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午时三刻》的震撼中缓过神来!
一镜到底的拍摄,带着我在古代风云里穿梭,刀光剑影、权谋较量,午时的紧迫感如影随形,人物刻画细腻入微,爱古装片的千万别错过。
全程无尿点!
90 分钟一镜到底,古代市井街头秒变惊险战场,主角团为求生与命运死磕,每一秒都揪心,速看!
故事设定在岐城被围的危急时刻,死囚们只有在午时三刻前点燃烽火台,才能换取自由,拯救全城百姓。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每一次钟声响起都像催命符,紧迫感爆棚。
在这生死时速中,背叛、牺牲、救赎轮番上演,全程无尿点,着得人目不转睛。
一镜到底的新形式,很有趣。
色调变化很有层次感。
一场追逐之旅,多面人生。
一起去感受其中的家国大爱。
属于中国人的情感,一场真实的剧本式的逃跑,去感受,去奔跑。
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将军是护卫百姓,当书生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护卫百姓。
可当你们遇到了一起,又怎会……家与国。
国与家。
你又将如何抉择。
一介书生如何逃出生天,突破包围圈,前往最后的烽火台。
午时三刻,一刻一命。
从某种角度而言,动作片是电影专属的。
电影本身就是在拍动作,它不一定是运动,但一定有变化。
看动态的东西是一种本能,而这样的电影其实更接近电影motion picture的本质。
我们知道当今以好莱坞为首的影视工业对动作的追求早已发展成为完全不同的态势。
凭借日新月异的CG技术,视效愈发汹涌的科幻片和灾难片疯狂蚕食传统电影的领土,而很多动作片被迫走上一条歧路,越来越失去本真。
因此观看《午时三刻》这样的电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享受。
十天的拍摄,一镜到底的选择,受限于诸多因素,虽然影片存在遗憾之处,但它绝不敷衍。
导演以粗粝的手持摄影与冷峻的色调,强化了群体的悲剧性,风格呈现与摄影局限刚好共同完成了一次“合谋”。
镜头始终跟随着人物移动,贴近却不故弄玄虚,场景简单却有效利用。
而爆炸声、喘息声、刀剑碰撞声、多次疾行蹚水声等等交织成死亡交响曲。
尤其一刻一响的钟声,则用倒计时这种最朴素也最直击人心的方式拉动紧张感。
哪怕人物有停下来的片刻,能不能成功“点火”这个悬念一直存在,不得松懈,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
影片总体叙事十分有耐心。
故事从牢房到广场,再到城门口,最后去往荒野和树林,相关人物轮番登场,主次分明,张弛有度。
尽管导演铺设了密度高、力度强的诸多暴力戏码,但它并不是一部被鲜血和愤怒主宰的电影。
动作场面具有写实意味,暴力以一种复杂的面目裹挟着人物的选择和命运向深渊走去,传达出一种真实的绝望。
而最后当你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再用人物的觉醒推向反转的高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内容生产越来越呈现碎片化、浅薄化和段子化的态势。
互联网文化中草根化、粗俗化倾向被过分放大,电影的生命力自然受到影响。
因此如今还有《午时三刻》这样的团队在做这样的电影,是难能可贵的。
可以看出导演确实想做一次全新尝试的决心,以及努力认真完成一个作品的诚意。
想起南朝有宋范泰,作《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
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
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
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
’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大意是,王得到一只青鸾,传闻叫起来很好听,想尽办法让它鸣叫。
而三年过去,青鸾还是不发一声。
王的夫人出主意,听说青鸾见到同类就会叫,不如在它面前挂一面镜子试试。
王依计悬镜。
青鸾见到镜子里的自己,以为遇见同类,展翅起舞,放声悲鸣,不肯停歇,最后力竭而死。
这个典故,叫青鸾舞镜。
我认为它是所有还在坚持理想的创作者的隐喻。
前路可能孤独,但实现梦想的驱动力将如明灯永悬。
社团活动放映了《午时三刻》,本来没抱太多期待,但看完确实超乎预料的好看。
与主创老师交谈后,对《午时三刻》又有更深的理解。
在古代天文学中,午时三刻具有特殊的天象意义,这个时刻太阳位于天空最高点,阳气达到极盛,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
在电影中,一群死囚犯要在午时三刻前点燃烽火,那么对于他们来说,逃亡跑路还是去点烽火?
个人生死还是家国情怀?
曾经被称为英雄的李校尉,现在又是如何选择?
电影中的视听语言让我印象深刻。
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很考验拍摄团队和演员的配合,场面调度值得我们学习。
随着剧情发展,画面从黑白到有一点红,再到彩色,感情也到达顶峰。
总之,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这一部很神奇的电影,导演真是挺大胆的,主创们也都很有想法~午时三刻是一部一镜到底的武侠电影,全剧镜头一直追随着主角李牧的行动线,摄影也是采用了手持拍摄的方式,让观众仿佛用第一视角沉浸式的参与到影片当中。
影片运用了大量黑、白色调,其中红色的运用更是突出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剧情可圈可点,还很大打进步的空间~
在这纷乱凋敝的年头还有什么比跟好朋友一起冒险更令人激动的呢绝对没有
电影《午时三刻》摄影阐述“斩首”“午时三刻”,看到这个词,“斩首”应该是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吧?
没错,这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斩首”的残酷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一群等待“秋后”到来的死囚,获得了一次几乎是等同于“斩首”的生存机会——突破围城的敌军去点燃求援的烽火,这明显是一条不归路,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他们想要不被“斩首”,那就得冲出去“斩首”敌人,或者被“敌人”斩首,如果他们不去“斩首”敌人,那么就会被原地“斩首”,而如果他们冲出去成功“斩首”了敌人,但没有在限时前成功点燃求援的烽火,那么他们的家人就会被原地“斩首”,紧接着敌人就会破城而入,全城百姓就都会被敌人“斩首”,而如果他们在限时前成功“斩首”了敌人并点燃了烽火,那么他们的家人和城里的所有百姓以及官兵甚至整个国家或许就都会不被“斩首”了,然而……啊,烦死了,就让“残酷”适可而止吧,“脑袋”滚了一地,我想各位看官也已经眼花缭乱了,是不是还不禁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脖子?
没错,这也正是我当下的真实状态,虽然连日超四十度的高温,但面对眼下这部影片的计划,背后依然时不时渗出丝丝冷汗,不要问我为什么,难道你真的看不出这就是传说中的“中暑”吗?
但得这“热射病”的绝对不止我一个,全剧组的天才们恐怕都“病得不轻”,不然为什么非要在横店这粗暴的夏日里,企图用10天时间拍摄一部“一镜到底”的“动作”片,什么,还是古装?
如果你知道我们的参考影片是《1917》和《鸟人》等等这些好莱坞超级制作的话,你会不会说我们“疯了”?
如果你这么说,那你就真是太慷慨了,对于电影人来说,还有什么比“疯了”更美妙的评价吗?
十天时间、古装、动作、一镜到底(虽然是衔接的形式)……这或许在影史上不算首创,但在中国应该算是“首创”了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史上也算是“斩首”了呢!
于是,为了顶起这口令人血脉膨胀的“艺术之锅”,一群本来就叫不上什么片酬且“病得不轻”的电影人,纷纷叫嚷着要卖车、卖房、卖肾,如果不是我手疾眼快及时阻止,某些“卖”疯了的已有家室的“病人”差点就要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儿女了……淡定伙伴们,虽然任务艰巨,但还不至于“技穷”到犯法,大家且把炯炯热烈的目光收好,让我们一起来瞧瞧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午时三刻”吧……那么,作为摄影指导,我还是主要从对影片的光影基调、空间与色彩、镜头设计,这三个基本方面来简单聊聊。
一、光影基调看到片名《午时三刻》,最直接的氛围感受应该是“烈日炎炎”,而残酷的剧情更是大大增强了“炎炎”的程度,一眼望去,灼热的日光倾泻而下似乎要融化全世界,而在这滚烫大地上的人们正面临着“灭顶之灾”,他们精神涣散疲惫不堪,个个都地挂着一副骷髅般的面孔,似乎一旦倒下就不会在站起来了……如此看来,“高调大反差”的调子似乎是必选了,然鹅……整个故事发生在中午这个时间段,全片除了两处内景外,其余都是外景,并且几乎都是在山林里,但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实拍天数只有10个白天(日出之后的些许和傍晚前后的氛围还不可用),加之又是超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即使在正式拍摄之前有20天的排练时间,也并不会减少我们在“光影造型”方面的局限,虽然,这次拍摄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但“艺术女神”对我们的眷顾最终也只能限定在自然光里了。
由于实拍周期超级紧张,除了开篇“死囚大牢”会用到人工光源进行“低调大反差”的处理外,之后包括“林中小屋”在内的所有场景,都将依靠自然光,而在这样的“极限”条件下,“高调大反差”在台风季的横店,就真的只能靠运气了,这或许是我们对“看天吃饭”这个词体会最深的一次,运气好的话,天天大太阳,哪怕天天为此中暑,我也会谢天谢地,但如果运气不好,我们也没有人家好莱坞大腕们带着近千人一起坐在土堆上等云来的勇气和魄力,不论天气如何,除非是下刀子般的暴雨,否则我们都必须进行拍摄,虽然我不愿意接受,但如果运气不好,最终那些无法衔接的“光影”也就只能“另辟蹊径”或者依靠强大的“后期魔法”了,那么,在此且让我们一起高举双手,对着天空拼命祈祷好运并且拭目以待吧。
在此,关于“基调”简单概述下要点:1、内景“低调大反差”,尤其是在“死囚大牢”,要营造一种潮湿阴沉但不失凌烈的质感。
2、外景“高调大反差”,在山林中由于树木枝叶的切割作用,会出现光斑闪烁的理想效果,注意个别时候人工补光的使用。
3、如果,能在最后烽火台大战过程中来一阵“自然而然”的太阳雨就好啦……
(《1917》主创在“恬不知耻”地等云来 )二、空间与色彩关于空间,本片倒是简单纯粹,内景在上面已做简析不再赘述,而外景,主要集中在山林里,但全片除了城池内外的外景若只有山林的话,未免过于单调了,因此,我们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增加地貌和环境的丰富性,看完一圈景下来,在城池之外,还有小树林、河流、湿地、芦苇荡、竹林、森林选项的综合,地势呈阶梯式逐级而上,对于一部一镜到底且故事发生在两个小时内的影片来说,应该是足够丰富了,但也要注意场景的合理搭配和过渡,不然可能会显得跨度太大从而失真。
至于色彩,在这浓浓夏日的南方,绿色才是统治者,大面积上是不可能避免的单调了,但建议可以尽可能地在人物的服装上做些文章,主要角色的服装尽量选与绿色成对比之势的高亮度色彩,如亮红、橙黄、米白等,当然由于剧情限制(主要角色都是死囚,服装几乎是统一的),很难对色彩进行个性化控制,但如果能想办法在“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当面积的区域来填充所需色彩,那就太好了,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在长镜头拍摄多用广角镜头和大景别的条件下出现人物和环境无法分离之可怕后果的概率。
另外,还有一种关于影片色彩的可选设计,即:全片黑白,仅在结局处恢复彩色。
这种色彩处理方式,也是符合故事和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情绪的,在那黑暗的乱世,一座几乎要“死去”的城池中,一群已经没有了希望的死囚获得了一次几乎是“以死换生”的机会,他们拼尽全力伤伤死死,最终成功点燃了求援的烽火,同时,也点燃了他们自己的希望之火,又正是“希望”点亮了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而从外在形式上,这种色彩处理方式有利于我们镜头与镜头之间衔接点的处理,也有助于弥补“先天不足的硬件条件”给我们造成的缺陷,即降低“环境跳跃”所造成的镜头空间衔接的难度,望考虑。
三、镜头设计“一镜到底”,最开始我们也曾勇敢地想要来一个像《维多利亚》和《俄罗斯方舟》那样的壮举,但结果,不是我们的勇气不够“壮”,而是现实它不够“举”呀,如果是时装戏,那或许还是可能的,但“古装”,别说在横店了,如果不是“人工硬造”,那在地球上恐怕都找不到适合我们实现“壮举”的连续场景,而“硬造”那是上帝的工作……因此,平凡的我们最终只能选择以“左拼右搭”的方式向《1917》和《鸟人》等伟大影片狂妄地看齐……“狂妄”是狂妄了,但严峻的问题还是要脚踏实地面对的,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采用“一镜到底”的美学形式,同时,还要包含大量动作戏,这就对我们的镜头设计和机位运动提出了更高的创造性要求,当然,有挑战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因此,我们此处应该鼓掌庆贺!
首先,为了更好地营造“写实性”,除了选用阿莱全画幅LF机型外,镜头上我建议选择SP25、29、35三个焦段的镜头,在保证有良好景深效果的前提下,以便在文武戏之间进行更准确有效的视野切换。
其次,机器运动主要通过斯坦尼康(trinity)加“手持”来进行,同时在个别场景配合“升降”“伸缩炮”和“飞猫”等大型移动设备来丰富场景视角的变化,要特别注意在不同移动方式衔接处的设计。
再次,从摄影角度来考虑,关于武戏的动作设计,建议采用“古式格斗风”(如果有的话),迅猛简洁、招招毙命,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影片的“写实性”,同时甚至也有可能大大降低摄影机与角色动作的互动难度,之所用了“有可能”这个副词,是要表达“降低互动难度”是副产品,并不是目的,虽然“古式格斗风”的动作不会像“传统古装动作片”那样丰富,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调度设计”来创造可观的视觉冲击,这或许会比“传统方式”更加艰难,望考虑。
那么,关于《午时三刻》摄影方面的思考,就聊到这里吧,作为一块儿我自己前期工作思路整理的“中暑粗砖”,既然抛出来了,就真心希望能“勾引”出剧组全体天才的“清凉美玉”,若能给大家提供些许帮助或启发,那便是在下的莫大荣幸了,同时由于才疏学浅,又必定多有疏漏,还望大家多多赐教指正,鞠躬感谢!
好了,絮絮叨叨三千来字,转眼已从“午时三刻”写到了“半夜三更”,不知大家的目光是否依然“炯炯热烈”,反正我已是“炯炯囧囧”了,不过,虽然此时困意冲顶,但我依然能够清晰地预感到那股“跟大家一起渡过这段美妙历险的喜悦”,在这纷乱凋敝的年头,还有什么比“跟好朋友一起冒险”更令人激动的呢?
绝对没有!
而如果非要有个什么的话,那么对于我来说,恐怕就只有“阿强老面了”吧……那么,老规矩,拍摄期间,摄影组全程禁酒!
最后,祝大家“午时三刻历险记”幸福愉快、平安顺利!
晚安!
孟火火 2022年8月2日凌晨于横店缘和宾馆
最初影片最令我好奇的就是“九十分钟一镜到底”这一点。
在观看过后,其呈现的效果称得上令人惊喜。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影片的打斗场面与氛围的塑造。
从死囚离开岐城城门镜头一转原本空旷的战场就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敌军,这一幕属实震撼也不难看出主创团队的艰辛。
被放出来的死囚在越过芦苇荡时对敌军的突袭,配合影片前半部分的黑白色调,手持拍摄的方式,使紧张感压抑感扑面而来。
林中木屋李牧在看到妻儿的遗物后,回忆场面的接续也十分丝滑。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棱角:在国仇家恨面前,他们或自私或大义或冷眼旁观。
可以说,影片以细腻的刀工雕琢出了令人过目难忘的众生相。
总而言之,午时三刻或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是一部诚意之作。
作为刚步入此专业的学生 看完这部影片其实感触还蛮深的 其实这部影片开片给我有一种有待爆的倾向 但随之往后剧情发展 也可以说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说实话 这部电影其实很容易看进去 很容易融入 毕竟一镜到底给人创造出的紧张感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就总会觉得缺少些什么 好像与我们在影院看的大制作的电影相比 好似缺少了很多情节 主角李牧的前半生的悬念设置似乎可以再加深 妻子与女儿的经历似乎可以不仅仅从口中叙述更可以多一些场景重现 以及祝灵儿的父亲也可以有一些场景的重现等等 看完影片后 导演说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成本有限 因此只能尽力去争取拍好 所以在成本限制下能拍摄出一镜到底这种具有挑战性的电影 也许在剧情安排上还是有点不完整 但是可以看出导演也是尽力去拍好这部电影 绝不是随意糊弄来的 在色彩上甚至角色形象以及场景布景 拍摄手法上 我似乎都有看到先人的影子 除了导演受到1917的启发之外 我似乎看到了类似于黑泽明的创作手法和拍摄风格 这部电影在拍摄中其实画面有一定的抖动 确实可能是因为拍摄成本的限制 但我本人觉得镜头画面的一定的晃动可以给情节的推进带来一定的效果 增强武打片的紧张感和激烈性 当然也有晃动过于明显的可能会给观众留下不太舒服的观感 因此平衡一下会更好 总的来说 小成本影片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也很不容易了 也算是小成本影片质量蛮高的电影了 哪个演艺行业的追梦人不是从0开始的呢 谁又不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呢 青年导演请你坚持下去 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大家也可以多多走进影院支持导演 每个有实力的青年导演都需要的是一个机会 放下对小成本的偏见 去感受一下这部影片的独特 当然有些情节设定可能还没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框架 但也是能强烈地感觉到创作团队的一片赤诚 给他们一个机会 给他们发展空间 加油!
国内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影片,真的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年轻团队,虽然真的有点考验观众的晕船能力,不过在短短的90分钟里面让我感受到了兄弟情义、家国大义以及战争到来时女性也能挺身而出,侠肝义胆的风骨,影片里的祝灵儿真的是点睛之笔,在李牧选择放弃点燃烽火台之时,她愿意跟随“理想主义”的文弱书生一起去做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也有了更多女性的身影,这样的女性角色塑造令人耳目一新,她们不再是乱世中的陪衬,而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侠者。
影片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担当,让观众看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力量,为传统武侠叙事注入了新鲜血液。
《午时三刻》以一场荒诞的“限时审判”开场,这部电影讽刺性不在于暴徒的子弹,而在于每个普通人心中那面照见懦弱与妥协的镜子。
黑白色调贯穿全片,既渲染出焦灼的末日感,又暗合古典油画的审判主题。
主角内心的反复挣扎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过程中的钟声推动着剧情的推进更增加了一层紧张感,让人不自觉代入到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