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考了下大家的理解,觉得大家说的都挺对的,呵呵。
可是还是发现了很多自己没理解的地方,比如1.镜子破碎时在场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弟弟没有被复制?
或者出现多重人格的迹象?
2.我想每个镜头都不是平白出现的,弟弟和弟妹回家时出现了一个亚洲人,就是那个橘子滚下楼梯的人,他口中念念有词的说他的妻子最后弟弟进屋前疑惑的看了楼上一眼。
这家人的出现是巧合吗?
3.好吧,也许女主角在出车祸之前就被杀了,浴室中的"gina”见到自己尸体的时候,明明感受到了杀人的快感和被人杀的痛苦,复制人真的可以把双方的感受也复制进来了吗?
4.如果说是多重人格,为什么女主角能看到男朋友的尸体?
真是亦真亦幻吼吼 最后多说一句,镜子的破碎是引子,可看这部电影依旧给我一种情节不够明朗的感觉,好像电影被人掐头去尾的只播出了中间的一部分。
好吧,我承认是我才疏学浅所以才看不透,但就气氛烘托来说,个人觉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打分这样低。
看的过程中感觉气氛一直很压抑很恐惧却无法真切地说清楚到底我们在害怕什么。
从父亲生日宴上镜子破碎开始,这5个人即迎来镜中世界的自己。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鬼片,5个在生日宴上已经挂了的人逐步找回“弥留之际”的记忆,最后慢慢认清自己已经死了的事实,后来证实情节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碎镜,是镜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交集的征兆,5个人在生日宴突然有碎镜,接下来就开始遇到另一个自己。
影片有多次碎镜的场景,每次都配有非常尖锐的破裂声,给人非常大的“不安”和“干扰”,因为那是一个“破坏”我们祥和世界的声音和景象。
第一次伏笔,吉娜给斯蒂芬打电话的时候,在电话那头的斯蒂芬,场景很嘈杂,工人打碎了一片玻璃,吉娜和斯蒂芬不得不中断通话。
第二次破镜,在一片热闹悠闲又欢乐的生日宴上,尖利的破镜声,让大家的欢笑声戛然而止。
随之,大家都感觉好似有异样的事情要发生。
接下来,身临破镜的五人,迎来一个又一个破镜。
整个电影并没展现“镜中”的世界,只有现实的世界。
镜中人,破镜后,从镜中出来,扰乱了现实的世界。
一模一样的人,为什么有非常反面的特点:现实中,眼神柔和,吉娜工作能力强,兄友弟恭,和男朋友关系融洽,虽没同居,却礼貌并尊重对方。
镜中吉娜,眼神凶恶,走路带风,趁现实中吉娜上班后,破镜而出,和现实中的她,打扮一毛一样,妹妹你大胆地往上班的地方走,一副完全侵占他人世界的模样。
这是整个影片第三次破镜。
镜中吉娜出来后,不与人交集,喝了现实吉娜的咖啡,高调下班。
同事说看到已经下班的吉娜,以为她忘了东西又回来,现实吉娜莫名奇妙。
镜中吉娜给斯蒂芬打电话,未接听,这时在电话亭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开车离开,跟踪,来到普米利尔大道的公寓,跟上去,杀了现实吉娜。
这一段杀害现实吉娜的镜头并未展现,而是镜头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角转化成了镜中吉娜。
她看到自己和父亲的照片,感觉很陌生。
用塑料袋杀死吉娜,开车离开时,发生车祸,镜头虽然闪得很快,但是对面来的并不是“现实吉娜”,而是镜中吉娜幻觉的另一个自己,她刚杀完人,心有余悸,还沉浸在有两个自己的世界的恐慌中。
发生车祸后,镜中吉娜被救。
生活在了现实世界,选择性失忆。
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有镜中吉娜这回事,记得自己和父亲男友感情很好,其实就是镜中吉娜渴望取代现实吉娜的生活。
一个可以杀掉另一个自己的人,想取代自己的世界,就是要享受这个世界的温暖人情,而将自己的冷酷,凶恶忘却。
每个人都有极反的两面,善良的你,凶恶的你,热情的你,冷酷的你,平静的你,焦虑的你。
一样的模样,有时候你是你自己,有时候你是那个讨厌的自己,就在这种转换和渴望中,我们压抑,寻找,期待见到真实的自己。
假如重新来一次,你会选择如何生活在这世上?
第四次破镜,是隐形的破镜,就是镜中斯蒂芬杀死现实斯蒂芬的过程,没有展现,但是车祸后镜中吉娜,用现实吉娜的身份发现斯蒂芬的不一样(现实斯蒂芬已经不存在了,镜中斯蒂芬冷酷,血腥,无情的表情,不是吉娜想要的样子。
)第五次破镜,是父亲在洗手间洗手时。
看着镜中的自己,一股寒气逼来,加上配音惊悚,他定定地看着镜中的自己,离开。
之后破镜,镜中老头出现了。
这部分没拍出来,但是后来清洁工清扫碎片时有呼应,说一早上就看到破镜了。
之后,吉娜来到斯蒂芬家,斯蒂芬要遛狗,狗想咬他,连狗都发现这是另一个斯蒂芬。
斯蒂芬看着陌生的家,久久站立不动。
洗澡的吉娜发现楼顶漏水,她尝试去看发生什么事情,被斯蒂芬喝止。
后来她终于发现,楼顶藏着被镜中斯蒂芬杀害的现实斯蒂芬的恐怖的尸体。
吉娜做梦,梦见凶狠的斯蒂芬,镜头交替出现车祸一幕,以及她打电话时看到另一个开车的自己,被自己杀死自己的梦惊醒,她想重拾记忆。
接着吉娜接受心理治疗,并做身体检查,拍片,医生发现她心脏右位,和正常人相反。
其实这个镜头一开始也有,就是现实吉娜发现有病人的心脏位置相反,说明镜中人的出现不是从吉娜一家开始的,而是整部影片都存在的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经常有镜中人取代现实中人。
除此之外,在地铁上戴着宝石戒指的老妇人,后来在地铁上也又次出现过,不过从原来慈祥地抚摸戒指到指着鼻子大声说话的样子(镜中人)判若两人。
吉娜的弟弟,和弟媳妇,他们的亚裔邻居,那个不小心把橘子掉落到楼梯上的男人,说自己的妻子怎么怎么了,没说出来,门缝里有个酷酷的胖女人(是他老婆)应该也是镜中人。
到了弟媳妇这里,电影基本已经扫尾了。
前面总是出现破镜,也出现双面人物,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镜中人是会杀死现实中人的,他们那么危险,那么暴力,却杀之取代现实世界。
在车场想找回忆的吉娜,电影出现第六次破镜的声音,接着两只狗厮打在一起。
不仅有镜中人,还有镜中狗,这两个世界,势不两立。
接下来,电影准备收尾了,现实父亲,现实弟媳妇相继挂掉,镜中弟弟出来了之后,漠然地看着自己的画,一直没有转过脸来。
吉娜终于找到了记忆,她就是镜中人,是她杀死了现实吉娜,成功取代了现实吉娜。
她生活在一个镜中人和现实人混合的世界中。
她流眼泪,这泪水不知是否含有杀害另一个自己的悔恨,亦或是成功取代的庆幸,甚至是期待的美好的现实世界中混有镜中人的无奈?
我走这一遭,到底是不是对的?
我生活在另一个看似美好的世界中,是不是更幸福?
我为什么要从另一个世界中踏血而来?
我们总是有多个想象的世界,在不同的世界我们长得一样,经历着不一样的选择,有的我真诚,有的我虚伪,有的我美好,有的我邪恶,我时而幻想完美世界,时而被这周遭的变化弄得痛苦不堪?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又要到哪里去?
镜子中,我们看到自己的脸,容光焕发,一无二致。
镜子的里面却隐藏了一个冰冷阴沉的世界。
有人说这是一部描写自我与本我的电影。
这,在我看来,有些勉强,未免太过沉重。
性本善或者性本恶的问题,不属于这部影片讨论的范畴。
若强要说是在反映人的两面性,那善恶两方应该相互交替,可影片从始至终,邪恶的彻底地绝对地无庸置疑地轻而易举地毫无理由地摧毁了相对善良的,这是相当荒唐的,也是我无法接受的。
所以,这只是一部惊悚片,并没有更多深刻的意义在里面。
心脏长在身体的右边,那注定是极其诡异的。
当你迎面遇到一个心脏与你同侧跳动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
那感觉如同迎面撞车,必定遭到巨大冲击。
心脏在右的人,是逆行在人间的人。
是原本不应该存在于世上的镜中人。
车祸现场反复的慢镜头,气囊突得膨胀鼓出的慢动作,当时的你有什么感觉?
几个凶杀的场面还是有些可怖,尸身泛白的场面让人生理上很不舒服。
影片的画面处理剪辑还是很紧凑的,一直都是暗哑警惕的调子。
医院里的心理医生那一群个个都像鬼。
只是,女主角拿照片给他父亲看的时候,如果那是正版的父亲,“或许照片里的人并不是我”这句话,是不该说的。
看他的表情,又不像是残酷冷漠的盗版人。
这算不算一处Bug.
标题和评价是给那些像我一样在看电影之前不看帖子内容的人看的,我觉得被人玩弄了。
影片拍得特玄乎,却只能是故弄玄虚,整个84分钟下来,我光记得一件事:女主长得真像基努李维斯啊!
尤其是开头第一次洗澡后抹掉镜子雾气的那个镜头。
(芷宁写于2009年3月25日)对于这部埃利斯第二部自编自导的长片,有评论这样认为:“导演肖恩·埃利斯善于创造有想象力和冲击力的视听段落,但是故事线的编排和情节的铺陈是他的弱项。
”此评价评得很中肯,埃利斯于视听方面的创造力和特点,观众已在《超市夜未眠》的短片和长片中感受过,其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臆想世界和新鲜美妙的画面构图,令观影过程不啻为一次悦人眼目的视觉之旅。
在这部埃利斯编了好几稿的《破坏欲》中,其拍摄手法依旧突出,构图立意别致丰饶,场景切换干净流畅,并以画面的渗透或交叠来推进、解构剧情,如有关撞车的镜头,在剧情行进到必要时,还以不同角度和视角的回切重放来再现两车相撞的细枝末节,再如,利用灯光的远近强度,来突显特定场景戏份的诡异和人物的紧张心情。
虽然在视觉上,该片依旧具有相当的优势,但拂去烟云花火,其主要情节则显得相对单一,且在叙事节奏上有少许的滞延之嫌,这或许和其太诉诸影像风格有关。
不过,即便有这些小问题,作为一部惊悚片,《破坏欲》还是有不少可圈点之处的,至少它胜在对特定环境氛围出色的营造、烘托上。
倘若再稍稍仔细一点便会发现,该片不仅有惊悚、悬疑、血腥和暴力,也不仅仅炫技于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而是在探讨人类惊悚恐惧的源头方面具有一定的带入性。
整部影片仿佛一场无休止无法醒的迷梦,甚至是恶梦连连,且有着明显的梦中梦,梦境中人的作所作为仿佛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隐秘性,自始至终的冷色调、阴郁气息和不时出现的多视角拍摄,更是渲染出了一个气场诡异、不同于日常惯态的谜样世界。
如主角吉娜(琳娜·海蒂饰演)沐浴时或在地铁通道奔走时,镜头常出没于、聚焦在其身后或左右,令一种逐渐富集并临近极点的恐惧和慌乱始终萦绕在吉娜周围,也呈现在观众眼前。
很高兴埃利斯采用理查德·詹金斯出演片中父亲一角,虽然又是配角,但这个角色绝非只为詹金斯超长的演艺履历表上添加了可有可无的一笔。
片中的鳏夫约翰(詹金斯又演了一回鳏夫)作为美驻英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每天从事着繁多枯燥又不能出纰漏的工作,这似乎暗示了他有一些心理特质,如他是个具有很强警惕心且多疑的人。
詹金斯一出场,就以其内敛自制的表演来暗示戏份的心理层面,其表情的老成持重和举止的简单停顿,都似在预示着这部戏于人的心理层面是有诉求的,至少是想要观众去深入思索的。
片中总出现镜中影像和光面反射等场景,角色日常的生活世界常映在镜中,而镜中呈现的实际上要比肉眼能看到的多很多,或许,在埃利斯的解读中,人们肉眼能看到的镜中自己只是一种最为世人接受的美好表相,镜子实际上还映射了自己的另一面,例如比较阴暗的那一面。
影片里的镜子还常处在突然破碎的状态,与其说这预示着不祥,倒不如说这个破碎仿佛将镜子所看到的、并禁锢囚禁着的人类隐藏的一面给释放了出来,而墙上残留的镜子碎片也照映着同一张脸的不同角度,因为碎片的反射点发生了很多变化,于是,那些脸看上去扭曲而变形,其中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埃利斯的镜子映现了人类心性的各个角落,包括那些平日里包裹的很好的见不得光的地方。
另外,颇有艺术口碑的埃利斯此次貌似还有个观点欲借此片传达,即驳斥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艺术工作者常常容易心理出位,甚至人格分裂者大有人在。
埃利斯想说的似乎是,这种分裂不是艺术家的专属,有时候从事最理性工作的人也会因过分压抑、过分理智、过分自律而引发心理故障。
片中吉娜的弟弟丹尼尔是一位画家,虽然他偶尔看似奇怪,如在画室里对着自己的画作似“入定”般呆滞,对女友凯特进门的招呼置若罔闻,事实上在片中,丹尼尔却是心理最健全的一位,而其他非艺术职业者,无论医生、建筑师还是公务员,都在惯常的表现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许凯特那甜美的笑颜下有着更多的冲动……片尾丹尼尔去医院找吉娜,在看到姐姐的一刹那,他却仓皇掉头便跑,因为他看出了其中的门道……http://nicolew.blog.hexun.com/30952642_d.html
本来我没打算写评论,自己文笔也不好,但是看了几位的讨论后我坐不住了。
有些分析简直太那个了。
先说说我对剧情的理解。
女主角一家五口在一起吃饭时,镜子突然破碎,国外好像迷信这个是不祥之兆,一家子嘻嘻哈哈也就没当回事。
之后女主角多了个复制人,女主角开始浑然不知,后来在街上亲眼看到了,还尾随了一下……恍惚中女主角出了车祸,丧失部分记忆。
出院后女主角意识到男友变成了另一个人,她隐约觉得男友要对她不利——但是,一起睡了一夜也并没发生什么不测(有点可疑哦)。
好了直接跳到杀人部分,也就是复制人之谜的解密部分。
美丽的弟妹刚勾起部分男观众的情欲就被自己的复制人一镜穿喉了,之后复制人收拾起作案现场。
原来复制人是想取代正版,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后女主角也在男友家阁楼发现男友的尸体。
紧接着父亲也遇害了。
女主角再打给弟弟,事情都急到这份上了,女主角也不要求见面,啥事都在电话里说,我都替她急死了,当然这也是编剧故意为之。
弟弟告诉她,你车祸前跟踪而至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家啊。
女主角开始胃疼,跑去自己家发现了自己的尸体,凶杀的记忆被激活,女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我是个杀人犯!
……悲痛与自责很快就平复了,毕竟复制人也是人,一山不容二虎(有点强盗逻辑),自己还是好好活下去吧,还能救死扶伤呢。
女主角的傻弟弟在镜头之外也意识到了真相,跑来找姐姐。
姐姐也坦白:我不瞒你了弟弟,我就一副半死不活的脸给你看,你能跑出我的手掌心不。
弟弟跑。
片子自始至终其实是有两位女主角,大约是两人街上相遇那里为分界,之前女主角为正版人,之后女主角无缝过渡到了复制人,谁要说我当时就看出来换人了,那他就是吹牛逼。
复制人怎么产生的?
纯超自然力量,这是一部鬼片。
车祸后女主角脑海里有一个画面:家人坐在餐桌边,都阴沉着脸,很恐怖的表情。
那些应该就是复制人。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科学不和谐啊。
科学的解释是,他们一家子都是人格分裂,镜子一碎,他们心理暗示都很强烈,导致他们全都变成了另外一重人格。
根本就没死过人,你不要从这渲染恐怖气氛,宣传血腥暴力了!
呸CCAV没一个好东西!
那最后女主角的心脏怎么跑右边去了。
我不信她作为一个专门拍片子的女医生竟然不知道自己心脏一直不正常。
而且弟妹照镜子时,镜头告诉我们,在镜子背面有个自由活动的小妹妹,难道这也是弟妹的主观幻觉?
一边照镜子还得一边吓唬自己玩,真不省心。
对了我们从小都知道举一反三是好习惯,有些朋友又开始琢磨了,女主角其实不只两个,其实她被复制了两次,一共三个女主角。
然后再算上她爸她弟她男友她弟妹,哎呀手指头都不够用了。
我觉得也有道理,但我这人不相信自己的狗记性(咱也确实没老惦记着别人的伤疤),于是打开电影重看了几眼,我可以告诉大家,女主角已经不咳嗽了!
而且她的伤疤自始至终一直在左边,根据镜面对称原理,复制一次,左边的伤疤就会跑到右边去。
伤疤位置压根没变过,我放心了,不吓唬自己了。
说实话,我看到某些网友言之凿凿、而我看片时丝毫没意识到的分析,心里着实一惊,感觉自己怎么这么废柴。
但是细想下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不禁想起一个《柯南》最终结局:一切都是柯南的幻觉,柯南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里,YY着自己的名侦探梦。
有人说你这创意好,小孩看不懂,太成人了。
窃以为,他那就是放屁,拿着YY当本事。
YY的故事不是谁都能讲的,讲好了那是大师,比如某大师(坚决反对剧透),他的某部电影我仅能看懂主要剧情就很享受了,真实与幻想融合的扑朔迷离,而又合情合理!
以我的水平就不探究电影细节了。
我知道大家看电影都很多,片子看多了都精了,希望可以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这样咱也算没白看电影,能看出学问来,寓教于乐多好。
但我觉得看电影时想像力不要过于丰富,不要琢磨电影里根本没有的意思。
就好像某个作家的文章被某小学试卷拿去做分析,问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作家说我都不知道我要表达的是卷子上写的那个思想!
说到底就一个意思,是应该接受电影里明白儿告诉你的,还是采纳自己发散思维产生的智慧结晶?
谢谢。
(注:本人绝没有暗示说某些观众存在精神问题的意思。
本文解释权归自己所有,水平低,不排除语意不明的字句。
脾气差,如有不敬,望海涵。
有的观众朋友的意见真的是和我的背道而驰,我不得不去推翻,对事不对人,你就当我是个不得不找你茬的复制人吧。
大不了您别看《动物世界》了。
)
《小岛惊魂》最新演绎版,片名翻译成破坏欲很差劲,一个好片名就这么被占领了。
片中离奇的音效很SB,忽悠观众到乏味,结局略有的悬念完全因为镜头误导观众,这点不高明。
一句话,这是一部镜中人统一世界的故事,这么看了又有点像那部《我是传奇》了。
同样,二流。
我看了大部分的评论和分析,好像都没有谈到电影一开始的一段话You have conquered,and i yield…………………………我下载的版本没有这段话的翻译字幕,所以看完后很好奇,就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是出自作者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威廉·威尔逊》网络资料: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爱伦·坡],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
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
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
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
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
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然后我又搜索了关于这小说内容的介绍:《威廉·威尔逊》通过对主人公身上“异己性”的描写,将心理探索同道德探索结合起来。
“异己性”是难以调和的内心矛盾、内心冲突所造成的人格分裂。
作者着重从心理根源人手,运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原理,以《威廉·威尔逊》为例,分析异己性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下这本小说,或许可以让你对本片的理解有所启发吧!
此片到底是想讲什么,还是大家自己去思考,这里的分析版本已经有很多了,我也不再多分析了。
把自己都照活了……好奇一個根本就沒有說得通的邏輯的劇本是怎麼拿到投資的?
驚悚嗎?
還好,我是覺得拍得還挺認真精美的,幾個橋段真是有點嚇人,一個是Gena在閣樓里被Stephan叫住的時候,還有一段就是和父親通電話,黑影中浮現出Counterfeit的時候,不過無論怎麼說,結尾也沒能給出一個說得通的解釋。
就像一個小朋友硬諏一個他們同學是外星人的故事,然後你當理解關懷小朋友心理健康的目的來聆聽他的故事,講到最後你所得到的所有論據就只能總結成一句話:“反正他就是外星人。
”
大家看了这部电影,能有自己的想法就行了。
导演也是故意这样的啊,多重人格还是复制体这个结论,电影中都有证点,关键看观众们自己怎么想了。
思考,就是导演想让观众们所做的事情。
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
我自己也倾向于没有答案,管它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背景,看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看完了也能琢磨一下,这就够了。
看的过程和影片结束时的疑惑期,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最好的体验了。
生涩,沉闷。
2010 6 20
4.5 瑟曦颜值撑住全场,有点虎头蛇尾
打破镜子。
还可以吧,有些隐晦
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anyway它的确是给了我很深刻的恐怖体验的
镜中人杀死自己后,失忆了……
从创作的角度说,导演Sean Ellis在感觉上走得太远、故事却没跟上。与《Cashback》相同的概念模式,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格情调,节奏被压制最低。那些打破的玻璃,甚至对希区柯克浴室谋杀桥段的借用,都是在明示这里有一堆隐喻。结果却发现,“现实”就是现实。
“走出镜子,杀掉现实中的自己”这种貌似遐想的逻辑势必在隐喻一个无法自控的社会让人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磨灭了原初的血性...
没什么意义嘛,有人说导演就是安排观众自己去想的。那一上来就是一幕白墙,直到剧中,可能我想的更多。
不管IMDB评分和COMMENT,还是蛮惊悚的……
看完电影的第一件事:把镜子砸掉,然后骂一句 shit。西恩·埃利斯说他希望影片让人毛骨悚然,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反而我觉得是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把我惹毛
节奏有些过长,高潮来的太慢,主要以女主角为主线的时间过长。
借鉴了《驱魔人》、《穆赫兰道》和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些值得回味,但是整体无聊。。
看的有害怕了,于是把背景音乐换成爱情买卖了......
我觉得挺英式的
太恐怖了!
这电影没GC啊...
这破电影真是一言难尽 浪费了好演员
话说,这片子有点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