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一次,依旧印象深刻。
这是真的太奇迹了,一家五口,还是有三个十岁都不到的小孩那种,在这场海啸里全活下来了,除了伤势比较重的Maria以外其他人都几乎无伤,并且分了三路最后却能在同一家医院找到彼此,幸运爆炸简直。
没人希望这场灾难的发生,很多人都非死即伤,明明只是想来度个假,不过能到这里来度假的老外估计也有钱的很,医院里熙熙攘攘说哪国话的都有。
要不是Lucas在医院下面忽然一声无比巨大的喊声估计都吸引不到自己弟弟们和爸爸了。
回去的路上他们都留下了一点这场经历的纪念品,Henry拿到的那张纸条真是绝了,反面写着那个人写给他的自己妻子女儿的名字,一看正面原来这张纸就是他妻子最后留给他的纸条,真破防了。
extras里还有一点删减的画面,比如一开始没借给Henry电话那个男的,当时Henry就穿个泳裤一身血污他在那里他最后的完好无损,在上飞机之前看见他又在他妈的一边打电话,说好的手机没电了呢?
还有Maria对床的女人,之前看见她被推进手术室,结果却被抬到了尸体堆里。
我一直也很好奇这个海啸场景怎么拍的,笑死了洪水没用cg主要是因为没钱,度假小屋是做的小模型,只能拍一次大水冲烂,再合成一下就成了海啸场面。
当时荷兰弟还是个超萌小孩孩呢我擦。
《海啸奇迹》,如歌如泣,煽情两字在明处向观众抛媚眼,再祭出ewan和naomi,多少人巴巴地去看,未上映已经望眼欲穿。
老实说看电影我不反感煽情,煽得好总比催眠好,是吧?
太过干涩老实,话说我还不见得啃得动,正是卡司和《海啸奇迹》四字鼓动我想看,面向普罗大众的设定,即使真人真事被刻意渲染放大,再加上好莱坞式特效乱炖一煲,赢面还是挺大。
而作为观众,04南亚大海啸这场绝世天劫,大部分人都印象深刻,无须赘述。
劫后余生者、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恍若隔世经历的人固然有;未亲身经历但是当时持续关注灾难报道、至今犹记得那些悚目惊心的灾场照片的人更不计其数。
那段日子铺天盖地都是有关海啸的各种资讯,至今每年各种纪念追思,伤痛渐走远,却不曾被遗忘。
所以拉人看戏几乎没有难度,至于它对不对得起这份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期待?
看来又要拉拉杂杂说一堆(⊙o⊙)记性差又杂乱的咱只好从影片结尾说起,因为看到尾声我好像自以为是的发现了什么……henry和maria一家是幸运的,因为奇迹“选择”了他们。
henry摊开手中写着那位好心仁兄妻女名字的纸,此时才发现背面是“我们在沙滩”的留言。
lucas摘下写着自己名字的纸片。
maria看着手臂上的自己名字。
飞机缓缓起飞,满目疮痍的大地逐渐淹没于云海中,他们回家了(当然maria还得到新加坡做手术),齐齐整整。
如果没有被奇迹选择,如那位仁兄,即使他也锲而不舍,终是与妻女天人永隔。
如果没有被奇迹选择,别在衣服上象征与亲人失散甚至灾难遗孤的纸片,将继续别在lucas身上,他还要在各处收容所辗转。
maria手臂上的名字,很可能在认领尸首的时候供丈夫儿子辨认,如果奇迹没有选择她。
镜头之外,苦苦求生、对离散亲人不离不弃坚持寻觅的人大有人在,可是奇迹没有选择所有人。
即使他们一样非常勇敢、坚韧、信念强大。
大部分人虽侥幸生还却已家破人亡、数以万计幼儿失哺、无家可归,thomas和simon跳下车与长兄父亲团聚时,车上其他孩子都没有等到这样的奇迹。
他们一样深爱、需要、想念失散遇难的父母亲友,但只有少数人受奇迹拂照,全身而退。
奇迹只是微小机率的实现,还是higher power的成全,各人自有解读。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次奇幻事件、一场奇幻旅程。
所以本来以为所谓《海啸奇迹》必是卯全力,绘声绘影奇迹如何撼动人心、感天动地,然而说好的煽情,其实并没有很明显在煽,倒是令我颇感欣慰。
这个奇迹不是要歌颂什么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或者谁家前世积德,今生福报双修,更不是为了抹杀其他人求生的努力,不是事后显摆。
南亚海啸的大大小小故事还会少吗,这不过是其中之一。
如果所有受灾者的故事都搬上银幕,也必会有人的故事是满满的无奈、唏嘘、嗟叹。
now and then之间,某些伤痛稀释、希望重建。
总之,它是悲喜交织的。
《海啸奇迹》代表不了整个南亚海啸事件,却足以纪念它。
于无数untold stories中抽丝缠结,在银幕上分享其一,如年年各地追思活动,只为了不忘。
不忘那些等不到奇迹的人、需要重建的家园、需要帮助的人。
我去过其中一些当年的灾区,残垣断壁早已不见,不过下榻的旅馆侧翼还在建,而人们面对好奇又贪生怕死的游客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并没有自怜自艾,都是微笑着,淡淡说一些本身经历和身边人际遇、顺便小吓一把心里有鬼的人(不是我→ →)。
而游客没有遗弃它,很快地它又恢复往日人多如织的盛景。
本应如此,因为我看到,不管奇迹有没有发生在这些人和地方,他们仍是站起来了,继续仰望蓝天碧海。
唉,我到底有没有讲到我要讲的重点???
( ⊙ o ⊙ )应该有吧……反正很累去睡觉\(≧▽≦)/
以前总有个观念说电影如果失去对白就是不好看……原来这个理念是错的……这一部电影是属于灾难片……但是比起以往的灾难片,少了对白多了却是人情……男主角很意外是个小孩……他的生存意志力真的很强啊,他的演技也很棒。
佩服我很欣赏这一部片子的所有演员……他们的脸部表情与肢体语言都很丰富,足够把故事细节交代清楚。
很忽然的灾难使本来温馨家庭破灭,多少人不因为灾难而家破人亡。
又有多少家庭能入电影里面着家庭如此幸运在最后团员?
我想几乎是0机会吧……我可以说这一部戏的内容可说是灾难悲哀中的希望吗?
本以为这此电影名是爱情片或是什么冒险片,结果出乎意料是灾难片,而且是如此感人的一部片子。
所以我推荐这电影。
催泪片,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牵动人心。
但是昨天晚上在电影院我是遇到神一样的后座了,从片头开始就在大声讨论三个小男主有多萌多可爱,不时的发出惊讶的吸气声,然后灾难来临是她开始发出好可怕,啊啊噢!
啊啊然后不断的吐槽不要放开树,怎么那么笨,哎呀哎呀!
之类的。
后来亲情部分后座开始哭,很大声的抽泣,然后到了医院,后座开始数落孩子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帮别人找家人啊,白痴笨蛋,然后找不到妈妈是后座大概觉得孩子活该被她说中了,具体什么我不记得了。
然后演到孩子爸爸那里,带着两个小萌蛋,后座大声吸气:“啊!
他们没有死呢!
”然后去医院找妈妈和大儿子侧键而过时后座完全不淡定了,那里啊!
慢点啊!
干嘛走下去了!!
那里那里!
哎呀!
哎呀哎呀!
啧啧啧!
最后全家团聚后座继续现场影评。
这还不包括中间任何对于脸和服装的赞美和吐槽,比如小孩多萌+吸气声+嗯(你懂吗?
)的声音 , 妈妈脸美啊+外国人五官就是美啊 +身材好啊 那个女的好恐怖啊+皱纹啊 还有不断的短信声。
希望大家不要模仿后座此举,安静观影别那么大声好吗?
荷兰弟在这片的演技简直就是童星里的佼佼者这片看得我全程紧张和惊悚,豆瓣竟然没有惊悚标签母亲吐出那条带血的长东西简直用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而且由于这片受伤拍得很逼真,加上医院里到处都是血淋淋的,这片真该加个惊悚标签海啸戏份不多的,因为主题是海啸之后的求生与医疗等母亲手术时回想起在水底一步步受伤的那一段,太吓人了原来这种逼真的灾难比鬼出来吓一跳还恐怖可能是文化差异,好莱坞电影一般很难看哭吧,但没想到老美这次拍得如此催泪,而且不是为了催泪而催泪,为了煽情而煽情,完全就是,不由自主的那种,根本没有刻意安排,但你可能看着看着就哭了,而且这片确实值得夺走你的泪水后半部分偏文艺,所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啸袭击和母子俩在灾难地带的求生本以为到了医院能松口气了,结果反而更加紧张,因为母亲给人的感觉就是随时会挂,这就是这片优秀的地方不过母子在泰国医院那段我看得有点累,恩,语言不通就像看生肉一样,这种累卢卡斯在绝望下的一声喊叫终于让一家人团聚了看着一家人在医院那,你错过我,我错过你,看得我,那叫一个急啊这片好像没啥不满的,硬要扯不满的地方,应该是母亲有点圣母吧,都自身难保了还要去帮助这帮助那,还让孩子去帮大家,结果导致孩子回来时母亲没了,这对孩子来说真的很绝望很难受很气啊,这是善有恶报啊,这种时候真的更应该陪在身边而不是吃饱了撑着去帮助别人啊,毕竟,生命与时间真的已经很少了啊但也正是母亲的善,让老天开眼了,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发生奇迹,硬是活下来了另外这片告诉我们医保一定要买的,尤其是美国这种大医保,保险公司直接专机接送来救你,旁人都羡慕死了这片有这么多血腥的镜头,女主角也露点了好几次,居然不是R级是PG-13级
这不是一篇影评看了The Impossible,不想说话,地铁上低着头紧闭双眼是不想眼泪流下来被人看到许久没有被一部电影牵动了情绪,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在抽泣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灾难,我没有经历过任何灾难我也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我是否会直面灾难但我想,从今以后,我会怀着感激的心醒来,努力过好每一天我会竭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站台上说笑的年轻人是幸福的站台上喝着饮品的漂亮姑娘是幸福的站台上亲吻的情侣是幸福的......我们 是有多幸福
去年两部后悔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一部《赛德克巴莱》,一部就是这《海啸奇迹》了。
每年看电影无数,但是总是看到那么多烂片,却也会错过这样的好片,无奈。。
最感动是妈妈躺在医院里,自身难保,老公和两个小儿子生死未卜的时候,她对大儿子说,去帮帮需要帮助的人。
原话怎么说的记不清楚了,但每每想到那个场景眼睛都会一阵发酸。
看的时候真心泪奔,如果能在大屏幕前肯定更震撼,无奈我们的电影错过了就基本看不到了55555那种无私的大爱,那么真实,又是那么有冲击力,在那个时候,如果不是因为真的内心的善,如果是想做做假样子让人感谢,那个时候是决然不会管别人的,那个时候只求医生第一个救自己才行……超越了生命的爱,超越了亲情的爱,超越了万事万物,对一切的大爱,很让我感动。
《海啸奇迹》走的是“大灾难+大爱”的路线,海啸来得猛烈,水下折腾得逼真,儿子守护母亲,哥哥爱护弟弟,父亲不放弃一点希望寻找自己的妻儿,浓浓的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让人动容。
但让我更为感慨的,是影片展现出来的“中西方父母教育之大相径庭”。
电影中某片段,刚逃过一劫,疲惫受伤的母子俩正奋力走向一棵树,突然传来了小孩的哭声,母亲说要去救,万一是你的弟弟呢。
大儿子哭喊着,弟弟早就死了,要是我们去救了,我们也会死。
身负重伤、流血不止的母亲一字一句地说,即使他不是你的弟弟,我们也要去救他。
大儿子咬咬牙,还是去救了。
这幕让我想起了暑假去泰山时,在“五岳至尊”的标志性石头前,蜂拥而至的游人特别多,每一张照片里除了有自己的身影外,一定还有若干只手,凌乱的别人的身影,镜头外还有若干焦急的等待。
不过还算有序,大家排着队,想好要摆的姿势,轮到自己就冲上去马上摆拍。
有个妈妈站在远处,想为自己的女儿拍,见女儿乖乖地去排队,就立马吼道,你不懂插个队啊,等你排队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女儿比较害羞,抗拒地嘟哝了下,妈妈又吼道,你看你这人多没用,都不晓得走捷径……也许这样的片段过于片面,但结合现实中的事实也知差不离。
中西方教育在此事此刻立马分出高下,不仅分出当下的轻重对错,也决定了之后公民素质的高下。
物质上的差距,也许通过我们的努力,一两百年能够赶上,但精神文化教育素质上的差距,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也许真需要太久太久。
像现在一样,不管小学中学,填鸭式的灌灌灌,随时随地进行各项成绩排名,排山倒海般沉重的压力,让他们过早厌倦了学习,排斥学习,忘记了学习知识本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朋友五年级的侄儿问他妈妈,我觉得好辛苦,你当年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
是,孩子太脆弱,太不能吃苦,太受宠爱,但我们的父母、学校和社会,难道就不应该再次地反思,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教育出的孩子应当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吗?
也许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出鲁迅当年振聋发聩的声音:救救孩子!
1.记得去年给5星的正能量片有两个,一个是抗癌的我,一个是不可征服。
今年寄希望的乌云端,好看是好看还是没戳中g点,还好有这部。
2.没看过唐山,无从比较。
不过看到有人说看惨不如看纪录片,傻眼,这片看点难道是惨?
汶川现场你能看两小时?
不到两分钟估计就看到呕吐了。
3.除了内奥米腿上的伤口,几乎没有有碍视觉的画面。
4.绝境下最容易暴露出人性恶,灾难中惨死的人比幸存者多。
正能量片要做的,就是给观众看到,绝境中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发自内心的与宗教无关的善意。
人生来皆有悲悯之心。
只有一块电池自己都不够用,还是会把手机递过去,让一个哭泣的父亲打完电话,这就是善意。
自己命快保不住了还要教育儿子,别只顾自己想想呼救的万一是你弟弟怎么办?
这就是悲悯之心。
不会说英文的泰国老太太们,给衣服撕烂的白种女人换上衬衫。
人的善意,和国籍,文化,教育程度无关。
5.片眼是那个叫丹尼尔的孩子,丹尼尔代表着,希望。
多少人死去啊,多少马路边的尸体,镜头一扫而过,不留恋。
丹尼尔回到父亲的怀抱时,估计电影院哭成一片了。
大概还是因为电脑面前看,几次都是差点眼泪要涌出最终没有,可惜没有好好哭个痛快。
不喜欢的会说,这是为煽情而煽情。
煽情不是为了煽观众,是为了啥呢?
因为亲情,因为希望,因为活着而流下眼泪的观众,这泪掉得不廉价。
6.拍得很传统,或者说,拍得很好莱坞,一样的意思。
小小羊儿要回家,小兔子找妈妈,为什么我们都哭了,因为无论我们看了多少电影,无论我们年龄阅历差异多大,最基本的感情是共通的。
这样的电影,用不着玩花样。
7.配乐好加分。
8.一家人都演得好,工会奖那个集体奖提名,绝对比印度大饭店和悲惨世界更应该。
小英雄好棒,历来都是小姑娘提名影后怎么就没有小正太提名影帝呢?
不公平。
9.杰拉尔丁卓别林老夫人惊鸿一瞥。
10.6年前意外受伤,是一群刚认识的人砍了树枝做担架,夜里趟着溪流抬了我一个多小时,第2天还是他们,前拉后推旁边扶,帮助我一条腿一步一步爬上60度的山坡爬了俩个多小时才爬到公路。
这些人,我再也没有见过第二面。
但我被他们永远改变了。
这部电影的题材又是一件真人真事,故事本身其实很不错,有很多地方很有张力,但是,导演的拍摄手法和一些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让这些本应该出彩的地方反应平平。
一个是母亲的爱心,一个是父亲的坚持,一个是母亲的危在旦夕,这本来应该是打动人的亮点,但是用电影却拍的让人有些莫名其妙。
可能是因为电影分配问题,导演大部分时间给了母亲和大儿子的互动,所以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再加上旁边一个眼睛妹不停地想表现她的娇羞脆弱,那一声声 嗯 啊 雅蠛蝶 让我忍不住唾骂这场苦肉戏什么时候停。
再说说父亲,他坚持要在废墟里找大儿子和妈妈,摔断了肋骨也要去,然后就没了,镜头转向他登上车。。
那前面的铺垫完全浪费,莫名其妙,虽然过了这么多天去废墟找人是很傻,但是转换的真的很费解。
母亲是 金刚 女主演的 ,演技真的很好。
她痛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摸摸自己的小腿,她一呕吐我都忍不住干呕了一下。
但是关于手术这件事我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在几分钟护士还很凝重的对孩子说,你母亲太虚弱了,腿部手术要恢复了才能做,过了一会,全家团聚了,那个护士说,手术要开始了。
呵呵,前后2个小时不到有木有。
也许,是因为腿部变黑不得不马上开始,但是没一点点过渡还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有多少人是坚信 母亲肯定会死。。
反正我看的时候有几次都觉得她妈应该是死了。
还有那个个团圆的戏码,那些巧合,那个你找我,我找你,我以为我在看一部国产浪漫喜剧。
不过那个小男孩真可爱,跑的有点太使劲了。
其实干脆一点,然后在见面时候靠演员的演绎来表现不是更有张力一些吗。
这一段拍的很失败,用时很长,表现力也不够,最后见面的时候,我后面一排人说 艹。
最后说说那个配乐,完全就是恐怖片的节奏,大儿子跟着护士去找妈的时候,她妈做手术时穿插的水底镜头,我都以为自己在看一部心理悬疑惊悚片。
那个嗡嗡的声音听得我想骂娘。
还有那个突然的消音,和突然的有声实在没必要,显得很浮夸,导演可能想体现那种窒息感,我个人认为很浮夸。
手术过程中,母亲从水中起来,象征着手术成功,可是那个延缓的镜头我想到了 山村老尸 。
导演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人性,亲情,成长 ,求生欲,善意等等,可是侧重点有那么明显,很多富有张力的东西一笔带过,看片的过程一哽哽的,很不痛快,剪辑编排的不够好,节奏太慢。
其实这部电影也有可取之处,特效不错,演员演技很好,哭得很真,大儿子的成长表现的隐晦而细腻。
最后我还是想说说,那个配乐真的很烂。
娜奥米·沃茨和汤姆·霍兰德 演的真好。娜奥米·沃茨和伊万·麦克格雷格重聚那一刻,impossible也成了possible。全片中只出现一句带有impossible这个字的台词。ps,伊万片中没露点应该也蛮困扰伊万的暴露癖吧。
一般的真人真事改編都是加重口味,我相信這個比真事口味清淡得多
三戳泪点,伊万打给家人的电话(神哭戏好吗 ;三兄弟重逢(跑的太撕心裂肺了;we are on the beach(导演很细心! 并且恭喜Naomi提名奥斯卡女主~
很一般
流水线催泪
两星给萌小孩
亨利一家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在灾难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是最能让人触动的,此片在感情渲染上做的真好,几个小孩子演的也很不错……
灾难存活片总会有情节设计得不合乎情理和造作的地方,这部电影尤其是。很难看。
看完后跟某个头都哭痛的人说这片简直就是五集GA合到一块来虐人,前面的少量质高的灾难场景非常揪心,后面的亲情戏绵延悠长,哭点重重【打电话那段哭瞎了(┳_┳)... 】。Naomi Watts扮相这么惨还露点,颁奖季应该给个提名……
真实的有点假..
煽情歸煽情,催淚不一定要打五星——Evan是個好演員(打電話哭泣的時候哭得哀家心都碎了);Naomi也是好演員(可是憑這部提名最佳女主,足以見得今年的女主提名陣容有多弱爆)
这不科学
麻痹恐怖片阿
看了半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
真实感人。大儿子就是下一个贝尔(参考《太阳帝国》),前途无量。娜奥米沃茨太敬业了!
效果做得很好。 Naomi都没怎么演,一直在床上,这样也能获得奥斯卡提名。。。
前面挺好的,后半个小时臭长臭长的,怎么都感觉像是党国献媚电影的套路。我女神演的太好了,咪咪闪了一次又一次,害我需要经常性的按暂停。
影片中最出色的居然是那些极度disturbing的影像,导演时不时地提醒着观众自己是拍恐怖片出身。故事没什么问题,感动也有,但就是真的有点平庸了,叙事有一点温吞。
真实,但是有点太完美了~
全片充斥着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在这里你看不到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对亚洲人带来的伤害,似乎只有白人的命才值钱才值得讲述,而亚洲面孔都是被边缘化的,刻意而且堆砌的煽情更是大幅拉低其苦心孤诣的“真实”和“温情”两张烂牌,编导的低能完全浪费了伊万和糯米两位好演员,滥情真不如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