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的一生

The Life of David Gale,铁案悬谜,命悬一线,绝命调查,铁案疑云

主演:凯文·史派西,凯特·温斯莱特,劳拉·琳妮,加布里埃尔·曼,梅丽莎·麦卡西,罗娜·迈特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3

 剧照

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7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8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9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卫·戈尔的一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 Kate Winslet饰)是纽约某新闻杂志的知名记者,她接到了一个任务是去采访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饰)。戈尔的罪名是强奸并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并将于周五下午6点被处以死刑,那么布鲁姆将要采访并记录的就是戈尔人生最后的三天,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的导演艾伦•帕克凭借该片提名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追捕聂鲁达女子高生C3社吞噬太阳的女子医馆笑传2湖光山色诈欺游戏-再生-桃花朵朵开妇女参政论者命运-冠位嘉年华OVA1蓝精灵2路西法第五季人造天堂猛鬼宝藏布袋人猩球崛起第二个夏天,不再遇见的你软禁代立军太秦灯光下你好,李焕英班卓琴缘高地战遗留搜查第七季那些曾经蝎子王4:争权夺利黑土无言奇迹少女复生第一季人与人向幸福前进

 长篇影评

 1 ) 无理取闹的电影

有些电影就是纯商业的悬疑,像《八面埋伏》,纯粹为了悬疑而悬疑。

《大卫·戈尔的一生》,算是艺术悬疑片,不管是故事情节,或是演员阵容都可以吓倒人,炸一看,还以为是一部挺有意义的片子。

(其实电影看过有段时间了)故事里的两个人物是多么得伟大,为了反死刑献出生命,他们不仅伟大,观众看得也悬之又悬。

这样无理取闹得嫁禍他人的自杀方式,谁是法官都会犯错。

退一万步讲,这世间要是多是这样子的案子,还要刑法干什么。

=========================================我觉得定义为一部好片,不是你猜 不到结局,被导演戏耍了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是 ,美国废死刑,行得通吗?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试过。。

还有以这种玩理取闹的死亡方式,证明司法的漏洞。

无知啊。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是你可以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至少你得认可电影要表达的意义。

不要一天到晚叫 结局好意外,喜欢一些所谓高智商电影。

有些还要装高智商,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了,就定义为烂片。

你们简直在浪费电影,浪费免费的资源,浪费上网的流量。

=========================================不好意思这么说,也许很多人看片只是为了结局好意外,被导演戏耍。

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对每部片的想法都一致,就像你们也不能让我认同你们的观点。

 2 ) 理想的伟大献祭—《大卫·戈尔的一生》

震撼。

这是我看完《大卫·戈尔的一生》(又名《命悬一线》)后最深切的感受。

也许世界并不完美,人生也不乏空虚无聊,但偏偏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坚定地信仰并执着追寻着理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铺就着通向理想的路途。

很多情况下,这些理想的殉道者并不能够被世人理解,有的甚至遭到人们的误解、唾骂。

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以飞蛾扑火的精神给人类预示着希望和未来。

大卫·戈尔无疑就是这种人中的一个。

大学里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同时更是一位反死刑运动的激进分子,大卫·戈尔的这两种身份在他的人生价值观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他在哲学课上这样对学生说:“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或许,正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更理性的看待他人的生命,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所在,大卫还有他的助手康斯坦斯才会更为坚决而激烈的反对死刑。

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从贝卡利亚起已经进行了两个多世纪,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

其实从目前看,死刑的废止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要让那些认为只有用死刑才能惩治极端罪恶、彰显正义的人改变看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事实上,死刑不能终止犯罪,也并不一定能昭示所谓的正义。

我们应当尊重人的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在这一权利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意义上,死刑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即使是对罪犯而言。

更不用说死刑还可能造成无辜者的死亡。

另外,从宗教的角度讲,生命是神圣的,用任何方式剥夺生命都是禁止的,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是如此。

故事发生的德州是美国执行死刑最多的一个州,大卫·戈尔和他的女助手康斯坦斯等人为死刑废止奔走呼吁但收效甚微。

在电视节目上,大卫与州长进行激烈的辩论,尽管他旁征博引占尽上风,当对方让他“举出一个发生在德州,我任期内遭误判被处死的例子”时,大卫却只能保持沉默。

无论多么精彩的辩论,终究比不上一个实例更有说服力。

这似乎成了他们事业上的一个瓶颈:必须证明死刑会中有误判,否则一切免谈。

随着一个个“预期”死刑犯被处决,大卫和康斯坦斯愤怒悲痛却无济于事。

每个人都有会追求理想的冲动,但能为理想坚持奋斗,最终付出多少走多远呢?

特别是这理想的实现于个人并无多少即得利益。

大卫和康斯坦斯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惊人的回答。

在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中,康斯坦斯痛苦的死去了,大卫则作为谋杀犯走上了刑台。

当女记者贝茜从录像带中得知真相的时候的那份震撼,我想,每一个观者都能强烈感受的到。

谋杀是不存在的,恐怕强奸犯的罪名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想到大卫对贝茜说的:“我不是让你来救我的,我只是想我的儿子以后可以找到关于他父亲的记忆”,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影片最后,康斯坦斯自杀后,大卫平静的走向镜头,关掉摄像机。

面对镜头的一霎那,一丝忧戚,一丝悲悯浮现在大卫的脸上,伴着他无言的平静,带给观者的却是令人震撼至极点的后的沉重。

那一刻,我想到了走向十字架的耶稣。

而死亡是为了拯救。

大卫·戈尔是一个理想或者可以说信仰的殉道者,他为之献上的伟大的祭品就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也正是他基于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上做出的选择。

如果说康斯坦斯选择死亡,得了白血病是其动因之一的话——她要让自己的死亡更有价值和意义,大卫的选择则具有更为纯粹的殉道意味。

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大卫等人的举动是疯狂的,但反过来讲,缺失了偏执狂热的人也就很难成其为殉道者。

按照加缪的人生哲学,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理想的殉道者们也在追寻着自身生存的极致状态,他们的幸福不在于理想的成功,而在于追寻理想的过程。

当这一过程与他人的救赎相结合的时候,神性的光彩就会燃炽。

向大卫·戈尔们致敬。

 3 ) 乱扔垃圾的人就不要总说环保了

看完,零感触,只知道自己看完了,期间吃了不少泡椒凤爪觉得嘴里好辣。

有几点确实不太明白,1记者发现真的录像带为什么要看完再走?

直接拿走就好吧,这么赶时间的事还得痛哭流涕伤感几分钟,那边都要注射了。

2他们在汽车旅馆里抱电视老板不管吗?

3车子不好为什么不换一辆租车公司服务好差,福特到底投资没,你们这么黑福特他知道吗?

4记者拿走录像带时牛仔大叔在旁边淫笑,大叔莫非已经知道他们的车会坏吗?

大叔也是开福特的所以早就知道车子会在半路抛锚吧,果然是老用户。

5为什么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对家庭毫无责任感随便乱搞的叫兽会为了废除死刑牺牲自己,就好像一个天天乱扔垃圾的人口口声声的说着支持环保,最后为了阻止央企随意排污强烈抗争战死在一线一样。

6记者在路上打个电话给法官检查官或者什么人的,在我大天朝发现新证据可能证明不应适用死刑的都应暂停,美帝这么落后吗?

必须人到了给你们看了才可以,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7派西,搓比叫兽不适合你,还是去演英俊潇洒的党鞭吧。

 4 ) 这届豆瓣网友不行

看了短评,大部分人指责电影里男女主角对于废除死刑的态度,以及部分电影情节的疏漏。

还好没看到有人批评记者小姐在木屋里看录像带耽误了时间这样愚蠢的观念。

但是这部电影是要做死刑废除论的宣扬和发起相关的讨论吗?

我认为完全不是!

也认为因为纠缠于这几个点而给电影打低分的网友过于狭隘且自作聪明。

这部电影传达的对死亡的态度,对真理追寻的态度。

这些才是真真正正深深震撼我的地方。

一个是失去所有的落魄者,一个是身怀绝症的卫道者。

对于他们来说捍卫自己的观念远比接下来活的更好更为重要。

当然你可以认为他们应该尝试让生活变好或是让余生更幸福,可是每个人对于生命对于死亡的态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你来说举足轻重关乎你生死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也可能一文不值,所以没有什么好批评的。

对于那些担心认为电影会传达错误理念的人,我认为这完全是因噎废食,你干脆不要看任何形式的读物,因为你总可以解读出奇怪的传递。

先写这么多,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绝对是top 10级别,对于豆瓣网友的评价,我表示很失望,哈哈。

最后那个“自由的钥匙” 简直太暖心the end

 5 ) 有些成功,不可以复制,永远!!

上班之余,仍在思考昨天晚上看完的一部电影——《铁案悬迷》,又叫《大卫•戈尔的一生》 。

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凯文•斯派西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

但是看完之后,演员不再是我最关注的,影片反映的人性实质更值得我关注。

死刑的去留最近在国内也是吵得沸沸扬扬。

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尤其是当下几件敏感性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那个叫药家鑫的,还有一个哥们的爸爸叫李刚。

死刑,从过去到现在,成了一个不解之题。

想起了当年苏格拉底用30元换一条命的经典辩论,当然,这一段在影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一个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群体,值得尊敬,同样也让人后怕。

凯文是个上流人物,是个哲学家,是反对死刑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个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都会保守秘密的记 者。

看似这两个人不会有什么联系,但是凯文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温丝莱特,也就看到了他死亡的最大意义。

首先我不剧透,想知道结尾的话,自己去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的30分钟,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90分钟,后面的故事不会那么让我惊讶。

我得坦白讲,到了最后的一个小时,我越来越清楚康斯坦是自杀的。

但是我越确定自己的猜测,越骄傲自己的个人能力,就越忽略了电影真正要反应的东西。

真的,我已经忘记了凯文是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这个故事的局外人,但是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

除了这个故事的本来的三个策划者,她是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凯文为什么选择她,因为温斯莱特可以问了保守秘密去蹲监狱。

所以,凯文确信她会保守这个秘密。

这个策划的初步想法起源于一场辩论——凯文和德州州长的电视辩论。

凯文是哲学教授,是个关注死刑很久的狠角色。

而德州州长是个政客,是个只关注选票的家伙。

所以,真正的辩论在一开始就已经宣告了胜负。

但是,凯文的性格是急躁的,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发狂式的追问终于给了州长喘息的机会。

州长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凯文。

“你能找出一个被冤枉的死亡的案例吗?

”是啊,死刑都已经判决了,罪犯也已经被正法了。

州长的话等于是死无对证。

但是别忘了,凯文是个哲学教授,是一个辩才。

所以他会找到一个案例的。

案例是什么,就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

我们不管康斯坦是否得了绝症,不管凯文是否因为一个美女学生的诱惑而身败名裂,我们也不管那个牛仔到底有多么狂热。

我们只关注理想。

没错,就是理想,简单的两个字,艰难的一辈子。

谁的一辈子?

是那些死刑罪犯的吗?

是康斯坦的吗?

是德州州长的吗?

是哪个牛仔的吗?

是温斯莱特的吗?

还是凯文的那个鼎鼎有名的律师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大卫•戈尔的一生》。

理想,在最后的那一瞬间,印证到了现实之中。

我为凯文感到骄傲,同样我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

或许你可以举出千千万万种理由说明他死的不值,那又如何?

我只能说,那是你的选择,不是凯文,不是大卫。

温斯莱特,最后的泪水,或许不再是自责,不再是愧疚,也不再是惋惜,更多的可能是开心。

不管她支持还是不支持死刑的存在,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这样一个案例的存在,活生生的展现在她的眼前,而且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怎么回事,她应该会记住些什么的。

凯文的死,值得骄傲。

凯文的辩论,值得铭记。

凯文的理想,值得钦佩。

我想到了自己。

或许毕业了,或许失业了,或许看不到未来,或者看不清未来,但是理想,应该还是会在的。

不管多难、多累、多苦,看看凯文的死亡。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

可是,终归你不是他,所以你永远做不了他。

有些成功不可以复制,有些经典不可以超越。

但是,有些理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努力。

共勉之!!

 6 ) 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以死否决死刑

22日,药家鑫一审的结果出炉,最终他是被判处死刑并被剥夺其终身政治权利,这样的结果总算是顺从了民意,在之前一系列的炒作以及某位专家的结论下,真有人会以为药家鑫可能会逃过一劫。

所以设想一下,如果药家鑫最终得到的判决并非这个,又会有多少人大呼“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药案本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杀人偿命的案例,只不过在媒体的过度曝光之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

各式各样的媒体,或为了公正,或为了真实,或为了点击量,或为了收视率,或为了销售量,都多多少少,在不同程度上对“药家鑫不该死”这一观点的传播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无论是从表面证据还是从法律来讲,药家鑫都应该毫无疑问地沦为死囚,可是却一再传出“连刺八刀是因为其练琴的惯性动作”,“药家鑫有其童年阴影,杀人是其心理行为”这样为其开脱罪名的结论,更有甚,某电视台造假其父亲的职业以增加药家鑫其身世的悲惨性,为药家鑫的判决制造了些许悬念。

药案在我们中国引起的讨论和争议是前所未有的,当年的马加爵即使有着比药家鑫合理一万倍的杀人动机,比药家鑫要悲惨一万倍的身世(其实药家鑫一点都不可怜),但是他的判决却没有产生任何悬念或者争议,没有多少人为他求情,而他更没有像药家鑫般泪流满面睇哭诉忏悔。

只是相隔了几年时间,两件杀人案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每天的过度曝光渲染以及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得忽视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人权主义观念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开去,而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也成了不少人思考的问题。

物质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在分秒必争地改变,所以中国的文明程度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以前个别的理解已经慢慢往全民的觉悟进发《大卫•戈尔的一生》讲的是一场扣人心弦而早有预谋的试图推翻死刑的自杀案。

主角大卫•戈尔将自己策划成一谋杀者来否定死刑的可行性,在他以及一些反死刑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了挽救一条条已经被判死刑的生命而孜孜努力的工作者眼中,死刑不仅仅是残酷且不人道的,还有的可能就是,某些案件死刑的判罚是错误的,很多清白无辜的人是死在错误的判决中。

一旦被判了死刑,就算案件万一是误判的,犯人万一是被陷害的,他们也将无力回天了。

然而,如果没有死刑,无辜的死刑犯将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平反,也给了机会别人为他们平反而重获自由。

大卫•戈尔和他那个得了癌症,命不久矣的朋友精妙地设计了这么一件实质为自杀的谋杀案。

他们的精心布置就是为了使大卫•戈尔无法逃脱罪名,所有证据均指向大卫,但是这样一件看似证据确凿的谋杀案却是与法庭最终审判相违背。

只要再多几分钟,大卫•戈尔将免死于被注射毒药之下,他也就能重获自由身。

但是,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记者最终未能及时赶到。

就算最终世人都知道大卫•戈尔是无辜的,但他也只能承受法律下的一死。

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是对死刑的最大讽刺和反抗,也是这么一个案件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废除死刑活动的发展。

其实把药案和电影中的案件联系起来说是有些牵强,药家鑫的死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冤情可言的;而大卫•戈尔的案件是过于极端的,有待商榷的。

但是相同点都是两件案件都引起了我对死刑的思考,药案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我对死刑的支持;电影却又改变了我的某些观念,动摇了我对死刑的看法。

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用死否决死刑,这看似矛盾,但其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杀死该死的人,放生无辜的人。

可是,在某些时候,该死的人活着,不该死的人却死了。

这就又回到死刑应否存在的辩论中了。

 7 ) 这是部错上加错的电影

以自杀伪造成他杀,自己自愿扮演杀人者入狱接受审判,最终导致自己错判死刑,并且最后执行。

死刑执行后,再由人释放关键证据,来证明这是错判。

这实际上就是二人主动选择了自杀,伪造成他杀,诱使法庭作出了错误的判决,以此证明死刑制度的不合理。

但这是错上加错,用错误和欺骗的行为,诱使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而且废除死刑是为了尊重生命,却采用了不尊重生命的极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本身就是亵渎生命的行为,也是亵渎法律。

我十分不欣赏这种行为,我不认为两个主动选择自杀的人是殉道者,更不可能认为他们多伟大。

相反他们只是懦弱的人,不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逃避,自杀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8 ) 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一时想起黄庭坚的诗。

凌晨第一遍看完片子只觉得导演编剧的天才,起初对戈尔的行为却是难以理解,影片中早已交代戈尔妻子外遇是圈内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他并没有揭穿,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儿子是戈尔巨大的精神支柱。

戈尔在面对贝西时告诉贝西,他告诉贝西这些事情,并不是让贝西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戈尔的儿子对于父亲的回忆,还记得影片中戈尔和已经在国外的儿子的那通电话吗?

戈尔还没说几句话,电话就被挂断了,是什么原因呢?

是儿子自己挂断,还是戈尔老婆挂断的?

导演表现给观众的只是戈尔的愤怒和不甘。

电影有太多的留白抛给观众,那些留白就像柏林寄给戈尔的明信片上所写:“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的,就是观众的想象力。

死刑的支持者们,是否对个体的生命有过愧疚;而死刑的反对者,有是否对逝去的生命有过愧疚。

一如戈尔讲述拉康哲学的重点:“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

“但是关于拉康,导演没有借戈尔的嘴说出更多,事实上,拉康宣称精神分析不过是对患者要求的一种”应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对他自己具有权威。

这也就意味着戈尔以身殉道的独立性,其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他个人身上。

正像戈尔自己所言:“猎“永远比”杀”要乐趣。

柏林的明信片是寄送到监狱的,并且是在戈尔收监一年之后,而戈尔在执行死刑前有六年刑期,柏林在做什么呢,她的道歉是基于知道戈尔会被执行死刑的,戈尔在被诬告强奸柏林的案子上遭受了很多的不堪,包括学校,反死刑组织都隐射他是个强奸犯,但是他在某公司的应聘片段并没有致命,HR只问了戈尔一个岗位问题,镜头没有给出答案,我认为传达的信息是戈尔的工作无法脱离教授和反死刑组织,继而为他落魄街头做一个铺垫。

也就是说,愧疚,也就只是愧疚而已,我曾经陷害你,使你经受了很多不该有的遭遇,但是我的愧疚,超越你想象的愧疚,只能寄托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我仍然过我的生活。

柏林陷害戈尔的理由也并不充分,从她迟到后戈尔的话述看,柏林经常跷戈尔的课,但是戈尔的不及格评分是否直接导致柏林被开除呢?

没有说明,但是一门课程的不及格不足以导致柏林被开除,那柏林为什么一定要报复戈尔呢?

——因为课堂上戈尔拒绝了她?

从戈尔被学生诬告强暴继而撤诉后组织对戈尔的态度来看,人性的黑暗远远超过大多数活得舒坦的人类的想象,柏林撤诉远离学校和戈尔可以看作是对学校的报复,但是动机仍然是个谜。

在戈尔和柏林上床之前,戈尔的妻子就有外遇了,结尾处把明信片寄给前妻的寓意除了证明自己清白,还有什么?

戈尔的第一个官司只是离婚的借口而已,免税店给外遇的衣服也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

剩下的就只有50W现金,和儿子相关的一点都没有。

牛仔带50W现金出国这也太假了啊。

(牛仔最后看了歌剧《图兰朵》,片中他对古典乐很执着,有说明他是个废除死刑的狂热份子,因为康斯的帮助而对康斯相当服帖,其实是个非常体面的人,不像是能蜗居六年的人呐。

)戈尔的死亡晚餐是儿子最喜欢的早餐,也许哲学的终点就是艺术的起点吧。

第二遍看完电影,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木心记:“一个人(友人),决心堕落,任你怎样规劝勉励,都无用,越说,他越火,越恨你——这样的故事,所遇既多,之后,凡见人(友人)决心堕落,便欢送……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一句是木心翻译瓦莱里《水仙辞》的章句:”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PS,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我总感觉有些许用意,但说不上来,供大家探讨:1,第一天贝西和实习生开车,超过一个骑马的嗯,路边一排人在锄地,有什么用意?

2.学生柏林闯进教室,边上同学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什么呢?

3.儿子吉米在离开的时候和戈尔说悄悄话,并且把玩具小狗留给戈尔,儿子为什么这么做。

导演这么做是为了结尾给贝西的快递,“通往自由的要是就在体内”,这是戈尔的把戏,和康斯自杀时体内留钥匙呼应。

4.旅馆里的录像带究竟是谁留下的,还有第二天晚上的浴巾有什么问题?

5.戈尔殉道的理由是否充分,戈尔和律师有一次会面,律师劝戈尔戒酒,并且说他是可以去到西班牙见儿子的,只是不能带走而已。

6.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汽车不出故障,戈尔能不死吗?

最后的最后:(刚看了剧照,发现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本,心中一万头草泥马,目测少了10多分钟,有完整版请留地址)

 9 ) 一部偏执狂的电影

1、苏格拉底式的殉道。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寻求真理是他一生的目标,即便被雅典当权者判处死刑,当堂申辩时也不忘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主人公也有所体现。

同时,大卫戈尔对死亡的态度也与苏格拉底一致:死亡是未知的,我们不知道死后是什么样的世界,所以那些妄自菲薄将死亡标记为“恶”的人恰恰展示了他们的无知。

这一点可以叫死亡的无畏,大卫戈尔最后关闭摄像机的表情完美的阐释了这一点。

2、关于片中引用拉康的观点:幻想必须超过现实,幻想的客体必须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欲望,而是对欲望的幻想,否则你一旦得到它,便不会再想要它。

用臧克家的话就是:“人生永远追求着幻光,如果谁把幻光当做了幻光,就会陷入无底的苦海”。

所以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而是在于为他人的幸福、生命奉献自己的力量。

赤果果的电影主旨,直接导致我猜出了影片的结局···3、关于殉道和死刑。

有些观点认为这种理想化的殉道是哲学的意淫,只是哲学家们的一厢情愿。

历史车轮依旧会滚滚向前,不在乎一个人的牺牲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关于死刑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导演借大卫戈尔之口说出了他的看法。

我保留意见。

很欣赏那些偏执狂,可以为自己的理想甚至奉献生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反过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最可怕的。

 10 ) 我仍然支持死刑

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不是死刑判决错误就要废除死刑,既然死刑这么严肃就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保证程序、实质的公正然后才能判处死刑,算了,我这平头百姓够不上这么高端的议题,但是各种变态案件出现时候就感到死刑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栗子,杀人奸尸焚尸吃肉的这种犯人真的指望改造吗?

不改造留着浪费粮食?

我就问一句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属你受不受得了,圣母婊当的很爽是不。

整部片子传达的思想我有点震惊。

不接受任何评论,这只是我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

 短评

震撼!这是我看完《大卫·戈尔的一生》后最深切的感受。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以飞蛾扑火的精神给人类预示着希望和未来。大卫·戈尔无疑就本片主题是反对死刑,这使得影片在上映时掀起了一次反死刑风暴。导演艾伦·帕克希望通过此片能提醒一些人——不要轻易判处被告死刑。信仰有多大的力量?生命亦可付出

6分钟前
  • Woo
  • 推荐

政治说教味太重,但是结局和剧情依然很有震撼力,为了支持自己的理想可以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是他们太傻还是我们太世故?

8分钟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还行

压抑氛围渲染很棒,叙事也精彩。但这个片子含有相对偏激的政治主张,一味去输出政治思想,但却没有圆润该思想的合理性,没有羽化该思想的尖锐性,“废除死刑”的理由过多向“死刑可能伤及无辜”而靠拢,论点较少不足以落实论证,缺乏更多的客观角度,单以本片的表达方式来讲,这种理论更像是悖论。

13分钟前
  • 图克
  • 还行

错误的不是死刑本身,而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探寻真相,防止冤枉。

17分钟前
  • 木水
  • 还行

“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大卫·戈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追求理想的干劲值得肯定,但如果不是她血癌晚期、他家庭破裂,兴许不会这样极端,牛仔就活着。悬疑点铺得挺好,最后看到录像带后半段才真相大白,恍然大悟。不过情绪表达得有点过。

20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还行

刻意制造悬疑,刻意贴近伟大,烧灼的功利心让“理想主义”蒙尘。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看完以后觉得死刑更有必要了。他根本就不无辜啊。废死派为了攻击制度,真是什么烂事都做得出啊。

26分钟前
  • 糖蝶
  • 很差

为废除死刑做出的努力,有点献祭的味道。个人的信仰我们没有资格评判,但说他用生命证明了死刑的荒谬完全不敢苟同。因为他本身被定罪是因为有前科,所有证据都指向他,没有进一步深入调查而已,这指向的是司法系统。而且他本身就是布局的一份子,这本身就是一场戏,用一场戏更是证明不了死刑的荒谬的。

30分钟前
  • no epic love
  • 还行

废死族拍的片子,不喜欢用极端方式来政治诉求。到底应不应该判死刑,应该由被虐至死的受害者灵魂来做决定,而不是所谓慈悲的外人。如果无期徒刑能真正无期(无减刑无假释无保外)我倒是赞成废死。可前段时间那云南连环杀手就是有杀人前科的犯人从监狱放出来后又重开杀戮。慈悲杀人犯,就是对受害者残忍

31分钟前
  • 千鸟欢喜天
  • 较差

没有惊悚悬疑,但是反转真的很到位。电影名叫做《大卫·戈尔的一生》有些偏颇,实际上是《大卫·戈尔倒霉悲催的后半生》,他人生胜利组的前半生,在入狱采访前简单的一句「哈佛大学第一名、罗德奖学金获得者、27岁成为大学教授、出版过两本书,妻子是出身名门的窈窕名媛、她的父亲是驻西班牙大使」草草带过了。电影最深的伏笔在于,大卫·戈尔和市长关于是否废除死刑的电视台辩论中,市长对他说:“ 只要你说出一个因为误判而被判处死刑的人,我立刻提出废除死刑的法案。” 大卫·戈尔沉默了。有谁能想到,正是因为这句话,让两个为废除死刑法案而奔波一生的人最终献出了自己生命。电影最后,记者贝茜收到了匿名的包裹,里面是死亡事件最后部分的未被公开的录像带,录像带里的大卫·戈尔转过身的凝视着她,眼神里充满了理想主义者无穷无尽的忧伤。

34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原本我很好奇:什么片可以烂番茄19%而豆瓣高达8.6?影片1小时左右,提到康斯坦丝得了白血病、大卫拒绝了顶级律师而指定律师和他是好友(一起喝酒)、加上跟踪的“牛仔”,基本上后续的走向就很明显了——而它居然真的完全如预料中发展和收尾了。同时我也完全理解了分数的反差,这种“意外结局”“殉道”“震撼”确实很符合豆瓣自我感动的高分品味;而对于左派主流的好莱坞影评人,也自然要痛骂这种形左实右的东西:你可以支持死刑、也可以反对死刑,但这个呢?就如罗杰艾伯特说的:“我相信影片主创们觉得他们在反对死刑,但我认为他们是在支持,因为它把反对者都抹黑成了无良骗徒。”《一级恐惧》和《守法公民》只是无聊扯淡,这片就太恶心了。那我为什么不打1星?因为我其实不赞同废死啊,所以某种角度上这片算利益一致?

36分钟前
  • junf
  • 较差

捍卫人权只是信仰,一点不妨碍其行为的残忍。

40分钟前
  • doee
  • 还行

就这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真的恶心到我了。影片的节奏到中段都要崩了,情绪表达的也不到位,越反转越显得这部电影是有多烂,差评!

43分钟前
  • 念阿迪
  • 很差

由于凯文斯派西的存在和《非常嫌疑犯》以及《一级恐惧》的“前车之鉴”,对于故事结局,不到影片最后不敢轻易下结论。略微过强的美国司法讨论,让人稍微反感。有看到图兰朵的细节。标准化的一波三折故事,但没有斯派西和凯特温斯莱特只给3星。

47分钟前
  • Mellon Collie
  • 推荐

一部讨论是否应废除死刑的政治片,剧本身不错,演员也好,但不支持剧中逻辑和圣母观点。剧的主旨是想表达:因为看到的“证据”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应废除死刑。理由确实如此,但此两者不互为数学上的充要条件,前者不可直接推出后者。方法有问题,不应由结果背负。目前通过用“证据”来定罪的方式确实有缺陷,那就探讨其他的定罪方法,但应得到惩罚的人还得惩罚,包括对极恶之人“结束生命”的方式(一种观点是:是否应该判死刑,应该由被虐至死的受害者受到的伤害来决定,而不是所谓慈悲的外人)。此外,片中男女主本身的做法就是激进、狂热、不爱惜生命的。

48分钟前
  • 柳下风
  • 较差

为了抖包袱而抖包袱。肥温演的好棒。另外我个人其实是不支持废除死刑的,我觉得人性本恶需要压制,另外对中国来说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更加完善与严谨的法律及机构。

49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还行

虚情假意的鸡汤白左片。内核高高悬在天上,即使能发出强光闪瞎观众的眼,也绝对碰不到观众的心。在这个层面上本片与《2012》类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靠夸张的画面制造视觉猎奇感,而另一个是靠极端观念制造心理猎奇感,正因如此二者一样的肤浅,不真诚。

51分钟前
  • Velox
  • 很差

花了这么长时间看了个法案游说片…要不是这个奇怪的落点,好好地拍个犯罪片,这片子本来应该很不错的。

53分钟前
  • 心锦意阑珊
  • 还行

那些反死刑者有看过那些血淋林的杀人现场吗?有征询过受害者家属的意见吗?他们的家人朋友没有遇到这些不幸吗?如果反死刑者自己的亲人被虐杀了还能原谅凶手,我只能深深地佩服他们了

56分钟前
  • 老猫
  • 很差

没看多久就能猜到结局,这么好的故事拍的这么烂真厉害。

59分钟前
  • 柳晤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