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都不顺,这编剧感觉是为了写剧本而写剧本。
莫名其妙的燃起来了,莫名其妙的吵起来了,莫名其妙散伙了。
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这演员真有信念感,我拿到剧本都不知道怎么演。
没有一个角色立得起来,单薄的要死,女性角色更是一堆刻板印象,好无聊。
这个电影并没有起到宣传重庆的作用,把重庆人拍的暴躁,易怒,神经质(不是地域黑,单纯是导演的问题,个人很喜欢重庆)
#电影冲撞#电影《冲撞》在重庆取景拍摄,使得影片重庆味十足。
角色对话以重庆话和重庆方言为主,更贴近重庆人松弛的生活感。
电影前半段看得捧腹大笑,后半段看得热血沸腾。
激动的泪水在眼眶打转。
是一部有笑有泪好电影🎬。
影片以高水准的制作质量,细腻的镜头语言,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核,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它巧妙地平衡了艺术性跟商业性,让观众在享受高超的拍摄手法的同时也能随着情节推动热血沸腾。
-除了春节、国庆此类的大假期,很少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因此平时也就很少关注当下有哪些新上映的影片,以至于经常在影视app自以为看了部新片,结果发现是上一年上映的,再一看评论,怎么跟自己的观影体验不同呢,比如这部《冲撞》,评分较低,热度不高,但我怎么感觉还行呢?
-除了影片本身质量高低的这个核心要素之外,我觉得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观众的评价,第一,花钱买票去电影院观看和在手机app会员免费观看会有不同的预期和检验标准,花了钱的(我个人一直觉得电影票的价格有点偏高)会要求值回票价和这个时间成本,要有欢乐或者悲伤的情绪起伏,要有好人或者坏人的激烈对抗,要有冲击,要有思考,要有所收获,等等,但凡有点漏洞或者不足,就容易觉得差强人意,这一点我觉得无可厚非,手机app看就不一样了,高兴了看一会,无聊了看一会,上厕所看一会,吃饭看一会,挤地铁看一会,睡觉前看一会,不止没花钱,甚至觉得都没花时间,那你还要什么自行车。
第二,共鸣,再有深度的片,如果跟观众产生不了共鸣,那对这个观众来说可能就是糟粕,一普普通通的县城街头小吃纪录片,会与家乡的游子产生共鸣,觉得这是家乡味道,这是文化民俗,这是人间烟火气,比如这部《冲撞》,在业余时间长期坚持投入一项运动的人一定会有情绪带入,这项运动对他们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子关系,社会关系,事业,健康,伤病,人生,等等,总有一个点能够get到你。
-我是在手机app看的这部片,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我曾经也是个喜欢运动的人,高中时候去踢足球也被我妈严厉制止过,大学时候乡里有个篮球联赛,也临时被我们村长召回村队尽过一份力,享受过那种为了赢得一场比赛奋力拼搏的激情和豪迈,所以,我与这部影片产生了共鸣。
-除此之外,这支业余球队玩的是橄榄球,对我来说属于知识盲区,为此还专门去研究了橄榄球的比赛规则,这不知识面又扩展了嘛,能不给个好评鼓励一下吗?
而且,本来这就是一部喜剧片,一众的喜剧明星,一出场就招笑,欢欢乐乐不也挺好嘛!
-
《冲撞》这部电影让我了解到了橄榄球这一运动,电影以其重庆橄榄球队的视角,表现出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每个小角色塑造的很好,丰富地表达出来,亲情、友情、爱情!
刘勇敢的人物塑造很成功,最终也实现自己的梦想,整部电影笑点十足,配有笑有泪有燃点有热血,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冲撞的勇气!
祝《冲撞》票房大卖!
冲撞是一部有笑有泪的电影。
重庆人自己的故事,真人真事。
热血,坚持,拼搏。
💪。
比较合格的国产片,重庆元素融合的挺自然。
接地气,重庆人的色彩浓郁,很喜欢😍。
主演也都很厉害,各个演技到位,喜欢刘豆花。
重庆父母色彩把握很好。
这部电影搞笑中带热血,坚持,拼搏。
坚持梦想,最后终会实现。
💖💖💖。
主创互动也很好。
第一次面对面见主创,很激动。
值得重庆人看的本土电影,强烈推荐。
北京首映礼当天下了一些小雨,和《冲·撞》电影里重庆这座城市大部分的氛围一样,湿漉漉的,有些闷热,像是给电影先铺上了一层体感预制。
说回影片本身,好的体育竞技类的电影讲的一定不是比赛,而是比赛的人,本片很多层面上,讲述的都是两代人的关系,勇敢和父亲的关系、岩石和儿子的关系尤为突出,蒋佳辰导演以往的作品中,很喜欢聚焦父子的关系。
本片中,勇敢最后的爆发是因为父亲的一个电话,岩石冒着和妻子崩离的风险还坚持训练最终上了赛场一定是因为儿子的那句“爸,我支持你!
”(最后岩石重返决赛赛场,影片一定有一定程度的删减),主任最直观的变化是穿着那身球衣去替女儿收拾男朋友(但他始终是悲剧的,他只敢穿着球衣这次“皮”或者说用赛场上的另一个自己来给自己壮胆)。
整支看似歪扭七八,全员loser的队伍里,没有《少林足球》中身怀绝技的师兄弟,全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甚至连教练都只是一个送水工,而不是《少林足球》少林足球里的黄金右脚,《摔跤吧!
爸爸》里的冠军父亲。
这样的一支队伍如果不是根据现实改编,结局一定是“虽败犹荣”式的,但他们还是胜利了,这说明“赢”这件事不是靠技术的强大,但是一股向内的冲劲,这股劲的来源蒋佳辰导演也表现的明确,就是家庭的给予,这便是中国男性式的体育竞技。
“为国为家,为自己,为理想,冲撞一把。
”
励志,勇敢,团结,拼搏,亲情整部电影都很燃,节奏快,剧情流畅,很多戏剧演员加盟,给这部励志青春的影片带来了超多的笑点~值得观看影片里很多东北演员加入,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笑点,其中穿插着生活的精彩片段,每位演员塑造的都是平常生活中的小人物,以真实事件改编,代入感更强,更能触动观众的内心
电影冲撞冲撞的困境困扰着中国橄榄球的几大问题:1、球员接触橄榄球时间较短。
很多专业的橄榄球运动员都是18岁成年后才开始接触橄榄球,各个队伍的组建都是找田径、足球、篮球和手球等项目转型而来的运动员。
2、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很多球队都是在比赛前12个月突击训练。
3、每年可参加赛事较少。
很多球队每年只有12次比赛机会,这样不但限制了球队提升的空间,还严重打击了运动员从事这项运动的热情。
4、普及度不高,梯队建设不完善,后备人才匮乏。
橄榄球运动在国内受关注度很低,从事这项运动的人很少,没有青少年基础。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2013年6月17日,中国国家橄榄球队的正式成立。
2024年7月31日,巴黎奥运会女子七人制橄榄球赛,中国队获得第六名,创造奥运历史最佳战绩。
带着这些背景情况,来看电影《冲撞》,才更能产生代入感。
现实中的中国橄榄球困境,在《冲撞》都有所反映,同时《冲撞》也是依据重庆码头工队真实事迹改编。
优点:一、题材新颖。
橄榄球在国内比较小众,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宣传,让热爱的人坚持,让坚持的人值得。
二、方言喜剧。
电影对重庆的风土人文,还原比较到位,也很有笑点。
缺点:一、比赛不燃。
运动励志的电影要拍的好看,感动不是光喊口号,比赛不是全凹造型。
每场比赛,没有战术,没有技术,没有收获与成长。
反正主角队就是一路无脑赢赢赢,因为剧本不给他输!
二、不切实际。
上半场主角队压根追都追不到对手,被灌了几十分,下半场就换成对手追都追不到主角队,比分反超。
同一场比赛,同一个对手,实力表现如此悬殊,是收了黑钱打假赛吧?
一个年轻时连职业球队正式球员都选不上的后勤人员,在年老体衰的中年时替补上场15秒传出彩虹传球(类似足球、篮球在自家半场直接射门、投篮得分。
全世界能做到如此的运动员没有几个,否则大部分球类运动都会变成射击运动,只需1人上场,开球即得分。
)。
好好好,你们都是千里马,被埋没了都是伯乐的锅。
三、过于简单。
赞助来得太容易,教练来得太容易,冠军来得太容易。
上半场输了几十分不要紧,只需要在中场时喊喊口号,下半场就稳赢。
喊口号的前提是什么,是势均力敌。
如果比赛全靠喊口号,那现实中运动员们还训练体能技巧做啥,直接比赛场上谁更能扯开嗓子喊口号呗。
四、没有对重庆方言不喜欢的意思,但电影中的粗话确实有点多了。
个人评分:6分(三星)
#电影冲撞#优秀的重庆精神文化宣传片+橄榄球运动宣传片开头男主小时候住的那地方甚至让我怀疑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
电影中清一水的重庆话与大量密集的地道本土梗,让本人看得舒适且亲切。
接地气的场景台词伴着豆花烧白的烟火气一起让我突然感受到了浓郁正宗的重庆风味。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重庆文化。
实话说在我本科还比较文青strong的年纪时我曾狭隘地只推崇北京西安成都等具备中国古文化的城市,认为曾只属于流放地的重庆就像个没文化的暴发户,杂草丛生般的高楼大厦和怪异离奇的各类新建筑一味只知追求感官刺激而像个盗版小香港,一个堆砌而成的复制粘贴的地方,没有城市独有的文化,我当时完全无法理解重庆为何能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而火爆。
这种想法直到给一个外地同学当重庆导游后完全消失,游玩途中她一次又一次对地形地势的惊呼,对大街小巷各类美食或细节的兴奋与激动,都让我突然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故乡。
她说:“我好喜欢磁器口!
”我:“啊哈?
”这种商业古镇全国各地哪里没有?
她:“你不觉得很有哈利波特的感觉吗?
”我:“尊嘟假嘟?
跟你们那儿的太平街有区别吗?
”等等,这不仅跨中西文化,甚至跨次元了吧?!
她:“当然不一样!
这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路到尽头不知上下的感觉简直就像在走哈利刚去学院前购物的那个魔法神秘小镇一样!
”我:?!!!!!
哦原来重庆是这样特别的,哦原来这些破旧的坡坡坎坎,这些七拐八绕的地形和飞天入地的地势是那样的奇妙那样的独特,甚至让人惊呼市政工程建设的惊人财耗和人力的伟大的!
我对熟悉的故乡过于傲慢,幸好我的那位同学对美足够谦卑。
我是个很大程度上相信地理决定论的人,地理决定了人的性格,决定了民族的文化,以至于决定了国家的发展。
就像中国这个地大物博自产自足的地方顺应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造就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知足常乐勤劳质朴热爱土地不贪婪于别的东西。
土地带来守旧,儒家文化应运而生,并非是孔子独有的发现或董仲舒汉武帝强行的推广才让它横空出现,而是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本就是儒家文化发芽生根的绝妙土壤。
相应的,重庆这个靠山靠江的地方,崎岖的地形并不肥沃的土地让这里的人民只能更加勤劳才能活得下去,常年的潮湿和因靠江兴起的码头文化棒棒军顺势流行起火锅这种简单方便热气腾腾的饮食文化,大家围坐一块侃大山吹垮垮摆龙门阵,一顿火锅下来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真不知是这样的饮食文化造就了重庆人热情“不虚”的性格特征,还是这样性格的重庆人造就了这样热火朝天的饮食文化。
阳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也是文化。
或许在文学意义上有高低,但在精神上它们同样厚重,同样能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把我心中的这样道地的重庆味拍出来了。
抛开文化背景,回到电影剧情上,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传统普遍的热血运动型,大致框架总逃不开:主角是个无名小角色—因为某种机遇主角爱上这个运动—训练刚开始很艰难很拉垮—受到小boss打击后差点崩溃但又振作—这样的精神打动了某个天使慈善家或高人,于是主角有了助力—主角继续努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中途突然遭到外界阻力,大概率来自家庭,主角团这次分崩离析—主角团冷静下来后,家人慢慢理解主角团,主角团重新聚拢—主角团挑战大boss,一开始打不过,被所有人不看好—最后关头主角团奋起直追打败大boss获得胜利。
非常老套的走向,去年才刚在电影院里看过这么类似一个套路—王一博的街舞《热烈》。
虽然但是,套路之所以这么老了还每年都有人用,那确实是因为好用。
并且,我贫瘠的大脑确实也想不出运动热血文的剧情还能怎么创新。
事实上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边心想真老套,一边觉得有点假,还一边觉得……真的有点感动。
尤其是到了结尾电影再次强调“这不是电影,这是真人真事”的时候,我突然醒悟,哦对这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我觉得热血得虚假的故事在现实里就是这样上演了!
我怎么就忘了,我这几天还在看奥运会啊!
奥运会比赛不就是这样让人难以预料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惊呼于人类的极限吗?
这分明就是在现实世界里上演过千遍万遍的事实!
体育运动比赛真的就这样不讲道理,理智上来说它推动不了科技发展,关乎不了民生经济,可它就是具有这样一种美好的人类精神,具备可能发生一切奇迹的可能。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的文字展现,那么体育运动就是人类精神的非物质延续和实体化呈现。
再说回来,同样是这样一个老套的题材,不同导演会有不同的侧重呈现,就像我看完《热烈》之后满脑子都是:街舞好牛逼,王一博跳得真牛逼。
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脑海里是球队里所有人。
群戏总比独角戏难编排的,群像总比单主角难刻画的,相应的,也就更让人感到真实和感动。
又依托于真实的故事和扎实的文化背景,使得这部电影总体质量上是高于《热烈》这样更大众悬浮的主角片的。
这部电影大致就是优秀的背景刻画+老套的剧情+优秀的人物刻画,妥妥的7.5分以上,最高可达8+分的水准。
注:该评论是我短时间内写完就发的,如果存在错误或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我会修改。
但是如果评论不礼貌不友好,那面对怎样的人,我就是怎样的语气,或者直接不理。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冲·撞》的上线让人们对运动的热情有了新的落脚点。
橄榄球是中国人不太熟悉的体育项目,选择这个项目作为电影主题,是有一点风险的。
但无论是哪种运动,在表达体育精神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别。
重庆,是一座极具风格的城市,四川方言的直爽与幽默赋予这部作品以种火辣的烟火气。
人类为什么会对竞技体育保持热情,从古希腊时代延续至今?
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还是对未知的期待?
恐怕最难得的是获胜之后的荷尔蒙带来的满足感难以替代。
看起来!
燃起来!
致敬短暂的那一年,虽然没学会,但是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快乐以及橄榄球和足球的梗,哈哈哈哈
故事还是很简单,但最后还是给我看得有些血热了。
既有所有体育片的王道元素/情节,又特别能体现重庆的精气神儿(码头工这个队名更可见一斑)。虽然是真实改编,还是觉得一支训练没多久的素人队伍能跟多年强队掰手腕有点不可思议()
诚意满满的作品!把一项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运动拍得燃爆无比。形式和场面漂亮,内在的情感逻辑也是真实动人!为主创们点赞!!!
2024.8.12,成都金牛万达路演。演员们的表演寸劲很足,碎包袱笑料也给得很够,但是整个剧本设计太套路化,一些角色也过于脸谱。看个乐可以,就算是功过相抵吧。
真人真事改编,太燃太热血了,重庆话很有笑点。
影片将小众的橄榄球运动励志体育电影,混搭进大众的川渝都市喜剧中,透出了一种别样的尬感。先不说这群杂七杂八的都市柴废能不能进运动场坚持下来,对于橄榄球运动这种需要力量感和技巧性的运动,他们都能冲进决赛我只能说实在佩服电影这造梦的工厂。一帮中年油腻大老爷们的戏,非得安排几个女性工具人角色,你就说李雪琴站在球场边尬不尬,还有电视机前热血的老妈和老同学,你们以为是在看麻将大赛喔
2025-079 三星半 推M&M
“码头工”训练日常迸发出的笑点太逗了,炒鸡放松解压,适合打工人去看
冲至最后一秒
及格,已经是不差的成绩了
比较无趣的行活儿,看十分钟就能知道后面全部过程的那种,即使有真实故事背景看起来也并没那么动人,或许还不如直接纪录片好了。说有多差也算不上,就是随处可见的那种假借真实但又不够真实的表演,但也完全跟好不沾边,无论表达还是剧情都似乎停留在了二十年前的默默无闻级电影水平,既然做不出足够好的作品,有时候可能更期待一部足够的烂片,起码还能吐吐槽,平庸才是最烦人的。
希望有关部门禁止中国的编剧从春晚小品学习喜剧创作技巧。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喜剧片不好笑也不是它最大的缺点。你能想到的烂片的元素它都有。我要是这片的演员,都不好意思去路演。
完成度很高的新人导演作品!
既然正式上映了就说点真心话,这片去年夏天在重庆做了点映,主演也都来了,说实话本身就是普通商业片的配置,但东北导演+东北喜剧人的配置讲西南故事是啥意思?“解放碑霍斯菲尔德”这种梗重庆本地人听了也尬的要命,什么情侣坐球场旁边吃豆花饭?整个剧本就是照着节拍表写的,没有什么惊喜,王千源我真的劝你吃点好的
一坨屎,再怎么改也是一坨屎,太难看了,笑点低俗,实在没劲看
家人们谁懂,杨皓宇说rap那part竟然有种莫名的喜感hh
一帮喜剧演员,还有王千源三颗星,剧情有bug,还是过渡宣传江湖义气和团结一心
台词反复出现“一起冲,一起撞”之类的,导演生怕观众不知道电影的名字叫《冲撞》。
很喜欢刘勇敢身上那股乐观坚韧的劲头,世界抹平了我们太多棱角,看到刘勇敢勇敢追梦的故事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