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天重启计划》第八集,外婆走了,让我爆哭。
顾云苏和吴俪梅一起沉默不语的家门口,也是吴俪梅和赵桂英一起喝酒的老地方。
这个转场告诉你我,吴俪梅是顾云苏的妈妈,也是赵桂英的女儿。
两组母女的对照和传承,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配乐《玉珍》是生花妙笔——不仅歌词契合内容,而且能梦回《我在他乡挺好的》,吴家门口的桂花树,更是神来之笔。
赵桂英的灵位上,标注去世时间,二零二三年九月二十,正是江南地区桂花盛开时。
最扎心的处理是,外婆姓名赵桂英(还有多少人叫外婆赵老太),桂花绽放,桂英凋落。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桂花仍在,酒水也能买,但陪吴俪梅一起喝酒的妈妈,已经不在了。
这一周,我每晚都雷打不动追《180天重启计划》(后文简称《180天》),因为剧中对母女关系的表达,非常动人。
一、新型母女关系争吵,是吴俪梅和顾云苏的日常。
第三集,28岁的顾云苏坦白自己失恋失业,没存款,没地住。
吴俪梅的第一反应是:“好好的工作,为什么辞啊?
”她的关注点,不是顾云苏和年轻有为的男友分手,而是女儿没有安身立命的工作。
然而,顾云苏只听到埋怨,不知道吴俪梅也在传达关心。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流场景。
吴俪梅代表的母亲关注现实问题,忽略情绪支持,主打一个批判式关心。
一无所有的顾云苏,更想在母亲这里得到共情和安慰。
两人的情绪错位,于是争吵发生了。
这对母女不是价值观的碰撞,而是每个人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关心对方。
事实上,母女俩的价值观相似度很高,第五集,顾云苏亲口说,“男人都是暂时的,工位是永远的家”。
顾云苏的经验之谈,来自吴俪梅的人生。
上世纪90年代,吴俪梅未婚先孕,并且为了顾康旗放弃读书。
这段婚姻并没有给吴俪梅想要的“崭新生活”。
顾康旗对崭新生活的理解是男性赚钱养家,女性貌美如花。
他不明白,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已经不合时宜了。
与其希望别人照亮自己,不如自己成为自己的光。
于是,28岁的吴俪梅宁愿净身出户,也要坚持离婚。
吴俪梅的人生,让顾云苏认识到,秦宇轩可能是另一个顾康旗。
她不想重走母亲的人生路,果断选择分手。
话说回来,吴俪梅和顾云苏的争吵,是沟通技巧带来的困境,而非水火不容的敌意。
比如顾云苏反对吴俪梅生娃,因为高龄产妇风险大。
她的诉求是希望母亲平安。
《180天》走的是欲扬先抑的路线,先用“相杀”情节,来拍母女“相爱”。
顾云苏和吴俪梅有多相爱呢?
这,可太多了。
第四集,顾康旗在顾云苏面前吐槽吴俪梅不懂当妈,顾云苏在线回怼,“我妈是做得多,错得多,我再埋怨,她也是我亲妈。
”在这里 ,顾云苏还手撕顾康旗,说他总是拖欠抚养费。
这个细节,太棒了。
在第三集,顾云苏朗诵获奖作文的那个下午,吴俪梅向顾康旗要抚养费,事后穿了一身舞女装去学校。
她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让顾云苏相信她刚从舞厅回来,隐藏顾康旗拖延抚养费的事实。
这在暗示顾云苏是自己猜到顾康旗拖欠抚养费的。
吴俪梅是单亲妈妈,但她不在顾云苏面前吐槽顾康旗人品差。
她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女儿依旧能和爸爸建立亲密关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顾康旗做不到的,吴俪梅能做到。
当顾云苏怼完顾康旗,无家可归时,她去酒吧消遣。
这个叫loopy club的酒吧,就是当年吴俪梅常去的水晶宫歌舞厅。
在顾云苏的手机通讯录中,她会给吴俪梅备注梅仙女。
这个称呼呼应了顾云苏写给妈妈的作文,似乎也能视为顾云苏对吴俪梅的期待:她希望吴俪梅不要被“妈妈”这个标签拖累,她应该先开心地做自己,尽情地享受作为一个女性的爱与美,最后再来扮演她的妈妈。
每个人的自我价值都值得被尊重,这种新型母女关系更适用于当代生活。
传统的母女关系样本会强调母爱无私,母亲会被期待为子女付出一切,甚至因此压抑自己的需求。
母亲付出一切,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这种沉重的爱,孩子怎么还?
新型母女关系就是对中国人伦理关系的一种新期待,本质上也是社会变迁下亲密关系的新版本。
社会发展太快,价值观走得慢,我们中国人,是时候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了。
二、建立亲密关系演化心理学有个观点,“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在过去始终如一地解决了一些生存或繁殖问题。
”我们能找到各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对人类的影响。
比如说,人类热爱红色。
第十二集,1993年,顾康旗建议吴俪梅穿一袭黑衣参加联谊会,不让她挑选原本感兴趣的红色系裙子,就是在故意削弱吴俪梅的个人魅力。
结果没有男同学邀请吴俪梅跳舞,而吴俪梅的同学穿红色系(具体讲是酒红色)上衣,却得到邀请。
无论男女,穿红衣的约会对象更有魅力。
男女两性都认为穿红色衣服的约会对象更有吸引力。
参与研究的两性都认为陌生的异性(而非同性)穿着红色(而非绿色或蓝色)的衬衫更性感、更有吸引力,而当女性穿着红衣服时,男性更愿意采取示爱行动,如请求约会、花费金钱(Elliot et al.,2010;Elliott&Niesta,2008)。
无怪乎情人节是红色的。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180天》的核心,其实也在拍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人类对亲密关系有本能的渴求。
有意思的是,我们传统文化要求的家庭氛围,注重关系,忽视亲密。
这和中国的文化构成有很大关系,比如儒家提倡的礼,就是将个人行为伦理化,压抑人的自然感情流露。
我们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要追求现代化的目标,而且要应付后现代的新挑战,与此同时,我们的一条腿还深深地陷在前现代的语境中”(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语)。
不再三纲五常,建立亲密关系,是中国家庭的当务之急。
《180天》中亲人间的爱与恨,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赵桂英很爱吴俪梅。
她会在线开怼蛐蛐吴俪梅的人,会用最好的食材给吴俪梅做美食,即便吴俪梅说她头上有烟味,她的第一反应是去洗头,也不给自己辩解,说这些烟味来自李建雄——这是母亲的慈爱,在女儿面前说她老公的不是,会影响夫妻关系的和谐。
但是,赵桂英对女儿的爱,主打一个权威式教育,强调“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这让吴俪梅感到窒息。
赵桂英太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指导吴俪梅的人生。
但吴俪梅很难领情,她开始抱怨:“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你为什么非要照顾我不可呢?
”
赵桂英和吴俪梅的母女关系,也说明了我们想要建立亲密关系,需要构建平等、开放的沟通方式,而非权威式教育。
第十集中,顾云苏写给妈妈的诗,是这部剧中最美好的时刻之一。
当顾云苏说送给妈妈一个礼物时,吴俪梅蹲下身时,认真倾听女儿朗诵《我在天上挑妈妈》。
此时的顾云苏是个幼稚园的小朋友,有一颗赤子之心,尚未沾染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匠气。
她诗中的母爱,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因为真挚,所以动人。
这份真挚,就来自于母女间的亲密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吴俪梅告诉李建雄,《我在天上挑妈妈》是顾云苏写给自己的。
然而,我们没有听到吴俪梅给李建雄念诗,而是通过闪回片段,看到顾云苏亲自念给吴俪梅。
这比直接展现夫妻互动更高级,主要原因是它从本质上完成了从"生育养育"到"精神共生"的亲密关系建立,而这正是现代家庭伦理剧最稀缺的叙事深度。
《180天》的叙事爽感,也来自于顾云苏的脑子特好使。
只要她愿意,她总能贡献情商爆表的高光时刻。
在第七集,吴俪梅因为吃饭问题和赵桂英置气,赵桂英准备发火,顾云苏连忙大声吼吴俪梅。
与其说她在对妈妈发飙,不如说她通过这种形式给赵桂英撒气,安抚外婆。
赵桂英,吴俪梅,顾云苏,两组母女三代人,总体趋势是下一代总比上一代更开明。
其中,顾云苏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比长辈更理性。
比如,赵桂英对婚姻的认知是,“一定要过得漂漂亮亮,给当初那些不看好你们的人回击,不然好丢人”,她将自我价值锚定在他者评价体系,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
吴俪梅相信一见钟情,为了爱情甚至抛家舍业。
第十二集结尾,穿着婚纱的吴俪梅坐顾康旗的摩托车去杭州。
两人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到右,这和人从左到右看的阅读习惯相反,这里传达一种反叛不羁、与命运抗争的压抑感。
这一刻,他们相信未来天高地阔,明天更加美好。
事实上,吴俪梅并没有得到“崭崭新的生活”。
顾云苏没有吴俪梅的恋爱脑,她喜欢徐文斌,也会保持自己的理性。
她反对母亲为了生娃辞职,因为她明白,“男朋友、爸爸、老公,这三个完全不同的身份,他能做好一个,未必能做好全部。
”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风险太大。
于是,当吴俪梅撮合顾云苏和徐文斌时,顾云苏觉得自己不配。
这不是自卑,这是理性权衡。
用网友的话说,喜欢一个人不要只看对方的外表,也要看看自己的。
祖孙三代的渐次变化,也能看出不同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一百多年前,鲁迅就说过,“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没看过原著,单看剧的感觉是,细节很生活,但剧情又有点不真实,二男三男争一女的俗套修罗场,摔瓶子发酒疯的癫狂时刻,人均离婚的世界,突如其来的死亡和疾病......但剧里告诉了我们,资本就喜欢“强剧情”,为了“数据”,为了“点击率”,为了“项目推进”,就是需要一些抓人的剧情,纠缠,误会,和煽情。
但这并不影响我被那些很微小的细节所打动。
印象最深的还是外婆来的那几集,因为她和我妈真的很像,嘴上不饶人,边骂骂咧咧边给你煮好吃的,学生时期我也有过叛逆期,跟我妈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但在我怀孕最后的几个月里,仍然是娘家给了我安全感,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吴俪梅去上大学的时候,外婆准备了大包小包的特产,还有十斤的被子,说羽绒被轻飘飘,还是棉被盖着舒服,这个真的就是和我妈一毛一样,格外的亲切。
我最后生的是女儿,我妈说,当初我怎么气她,以后我女儿就会怎么气我,剧里的外婆也说过“每个妈妈都有女儿收拾”,现在确实也深有体会,其实小孩子懂得很多事情,你平日的一举一动她都会看在眼里,时不时就冒出一句话来噎你,有点好气也好笑。
对于吴俪梅,她是一个大胆的人,未婚先孕,选择退学;全职主妇,选择离婚;在我看来都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因为我衡量的标准是学历,经济来源这些很物质的东西,而她是一个文学女青年,她衡量是否值得的标准是爱,是情绪价值,这样想来也不算无理取闹,只是大家标准不同罢了,而且她更善于及时止损,路选错了也不内耗,有家人的兜底,重新开始也不难。
对于顾云苏这个角色,她很细心,也有些讨好型人格,这个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很大,我认为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的影响,不一定是变坏,但肯定有阴影,母女之间其实就是这样守恒,母亲的任性会换来孩子的坚韧,母亲的娇惯会带来孩子的懒惰(我坚信只要我懒,我的孩子就会勤快哈哈哈哈) 最后生孩子的场景,真实到我都能回忆起自己生娃的样子,演的太逼真了,我觉得也是对大家的一种科普吧,不是进去就鬼哭狼嚎的,也不是轻轻松松就直接婴儿啼哭,从怀孕到生产,每一步都是闯关。
母女三代的感情是我非常喜欢这部剧的理由,而婚姻这一部分就相对浮夸了,一个多金帅气专一的前夫,一个体制内的体贴现任,最后还能够和谐共处,简直就是梦里的桃花坞了。
而且里面的男性角色都有些不切实际,现实里的秦宇轩最后不会辞职,现实里的徐文斌可能就一直搞暧昧拉扯,现实里的顾康旗或许早有新欢,现实里的李健雄有了孩子忘了娘,现实里的李言这么玩肯定继续考不上大学╮(╯▽╰)╭ 现实的作者最终没有署名第一编剧,这也许就是资本的力量,但胜在选角用心,都很贴角色,整体瑕不掩瑜,算是近期比较喜欢的国产作品,值得推荐。
看前半段一直哭一直哭,三个不同名姓的女人有着最深切最深切的羁绊,是爱的最深也是“恨”的最深,但假以时日,有些曾经“厌恶”的特质被理解了、原谅了,甚至继承了,极其强大的基因造就了三代女人的相爱相杀,永远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但不能只看见错而忽略了做,不能以自己的一厢情愿捆绑她人的人生,让她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母亲”“女儿”去经历一生,而从不理会ta灵魂的出口。
吴丽梅从来不是“作”,是拯救自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拼命缝合被日常琐碎撕裂了的自己。
我相信她从不后悔自己与初恋匆匆结婚,生下顾云苏,但她难过自己的世界变得日益狭窄,她要的世界一直都是崭崭新的,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所以才莽撞的去冲破婚姻,跳脱出来去寻找“心不累”的世界。
她从不后悔自己种下的“因”,但当“因”不能结她想要的“果”时,那她要另寻出路,笨拙且无畏的想办法结出自己想要的“果”。
后半段重心在生活日常,虽不如前半段牵动我的心绪,但展现了“流动”,看到了人的变与不变。
《180天重启计划》是一部以亲情为主题的轻喜剧,全员演技派,每个角色都立得住,有自己的弧光,时间线来回跳转,却也不乱。
演员选的很好,周雨彤在演绎年轻梅梅的时候,真的有吴越老师的神韵在,小演员也很可爱,年轻的大雄也有几分相似,让韩东君和 陈明昊演绎两个年龄段的顾康旗,也是惊喜。
剧里有好几处感人的情节,比如外婆母亲女儿三代女性的相处,每一个母亲都有自己的女儿家来收拾,哈哈,好笑又感人;外婆的突然离世,也让人唏嘘不已,更要珍惜眼前人。
女儿失业失恋,飞奔回家找妈妈的情节应该会戳中不少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吧。
大雄看到宝宝的四维彩超重新有了生的希望,以及全家一起陪伴就诊等等。
看完剧,又听了导演的采访,觉得导演是真的理解尊重现代女性,可以有母爱,但不要有母职,妈妈除了是妈妈,还应该是她自己。
最后,看到苏苏陪产接生妹妹的场景,感觉梅梅的幸福又上了另一个level,剧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弥合、治愈、拉近,可以说看的笑中带泪、很治愈。
最后用播客里导演的一句话结尾——你很难不被评价,但可以不在乎。
愿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自己 的时区里,勇敢坚毅PS.片头的读信都舍不得跳过。
剧里七斋小队的团聚是惊喜。
BGM很好听,也应景导演很爱用自己开玩笑,哈哈哈
《180天重启计划》播到结局,剧集的另一层意义,也因此显得完整,那就是“逃跑计划”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顾云苏把她的小说取名叫《我的出逃计划》,临门一脚的时候后退了,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没有签约影视公司,其实恰恰好成为了她和母亲吴俪梅在人生和情感关系里的关键词。
在她们的人生中,都有很多这样的“逃跑计划”的时刻。
在我们大家的印象里,逃跑往往是一个不好的词,它意味着后退、失败、离开、放弃,好像我们的人生,总是要“赢”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想想看,每一步都要赢,都要踩在正确的那一步上,还要一直走下去得人生,多累呀。
于是,《180天重启计划》借由吴俪梅和顾云苏人生中“逃跑计划”的时刻,想要说的,就是对于现代人喜欢竞争,充满了好胜心和胜负欲,习惯了计划一切的人生来说,逃跑计划,反而是更需要勇气的。
因为退一步,有时候也是进。
这个故事的一开始其实就是一次“逃跑计划”,顾云苏辞职、回家,和母亲住在一起,本来就是一种暂时脱离主流生活方式的逃跑。
后来,秦宇轩好意帮她推进小说项目,却也受困于所谓流量规则,最后要把主角的性别直接换掉,顾云苏当然要拒绝。
表面上,这的确是一次“逃跑”。
可那句“但是我不认,我永远都不会认”的背后,是保护自己作品的本心。
回头再去看吴俪梅,我们就会发现她所计划的“逃跑”,甚至比顾云苏的还要勇敢。
她和顾康旗不管是当初的结婚还是离婚,都是从传统观念里逃离的行为。
有时候往往是浪漫的回忆更难摆脱,当我们看到年轻的顾康旗曾载着穿粉色婚纱的吴俪梅,在隧道里飞驰时,也就才明白吴俪梅能离婚,真的是“逃出来”的,因为这样的浪漫和真心相爱,太容易给人假象,让人更难以逃离。
在后来,我们也看到,独自带着顾云苏生活的吴俪梅被其他女性欺负,到她当时的工作单位闹事,她原本还能为了息事宁人向这些人道歉,但听到她们还要殃及女儿时,她就直接辞职了。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受委屈可以,让我女儿受委屈,“你想都别想”。
于是吴俪梅带着顾云苏从这个有毒的环境中“逃跑”了,这不仅不是一次落败,而是一次胜利的出走。
吴俪梅甚至还会帮助其他的女性“逃跑”。
在医院重逢芸喜的段落里,我们因此看到更多那个年代的女性群像。
芸喜被自己的丈夫家暴,却难以离开,是吴俪梅收留她,鼓励她离婚,在暴力现场冲上去维护她,也帮她寻找到真正能离开这个男人的途径。
所以这么多年以后,即便已经身患癌症、病情恶化,芸喜对于当年的这次“逃跑”,感慨是“没白活”。
当然,这种“逃跑计划”也有留下遗憾的时候。
剧情后段,李叔疑似乳腺癌,顾云苏终于回忆起来,李叔就是当年被自己拆散的、那个和妈妈谈恋爱的叔叔。
可当年吴俪梅因为小顾云苏的反对,和李建雄分手,真的完全是因为女儿的反对吗?
仔细想来,其实也不完全是。
吴俪梅或许害怕了,在地下通道摆摊的她,朋友陷入婚姻困境中的她,离婚一个人带女儿的她,遇到这样一个能在各个方面帮助她的男人,她是心动的,但她更是害怕的,怕自己又一次踏入不平等的亲密关系陷阱。
所以小顾云苏闹脾气的反对就像是推了她一把,她“逃”了,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逃”,在多年以后,她才能平等地与李建雄相爱。
之后,吴俪梅因为李叔前妻来找他误会的导火索,加上孕期的自我怀疑,离家出走了,花好几千住一个晚上的酒店。
回想起她们以前省吃俭用的日子。
顾云苏都说她,“有点青春期的叛逆少女”。
而吴俪梅这次“逃跑”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并不是因为什么吃醋,而是这段时间以来照顾崽崽的经历让她意识到,等到孩子出生,她就真的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她只是“给生活按了一个暂停键,好好和自己相处一下”。
就像这一集的标题,“先好好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而在这次的独处过后,吴俪梅也意识到,她有的时候,也忽视了老李的光芒。
所以,暂时的“逃跑”,也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想要的、忽略的,到底是什么。
在顾云苏和徐医生真正在一起的那场戏里,顾云苏说,“反正我的人生,是接二连三的失控”,这时候的她,还不太明白这些逃跑、出走、失控的本能是来自何处,又对她有什么样的意义。
徐医生在这时候的回答,反而显得比顾云苏自己,还了解她,他说:“与其日复一日的无聊,失控的惊心动魄,更好一点。
”
但后来顾云苏还是逃了,因为在徐医生家里的那两天,让她觉得为自己喜欢的人做事,似乎有点进入自己母亲当年的状态。
但在“逃跑”以后,她想明白了。
“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另外一段生活,所以我逃跑了。
”又一次,徐医生接住了顾云苏的“逃跑”,他说,“我们不用着急”。
失控的逃跑过程,也是找到自己的过程。
顾云苏在情感关系和面临困境前的“逃”,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父母婚姻失败的影响。
她在小时候就会“逃”,仗着小孩子童言无忌,去破坏她想象中的母亲的“男朋友”们,其实就是想要让母亲从婚恋关系里“逃出来”,某种程度上,也是不愿意面对问题的一种表现。
在第24集里,因为崽崽的到来,她也慢慢明白这段童年往事带给自己的影响,所以她抱着小时候的自己,对自己说,不要害怕,不要自责,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你要相信,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所以顾云苏“逃回家”的这段时间,就成了她慢慢学会去面对一切的时间。
李叔的患病是一个节点,最先得知病情的她,帮着李叔一起去面对事实,还扭转了李叔面对疾病的心态,在“面对病情”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顾云苏真正把李叔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这,才是她彻底面对母亲有了新家庭,爱这个家庭,并和这个家庭中的所有人,成为没有血缘的家人的开始。
故事的结尾,是顾云苏送吴俪梅去医院,生下自己妹妹的那天。
她帮妹妹剪了脐带,抱着吴俪梅说妈妈我爱你,吴俪梅的回应则是,我爱你,苏苏,谢谢你。
一位妈妈,谢谢女儿。
爱,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爱,也是需要回应和感谢的。
这一天,顾云苏和妈妈,李叔、李言还有已经明确心意的徐医生一起迎接了这一刻。
哦对了,还有外婆。
她们往外婆已经不会回应的微信对话框里发送消息共享了这一刻。
小说里,顾云苏形容这一天是——“成为家人的一天”。
回想起顾云苏第一天回到这个家的时候,她觉得这个家不再有自己的位置,不就是离家出走,“逃”走的吗?
那些逃走的时刻,都终将让真正的自我找到路,走回来。
前几天刚刷完《180天重启计划》,三代母女线实在太动人了,第7和第8集,在我这里是整部剧最高光的两集,有笑有泪,丰满至极。
而赵女士、吴俪梅和顾云苏,三位女性,都有各自细腻又鲜活的生命力,不再是活在电视剧里的假人。
真的感谢《180天重启计划》带来这样的角色。
不过,我最想先聊聊吴俪梅。
我看到网上对吴俪梅这个人物的争议讨论还蛮多,但在我这里,吴俪梅就是一个女性高光角色,这个高光不是说她做了多么感人的事情或是完成了多伟大的事业,又或者是取得了某种意义上成功,而是因为,她就是她自己,她足够爱自己!
女性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关于吴俪梅,最开始,我看到比较多的一个声音是,不理解她为什么非要在48岁高龄选择怀疑生小孩,并且很多人因为这一点,给《180天》打上「催生」的标签。
还有一个观点觉得,吴俪梅在年轻的时候费尽心思想要离婚,换来自由和事业,反而在48岁高龄又跑去生小孩,人物割裂。
可是,她为什么不行呢?
我很佩服吴俪梅的勇气,也羡慕她恣意选择的人生。
20岁的吴俪梅,可以因为炙热的爱情选择结婚生子;28岁的吴俪梅,可以因为不想困于婚姻生活而坚定离婚,并开启她自己认为的黄金时代;30多岁的吴俪梅,为了给苏苏更大的安全感,坚定选择和李建雄分手;那48岁的吴俪梅,同样可以因为如今的幸福生活,遵从内心的意愿,选择再去孕育一个生命。
人生是她的,这本来就是她的自由。
或许,她不一定每一步都走得稳当又正确,但是,我不明白,人为什么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呢?
她有勇气做出选择,同时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中途苦一点累一点,她也凭着自己的本事挣扎着过来了,最难得的是,她每一步选择都走的很坚定,也也没有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抱怨过,这难道还不够吗?
光是这样,我觉得她就值得成为一个高光女性角色。
所以回到原来的问题,可是,她为什么不能在48岁怀孕呢?
难道就因为她年纪大,她就没有权利决定怎么使用自己的子宫吗?
明明她坚强勇敢又果断,她都有权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凭啥没有权利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子宫?
真的女性解放,是允许每一个女性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用一种模式去嵌套和定义一个女性应该成为的样子。
女性千百态,任何一个自尊自爱的女性,都值得这个社会去尊重她们的样子。
她只是想要属于自己的崭崭新的生活啊第二个关于吴俪梅的争议点是觉得她很作,甚至很多人和顾康旗达成了共鸣,觉得顾根本就没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吴俪梅想去学习提升就去呗,为啥非要闹着离婚。
甚至这波声音里还有很多女性。
我很费解,非常费解。
我们来理理,为啥吴俪梅一定要离婚?
第一点,顾康旗根本已经违背他的承诺了。
他说带吴俪梅来杭州过崭新的生活,但是实际上,他过上了的是牺牲吴俪梅操持后方的,属于自己的崭新生活,在外事业有成,在外有贤惠持家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
留给吴俪梅的是什么呢?
每天围着家庭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并且吴俪梅在剧里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了,她和顾康旗说,「我发现我已经在不自觉地讨好你了」。
为什么?
因为她的生活已经没有自我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家庭这个圈子里了,当她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离婚是必然的。
况且,她不是没有给过顾康旗沟通和解的机会。
她尝试过很多次,和顾康旗诉说她的想法和苦恼,但是顾的态度是选择无视。
我觉得,任何一个爱妻子的男性,都不会选择这样无视妻子的诉求。
当沟通无果的时候,那她也只能选择离开。
第三,难道你们不知道,一个女人如果成为一个全职妈妈,你知道她一天要干多少事情吗?
我们每天都在高喊着女性困在家中成了免费劳动力,到吴俪梅这里,咋就都共情顾康旗了?
况且,顾真的给过她富足的生活吗,我觉得不见得吧。
毕竟一方面,吴俪梅连请保姆这种事情都需要先和顾康旗商量,说明大概率凭她自己,其实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请一个保姆;另外,后期吴俪梅爆发出走的时候,还得管顾康旗借钱,这些说明平时顾康旗给她的只够家庭的开销而已。
大部分的钱应该都在顾康旗那边。
所以,精神和物质都过得如此贫穷的吴俪梅,为啥不能离婚,去过自己想要的崭崭新的生活啊!
更何况,这一步,正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不是吗!
女性,先是自己,再是妈妈然后,关于吴俪梅人物割裂的第三个争议点是她到底爱不爱顾云苏?
网上有一些观点觉得,青年吴俪梅和顾云苏相依为命,也足够爱顾云苏,但是中年吴俪梅对于顾云苏好像有点不管不顾,觉得无法接受。
我觉得,吴俪梅从来都是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关于青年吴俪梅,有两个情节,让我觉得,她一定是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第一个情节,是她跑去KTV和顾康旗大闹的那一场戏。
吴俪梅选择歇斯底里的发疯一次,顾云苏在旁边哭的不知所措。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给小孩带来多大的创伤,我感觉这里的吴俪梅没有太顾及顾云苏,她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解决掉离婚这件事,并发泄自己的情绪。
第二个情节,是她在苏苏生日当天和顾康旗大吵一架并出走。
显然,这里她也并没有把女儿和女儿的生日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这两个情节在我看来已经足够证明,即便是青年吴俪梅,也一直是一个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人。
其实,我在看这两个地方的时候,非常心疼顾云苏,同时也有点生气吴俪梅的做法。
但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好像又陷入了一个误区,好像我们总是天然觉得一个母亲就应该将「爱子女」这件事凌驾于「自己」之上。
并且,市面上还有很多歌颂母爱伟大的作品。
可是,正好就是「爱子女胜过爱自己」这件事,绑住每一个母亲的人生。
而吴俪梅,她选择挣脱这个枷锁。
吴俪梅是一个先爱自己,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人。
这没有错!
就像如今的社会,也不应该要求一个女性得把「家庭和孩子」放在第一位。
成为妈妈之前,她们本来就是属于她们自己。
每一位女性,都有她们自己的人生,不要忘了,她们首先是自己,才是妈妈、妻子、女儿。
不要让「母职」困住一个女人。
况且,吴俪梅绝对也是爱顾云苏。
这一点,光从顾云苏身上就能体现。
第一,在顾康旗指责吴俪梅没有做好一个当妈的该做的事情的时候,顾云苏是绝对站在吴俪梅这一边。
爱都是相互的,如果不是吴俪梅给了顾云苏足够的爱意,顾云苏怎么会这么维护她?
第二,顾云苏在吴俪梅抚养下,成为了一个温暖善良宽容、很懂得如何爱人的大人,那一定因为,首先,顾云苏从吴俪梅那里接收到了很多很多的爱和尊重。
关于顾云苏,之后想之后再找机会写,我觉得她实在是太好了,而且我觉得吴俪梅可以如此恣意的活着,有很大一部分是顾云苏和外婆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和爱意。
她是幸福的对,我觉得吴俪梅真的很幸福,不管是赵女士还是顾云苏,还有李建雄和顾康旗,都爱她或爱过她。
当然,她确实值得被爱。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爱,才让她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赵女士更像传统的母亲,嘴上不饶人,但是做的每一件是都是爱着吴俪梅的清晰表达。
虽然她爱的方式不一定正确,但这是因为受限于赵女士的成长背景和认知,并不是赵女士本人的错。
就像剧里说的那样,「大概是所有的风雨都倾向了她,妈妈的妈妈」。
她永远都在为吴俪梅遮风挡雨,因她一直是她疼爱的小女儿。
而顾云苏和吴俪梅之间的关系看似鸡飞狗跳,实则处处透着理解、尊重和温情。
尽管母女之间经常因为两代价值观差异而拌嘴,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但是她对吴俪梅的爱意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吵架啊,拌嘴啊,而消散。
顾云苏会给吴俪梅写诗,说「你是我用天上的星星换来的」,会尊重吴俪梅的喜好,允许她穿blingbling的裙子去舞厅跳舞;会心疼妈妈赚钱不易,理解爸爸带来的伤害。
顾云苏一直坚定不移的站在吴俪梅这一边,她一直都在尊重、理解和爱着吴俪梅。
所以,正是因为这许许多多的爱,让吴俪梅得以成为吴俪梅!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需要歌功颂德或是鼓吹某一种类型的女性角色,光是让她成为她自己,这就已经足够了
外婆给妈妈的爱很多,妈妈给苏苏的爱很满,可是妈妈对外婆的关心总是不如外婆对妈妈那么全心全意。
外婆曾经也是伤透了妈妈的心想要弥补,妈妈好要强,苏苏也是。
爸爸诋毁妈妈,苏苏会第一个站出来反驳,妈妈做了很多,爸爸做的很少。
小时候苏苏选择跟妈妈相依为命,现在苏苏选择接纳她的新家和家人,妈妈在哪家在哪。
1.我当你的妈妈是一辈子的事,当别人的妻子不一定的。
那爱呢?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事,相爱不一定的。
2.人总是恋旧,因为那代表着安宁、安全,也代表着自己投入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与其说是恋旧,还不如说是怀念过去的那个自己。
3.无数个夜里,我都觉得自己没用,好吃懒做,好高骛远,偏偏又有那么一丁点小天赋,勾得我贼心不死,以为再坚持坚持就能得到梦寐以求的一切。
4.妈妈,我知道人生艰辛,但我就是太累了,我还不想面对,那么沉重的人生。
我还能不能,再做一回你的孩子。
5.妈妈,救救我这个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我,对人生失去方向与兴趣,拿不出一点动力、逃脱的我吧!
那些积压在生活中的小失望,那些连提也不想再提的不如意!
6.我今年28岁,既不是谁的小孩,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人。
7.妈妈,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8.我妈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妈妈,男人女人确实不一样。
女人当了母亲之后,她就算干了九十分,别人也会诟病她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可你们男人呢,从零分开始算起,对吧,只要做了一点,就会所有人为你们歌功颂德。
这个剧好看的点是三代女性塑造的很真实,她们很多平时吵架会说的话也是我和我妈吵架会说的话,女主妈妈外婆三位女性命运般的轮回。
比如妈妈一定要离婚,女主和男友分手原因其实都很相似,因为要爱自己,想找到自己,不想妥协到丢了自己。
一家人打打闹闹李叔和顾爸之间的pk交流,表面干饭人其实内心很多想法的李言,都挺好玩也挺好笑的。
不好看的点,这个剧不能太考虑现实因素,也就是这个娃,先不说48岁怀孕这个事的危险系数,就说娃生了之后怎么养,钱从哪来,能看出来李叔和吴俪梅条件还可以,但是并不到不差钱的阶级吧,女主反对的点基本都是从吴妈的身体情况,但是从现实角度,自己有个小28岁的妹妹,以后这个妹妹到底是自己的妹妹还是自己的女儿?
剧情中间已经出现李叔乳腺癌的情节了,年纪大了出现什么糟糕的状况都不奇怪吧,这部分完全不能想,一想就觉得吴丽梅真的任性了一辈子,外婆一直在为她付出,女儿也在为她付出,顾云苏剪脐带好开心啊,我带入之后真的不知道有啥开心的,她自己都说了,自己的生活一团乱还没理清不想进入下个阶段,自己都不敢生孩子,现在妈妈生了 我承认母女情什么的真实好看,但是生娃这个事,我真的觉得好沉重啊,哪怕有那么多挺搞笑的情节,我都觉得好沉重啊,孩子不是剪完脐带就完事了啊。
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剧一会好看一会没法想,难受太难受了,我看偶像剧起码我不会太难受,只要cp好磕我甚至可以忽略一部分没逻辑的剧情,但是生娃我太难受了,我没办法不想这需要多少钱多少精力,吴妈还被辞退了,还不知道能找什么样的工作。
这个剧其实我不怎么推荐,不知道为什么,生娃这个事好像比那些动不动就毁灭三界的神逻辑都让我难受,可能是毁灭三界我的代入感没那么强,属于是看个故事,然后去吐槽一下。
但是顾云苏可能要又当姐又当妈我代入感强太多了。
我知道这是个女性题材的电视剧,但是我并不想因为是女性题材就给好评,因为我还是觉得48岁生娃这个部分我看的太难受了
说真的,在打开这部剧之前,我没有想过我会如此真香。
看到简介时我是有所犹豫的,疑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
但看下来,一是因为演员阵容,二是因为整体的轻喜氛围,每一个都正中我的红心。
最重要的,还是它的核心真的打动了我——关于“重启人生”与“自我价值”的探讨。
顾云苏——当代社畜的重启女主顾云苏的故事,导演在前期以极精简的篇幅去进行阐述和描写,她从升职到毅然决然离职的过程就像是坐过山车,我只想说太真实了。
作为资深社畜,职场上的变数只有想不到,而引爆那根“我要离职”的导火索往往就是由各种情绪的累积而成的,可以是男友不打招呼的“被决定”,也可以是不想要忍受领导的临界点爆发,更可以长期高压工作下想要给自己另寻出路的自我解放。
总之28岁的顾云苏,没房没车没存款,决定回到妈妈身边,裸辞躺平,毅然决然摁下人生的暂停键。
而我同样身为社畜,唯有羡慕嫉妒恨,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决心和勇气。
青年吴俪梅——家庭主妇的重启同样是28岁的吴俪梅,身为母亲的重启,甚至要比顾云苏的重启人生,要来的更坚决,所付出的代价要更大。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里,可能很多人会不解,她为什么要离婚?
优渥的条件、有能力会打拼的丈夫、可爱的女儿,作为家庭主妇只要照顾好家庭就能坐享其成,可当我代入到吴俪梅的视角,我感受到的是:和丈夫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只有他在往前走,而我在原地踏步的恐慌、是被困在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家庭劳作中的麻木、是为了家庭牺牲掉的自我价值。
这是每一个已婚女性都面临的人生困境,而吴俪梅并没有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熬过来的,而同样屈服。
这也是我最欣赏她的一点。
她能带着孩子净身出户去打拼,即使是已婚已育又如何?
重启人生一样为时不晚。
中年吴俪梅——人生后半场的重启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只有燃烧不止、战斗不止的吴俪梅。
她年轻的时候不想要安于现状,于是她可以离婚、拥有自己的工作;中年后遇见真爱,想要留住彼此之间的爱的结晶,于是她又能重启生活、回归家庭。
这一切从来不是命运推着她到哪一步,她就被迫走哪一步,她的选择从来都是听从自己的内心,都是“我想要”,于是“我得到”。
在人生的后半场,重新开始一趟新的挑战,我是佩服的,也是羡慕的。
看完前几集之后,很难不认可这个剧本的洞察深度以及立意,原来轻松的轻喜风格也可以去探讨深层的人生意义。
“重启人生”的形式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
而吴俪梅和顾云苏也都让我看到了,只要你想要重启,任何年龄都可以,只要你愿意为了自己的选择负责,只要你永远不畏惧被世俗的价值绑架,那么你随时随地都可以选择另一种人生,因为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女主!
2025年5月18日更新听说我因为不吹吴越新剧《人生若如初见》 被挂和被认定为是周雨彤黑粉啦~这么搞笑的粉圈我还是第一次见呢~好的好的感谢催更啊!
我有空就去吹吹,没空就算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认为,一个角色被大众认可,就不需要粉丝吹演技了嘛,人生播了六集的时候不就是旗主片段出圈了!
吴越老师都在大家手机里磕了三年头啦,这还要粉丝夸什么~这次重新播放就被各路人马夸赞,人生🫘的置顶可就是我们六番吴越老师呀~对比一下180天重启计划和周雨彤粉丝,和吴老师合作最差口碑的剧方和青年演员,非本剧和你们莫属啊~比一下《180天重启计划》,遵照同一个逻辑,已经被观众认可的演技不需要粉丝吹捧,而哪些剧和人的演技粉丝可见呢?
当然是没有被观众认可的剧和演员啦。
真的,这什么破风气,为了大女主,基本审美和演技的基本评价都不要了。
以及经过此事,我更明白吴越的珍贵吧。
(可以开篇另讲了)以下是原文:——————————————在这个剧开拍之前,我就看了原著小说,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一边看一边在隆冬的晚上流眼泪。
母亲、女儿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很少文学作品做这样仔细、深入的描摹的。
而母亲高龄怀孕,女儿离职写作,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母女关系,几乎没有看到过。
吴俪梅想有自己的生活,是需要情绪价值、有点笨拙、需要爱的小女儿。
女儿很独立理性,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能干妈妈。
我看到卡司也非常满意,吴越,就是少女感中年女演员第一名好嘛!
周雨彤,就是清醒独立懂事女青年第一名好嘛!
前夫哥陈明昊,一看就是不靠谱爱玩乐追妻火葬场!
现任耿乐,一看就是忠厚老实忠犬被吴越这种少女中年拿捏好不好!
我还觉得这个剧的立意也非常好,特别女性主义,因为女性主义不是让每个女性都不婚不育,而是让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十八岁的不婚不育是一种女性主义,四十八岁的自主生育,也是一种女性主义。
我是带着以上期待去看剧的,导演李漠嘛,珠玉在前,也不会差的。
看了第一天四集就觉得不太对,到底哪里不对,我咂摸了半天,终于发现了问题。
那就是:青年吴俪梅的戏是干什么的??
给女主加戏吗??
青年吴俪梅的戏是干什么的??
给女主加戏吗??
青年吴俪梅和中年吴俪梅完全不是一个人!!
割裂了割裂了割裂了!!
青年吴俪梅和中年吴俪梅完全不是一个人!!
割裂了割裂了割裂了!!
每当看到周雨彤开始模仿中年吴俪梅(吴越)两边歪头,声音夹起来颗粒感十足的说话,我就开始非常非常难受,我想问问,演员知不知道什么叫神似和形似啊?
说话歪头、声音夹起来对于吴越来说是她的正常动作,脆生生的台词更是吴越的特色,你刻意去模仿,只是形似。
如果不了解吴俪梅的真正内核,就只是形似。
形似就是四不像,作为一个观众,不认可这样的角色。
吴俪梅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啊,周雨彤你真的知道吗??
导演和后来加戏的编剧又真正的好好揣摩过吗??
吴俪梅这个角色,她是一个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妈妈,她尽力在完成母职,但其实她的内心有个小女孩,她在岁月里,从一个女儿变成了一个妈妈,这个过程是一段血泪史,有很多纠结、痛苦,有很多心酸,这个转变的过程、心路历程是成长的过程,不是随便加戏都成立的。
在原著小说里,我特别喜欢关于吴俪梅的年青时的几笔描写。
第一是,吴俪梅交了男朋友,在家约会被顾云苏撞见了;第二是,顾云苏想要去看演唱会,吴俪梅因为囊中羞涩不允,顾云苏偷偷去了在体育场外面听,吴俪梅找不到顾云苏着急得很,找到女儿以后和女儿抱头痛哭,又买了CD给顾云苏。
寥寥几句话,就把吴俪梅这个人物立住了,也和整体叙事是一致的。
那么看看,电视剧里加了哪些青年吴俪梅吧。
在家做家庭主妇被前夫哥忽略;不顾一切要离婚,不惜大闹舞厅;一定要离婚,带着女儿搬到要拆的破房子里;跟女儿说,不要成绩太好;在菜场跟老板讨价还价想用死鱼价格买快要死的活鱼。
青年吴俪梅,虽然说话一个字一个字的夹了起来,但是,脸上全是顾云苏一样的无畏、理性。
青年吴俪梅,在面对鱼摊老板的时候,没有底层生活磨砺出的分寸感、油腻感。
青年吴俪梅,带着女儿住在很破很差的房子里的时候,内心怎么可能没有愧疚呢,但我看到的青年吴俪梅,脸上没有。
吴俪梅,是天真烂漫,不是蠢;是善良,不是莽撞,是有主见,但不是一帆风顺,是跌跌撞撞,被生活不断打磨、辜负。
她的脸上,不可能有顾云苏般的松弛感、无所畏惧。
知道让女儿积谷防饥的吴俪梅,怎么可能是让女儿成绩不要好的妈妈呢?
吴俪梅知道自己生活艰难,就是吃了学历差的亏,怎么可能让女儿不要好好学习呢?
青年吴俪梅的戏,真的都经不起推敲,周雨彤演的青年吴俪梅,可能说话像了,但是眼神、语气、语态、身体姿态,全部都不对!!
全部都不对!!!
我很愤怒。
我很期待这个吴俪梅妈妈,我觉得她会是一个很特别的、很有女性主义精神的妈妈,现在,吴俪梅,至少是青年吴俪梅却沦为了让女主的戏增加,为了让女主展示粉丝可见的演技的配角。
我很失望。
每个女孩不一定都会成为妈妈,但每个妈妈都是女儿。
从女儿成为妈妈是一段血泪史,但也正因如此,获得了其他人体会不到的成长。
这个从女儿到妈妈的成长不好好写,不好好演,不好好打磨,和其他把妈妈套进模版的作品又有什么区别呢?
泯然众人而已。
论感人,这个妈妈有化成仙丹的哪吒妈妈感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