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把电影下载下来看,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中一部,看之前对此电影完全不了解,只是单纯的比较喜欢Anne Hathaway,但看了之后,我不得不喜欢上这个片子,比起百万富翁,尼克松对话,它显得更能为人所接受,更普通,其实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很多人觉得会晃动,会晕,其实那是他们没有看进去,换言之他们没有kym的相同感受,这是一种游离,一种不确定,一种被抛弃,一种寂寞,一种恐惧,在rachel的婚礼的衬托下就显得更加突出,kym就是想回家,想被家人重视,想弥补之前的错误,她胡言乱语,她激动,她撞车,以及在婚礼前的道歉,是一个完全无助的女孩想出来让自己回归这个家庭的办法,也许它不正确,也许她过激了,但是她要回来的那个心,她要改正的那个心是值得肯定的。
难道会有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吗?
难道我们就没有过无助的时候吗?
那个时候家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意味这一切。
被朋友抛弃固然惋惜,被爱人抛弃固然心碎,可是被家人抛弃那就是一种绝望的深渊,同样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的家人和你流着一样的血液,就是这样与生俱来的需要与被需要,其实关系很简单,很喜欢kym的做法,她犯过错误,但是她愿意改正,只需要大家给她一个机会而已,但这个机会真的好难好难,其实一直到影片结束我都没有看到kym的希望,哪怕是那个拥抱,Rachel只是在送走这个妹妹而已,她的心里其实也很矛盾要不要接受kym的再次回家...不知道kym再一次回到这里的时候她那种不安全感可以消除吗?
但是至少她自己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自己....看的时候鼻子酸酸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共鸣,一种和kym一样的不安全感,也许是因为毕业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好多好多,用一颗晃动的心去看世界,又怎么能和谐呢?
善待自己,善待你身边的人,一切都会好的,会找到安全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喜欢这个电影。
没法喜欢这个姑娘。
虽然最后她要回康复中心的时候和姐姐拥抱我也会有点点想哭,可是我没法喜欢这个姑娘。
激烈的不喜欢。
边看电影的时候一个朋友劝我说别太认真啊。
是啊。
最近容易认真,容易对一个电影产生激烈的强烈的不满意感,恨不得和所有说喜欢的人大吵一架。
这姑娘太不懂事了。
太自我。
总想全世界都围着她转,总想所有的人关注她,关心她,格外的照顾到她。
她确实像她的姐姐所说,她不把姐姐和爸爸的情绪放在自己的顾忌里。
她最终是以伤害自己的方式,让爱她的人跟她妥协。
姐姐最后还是给她洗澡,她还是穿了灰色的伴娘服。
她去找她妈妈,是为了把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她做出极端的事情,然后再愧疚,然后再道歉。
而爱她的人必须原谅她,还是爱她。
这姑娘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这姑娘是被父母教育成了这样,还是生下来就注定了是这样?
小时候的灾难,对她尤其是折磨,可是对大家也都是折磨,能不能请她懂事一点不要再继续折磨身边爱她的人,尤其她的爸爸。
片尾她走了,姐姐居然小跳了几下,看来果然故作的体贴忍让和温情,还是不小心泄露了长舒一口气的轻松。
我担心不懂事的人恐怕这一辈子都会是不懂事的人,长大了是不懂事的大人,老了是不懂事的老人。
我有点小担心这种激烈的不喜欢,是不是小妒忌。
自己也有这样任性和逃避的心情但没胆量像她一样把天捅破把自己伤害大方了来达到被关注被宠爱被原谅的目的。
不过没事啊,道理我是懂的,我在,努力懂事,努力爱那些爱我的人,不辜负她们对我的淳淳期望的康庄大道上行走,恩,这是对的。
走的歪歪斜斜别别扭扭也好。
一开始就是Kym烦躁的抽烟镜头,灰灰的色调、超快的语速让人感到焦急和迫切。
安妮•海瑟薇一头微黄的短发,黯黑的眼眶,白的有些过分的脸颊。
几年康复所身心俱疲的日子让她想疯了回家,但是心中无法释怀的歉疚和自责让她希望世界真空。
对于Kym回家这段戏,我挺喜欢的。
耳边由远至近的充斥着略带些忧愁但又执拗的音乐声,虽然乐器我叫不出名字。
片子几乎从始至终都伴随着一种奇怪的音乐,时而缓慢时而欢快,从混乱的筹备到婚礼后的狂欢,试图营造一种婚礼独有的欢乐气氛,但是同时也成功的凸显出Kym的格格不入和落寞。
镜头随着Kym摇摇晃晃的闯进自己陌生的家,实实在在的摇晃。
很多人不喜欢片子的摄影,但是我觉得,家庭DV式的对焦、摇晃给人强烈的真实感,那些抖动的镜头下姐妹之间的争吵就显的那样触目惊心,好像一颗原子弹爆发在眼前一样的真实与震撼。
谁做伴娘是家庭大战的导火索,之前的平静、祥和现在再次看来如此可笑。
其实有些怀疑那些家庭成员之中美国式的拥抱、亲吻面颊,当姐妹两个说出那些最伤人的话后,再次的拥抱亲吻是否真的能冰释前嫌?
喜欢婚礼rehearsal上所有人的toast,除了Emma的,讨厌她的嘴脸,更不喜欢她介入别人的家庭事务,总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应该在彼此伤心、难过的时候只要肩膀和安慰就好了,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另一个家庭总是不明智的。
Toast中那些幽默、笑话我听的懂的,听不懂的,我都向往,希望能够真的参与一次美国婚礼,一定是不俗的回忆。
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就是感情。
爱情、友情、亲情,每一种感情都可以牵扯到身上最细微的发梢。
而亲情一旦出现问题,又因为其与生俱来的blood bond,就无法择清其中的对与错。
Kym的家庭一定有它极和睦美满的那天。
但是,曾几何时,父母离异,又分别组成了新的家庭,母亲永远那样美丽温柔的出现在两个女儿的面前,就像Rachel婚礼rehearsal那天一样。
父亲成天忙碌着做出有好听名字的热狗、三明治,和新女婿吼叫着比拼摆盘子,永远那样energetic,直到有一天姐妹俩的争吵使得年迈的父亲那样痛苦扭曲而手足无措。
而Kym和Rachel的弟弟,那个只在她们争吵中难过中忏悔中出现过的弟弟Ethan,是这个家庭每个成员心中永远的痛。
Kym要对弟弟的死负责,因为是她食用了大量镇静剂导致车子失控出现意外。
但是谁又能分的清到底是爸爸妈妈姐姐的痛更深还是Kym的自责更深呢?
恐怕永远没有答案。
因为她们是一家人,事情发生了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修改,生活没有backspace键没有一键还原。
Kym说她可以做Mother Teresa,但是这对于她做过的事于事无补。
回忆最伤人。
那些多年沉积的伤疤已经长上了厚厚的痂,现在一一拨开,露出里面的嫩肉和血。
每个人包括Kym自己都对自己恨之入骨,可是又能怎样呢?
It’s just all those fighting, screaming…看到Kym婚礼那天早上还是出现在Rachel门口,疲惫不堪,狼狈至极,我还是好高兴,但是心中也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在那样的争吵、伤心之后真的可以坦然面对么?
美国电影有时候很影响人判断力的,其实好希望自己也可以像Kym那样犯多大错误,说多伤人的话都能重新以笑脸相待。
但是现实中这样貌似是行不通的,我本身就是一个相信裂痕的人,认准心里的裂痕难以用抹平,唯有时间。
但是我只在这世上活了20几年,其实对于很多年间的事我没有发言权,但是就这样固执的相信。
或许影片只是在告诉人们要将心中所想大胆说出来,要沟通,whatever。
影片结尾算圆满了一下,音乐开始有活力。
婚礼第二天,Kym再一次离开了,Rachel看着她远去,带着微笑转身。
三天半的婚礼整个过程,家庭中每个人身体、心灵都经过了一次洗礼。
镜头最后停留在Rachel望着远处乐队演奏的背影上,好久好久,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任由你猜。
就这样,亲情,能说出来的东西太少了。
算一算,我在豆瓣上“已看过”的电影,2/3是爱情片,剩下1/3是动作片、悬疑片等伪包装下的爱情片。
“家庭”这个所谓万年长青的题材,往往符号又含糊,或以温情港湾的姿态成为拯救主角于低潮的编剧法宝,或以童年阴影的形式成为剧中人离经叛道的理由。
所以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家庭常态下争吵、误解真像的《Rachel Getting Married》让我觉得诚意拳拳。
迷途知返的妹妹Kym想通过参加姐姐Rachel的婚礼回归久别的家。
可惜迎接她的是忧心忡忡的父亲拙劣地粉饰太平,心怀芥蒂的姐姐从忍隐到针锋相对,早已另组家庭的母亲冷漠疏离,以及各色亲朋投射评判的目光。
在预期的关爱与理解一次次落空后,Kym忍不住粗鲁地打破“婚礼进行曲”的和谐欢畅……编剧煞费苦心地为这一家子的乱象铺陈了一系列因由:父母离异,妹妹因吸食迷幻药而过失害死了小弟弟,也因此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姐姐在沉溺于歉疚中的父亲处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但即使没有这些戏剧成分,寻常家庭中类似的矛盾也层出不穷——父母的心事与子女的烦恼都进不了对方的耳,手足间腹诽的时候远比互助的时刻多,而我们在繁忙的个人事务中为家庭抽出的微薄力气,早已在客套亲朋中用尽。
于是至亲间沟通的兴趣缺缺,理解的耐心告罄,争吵无休亦无果。
家从来都不是即插即热的电暖袋,即使在它的名义下我们深爱彼此,但我们很少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爱到或被爱。
电影的最后,一家人在婚礼前暂时和解,又在结束后旋即分离,矛盾仍然未解。
但一系列争吵与狂欢中迸发的真情荷尔蒙,刚好够让Kym与Rachel作一场亲密道别。
送走妹妹之初Rachel一度轻松雀跃,但回到庭院回味刚过去的婚礼时,似乎渐渐安静,镜头再没回到她的正面,观众无从判断她是喜是悲,一如家庭关系。
P.S.Anne在本片中成功转型,前瘾君子角色演绎得恰如其分。
你期盼着久违的家庭和欢乐,满心喜悦,又忧心忡忡。
你知道你爱这群人,你也知道这群人爱你。
但当你们一起坐下来,你就知道,你们无法在一起,哪怕维持片刻伪装的和平。
你无法容忍周围人的不体谅与漠视,你愤怒大家的虚假安慰的言笑和小心翼翼的行动,你被自己的愧疚所蚕食,你感受不到真实和被自己原谅的出路。
其实也许你只想得到宠爱,又知自己不配得到宠爱而惶恐不安。
又也许你只是习惯了关怀和注目,而大家早已经被从小到大无休止的折腾争吵磨成了淡漠的性情。
于是你挑逗话题,你刻意发泄,他们小心躲避,终于无处可逃。
于是,你们大声地争吵,结果你无法承受,又独自丢下战场匆忙逃走。
你知道他们没有错,你知道自己自我中心而任性,你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你不断地无谓地道歉却在道歉得不到回复的时候愤怒对方的吝啬。
因为你无法原谅自己,所以你无法接受他人无法原谅自己。
你厌倦了和平和淡漠,但你所想要的并不是这样歇斯底里的痛苦。
因为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你知道的,你们只是不知道彼此该如何相处。
在那热闹狂欢的夜晚,你独自一人。
你身处在欢乐的人群中,所熟识你爱你的人环绕在周围,你们本应忘记一切共同庆祝愉快的日子,你却无比地孤独寂寞。
你为他们由衷地欢乐和开心,却在那欢乐与开心中深切地知道,这里并不属于你。
什么时候开始宛如两个世界一般,本应熟悉却无比陌生。
你最终没能对母亲开口,你最终没能与父亲说一句告别的话,你最终只是与姐姐轻轻地拥抱。
你们彼此知道彼此的爱,这样也许就足够了。
你复杂纠结迷茫痛苦,但那终究是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经历和承受。
终究,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片,我所最大不满的是,它原本不需要夸张到弟弟的死亡这样有些狗血的桥段也能同样触动,这样的桥段反而弱化了某些可能的共鸣感。
以及,若没有那画蛇添足的不知道是不是爱情的感情,反而会显得更完整。
ANNE虽然算不上眼前一亮的出彩,但还是甚好的,抽着烟的侧脸,隐隐地透着股孤独。
(芷宁写于2009年2月12日)或许因为现实中每个家庭都有其潜伏着的痛苦沉疴,至少有纠缠不休难以疏解的矛盾和心结,故而一旦在电影的时长内浓缩这些伤疤、痛苦、矛盾和心结,就会产生排山倒海或暗流汹涌般的戏剧冲突,让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而然,又都去的那么自然而然。
虽然揭开陈年旧伤是残酷的,但并非冷血或心怀叵测,个人一直偏好于家庭题材的影片,特别是那些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纠葛的,如《萨维奇一家》、《在魔鬼知道你死前》、《琐事烦心》等等。
这部令安妮·海瑟薇演技大增的影片,名为《蕾切尔的婚礼(Rachel Getting Married)》,很容易令人想起那部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表述姐妹间紧张微妙关系的《婚礼上的玛戈特》,不过就剧情冲突和触及的深度而言,“蕾切尔”显然要比“玛戈特”有味道,“蕾切尔”的家庭矛盾不仅有沉疴羁绊还有死亡阴影,其戏剧冲突和人物刻画也更为细腻丰富,从而令剧情乃至情感上的曲折起伏有更深层的基础和依托。
影片主角凯姆(安妮·海瑟薇饰演)和其亲人在累年的爱与怨中纠缠、挣扎,有时自相矛盾,有时又自欺欺人,平日里或许还可以假装相安无事、熟视无睹地过活,但当各诱导因素碰撞在一起、矛盾被激化时,又都突然变得那么得难以释怀。
可以肯定的是,该片剧本较为不俗,架构合理,人物情节设置充分,剖析家庭矛盾深入而细微,很能打动人心,虽是詹妮·鲁迈特的编剧处女作,却已显露出其敏锐善思的一面。
顺便罗唆一句——此番好莱坞再度上演了“虎父无犬女”的戏码,继科波拉父女、伊斯特伍德父女等光影一家亲之后,老牌法庭片罪案片大导演西德尼·鲁迈特(代表作《十二努汉》、《在魔鬼知道你死前》)的女儿詹妮也开始在圈内露锋芒了,不过该片成品后,其中最绚烂的色彩不是编剧,也不是导演,而是主演海瑟薇。
该片可谓是年轻的海瑟薇从亮丽花瓶堂皇步入演技女星行列的重要历程,近年来,有追求的小薇虽屡屡出击,但令她真正获得评论界和观众广泛认可的却是这部小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
在片中,小薇饰演了即将举行婚礼的蕾切尔(罗丝玛丽·德薇特饰演)的妹妹、个性不太讨人喜欢的凯姆,属那类刚初夏就挥霍了整个夏季的年轻人,她磕药抽烟,任性自我,情绪不定,没有礼貌,放纵善妒,好抢风头……看上去是个麻烦的家庭成员。
然而,在所有这些浮躁讨嫌的性格缺陷之下,却藏着一颗破碎失落的心,凯姆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曾经的磕药生涯、一手制造的家庭悲剧和自卑心理,常常令她忧虑自己是否受欢迎,是否被亲友鄙夷、被家人嫌弃,于是在因参加姐姐婚礼而从康复中心出来的那几天里,她“上窜下跳”抱怨多多,并且总在家庭气氛正好的时候大煞风景,如:嫉妒姐姐和其闺密艾玛的亲密,责怪姐姐不让她这个亲妹作伴娘;婚礼前的家庭晚宴正其乐融融之际,凯姆突然发作,冒出一连串不合时宜的话;当父亲和姐夫做摆放碗碟的比赛时,凯姆又无意识地递出了早夭弟弟用过的餐具,让父亲神伤;还在和姐姐一同外出做头发时,让她心生悲愤地离开……为了再现凯姆这个性格拧把的角色,在外型上,小薇画上了黑眼圈,令眼窝深陷,留着参差不齐的短发,显示出其特立独行的另类面。
在表演上,通过在父亲面前抢姐姐的宠、和姐姐争吵、和早已离婚的妈妈争吵打架并一任车子滑进禁行区等戏份,以时而惹事时而讨巧时而愤怒的语言,时而敏感时而脆弱时而疲惫的神情,刻画出凯姆这个问题女青年的形象及其惧怕被家人排斥的心理,虽然家人,特别是爸爸和姐姐都是爱她并包容着她的。
当姐姐为她洗澡、帮她冰敷受伤的脸颊、温暖的拥抱她时,凯姆的脸上满是酸楚不舍的神情,于是在婚礼仪式时,新娘身边的伴娘凯姆表情是复杂难拿的,她流着泪笑、大声喝彩,仿佛无法确切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祝福姐姐的心态。
不同于其他反应家庭问题影片的拍摄方式,许是导演乔纳森·戴米这两年一猛子扎进记录片世界、拍多了记录片的原故,他伙同摄影德克兰·奎因一起用手动摄影机拍摄了这部“纪录片”范儿的家庭电影,片中家庭聚会的场景常常给人“家庭录影带”的晃悠感,虽然有亲切之感,但也有点晕,很多过场戏又有冗长拖沓的嫌疑,令很多年轻观众顿生疲意。
另外,戴米显然是个有国际和谐情怀的导演,在这场超越肤色的婚礼上,他嫁接了多种民族的婚俗,并采用了非洲、中东乃至印度音乐来作为影片的听觉背景,令很多喜欢听美式套路婚礼曲的人消化不了。
其实,如果不那么过于自我欣赏、过于沉迷于这种组合氛围,再费心剪辑一番缩短时长的话,该片的可视性应该有所提升。
扮演母亲艾比的德博拉·温格戏份不多,其中一场情感爆发的“耳光戏“又显得过于突兀,而扮演父亲保罗的比尔·欧文却诠释出了一位令人感动的父亲,不论听到蕾切尔怀孕喜讯的欢喜激动还是面对旧伤的黯然神伤,特别是其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再现了该角色勉力维系家庭和睦的努力,凭心而论,片中的这位父亲可真不易当。
片中的拥抱很多,这些拥抱往往暗含着诸多不同的心理诉求,如,凯姆不是和姐姐相拥,就是粘在姐姐背后环抱住她,她甚至还曾故意坐在姐姐和姐夫中间,仿佛想引人注意,不要被“排挤”,要姐姐独个儿地守护着她。
而那些拥抱都带有那么一丝眷恋而哀伤的气息,是啊,生命太短暂,彼此爱护都嫌不够,又何苦相互伤害呢?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255488_d.html
无论怎么看,这部影片从开头便显现出几分欧洲电影的气质,从主题上看,关于姐妹情感的隔阂与修复、家庭伦理的破碎与重建,青春少女的堕落与救赎。
从影像风格上看,简单的手持摄影人物跟拍,摇晃的镜头,略显嘈杂的自然音,节制的配乐,所有我们对于电影真实所需求的元素都一应俱全,简直真实的一塌糊涂,而这究竟是真实本身还是只是一种真实感?
还是对生活本身的一次巧妙模仿?
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我想这是对于电影机制过于自信了吧。
相对于《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和《返老还童》这样太过于电影的电影,《蕾切尔的婚礼》倒是我今年看到的好莱坞电影中显得有些独特的一部,这种真实不同于《换子疑云》的那种真实,《换子疑云》的真实来自对于人性刻画的深度与对于体制不留情面的批判,而《蕾切尔的婚礼》的真实力量来自于电影技巧对于影片叙事的抽离,不是上帝般从高处俯瞰人世的种种,而像是一位隐身的路人,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一场家庭内部的悲欢与痛楚,不予置评,只是观看,情绪降到了零度。
原来真实也有好多种,那究竟哪一种真实更真实呢?
就好像一个人的爱会比另一个人的爱更像爱,想起《动物庄园》的写的,你平等了,有人比你更平等。
直觉这部电影所讲述事情是在美国无数家庭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据说如今在美国的华人父母对两件事情十分恐惧,一是女儿嫁给了黑人,二是儿子成了同性恋。
这两件事情都是无法摆上台面上说的,一说就是种族歧视,再说就是伤害弱势群体,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所致,无法改变,要说种族歧视,中国人其实比美国人严重的多,而影片中姐姐要结婚了,要嫁的正是一个黑人,这对于如今的美国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早就不是五六十年代,黑人动不动就要上街游行争取民权的时候,记得早先看《猜猜谁来吃晚餐》中那些场景,也只有在那种时代氛围下才能产生这样的影响,这个家庭如今最大问题来自另一个小女儿Kym,叛逆成性,吸毒进了戒毒所,姐姐要结婚了,Kym才从戒毒所出来参加姐姐的婚礼,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场婚礼展开的,娓娓道来Kym想要重新融入而始终在一种疏离中爆发,最后默默离去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的味道又不是欧洲式的指向灵魂,指向生存处境的孤绝与荒诞,这个故事始终还是浮泛在生活的表层,一个叛逆、不羁的妹妹,伤害了一个家庭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一次世故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想要寻求家庭的原谅被包容,却始终因为过于敏感的心自己关上了这扇救赎的门,甚至连维持彼此表面上的和解都显得如此虚伪,Kym一面沉浸在痛苦中,一面还是不愿意过于收敛自己暴戾的脾气,有时候伤害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会将自己变得更加恐怖,她也曾经寻求宗教的救赎,在互助的小组里祈祷着赐给我勇气,去面对那些不可改变,赐给我力量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而出了门就和第一次见面的新郎的朋友在地下室疯狂的做爱。
那种宗教式的救赎只能带来短暂的平和,缺乏了爱的救赎,找不到力量的来源。
继续在这场婚礼中扮演着一个边缘的家人,内心苦涩却无能为力。
没有《蓝色》中在巨大苦难中自我戕害,没有《呼喊与细语》中因为无法沟通而只能让颜色取代了姐妹们的情绪。
安妮海瑟薇的表演令人惊艳,苍白的脸色,黑黑的短发,叼着烟不羁的神情爆发出撕心裂肺的苦痛,完全看不见当初那个娇滴滴的公主模样,在一个看似没心没肺的闪亮青春里,住着一个苍老的灵魂。
于是到了最后,一切都恢复了宁静,桥归桥,路归路,即使是曾经互相伤害,即使是曾经相亲相爱,所有矛盾最后的解决方式都是让彼此都回到原点,父母离开了,妹妹离开了,姐姐,蕾切尔松了一口气,刚刚还残存的温情,在几天后重新归于平淡,各自继续属于自己的生活,我很喜欢这样的故事,所有人为了一件事情聚合,在聚合中彼此伤害,在伤害中宣泄爆发,在爆发之后黯然离去,问题依旧还是问题,矛盾仍旧暗暗涌动,生活其实是不可调和的,就这样放着吧,等着有一天慢慢稀释。
剧情本来也可以这样:心理学博士Rachel即将结婚,丈夫是一名黑人。
亲友们齐聚家中筹备婚礼,妹妹Kym也从戒毒所返家。
Kym的归来揭开了家庭中的悲伤往事,欢乐平和的气氛下暗流涌动,矛盾渐渐爆发。
Rachel夫妻两个家庭间由于肤色、信仰、价值观的差异,也摩擦不断。
然而经过混乱忙碌、状况频出的三天后,爱,最终消融了一切隔阂,解开了所有心结,Rachel和Kym俩姐妹冰释前嫌,Kym也在伴郎身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其乐融融的婚礼在阳光明媚的午后盛开。
——如果该片定位为每年暑期档都能看到的那种好莱坞肥皂剧,那么剧情基本就该按上面的路子来。
事实上要不是之前已经看过一些评介的话,光是片子的前十分钟,的确能给我造成这种错觉。
然而答案是No。
Kym多年前间接过失害死弟弟Ethan,似乎是致使父母离异、家人裂痕的导火索;但在Rachel和Kym的互动中,这条线却显得不太重要。
Kym对Rachel非常依恋,虽也有很多不满,但她非常迫切地要从Rachel这里得到信任和尊重,伴娘的人选不是她,去夏威夷度蜜月没有告诉她,都让极度敏感的Kym很难接受。
而Rachel对Kym的态度就更是微妙,她似乎并没有过多责怪Kym害死Ethan,当Kym从戒毒所回来时,当Kym险些出车祸、鼻青脸肿出现在她面前时,Rachel表现出的呵护和疼爱也完全是一个亲姐姐应有的标准风范。
但这两姐妹远非同一个世界的人。
Rachel各方面都很优越出色,Kym则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女孩。
而她们的父亲在给两人的关爱上并无偏颇,事实上按照我们的一般经验,家庭中的问题成员从长辈那里得到的关切往往反而更多。
父母相信好孩子的问题往往自己能够解决,而坏孩子则需要他们更多去操心。
所以优秀如Rachel,潜意识中对Kym却也深怀妒意——这一矛盾在婚礼座位安排的问题上爆发得最为明显。
在片子前面小半部分,Kym的任性和过于自我的确很招人嫌,很扫兴,尤其是婚礼彩排上那一段大煞风景的长篇大论,完全无视他人感受,完完全全的自我中心;就算是天使下凡只怕也受不了自己的大喜事上有这么个扫帚星在捣乱。
Rachel之前对Kym当伴娘、换衣服颜色等要求一直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直到这个地方终于忍无可忍。
而在姐妹俩随之而来的争吵中,Rachel完全占据上风,出言之刻薄让Kym疲于招架。
最厉害的是在吵得不可开交之际她突然抛出自己怀孕的喜讯,霎时间将气氛完全扭转。
Kym很委屈,大喊这不公平一是因为自己正在气头上,没办法马上喜笑颜开地去祝贺Rachel;二是因为两人的争吵还没分出高下(其实Kym一开始就落在下风),Rachel就把大家的注意力从她身上抢去了(这其实又是Kym过于自我中心的表现)。
作为全片第一处高潮,这一场戏真的非常精彩。
这样的姐妹感情,实在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常态。
虽彼此深爱,但无法充分沟通,因为所处的世界实在差异太大。
在这场以Rachel为中心的喜庆婚礼中,处处逞强但又极度敏感的Kym必然要黯然神伤,因为她无法融进这个气氛里来,虽然她真的很为Rachel高兴,可她过于尖锐和脆弱的自尊以及同样程度的自卑,使她的反应必然过激,overreact。
Kym的累累伤痕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给自己刻上去的,一方面自怨得不到所有人的理解,一方面又太无城府,任何心事都挂在脸上、脱口而出,怎么可能不受伤。
Kym的救赎,恐怕还是需要一份真正的爱情才有可能。
Kym走后,Rachel显得非常轻松,对于她的锦绣生活而言,这个令人头痛的妹妹是个不和谐的音符,令她又爱又恨。
在美容院她发现了Kym撒过的谎话,接下来她的反应其实也是overreact,因为这个谎话其实错有错着,带来的是好的效果(让Kym那个病友重拾信心),加之时过境迁,本不必多做计较才是;但Rachel觉得忍无可忍,她大为光火,不仅仅是嘴上说的“她撒谎就说明她戒毒没完全成功”这个理由,更多的是潜意识中对Kym的不满持续爆发的结果——试想如果这个谎言的暴露是在片子开头姐妹俩相见欢之时,Rachel可能笑笑发发牢骚就过去了。
从片中来看,Rachel朋友很多,肤色文化都不同的婆家对她也非常满意,显见她在生活中涵养甚佳。
但她和Kym针锋相对时的苛刻程度非常出人意料。
想来越能容忍的人,一旦爆发起来反而杀伤力越大吧。
说到底,这里的根源还在于Rachel虽然很爱Kym这个妹妹,但这种抹不去的亲情无法调和到她的价值体系中去,她不知道在自己一贯的生活模式中,如何接纳、理解和改变Kym这样一个妹妹,所以她能让则让,让不下去时的爆发就特别容易失控,Kym一脸伤痕出现在眼前时她的亲情流露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毫无滞碍。
所以对Rachel而言,Kym从她的生活中消失,对她来说是最轻松的。
Kym暂时离开了,那么一切又回到可以驾驭的正常轨道上来,麻烦虽然没有消失,可眼不见心不烦,日子能好好过下去再说。
因此,这个片子的结尾,不是“爱能抹平一切裂痕”,而是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Rachel和Kym的类似冲突从前肯定不止发生过一次,以后只要见面,只怕也难以避免。
这个家庭的生活在延续,裂痕依然刺眼,但既然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暂时离开了,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又可以再维持一段时间,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的,更何况Rachel即将到来的孩子又是喜事一桩。
其实这才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
每个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喜事丧事节日假日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恰恰是种种矛盾最易爆发的时候。
争吵后的拥抱是因为亲情化不开,并不代表问题从此解决、可以高枕无忧。
这个片子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它讲了三天内的事情,但又隐隐把多年前的悲剧轮廓勾出来了一点。
Kym终于去质问母亲,你当时为什么放心把Ethan交给我照看?
当时Kym已经在吸毒,可见Ethan之死并不是导致她走上歧路的原因,也说明这个家庭在Ethan的事故之前就已经存在很多问题。
Kym一直在自责自己害死Ethan(其他家庭成员想必也归咎于她,虽然出于保护Kym的缘故很少明言),可她终于要小心翼翼地问出这个潜藏心底很久的疑惑——到底责任是不是全部在我?
母亲的辩解非常苍白,随后莫名其妙的暴怒恰恰反证了她在这件事上绝对是有过错的——也许是当时她已有外遇并疏远了家庭(从她现在的丈夫出场那几个镜头和台词来看,似乎是个风度翩翩事业有成的商人),那一丝愧疚也不曾从她心中消逝,但她选择了彻底逃离原来的家庭,嘴上安慰Kym“也不全都怪你”,实际上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偏偏是把责任都推到了Kym身上。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是Kym和Rachel的父亲。
也许在家庭风波中他从头到尾都是最坚强但也最无奈的一个人。
婚礼的全过程中,这位父亲一力操持,强颜欢笑,却遮不住脸上的憔悴和苍老。
当Ethan的盘子骤现眼前时,他终于也爆发了,只不过他的爆发方式,和他的性格一样,内敛而无声。
欢笑中的突然冷场,其效果其实不亚于平静时的一声大吼。
说到这里又想到Brothers and Sisters,这个剧第一季我看了三遍,喜欢得不行;第二季就纯粹是凭惯性在坚持跟进;第三季终于没法再看下去了。
每一集都要捏点矛盾吵闹出来,然后每一集结尾的拥抱理解释怀都给人从此天下太平的错觉,反复折腾下去实在受不了。
这个剧其实终结在第一季结尾那场婚礼,一家子欢天喜地跳进游泳池的时候,是最完美的。
一拍再拍,就不得不为了剧情需要一再蹂躏人物性格和角色关系,这是生活类美剧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方——因为那不再是生活的真面目,而是写着“剧情需要”四个大字的面具了。
Rachel getting married,这样一部电影,真真切切照出了我们的生活。
有的时候我们是片中的主角,纠结于家庭中无法躲避的喜怒哀乐,生活在无奈中蹒跚前行;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片中那群宾客,出现在别人的生活一角,心照不宣地旁观着他们的欢悦与痛苦,明智而得体地拍手和大笑,并适时闪到一旁、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
这真是一部很棒的电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一个原本破碎的家庭,因为蕾切尔的婚礼,要重新聚在一起。
Kym从戒毒所请假出来,不是为了自己姐姐的婚礼,而更愿意自己家人能够重新接纳自己,因为她爱自己的家人,但家人恨她。
这种恨,似乎心照不宣。
Kym与姐姐的冲突。
Kym试图争取自己应得的爱,抢着当伴娘,不惜与姐姐翻脸。
然而,当她发现自己仍然是离心现象最边缘的水滴时,她崩溃了,在姐姐婚礼彩排酒席上,假似玩世不恭,向所有人道歉,尤其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大家的亲人,他们的弟弟。
酒席结束,Kym的道歉触发了姐姐Rachel的痛处,结果和kym大吵一架。
吵过之后,kym更加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与大家相悖。
在美容院,姐姐Rachel听到kym在戒毒所里编造自己的童年时,两人在一次发生争执。
我在想,kym编造的故事,首先大概是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过去,其次在她编造的故事里却有现实中缺少的姐妹情。
但这一次的争吵,kym离开了家,姐姐也不愿意去追回这个妹妹。
Kym与母亲的冲突。
Kym和Rachel的亲生母亲一开始就有提及,据揣测,应该是弟弟死去不久,她们的妈妈就离开了这个家。
在婚礼彩排的时候,她们的妈妈出现过一次,kym看来很喜欢妈妈,但是妈妈更爱Rachel。
Kym离开家之后,去找自己的母亲。
她想分担自己对于弟弟的罪恶感,但是她的妈妈当提到自己儿子时也很失控,结果两人动起手来。
Kym与父亲的感情。
如果比较全家人最爱kym,我想应该是她的父亲。
父亲不只一次去保护自己这个被排挤的女儿,希望大家接受她,并且原谅她。
但是,当看到自己儿子的碟子时,也难以掩饰自己的难过,kym知道,父亲也没有原谅她。
Kym的离开。
Kym拖着疲惫的身体回了家。
第二天当上自己姐姐的伴娘,真心的祝福姐姐幸福,而对于自己,她只能选择离开。
虽是倔强的脸,但是期盼自己的母亲,姐姐还有父亲能够原谅自己的过去。
当姐姐招呼全家一起切蛋糕的时候,妈妈的手伏在kym手上,相机的闪光灯结束,妈妈快速收回,妈妈没有原谅过kym。
婚礼结束,kym带着弟弟的照片回到的戒毒所。
导演并没有一开始就交待这个复杂的家庭,也没有过解释这个家庭造成如此局面的缘由,巧妙的运用“伪纪录片”的方式讲述这样一个略有复杂的故事。
所有的演员,都讲自己一直置于角色当中,就当真的在办一场婚礼,一切都是自然地真情流露。
这才是身边的故事,现实中很少有情感的歇斯底里,即使流泪,哪怕只有别人的一个眼神,自己都会害羞地微笑。
就是这种掩饰,还原了我们的生活。
而在一场欢庆中,受伤的人也只能默默将悲伤埋藏心中。
欢笑,歌唱,香槟,交谈,还有一颗颗隐藏的伤心。
蕾切尔,这个原本应该受到万千宠爱的美丽女孩,却因从小吸食毒品,并因为失误害死自己的弟弟,从而背负上了沉重的人生枷锁。
她渴望亲人的爱和宽恕,却又一次次的做出伤害亲人和自己的事情。
最后,她选择了大多数从戒毒所里出来的人会做的事情,远离亲人,独自生活。
然而,她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是继续堕落还是走一条更加健康和幸福的道路?
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
然而,从她偏执的性格和容易引人反感的行为来看,她的未来会无比艰难。
她的家人呢?
在照顾了她二十多年的时光中,在接受了她害死亲人的事实后,依然要活在她的阴影中,无论她是否在身边还是在远方。
尤其是她父亲,那个最爱她的人,一定会因为她的离开而伤心。
也许,最好的解脱方式,就是原谅,原谅别人,原谅自己!
表现亲情与家庭矛盾的影片,年龄大了后对亲情的感触总是会多于爱情。去年有部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影片《婚礼上的玛戈特》与这部片子情节类似。安妮·海瑟薇的角色与其以往扮演的角色确实有突破,她的表现也不错,但和安吉丽娜·朱丽一样,都还距梅丽尔·斯特里普有一些差距,呵呵~~
请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镜头很配这样的故事基调...配乐也不错...看着anne会有心痛的.....那个best man有像年轻时候的George Clooney~~
拍得像纪录片
片子还是略显沉闷........
公主也堕落
不是一般人能懂
每个人都是空洞洞的。现在我该是谁了?
Anne凭借在这部小制作影片的中表现或Oskar提名,算是迈出从青春偶像到优秀演员的重要一步。当然小制作的优劣在这部影片中依旧明显,更加真实且贴近生活的表现方式,但较慢的节奏和较弱的表现张力。不过不论如何,还是为Anne对这个问题儿的表演送上我的掌声。
看到了不同以往的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这个表演也能提名奥斯卡?
真是人多嘴杂有点晕
不喜欢AH 看的人烦躁
little boring
很好,我就知道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有一肚子的苦水,但最后一个拥抱啥的好像就都蒸发了,人人找到了新的方向。手提摄像机增加了现场感,效果还不错
Anne ... Help me
很喜欢这样的家庭剧
新手法,值得褒奖
非常讨厌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显得电影很粗糙.然后剪切居然也用了伪纪录片的方式.混帐东西.你是homemade DV吗!你敢做homemade AV吗!不过剧情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