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遇到这些事时所受到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发声并不容易。
这样的事情在国内其实屡见不鲜,政界、商界、娱乐界……女生如果真的想出人头地真的很难想象在背后要付出什么。
结合最近的罗志祥事件,周扬青说要警示其他女性,不希望有人再成为受害者,我不知道这点为什么会被一些人所质疑。
社会永远会听取他们想要听到的信息的而过滤那些异同的声音。
时代的进步要靠每个微小个体的共同努力,需要女性自尊意识的觉醒和全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
但要想做到这点,中国乃至世界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不是聊电影艺术的影评,自己的有感而发碎碎念记录而已,短评写不下。
3星⭐,6.5/10,因为主题加星(没错就是女性主义)拍的不够燃,不过现实中的女性维权其实就是很难很生活没有那么燃。
没有一个大高潮,没有像《感谢上帝》那样让观众悲愤后期又燃又感动,三个女人也没有像感谢上帝那样大家联合起来有很多的交集。
因为真实的情况确实不必那样,所以更添真实。
画外音旁白也蛮有意思节奏和剪辑其实有一点怪,可能是故意想营造真实感,做的不dramatic。
前面感觉讲的是政治,还有职场升职,直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关于性骚扰的主题。
(对,看之前我没看简介也没看评论没做功课)三个女演员的都挺好的,不过我倒是有觉得塞隆表现一般,比不上我的寡姐!
Kayla这个角色的表现让人紧张,她的每一个选择带来的后果很不同。
只要是#Me too主题都会支持。
没有被性骚扰过,只是15年有受到过现在叫所谓的荡妇攻击。
想到了去年大概五六月份的时候,当时我的一个下属被我另一个男下属 多次性骚扰(一起去玩,还有回家路上),当时我没有很相信她,我们都觉得她也有问题是她自己想太多。
看到最后一句说:“很多人即使是女性对骚扰指控都持怀疑的态度,直到自己也受到了骚扰。
” 现在觉得当时没有非常支持她真的很后悔,虽然我们现在的关系也特别好,哎… 之前觉得那个男的是憨厚老实的,不会那么做,后来他又做了很多别的事情,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怎么样的恶心的人。
所以…觉得这个社会真的是对女性很不好,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女性主义的人,当初都没有选择真正的相信她,帮助她。
现在要给她推荐这个电影,并为当时的想法和她道歉!
去年还看了一个类似的纪录片,《在金牌的核心美国体操丑闻》,女体操运动员们一个一个勇敢的出来发声控告队医。
都是女孩子们集体站出来扳倒权力很大的恶男。
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
在金牌的核心:美国体操丑闻 (2019)8.92019 / 美国 / 纪录片 / 艾琳·李·卡尔
这场全球关注对簿公堂的反抗,相信对三位女士来说,都是非常压抑痛苦及恐惧的战争,想想就觉得非常惊心动魄及焦虑恐惧,但影片真的拍得太平淡了。
影片侧重点放在记述流水账,少了对人物心理的挣扎的刻画及转变的表现,而群像戏太多,拍得太杂太密,扰乱了三条主线的爆发力,让人对影片无法全情投入及产生共情力,真是可惜了如此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
这战斗,不应该放在群像戏上面,这战斗,理应给三位主角更多的表现,这战斗,本就是她们的战斗。
三位女主表现最好的是凯拉,罗杰让她掀裙子那场戏,真是把一个有野心但没准备献身,初次遇到黑暗,面对对方过分要求,既惊慌失措无法反抗又违抗自己身体意愿的屈辱,那种面部及肢体表现得非常入木三分。
但这个虚构人物的心理走向过于突兀,没有完整的转变过程,显得很不可信。
这场ME TOO到底能产生多大的能量,我想也许太乐观了吧,就如影片那个女同把自己的照片隐藏起来一样,表面看胜利了,其实邪恶依旧把持方向。
我很悲观,2020,一团糟,世界貌似被改变,但改变得更保守更男权了 ,根本不是我们期盼的那样。
很悲凉的感觉。
深秋小屋 | 影视Kate McKinnon & Margot Robbie文/整理/封面图:深秋小屋配图:yahoo.com、iol.co.za、Getty images、centralsquaretheater.org、newsweek.com、豆瓣、Jackiemabbott.com注:文中“☞”可点击到另一篇相关联的小屋推文。
更多内容关注深秋小屋公众号:ladyscn最近影片《芭比》(Barbie)在热映中。
关于这部电影,深秋小屋就不多做介绍了,作为资深姬站,小屋认为像《芭比》这样展现女性主义的电影,国内的顺直女观众更值得观看。
今天小屋要重点介绍的是在《芭比》中的女主Barbie和怪人Barbie。
没错,两人曾经搭档共同出演过另一部影片《爆炸新闻》(Bombshell)。
而且,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和凯特·麦克金农(KateMcKinnon)还在片中上演了一段暧昧CP。
在这部电影里,两人的台词还真的“应验”了之后一起出演了“芭比”。
字幕©豆瓣剧照《爆炸新闻》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2016年,Fox News新闻台高管Roger Ailes被曝光性骚扰女主播的丑闻,这起事件当年在媒体界引发轩然大波。
影片在2019年12月20日上映,卡司阵容相当华丽。
光说女演员的加盟,就有——☞查理兹·塞隆(凭借《女魔头》获得奥斯卡影后);
☞妮可·基德曼(凭借《时时刻刻》获得奥斯卡影后);
☞玛格特·罗比(《巴比伦》女主);
☞艾莉森·珍妮(《极品老妈》中的老妈);
☞罗宾·薇格特(《脑震荡》女主);
布鲁克·史密斯(《实习医生格蕾》Dr.Erica Hahn)
以及荷奶奶,
和Brigette Lundy-Paine……
看到这里,有小屋姬友可能已经反应过来了:以上这几位,提到的作品,都有演出过百合角色,或者演员本身就是姬。
就比如☞荷奶奶(Holland Taylor),她在剧中扮演了Roger Ailes的办公室前台秘书,专门给Roger Ailes“拉皮条”,物色各种刚入职的新女员工到老板的办公室里(此处省略一万字)。
但熟悉她的小屋姬友都知道,真实生活里的荷奶奶和☞香蕉姐是一对姬圈璧人。
比如☞Brigette Lundy-Paine,虽然她在片中出演梅根·凯利(Megyn Kelly)的新闻助理,面对职场上的一些敏感问题表现的很新人、很不知所措。
但真实生活中,这位28岁的美国演员,早在2019年11月就大胆公开自己为非二元性别,并使用“they/them”作为人称代词。
再比如在影片里,下班后和女同事偷偷摸摸搞姬的“深柜”凯特·麦克金农。
她本人在生活里却是公开出柜的喜剧演员,也是美国最热门的综艺节目《周末夜现场》第一位公开出柜的常驻演员。
Kate McKinnon虽然公开出柜,却极少公开谈论她的恋情,目前网络与媒体普遍报道她的女友是演员、摄影师Jackie Abbott。
《鲁保罗变装皇后秀》的主持人Michelle Visage曾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公布一张合影,并配文:“我非常喜欢#KATEMCKINNON,很高兴她赢了!!!
她的女朋友Jackie和她一样可爱!!
”间接证实了两人系恋人关系。
据说两人是在2016年第一次被媒体曝光,但此后就很少看到两人的最新进展信息,因为Kate McKinnon至今都没有开通个人社交账号。
她表示,不开个人社交账号是为了避免被他人误读、曲解自己的感受。
回顾小屋对凯特·麦克金农的报道⊚ 寡姐和出柜女谐星凯特·麦金农合演荒诞R级喜剧《仓皇一夜》⊚ 凯特·麦克金农模仿希拉里和叫板“川普”⊚Kate对Ellen朗读她13岁时写的信⊚ 导演携《芭比》四位女主演登上VF让我们继续回到这部《爆炸新闻》影片中来——作为初入电视媒体行业的菜鸟Kayla(玛格特·罗比 饰)为了快速晋升,利用坐隔壁工位的同事Jess的“爱好女”,主动靠近Jess。
在床上,她从Jess那里打探到公司内部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即便在同婚已合法化的美国,作为龙头媒体的企业员工,Jess也依然不敢公开出柜。
正如那些被上司RogerAiles性骚扰的女同事那样,一直以来,都不敢声张。
为了自己的仕途,这些女性都选择了长期的沉默和隐忍。
Kayla也遭受到了RogerAiles的性侵,却只能躲在洗手间哭泣。
而当她向Jess寻求帮助时,Jess却因为碍于自己姬的身份,选择了回避。
字幕©人人影视主持人格雷琴·卡尔森(妮可·基德曼 饰)也因多次拒绝Roger Ailes的潜规则,被逐渐边缘化、排挤。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被解雇。
格蕾琴·卡尔森(Gretchen Carlson)决定反击!
她成为了第一个站出来曝光这位叱咤媒体帝国的大亨的女性。
字幕©豆瓣剧照她的勇敢指控,很快让另一位福克斯新闻频道的金牌主持人梅根·凯利(Megyn Kelly)也站出来表示自己遭受过Roger Ailes的性骚扰。
因为有了这两位女性有力的揭露,接下来引发了福克斯女性员工们一系列被性侵的指控。
她们都称,Roger Ailes对自己进行了不必要的抚摸和性要求。
其中一些人还描述了福克斯新闻职场氛围的厌女文化。
☞2020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查理兹·塞隆和玛格特·罗比凭借《爆炸新闻》分别得到了最佳女主角提名和最佳女配角提名。
最终,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奖。
我们可以来看看这几位主要演员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妆容相似度。
Charlize Theron plays Megyn Kelly
Nicole Kidman plays Gretchen Carlson
Allison Janney plays Susan Estrich
Connie Britton plays Beth Ailes
John Lithgow plays Roger Ailes真实生活中,2016年7月,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受到一系列的性侵指控后,辞去福克斯新闻职务。
梅根·凯利(Megyn Kelly)在2017年1月6日主持完最后一集《凯莉档案》节目后,离开了福克斯新闻。
2017年5月18日,77岁的美国福克斯新闻创始人之一、前董事长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因病去世。
而格蕾琴·卡尔森(Gretchen Carlson)是美国终止性侵犯和性骚扰强制仲裁法案的倡导者。
2018年1月1日,格蕾琴·卡尔森当选为美国小姐组织董事会主席,这是一个志愿者职位(她上任董事会主席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将泳装比赛从选美比赛中删除。
)但由于内部强烈反对,她于2019年6月辞去了董事会主席职务。
2019年,Showtime迷你剧《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描绘了卡尔森在福克斯新闻的职业生涯。
《The Loudest Voice》剧照格蕾琴·卡尔森当年在福克斯新闻台担任联合主持人的角色由☞娜奥米·沃茨饰演。
Naomi Watts & Gretchen Carlson©Naomi Watts/Instagram《爆炸新闻》由《初恋50次》、《王牌大贱谍》、《拜见岳父大人》的导演Jay Roach执导,他还担任过《布鲁诺》的制片人。
Jay Roach©Patrick McDonald for HollywoodChicago.com电影对整个事件的描述,包括人物的刻画都不够深入,剪辑风格跳跃,设定的情节也过于简单,有些转场和过渡甚至敷衍。
请了那么多大咖,却没有给到足够的精彩戏份,有点惋惜。
也许是因为取材自最近几年刚发生的真实事件,创作改编中多少会遇到困境吧。
毕竟,真实世界远远比影视剧拍摄出来的要复杂、黑暗得多。
但,只要创作者拥有创作的自由,总会把更多的真相带到有光的地方。
-END-
可能由于是美中社会差异,总觉得罗比饰演的新晋女主播的角色有些人格分裂,身在囹圄却似乎泰然自若!
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要么离开,要么改变自己。
从始到终感觉她似乎最在意的是老板罗杰的“不行”,而对方以权势对她的潜规则,她似乎不是不能接受。
而最后福斯被接管后,得知换汤不换药的行业真相时,居然只是潇洒的扔掉了工作牌就离开了。
就如同一个旁观者对局势的不屑,可她明明就在其中啊?
还是一名妥妥的受害者,居然没有一点反思和震撼!
简直让人不能理解。
是不是美国人都这么洒脱?
还是导演希望表达美国米兔事件的社会价值就是苍白无力,不值得当事人哪怕半点反思?
在美国,为了糊口就委曲求全到这种地步?
不是一点点言语羞辱,不是简单的拉高裙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潜规则!
这种程度的猥亵事件已经胜过政客的丑闻和女权社会价值等等一切内容,这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打击不是能轻易抚平,也许社会本就如此,也许大家都不愿接受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阴暗面,暴力,人权平等,歧视!
当自己正在经历时,还在怨怼社会对自己的不公!
甚至埋怨有能力反抗的人没给自己铺好路,让自己也受难!
却没意识到是自己给了对方机会,最起码这个新晋女主播没能向自己的老板说“no”,而塞隆饰演的凯利当年却做到了。
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种同为受害女性的纵容和默许!
影片有呼吁当代女性面对社会阴暗面的时候,应该坚强面对的成分,而能坚强起来的人,却一如既往的永远只是那少数的几个人罢了…米兔题材的电影应该不断反思。
理想的文明社会忽然值得追求,但真正的文明藏在人心,社会由男人带领,应该有道德界限,女人不想附属于男人,需要坚守内心,如若不然,再公平公正的法官和陪审群众也只能是看客,没人说有尊严的活着是一件容易的事。
1、说真的,其实三个女主人公的交织和交替,会拍出很好看的电影,结果三人女主人公大部分成为了工具人,让我无语。
2、无关政治,但是社会、政党、员工、民众在听说到这个爆炸新闻后的反应是什么?
也没有描述,全篇都是较为乱糟糟的状态,也许会有人说这就是新闻台的日常,但是这么没有人物性格的日常却不是电影所需要的。
很难用客观的眼光来看 爆炸新闻。
直到这张港版海报的配文把我逗乐了。
小二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电影中说的事都懂,也几乎都见过,只是程度不同。
于是就很可惜,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节奏是保证了,却有点乱。
无论是me too还是新闻操守甚至宫斗都很博眼球,却都没讲透。
然后在一片电视台快节奏里各种快进,毫无喘息。
应接不暇?
这个词很适合 爆炸新闻,可新闻真应该只博眼球不去探索真相嘛。
我当年踢爆某些大新闻的时候至少有暗访有数据分析,一篇专题稿光信息储备就得四五天。
现在拿张用手机拍的鬼知道背景是什么的图就敢说爆料。
开局一张图,其他全靠编,至少后面得编,爆炸新闻 里就全剩图了。
当然,这倒是符合自媒体时代的阅读潮流,但对新闻或者电影,恐怕又是肤浅。
电影里FOX新闻的老板的确应该被女权主义者唾弃,但电视的确需要食色啊,不然倪萍干嘛不继续主持春晚,双颊下垂的赵忠祥老师为什么不能继续当主播。
一些入行不久的新人在我面前吆五喝六,我只有慈爱的目光,毕竟当年自己比这些孩子更嚣张。
查理兹塞隆凭借此片获得本届奥斯卡影后提名,可惜超越不了 朱迪。
无他,太满了。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
短评里我写,“我们是女性,是命运共同体”,然而,不管在现实或是在电影中,“女性共同体”的利益往往在个人选择中让步于金钱和权力。
本片三个女主角,虽然同为Roger性骚扰的受害者,但她们在fox news帝国中的等级却又各有差异。
上位者Megyn,fox news当家主持人,在黄金时段直播,出现在所有诸如总统选举辩论的重要场合;昨日黄花Gretchen,几经历折贬沦落到垃圾时段,但仍有大幅海报张贴在大厦外,尚有一定的知名度;实习生Kayla,硬实力不足却野心勃勃的底层员工,外貌和年龄是她最大的优势。
后者想要取代前者,前者时刻警惕后者,竞争者之间只有厮杀,谈什么同盟。
因此,Kayla,这个聪明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发现了成功的秘诀只有一条:取悦权力。
权力自然就是Roger,而权力背后的权力,诚如Megyn在本片开头所介绍,是默多克一家。
Fox帝国的等级体系清晰明了:“皇帝”老默多克,接下来是隐于父权之下却高于“臣民”之上王子们小默多克兄弟;“宰相”Roger,帝国事务的实际掌控人,和他在行政上的诸多帮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官僚;而在这下面,等级按照为帝国带来金钱的数量进行区分,如Megyn(上),Gretchen(中)和Kayla(下);但归根结底,作为普通员工,当红也罢,洗脚也好,她们都在帝国权力体系的末梢。
当然,处于员工天花板的Megyn身份较为特殊:她是养蛊活动中胜利的那个,由她带来的巨大利益令管理层考虑将她转化为“自己人”,参与分赃;但她性别的差异(一个女人作为“性交易”的帮凶和施暴者成为男人的共犯呢?
而她恰是曾经的受害者),她的可替代性和不稳定性(如“圣诞老人”事件后急转的社会舆论)又让这种转化的可能无限推移。
因此,管理层试图和Megyn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Roger会时而讨好、时而压迫式地和她沟通,公关部对她进行拉拢和施压却不能强迫她做什么,而小默多克的电话会直接打到她的私人手机上。
而从结果来看,相似或相同阶级的人在更上层阶级的维护下对“自己人”的背叛果然是致命的。
尽管是Gretchen挑起的这场战争,但是从Megyn的表态开始,Roger的命运才真正直转而下。
因为权力就在那里,而人人都想获得权力;如果不能直接拥有,那么至少该想尽一切办法,将它的副产品:地位,金钱或者名誉,握在手里。
在fox news,你要么一无所有,要么应有尽有。
公平交易,等价偿还;一无所有的人出卖身体,应有尽有的人一本万利。
可悲的是,这条血淋淋的恶法被打包成为精致的礼物,由看上去无害的手递来,让受害者在遭受到巨大痛苦后竟忍不住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自己错了?
Kayla的经历最完整地展示了这个过程。
最开始,Kayla怀着巨大的憧憬来到fox,立志成为黄金时段的当家女主播。
她眼里的Gretchen严苛、控制狂,是个早就过气没用却还试图给下属洗脑画饼的失败上级。
而她眼中的Roger先生智慧强大,是fox传媒帝国的建立者,一个观点先进的时代巨人,为女性提供工作,让每一个人都能发声。
事实上,Gretchen的境遇未必有那么差,但因为Roger先生手里有权力、有资源,他显得那样好!
让年轻的Kayla全身心想着,向上!
向上!
抓住机会,不择手段向上!
在巨大的等级诱惑面前,她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注意到Gretchen出于同性善意的提醒,也注定不会对Gretchen建立性别同盟的提议感兴趣——是的,当Gretchen提到“忠诚”这个词的时候,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工作伙伴的挽留,更含有对“女性命运共同体”的呼唤。
她甚至没法意识到fox是一个“男性权力中心”,作为待宰的羔羊甚至发自内心为屠夫洗白;只因她不认为自己是猎物,只因她下意识想到“我要和Gretchen(那类女人)不同,我要和Megyn(那类女人)一样”。
她的身体是女性的,但她看问题是从男性视角、从可能的上位者去看的。
Kayla的思想转变于她真正遭受了性骚扰。
在她的主动和Roger的女性帮凶(披着女人皮的男性同盟军)的刻意引诱下,她踏进了Roger的办公室。
一切都那么正常,直到Roger提出,“让我看看你的腿”;哗啦,世界变了。
她意识到了在Roger面前,自己是一件商品而不是一个人类。
她意识到自己是在当下男权面前弱势的一个女性,而就在刚才,她被自己的“同胞”出卖。
她意识到,她的“向上!
”之路是无法通过“她能够接受的交易”去实现的,更有甚者,她连做Roger的帮凶都没有资格。
Kayla提裤子的这一段残忍地揭示了两个可怕的现实:“上位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可以不把人当人,“男性”可以把女性所无法接受性折辱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性上供”。
还是那句话,公平交易,有得有失——但没有人会认为一只刚砍下的手是最正常不过的流通物——哪里来的公平?
大人物们不曾跪在我们面前。
因此,弱势群体始终应该站在一起。
同盟是必须的,共同体是必要的。
暂时停在Kayla线这里,其余的有空再补。
这样的电影能让人看到就已经值得高分了,它一定没有纪录片真实详尽,也没有电视剧跌宕起伏,但能在最大范围内将事件进行最广泛的传播,从而引发更多的关注与思索,这是这样的电影存在的意义。
一部电影的品质,不仅只由制作决定。
三条线,展现了处于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类型的主持人面对这一对于自己的人生及社会来说都是极其重大的事件的不同思考,而她们之间极少的交集也是写实。
梅根最初的纠结在于,罗杰不全坏平时又有好的地方,而这种思考本身就是罗杰要的那种忠诚,还好,最后梅根战胜了罗杰,战胜了那种毫无根据的霸权洗脑。
梅根的纠结有情可原还在于,即便站出来,依然有人责怪为什么不早说,更或者被说是跟政治或钱相干,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部分,不该给站出来的人太多负担,否则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了。
能敢于做这样的抗衡,面对背后及未来未知的力量,都是勇士。
关于此类事件、关于性别,全世界,远远没有达到矫枉过正的地步,因为受害者依然会自我怀疑,这种压迫感存在于社会的血液里。
作为同行,看着FOX那样强势而美丽的主持人们,背后却要面对那些折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极强的代入感。
中部展现的真人照片及声音,是那么脆弱,又那么有勇气,两位主人公是战士,正是由于她们的努力,才能给更多的人发声的勇气,真的令人敬佩。
即便实际上各行各业中此类事件还有很多,但总有人要开始做。
三位主角选角极其成功,符合各自人物气质。
赛隆的声音和气场,举世无双。
2019年底在美国上映的《爆炸新闻》不仅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还影射了新闻业与美国大选政治权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部影片,解构性骚扰和#MeToo运动的争议性,以及女权主义背后的权力编码。
2017年,由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引发的#MeToo运动迅速席卷全球。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爆炸新闻》用一种新闻报导式的手法,基于新闻大佬Roger Ailes性侵案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影片同时还展现了当事人与美国大选之间的微妙关联,并且在新一轮美国大选之前上映,这让我们又不得不对背后所指代的政治权力进行思考。
PART ONE:“性侵”的定义与争议首先有必要对“性侵”做一个定义,以了解它的争议性在哪里。
我们所谈的“性侵”或者“性骚扰”对应的是英文“sexual harassment”,区别于强奸“rape”,基本限定于在职场、校园、公共场所,以熟人关系为主,与性和性别有关的,实质发生或者未发生性行为的侵犯。
广义上可以扩展到非熟人之间,包含性暴力或性别暴力的行为。
虽然#MeToo运动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女性被害者倾向,但我们先抛开性别回归到定义本身,因为在现实中确实也存在男性被女性或者同性性侵的情况。
根据电影中展现的和现实的一些案例,可以把性侵分为了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言语/视觉冒犯。
比如影片中讲到特朗普把女性比作肥猪、狗、邋遢鬼,称Megyn为Bimbo(大胸美女),以及Gretchen控告Roger对“口交”的话语暗示等等。
另外还包括对被骚扰对象身体的上下打量。
第二个级别:肢体触碰。
影片中Kayla在会议室里跟她的上级Bill Shine对话,Bill有意关上了窗帘,并且在对话结束时用手敲了Kayla的腿。
第三个级别:发生性行为。
电影中Kayla承认,在Roger的暗示下,她跟Roger发生了性行为,以此“为自己争取一席地位”。
性侵的争议:由此可以得出,侠义的性侵指的是当权者一方带有目的性的、主动发起的,通过权力诱惑或者胁迫对方接受不同级别的性骚扰行为。
整体来说这个过程往往是由第一个级别逐步试探、过渡到第三级别,它与强奸的区别就在于当对方在其中某个阶段明确拒绝,当权者往往不会强迫发生性行为,而是以权力相威胁(比如Megyn回忆她拒绝Roger后,Roger问她合同什么时候到期)。
我们为什么要下这个定义?
因为强奸案其实是有比较明确的法律边界的,而性侵之所以具有争议性,就在于定义的争议性,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就是当权者必须具备“主动”和“胁迫”的条件。
首先,“主动”是当权者面临性侵指控时最容易反击的点。
他们往往指出原告是有目的性的,故意接近、引诱他,以此换取利益。
在影片中面对Gretchen的指控,Roger的反应也是如此,他提出当他在选角时,这些候选者的眼神主动表示了对他感兴趣。
而这些控告他的女人,从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得到了“好处”,比如成为了主播。
这样的反击往往使控诉方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也造成了很多受害者不愿意公开的现实。
另一方面,现实中是否存在当权者是被动接受性邀请的呢?
当然有,比如权色交易,而当交易不成功或者交易完成后,当权者遭到控诉,这就成为#MeToo运动最受到诟病的地方,包括特朗普也公开表示这对有权势阶层的男性是不公平的。
其次,是否发生“胁迫”的争议,往往在于取证具有相当难度。
比如出于“腿控”Roger的个人喜好,Fox公司要求女性穿短裙这件事,绝对不会作为公司规章写出来,而是成为一种潜规则。
当有人拒绝当权者的性骚扰要求时,公司也绝对不会把这个作为理由开除他,而是用其他一万种理由,比如Roger提出Gretchen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她的收视率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的女主播拒绝性骚扰后被开除,却控诉失败的原因。
因此,影片中Gretchen对Roger的指控可以说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
Gretchen被辞退后,她手上的证据仅是Roger对她言语骚扰的录音,单凭这些她肯定会因为“主动”和“胁迫”这两项证据不足被反驳,或者只得到极低的补偿。
但Gretchen不亏是个媒体人,她利用媒体的运作手法:首先指控Roger性骚扰,让Roger公开否认“主动”“胁迫”,同时造成他对Gretchen的名誉损害,这就为Gretchen之后获得更大赔偿提供了依据;然后她等待其他受害者证词,再加上录音,坐实Roger之前的否认是欺骗行为,以此获得舆论上的优势,既满足了“主动”的条件,同时完成她被辞退与性侵两件事之间的关联,即“胁迫”的取证。
最重要的是,她起诉的是Roger个人而非Fox公司,因而切割了利益团体,利用Roger跟默多克家族的矛盾击垮他,从而获得2000万巨额补偿。
然而,在这个成功案例的背后,Gretchen一度面临巨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其他被害者站出来,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扭转了局面,就是Megyn一开始提到的8楼“power behind power”。
试想如果不是Megyn作为默多克家族的“卧底”,鼓动其他受害者作证,Gretchen很可能就不会成功。
所以正如影片所影射的另一个话题:对性侵争议的背后无非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PART TWO:平权和女权主义虽然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一直用“当权者”这个名字尽量规避有性别倾向性的描述,但仍然无可避免地将这个话题引向了两个性别间的对抗,原因很简单:当权者中大多数是男性,或者说,当下就是一个男权社会。
而当一个社会由某个群体专权时,势必会引发其他群体的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当代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的反抗,无异于奴隶社会反抗奴隶主、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地主,以及有色人种反抗种族主义者,性少数者反抗性歧视等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平权。
为什么会产生平权的要求?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指出了智人之所以能战胜身体更加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原因是产生了集体联想。
因此个体的人总是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被划分到不同的集体中,这构成了人类命名主体的基本思维方式。
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压力下选择自己不同的标签、站不同的队,这就形成了环境内的政治团体。
比如在影片中,以Megyn为中心有一个小团队,他们是职场中的利益群体,而当Roger欺骗员工说他下台会连带其他人下岗时,这个利益群体中的男性选择划分到性别群体中,形成了男女之间、Roger和默多克之间不同的阵营。
同样的,今天我们讨论女权问题时,很多男性可能会站在对立面,但当现实中这些人以家庭为单位对抗外在压迫时,他们可能又反过来支持自己妻子、女儿的利益。
因此,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
影片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忠诚”,就是要求个体坚定阵营,其实,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
影片中提到了Fox公司的口号“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其中Kayla的回答中,最关键的一句是“Roger给了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说话的权力,因此平衡了舆论”,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美国新闻行业扮演了一个平衡权力的角色,另一层是平权的过程是当权者主动施行的。
这可能是对平权的本质以及美国倡导的自由权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方面舆论可以发出多方面的声音,另一方面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
整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影片的空间表达了两层权力转移。
第一层权力转移是:当权者Roger通过性交易对权力再分配,Gretchen对Roger的反抗,表面上是女权主义的一次胜利,实质上则是从Roger到默多克家族的权力转移,权力被移交给了更有力的拥有者,男权并没有被改变,甚至其他有过性侵行为的男上司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这是Kayla感到失望并且离开的原因,也是她的女同朋友再次收起照片的原因。
第二层权力转移是:媒体话语权所连接的美国大选的政治权力。
根据我对美国政治非常粗浅的了解,先做三点背景补充:第一,美国是一个整体右倾的国家,电影中Roger有句话“新闻就像一艘船,你一松舵它就会拼命向左偏”,说明了Roger就是右派,而影片中也对右派做了简单的解释,就是在说Roger的生平经历时提到“他可能是怀念曾经的美国”。
第二,希拉里所在的民主党是左派、自由派大多数,按说不会成为保守派的选择,但她的竞选演讲中有很多保守派的政治倾向,所以当年保守派在选择希拉里和特朗普上是有争议的。
第三,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代表的民主党,在政治势力上对右派造成打压,这可能成为影响2016年美国大选中保守派对党派选择上的重要考虑。
影片中给出的信息包括:首先,Roger是共和党的坚定拥趸,他在成立Fox之前就是尼克松、里根、布什三个共和党候选人背后的公关大脑,帮他们当上总统,2016年大选他依然支持共和党的特朗普;其次,这栋媒体大楼聚集了所有保守派的当权者,从Roger创立Fox这个背景来看,Fox的保守派倾向和对共和党的支持,其实是受到Roger的权力影响;最后,Roger指出默多克家族是支持民主党派希拉里的。
然而当特朗普上台,躲在背后的默多克家族登场,老默多克接通了特朗普的电话亲切的叫他“Donald”,当权者重新达成了权力的联合。
由此,Megyn在台前曾代表默多克抨击过特朗普不再重要,对于无权者他们不拥有名字,他们只是权力的武器和牺牲品。
这是影片最后Megyn感到失望的原因。
再深挖一层,这是影片中所没有展现的。
当年希拉里大选的言论表面上支持了女权,实际上仍然是为了争取选民而做出的政治权力让渡,跟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形成了同构的关系。
事实上,女权这个词在历史上一直跟政治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在1791年,法国的奥兰普·德古热就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女权宣言,以此对抗当时诸多立法中所谓“人权”把女性排除在外的现状,包括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拿破仑宪法》《人权宣言》,她要求废除男性特权,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之后《女权宣言》成为共产国际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背后正是世界两极权力的对抗。
由此,完成了对“Power behind power(权力背后的权力)”的解构。
那么,作为政治权力的武器,女权主义能否取得胜利?
我是比较悲观的。
我认为在男权主义下建立的国家机器,是不可能真正达成男女平权的,而女权运动无非只是当权者小部分权力的再分配而已。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女权运动是积极和必要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实在最近的100年,女性才逐步拥有了政治权、劳动权、自由支配财富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等等权力。
影片中Gretchen和Megyn都对“物化女性”表示出了很强的反感,但实际上女性在此前几千年一直都是作为男性的“物品”存在的:中国古代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男人或者大老婆是可以随时卖掉妾的,更是发明了“金莲”这种裹小脚的变态审美,从《金瓶梅》中就能看出女性地位之低;西方也不例外,到维多利亚时期依然流行束腰这种对女性身体极度摧残的装束,上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西方版;在英剧《新贵》中我们看到莎士比亚时期的女性是不能上台演出的,她们被认为是“没有思想的人”,排除在公民范畴之外。
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艺术史的角度解释了女性在职业中是如何被贬低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则对女性历史地位做出了更全面解读。
女权运动的进步意义在于,从20世纪开始至今,不仅为女性争取到了切实的权力,还改变了男权社会的文化观念。
从好莱坞影片中女性的地位变化就可以看出,比如《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她的选择和行动完全由命运和她的丈夫安排,同时期好莱坞影片中,女性往往是性感的,但又是缺乏主动性、依附于男性的,并且依靠男主人公拯救命运。
而今天,大女主形象崛起,从《星球大战》中的莱娅公主到神奇女侠,从《使女的故事》到《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种大女主气质,不仅形成于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变,还来自于女性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在几千年男权驯化漫长历史下的转变,就像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安娜,以及影片中的Kayla,需要经历许多挫折才能成长为独立女性。
直到今天,社会上仍然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女性自我奴化的意识,把自己附属于丈夫和家庭,放弃社会地位、独立的经济能力,甚至放弃自己的情感追求,按部就班、按照世俗规定去履行婚配。
她们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巩俐扮演的颂莲,明明是个知识女性,却甘愿做四姨太,当今社会还有很多颂莲。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颂莲在女性群体中的比例一定会逐步降低,因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红利迟早会从权力中心向下扩展,使女性开始对权力产生欲望,所以,女权运动是历史的必然。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权力平均化的过程就像是从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全员持股的公司,势必会激发一定生产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而从个体来看,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男性对于伴侣的需求,逐渐从满足生育到精神追求,这样的需求也在要求更多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
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为什么不去接受这样一种变化呢?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当然有人会质疑: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是否存在矫枉过正?
肯定有。
权力争斗的过程势必夹杂着暴力和牺牲,一定有很多Roger和Kayla成为牺牲品,这是无可避免的;打土豪分田地是否把一些品行还不错的地主也一起打了呢?
但斗争的结果是当权者的适度放权,在权力机构中增加女性的比例,在法律和舆论上做出调整,再分配权力以减少暴力和牺牲,形成某种“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
什么是女权?
我并不认为强势、强权的女性形象就等同于女权,因为就像我们讲公平,不可能做到每个人平均化,强权的女权仍然是属于少数个体的权力,而非女性整体。
我认为强权、强势恰恰代表了男权的思维方式,比如80-90年代,西方女性有一种特定的power dressing:高垫肩的西装、短裙、高跟鞋,这正是男性游戏规则下的女性的模仿。
而我理解的女权,首先是去性别化的尊重,尊重对方的感受。
而在尊重的基础上,是性别和性自由,女性的外在形象是强硬还是软弱,她穿短裙还是裤子,甚至她是公司高管还是家庭主妇,甚至适当的示弱、展示女性特征的部分,这都属于个体自由,而不等同于女权。
PART THREE:新闻报道式的叙事风格最后,我们回到影片本身。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它是一部新闻报道式的电影,为了表现这一点,导演用镜头语言刻意削平了角色内心情感的表达,甚至有些角色直接面向镜头对观众说话,制造“出戏”感。
对于主要角色之外的人物,几乎没有完整的勾勒,抽调了情感倾向性的参考。
这就使观众跟角色产生距离,你很难把自己带入到其中的某个角色中,也正因此,为观众保留了冷静思考的权力,比如:Megyn和Gretchen有没有跟Roger发生性关系?
Gretchen的目的是为了揭露Roger,还是一次有预谋的敲诈?
离开Fox以后的Kayla,能否摆脱、甚至改变性骚扰的职场环境?
在更大的政治权力下,性别平权是否会受到影响?
...就像新闻报道一样,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从它表达的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但却因此让观影缺少了情绪上的共鸣,对我来说少了对电影欣赏的快感。
这是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地方。
撇开女性主题的话只能打三星,主要角色演技加半星,女性主题鼓励分半星。场景切换和剪辑真的有点凌乱,我还算是提前补了一下课的,都觉得有点跳tone。剧情也很松散,明明这个故事可以讲得更有意思的。
2020.03.30 这部电影居然胖子电影出奇地一致。
Margot的角色转变和弧光都有些奇怪,不过她哭的时候我真的好心疼。
当我们还在纠结是否向996、007、251妥协的时候,人家都在开始为职场潜规则,甚至是一个观念一个动作一句话,来为自己的权利发声了。这种差距可不是靠砸锅卖铁能赶上的,或者说国内的资本家压根也不想社畜获得意识觉醒。这片子取材和卡斯都可圈可点,然而叙事太平,反转过于牵强。如果放在川普刚上台或韦恩斯坦案那会儿上映,可能会多拿几个提名吧。
作为媒体出身,对里面的一些同事对话还是蛮有感触的,只是作为真实事件改编,情节过于简单和草率了事了。剪辑风格很跳跃,令人更觉得对事件的讲述包括人物的刻画都不够深入。有点浪费了这么好的卡司了。请了那么多已出柜的大咖,却没有给到足够的戏份和精彩。可惜了。
好演员烂剧本
一路平淡,直到最后字幕的打脸反转,让人不禁怀疑电影能有多大的力量。108分钟微弱得不堪一击。
勉强及格。“毒舌不是霸凌,霸凌是强者欺负弱者,网民们只有个手机,而你有他妈的一个电视节目!”这个福克斯总裁还是有些犀利见识的,前40分钟以特朗普竞选期的新闻战争为背景,切入三女性的工作状态与主张,直到三人在电梯偶遇的画面出现,性骚扰案作为核心事件才浮出水面,但特朗普的戏并非无用,是把大家坐下来讲故事的性骚扰事件,类比成一种政治生态来描画,这也是杰伊·罗奇一直在做的领域(尤其围绕罗杰是否会倒台期间,各种人不同的反应十足就是政治了)。其实反向操作职场性骚扰的电影,基本在94年的《桃色机密》就到头了,本片还是想做个比较宏观的视角,不避讳女主播们曾从罗杰那里拿到了切实的好处、也质疑性骚扰故事的真实性(当然最后用基德曼的录音作为实锤)、以及职场人的生存压力和由此带来的动机暧昧,但总得来说不够尖锐
21/12/2019 @ CINE TIMES。演員救全片,不敢想像竟然可以把這麼好的topic弄得這麼雜亂無章。
群戏和叙事也太杂乱松散了,真是浪费演技和题材。依然期待有关于反性侵运动更优秀的改编电影。【这堪比整容的化妆太厉害了,开场白我明明已经从声音认出了塞隆,但见到脸之后开始不敢认,进度条逼近一半我仍然在试图确认塞隆在哪:)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内容morningshow拍的好多了,三女主要互动要平衡还要讲好故事,太难
不及剧版。塞隆气场强大。
4.5星,节奏非常对我口味。Nicole Kidman气场在Charlize Theron甚至小丑女前都被碾压哎。
这样的卡司拍成这么一般,只能怪剧作和导演了
初看主题导向、矛盾关系与阵容配置以为是另一部洛城机密:塞隆=克劳(中坚);罗比=皮尔斯(新贵);基德曼=史派西(倦闲);利思戈=高老队长克伦威尔。看完发现,品质暂且不论,影片的调子却悲观了许多。那部经典新黑只需摆平警腐,便收获了新的希望,而本片却是换了另个性骚倾向主管上台,恨到新人罗比当场弃牌……片中对性骚态度最坚决的都是新人!那位雀斑鼻年轻女助便一度质疑塞隆热衷调查是否碍于形象在装样子?更资深的基德曼虽为控诉发起人却是在被解雇后才行动并最终拿到天价和解封口费。一场丑闻,旧有所得,中坚不摇,新无所依,老狐狸(Fox)换汤不换药!(不过查里兹塞隆与约翰利思戈的状态也堪称一款让人唏嘘的影迷情感炸弹:后者75岁属于自然衰老,前者75年次竟也因削颊而开始在曾经的自己与玛丽亚贝罗之间反复变脸?)
一句题外话,塞隆的短发形象实在太像董卿了
观感比预期要舒适,要是能来部美剧估计更刺激
亮点应该是打破第四堵墙 很适合用在主播身上 但后期越来越弱 比较喜欢摄影的呼吸感 可以说张弛有度 只是故事说得不够吸引人 遗憾
just absolutely fascinating and powerful 今年最爱的电影预定了
今年看了几部类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了。能拍得如此无聊的今年就此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