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成本爱情片在当时算是非常特殊,比当今如潮水一般的都市爱情片时代要早了十年,而且片中没有霸道总裁,没有基情四射,只是讲述一帮小伙伴泡妞的故事,细腻的镜头和犀利的台词聚焦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将一个并不新颖的爱情故事拍得清新脱俗妙趣横生。
那真是一个依旧堪称理想主义青春肆虐的时期,夏雨、李冰冰、龚蓓芯、高旗......们玩世不恭的表象下,带着仍然对其时的大学生一代有一定杀伤力的真心属性,正是这样的围绕着夏雨对李冰冰的绝对痴心展开的爱情追逐,令影片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国产爱情喜剧,这在中国电影产业尚未发展成今天的规模的时刻,算得上一份珍贵的体验。
龚蓓苾快要上火车的时候,夏雨冲了上来。
他们俩抱在了一起。
夏雨忽然说,这么多年,你说咱俩怎么就没好过。
她可以是陪你一起闹一起喝酒的哥们。
听现场听你满口爆脏话即使你不肯刷牙,也不会嫌弃你。
她是你的小棉袄,是你无聊的时候的忽然会想起的人。
可是你永远不会喜欢上她。
你自己也知道。
刘蓉那样的姑娘,才迷人。
她神秘,她幽默,她笑起来的时候像个孩子,进退得当,表情正经的时候,又很漂亮。
又看了一遍独自等待。
隔了两年。
朋友说要写一个剧本,黑色的幽默的荒诞的,我说,两杆大烟枪那样的?
他说不是,独自等待那样的。
你身边总有这个或那个人,跟电影里的某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
可能是表现北京青年的东西多了,总觉得北京那些混混混混的青年特别的劲。
青春特别长,也特别生动,跟鸽哨似的。
ps 在结尾字幕里 看到大梅……
武仕贤的电影《独自等待》又获奖了,看到了夏雨和李冰冰的碰撞,这都让人激动。
电影描写的生活是北京人的,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无聊的,幻想的,茫然的,颓废的。
但是谁都离不开挣扎,挣扎在生活规则中,挣扎在世俗评论的争议中,独自等待着。
夏雨一出镜头,便知有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憨了吧唧的的楞头小子。
泡在吧里无所事事,叨着根烟消磨时间,想着在异地的李冰冰。
他受了当今社会的感情胜负论影响,努力熟记爱情准则,期待着爱情战场上的一场大获全胜。
这样的人很多,或者每个人都是。
我们受了太多的影响,害怕在感情上的付出最终获得的只是一场虚情假意的游戏,只有自己沉迷其中。
所以都会掩饰,都会退缩,权衡着自己是否太动情,是否太傻冒,是否显得自己很没有面子。
害怕被伤害,又太过虚荣,所以惟有等待。
相对他的感情,我更喜欢他追求理想时的样子。
被生活压抑的人们迷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样的挣扎让人们痛苦的想自杀。
放弃与坚持似乎都难以抉择,错误只是一瞬间的事。
无论他看上去是不是一个迷失在城市生活边缘的小青年,他都在继续着他的写作梦想;无论他是不是仍然在总编的轻蔑的眼光下把自己的小说改的不伦不类,他从未因为被逼迫而放弃。
而这种勇气是大多数人所没有的。
我们中的多数人只会在理想与现实中选择最现实的物质生活,精神早已被生活压迫的连苟延残喘的力气都没有。
大家放弃最原始的追求,如同对待自己的曾经的青涩和幼稚,一笑而过。
所以当他最终甩了让他没尊严的编辑时,我笑的很开心,这不能不说是理想战胜物质,艺术战胜媚俗的一次光荣的胜利。
李冰冰的刁钻而时尚的模样让我惊喜,竟因为她的几身行头和突然冒出的感性话语而喜欢上这个矛盾的人物。
也许有许多人认为这女生太轻浮了,不停周旋与身边的男生中间,吊着,最后却哪个都不要。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生大多受着冷眼。
我认为是一件挺无奈的事情,起码我认为看人不能太武断。
这些女生中有些是害怕孤独;有些是安全感太差;或者有些是自卑,来以此让自己自信……不能因此就刻上红字。
而那些隔离她的人们,大多也都是因为嫉妒吧,她们抢去了自己的风光,做了自己渴望的公主梦,自己却只能像吃不着葡萄的狐狸,否则哪里来的那么多义愤填膺?
戏里李冰冰只是个迫于生计需要挣钱的演员,累与压力还有生存是不用说了。
当下的冷漠自私,朋友的不景气,让她在巨大寂寞笼上心头时渴望得到相对无私的温暖。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只想让自己快乐些”。
然而,还是不小心或必然伤了另一个男人的心。
她想,这年头,还有多少人会认真谈感情,自己快乐就可以了吧。
看着她和夏雨若即若离,离开,回头……我觉得害怕,无力,我看到更多的人都选择像李冰冰一样为了简单的开心或者保护自己,玩儿着暧昧游戏。
于是,更多的真心被伤,更多人从此决定游戏爱情。
龚蓓芘是我非常喜欢的那类女孩儿,张扬,真诚,为爱默默付出,随性而不会对生活妥协。
她和夏雨那种哥们儿似的友谊当下实属常见,而像她一样为了心爱的人牺牲着的女生也有很多。
她们不是男人的梦中情人,但是却永远是男人失魂落魄时能够支撑他们的人,这样的感情不会如王子公主那样让人陶醉,但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永远纯净而安详。
感动我的到底是什么,是把夏雨送给她的每一件小东西珍藏在小铁盒子里?
是她放弃自己的感情而作夏雨追求李冰冰?
不是的,真正感动的只是那一种远离了纷繁的简单,简单的爱着,没有规则,没有胜负,没有虚荣。
她的爱情,是希望夏雨幸福。
当夏雨给她戴上那枚口香糖纸圈成的戒指时,她就已经得到爱情了,也就满足了。
所以我还是最喜欢她和夏雨在一起的感觉,那种轻松自在,真心与默契,让人微笑。
虽然,有些感情最终不会成为爱情。
我喜欢夏雨的那群狐朋狗友,让我想起我的那一票朋友,有时候那种白痴似的单纯让人总会感觉明天很有希望。
他们和夏雨一样,看着也是在肆意挥霍着自己的青春,不过也都有自己微薄的理想,也和命运抗争。
虽然结果有喜有忧,搞美术的龚蓓芘去了广州有了好的发展,贩DVD的进了局子,玩儿摇滚的被老总赶出公司,中外合资的吉他手流浪街头,执行导演还在给艺人端茶倒水,平时打个杂儿什么的……但这只是一个休息,结果还未揭晓,他们还要努力。
呵呵,一群让人难过的孩子。
他们暂时的窘境,或许有的人是因为追求梦想,有的是因为年华被荒废,但他们生活的热情,继续温暖着我。
这部片在我看来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所可以概括,那种叙事的真实让我更多地思考的是挣扎,寂寞,彷徨,伪装,虚荣还有简单,执着,善良这些更为真实而感性的东西。
这也是这部片子的魅力吧,让我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审视着自己,然后意味深长地回想生活。
同时在寂寞与无奈中等待着,等待着爱情,梦想,那美好的乌托邦。
我的F盘装的全是电影。
其中有个文件夹,都是些下了不太想看的片子。
好比鸡肋。
观之无味,删之可惜。
这部片子就被我安排了这样的命运。
可我得挪出地儿来装我私藏的王家卫侯孝贤岩井俊二彭浩翔全集。
所以同时赶三个场。
二分之一的电脑屏幕上映【独自等待】,另二分之一播放MANse电子杂志,一边用小刀从大拇指修到小拇指。
十来分钟后,扔掉刀片,夹肛提臀,正襟危坐。
再十分钟后,最小化MANse,全屏包给伍士贤夏雨。
夏雨迷李冰冰,龚蓓苾暗恋夏雨。
李冰冰只想做个朋友,龚蓓苾早就不想做哥们了。
对吧,就这么俗套的TVB三角模式。
跟画皮扑朔迷离的人物性爱关系压根没法比。
不过。
实在。
文艺青年儿偶尔还是要咬根黄瓜的。
所以。
最后自愿放低姿态,在豆瓣打上四星。
难得。
这年头,杜琪峰的我都只舍得亮四盏灯了,不容易呀。
有场戏记得最清晰。
迪厅里,灯光打起,音乐隐去,笨拙扭动的男男女女。
残酷的场景。
丑态的面孔。
肢解了场景,游戏不美丽。
你搭讪,我回应。
你暧昧,我勾引。
谁先露骨,谁先失利。
欲擒故纵,欲退还迎。
你低到尘埃里,我变成风筝飞到云里。
你对我爱理不理,我的心肝痛到绞肉机里。
跳场探戈,舞步华丽。
只要谁都别对谁动情,就能百毒不侵。
我们都别太当真,日后才能好聚好散。
我真的只把你当成好朋友。
我以为你应该以为我喜欢你。
不如我们重新开始。
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春天。
经典台词,一一模拟。
张小娴的名言金句:爱情来来去去 不过五个地方 酒吧 银行 商场 卧室 大街 也不过五句话 干杯 取钱 买单 要你 嗝屁。
昨夜还是内伤深重眼泪鼻涕,第二天一大早,还是得面若冰霜高傲优雅涂上厚厚的粉底。
我一直都在试着想把你忘记。
可是又贱到骨子里。
甘心被俘,乖乖举旗。
你一直在盼我热烈回应。
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
忘了是谁矫情诗句。
倾国倾城的冶艳传奇大抵如此。
这么远那么近,愈夜才愈美丽。
试探触碰,寻觅猜疑。
这是王道,乐此不疲。
洗洗干净,收起文艺。
独自等待,集体纵欲。
游戏开局了,也该上场了。
来来来,宝贝儿,这一出,换咱俩来唱对角戏。
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年轻时遇到貌似温柔可人的异性,总会据此展开浪漫的遐想,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事在人为,坚信童话是现实的演绎,所以喜欢了、彷徨了、表白了、被拒了、坚持了、感动了、交往了、甜蜜了、毕业了、分手了、工作了、再恋了、交往了、背叛了、受伤了、成长了、孤独了、怀念了、失落了、颓废了、随便了……电影毕竟是电影,与主人公不同的是,你几乎很少能遇到一个从中学时就默默关注你、帮助你、支持你、守候你到毕业、到工作的“哥们儿”,即使是曾经有过,可是你视而不见的眼神很快会让那个她或者那些她从你身边溜走。
而当你终于在经历多次感情挫败后明白:愿意等你的人已不在,而你将要等的人也不一定会来。
一个不喜欢你的人把你变成了玩世不恭、放任自流男人、一个喜欢你的女孩被你变成了爱慕虚荣、堕入尘俗女人。
从那以后,男人抱怨女人势利贪婪、三心二意,女人抱怨男人心猿意马、喜新厌旧。
感情不是科学,没有规律可言,所以,从那以后开始敬畏、并且远离感情这种无法驾驭的抽象事物,小心翼翼地把它深埋,对于此后遇到的看起来似乎有点像的感情缩手缩脚,怯于付出。
尤其对于感情和金钱都处于饥渴状态的年轻人们,在经历感情的失落后,一旦有合适的机会,总会义无反顾的投入现实的怀抱,去把握她们真正能把握的事情。
而不管男女,都把这称之为“成熟”。
等待需要极大的勇气,“青春”确实太短暂了,大多数的我们没有勇气为一个我们自己也无法确定是否会真的出现的人去守候、去等待。
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执着,而在于你等待什么样的人?
对于有的人,他/她等的那个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天文学家们遇到的挫折多了,可能多多少少会学会一点自知之明,当然也有些像长不大的孩子,带着不切实际的孤傲和自我膨胀满腹牢骚的过一辈子,也许在今后的感情和婚姻中,她/她们勇于给自己看不顺眼的伴侣一次又一次送上一顶又一顶的军人帽,也许不会,又或者收获几次半途而废的婚姻;对于另一些人,过去的经历已经成为他/她们生活中的负担,他/她们苛刻、甚至近乎严酷的审视着准备走进自己世界的人,被动地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待被人关心、被人爱,感情是绑腿跑的游戏,一个人努力是不行的,所以多少原本属于生命中的人来了又还。
也许偶尔,当再回到我们曾经去过的操场,坐在我们曾经荡起的秋千上,回忆那些扎着马尾辫、裙角的飞扬的年轻的人们,想起那时像蓝天一样纯净的情思,会觉得那是我们遗失的美好。
不过这是极端的例子,我们在“青春”尚有余温的时候,都飞快的学会了知足,愿意在平淡中感受真实,在真实中安享生活,生活本来就是妥协的艺术。
有时候想,其实我等的就是这样一个和我想法一样的一般人,可慢慢发现,如今现实中各种特别的人都能轻易找到,就是这种一般人难找。
有时候,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对方而失去自我,所以我能理解电影中的李静为什么暗恋陈文四五年而没有表白,你不是他/她“单上”的的那个人,过多的努力就是刻意,可能独自等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但是电影的剧本总是这么落入俗套,总要给观众一个温暖的结局。
电影会散场,可等待还要继续,更大的勇气在于要看到雨后晴朗的天空,让温暖的阳光照进略微潮湿的心灵,在今后的道路上越挫越勇,更要把握机会,不要在犹豫中让缘分一次又一次的擦肩。
大二的时候,在SMTH的BBS上看到了这么一段话:“玫瑰花的艳红,是给女子点缀的;薄荷酒的翠绿,是给男人浪费的;高楼上的灯火,是给旅人凝视的;我自己的孤独,是给我等待的那个人挥霍的。
”
也许我还不明白爱情 这是看完这部片子后的最大感受 或者说是更加确定了这一判断 想来可能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爱情 就结婚了 就有了自己子女 就老了 就离开这里 主人公是幸运的 至少让我感到他在电影的结束时有点明白了爱情的样子 一切都是未来 没有遗憾 年轻的我们 可能就是应该做一些属于自己的事情 定义自己的爱情 可以是象 <春逝>里的麦田 风声 飘雪 可以是象<东京爱情故事>里的等待 手帕 坦然 可以是象<倾城之恋>里的共赴难 同辛苦 也可以是象<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里的死亡 错失 回忆 也可以是象<会飞的海龟>里的纯洁 默默 执著 也可以是象<烟火>里的粼粼波光 充满美好想象……这些那些的表达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斑斓的爱情 但是它们在我看来都不是想告诉我们爱情应该是这样那样的 而是要让我们知道爱情就像樱花的树叶 没有两片是一样的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变得忽然不自信吗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变得忽然很有创造力吗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变得忽然精力旺盛吗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对周围其他的感情木讷吗 也许我们试图用这些必要条件 去推导出一个充分条件 发现那么多变得忽然 来判断是不是爱情 解开生活中的这个黑匣子 电影里花儿的独自等待 我想可以解释这一切 就是在爱情面前 我们没有办法从客观来判断是不是 而只好从主观上来追求她的存在 即使有一天当世界天都变了 因为昨天的花谢花开 并不是梦 也许这就是我们唯一可以为爱情定义的一小点
我从头到尾都面带笑容,看完这电影,却在最末,体会到一丝苦痛。
从幽默真实的生活出发,从陈文的角度看,简直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男青年泡妞大全,偶尔遇到自己的梦中清人刘荣,想尽办法接近讨好,却没想到刘荣不过一个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的女人,而一直暗恋着他的好朋友李静,也在此刻去了远方寻找自己的梦想。
而我,却对那个整天穿着随随便便的女孩儿,李静,有了触动。
火车上的她,该会吟唱什么样的歌曲,为这一切祭奠?
“给你的回忆,绘成永恒的旋律 神秘的谜底,温柔纯净的爱情 就逝去,就逝去 ”李静离开陈文时,心里还放的下么,能问心无愧的把回忆绘成旋律把谜底淡开笑颜么?
她存在流动的车厢里面,而他的身边,终究又溜走了一个人。
导演没有叙说太多她对他的爱恋,若没有说她保留了他送她的所有礼物,我也只以为李静只是个仗义的女孩。
心悦君兮君不知,隔着最近的距离做最好的朋友,个中滋味,也只能自己品尝。
在陈文和她两眼放光的谈刘荣,梦中情人梦中情人梦中情人,喋喋不休的刺痛她耳膜,她帮他出谋划策甚至不惜帮他假扮他女友。
只有在心爱人的身边,女孩才能绽放光彩。
我笃信,这时的李静是沉溺在这场骗局的,投射到陈文脸上的笑靥连连,若她是我朋友,我定要劝阻她,可这是爱情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
想来,自己何曾没干过这样自欺欺人的蠢事?
看到精心打扮的她,陈文惊叹道:“你也能这样漂亮!
”她自信又无奈地一笑,她本就是美丽的,只是他不知,他不知。
她爱笑,爽朗的简直没心没肺。
终究,她也是不会掩饰自己悲伤的人吧,所以更放肆的大笑,让眼泪都隐没在心里面。
她心里的苦,他不知,他不知。
他给她读他写的小说,她从来都能入戏,即便他写的不过庸俗。
他被出版社退稿,她鼓励他继续努力。
这样的女孩,不求回报的爱人,让人动容又不解,正所谓当局者迷啊。
她是想当他小说女主角的,他不知,他不知。
她的才华她的可爱她的善良她的纯真她的坚强...她,还是做不了他的梦中情人。
难道应了那句话,男人也喜欢坏女人?
浅笑一声,她也决意离开了。
陈文没忘记她离开的时刻,她是惊喜的,只是她知道,他仍是不爱她。
两人告别,命运从此岔开两条道路。
现实就像是一辆真正的火车,一旦启动,就有了自己的法则,由不得乘客喊停。
而一切,都只是窗外的颜色,只要一秒,就会成为历史。
也许只有回忆是可以冷藏的,但它真的好吃吗?
末尾处,浓重的蓝黑墨水写了那么赤裸裸的沧桑:献给所有在我身边溜走的人。
触及心底的墨印,多少人,在我生活中来了又走,而我却不自知?
这么说有点扯淡,但如果不这么说,又找不到更准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年末zhuai出很多钱进电影院,轰轰烈烈的大片子一个不落地全看了,后来买了《杀破狼》和《黑社会》来看,最后的最后,看到了《独自等待》。
这个片,精彩啊。
很有意思,很好笑,很生动。
有的地方这么近,有的地方那么远,让我很赞叹。
前面看过的片子,要么就是想吐,要么就是觉得特别扯淡,只有这个,看到心里去了。
以前看《看电影》一个关于此片的小影评,给了3个星,是那种各打50大板的评论。
意思是有好笑的地方,但是故事的桥段落俗,人物塑造不细致等等。
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轻信影评,看电影这事儿,就跟做爱和下馆子点菜一样,你非得自己亲身体会才知道是什么滋味。
还是我那句话,中国人有时候说话很难听,把电影评论叫做“骂导演”,把源于生活的细节丰富的电影叫做“俗”。
充分显示了国人的修养。
我也就跟着大家把电影中表现出生动的生活叫做“俗”吧。
这俗,俗的真是太好了,中国电影,就他妈特别需要俗的,不需要高雅,高雅了好几十年了,革命的高雅,政治的高雅,导演艺术创作的高雅,回顾从《定军山》以来的中国内地电影,有哪几部是真正说人事儿的?
真正视听流畅,讲故事一样讲生活的?
有哪几部是那么纯粹地拍电影,不站在任何政治立场,而只是一部追求“杂耍”的戏?
要不后来《小城之春》怎么那么受推崇?
我在电影资料馆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震惊了,没想到啊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看的国产电影!
这么真实,生动,人性化的中国电影。
中国人饥饿了几代人,就要赶快富裕起来,中国电影不靠谱地高雅了几十年,就应该赶快回归现实!
中国电影,赶快“俗”起来。
对于那些说《独自等待》俗的,嗬嗬,我有三个看法。
第一,谁他妈活得不俗啊?
哪个爱情故事不是那么几个套路啊?
谁的暗恋心情不是水生火热的折磨啊?
要真有新鲜的,拍出来给别人看,就真的好看吗?
会有共鸣吗?
那可真不一定。
人类5000年文明史,最多也就寻找出了180中做爱体位,你要是全都会用,一天用一种,也他妈大半年就用完了,剩下的都俗了。
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存在是有很多你喜不喜欢都会产生的规律。
这种规律的反复,并不意味着单调,反而会产生千万种微妙的变化,导致了“非常有意思”这种感觉。
就像180种体位,你虽然大半年都用完了,可是你很可能是跟一个人一直这么用,你下个大半年再换个人试试,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就算不换人,你就换一种环境,换一种心态去试,照样会不同。
这个道理用在电影导演身上,也很合适,同一个故事,你让两个不同的导演去讲,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张艺谋也可以讲《独自等待》,想象一下吧。
所以不要很简单地说“俗”,什么是俗,你真的能解释的清楚吗?
更不要随便用“俗”去打压一部本身很有质量的电影,要不然说这话的人就俨然是伍迪•艾伦《丈夫们和妻子们》中那个被带去知识分子聚会的应召女郎了。
第二,说这片子俗,其实是一种心理期望的失落。
受了几十年不着调的中国电影以及电影评论的误导,他们期望看到所谓“创作的高雅”,和自己生活完全无关的东西,这是基于潜意识里对自己生活的否定。
是一种农民渴望城市生活的本能反应。
希望“文艺作品”可以给他们一些“思想”和生活的“引导”。
我信奉电影出身“杂耍”,最本质的也是“杂耍”,它作为载体,可以被政治利用,被各种思想流派,艺术流派利用,但对于电影院那群黑压压的人来说,它还是“杂耍”,它让你进去看,不是让你看“意义”,是让你看“好看”的。
第三,说它俗,可能也由北京地域氛围太重的原因,很多“京味儿”让对此环境陌生的观众不容易体味,所以重点就放在看故事上,但这个故事胜在细节,而细节又非常的“北京”,所以外地观众可能只能体会到大致的框架,自然会觉得失落,毕竟,看电影不是看框架结构的。
就好像,陈文送李静的时候,两个人拥抱在一起,陈文说“要是有人欺负你,就立马告诉我,哥们儿坐下一般飞机去抽丫的”。
这句话,真是太经典的北京表达方式,“哥们儿坐下一般飞机去抽丫的”,哈哈,我说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好笑,但觉得好笑,就是因为领会了。
如果你说,电影的不足之处,就是它的“地域色彩”太浓,但是,这就是“杂耍”的一部分,每一部电影都是有根的,方言,气候,地域特点,人文特点,有些东西是你无法避免的,更何况,这些地域特征会给电影带来无尽的细节乐趣。
中国政策就是太统一,必须都说普通话,其实这是很不人道的,去年不是广电总局专门出了文件,要求所有电视剧都不得使用方言,引起一片质疑。
这是严重违背人类精神和艺术多元化的。
不过,你能怎么办?
社会环境的确可以决定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和鉴赏水平。
好的东西,活泼少禁忌的东西你都看不到,最后就根本不存在判断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的电影观众,真的需要迅速地朴素起来,真实起来,宽容起来。
我们都说支持国产电影,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热爱电影的人,支持国产电影并不仅仅意味着看,或者买票去电影院看,而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评论环境,人文的客观的评论环境。
而中国的电影,需要迅速地“回归”中国本土生活。
外国人到中国找孩子,高高在上的爱情故事,打打杀杀的黑社会最后说“还是要从良”这种道理,胡编乱造的神话故事,在“回归”这种需求上,终究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另外,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真喜欢《独自等待》里面的细节和台词,也可能是我的生活就这么近。
经典台词比比皆是“一进屋就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我想宠物都是这么过一辈子的” “我要是出名了,就不理你们俩” “我下辈子给你当奴才”“去拿点鸡翅膀”“哎呦,不成,我腿麻了”。
“哥们儿坐下班飞机去抽丫的”总之,是笑料不断,我从头笑到尾,最后是意犹未尽。
镜头连贯,夏雨的表演出色,特别是中国人很弱项的台词方面,每个细节,电影的其它小线索都朴素到位,这些,其实很多人都像我一样赞赏。
终于如愿看到了这部电影,之前的种种报道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可以预想到看这部电影时的喜悦,伍仕贤没有让我失望,我再一次被电影的魅力征服,这种感觉只有很少数电影的能带给我.开场的对话场景就充满了现代感,泡妞这一男人间必谈的话题立刻就吊起了我的胃口,特写镜头的运用很好的捕捉到男人聊泡女人时的那份自信和不屑,但当陈文在实战中运用时却是遭到了美眉一巴掌的回应。
想像毕竟不是现实,影片一开始就表达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奉劝每一个有过初恋,有过梦中情人,追求过梦中情人的人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你可以从电影的很多场景对白中找到自己,同事昨天一直向我们推荐这部电影,说很好玩,不错,这部电影几乎是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开始和结束的,但真正和陈文感同身受的人应该也会和我一样,笑过只后只想找到热闹的地方大醉一翻然后痛哭一场,因为电影,我们想到了自己,想到那曾经以为的爱情,想到看着它离去而无法挽回的瞬间,曾经,我们也和陈文一样看着心爱的人,看着一份爱情,从身边溜走却不知如何留下。
一个是梦中情人,一个是暗恋着自己的好朋友,陈文所经历的爱与所爱代表着爱情的两面性和矛盾性,很多的时候当我们在抱怨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同时,另一个人却在身后为了得到我们的爱而独自等待着。
李冰冰演的那真叫一个好,第一场出场时的慢镜头便让我等像夏雨那般倾倒,SHE的superstar作背景音乐很符合当时的氛围,只不过自我介绍时,那位自称叫谢霆锋的帅哥,让这个场景最终以冷幽默收场,接下来陈文和刘荣的对白就是泡妞高手的常用技俩了,伍仕贤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但对中国男青年的泡妞绝招倒是手到擒来,而影片大部分场景都选在酒吧拍摄也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讲故事是种能力,所以同样是一个很普通的爱情题材从伍仕贤的手里拍出来就是如此贴近生活,让人感同深受。
夏雨为了陈文这个角色等了很久,可能他在现实中就是另一个陈文,所以他的表演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难度的表演,好像当年夏雨追袁泉就用过不了泡妞的招式,意外的是影片最后袁泉还真客串了一把,而且客串的很衔接,很具有喜剧效果,反之,雨泉的客串则可有可无,多少有点吸引票房的味道,高旗的表演倒还本色,只不过听他说话真想唱歌,嗓子过于好了。
发哥最后的出场,可看作是整部电影的升华,也难怪导演死活要把发哥请来客串,因为发哥的出现就像任何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变为可能一样,爱情也是无法预测的,它没有规律可循,你可以说那是命运,那是缘分,但你却无法看透,所以,很有时候当我们在为一份得不到的爱苦苦等待的时候倒不如换一个角度看事情,或许那个真正爱你的人就在你身边,如果你懂得爱,你就不应该让她(他)从你身边溜走!
此外,像很多导演一样,伍仕贤也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了一把,还自称是“中外合资产品”,最后他在国外的大街上弹着吉它卖“思维”后现代意味十足
上次在电影院看阿汤哥的《世界之战》时,正片放映前的国产电影预告《独自等待》颇吸引我的注意。
昨天便下载了,今天观赏之。
国产影片里,一直特别关注那种与周围的生活、环境差异不是特别大的类型,比如《开往春天的地铁》、《天使不寂寞》等。
《独自等待》(导演/编剧:伍仕贤)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夏雨在其中饰演男主角,是一家小古董店的老板,平常喜爱恐怖文学创作。
他一直等待自己理想化的爱情,用他的话来说,他的梦中情人必须是身材36-24-36、幽默感、出门的时候不会每次都让他付帐,不会表扬自己不会臭美…… 而李冰冰饰演的女孩刘荣恰恰是完全夏雨眼中的梦中情人标准的。
自从他邂逅并且认识这个女孩后,他就为之着迷并且疯狂,并且尽一切努力追求和表达自己的爱。
而刘荣对他的感觉似乎是若即若离,一直口口声声喜欢他又一直声称希望两人只是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夏雨的身边有一帮子好朋友,那基本是他的智囊团,每当他在追求刘荣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这些朋友就会向他陈述他们的一通见解或者提出一系列的建议。
当然很多建议不免是馊主意。
而龚蓓苾扮演的李静则是其中的一个朋友兼同学。
李静表面上有着看似不羁的外表以及新新人类的风格,但影片后半部分却体现了心里柔弱细腻的一面,因为她一直暗恋着夏雨。
在闹过一次生日的笑话后(其实我对于这个细节很诧异,这个细节完全是感觉照搬流行笑话里的内容,并且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那样夏雨就会把自己衣服脱了)。
夏雨好久没有和刘荣联系,刘荣却在一个晚上找到了夏雨,在这里李冰冰和夏雨有一段激情吻戏。
夏雨以为他的梦中情人走出梦境了,到商场去给刘荣买她喜欢的东西做礼物时却看见她和一位大款式的男人亲昵地走在一起。
夏雨失落了,而刘荣追上来说“我只想活得快乐,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这有什么不对,有什么错。
夏雨在街上恍惚地走着,这时的音乐和他的心情一样,他跑了起来……而后来刘荣到他的小店找他,说希望他能忘记以前的事继续做朋友,夏雨没有怎么说话,刘荣走了。
而门外的李静把夏雨开玩笑送她的锡箔戒指挂在树丫上…… 片尾夏雨有段旁白: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梦中情人,也许她所拥有的特质和个性根本就不适合自己。
我敢肯定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适合我的女孩。
想起夏雨在迪厅里感慨现在的女孩变化太大的镜头(那时画面出现满脸打孔或者拼命抽烟喝酒的女孩)。
这孩子,确实是一个追求理想化爱情的人。
现实中也老听到周围男生如此感慨。
所以觉得影片某些方面还是抓住了现代年轻人的一些心态。
喜欢影片随着情节不断出现的音乐,比如SHE的“super star”、许巍的“蓝莲花”以及羽泉的“奔跑”等。
片中关于恋爱的很多话语都幽默而让人回味。
另外,里面明星汇萃,非常多的客串明星如英达、吴大维、葛存壮等。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出现主要演员姓名时的那段扫尾镜头还是非常搞笑,尤其是周润发居然出来问“小伙计啊,听说真有卖我的内裤啊”。
这个结果估计会让很多人会心一笑。
另外,在夏雨说“如果生活是和童话故事一样的话,我就有个特美好的结局。
可这是现实,还想怎样,难道下个进门的就是我未来的对象么”后,进门的居然是袁泉,夏雨现实中的恋人,这个安排也是很巧妙。
只是袁泉很快就被一个秃头大款开车带走了…… 最后,该片的结尾字幕与镜头称“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于我们,有多少人从我们身边溜走?
不知道,那就让我们独自等待吧。
总之,整部电影很轻松不压抑,但又值回味,确实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
推荐一看。
夏雨傻乎乎的。250一个。李冰冰演得是真好。龚也很棒。高旗挺逗的。里面很多话都特经典,比如:不好好活着就赶紧去死吧。女人很没劲,你也很没劲。
龚蓓苾是不是将爱里面那个广州女?
太幸福了,走出影院的脚步都变轻快了!一张完全拉回世纪初的大碟。经典浪漫喜剧的完美本地化(Richard Curtis的结构,John Hughes的幽默感,Cameron Crowe的人情味),胶片温暖的色彩,在这市井味儿的北京就算独自等待又如何。
这。。。我好像看过啊……这么巧吗?也是写小说的…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挺好的,但是2023年再看总觉得充满男凝
流畅,有现代感
前4分之3 尬到飞起... 非常直男式的追法。李冰冰角色绿茶婊到那个程度... 都看不出来。真是被爱情蒙蔽了双眼。.... 总之还是挺现实的情节。但是我真的不喜欢
看的犯困,不是夏雨真的看不下了。终于88'22后许巍的《蓝莲花》来了。
到底什么是梦中情人?爱情是游戏?游戏有规则?在你身边偷偷溜走的那位是不是你的心疼?也许影片讲的就是这样的都市情感,很多的梦,很多的规则,很多的游戏,很多的说法,缘分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爱情又是什么?在生活中少了什么?其实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只要坚持自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就可以,就像规则一样,社会有自己的规律但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男猪脚太丑,片子又一般……
卡司也太酷炫!很多小彩蛋很妙!伍仕贤是电影感非常好的导演,里面有很多对电影形式的把玩,叙事上也绝不枯燥,也因此冲淡了直男感给人带来的不适,反而会觉得是可以一笑置之的天真男孩气。李冰冰这个角色好适合高圆圆来演……但我还挺理解她的行为想法的。小高旗依然是最偏爱的少年郎!
谁曾经不是那么der的骗自己她是真心喜欢你、愿意跟你过苦日子?哪个曾经不是一群朋友给出着各种馊主意帮你追妞儿?但柏拉图式的爱情离这个城市太遥远了,那串彩虹气球是抓不住的,后青春期的最后一点火花营造出的假象也终会消散。人生哪能处处理想,“你最想要的东西,其实就在身边。”
看到故事会感动多半是自我带入了,情节再好情感再细腻也不过是个引子罢了。就献给从我身边溜走的那些人吧……是不是有时没有爱情撑腰也挺好的,因为说不定下个进门的就是我未来的对象。
导演李阔口中《银河写手》的灵感来源,不过我感觉二者的共同点仅仅在于北京地域文化、接地气的表达和结尾惊喜彩蛋,且本片的地域性笼罩在浓厚的回忆滤镜里。本片侧重于刻画年轻人在爱情和友谊里幽微细腻的内心世界,其青春质感就像打在竹林里的春雨,清新而潮湿地撩拨着我的心。最打动我的还是千禧年附近的粗粝时代质感,无论是对青涩演技的怼脸特写、对王家卫的拙劣模仿、靠着大段内心旁白推进剧情节奏,还是流行歌曲的滥用(“Super Star”里的一见钟情和回忆蒙太奇、“蓝莲花”里的分手不应期、“奔跑”里的人物结局交代)…这些“粗制滥造”让我反倒讨厌不起来,而是感受到电影的原初生命力与真诚表达。可能就像我喜欢《毛骗》一样,我永远怀念那个我出生的年代,那个开放包容、百花齐放、敢爱敢恨、有着无限可能性的黄金年代。
呃可能每个年代都有独属于它的张嘉佳.....演员状态的确都好,毫无厌女自察的特权顺直男叙事在千禧年初宽松创作背景下显现出一种非常残忍的真诚
05年的片子让我总有种95年的感觉…
电影拍出来14年了,看得蛮尬…
诶马那些歌我当时都听过,真老了
献给那些从你身边溜走的人。最心水的国产片,每个视角都很真实,片里的角色像活在身边,有一位朋友甚至看了两百遍。理解刘荣,美和梦都要钱来垫,曾经心动恨不起来,依然怀念愿你幸福;喜欢李静,因为不会表现自己,默默的奉献往往不起眼,有些时候就是要接受遗憾潇洒转身;支持陈文,无望的漫长等待感同身受,纯爱和站着挣钱在现实面前只是鸡蛋,纯粹和坚持可贵。看到了一代年轻人的闪亮、渴盼、挣扎、愤怒和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心塞又治愈。喜欢那句: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
emmmm现在看不了这么男且这么自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