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蒙古人
Gitarrmongot,The Guitar Mongoloid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Mikael Allu,Bjarne Gunnarsson,Erik Gustafsson,P.A. Emanuelsson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语言:瑞典语年份:2004
简介:一群把腳踏車掛上路燈的狂野少年,一位有強迫症的女人,三個拿著真槍真彈、在週末夜玩俄羅斯輪盤的酒友,加上總是在街角鬼吼高唱的唐氏症少年,組成了這部奇異而帶點哀傷的佳作。導演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片,精準而幾近「偽紀錄片」式的場面調度,透露了創作者對電影媒體比說故事更有野心的企圖:讓電影成為社會的實驗室。详细 >
确实是“伪纪录片”式的场面调度,几乎是单一场景固定镜头。可惜没有字幕,全靠动作去猜测。但是能感觉的到,说的是瑞典的普通群众的生活,是群像演绎。看完这部片子,你会发现,哦,原来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快乐、烦恼、忧伤、甚至是娱乐消遣。
【2.5】
#桃花岛观影团#太北欧了,承认它还不错,但…真的不喜欢。
最后三个镜头
Ruben Östlund
#桃花岛观影团#混乱,聒噪,专注,又充满热情。这样一群人没有被社会大众所接纳理解,但是却展示出来不被约束的旺盛的生命力。脱离制度之外,在无序自我的世界里任意抛洒热情。不被理解,却认真的活着。借由摄像机,我们得以见证。
很明显是对罗伊安德森《二楼传来歌声》的临摹,但内容是属于奥斯特伦德的。然而在RA的电影中的,精致的布景、纵向有深度的构图、均一的没有生气的色彩,在本片中都是没有的;最大的相似或许就是固定镜头的使用。这里的固定镜头,不是RA那样的剧场观众视角的功用,而是为了实现一种记录感。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分析出二者的本质区别,RA不在乎人物关系,片段化带着荒谬感的剪辑就是反剧情反人物关系的,他更愿意像鸽子一样坐在树杈上,和观众探讨人的意义;而奥斯特伦德,正如我们在近几年的作品中看到的那样,他在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像是游牧一样的街头吉他小男孩坐在国营酒水店门口卖艺、不断地祥林嫂似的寻找自己被躁动的社会青年卡进路灯杆里的自行车,人物之间是连结但疏远的,小故事也都有完整的结局(就像他的几部短片一样)
【X】乍一看却是拍着罗伊安德森那一套北欧装置艺术,但对于拍摄内容的关注度显然不是一个层面,仅仅奇怪片段的组接就企图产生意义与幽默感。这样想来,的确是有在进步的导演。
#桃花岛观影团#影片用大量用长镜头,全景中景的旁观镜头,有种纪录片的感觉,再现了一个个生活片段,不同人物组接在一起,感觉有些晦涩难懂。
鲁本·奥斯特伦德首部长片作品,果然一开始就玩固定机位长镜头。偏纪录片的影像方式将一组问题人群以片段方式展现,没有观点,就这么静静的记录着。电影里的雪花点、人脸糊化处理、片段拼贴都挺具实验性的。
被没收的吉他、被偷了挂在路灯上的自行车、无法停止旋转的轿车、荒谬的黑气球讨论。一些尝试,有些零碎。
#桃花岛观影团#被遗忘在城市边缘的蒙古症患儿,因为无聊之举把黑色塑料袋做成大型漂浮物。腾飞的给黑塑料气球终于引起了城市人的注意,也给电影落下了豁然开朗的注脚。
完全跟唐氏综合征没关系,连隐喻都算不上
虚构长片处女作。每个人都有病。一些视角非常罗伊·安德森。结尾的黑色气球堪称年度最佳。
勉强两星。罗伊安德森大弟子奥斯特伦德,同样是作为北欧人的冷幽默,一镜一场冷眼旁观,但包袱抖的就太枯燥了,几场戏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无厘头式的逗乐,配上纪录片般的马赛克和消音,只能算小年轻玩个形式罢了。
#桃花岛观影团#这部跟阿邦的《正午显影》放在一起看真的太合适了,都是伪记录形式,区别从与被摄对象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呈现出来。一是逼近摇晃,不叫你看清全貌;一是拉远静默,尽量呈现真实物态。一是叙事创想的欣然交付,一是力求用碎片渲染出基调。一个完全松弛,一个缓缓收束。影像质量难辨高下,那就还是选个幽默的吧
(4.1/5.0)很难说鲁本的创作是在做前进还是倒退.这部倒是没像日后作品,对空间有那么多的控制.
固定机位长镜头,伪纪实监视风格看多了也就没有之前的新奇感了,而且这部处女作完成的也只是一般,和后面两部作品的主题算得上是一脉相承但可以明显看得出差距。
不卷的社会环境中的导演,才会拍出这样的碎碎念的片。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