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過程,可悲的是他不能重來,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
家,一個和諧的地方,少了誰都不行。
家庭成員就要相互包容,交流溝通。
無論他人遇到神馬困難,我們都要需主動幫助,克服難關。
就好比《缺宅男女》中的關家一樣互幫互助,共度難關,享受幸福,親情是珍貴而又牢固的。
《童梦奇缘》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的最后,女主角站在路边等着刘德华,而一夜变老的刘德华只能慢慢的走到女主身边跟她说,你要等的人不会来了。
女主没有认出变老的刘德华,说着,没关系,我会等,反正时间那么多。
刘德华无奈的走开喃喃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时间很多……我们常常会生出时间很长,日子还很多的幻觉,可是人生毕竟不是考试,不会有一个铃声提醒你离交卷只有十五分钟了,虽说人生无悔是句赌气的话,但如果可以没有遗憾该多好
看完《童夢奇緣》后,還是忍不住爆發了。
我感覺太痛苦了,一幕精彩的人生獨幕劇,為我們展現了多少人生悲歡。
《童夢奇緣》是一串串哲理勾勒出的圖畫,臺詞平煩卻令人深思,讓人看罷有種時間與人生聯繫的孤獨感,時間就這樣在字裡行間中慢慢消逝,而我,卻感動得忽略了時間,忘記了臺上空白的作業。
究竟,我的青春和時間都用到哪了?
回想這部電影,很有種魯迅所言“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味道。
一個小孩正因為夢想快快長大,由於陰差陽錯得以如願以償,卻導致快速衰老,已是悔不當初,又看透自己的一生,最終還是履行了老者的宿命。
感覺內容和《人生遙控器》似曾相識,但結局不同。
因為主角未能回到從前,而是承受了那個過分願望的後果。
也許,這正是 《童夢》讓人看罷催人奮發的精髓所在吧。
故事最後小光依偎著媽媽吹滅自己的人生,沒有過多的修飾,也沒有激發淚腺的回憶場面。
也就是因為那樣的結局,才會牽引住觀眾們的情緒,直至完場。
是的,已經經歷過的事、已經用完的時間,不能重頭再來一次。
或許可惜,但也幸好不用再經歷一次。
向來悲劇總比喜劇更讓人難以忘懷,一直沉溺在結局悲情的海洋中。
喜劇是瞬時的感動,而悲劇則是永恒的感動。
未盡然的是,《童夢》結局并不是個完整的悲劇,畢竟主角到最終還是得到了某些“愛”情,在其人生的最後黃昏中終於坦然釋懷。
觸動我的還有李老师,那個一直在等待的癡情。
即使她愛的人無法得到,依然久久等待著(亦或許是一種“恨”在心頭無法釋懷);即使那個人不再出現在她的人生,她還是在電影院的門口癡癡地等待,“沒關係,我有的是時間啊”,殊不知那個人便是陪著伱在電影院等待的那個白發蒼蒼的大雄哥哥......一份不算愛情的愛情便這樣曇花消散。
珍惜,是多么來之不易的可貴。
儘管我早已明曉這個道理,卻還是沒法真正做到。
依戀著身邊的東西,執著著某些事情的最初感覺,殊不知時光非昔,一些人一些事早已不是過往模樣.....经历过了那么多才渐渐明白,也许我的心底永远有一顆骚动的心,小时候梦想着可以快快长大,可当有一天我终于长大的时候才又开始怀恋我的小时候,又想回到小时候。
多么荒唐的一个梦啊。
活在當下,最害怕的是記憶的遺漏。
害怕突然某一天清晨起床會忘記曾經的難忘 ,會忘記從前某些人做過的某些令我難忘的事,會忘記曾經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
更害怕猛然驚醒,才發現一切都只是幻想!!
原來時間阻擋了一些感覺的涌現,發奮學習隔天就忘,山盟海誓一場幻想。
有句話寫得很好,適合結尾: 故事結束了,但問題依舊存在。
我究竟到什麼時候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才能坦然地不後悔地度過每一天呢?
這問題,或許得用一生來思考吧……
第一遍看《童梦奇缘》时感觉这片子很一般,甚至是烂,因为其中很多港式的叙事风格与幽默太过庸俗和幼稚,另外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凡刘天王演的电影多半属于非精品,这个片子确实也不例外。
不过当我在一次出差在大巴上断断续续重温的时候,感觉发生了一些变化,不是演员的表演,而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一种观点。
光仔最后变成老头死去这个一点也不温情的结局成了电影的点睛之笔,很残酷但很真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犯一些错误,有些是你一生也不可能弥补的,尽管你已经不是一个孩子。
十二岁的光仔(薛立贤 饰)是个不快乐的小孩,自从妈妈自杀后他便没再长高。
光仔一直认为这是爸爸(黄日华 饰)与新妈妈(莫文蔚 饰)的错,因此一直讨厌这个家,终日希望长大后能够独自生活。
一天在公园里,光仔遇上傻傻的流浪汉(冯小刚 饰),自称提炼了一种能够快速成长的药水。
阴差阳错下,药水令光仔在一夜间变成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
成长后的光仔(刘德华 饰)既惊又喜,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旅程。
他外表虽是成年人,内里却仍是小孩心,因此闹出不少笑话。
光仔决心追求他的梦中情人即老师Miss Lee(应采儿 饰),二人更一拍即合;但时间在光仔身上走得特别快,每晚的年纪都在急剧递增。
情窦初开的光仔在忐忑之余,还发现了一个有关妈妈自杀的真相。
已经是垂暮老头光仔这时似乎明白了家庭中的种种道理,一边急于寻找解药,一边要想个办法重拾一个温馨的家,然而这一切已经是不可能了...... 亲情无价,似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却是许多人有意无意在破坏和伤害的,电影里的光仔是一个十几岁刚具有叛逆思想的小孩子,他的破坏力很直接也很有限,却依然带给这个重组后的家庭、他的父亲和继母很多烦恼与痛苦,同样带给迅速懂事的自己无尽的歉意与悔恨。
电影是说故事,把冲突矛盾集中起来,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些矛盾与摩擦就是伴随着自己的每一天,当遇到自我意念与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一样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强调自我而伤害别人,这是无可避免的,我们不会如同光仔那样迅速的长大,当我们有一天意识到错误,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影片的结局处理的非常好,没有让光仔返老还童,全家幸福团圆,却是让一个孩子承受了不该得到的结局,正是这个悲哀的结局让影片增色不少,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对影片主题起到有力的突出,也让观众有了思考的空间。
是啊,生活不是游戏,不能存盘,不能犯了错重来,在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家应该永远是自己的最温暖的最安全的堡垒。
不过,影片的亮点似乎也就这些了,点到为止,点到而已,没有更深刻的发掘,剧情整体看起来还是比较薄弱与幼稚,所以在第一遍看起来让我没什么感觉,同时通篇的香港式的叙事风格和幽默让人一看就知道,还是出不了圈,其中光仔与李老师的一段戏实在是太不出彩,占的篇幅不少却没有与整个剧情融合,比较突兀。
《童梦奇缘》,讲述一个自控能力不强的男人,带来“一家五口”的悲剧的故事。
最可怜的是身为原配妻子的莫文蔚。
她得悉自己丈夫外遇,家中还多了一个自己亲儿子的“哥哥”。
为了家庭,她选择“原谅”丈夫,竭力表现出接纳继子的姿态。
然而继子反而把她视为第三者,处处羞辱作弄。
她的忍让在发现丈夫依然私藏与情人“三口照”后达到极限,其后被化身为成年人的继子激发出终极怨气。
身为第三者的李冰冰,其故事通过继子的回忆粗略交待,却可见女子遇人不淑的绝望。
依稀可以看出,第三者根本不知道丈夫早有家庭,当了解真相时,宁愿与亲生骨肉一起服毒,告别这个悲哀的世界。
她的际遇也令人概叹,但一死万事空,却反而没有原配妻子那种活生生的折磨。
作为主角的刘德华,从小以为是继母拆散自己家庭,离家出走成为家常便饭,对继母的言语暴力和恶作剧,进一步加深了这个本已破碎的家庭的裂痕。
后来这位小少年体内渗入神奇药水,一夜成人,终于逐渐明白真相。
他最终觉悟自己的偏执给长辈带来多大伤害,而重新修复了与继母的关系,并帮助继母与父亲言归于好。
但当他完成这一切时,神奇药水加速成长/衰老的效能,已经把他的生命带到尽头。
原配的儿子作为弟弟,无论父母、兄长,都对其爱护有加,且少儿不知愁滋味,兴许是五口人中最“幸福”的一人。
但长大后,他终会明白到当年家中发生变故时,一切当事人的凄酸。
黄日华饰演的父亲诠释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选择出轨起,他就注定“夹心人”的命运。
第三者自杀前,他要小心翼翼地周旋于两个家庭之间;第三者自杀后,他在妻子与长子之间两边不是人。
但他不能怨长子年幼无知,因为造成长子偏执的罪魁祸首,正是他本人。
他更应该感谢原配妻子甘愿为他的错误承担不白之冤,否则他连结局时的三口家庭也将不复存在。
只要细加描述,五个角色都能折射出强烈光彩。
表现得最好的是原配妻子——使用护肤品挽回丈夫的无奈,劝继子带上雨具的强颜亲切,继子送上“生日礼物”的刹那安慰,再受对方戏弄的怒火中烧——莫文蔚把被第三者儿子欺侮三年的忍辱负重,真实地展示在镜头前。
出于电影篇幅考虑,次子和第三者亮相匆匆,但安排得宜。
次子的存在暗示妻子曾经以为自己何其幸福,加深说明了丈夫出轨伤害性的巨大。
第三者的故事寥寥数笔,不过已经体现出她对长子的疼爱,为长子日后的种种偏激行为做好铺垫。
重头戏份则落在长子与父亲。
更有控诉力量和教化意义的手法,是用现实主义方式,顺着长子被赶出家门的剧情,描述这个家庭逐步走向灭亡——丈夫如何在工作(他学校的教职早已岌岌可危)与家庭的压力之下一蹶不振,长子如何在失去家庭温暖后迷失于社会当中。
但导演慈悲为怀,没有让两父子的龃龉一发不可收拾,反而试图讲述一个两代人之间消灭隔阂的故事。
于是叙事手法也变得浪漫主义,影片主色保持鲜艳的调子,暗示结局时长子必定原谅父亲和继母。
而港片惯有的插科打诨和天马行空,则更加让大家过了一把“男孩梦三十”的热闹瘾。
所以,尽管长子最后仍不免提早离开这个世界,但一个人的牺牲让本应分崩离析的家庭得以挽回,该片的结局堪称圆满。
(有点遗憾的是里面应采儿的女教师角色,刚刚从与副校长林家栋无果之恋脱身,但又遭遇刘德华的无奈爽约,打击可谓接二连三。
当然,应采儿最后应该能获知刘德华的凄凉故事,倒也避免了她误会后者的真情。
)导演着意推出“有明天就有希望”的主题,期待悲剧之路总能回归正轨,于是不惜篇幅,用两条支线尝试提出解决家庭纠纷的方案。
正面例子是长子的同学。
他家庭虽然贫困,父亲母亲之间既有年龄差距,又有地域之隔,但通过视频聊天平日加以沟通,夫妻双方坦承相待,总算使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中庸例子是林家栋的情感瓜葛,他欺骗应采儿在先,与张燊悦饰演的另一教师早有交往,长此发展,恐怕也将陷入长子家庭的尴尬。
总算林家栋及时抽身,对两人予以坦白,虽然大家都有伤害,却不至于恶化出人命事件。
然而,有一点让笔者不太舒服,就是导演过于强调解决方案,总寄望受到伤害的人能“理解”、“体谅”,有人“能走出第一步”,却没有让酿成伤害的人真心悔过。
林家栋自此至终没有真正地向应采儿道歉,反而变成未婚妻故作大方地开解应采儿。
黄日华的父亲更是窝囊,空让莫文蔚受委屈,对长子只懂金钱利诱,让家庭滑向深渊。
电影尚可以设置桥段道具,让长子长大成为刘德华,有了儿子明白父亲窘况的可能性。
而现实却是成长药水的副作用般残酷,大错铸成早已无法挽回,倘若再畏缩不前,只会加速恶果的来临。
因此,当那些犯错的男人,都像黄日华和林家栋那样,一起在外面抽烟、喝酒、打机乃至以种种光怪陆离的方式发泄,互相倾吐“不被理解”的苦闷时,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解决真正的家庭问题。
精彩感人的一套電影。
故事簡介在此省略,以下是個人非常偏見的觀後感。
(#暗藏劇情#)插畫電影開始的那一段插畫畫面營造了一個 "童心" + "悲傷" 的氣氛。
插畫用色鮮艷,但感覺有點灰沉,並非快樂的用色。
人物面部像是科學怪人般的縫縫補補,帶一點"黑"色的感覺...現在回想,其實跟電影內容很配合。
場景畫面或許因為整部電影以一個小孩的眼光出發,電影中經常出現色彩鮮艷、凌亂的場景。
個人覺得頗值得留意電影中場景的營造。
角色片中各位演員的演出非常出色。
尤其注意一眾小演員的演出,牽動觀眾的情緒。
其中個人最留意飾演「大雄」一角的小演員。
或許是因為角色本身討喜、又或許是因為那小演員的有趣演譯,反正,那一個角色,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
故事生死、成長、親情、友情、愛情、悲傷、憎恨...故事情節很是煽情,悲傷位、笑位也做得適時,每個情節也牽動到觀眾的情緒。
故事內容算是老生常談的叫人珍惜活著的每一天,非常有教育意義。
適合小朋友看,但其實更適合大朋友看。
就算生命只剩下一刻,也要盡力活到最後啊!
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結局個人認為電影給了一個最好的結局。
也就是因為那樣的結局,才會牽引住觀眾們的情緒,直至完場。
是的,已經經歷過的事、已經用完的時間,不能重頭再來一次或許可惜,但也幸好不用再經歷一次。
原文載於本人的blog: http://mymaze.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_04.html
《童梦奇缘》:沉重的现实童话“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
”简简单单一句话,大胡子冯小刚抑扬顿挫间就把老态龙钟的刘德华折腾的越发风烛残年弱不禁风,满脸不知道是泪还是汗,那一刻仿佛一个巨大的逗号,在我的心里重重的一顿,宣告了刘天王必死无疑的命运,当然死是每个人最后的终结,没有人能够背叛生命的轨迹,告别人世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三天时间就让一个活蹦乱跳聪明伶俐的小孩儿白发苍苍的颤抖着告别他其实并不想告别的灿烂人生,怎么说都残忍了点儿,当然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轻描淡写间让俗不可耐的三流电影跻身顶级殿堂,这话夸的可能狠了,但是还算公允。
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唯一的,而且不可复制,写到这儿又想起《独自等待》里面一句台词――人要么好好活着,要么现在就死。
没错儿,好好活着,该吃好吃好,该喝好喝好,愿意泡妞就泡妞,喜欢帅哥就大胆追吧!
别整天愁眉苦脸的,你就是自己的太阳,人这一辈子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多天,有什么理由不阳光灿烂的?
话是这么说,可哪个小孩儿不盼着时光快快的溜走,自己好一夜之间长大呢?
长大了多好,可以不用被大人“欺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随心所欲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大胆的去泡自己喜欢的美女老师,也可以对着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标牌“say no”,如此种种,就像一只小耗子揣在每一个孩子的怀里。
无时无刻不在挠蹭着,心都痒痒的不行,恨不得一觉醒来自己已经是丈二的身高胡茬满面。
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只知道长大的好,却不知伴随着成长,烦恼会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梦想和现实永远是一对仇敌,就算不打的头破血流也要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加上爱情啊,婚姻啊,事业啊什么的没事儿就来捣乱,靠冯小刚一瓶神药圆了长大梦的刘天王短短几天功夫就遍尝个中滋味叫苦不迭,郁闷的无以复加。
说到底还是沟通和理解出了问题,小孩子和大人互不买账,一个认为对方蛮横霸道比老美还象世界警察,一个以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累死累活还要防着逆子离家出走调皮捣蛋。
换位一思考其实大家都不容易,童年时代有苦闷彷徨,成年了也不是人间仙境一好百好。
十多年前有人喊出“理解万岁”红遍大江南北,看来百年之后依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我要是来晚了,你一定要等我。
”李老师一脸期待的对着电话那头的大雄的哥哥提要求,当然大雄他哥也没含糊,一个斩钉截铁就把小李美眉给忽悠的安心回家去换衣服了。
故事的结局相当有意思,清纯可人的李小姐可怜兮兮在电影院门口一直等到电影散场也没放弃希望,反正她正当妙龄有的是时间,就这样还是被老眼昏花的刘德华给摆了一道,临走还是没暴露身份,狡猾的就像二战时期的王牌间谍。
由此可见爱情和等待总是密不可分,总有人会等到,也有人一辈子也等不到,于是有的人因为爱情幸福了,也有的人放弃了等待爱情却找到了幸福,也有的人一直独自等待着体会另一种幸福,当然更多的人渐渐麻木了在苦难中沉默着把幸福的滋味儿变成了柴米油盐,不幸福的就像是黄日华那批老婆唠叨,孩子出走,事业无成,要什么没什么只能靠电子游戏机和烟草发泄,还没人家泡遍全校美女教师的校长潇洒……也许他们也有爱情,但是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影片没有答案,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有。
爱情,友情,婚外情或者性,男男女女总是说不清道不明,“你一定要等着我”这句话一出口就已经必输无疑,爱情从无定数,可以坚持,但不可以要求……走向了婚姻总会有数不尽的事端和烦恼,没有孩子的二人世界还磕碰不断,有了孩子又是一堆的麻烦,看了《童梦奇缘》里面的两个四口之家,虽然羡慕大雄家的融洽温馨,但更多的是对小光家那种支离破碎的恐惧,一个家少了谁都不行,可是刘德华还是死了,老死在他后妈的怀里,结局就此打住,引发无数感慨。
我是喜欢孩子的,但是又对能否给孩子幸福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家庭和婚姻显然不是我能够掌控的未知,爱情只是润滑油不是稳定剂。
“烟抽空了还可以再买,儿子要是没了,买的回来吗?
”我的父亲也喜欢抽烟,他也非常爱我,只是我不知道将来我的儿子会怎样看我,我会怎样面对儿子,“只要家庭和睦了,哪个孩子会离家出走呢?
”,话很在理,但是我仍希望我儿子能够象个男人一样因为叛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出走,而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家并不和睦。
这也是我所期望的,属于青春的梦想吧。
最后要说的是男人,男人很累,不仅仅需要承担很多责任还需要隐忍,躲在游戏厅打电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谁不想回家啊,可是社会能够宽容女人,因为女人天生就是想着法子去犯错的,然后得到原谅她的男人的爱情,并且稳赢,男人则不一样,不能哭不能喊不能闹腾不能上吊喝药,男人只能象山象海,沉默而胸襟宽广。
忽然想起原来姜昆说的一段相声,大概是说男人受夹板气的,很象黄日华,那个倒霉而一言不发的篮球教练,儿子老婆一闹腾就完了,他就不需要爱情么?
他凭什么不能还惦记一个已经死去的女人?
一日夫妻百日恩,抛开婚外情的道德层面不谈,就只论情义,黄日华是真汉子,而不是薄情郎。
莫文蔚也苦,但是未免有些变态,嫉妒是女人的通病,但是过分的嫉妒却让陈太太发疯……不过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依然要做男人。
整部影片看下来有点象无主题变奏,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让涉世未深的我感到疲惫不堪,生命的流逝,爱情的纠缠,家庭与婚姻的压抑,梦想和现实渐行渐远,做人累,做男人更累。
直到片尾曲轰然响起,刘德华浑厚的嗓音吼出“下一次不敢”的无奈,才让我坚定了活好每一天的信念,活着就好,向前看,没什么大不了。
当时十一二岁觉得巨新奇好好看啊,现在看也是一种情怀怎么大家都不觉得好看呢?
对当时吃有毒蛋糕的镜头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有点心理阴影了,看到最后又有种特别失落的感觉。
如果没有翻牌国外的剧情的话,我倒觉得是很好看的一部作品!!!!!!!!!!!!!!!!!!!!!!!!!!!!!!!!!!!!!!!!!!!!!!!!!!!!!!
莫文蔚演的那个妈真的惨,自己做老婆被绿,别人弄出小孩来就自杀了,你永远比不过死人,要替死人养小孩三年,还要白白担骂名。
孩子爹呢,甚至不肯为她辩解一句她不是狐狸精。
每天都被继子搞的家里鸡飞狗跳,亲儿子也跟继子玩得好,我看了真的冒火。
三年前她就该离,她就不该同意老大进到自己家。
每天一个小孩在面前晃提醒她遭受的不堪,谁能忍?
她居然忍了。
每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背后都有一个神隐的男人。
陈爸真的没担当,推女人小孩在前面打架,自己则稳如老狗,光辉伟大。
跟副校长俩渣男可谓臭味相投,“为什么都是别人躲起来等我们找?
”,因为犯错的、骗人的是你啊,难道你好意思躲起来叫别人找?
让一个小孩子去化解一切矛盾实在太吃力,通过让孩子理解男人的方式化解矛盾,更尴尬。
两个做错的男人没什么好原谅的,他们应该做的是认错、忏悔、承担责任。
我没见过副校长为向李老师所做的承担后果,他没有辞职也没有道歉,反而是王老师作为老婆出面解决。
有光仔从中调解,陈爸也只是哄了几句对不起。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只觉得光仔很酷,很了不起,他爬树,理直气壮的要钱,离家出走,做了我们小孩都做不到的事,只是后来剧情越来越莫名其妙,我们小孩子无法明白世界竟然要围着犯错的男人来原谅。
我现在明白了,并觉得尴尬。
看的是国语版,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禁止港台腔的原因,这次的配音太标准了吧!
感觉香港电影的配音,特别是因为很熟悉几个主角的声音,听起来怪怪的,反正因为配音问题,觉得电影不好,还是去找个粤语配音的看!!!
开头很好看
生命是个过程,可悲的是,他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不需要重来。时间是位神奇老人,可喜的是,它能让人看淡一切矛盾,可悲的是,往往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题材未见新意。
老光仔最后現身講出心聲果段都幾感人,可惜已經是尾聲。人走得快或者走得慢,都只是證明倨存在而已。
初中看的,一个死小孩的故事,看完有些难过。生命不能重来,把握每一刻
2005,
有种恐怖的感觉
最后把刘德华的角色设置成死了 我觉得这点非常好 因为如果可以重新开始 那就证明之前讲的道理都没有意义了。
最大的问题在于刘德华的角色呈现效果始终是一个幼稚的大人,而不是装作成熟的小孩。
其实华仔已经老了.不适合演年轻的角色了
我现在对你好,是因为我怕,我怕失去你,因为我已经没有时间了,时间。
比较喜欢
还行吧,温馨小品,童梦奇缘——童年的梦,奇迹一般的缘分。
真别扭
她在电影院门口,等着早已老去的他
港版家有杰克。
20090509 @ grandma's home
很2很奇异。
俗
港片里算相当不错了,台词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