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牛逼,导演牛逼,主演牛逼。
忠实原著,又和原著有差异。
感觉Flossie个人风格很强烈啊。
色彩镜头剪辑太出彩。
Those vintage bold colors!二刷细节全懂。
政治、殖民史、恐怖主义,舞台。
最讽刺的是,其实最后是英国搅屎导致事态失控败露Khalil 被杀。
Charlie and Michel, Charlie and Gadi, Charlie and Khalil 三条感情线,相互穿插,互相refer,Charlie 最后还能保持清醒(在剧里)But as we can rightfully doubt, did Charlie sleep with Khalil because of her obedience to the operation and loyalty to Gadi? Because of her guilt? Did she protect him because of the guilt? Because of her desire for peace and her unwillingness for anyone to die, most of all for this decent man so alike Gadi?还有一个细节,第三集 Charlie 问 Rachel, Gadi 前妻 did she jump or was she pushed, Rachel 说 jumped; 第四集 Charlie 自投罗网以后 Marty 对 Gadi 说 it was YOU who PUSHED her onto that plane, no one else... you wanted autonomy, this is autonomy. 所以这就是 free will 么 lol 戏剧人生造化弄人啊(前妻是不是可以拍个前传了喂)原声也很有意思,在夜游雅典卫城之前,Charlie早上收音机就已经在听Moonlight over the Acropolis了哈哈读完原著再来几点感想:关于mastermind Marty:有点法斯宾德的 Welt am Draht,有点楚门的世界:you live in a fiction that politics has shaped and you aren’t always aware of. In the end the fiction becomes real and only the fiction is real. Unlike the series, in the book poor Charlie really couldn't distinguish the two any more which is more tragic: "for peace, for Michel, for Palestine; for Joseph and Khalil; for Marty and the revolution and for Isreal, and for the theater of the real" - or maybe, only for the theater of the real.关于Terror is theatre: isn't it still nowadays? "Terror is theatre. We inspire, we frighten, we awaken indignation, anger, love. We enlighten. The theater also." Maybe fiction in general does this. But terror is indeed the worst means because it turns nightmares into reality. Can they choose other means pls? 比如印度上世纪的非暴力不合作关于Charlie在睡了Gadi之后勇往直前的动机:"a love that did not advance could never renew itself; it could only slump into the pit of mediocrity" - 这才是我们不甘平庸的 adventurous Charlie!
剧里的 Love is the antidote to death 只是一方面(关于 pleasure is the antidote to death这句话由 Gadi 而不是 Khalil 说出来,我觉得电视剧改编的很好 because easier to sympathize with Khalil the terrorist and making Gadi less bloody abstinent)关于bibliography: In the book, Marty's literature research includes, "at the hard end, Fanon, Guevara, and Marighella; at the soft, Debray, Sartre, and Marcuse" (selective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ries). 如果说 Conversations with Allende 体现的是 Charlie 的理想主义,那莎翁的 As you like it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点题: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看到第三集想弃了都看到一半了坚持看完吧看完还是不错,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秀美学秀调色这种电视剧和影片,整个剧他还是给了一个整体发青的色调嘛。
好在摄影和剪辑做的是满下功夫的,整个剧各种剪辑和拍摄角度比较多,应该在拍摄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各种视角素材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
剪辑更别说了,这么多镜头这么多短的片段拼接在一起看着还比较线性还比较耐看这完全是剪辑的功劳。
女主这个角色皮尤完成的很饱满演的很不错,表演过程中一直在努力靠近这个角色。
男主演的还行,眼里更多的是装深沉装深情但你眼里没活呀哥,最不喜欢迈克尔珊农在里面的表演,表演装深沉说话装沙哑大眼珠子一瞪从一而终,看他的戏不是享受是受罪。
作为谍战剧剧情上的大硬伤有几处而且非常明显,导演想通过精致的画面和表演把观众视线转移走,这么大的硬伤当时看的我差点喊出来。
为什么最后还是给的五星呢,因为这个剧的质量达到了电影的级别,很多地方的转场和剧情冲突做的确实牛逼,这在连续剧里是不多见的,朴赞郁导演拍个电影和连续剧如同烹饪一道小鲜一样。
文章属于红颜秀影原创,禁止抄袭 即便是一部英剧,朴赞郁依然可以融入独特的影像风格!
2018年已经到了末尾,美剧英剧也几乎是该回归的回归,该推出的新剧也差不多都展现在了荧幕之上。
今年回归的优质剧集有《堕落街传奇》第二季、《西部世界》第二季、《美国恐怖故事》第八季等等,而新推出的迷你剧集也有奥斯卡影后石头姐的《疯子》和艾米丽的《利器》,今年的新剧可以不论是从大荧幕演员回归小荧幕,剧情和题材上的扩展延伸,以及社会性、人性的深度挖掘,还有场面和特效的打造,都做到了一定高度。
而年末,红颜秀影仍然还在等待回归的就是网飞收官大剧《毒枭》,本以为今年各大电视台攒在手中放大招的新剧都已经播出的差不多了,没想到在11月初AMC电视台,竟然联手韩国当代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朴赞郁,以及“瑞典最性感男子”大E共同打造了一部“英国版《S.戒》”——《女鼓手》。
《女鼓手》根据英国著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所著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他的《夜班经理》、《柏林谍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也曾被多次改编后在大小荧幕上播出。
《女鼓手》的故事设定在1970年代后期中东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年轻女演员Charlie在希腊度假时结识了一位迷人有趣的陌生男人Becker,后者是一位以色列情报官员,将她带进了一场复杂、高风险的密谋中。
朴赞郁过去曾执导过多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像《小姐》、《亲切的金子》、《斯托克》这样类型的作品,朴赞郁的电影风格也自成一派到了极致,比如深刻、严肃和残酷的题材,阴郁隔阂、咄咄逼人的气氛下,却能给我们说出一个摧枯拉朽的故事,
男女主角往往也是社会边缘人,但他们却有惊人的隐藏特质,能在关键时刻给我们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比如《斯托克》里前期阴郁冷静,后期沉稳反杀杀手叔叔的少女斯托克;比如《亲切的金子》里前期锒铛入狱,后来一步步复仇的金子姑娘,亦或是《小姐》里开始心有戚戚焉的侍女和单纯无知的小姐一步步智慧又情欲的爱情的发展。
然而说到女间谍和复古题材的影视剧集,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和红颜秀影一样会联想到,咱们国产电影的骄傲之作《S.戒》,而这次朴赞郁首次进军小荧幕、并且跨文化执导英剧的作品就既保留了他以往的电影风格,也给了我们全新的感觉。
首先剧情上,《女鼓手》是一个在希腊的英国女演员偶遇了一位性感迷人的男士,并且被对方带入了一个神秘的间谍组织,成为女间谍的故事。
不同于朴赞郁以往主角都有丰富的经历和人性魅力、内向却有思想的人物故事;也不像咱们东方丽人《S.戒》中王佳芝的“女鼓手”优雅端庄、细细观察又满腔热血的人物设定,既然是《女鼓手》的西方故事,这位新晋女间谍的人物设定还是非常偏“西方大妞”的,略显得聒噪和外向。
比如第一次和男主角遇见的时候,就自信满满毫无保留的说完了自己的推测,比如和男主角前往希腊之后,在灯光绰绰、美轮美奂的希腊古建筑前,明明是极具有氛围的时刻,却吵吵闹闹的要抽烟……比起朴赞郁以往打造的那种外表阴郁冷静,却智慧又深沉,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能将电影推向高潮,完成一次绝妙复仇的有东方隐忍味的女主角们,这位女鼓手还是稍显稚嫩!
但是,红颜秀影认为此次朴导可能将这个故事深度的重心,放在了男一号的身上,总是翩翩风度、明明对你说真话,却又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高大英俊又神秘,虽然少了些朴赞郁曾导过电影中高大阴霾的东方男主角的阴沉感,但也多了一份西方高大男主角的英伦绅士特质。
总的来说,朴赞郁在剧情和人物的设定上,是将东西方的风格结合的恰到好处的,很微妙的达到了一个东西方观众都能理解且接受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女鼓手》中,朴赞郁依旧能将自己那悠长神秘、又极具天才特色的影像风格发挥到极致。
即使这是一部小荧幕作品,即使这是朴赞郁跨文化打造的英剧,但是那一串镜头依旧是朴赞郁的调度风格,明明是极其鲜艳的配色,比如红色的衬衫和墨绿色的夹克,丰腴壮实的身材,一条紧身的姜黄色连衣裙,但是朴赞郁一连串低缓流畅的长镜头,以及高配色、低饱和度,却能营造出一种大胆却高级的高级感。
一开场,是一个温馨的犹太家庭的日常,但这温馨里也裹藏着一种压抑感和不正常,爸爸陪孩子在房间里玩耍,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来者是一个笑容美丽的年轻姑娘,声称自己给保姆送东西,父亲将东西拿进房间之后,便出门招待幼儿园校车。
依旧是朴赞郁式诡异、直接又富有美感的镜头调度,比如以第一视角的镜头直直对着年轻女孩的脸、大腿、穿着靴子的小腿,营造一种打探感、窥探感,同时整个画面只有漂亮女孩年轻活泼的脸,因为过于放大,还造成了一种恐惧和陌生感,烘托了气氛,并且女孩坐在车驾驶透过胳膊偷窥主人家的画面,也无比的怪诞诡异,却也有一种神秘之美感。
再接下来平凡的三秒钟中,故事中不停地出现钟表、诡异的滴答声、屋内儿童欢快却无声的玩耍,闪回的画面,以上细节都告诉我们,似乎有大事要发生,果不其然,下一秒,爆发降临!
即使是小荧幕,即使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但倔强的朴赞郁既然能融入进他克制内敛的独特东方风格,以及朴赞郁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构图和色彩玩转,明明是鲜艳的色彩,却充斥着一种遥远复古的质感;第一视角镜头、长镜头无缝拼接带给我们“朴赞郁”式的节奏感。
一流的音乐品味,处于冷战时期的大格局故事设定,惊艳复古却高级的服道化,即使这是相对通俗化、为了剧情的连接性和电视时长必须抛掉一部分浸入感和自我风格的电视剧,朴赞郁仍能在《女鼓手》中融入自己强烈的影像风格,与其说《女鼓手》是一部复古间谍题材的剧情片,更不如抛开它并不新颖的剧情,说它是极具朴赞郁作者特色的艺术品!
- END -往期文章回顾豆瓣9.0,“中二”使我快乐!
单集9.6分,用“萝莉”拯救《行尸走肉》,靠谱!
好莱坞真人版《进击的巨人》,能对得起这部人气IP吗?
烂番茄98%,朱莉娅·罗伯茨的小荧幕首秀!
萝莉即是正义,纯属谣传!
当初被安利,是看到对它的评价是英国版的《色戒》,李安将张爱玲一部平庸的小说改编得惊艳,相信BBC+朴赞郁组合也不会差,果然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因为它和国版的《色戒》根本不一样,好吗?
它的惊艳也不是同一个点,但关于情与欲 的探索推演到极致,倒是真的。
颜色运用得让人瞠目结舌,这么浓烈的撞配,真的是墙都要裂。
但丝毫没有东北大花袄的艳俗,顺带说说维密也是要走土味路线,大红大绿也能高级的,好吗?
片子充满冷战时间的阴郁,女主连换了几套衣服,柠黄、绚蓝和这身草绿,给这个寂寞的世界凭添了几分亮色。
大红是国剧的热宠,想张扬女主角,就会启用大红衣服、大红唇,大红眼影,朴导没让查理走大红路线,意外也不意外,这身黄蓝绿有惊艳但不热烈。
查理对演戏是有天份的,要不然可爱的马丁不会费尽心机搞这么大一个制作。
一个能把自己的身世编得好像自己真是这么一个人,这完全兼具有编剧、演员的双重才华,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她居然是个愤青,既愤世嫉俗,又心怀慈悲,这个人设简直就是为马丁的剧本量身订做的。
招慕她入局的方法,充满了危险和诱惑,这正是爱情致命的吸引力,试想想,有人带你去参观雅典神庙,在阆寂无人的夜晚,这分明就是“在世界中心寻找爱”嘛,和时下作乱的PUA手段比,其实没啥差别,关键是 Becker 还对她不迎还拒,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9。
经过这种高峰体验的人,还能再爱上别人吗?
一场高级的爱情戏码上演后,大幕即将揭开。
导演别具匠心地选取场景,让每一幅场景深遂如画,角度和色彩的运用,顿时让人觉得这哪是电视剧啊,明明就是电影,看电影的同时还有提高审美的功能,也只有朴赞郁了。
远离国产电影是对的,尤其喜剧电影,除了乡村非主流辣眼睛,也会把你原有的水准直接拉低到屎尿屁级别。
原本以为查理多少和鼓有点相关,整部片子看下来,跟鼓毛关系嘛,只看过前四集的同学一定觉得片名起错了,直到马丁密会到他的上司,才知道这个鼓手的渊源,这里就不剧透了,往后追就会找到答案。
爱情入局的女鼓手,拿到爱情这张牌,却在爱情里迷失了,但这恰恰是她要扮演的戏份,这一点和王佳芝有点相似,出于一个女人直觉,而不是一个演员的身份,与王佳芝不同的是,王佳芝爱上易先生,但查理爱上了教官,却还要和教官一起演练和“爱人”经典桥段,你说扎不扎心,真假是非虚实几重变化。
Becker 眼神苏炸,却是教她连结她和不存在的”爱人“之间的爱情,把她往完全无法预知的危险去送死,这或许就是爱情的迷人之处。
Becker 从早期的理性克制,到最后的真情流露,这明明就是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爱情,看来男导演和女演员产生情愫真的是太有土壤了。
好在,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尤其喜欢他走房间,端走茶壶和茶杯,关上那道门。
这道门可以理解成隔绝我们作为观众和影视的联系,结束了,您内。
抑或创造一个查理和Becker 的新世界呢?
上次给大家安利完英剧《贴身保镖》,追完了心里还有些空落落,最近又有什么能追的英剧呢?
答案就是这部BBC的六集迷你剧:《女鼓手》
虽然名为《女鼓手》,可不是什么“爆裂鼓手”式的音乐追梦故事,而是一部间谍片。
英美合拍,导演却是韩国大导朴赞郁,很混搭。
朴导坐镇,《女鼓手》在开播前就备受期待,被《卫报》评选为年度最受期待的BBC英剧。
而拍出来的结果如何?
一言以蔽之:精致。
首先,精致在画面。
朴赞郁被称为复仇大师,善于用电影描摹人性与欲望,“复仇三部曲”:《老男孩》、《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是他的代表作,而导演对色彩的独特控制,细节狂魔的特点,影迷们肯定熟悉。
从《我要复仇》开始就显示出了导演那独特的,明艳又阴郁的色彩。
他对于红绿、蓝黄配色的执着在《女鼓手》里随处可见。
虽然这些颜色饱和度较高,但都发生在比较稳重的背景之上,所以不显杂乱。
冲撞的配色倒也很符合这个故事,黑暗冷峻的间谍世界和鲜艳明亮、真真假假却甘之如饴的爱情故事。
第二,精致在叙事。
迷你剧拍得越来越电影品质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朴赞郁好像根本不在意这是套40分钟的剧集还是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他习惯的拍摄、叙事手法通通还原在了这部迷你剧上。
《女鼓手》的故事背景是1970年代后期,中东局势日益紧张,四次战争之后,巴勒斯坦出现了大批针对以色列的恐怖分子。
第一集的开头,只用三分钟就用镜头推动了一段相当精彩的剧情。
1971年的某天清晨,驻西德的一位以色列外交官闻门铃声打开了房门。
门外是一位漂亮的金发女人,自称是外交官保姆的朋友,有一个装满唱片的箱子要交给她。
外交官将箱子提上保姆房,下楼向准时到达的校车打招呼,告知儿子的感冒尚未康复没法上学。
他往路边看,发现那个金发女人正坐在车里对自己露出诡异得逞般的笑容。
这一切还伴随着越来越大的表盘走针的声音、挂钟摆锤的声音,外交官的儿子拿着玩具一下下拍击墙面的声音......压迫着时间、所有人物朝一个既定的触点前行。
到点,爆炸。
装满唱片的箱子爆炸了。
除了外交官、爆炸事件、恐怖分子本身剧情上的爆点,朴赞郁的运镜也加深了这种紧张感,缓慢拉伸的镜头、大量细节特写和暴力的内容形成了极大反差。
反恐的故事线由此展开,迈克尔·珊农饰演的以色列反恐小组头目马丁·库兹出场。
和《水形物语》里冷面严肃的反派不同。
珊农这次演起了一个略带疲态的正面人物,倒真的是演啥像啥。
造型很像Jarvis Cocker通过外交官的证词,他们很快发现了这起爆炸案是由他们早就盯上的一个恐怖组织犯下的。
核心成员是四兄弟,这次事件里神秘女子的司机就是其中的老幺,而大哥则是埋伏在后面的头目。
让年轻漂亮的女子来设下陷阱是他们的惯用套路:
反恐小组成功抓住了老幺,但这才是攻破恐怖组织的开始。
可以注意一下毯子的条纹,无处不细节反恐故事线的由头交代清楚了,那么间谍呢?
我们的“女鼓手”才刚要上场。
故事转到了伦敦的一个小剧场,女演员查理登场了。
她年轻、热情满满甚至有些聒噪,属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类型。
查理的剧团演出过后,突然收到一个大惊喜,“一位天使爱上了我们剧团,要送我们所有的人去希腊参加慈善旅游。
”
不必多想,这位天使的目的心肯定不单纯。
果然,在希腊的旅途中,神秘男子登场了。
一位性感英俊、总是在她们身边徘徊的男人。
恐怕不仅仅是来搭讪这么简单。
在同伴们都和男子聊天的时候,查理一开始对他的态度很不客气。
有冲突才有交流和了解,喜闻乐见的,查理和神秘男子的关系得到了发展:
撩妹范本:闭嘴多听接下来就像是看着女主角一步步踏入了爱情的漩涡。
送裙子、被神秘男子邀请一起来一趟雅典旅行。
在夜晚无人的帕特农神庙的约会,玩游戏。
这种体验尝试过了就很难忘却吧:见识过此景后,我如何还能坠入爱河?
气氛人物都刚刚好,一段爱情要产生了。
接下来的剧情当然是开车。
不过是真的开车,神秘男子带着查理坐上车狂飙。
目的地是反恐小组组织,马丁、查理、神秘男子三位重要人物汇合。
马丁说自己是“这次小节目的制作人、编剧兼导演”,要和查理谈谈她所扮演的角色。
是的,这次希腊旅程绕了一圈,其实是反恐组织在蓄意接近查理,想让她在这次间谍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而行使“美男计”让查理上钩的男子叫加迪·贝克,是一名以色列资深间谍。
由上述,反恐组织抓住了恐怖组织里的老四萨利姆,新的萨利姆则将由贝克扮演。
而新萨利姆身边的女伴由谁扮演?
他们看中了查理。
为什么挑中一个与政事看起来无关的女演员,其实也有他们自己的思考。
查理曾经参加过萨利姆组织的集会,而在马丁的剧本里,查理和萨利姆就是借由这次机会相识,在之后成为恋人。
何况查理还是一个政治热心份子(嘴炮的那种),很容易被煽动。
再加上最为关键的“情”,查理与男间谍贝克之间的感情,相信她走上间谍的路是肯定的。
“为了我,为了爱,为了我们伟大的革命,为证明你如我所相信的那样特别,这是你在‘现实’剧场的首秀。
”嗔......不愧是资深间谍,竟然分不清他是在演戏还是真情流露。
剧情展开略显缓慢,但线索很多,在后续都能得到解释。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女演员为爱成为间谍,游走在伪装与危险之间的故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这也是原著作者不断撰写的核心主题。
而目前最能体现这个字的正是这个充满幻想与生命力的女主角,她在之后将何去何从?
一场好戏正要开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ಠᴗಠ
背景是英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 The Red Barn Murder (《红谷仓谋杀案》),之后被改编成了不同版本的民谣,在网易云找了一个歌词比较完整的版本,跟Charlie唱内容的大致一样:“If you'll meet me at the Red Barn,As sure as I have life, I will take you to Ipswich Town, And there make you my wife.”,He straight went home and fetched his gun,His pick-axe and his spade.He went unto the Red Barn, And there he dug her grave.Come all you thoughtless young men,A warning take by me, To think on my unhappy fate, To be hanged upon a tree.My name is William Corder,To you I do declare, I courted Maria Marten,Most beautiful and fair.I promised I would marry her, Upon a certain day;Instead of that I was resolved, To take her life away.I went unto her father's house, The eighteenth day of May, And said, “My dear Maria,We will fix a wedding day.”,With her heart so light she thought no harm, To meet me she did go.I murdered her all in the barn, And laid her body low.After the horrid deed was done, She laid there in her gore, Her bleeding, mangled body lay, Beneath the Red Barn floor.Now all things being silent, Her spirit could not rest.She appeared unto her mother, Who'd suckled her at her breast.For many a long month or more, Her mind being sore oppressed,Neither at night nor yet by day, Could she take any rest.Her mother's mind being so disturbed, She dreamed it three nights o'er,Her daughter she lay murdered, Beneath the Red Barn floor.She sent the father to the Barn, Where he the ground did thrust, And there he found his daughter, Lay mingling with the dust, My trial was hard, I could not stand,Most woeful was the sight, When her dear bones was brought to prove, Which pierced my heart quite.Her aged father standing by,Likewise his loving wife,And in her grief her hair she tore, She scarcely could keep life.Adieu adieu, my loving friends,My glass is almost run.On Monday next will be my last, When I am to be hung.So all young men who do pass by, With pity look on me, For murdering of that young girl, I was hung upon a tree. The Red Barn Murder 的故事大致这样:一个叫 Maria Marten 的女人跟情人William Corder 约定好在the Red Barn 见面并私奔去 Ipswich Town,却被情人射杀在红谷仓。
之后情人被处于极刑,当地的外科医生用情人的皮做成了一本人皮书,记录了该事件的经过。
该书至今存放于英国的贝利圣爰门的摩塞斯堂博物馆 (Moyse's Hall Museum) 内。
朴赞郁过去拍了很多经典的电影,虽然韩国的文化与中国有所不同,虽然他有时候会选择深刻、严肃和残酷的题材,虽然观影中与观影后我心中也常常会冒出许多为什么,但是我整体上是能够理解或者体会的。
这次朴赞郁漂洋过海去拍《女鼓手》,才出一集,就给我看出隔阂了。
英国到底是比韩国遥远,下午茶到底是比泡菜端庄。
没看过原著,不了解故事情节,本来是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
看完第一集,防备依然松懈,顾虑却已重重。
自认为平时还多多少少关心一下国际大事的我,才发现对巴以问题的了解不过蜻蜓点水,而且还是点的沙龙、阿拉法特那时的旧水。
自以为平时还多多少少看一下NBA的我,才发现看欧洲人、看中东人有些脸盲,看完剧中留胡子的男子,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勒布朗·詹姆斯和詹姆斯·哈登长什么模样了。
自以为平时还多多少少看了些书的我,才发现自己的积累还不够看电视剧的,莎士比亚的作品还算听过名字,其他导演拿来敲山震虎的书名可是吓坏了我这只不去书店晒太阳的hello uncle kitty。
自以为平时还多多少少有一点情调的我,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弱不禁风的粗人一个,看到人家跑到希腊的古建筑前充满感动地幽会,我好想擦掉给初恋麻辣烫碗里加煎蛋的回忆。
自以为平时还多多少少见过世面的我,才发现自己思想没有充分得到解放,对于查理是个女人、又不开巧克力工厂、穿衣风格很豪放,总是感觉有那么一丢丢欣喜和不自在。
这悠长的距离感,无疑都源于自己的浅薄。
我唯有多读书、多看剧、多听新闻、多识人间烟火...才能去尝试接近一个女鼓手...
真棒。
非常的冷静,古典,但情绪的张力也做到了各种极致。
并且拍出了勒卡雷作品的特点:其实只是谍战,但自成体系的复杂。
象一个一应俱全的小世界。
展现战争的残酷心碎到让人顿感虚无,正义罪恶爱欲的界限,又模糊到让人三观尽覆。
和血海深仇的世代杀戮相比,男欢女爱不值一提。
但踏入冤冤相报的死局,起因却是因为爱情。
女主没有真正的信仰,是以代表了最感性的局外人视角。
结局算he吧。。
因为班底优秀,一个很容易拍得狗血的故事基本避免了狗血感,有几幕几近震撼,推荐。
虽然女主长得不惊艳,但表演细腻,准确。
将一个富于幻想的机灵小演员惊心动魄的间谍之旅演的丝丝入扣。
朴赞郁让人服气,在异国他乡的故事里,完美融入了自己的特质。
镜头考究,很喜欢色调与构图。
都说英剧制作精良、结构精巧,腐国尤其偏爱的迷你剧则充分体现了英剧的特色。
最近有一部英剧播出,虽说号称“英国版色戒”但在国内却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没错,就是那部改编自英国国宝级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女鼓手》。
《女鼓手》和音乐毫不相关,是个不折不扣的间谍故事。
作者约翰勒卡雷被誉为“当代最好的英语作家之一”,代表作《柏林谍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等,描写巴以冲突的《女鼓手》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此前被改编过电影但反响平平,而这部剧在开拍之初就受到了不小的关注。
先看出品方。
BBC、AMC两家公司联合制作出品,这是2016年制作了你们老公之一抖森主演的《夜班经理》的团队,《夜班经理》虽说国内评价很一般,但国外口碑收视双丰收,横扫那一年金球奖限定剧类别的奖项,总得来说,出品方绝对靠谱。
再看导演。
朴赞郁,大名鼎鼎的韩国导演,有各类国际奖项以及优秀作品傍身。
复仇三部曲已经足够奠定他的地位,而他还拍过韩国版的《指匠情挑》也就是《小姐》。
他极其擅长处理角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又总能用黑暗诡异的情节让观众目瞪口呆。
这样看来,导演也靠谱。
最后看卡司。
男一号以色列情报头目由美国实力派演员迈克尔珊农扮演,他上一个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是《水形物语》中那个残害人鱼的残暴负责人。
女一号英国左翼女演员查理则由英国新晋女演员弗洛伦斯皮尤扮演,尽管知名度不高,但已经获得过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女演员以及学院奖的提名。
三位戏份最吃重的主演中恐怕只有男二号是国内观众最熟悉的了,就是瑞典男演员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经典吸血鬼美剧《真爱如血》中当年俘获了无数妹子的E大的扮演者,去年爆款美剧《大小谎言》中那个和妮可基德曼女神出演夫妻的家暴男,而他本人也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艾美奖最佳男配。
由此可见制作、导演、卡司都靠谱,可主演们在国内都不算熟脸,再加上剧的名字也稍显平庸,因此关注的人也就少一些。
但当看了前三集过后,我可以极其负责任地下这个结论——这部剧值得追。
《女鼓手》讲述了以色列摩萨德马蒂为了对付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头目哈利勒招募了一名英国左翼女演员查理的故事。
全剧开篇在西德,外交官员家里一派祥和,而此时却出现了一位带着手提箱的少女拜访,并借口给保姆带东西把手提箱留在了家里。
外交官不知这个箱子是便携炸弹,因而就这样发生了一场大爆炸。
开篇三分钟的爆炸事件节奏紧凑、画面精良,也就此引出了剧中的男一号马蒂。
原来此次恐怖事件由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哈利勒家族的弟弟萨利姆导演,马蒂与哈利勒家族交锋多年但仍未有所收获,因为他们行踪不定、风格诡异,追踪难度极大。
因此马蒂决定导演一出戏,深入敌人内部并将其一举歼灭。
他们看中的对象,正是女演员查理。
查理很像一个男孩的名字,而她也表现出了旺盛的精力和热情。
故事双线并进,另一条便是查理这条线。
在一开头查理的自述就表明了她的立场,她是个和平主义者,不折不扣的左翼;而她对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厌倦,对戏剧却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她渴望生活也能像戏剧一样充满挑战,而这也正是马蒂看中她的原因。
查理所在的话剧团意外地接到了去希腊演出的通知,殊不知她已经进入了马蒂所布的局。
在希腊的海滩上,一个相貌英俊、沉默寡言的男子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在他们周围,引起了所有人包括查理的注意。
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就像小说里一见钟情那样。
她为他取名为约瑟夫,他在离开前邀请她去雅典。
是不是个很浪漫的爱情故事?
不光是查理,连我们都这样以为。
二人在雅典旅行,像极了一对热恋的情侣。
最令人心动的,便是查理在夜晚的灯光下看着约瑟夫高大的影子翩翩起舞一幕。
她无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个男子,完全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待着她。
而就在她爱上约瑟夫之时,这个神秘隐忍的男子也揭开了自己冷酷的一面。
他当然不叫约瑟夫,他是马蒂派来引诱查理的以色列间谍加迪贝克。
知晓真相的查理愤怒而失望,在和马蒂交谈过后扇了加迪一耳光,而马蒂却满意地对她说“你得到这个角色了”。
她的任务,便是伪装成萨利姆的英国情人,深入恐怖组织,接近萨利姆的哥哥哈利勒。
剧本已经写好,加迪则负责带她入戏,而这时加迪扮演的角色是马歇尔,也就是萨利姆。
两人又回到了雅典,查理换上了宝石蓝的裙子,带上了马歇尔送她的手镯,正式进入了自己的角色。
加迪和查理的关系成为了此剧的另一大看点。
查理爱上了加迪,加迪却希望她爱上马歇尔。
查理在自我与戏里挣扎,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角色还是扮演角色的人。
看似冷酷的加迪也在挣扎,为在查理开车离开之后独自一人去奥地利等她,这本不是计划之一,他这样做只是因为查理说了一句“我需要你”。
在全片压抑、紧张的氛围下这对cp神奇般的进行发狗粮操作。
无论是要查理单独行动之前,捧住她面庞的加迪的眼神,还是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查理看到加迪之后羞涩的偷笑,都让人忍不住尖叫。
然而美好之后的真相和后果则严重到查理无法想象,她成了一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双面间谍。
在第三集时,查理将加迪推上床,紧接着加迪的脸变成了萨利姆的,而她也终于入戏,并在结尾收到萨利姆被暗杀的消息时抱着信痛哭流涕。
说《女鼓手》是英国版色戒,是因为女主角查理与王佳芝有些惊人的相似,但本剧显然不止是情欲。
《女鼓手》除了片名容易引起人的误解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内观众对于巴以冲突这个大背景较为生疏。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由来已久,是历史、宗教、民族等原因共同引起的,而犹太复国运动则将巴以冲突激化到了高峰,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地区,双方冲突不断。
知道了这个背景,也就能明白了哈利勒与马蒂交锋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勒卡雷的原著中对双方的正义性都做了探讨,而这也是勒卡雷为何能成为间谍小说第一人的原因。
勒卡雷曾说过,“所谓的敌人,不过是和我们立场不同的可怜虫”,他笔下的间谍都是隐忍克制的,有的甚至算不上还存有人类的情感。
间谍需要不择手段,马蒂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而加迪却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
《女鼓手》中最可怜的显然是查理,剧中她还未潜入巴勒斯坦组织内部,而她被灌输的和她所见到的会一致吗?
交战的双方真的只是正义和邪恶这么简单吗?
当她看到战争中死去的人甚至孩子时,她会如何抉择?
这显然都还是个迷题,也是接下来的看点。
人类历史充斥着争斗与流血,永远和平似乎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勒卡雷以冷战间谍小说起家,冷战结束后有人曾说勒卡雷江郎才尽、再无东西可写,而勒卡雷则已《女鼓手》完成了帅气的转型。
间谍是个古老的行业,有战争必有间谍的故事,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间谍们也会变化而已,而这也正是间谍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最后要赞一下此剧的画面。
朴赞郁的场面调度能力到了小屏幕自然也是游刃有余,整个画面复古又有些压抑,尽管朴赞郁是韩国导演却拍出了十足了“英国味”。
尤其是色彩的运用简直赏心悦目,全片的色调偏青色,显得十分压抑,但将查理鲜艳的衣着衬托的无比耀眼,也许也正应了查理为爱燃烧的个性。
亚历山大的大长腿简直太抢镜,弗洛伦斯乍一看一般,但其实很耐看,尤其是她身上那股劲简直完美呈现出了查理的倔强和热情。
目前此剧豆瓣评分8.2,只有八百多人评分。
可是,剧情好、画面好、演员演技好,又有格局的剧,有什么理由不追?
前面说视听语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到底指的是什么。
明确说,是后现代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解释后现代性 “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
它表现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等。
它用价值颠倒、视点移位、规范瓦解、种类混淆等修辞手段来消解常规的秩序,进而表明自己的不确定性;它利用反讽、玩笑等手段打击世界的荒唐和虚伪,消解看似崇高其实可笑的价值系统。
——利奥塔德 ” 简单的说,这是对崇高感、责任感的消解和背叛。
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
所有因为pugh的颜值或者身材弃掉的,你们都活该看不到精彩的地方。四哥某种程度上被pugh妹子碾压了,戏份本身不对等很难说到底是演员问题还是导演问题,但对手戏肯定是彼此的。六集不长不短讲得刚刚好,虽然terror的部分太想当然也经不起推敲,但很久没看到这种气质的剧作。gadi沉默寡言但说的都是真的,而她也在最后意识到了他是真的。
摄影漂亮,女主表现出彩,总体来说还是后劲儿不足
并非你来我往亦步亦趋的典型间谍片,重点是一个女演员的“自我修养”,以及一点为情所困。第一集氛围还不错,后面渐渐平淡。女演员的动机、矛盾、挣扎、情感等都很笼统含混,互动、情绪甚至演员本身都有不足。“女鼓手”并没有能依靠自己的鼓点展开一场自己的战斗,没有能撑起整部剧。另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恩怨,以及英国的微妙地位等,各方面都有涉及但表现上不够。这或许是一个韩国导演且非英语母语而存在的天然缺陷
7.3
I hope it worth it. 夹在摩萨德和巴解两恶魔间的女演员,表现主义建筑考。但除了第一集之外,朴赞郁的个人特色还是不算明显?
看得有点恍恍惚惚,剧情还算是不错的,演员实在让我有点看不下去。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的色调和构图,不管是建筑、服饰还是汽车,太好看了!镜头真是拍得好!
?就拍个这? 只能说 我要是有那主那种大长腿就好了
Disappointed.
额 其实很普通 比Ang Lee的那一部差远了
故事依然非常勒卡雷,朴赞郁则让整体的制作有了更多亮点,比夜班经理好太多了(赶紧出原声碟啊!
竟然是个……还挺甜的爱情故事
朴导演还是挺厉害的,最后两集拍出了70年代谍战片的感觉
看完后,无法做到共情男女主,不明白男主一副苦大仇深的厌世脸,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女主后,女主是怎么爱上她的。女主学业事业一事无成,外形一般,性格咄咄逼人,是什么吸引阅人无数的两男主。女主同样见证了杀戮,同样感受到杀人者亲善的一面,怎么就坚定战队以色列。动不动就上演的吻戏和床戏,就很离谱了。节奏无意义的拖沓,开了1.5倍速,也不妨碍观片。
E大的表演痕迹还是很重,他诠释的所有角色无一例外的都有一种"我是男神,我很高冷且危险"的感觉。太端着演的结果是每个角色都缺乏真实感,缺少了由内而外的魅力。
打卡mosho和adel, 看不来勒卡雷更看不来这个只会用摄影装b的导演。mosho真的有这么矮?像个小豆豆可爱得我想吃掉哦!有点出戏,因为对于我来说mosho永远是那个会拍照的二货和装酷的hiphop歌手呀XD pugh真的好overrated,演戏sloppy af 听她说话就想抽她
尝试好几次,睡着好几次,实在是看不下去。。。
翻译成女演员更准确
前半部分实在有点闷,快收尾又非常好看,间谍戏一定要这样拍才带劲吗?加长变奏版色戒,片头是近几年最佳,影调和节奏还有女主的感性演绎都很美。朴赞郁可以和让马克并称为当代我心中最懂快节奏叙事的导演了。
爱情片,M、S、E,都帅,女主也超级会演,虽然真实和演戏边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