简单得像儿童画册,实则对故事表达和人物塑造完全没有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带有幽默的本质,这种简约的画风和电影的内在刚好相得益彰,在笑点处有种看搞笑网络漫画的感觉,也更突显出主角研二这个混混老大的反差萌(特别是结尾研二的开心一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大量使用动画中少见的移镜头、摇镜头、以及手持记录仪一般摇晃的跟镜头,在研二去音乐节路上及上台演奏的时候使用特别多,且帧数非常高,以至于让我觉得像是用录像作特效滤镜处理后得出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嘛,用电影另一个译名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 摇滚吧!
中二乐团 ”。
(PS:当电影结束以后,坂本慎太郎的名字在演员名单中出现,我惊掉下巴了。
)
真的没想到,我随便挑选用来消磨时光的这部动画,竟带给我这么大的惊喜。
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弹幕有好多人刷“谢谢陪伴”“谢谢让我度过了开心的一个小时”,我想说“俺也是”。
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质朴又高级,冷淡又浓烈,充满了矛盾,但又和谐统一,充满了创造性和实验性。
下面,我想来谈谈它惊艳到我的几个点。
影片讲的是一所高中的三个不良少年组乐队玩摇滚的故事,非常简单。
这三个少年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一开始演奏出来的音乐可以说是奇怪的噪音。
后来,他们遇到了另一个真正玩音乐的乐队,还收到了去音乐节的邀请。
按照常规的套路,我以为专业乐队会指导主角三人组完成从小白到高手的蜕变,然后来一个逆袭。
然而并没有!
他们竟然就这样一路拉跨一直到登台,虽然他们最后的演出很燃。
但是这个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燃。
在我的思维定式里,青春就该是有成长的,似乎只有实现从笨拙到娴熟的进步,或者从青涩到成熟的蝶变,这青春才是成功的青春。
但是,虽然片中的三人组最后展现了热血的舞台,但是从实质上看,他们并没有学会什么。
他们只是在尝试,寻找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傻乎乎地倾注热情去做。
这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但是这不才是最纯粹的青春吗?
懵懂又莽撞,青涩又热情,不用瞻前顾后,不用权衡利弊,只要肆意的挥洒就好,所以他们的音乐才有着摇滚最原始的冲动,才能富有感染力。
如此简单的故事,却拍出了摇滚精神的源头,拍出了青春的真谛,我想这就是其高级所在。
相比于市面上大家已经看惯了的流畅又精致的电脑制作动画,《音乐》的背景画面基本是由蜡笔手绘而成的,而人物是更为简单的简笔画平面形象,所以初看画风朴素,人物的表情甚至有点呆滞。
男一号长得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女一号顶着一个大妈的花菜头,我也真的是醉了(所以有评论说这讲的是小丸子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哈哈)。
直到当乐队开始演奏,演奏者或者听众脑海中的画面变成流动的画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真的被惊艳到了。
这是一种打破艺术次元壁的奇幻感受,原来听音乐的抽象的感受可以转化为具象的唯美的画,当这两者完美融合的时候,称得上是绝佳的视听享受。
总之,很幸运能看到这部作品,能拥有这样一次新奇的艺术体验,想看的可别错过了呀。
啊,失策了,前段时间想看这部电影,然后到处找扒不到资源,好不容易从朋友那捞到个资源,还是只有英文字幕,一直没去看,今天下午看完后,和朋友交流才发现,B站居然前两天刚刚上了熟肉(那我今天下午艰难的肝完生肉倒底是为了什么)整部动画看完还是蛮有意思的,画风很独特,好像是真人转描的,然后画出这么一个“琦玉老师”,还挺有喜感的(但是里面那种暂停画面,那种有话憋着就是不说的感觉真的看的我好着急)整个作品的篇幅并不算长,也是讲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三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突然开始玩音乐,然后认识了学校里的一帮搞音乐的同学后一起去参加音乐会的故事。
影片本身也不是什么励志的作品,反而具有一种戏谑性,这种戏谑性也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动机上,研二他开始玩音乐到中途放弃音乐再到最后参加音乐会,全程的动机都是不明的,就像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一样,这里就要来谈谈影片的主题,我这一两个月也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作品:《四月是你的谎言》《利兹与青鸟》《黄色潜水艇》等,我觉得和他们比起来,我认为导演在片中并没有试图表达什么深刻发人深思或者感人的内容,反而是一个很简单的理念,音乐是没有门槛的,三个搞音乐的小混混根本不懂音乐,没有问题,连乐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都不大懂,没有问题,研二中途也感到乏味退出了,后面又因为好玩而加入了,不坚持到底也没有问题,用竖笛来演奏摇滚乐,也没有问题,在演唱会现场吼叫,也没有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是阻碍你接触音乐的障碍,音乐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
借用宫园熏的话来说:音乐是自由的。
(这一点给我的感觉和黄色潜水艇也很像,那个作品也是很愉悦很“放肆”的)我觉得这种“放肆”的感觉其实很好(虽然我不会乐器233)其实这个动画本身也是一样,不会画,那又怎样,动作不够写实,运动很奇怪,那又怎样,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应该是阻拦你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障碍,甚至没有热爱都没有关系,哪怕只是打发时间去玩都可以,这也比那些口头上喊着热爱,一直在准备,从来没有付出过实践的人要好多了,里面的阿雅其实也是一样,被邀请去唱歌后,她一直在自己练歌,但是最终也没有真正在舞台上唱歌,反观研二,即使他不会唱歌,只是在舞台上嘶吼,但是他参与到了“音乐”当中,他超过了大多数志向高远而犹豫不决的人,总而言之,去做就是了,然后享受快乐(Just do it and have fun) 说完主题的部分,我想再聊聊我在看完后想到的另一件事,男性的情感表达障碍,这一点是前段时间在看纪录片《面具之下》中,里面提到的男性从小受教育要具备某种“男子气概,阳刚之气”,不能示弱,不能轻易流露出悲伤或者是难过的情绪,要做个男子汉(be a man)虽然这讲的是美国的现状,但是我认为是全世界都普遍具有的一种情况,在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后,男性看似具备了所谓的“阳刚之气”但是更多的,失去了共情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会有一种情感表达障碍。
看回电影,研二本身话很少,也极少的透露出自己的情绪,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无论打电玩也好,打架也好,玩音乐也好,都是他自身在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影片的最后,他也向阿雅提出了要不要去迪斯尼乐园玩,有没有可能也是自己尝试去表达情感呢?
当然,说这些,必然会被说是过度解读,这里也就不多提了,也就点到即止吧。
啊,失策了,前段时间想看这部电影,然后到处找扒不到资源,好不容易从朋友那捞到个资源,还是只有英文字幕,一直没去看,今天下午看完后,和朋友交流才发现,B站居然前两天刚刚上了熟肉(那我今天下午艰难的肝完生肉倒底是为了什么)整部动画看完还是蛮有意思的,画风很独特,好像是真人转描的,然后画出这么一个“琦玉老师”,还挺有喜感的(但是里面那种暂停画面,那种有话憋着就是不说的感觉真的看的我好着急)整个作品的篇幅并不算长,也是讲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三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突然开始玩音乐,然后认识了学校里的一帮搞音乐的同学后一起去参加音乐会的故事。
影片本身也不是什么励志的作品,反而具有一种戏谑性,这种戏谑性也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动机上,研二他开始玩音乐到中途放弃音乐再到最后参加音乐会,全程的动机都是不明的,就像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一样,这里就要来谈谈影片的主题,我这一两个月也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作品:《四月是你的谎言》《利兹与青鸟》《黄色潜水艇》等,我觉得和他们比起来,我认为导演在片中并没有试图表达什么深刻发人深思或者感人的内容,反而是一个很简单的理念,音乐是没有门槛的,三个搞音乐的小混混根本不懂音乐,没有问题,连乐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都不大懂,没有问题,研二中途也感到乏味退出了,后面又因为好玩而加入了,不坚持到底也没有问题,用竖笛来演奏摇滚乐,也没有问题,在演唱会现场吼叫,也没有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是阻碍你接触音乐的障碍,音乐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
借用宫园熏的话来说:音乐是自由的。
(这一点给我的感觉和黄色潜水艇也很像,那个作品也是很愉悦很“放肆”的)我觉得这种“放肆”的感觉其实很好(虽然我不会乐器233)其实这个动画本身也是一样,不会画,那又怎样,动作不够写实,运动很奇怪,那又怎样,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应该是阻拦你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障碍,甚至没有热爱都没有关系,哪怕只是打发时间去玩都可以,这也比那些口头上喊着热爱,一直在准备,从来没有付出过实践的人要好多了,里面的阿雅其实也是一样,被邀请去唱歌后,她一直在自己练歌,但是最终也没有真正在舞台上唱歌,反观研二,即使他不会唱歌,只是在舞台上嘶吼,但是他参与到了“音乐”当中,他超过了大多数志向高远而犹豫不决的人,总而言之,去做就是了,然后享受快乐(Just do it and have fun) 说完主题的部分,我想再聊聊我在看完后想到的另一件事,男性的情感表达障碍,这一点是前段时间在看纪录片《面具之下》中,里面提到的男性从小受教育要具备某种“男子气概,阳刚之气”,不能示弱,不能轻易流露出悲伤或者是难过的情绪,要做个男子汉(be a man)虽然这讲的是美国的现状,但是我认为是全世界都普遍具有的一种情况,在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后,男性看似具备了所谓的“阳刚之气”但是更多的,失去了共情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会有一种情感表达障碍。
看回电影,研二本身话很少,也极少的透露出自己的情绪,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无论打电玩也好,打架也好,玩音乐也好,都是他自身在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影片的最后,他也向阿雅提出了要不要去迪斯尼乐园玩,有没有可能也是自己尝试去表达情感呢?
当然,说这些,必然会被说是过度解读,这里也就不多提了,也就点到即止吧。
一个全程脑回路没通网、大部分时间带着一张禁欲10年木头脸的男人...
为什么会在最后时热泪盈眶,鼻涕眼泪满天飞?
《音乐》晃眼一看,讲述了三个无聊的高中生在没有技术、没有钱、甚至没有全套乐器的情况下,为追求音乐的荣耀而努力的故事...
但我感觉不只是这样。
这个动画根本就没有扭扭捏捏地讲述什么励志故事我看到的是一个生活无趣单调、性格单纯但不受理解和待见的人,最终挣脱压抑而孤独的情绪枷锁,找到音乐燃烧和释放自己灵魂的故事自从长大,谁不是慢慢开始喜怒不形于色?
自从长大,谁不是慢慢开始感觉孤独但又感觉无法沟通?
自从长大,谁不是想证明自己但一旦有机会轮到自己时又下意识逃避?
……影片一开始我们的主角Kenji,一句话没说站在餐厅里。
3个颇有架势的人
一句话没说,3个陌生人滔滔不绝把Kenji形容成大恶魔,作出随时迎战的防御状。
一个表情都没展露,3个陌生人便将他形容成长着血盆大口的杀人魔王下意识掏根烟,3个陌生人便以为他要释放什么大杀器,吓得屁滚尿流...Kenji表示真的很无语...Kenji在学校有俩死党,学校生活看起来也没什么意思,所以听到有人要用拳头挑战他们,便兴冲冲的找上门去...
但这3个二货都不知道对方具体在哪...
去到路边拳房问路,被眼前打沙包的小哥哥吸引了眼球...
兴趣来得就是这么突然,第二天教室里便多了一个大沙包...
偶然在回家路上遇到别人被打劫,英勇小哥将手上的贝斯暂放在了Kenji手上...这一不小心,Kenji的脑海就对音乐产生了莫名兴趣...
就这样,3个小伙伴在音乐基本知识完全不了解的前提下,被动次打次吸引进了另一个其妙的世界...(说真的不好听,可见他们平时没听过什么音乐...)
音乐就像个神秘的少女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勾起了他们兴奋探索的欲望。
他们为自己的乐队取了个名字——“古武术”,但哪知道学校里有个一模一样名字的乐队...在寻找那个乐队的过程中,电影让我们看到Kenji一群人在学校里是多么被排斥...
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会生无可恋吧...如果脸上形成了长期无所谓且不屑的表情,往往就来自于周围自以为是的漠不关心吧...没想到,两个相同名字的乐队,在互相分享音乐后,产生了志同道合的共鸣感...
双方决定下次一起去学校里的音乐节演出。
就在准备期间,Kenji听到录音机里自己的音乐后,一言不发,突然说“自己对音乐没兴趣了”
往往表面上说“没兴趣”,实际上,来自于内心中对这件事的不自信不自信它是优秀的,不如不做不自信它可以吸引到认同,不如不做不自信它会被喜欢,不如不做...而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没人在意你正在做什么...
除非你压抑的灵魂,在不甘与焦虑中肆意地爆发出来...
你不再刻意去想周围的人,完全把自己交给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主导你的所有神经与肢体,燃烧你的每一个细胞...你不再管周围人的眼光,单纯的释放自己所有的情感,黑白与彩色在脑海中自由交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临近表演之际,Kenji被拦住,说,“你要想去演出,要么你打败我,要么你把手上的贝斯给砸了...”话音未落,Kenji便把贝斯砸个稀烂,让莫西干头的混混措手不及...
“老子要干嘛,没人管得住我”Kenji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也不是一个会容易让人亲近的人他朋友不多,爱好不多,大部分时间在莫名的空虚之中但此刻他掏出一根旁人看起来会特别掉价的“竖笛”,边吹边冲向演出...
终于抵达演出现场,Kenji与小伙伴们在完全随遇而安的状态下,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自由freestyle表演
即使大家都停下了,Kenji的演奏依然未结束,他仍沉浸在自己享受的世界中...
然后本片最为引爆笑点的高潮在刚才的高潮后意外到来...
Kenji带着蹩脚的转音完全释放了自己,用音乐...征服了观众...这一幕是最具笑点的一幕,但正也是影片的最高潮:全程木勒的人,在一年第一次,也在大庭广众下毫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完全释放开来,情感与身体结为一体...而你以为Kenji是因为音乐给他的灵魂带来了释放的动力,可下一个镜头,Kenji便告诉你,乐队解散了...
但同时,Kenji对眼前陪自己良久的女孩,提出了去迪士尼约会的邀约,这俩小年轻,表面还楞着,但已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
生活一直都还在继续,一直干什么事重要吗?
也许相比一直干一件事,不断有不同的事情让自己有机会释放热情与朝气,才更重要。
我们生来孤独,很难让周围人对自己产生共鸣和理解。
不过与其让其他人来理解自己,不如不断找机会让自己理解自己。
让自己知道每天会因什么而兴奋得巴不得早点起床;让自己知道每天会因什么而高兴得想要摇头晃脑;让自己知道每天会因什么而愉快得面红心跳……我们还在感觉孤独,是因为还面对着并不有趣的人和事绷着一张“友好”的脸;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好好陪陪自己,一起去找点有意思的事做:不带压力的,不想做就可以撒手的,让自己迫不及待的...长大了,反而要学会的...中二起来,就是玩儿!
《音乐》这部电影的内核: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只要你热爱某个事物,那便没有人能阻止你接近它。
有乐理、乐器什么都不懂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有中途退出又回来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有一直在音乐路上努力徘徊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有失败过又想重新再来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他们彼此的音乐实力不同,但对音乐的热爱是一样炙热滚烫的。
只要热爱,就没有任何问题!
男主修二,在开始就被强行加上了标签。
暴力打架、光头、胡子男。
三人讨论修二为什么要如此急迫的塑造修二?
因为想让我们先入为主将这个标签一直贴着。
等待剧情发展来瓦解最初的印象。
在学校引出笨蛋二人组,经过“丸竹工业”打架未遂事件,和第二天修二以无聊推脱打架事件,更进一步的描写他们的特征,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一直无聊的三人组而已。
剧情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修二意外收获贝斯一把,点燃了他内心对音乐的兴趣,第二天就叫来二人组组乐队。
仅仅只是简单的节奏发音,“爽”这就是他们的感受,热爱的萌芽也在此时种下。
在定下乐队名“古武术”后没想到还有“古美术”乐队的存在,两支乐队截然不同,但在演奏时古美术以高超吉他的技艺与主唱细腻的演唱,古武术以摇滚音乐原始的冲动(pass古美术民谣➡️摇滚的转变)呈现给对方意想不到的感动。
两个乐队都参加了摇滚音乐节,古武术在听完演奏录音后,修二提出自己不搞音乐,结合前面立的人设和二人组说“他就是这样的人”,这个结果显的并不突兀,但并不是这样的,修二不像二人组那么傻乐,他知道自己的乐队的音乐缺陷很大,做不到完美,做不到最好,所以他放弃了,放弃了他已经有些喜欢的音乐。
修二面对劝解自己的女主,被骂笨蛋后,摸了她的屁股,被打倒在地上,这个场景很有意思,表达的信息很多。
也是这个时候男主在想音乐的事到底要怎么办。
修二躺另一边古美术,在发传单遇到了困难,完全没有人注意他们。
森田原本唱着民谣的歌声越来越低。
突然曲风一变。
摇滚乐响起了色彩转变过程与音乐融合的十分融洽,画面张力十足,震撼人心。
民谣的低吟
摇滚的嘶吼行人驻足欣赏(没有光头!
)
大赛开始,修二被“丸竹工业”围堵,之前埋的暴力人设,是不是都以为要大打出手了??
但并没有,男主拿着竖笛就开始逃窜,边吹竖笛边跑,这能不奇怪吗?
(边跑边吹我个人认为只是为了与古美术演出配合,给观众更好的感官体验)。
而选择竖笛(高音乐器)是修二为了配合贝斯低音特意选择的乐器,没有与“丸竹工业”大打出手,是修二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物,抛弃了无所事事打架斗殴的过去。
修二最终准时到达演唱会地点,古武术和表演失误的古美术一起演奏出了名为“热爱”的音乐,这怪异的同台演奏,超出了乐队的常识。
但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全部努力,这些努力汇聚在一起,夺得了所有人的眼球。
大演奏修二单独演奏最后的结束阶段,结束了。
修二高高的跳起,所有人都盯着他,好像时间停止了一样,跳下来把竖笛往地上一扔,修二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情感,热泪盈眶鼻涕直流,唱了起来~
片尾,女主问男主“乐队还在继续搞吗?
”男主说“已经解散了哦”男主对女主说“和我一起去迪士尼乐园吧”(哈哈哈,看到这乐死我了,这死光头怎么看都不像说这种话的吧。
)女主说“真恶心”。
邀请
恶心最后这两段对话都是有弦外之音的,女主蹦蹦跳跳的跑出来,二人组和古美术正在商量重构乐队,看到女主还问女主发生什么好事了嘛?
我说“解散乐队”可没说“不重构乐队”你说“真恶心”可没说“你不去啊”
近两年看过最佳喜剧,日本无厘头典范。
(以下用“音乐”代指本片)“音乐”里的人物是我见过画得最简洁的:发型一笔画完,五官都是几何图形(还有“死鱼眼”太魔性了,硬把人画老几十岁),偶尔还变成JPG不动了,猫索性不给正脸;它“极简”的画风也制造了不少笑点。
但电影同时贡献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神来之笔的片段:它对音乐的表现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运用多种画风、结合流畅的运镜,将摇滚乐的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对场景的刻画也很细致,如果抠掉人物,很多都可以拿来当壁纸…对于音乐我不太专业,以下就简单分享下我的个人感受。
“古武术”实验性挺强,神曲和噪音就是一线连;“古美术”要成熟些,它的歌曲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
剧中还出现大量致敬经典乐队的元素,感觉很熟悉又亲切;也能看出制作组在音乐上是花心思的,写的几个梗也很有灵性。
我们对“中二乐队”的想象大多是几个年轻人因为梦想而共同努力的故事,总是热血的、感动的。
但这部电影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它充满冲突和反转以达到喜剧效果;但它也绝对配得上“音乐”这个名字。
从这些乐手身上,我看到了通过音乐进行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抒发,这也正是我们热爱音乐的原因。
欣赏无能。
三人拿着乐器过马路→The Beatles《Abbey Road》,森田听「古武術」演奏时的幻想段落→Pink Floyd《Atom Heart Mother》、Led Zeppelin《Led Zeppelin》、John Lennon《Mind Games》、The Who《Who's Next》、Emerson Lake & Palmer《Tarkus》…?…森田拿给太田看的CD→King Crimson《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非常浅薄的作品各种意义上的。音乐这么好搞人人都去组乐队了亲。导演脑子里装的都是啥玩意儿?
挺有趣的 画风讨喜。 7.5/10
《音乐》——三个古惑仔,隐隐地致敬了柯特·科本,探讨了艺术的可能性。未免套用迅翁所说:人一感到无聊时,便有了创作;人一感到干净时,便无创作,因为他感到人生无意义,庆祝无意义。
这眼睛画法……
不负等待,震撼
我和同事闲聊,最近听到音乐节拍,不跟着动,身子就会难受。她说:很好啊,听到音乐就跟着舞动也是对音乐的一种尊重。虽然不懂乐理,像古武术乐队一样盲,但音乐带给我很多无法替代的感受。
青春啊。
老实说 挺一般的 讲友情讲梦想讲音乐 全都蜻蜓点水 打架三人组的互动看不出他们之间有多友好。关于音乐梦也不过是他们随意闪过也可以随意丢弃的东西罢了 所谓的训练也是玩玩 没有想过寻求突破创新进步。一直就是贝斯加鼓 没内容没深度没态度的这么一段就能糊弄大家了吗?要说有什么特别 那就是这三个人是有导演给加的buff天赋吧。PS古美术那个长发哥们倒是挺好 派传单时那段solo惊艳(那段的画风也是出彩) 为此加一星。
简直实力派,丧心病狂的冷淡,板着脸孔的作画与角色澎湃内心就 ... 特么相得益彰好吗!把逼装足后一顿给反应,那节奏直逼指压按摩,一句“研二的屁股在打节拍”,乐夏都直呼内行,灵魂画风啊,就很燃
Bass笑话
哈哈哈!音乐也好动画也罢都很好地贯彻了一个「玩」字 不求技术多么精妙 但求风格上的奇思妙想,就像最后音乐节上森田和研二不约而同的选择 直逼魔方大厦的死鱼眼人物在多平面基础上通过运动的变速突然调动风格的变异 以出其不意的炸裂方式让线条暴走甚至线稿化来打破日常系人-景分离的初始设定,这也给了转描替代手绘作画一个源自故事的功能动力。音乐的魅力及其挑起的情绪异动得以借助视知觉的基础装置间的搏斗(多平面机器被电影机器的突然撕裂)完成一种技术性的表达,也因此避免了单一装置动画在叙事上对台词的高度依赖,造就了这部极度留白(无论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刻意的风格化追求)的神作!同样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谈论其中的环绕、追逐、穿越等手持「镜头」而非多平面作画,一种「武术」对「美术」的掀桌式挑衅
欣賞不來😂
草台班子~
不明所以
乐队的夏天 天才吊打努力
完美演绎精彩
对话的「流れ」很无趣,剪辑的「timing」也臃肿,若想以无聊衬托最后的爆发,那应该找的是阿虚一样的旁观者角色。虽身穿高中校服,但骨子里其实是三个中年无业大叔罢了。
画风化繁为简,人物就十分简单的几笔。但当音乐响起的时候,画风又变化成了合适的风格,声音与画面相配合,加上最后各种乐器之间奇妙的组合,实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