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告白,自白,母亲,Kokuhaku,Confessions

主演: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西井幸人,桥本爱,芦田爱菜,三吉彩花,藤原薰,井之胁海,清水尚弥,高桥努,一井直树,能年玲奈,新井浩文,野本萤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0

 剧照

告白 剧照 NO.1告白 剧照 NO.2告白 剧照 NO.3告白 剧照 NO.4告白 剧照 NO.5告白 剧照 NO.6告白 剧照 NO.13告白 剧照 NO.14告白 剧照 NO.15告白 剧照 NO.16告白 剧照 NO.17告白 剧照 NO.18告白 剧照 NO.19告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告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据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棉袄魔法少女奈叶ViVid夺命剑之风云再起赞助商承诺万视瞩目破毒强人超能少年第三季天降美食天火生死狙击第三季青之芦苇我在这里名侦探柯南:异次元的狙击手惊天破童话二分之一假面战队五骑士SugarSugarHoney为我杀人兰花花命运/外典见习爱神合理怀疑第二季替身心想事成杂货铺谁来伺候妈今天的明日香OAD青雀成凰重生男人猿猴大战机械猿猴

 长篇影评

 1 ) 反思暴力

《告白》搜罗了当今社会存在于现实及网络的扭曲畸形的心理百态。

以初建人生观社会观的风华少年为聚力点,合并校园暴力与网络暴力,展现未来社会支柱的成长危机,透视人们的心理。

它的惊艳不单单在选材的勇敢上,还有电影过硬的质量。

无论是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是在对事件本身的推进中,成熟缜密的思路成就了犯罪片。

全片除了主要角色,群众是以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展现的,即便有为“良知”群起而攻之的一面,最慑人的恐怕还是轻易被利用,轻易被迷失方向而沦落为乌合之众所能造成的灾难。

纵观我们现在的网络暴力,不就是这样?

所以告白是部能够震慑人心的影片。

 2 ) 日本式电影审美=至清澈至残忍的反差美学+暴力与死亡的主题?

作为半个栗山千明粉,有次和人开玩笑:“现在看日本电影,一看到清澈镜头抒情音乐纯净无垢的喧闹微笑以及干净的校服,就会做好心理准备:下一秒多半会出现暴力凶杀血迹特写以及孩子们沉静微笑面部特写。

”我对日本校园片儿的观感,差不多如此。

有朋友在京都,偶尔聊起来,大致感觉:日本式的审美,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

斑斓华丽到庞杂臃肿,清净枯寂到纤毫不染,至野蛮与至文雅之间打转。

樱花易凋人生无常以及对年轻的浪漫悲剧英雄(义经、坂本龙马)们的热爱基本可以挂钩,老式能剧里大半和鬼与死者有关。

反正:极强烈的对比反差(要么清纯美好到天堂,要么血腥残忍到地狱)、对生存/毁灭的关注,是日本审美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不看画面,会听见电影里充满了音乐、自言自语式的沉静念白,以及少年们尖锐刺耳的叫声,这是日本式残酷青春电影最经典的特征之一:清纯柔美和尖锐刺耳总是相伴而行,反差。

以清澈画面和幻漫配乐制造MV级别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关于死亡、设局、报复的故事,反差。

让两个天真少年(天才少年A对待死亡如儿戏,自卑少年B在把小女孩抛进游泳池那一瞬间的心路历程基本是自卑使然)、一个少女和一个冷静的老师(松隆子在课堂上慢悠悠陈述一切时淡定得仿佛这事与她无关)演出一系列让人呼吸停顿的死亡故事,反差。

用大量几乎带抒情意味的慢镜头描述死亡(松隆子女儿掉进游泳池,女二号被打死时死不瞑目脸上带血的镜头,以及本片经典的末尾爆炸),反差。

让麻木、彼此伤害欺凌、孤单无助这些让人恐惧的姿态出现在两个小男生身上,反差。

让处心积虑、布局精美得有艺术品气息的复仇计划由一个老师实施,而且最后残忍得不留余地居然还加了那么经典的反讽(“开玩笑的……”),反差。

被自卑少年B杀死的那位母亲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最后歇斯底里的崩溃直到死去,反差。

学生们因为认定天才少年A“你有罪”于是对他进行了百般戏弄,对想保护他的北原采取同样的株连,这种群体意识的“恶”体现在年轻学生们身上,反差。

自卑少年B的枯寂状态以及荡漾他家庭整个氛围的死寂,与不知真相男老师热情的鼓励口号,制造出一种半滑稽半让人发冷的诡异效果,反差。

最后……以电影这么一种大众化媒体,这种大多数时候得尽量宣传光明面、对生活加以理想化,让大家习惯喜剧或较为纯粹温柔的悲剧的媒体,来展开这么一个阴冷到头、毫无宽容、“都死了”充满痛苦的故事,对观影者本身也算一种体验的反差。

所以说,这是部很日本的电影,只有日本人拍得出的电影。

对青少年暴力死亡犯罪的态度(我不知道有谁在看到学生们惊恐万状尖叫时想到了《大逃杀》,反正我是这样);以温柔抒情的方式勾画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对“恶”的不加掩饰甚至渲染,使之对观影者进行各种突破底线的感官和认知刺激……而且不留余地。

 3 ) 时光倒流十二年

坚信自己身上留着妈妈的血继承妈妈才能的渡边修哉,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台逆转时钟。

他盼望着时针分针秒针转啊转有一天妈妈会回到自己身边。

那个破滅的气泡也会恢复原来的完整模样,假装自己好像从来没听到过重要东西消失的声音——“啪嚓”。

如果我想再看到多年前你清丽娇俏的样子,只需取出一张碟片,放入机器,画面流转,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不久前那个明媚的四月天。

电影可以帮我们留住逝去的年华,收藏曾经的爱恋。

如果采用中岛哲也慢镜头回转的拍摄手法:黑暗中前行的森口老师突然反常理地倒退行走,一步步穿过幽暗来到春光灿烂樱花慢舞的武野藏大学,榆野卯月正怀抱着几本书在校园里闲逛欣赏社团表演。

去日文维基查找松隆子的电影资料,仅仅是在1997年才出演了第一部电影,客串竹中直人指导的《东京日和》里的一个小角色。

之后才是岩井俊二的这部《四月物语》。

她对电影的选择看得出相当谨慎:2003年客串了丰田利晃的《逃狱9人组》,2004年主演了山田洋次的《隐剑鬼爪》,2006年是三谷幸喜的《有顶天酒店》,2007年在松冈锭司导演的《东京塔》里客串女朋友这个角色,同年还出演了《HERO》电影版,2008年参演《K-20变相黑侠》大概是出于投资方对她在亚洲地区知名度的考量,然后是2009年的《维荣之妻》,再后来就是去年的《告白》了。

映画履历相当简短简短到一点都看不出这是一个30+的映画女优。

也许她自己从来没当自己是一个映画女优,只是一个舞台剧演员,偶尔碰到好导演好剧本就去支持一下,纯属情意上的。

所以即使这两年在映画界风生水起,也未曾见她有转移阵地的想法,依旧专注于舞台剧,2011年的电影计划表上目前仅仅是一项客串,阪本顺治导演的《大鹿村騒動記》,被11区人民戏称为“农村歌舞伎”。

常规电视剧也有4年没有出演了,NHK的《坂上之云》据说也是为了还人情,之前同事务所后辈瑛太出演《笃姬》的人情。

唱片销量不佳却也还在出,玩票似的英文老歌翻唱除了死忠粉丝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人会买单。

20岁成名,当过大众偶像,最当红的时候收入颇丰。

新千年之后将表演重心转向舞台剧,30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只有她自己知道“他好在哪里”的顶尖吉他手,据说2003年《ほんとの気持ち》这支单曲正是在旦那桑以“请为我未来的妻子写这支歌“的恳请下,小田和正先生为她量身定做的。

随后几年的“圣诞夜约定”都能看到这对夫妇的身影,据说当初双方家长见面,小田和正先生也是有出席的。

适逢2011年,她已摇身变作传说中的“大物女优”,连续两届入围日本奥斯卡最佳女主演。

更有不知情者惊呼:“松隆子居然演的那么好!

我一直以为她是个花瓶!

”偶像的光环已消失殆尽,你我却始终怀念那个在樱花树下读书的女孩。

她自己呢,头也不回地大步流星朝前走,有一种决绝的意气。

时光倒流12年,光碟里那个吃花的少女还在浅吟低唱着明日、春が来たら……

 4 ) 生命不是一个玩笑

在日本,反映校园暴力的影片不在少数,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之炎》等,而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同,电影《告白》不仅单纯反映校园暴力,从剧情上来看还加入了复仇与推理情节。

电影《告白》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警察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

作为教师的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的过程。

影片段落式的叙述方式和风格,让人看上去觉得想一个平淡无奇的MV,然实则暗潮汹涌。

电影以复仇者森口悠子告白展开,慢慢的衍生出了班长北原美月的告白,少年B直树与母亲的告白以及少年A渡边修哉的告白。

少年A渡边修哉,成绩优异,是所谓的天才少年,但是父母离异,长期缺少母爱,以至于性格扭曲,对生命轻视,欲以自己的发明犯罪以吸引母亲注意。

电影中有一段是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这个字,她意在告诉同学们,生命应该得到尊重,然而他们并不懂。

少年B胆小懦弱,缺乏常识,渡边的长期引诱、诱导,导致其人格缺失,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从根本意义上说,他也不懂生命的珍贵。

电影中森口老师有这样一句台词:“这就是我的复仇,这才是活生生的地狱,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

开玩笑的!

”开玩笑的,少年AB以及美月对待生命犹如玩笑,这样森口感到愤怒;而森口的复仇计划绝对不仅仅是个玩笑,她仇视杀害自己女儿的真凶,愤怒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那些该死的犯人。

但是最后从她的口中说出了“开玩笑的”,这是一个黑色幽默,让人感到阴森和恐怖。

与大多数电影不同,电影《告白》采用超多的慢镜头景物的大特写,分段拿出来没看过的会以为这是一个广告。

人声背景音乐的加入,也让影片显得尤为不同和充满艺术。

全片基调阴暗,画面晦涩,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隐郁的天气加之凝重的云朵营造出一种悲怆和叹息的意境。

在这种阴暗之下弥漫的是浓郁的悲伤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

青春是人这一生最好的年华,然而在影片中的青少年内心世界存在的不是光明,而是各种黑暗与人性的残酷。

引起大众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教育和未成年法律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本片意义所在。

生命应该被重视,不应该视为玩笑。

 5 ) 超越原著的电影

不寒而栗、令人颤抖这是我看这部片时最常出现的感觉。

这部片整体来说,是真人化推理小说中,我觉得最棒的一部,甚至有超越原著的感觉,一个部份是演员(女主角)在片中的表现,另一个我觉得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所产生的感觉,明明是个残酷的故事,拍摄的方式却相当唯美浪漫,都让人在观影时,感受到一种战栗感。

特别是当中有一幕,每次回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真正的不寒而栗。

是其中一名学生,将女主角的女儿抛进泳池的那一幕。

特别是小女孩一度醒过来,但凶手还是将她抛进泳池的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打从心里打了个寒颤。

后来分析了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推测可能是凶手的形象(学生、弱不经风、不起眼、年轻)跟他当下的反应(看到小女孩眼睛睁开还是将她抛下去),让人感觉到一种「杀人」的轻易感,原来,杀人的那个瞬间来得如此轻易。

原来,杀人是如此轻易地,让人害怕的。

 6 ) 《告白》:当美好的事物消失了

(芷宁写于2011年1月24日)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

”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

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

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

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

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

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

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

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中岛的影片都很擅用配乐,随着《告白》剧情的行进,或呓语或迷惘或悲叹的吟唱伴随着画面,该片主题曲选用了Radiohead的《Last Flowers》,这首绝望中又似有点希望的歌,在观影结束后,其副歌部分还会在脑际回想,“……It's too much/Too bright/Too powerful……”(若听影片主题曲Radiohead的《Last Flowers》,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61025562_d.html)

 7 ) 《告白》:真正残忍的是谁?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老祖先说的。

讨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对我来说那句“听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更具有重要含义。

初中女老师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死。

在学期结业课上她平静地向学生讲这一件事。

讲台底下一片混乱。

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惊恐和悲痛的事。

直到女老师说她女儿的爸爸是一个HIV病人时,全班同学才一片惊恐。

所以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人的生命毫无意义,可怕的是一些未知的事情。

少年A和B是杀死老师女儿的凶手。

在老师面前他们坦诚自己的行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法律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

女老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制裁这两个学生。

她告诉全班同学她在少年A和B的牛奶里注入了有HIV病毒的血。

新学期开始,少年B没有来上学,少年A被孤立被欺凌。

新来的男老师提倡爱的教育所以每周家访少年B。

班长美呆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她却是那个用药毒杀了全家的露希娜的拥护者。

她看透了少年A的软弱,看透了少年B被阳光老师以爱的教育逼疯了,在少年B杀死母亲后的一个雨夜中与女老师一番长谈后,她发现老师没有在牛奶注入HIV病毒并不是因为老师爱护他们,而是报复的开始。

她有一颗看透黑暗本质的心,但她同样对生命的意义很迷茫。

她在谋划着自杀。

少年A是个天才,基因源于工程师的母亲。

在他和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个笨蛋。

得到母亲的认同和关注是他一直以来的渴望。

他在建了一个网站希望母亲可以在这里看到他的成就。

他虐猫,他发明一些器械残杀动物,只不过是想引起母亲的关注。

当他的发明获了奖并上报,他看完报纸却失望了。

关于他的报道只有小小的一个角落,而且还不知道是第几个版面,而另外一个杀了全家的女孩却占了报纸的头条及大片版幅。

他领悟到只有杀人才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也许只有这样他的母亲才会注意到他。

于是他决定杀人。

他找到了一个帮手。

他看上他的理由是帮手很软弱,他知道杀人案出来后帮手会把罪名推给他,这样子他就会出名了(想想芙蓉姐姐凤姐和小月吧,一样的道理)。

少年B是个胆小软弱的人。

他有一个溺爱他的母亲。

他是少年A杀人的帮手。

在学校里他没有朋友。

当少年A主动找他说话开始,他的心大概很温暖,有了一种支柱。

终于有人认同他了。

所以他对少年A很感激。

他决定杀人的对象。

理由是她是坏老师松隆子的女儿。

当小女孩被电晕在地时,少年A冷酷地告诉他,他并没有把他这个懦夫当成一伙的,所以人是少年A杀的,少年B可以举报他。

少年B害怕小包包暴露会让人发现他也有份,所以他把包扔了,并把小女孩扔到水里制造失足落水的假象。

在把小女孩扔到水里的时候,他其实看到了小女孩睁开的眼睛。

但是他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害怕杀人的胆小鬼,他把她扔到了水里。

少年A有杀意,但人并未被杀死。

少年B没有杀意,但人却是他故意扔到水里致死的。

对他们来说证明自己的存在更重要,别人的生命并不重要。

所以,当美呆揭开了少年A天才背后软弱的恋母情结,少年A毫不留情地把美呆给杀了。

所以当少年A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母亲的实验室发现母亲竟然去渡蜜月了,他意识到他真的被抛弃了。

为此,他在学校里装了炸弹,他决定自杀,并让一些人陪葬。

而且他害怕那些人曲解他的死,无法辩识他的天才,他录了遗言。

无论是网站还是遗言,都被一直在关注他的女老师利用了。

女老师把炸弹转移到少年A母亲的实验室。

当少年A朗诵完他获奖的关于生命的作文时,一按手机键,爆炸声并未如预期到来。

女老师在这时候给他打电话并揭开了一切。

他的炸弹炸飞了他母亲及她的实验室。

原来这就是女老师的复仇。

以命易命。

把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掉就是最致命的报复。

有人说以暴制暴才是真理。

以暴制暴的后果就是如影片那样,只是少年A和少年B的人生以后会正常吗?

一条命毁掉两个人的生命外加两个少年的人生,这个等式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把两个少年关到劳教所里或者直接枪毙掉好了。

校园里总有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孤立那个最倒霉的人,冷暴力,或者辱骂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残忍的行为。。。。。。

有人说这是制度的问题。

有人说小孩子是最残忍的,因为是无知的残忍才是真正的残忍。

但是我想说:“都不是。

”我的小学时代也是这么过来的。

之所以提小学时代,是因为他最明显最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小学在本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她学习成绩很好,家里有钱而且是校董,她家还有人是神婆,所以她家总是有些人来来去去的。

那些来来去去的人是我们同学的父母。

所以只要看她身边围绕着什么人时,就知道往她家去的人是些什么人。

而如果有什么人跟她家发生了矛盾,只要看她孤立什么人就知道了。

整个小学时期都是这样的。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个同学的金耳环丢了。

校长竟让全校停课一起到操场上给她找耳环。

初生婴儿如一张白纸,任人涂抹颜色,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无知的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

所以归根结底,真正残忍的还是这些大人。

说教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是言行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惊人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断恶性循环中。

影片中少年A和B各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警示。

因为母亲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她的孩子。

而社会舆论倾向的误导也是很可怕的,美呆便是一个例子。

所以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以这一切的残忍都是以爱的渴望为前提的。

女老师的复仇是因为爱女被杀,少年A杀人是因为要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少年B杀人是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少年A交往的朋友。

《罪与罚》说没有人能够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死即使那个人罪无可赦。

《告白》里的罪是一种无辜,更是人性的一种原罪。

残忍吗?

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残忍的是我们这些大人,而不是那些小孩。

小孩只是犯了罪。

 8 ) 人之初 性本恶

看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这也能称得上是一种震撼。

就像我所认为的观点,人之初,性本恶。

刚出生下来的小婴孩,在父母眼中是小天使,可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是。

你看,那些小孩子 就算你什么也不教他 给他两个苹果,一个大 一个小,如果让他选一个,他也准保拿那个大的,如果不说是让他选一个,可能他两个都要。

没有人这么教过他,这是人的天性,就是生下来就会的。

当然,有些人慢慢长大,在接受教育后,可能才会知道,原来那样是不对的,是贪心的表现,让自己不要这么做。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

影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少年A。

其实在影片中刻画的几个别的人物也都有各自的恶,伪善也好,自私也罢。

当然,其实在影片中没有一人是绝对的恶,也没有一人完全的善。

但是,看到结尾的时候 森口老师的复仇真的很有快感,还有她那句“开玩笑的”也很有深意在。

影片到此结束,也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空间,足够细细回味。

总之,影片无论是剧情 剪辑 音乐都很给力,值得多刷。

那句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

 9 ) 弱者

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

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

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

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

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

”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

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

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

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

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

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10 ) 当“无条件的爱”被剥夺

日片《告白》目前引爆口碑不在话下,这个描述女星松隆子饰演女教师森口悠子,因爱女被班上国中生杀害的故事,从小说到如今搬上大银幕都受到好评。

然而,《告白》不论小说或电影都不纯然只是推理故事,电影没有花时间去讨论是37名学生中的那2名杀人,戏剧结构中没人办案,也没人去分析森口老师与学生有何冤仇。

它是犯罪书写,“告白”类似所有“后911电影”一样,它期待的是认罪及偿还,在戏剧时间中偿还,就是剧本写作中所称:主角必受的苦难。

所以,不要问为何是那两个学生?

为何《盲流感》里的人会瞎眼继而又复明。

《告白》的戏剧时间是滑动的,它不是《罗生门》的众说纷纭却共同指向单一事件,《告白》是描述一个偶发事件前后,相关人物牵涉在灾难中的酝酿和余震。

它描述一个“邪恶”发生后,牵涉其中的人如何回应加诸身上的邪恶,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它们选择“复仇”。

先讲戏剧时间,电影不是《非常嫌疑犯》,戏剧时间大约应是4月到7月,森口老师在班上发表惊人告白后,从理应万花齐放生意盎然的春季到期末结束,插叙修哉对母亲的回忆。

再来是角色关系,电影中的登场人物,难道不是为了找出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爱美的凶手吗?

其实不全然是。

这几个角色本来就有关连(师生及家长),与其说它们在时空上参与或执行了这个谋杀,倒不如说是因为谋杀,而让观众认识到这些人,如森口老师、北原美月、渡边修哉、直树母亲、寺田老师、樱宫正义。

我们在《告白》里看到他们的说法,认识了这些角色,宛如皮蓝德娄名作《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如同剧中他们都参与了“糜鹿王国”的演出,在《告白》里, 他们真正的共通点在于,他们内心所怀抱的,对另一个人的“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当这个爱被剥夺之后,他们也就失控,或步上不归路而因此牺牲。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告白》是六个爱情故事,串起变成一个复仇故事,电影更是如此。

此外,如同《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是荒诞剧场的先驱,《告白》也绝对不是写实的,不是诉求反应日本社会或教育问题,它是个荒谬的复仇剧,只是犯罪舞台是校园犯罪,串起很多常见的校园问题,但手法是形式主义的,就爱与 复仇的主轴来看,也不是纯然专属日本的。

(较有趣是渡边修哉,容后叙述)可以说,电影《告白》是部惊人改编,超完美复仇的故事!

在导演中岛哲也极致更胜所有司迪麦广告总和的高明镜头下,所有角色都像松子一样有着令人讨厌的理由:那就是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当这份爱被剥夺,让人见识到恨跟爱一样,可以无条件地极端,并痴心信仰穿过火焰后能找到希望的光,而酿成片中重重不可挽回的悲剧在中岛哲也的眼中,这些角色都像《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所有人从森口对爱美、美月对修哉、修哉对母亲、母亲对直树、寺田对樱宫,它们都出于一种指向单纯强烈的爱。

《告白》不是最早拿HIV开玩笑的,墨西哥导演Alfonso Cuaron早在1991年处女作Sólo con tu pareja,就描述一名花花公子被护士前女友恶作剧体检HIV阳性,拿来描述《告白》里的角色们都很适合。

当然日片《告白》的影像完全不像拉丁美洲热情狂放,它极为冷洌黑暗,像雨夜的恐怖故事。

《告白》电影改编最厉害的当然包括中岛哲也如万花筒般高超且精致化的影像,它忠于原著用《罗生门》式角色段落,将影片分成多段,像万花筒或拼图的碎片,让观众自行去组织时间,这个手法前后呼应非常高竿。

《告白》的角色明显有不合理或夸张的戏剧性,如前所述,尤以天才学生渡边修哉为例;这个角色极度偏执,对于熟悉日本电影及哈日观众不难理解,但西方观众不知何如;这种年纪轻轻却意外获得极大毁灭力的角色,出现在大量日本近未来动漫作品中,如《新世纪福音战士》。

作者笔下这角色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选中的非凡人物为了新世界的成长,有超越现行社会规范的权力。

”不晓得《告白》原著作者对动漫文化深入多少,或者她关心的只是阿修对母亲所怀抱“无条件的爱”?

不过尽管这天才小发明家多不合理,它却是全书中燃烧最剧烈的灵魂,与森口老师对应着母与子的主题。

导演中岛哲也除了擅长的影像处理外,改编概念上也很掌握原著精髓,除了美月角色及直树姐姐角色的两大浓缩外,比较突出的手法有三,一是遵循电影的线性时间限制,从森口老师的告白时,小说里的A(修哉)和B(直树),都在镜头下开场即现形,披露了叙事主角(小说则可以非线性重读跳读,比较松绑)。

第二个突出之处,在片末大爆炸特效,在这个遭诟病稍嫌冗长的片段,我倒认为中岛哲也运用得极为恰当,它置入倒转时钟这个设定,去突显伤害的不可逆转,以及全片如用破碎拼图去重组原图的影片结构,这些角色的牺牲与伤害,都来自这份无条件的爱。

至于特效则是相当惊人。

第三则是片尾黑幕时的最后一句阴森恐怖的对白“开玩笑的”。

原著小说的森口老师同时是“神职者”也是“传道者”,如果你将《告白》当成圣经《乔布记》来看也可以破题,在神的眼光中犯意和动机都不重要,除非是天生的 恶(通常称撒旦),真正重要的是信仰和忏悔。

原著中最厉害的,莫过于修哉对母亲的爱,伤害了一个母亲;但相反的,它终究逃不出另一个母亲的掌心。

《告白》如同其名,人生爱恨嗔痴,喜怒哀乐,都是自找。

观众则是在一个更完美的复仇计划中,逃脱了歇斯底里的学生,看似战胜了恶,由另一个母亲失去的爱,而战胜了恶。

总之,《告白》绝不仅是企图反映或讨论日本师生教育或社会问题,它所有角色都偏执得狠,甚至有点异常,异常地爱着异性同学同性同学,爱妈妈爱着有艾滋病的丈夫,其实它是非常霹雳火的组合,我相信所有看过的观众都觉得够味又过瘾。

总之,《告白》是很棒的电影,但不要用单纯推理或日本社会的眼光去看它。

试着想大一点,如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爱。

这其实是最强烈最歇斯底里最无神论却又最有血有肉的情感,或者情欲。

今年一定要看的电影,如果你一年只看一部日片,今年就是它了。

 短评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

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为构筑事件全貌而切换叙事视角的节点设置特别平顺,可能是我在技巧上唯一欣赏的点。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比较刺激。喜欢。

10分钟前
  • 风子
  • 力荐

只有日本人才会这么拍,如果是中国和美国,松隆子的角色肯定最后以圣母姿态收场。音乐很赞。

15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这片告诉我们,正太与萝莉都是斗不过御姐的……

19分钟前
  • Dulcixote
  • 推荐

像用了拉屎的劲来拉尿

23分钟前
  • 押井守厨
  • 较差

中岛哲也转变了不少风格 没有了绚丽的色彩 全片充斥着的是黑白灰,也正如许多豆友所言 这片的确有点像MV ,但是片子的形式和音乐还是不错的 而且我个人比较喜欢里面某几个人物的性格

25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傻逼的N次方

3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很差

單親家庭的孩子好像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心中的陰影呢?!做父母的真的是要擔負起肩上的責任啊,不但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孩子。這一部呼籲教育和愛的影片啊!

32分钟前
  • 甜m i l k 。
  • 还行

装过头了吧!

36分钟前
  • 小熊大人难忘记
  • 较差

玄乎,无爱

37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同样的叙事技巧,在小说中属于出类拔萃,套用到电影中就显得偷懒省事,导演当反省

41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刚出来那年看过,没有留下一点感觉,这两天一口气看完原著立刻重温,瞬间觉得太赞了。

46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鼓动性蛊惑性,剥离现实的极度形式化,插入歌曲的俗套,看久了反而觉得腻烦。整部电影更像是一次盛大的意淫。

50分钟前
  • 很差

最后没有玛丽苏,难得

55分钟前
  • 阿vi子
  • 还行

做作的要死 难看!

59分钟前
  • 小肚子✨
  • 较差

表演做作情节故弄玄虚 噱头多角度叙事失败 如果不是最后十分钟和原声 一星就够了

1小时前
  • 司黛拉
  • 较差

老是那么变态~

1小时前
  • lara
  • 还行

小气,剪的忽快忽慢难受得要死,熬过一半觉得勉强凑合,越往后越想吐,爆炸的时候完全不能忍了,我还是诚实点吧不给辛苦分了!这什么鬼啊!!!原来文艺青年里就流行这种破逼玩意儿啊!!!

1小时前
  • 较差

解气

1小时前
  • 青 天大老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