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非常典型的北欧片,冷色调,少台词,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其淡漠的,几近残酷,在其中,人类所担任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庞大机器中的零件。
关于电影提出的哲学性问题,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倒是让我想起了许久之前为了写影评而看的第五季节。
除了在冬季结束后,大地进入了超脱四季之外的第五季节,一种近乎绝对性的静止笼罩了村庄。
这两部片子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这种静止感。
这种静止是一种强迫性的静止,为了营造静止的氛围,生物被停止了生长,人被无法再死去,死后的那个社会也被强制性维持原状,有叛乱者出现就要流放,然后被找来新的人替代。
其实有时候想想,现实不也是如此。
但总又觉得,这种想法或许只是因为我主观上的想要维持一尘不变而产生,但或许这种主观想法又是由大环境影响呢?
唉,人和社会真是难以理解。
其实电影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配乐。
男主从铁轨中爬起来时配的索尔维格之歌实在令人感动。
所以当即从床上爬下来翻出小提琴拉了一遍。
最喜欢的是一个细节,男主发现传来悠悠提琴声的那个石墙上的裂缝,那个裂缝的特写尤其像一个女人的阴道口。
在渐渐拉近特写的镜头下,里面传来丝丝光亮,充满了未知的美好。
男主开凿墙壁,慢慢深入,像回到母亲的子宫里,无忧的婴孩时期,传来的另一边孩童的笑声,飘香的味道,都是小时候美好事物的回忆堆砌。
而墙的那一边,是他急切等待的另一场新生。
被执法人拽出来的男主手里拿着一块美好世界的面包,贪婪愉悦的表情,和周遭灰色的混乱都隔绝了。
永远挂在嘴角的微笑、高收入低压力、让人踏实的社保、宽敞的住宅空间、永远对你表示理解的妻子……当这一切不止属于一个群体,而属于全体居民时,我们是否就到了和谐社会?
到了和谐社会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期待?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三个全球最发达国家是高福利社会的最佳代表,就差实现按需分配了,然而那里却也是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地区,除了让人压抑的天气氛围原因外,挪威人杨斯·连恩更想把这一切归为这个和谐社会,在他看来,那是一个“超完美地狱”。
微笑只是给人看的,背后却是如蒙克画作般永远愁苦的脸、悲伤而恐惧的大眼睛。
主人公安德里亚斯是这样的,挪威民族也是这样的,孤独而敏感,甚至因为那愚不可及的骄傲,找不到地方释放蒙克画里的“吼叫”。
看着地铁里情侣那模式化般接吻时木楞的眼睛,安德里亚斯恶心不堪,跳下铁轨,去找寻地狱。
那里和人间隔了一个荒漠,即便只有你一个乘客,大巴都负责把你送到荒漠的尽头,一个简易的加油站、两架刻有标准车用汽油的油泵和迎风颤抖的横幅“Welcome”,接着就有小车来把你接到地狱。
然而,地狱竟和想象中的天堂外观一模一样,干净而高效的城市、科学的行政管理、漂亮端庄的女士、温文儒雅的绅士,等等,这里怎么没有孩子?
厕所为什么不臭?
食物为什么没有味道?
断了的手指装上后为何没有任何疼痛?
熙来攘往的路人为何对那高空坠落后肠子都留出来的可怜家伙没有丝毫恐惧?
地下深处为什么传来悠扬的大提琴?
安德里亚斯永远充满着欲望和好奇心,是这个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分子。
他一方面按这个社会的完美步调,去上班、恋爱、买楼装修、结婚、外遇,另一方面去寻找这个世界之外的空间,荒漠尽头的回程车他上不去、再跳地铁被碾成薄饼也似不掉,洗个澡又精神了,他去寻找那地下的声音从何而来,日以继夜地挖掘墙土,最终在刚听到孩子的笑声、抓到一块可口的比萨后,被完美世界的管理者扯了出来。
市长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活得很高兴,你也应该高兴啊!
”这是命令式的,斯大林也曾这样要求过肖斯塔科维奇。
最后,他被塞进车厢,回到荒漠,行驶中跳了出来,那是更北边的冰岛,感到了寒风的刺骨和冰雪的味道。
在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里,镜头的功能和表达竟然奇妙的相反过来。
荒漠、城市、家庭派对等大中景别让人感到窒息,反倒在泥墙里挖掘和在车厢里挣扎的小景别时,给人以期望。
越来越急促的大提琴进行也让观众跟着主人公一道期待脱离这个超完美地狱。
导演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观念诉求。
“我在外面有了新恋情,我准备离开你。
”“但我们周六约了朋友吃饭。
”“那我等到周日再走吧。
”“很好。
”片中这个对白也许就是相互谅解的超完美爱情吧。
你期待吗?
夜晚承接同學的戲飛, 去了看超完美地獄THE BOTHERSOME MAN, 的確不俗, 可以拍出人在現今社會異化的情境. 有一天你突然發覺自己來到一個完美的社會, 差不多樣樣事都會得心應手, 好工作, 好居所, 要美女一泡就上, 切斷手指可駁回, 跳進路軌也不會絡火車輾斃. 但就是差了一點點, 你只可以談一些商品世界的東西, 談傢俱catalog, 談室內設計, 但一說起奇怪的夢境, 即使天使美麗溫柔可愛的女人會立令你收聲. 於是主角開始不滿足了, 在club的toilet聽到奇怪男人的談話, 他開始尋找那個缺口, 那個完美世界的漏洞. 在地底不斷的挖掘, 就差一點可以成功之際卻被人捉回流放. 與matrix不同的是, matrix還可以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可以讓你去找回, 但在超完美地嶽裡, 這就是真實, 或許根本沒有真實, 只有比超真實更夢幻的城市, 大家都很快樂, 你也應該很快樂. 那個洞穴的意象我參不透, 可能是plato的著名寓言吧. 不過電影卻是好電影, 深刻問了一個問題, 你不覺得現在的生活有問題嗎? 在這個商品充斥, 人際關係都是倚靠商品維持的生活方式, 你不曾有一刻想過逃走, 跳軌嗎? 電影令人聯想起卡夫卡, 冷酷異境, 是否因為北歐人才可以拍得這麼深刻和有味道?
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自杀的人是罪恶的,他们的灵魂会去往让人闻风丧胆的地狱中受苦。
”地狱,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存在,几乎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灵魂去到地狱中去。
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但是,他出生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中,自杀就会下地狱的观念深入心底。
但是,尽管面对这么恐怖的下场,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杀。
安德里亚斯来到地铁站,站台的情侣正在亲吻,他感觉不到欣慰,只觉得人生无聊。
于是,下一秒,他自杀了。
电影没有过多的交代安德里亚斯的生活中都遭遇到了什么,也没有刻意地突出强调安德里亚斯悲伤欲绝的心态。
导演只是用了一个很独特的镜头。
当街头的情侣抱在一起亲吻的时候,周围都是浪漫且温馨的氛围。
而唯独他,脸上没有丝毫的情绪波澜。
镜头
《超完美地狱》是一部反乌托邦精神之作。
男主为了寻死决定卧轨,于是来到地狱,地狱的生活刚开始让他以为很美好,无偿提供的工作、住宿;同事们的友好;开放而有钱,又不麻烦的暧昧对象...但不久他就发现所有人物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虚假中,公司同事每日摆着同一张脸,干同一件事。
女人看起来开放、性感、独立自主,但实际上却无趣枯燥、只知日夜研究装修,滥交,穿白色制度的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来给社会送温暖的,而是冷漠、如机器一般无言的。
感受到危机的男主人公不禁去寻找“出口”,他先是再次寻死,却变成僵尸,不果后于是转而去挖一个秘密的地洞。
最后敲砸发现的一个透着光的洞象征着他们的出路,临门一脚却被警察抓走,最后带到一个冰天雪地中。
受他们的民族文化影响,北欧电影是冰冷、荒诞、后现代的。
此片从结构和剧情上来说非常完整成熟,具备了反乌托邦拥有的符号,对立元素,一些黑色幽默(舌吻)也蛮有意思,充斥着对现代精神文明的嘲弄。
但我最为看重的超现实和荒诞元素又不像罗伊安德森那么大胆,没有什么新意,对乌托邦主题的探讨又没有更进一步,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
另外说实话,不论是中产阶级的困惑(如《第七大陆》)还是反乌托邦,我都难以产生同理心。
毕竟你们嫌弃的那个地狱,正是底层人梦想的天堂。
酷似之前看过的一部神作《巴西》(真的是神作,在下观影百部下来绝对可以排前三的作品,而且从头到尾非常扣人心弦想象力大胆构思奇特到结尾更是完全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乎意料以为要结束了结果还有以为终于这下要结束了吧结果还有如此反复实在太High了当时看完后套用《再见,绝望先生》里的台词就是“啊,我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真的当时更加坚定了不想去公司上班的信念这绝对不适合正常朝九晚五理工科的25岁-30岁男性观看因为看了后会不去想上班了),当然无论从时间和内容上都要简短和直白许多。
讽刺的是剧中出现的整洁灰白的城市居然就是挪威首都奥斯陆,而最后主角被流放之地据说是冰岛,这下可能要严重打击一大片内地痴情于北欧尤其是冰岛的乐迷了,不过北欧尤其是冰岛的确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完全不同于英法德意这些欧洲国家,希望这生有机会一定要去那看看。
而我现在觉得自己也象活在一个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超完美地狱,表面看杂志影碟唱片游戏多如牛毛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光听不光玩不光,但实际上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活象活在一个超完美地狱,不是么,或者象一个监狱。
Eureka说是我把自己看低了,但我觉得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永远代替不了人和人之间的活动“,所以我一直很佩服能完全投入的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并且自得其乐一点都不感觉孤独无聊的人,而且这些人通常精神生活似乎都非常丰富,比如林小擒,比如Eureka,比如某个小黄,等等。
我试图服一些药品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一想到后果还是放弃了,哪怕完全没副作用还是不行,我情愿清醒的失眠也不愿意昏昏不醒,但我现在对着电脑打字时是否是真实的世界呢,这有涉及到黑客帝国探讨的问题了,不谈也罢。
來自挪威的電影, 原名"Den Brysomme Mannen"一個亦天堂亦地獄, 亦生亦死的荒誕劇, 不是那種一看便喜歡, 但就是不會容易忘記的電影.第一幕印象深刻, 一男一女在地車月台上接吻, 接吻聲不絕於耳, 男女二人卻吻得沒有一丁點的感情. 那聲音是煩憂人的, 然後鏡頭一拉開, 原來是男主角的主觀鏡. 接著是地車衝來, 再一部衝來. 然後男主角跳軌. 之後一幕是他獨個兒乘著旅遊巴抵達一個陌生地, 是天堂? 是地獄? 有橫額歡迎他, 是個油站, 油站的牌被風吹著, 又是不停發出令人煩厭的聲音.在這個新的國度裡, 男主角Andreas被安排住處, 工作, 一切都妥當美好. 工作的地方可隨時自行午餐, 很自由, 同事間的溝通, 拍拖, 和情人的生活, 做愛等, 全都公式化, 很有規律, 沒有驚喜的平淡新生活. 然後兜兜轉轉, 男主角另結新歡, 打算離開情人與新女友一起生活, 對方卻又原來只把他視作其中一個情人. 之後又是地車一幕, 這回想再一死了事, 卻怎樣也死不了. 即使發現了從牆上的洞傳來美妙旋律, 然後掘洞也依然逃不了.電影荒誕但有趣, 雖有好些核突場面, 但導演以詼諧手法處理, 令觀眾哭笑不得.導演著重畫面的顏色協調, 近乎每一幕都很有心思. 演員的衣著, 燈光, 牆壁, 傢具, 擺設, 全都用同一色系, 很有美感, 亦強調了電影刻意要帶出的公式化主題.不少片段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無人的都市, 男主角自殺, 地車隧道中的他(下圖), 斬手指, 男主角抵達新天地, 還有每一個演員的面孔, 女演員的髮型(大都束起在後面). 音樂都是熟識的歌曲, 和畫面給人的陌生感形成對比. 另外, 男主角與兩個情人的感情描寫都很不同, 第一個是公式化的, 第二個卻有激情.不可以說是很喜歡, 怪怪誕誕, 但一定不會忘記.囊括挪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劇本獎. 還有其他獎項(Norway's Amanda Awards, Cannes Film Festival, Gerardmer Film Festival).
我们都幻想过一种完美生活,没有压力,没有焦虑,不会失业,不会失恋,不会被欺骗被背叛,不受责备,没有人闹没有人烦,过一种没有瑕疵没有痛苦的生活。
而现在你做到了,难道这个地方没有实现你的愿望吗?
你不用努力照样有着高收入的工作,人们相敬如宾,你心想事成,事事如意,可是你怎么还是不高兴不满足呢?
我说啊,是你的贱皮子犯了,不受苦不舒服啊!
人就是贱皮子,有苦受时怪苦难,没苦受时怪安逸,你是怎么都不会舒服的,难得将就。
安逸腻了,换一个严苛的环境你也迫不及待地把脚往里伸。
所以,你别以为安逸完美就是好的,人生还需要酸甜苦辣的协调呢,我们的情绪还需要激昂呢!
所以,超完美=地狱,绝对杜绝痛苦的生活等于死人的生活,这个道理现在你明白了吧。
高福利欧洲社会的完美写照。
看来导演也觉得这样的社会没有灵魂。
我还以为欧洲人没有这种感觉。
画面很美,讲故事的节奏也恰到好处。
所以即使故事并不新鲜,也愿意一听。
地铁卧轨那段可悲的喜感很加分。
很独特的世界观设定。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这个男人的完美天堂里不存在麻烦女人;反推之,如果女人都零麻烦了,男人世界也就完美了 如果生活没有痛苦,没有悲伤,没有迷茫,没有徘徊,没有抉择,没有艰难,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这就是完美了吗?
但同样的,也没有激情,没有快乐,没有感官,没有情感,这或许就是地狱了。
都市的生活总是容易使人麻木也变得虚伪,电影放大了这种麻木与虚伪,一个不麻木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就如同
挺新颖。
抖音一直推奇奇怪怪的荒谬片...西方永生文化..哈哈
没有意外的生活不是生活
我想要这种生活,谢谢。
最后的那几帧画面,实在无耻
完美
很独特的世界观设定。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这个男人的完美天堂里不存在麻烦女人;反推之,如果女人都零麻烦了,男人世界也就完美了~
他们却是不能理解:这痛苦变得如何的有益
好消极低沉
嗯...我承认结尾实在是令人发指...
你可能会非常的着迷于这部电影。一个恶梦感觉自己根本无法逃脱,甚至死亡。
还值得一看
“大部分人都是快乐的!”
很好,看完会喜欢这世界
“北欧高福利不想过欢迎来亚洲副本”哈哈哈,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一部超突梯,怪到不行的一部片,看本片之前,最好不要吃任何東西....
沉闷,冷淡,莫名,无聊,如果北欧人真的生活在如电影所影射的如此畸形的社会里,还真是悲哀啊。男主卧轨又放弃那段,是全片唯一的亮点!
oh dear
没有味道、没有音乐、没有小孩、消除了所有的痛苦、悲伤、所以也没有了感动和愉悦。人们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安宁又祥和,遵守秩序的人将在这里永生,这就是辛波斯卡诗里秩序井然的地狱啊
欧洲人,我不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