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
好让我这一生,也有乡愁。
”哪怕再过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他也不会忘记,初遇时那一霎那的惊骇。
他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锥子一样直锥进他心里。
只一瞬间,便要用一辈子、去祭奠。
他站在他面前,浅浅的笑,深深的注视。
他为他点烟。
他坐在高高的城墙上听他叙述古旧的往事。
他为他深情吟唱,歌声划破了秋日荒野外万里长空的孤寂。
他在他面前,一点点找回了自己;他在他面前,慢慢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
他为他发怒,在游泳馆的换衣间堵住他大声质问;他为他决绝,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丢下万人瞩目的戏台,上演了另一出《夜奔》。
雪花朦胧了车窗,营造出暧昧的气氛。
他握住他的手,他颤了一下,却没有躲开。
他靠近他,想吻他。
他却在最后一秒,将他推开。
逃离。
车窗外的空气冷冽,容易让人清醒。
待他想清楚,跑回车旁,他却已经离去。
他大声呼喊他的名字,疯了一般在雪地里追寻,却再也不见。
雪一直下。
凝固了绝望的眼泪,定格了他们曾经最近的距离。
他逃回美国。
他开始思考活着、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
他躲在集装箱里颠沛流离到自由女神脚下,最终还是孤单地死在一个绝望的冬天。
他们再也没有见过。
谁能想到他的那一转身,便已是生离,已是死别。
他为他修了墓碑。
他对过往的人说,这里埋的,是我的爱人。
[署 叶歧] “当我提起你,他浑浊的眼睛里有了光。
” “我感激我这一生。
虽然它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
”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 - 借着机会,表达一下我眼中的《夜奔》。
不专业,不客观,不严谨,海涵,勿喷。
早在最开始,曹卓把它推荐给我的时候,我望着屏幕里深情的黄磊、刘若英,青春美好的黄磊、刘若英,还有娓娓道来的生动台词,就意识到我肯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靠台词和细节取胜的电影。
它的台词和细节的极致优秀甚至使主演精湛的演技都显得失色了。
- 故事开始于少东和英儿的书信,这一极妙的开头一瞬间打动了我的心。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你好么?
——知道金秋是你的归期,心里有莫名的高兴。
——我该送什么当作见面礼?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 一句抒情而含蓄的“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不需要画面,不需要演员,仅用短短的一句台词就把主角二人深刻的关系勾勒清晰,这就是台词的魅力。
从中可以看出,少东和英儿比起未婚男女,更像不带爱情杂质的知己,这份感情甚至能比爱情更为长久(影片后半部分证实了),因为他们无需相遇,就早已相识。
他们的初遇,如同老友的久别重逢。
- 少东回国后,英儿是痴迷《林冲夜奔》的戏迷,于是她带少东去看林冲的戏。
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大提琴手少东,对东方戏剧之美感到无措,一度想逃离。
然而就在他即将要逃走的一瞬,他听到舞台上的林冲唱出的婉转唱词。
这一画面,定格在黄磊年轻的面庞,定格在他失神迷恋的双眼——然后时间慢慢流转,黄磊醇厚的男低音缓缓说出一段台词。
我们来感受一下此处黄磊的台词。
“我不是看,我是听。
我对声音极其敏感,一开始我被他唱腔惊骇。
我问:它声音从哪里来?
它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一根锥子直锥进我的心里。
我不知道他在唱什么,可是我竟然听到他胸口一种郁悒和悲愤, 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我能懂。
空荡荡的台上,连一块简陋的布景都没有,但那是一个世界,随着他的肢体,他的眼神,我像被催眠一样,接受一切他给我的想象,山路,庙门,月冷星稀的寒夜,他存心要逃。
” 你品,你细细品。
“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月冷星稀的寒夜”……我始终觉得这一段台词美得已经不像台词了,像小说。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未必是春风沉醉的戏楼的夜晚,大提琴手少东已经对武生林冲一见钟情了,他们一个代表西方音乐一个代表东方戏剧。
西方艺术之美与东方戏剧之美此刻触碰、产生通感,回荡成少东心中久久不息的琴弦。
- 少东因为林冲对戏剧也产生了兴趣,于是英儿带着他向林冲学习。
影片的细节部分十分出彩,最开始林冲的犹豫胆怯,体现了奴隶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忌惮、卑微。
而少东和英儿的一言一行,又透露出近代中国有识青年的包容、开放。
三人去长城时,林冲的一番话,体现出他的无奈与迷茫:“演谁我就是谁,现在是林冲,以后是谁,不知道。
” 细节上,不苟言笑的林冲全片第一次笑,是对着少东笑,第二次笑,也是对着少东笑; 细节上,胆怯懦弱的林冲第一次大胆妄为地逃了与黄少爷的约,是赴了少东和英儿的约; 细节上,少东站在幕前,隔着浅浅的蓝色幕布,隐约露出林冲的侧颜,不知是谁先伸出了手,两人隔着幕布,暧昧地牵住了对方的手。
- 电影名字叫《夜奔》,电影的主角少东逃了两次,林冲逃了三次。
细讲林冲的三次夜奔。
第一次,三人夜逃,逃到郊外,在篝火边吃烤鱼,好不欢乐。
这一次的逃,其实是对烦闷压抑生活一次短暂的逃离,使人收获了快乐与惬意,也让林冲深入明白了自我与心意。
于是在回去的路上,他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对少东说:我这儿记着你。
第二次逃,是全片的高潮。
觉醒的林冲意欲摆脱自己被师傅操控的命运,他和少东在黄少眼下逃走了。
他不再妥协、委身自己与黄少来成全戏班,而是和少东逃了,他想追寻自我,想追寻自己的感情。
大雪纷飞的夜晚,暧昧胶着的汽车内,他凝望着少东,想要吻他。
少东躲开了,林冲绝望了,他逃了。
若干年后少东给英儿的信中写道,“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 第三次逃,却再次注定了林冲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起因是林冲冲进了师傅的屋子,撞见了猥琐的师傅与蜷缩着的师弟。
一句愤怒到歇斯底里的台词,勾勒出林冲痛苦悲惨的命运:“你还要再作践几个?
”弦外之音即,林冲的童年,没有躲过师傅的毒手。
他用衣裳遮住师弟,不慎将师傅打死,于是他只能逃。
- 林冲的每一次夜奔都是为了摆脱既定的悲惨命运,可他是否真的成功了呢?
他没有。
但是他的夜奔,他在夜里坦率的表白,他在车内勇敢的靠近,都是他对命运的反抗。
林冲确实是全片最美好最纯粹的一个人。
即使故事落幕,他与少东诀别后,仍偷渡海外,想要再见少东一面。
可这个美好纯粹的人,没有得到美好的结局,他病死了。
无比残酷,无比悲惨。
少东的每一次逃都是挣扎后的自我妥协。
面对林冲纯粹炽热的爱意,少东却要考虑到他的未婚妻英儿还有他的双亲,他的家族,他的前程……他考虑了俗世中太多的负担,以至于他根本不敢直视内心去回应林冲的爱意,这是他的妥协。
当他与林冲被曝光,各方的指责与批判席卷而来,他一来不敢去找林冲,二来有愧于英儿,三来无颜面对双亲,他又逃了,他逃回美国,当一个落魄却能保全自己的大提琴手。
这样的自我妥协真的有意义吗?
从后半部分来看,毫无意义。
否认自我,否认感情,甘于妥协的他一直处于孤独、痛苦的阴霾中。
他多次后悔,他多次希望回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可都已经无济于事。
关键时刻妥协懦弱的他,人生只能永远在“雪夜”“医院”的循环里自我挣扎、自我怨恨,永无宁日。
少东是全片最真实最现实的一个人。
所以他的结局也十分现实。
不得不提出彩的女性角色英儿,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角色。
她从不逃避自己对林冲的爱慕,也不逃避少东与林冲的爱,甚至不逃避自己的命运,敢于接受、从容接受。
当少东懦弱妥协,想与她结婚甘于世俗时,她清晰明了地拒绝了:“我宁愿我们可以写一辈子的信,宁可守着你每一寸的心;也不要你把心埋起来,做我理所当然的丈夫。
” 我靠!
这个女人也太聪慧、通透了吧!!
少东逃了,她却留在中国,目睹侵华战争,千疮百孔的中国。
我相信她在她青春时期,一定也曾投身于抗/日事业,因为她是一个如此明达聪敏而不卑不亢的女子啊。
她的智慧与不屈,体现在她给少东写的信里:“在这昏黑的世界里,可不可以求一点希望,一点光亮。
” 战事结束,英儿甚至远赴美国,与少东同居,成了世俗名义上的“妻子”。
理由也很简单。
少东爱林冲,英儿爱林冲。
但少东和英儿,才是最能互相理解的人,他们在一起,起码可以消减一个人独处的落寞与绝望。
如少东用颓丧又清丽的笔触写道, “只有你。
你像是我与这个世界的脐带。
读信和写信使我相信,我还在这个随时等待末日到来的城市里活着……活着,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
我答应你要找到答案,否则我愿意把我的触角折断,栖身在这里,一辈子。
” - 躲不开那个让人难以忘记的配角,黄少。
本来我以为他只是个林冲的死忠粉,但看到他脱林冲衣服的时候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原来黄少对林冲的痴迷已经到了分不清爱的地步,不惜摧毁他,抢占他。
标准的一出“得不到你的心也要得到你身体”的霸总戏码。
我认为这个配角的出彩主要是为了衬托林冲的人物形象。
前中期黄少对林冲的骚扰、对少东的蔑视,与后期林冲对黄少的悉心照顾以及为他送终的剧情形成了一种对比,凸显出林冲的高尚、忠义。
- 总结。
如果我们在人生的紧要处、在感情的岔路口,都选择了逃。
那我们都不过是现实版的徐少东罢了。
余生不再有光亮,余生不再有过往的辉煌,更不再有一个眉眼成画的少年。
- 和他相遇的那个夜晚 太美好了 以至于 他的后半生 都不过是在反复重播那一段美好 然后 反复循环于生离的雪夜与死别的医院 无法逃走的人生 无处遁形的梦魇 罢了 - 全文共计3278字,表达了我对《夜奔》深沉的热爱。
到头来我最爱的还是它的台词。
我属于那种一看到好的台词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的人。
说到底我就是个台词控。
《夜奔》明明白白体现出台词的重要性,并且它的画面、演员、故事都十分优秀,与之相较的则是如今国产影视的粗制滥造、浮夸情节。
由是观之,只能说当今国产影视只注重高度磨皮的“盛世美颜”忽视掉演技、台词、故事、画面等等的行为,实在是愚蠢的本末倒置。
影视不是照片,不是你哥哥(姐姐)顶着一张美颜就t/m是好剧的好吗?
你要喜欢你哥哥(姐姐)你直接买写真集不就完事??
演员没有演技=歌手不会唱歌。
不要逼我说实话,你哥哥(姐姐)也就只剩下颜可以吹了。
啊,不小心没控制住自己,对不住咯。
没对号入座,没指桑骂槐,怼的是一批人呢。
爷乐意。
爷只想说: 帅哥美女千千万万,艺术的灵魂独一无二。
这是王蕙玲对这个剧本的诠释,我更喜欢她的初衷。
愛被驗證為當一方遇見另一方,生命出現了無可抵擋乃至是摧毀性的變化。
它不該是一種可以類比推衍的慣例,它必需以生命的形式獨一無二的奉獻給某一個特定的人。
它是一個單獨的完成。
在族群標誌類化的年代,要冒著愛一個人就成為一種人的危險,和不愛一個人就背叛一種人的風險,人對感情的定義成了一只一只的抽屜,以前迷惑是一種痛苦,現在旗幟鮮明則又有另一種不允許迷惑的痛苦。
愛是自身攜帶的指紋,具有各自獨特的象徵,無法複製,無法兩相吻合。
所以,愛也是各自一生的獨白…… 當那個摧毀性的強烈度發生,超越年齡身分地域性別一切一切,你便是愛了!
即使愛如此迷離……。
没有看到影片的开头,换台的时候一眼扫过,喜欢那沉郁的色彩和刘若英干净的短发。
第二天上网查才知道它的片名叫《夜奔》,也是剧中昆曲的名字。
影片讲了三个人的感情,微妙,秘而不宣。
少东和英儿已经定亲,最后他们也结婚了,但他们都爱着同一个人——林冲;林冲爱着少东,最信任的是英儿,倾其全力去照顾的却是黄少爷。
人的感情也许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各种复杂微妙的感觉让它这样不可捉摸,这样无法释怀。
没有对和错,没有应该不应该。
少东喜欢林冲,或许仅仅因为他对声音的敏感和偏好,《林冲夜奔》,那样悲怆激愤,却又柔肠百结。
英儿喜欢林冲,也许一半因为戏,一半因为他茕茕独立的气质。
林冲喜欢少东,固然有着旧时梨园行的“惯性”,更多的是只有少东真正把他当作一个人、一个朋友去对待。
林冲是个孤儿,从小被抛弃,被师傅养大的过程中打骂自然少不了,还有更可恶的“糟蹋”,所以他没有自己,他唱什么就是谁,唱《林冲夜奔》,他就叫林冲。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同志电影,这只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友情、爱情相互交错,如同两滴墨水滴落宣纸,很快就相互交融了。
三个人的爱让人哀叹。
还就此喜欢上了昆曲。
记得前些年昆曲火的时候听过《牡丹亭》片断,总觉得悲凄有余,过于断肠,牵得一颗心飘向无底的深处再也回不来。
但是《林冲夜奔》让我对昆曲有了新的感觉,明明是一个壮士,激愤铿锵,却又这般柔情激荡、惆怅百结,让人欲罢不能。
因为《夜奔》,也爱上了昆曲。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我牵挂几天的电影了。
犹如大石,压在心头;又如清泉,淌过心间。
刘:是他,我发誓在这一刻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他就是荣庆班挑梁唱‘夜奔’的武生,那一张安静的脸,那双总是回避开的眼睛,即使见过他的身手,我还是不能相信。
黄: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
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黄: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它是那么遥远而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刘: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黄:所以,你能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黄:这个城市还在,我还在。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着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我还是决定把你埋在我们的中间。
——from 夜奔看夜奔是因为那个精灵古怪的女子。
不相识,不聊天,只是一直默默地关注。
关注,豆瓣上我最喜欢的形式,不需要认可,不需要承认,一厢情愿的关注,很简单,很好。
豆瓣上满是这样的奇女子,只是要在一个帖子里相遇,也需要缘分。
喜欢看她的图片,看她的文字,那个坚强又敏感的女子,她说,她泪崩了,所以,我看了。
昆曲,那个婉约柔肠的古老戏曲,不管什么场合听来,都会有那么点暧昧的意味。
我以为,会有那么一个娇柔绝代的男子,唱着华丽多情的词,一个回眸,满是柔情,接着演绎一段波荡曲折的恋曲。
但是,却是一个俊朗的武生,唱的是悲怆的林冲夜奔,爱得是那么辛苦和决绝。
我喜欢那个隐忍的男子,舞台上唱的掷地有声,眼神有力坚定,舞台下貌似懦弱,却有着世人所没有的勇气,勇于恨,勇于爱。
我也爱那个单纯的女子,一个转身,失去了所有的爱,却仍然用一种善良试图成全一段旷世的爱恋。
这样的女子,值得所有人爱。
而那个柔弱的少东,终究是懦弱的,他会一切发生后,依然对英子说我喜欢你,他会逃离一切,带着悔恨,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男人,是懦弱,但是却真实。
看夜奔,会想起霸王别姬。
会想,为什么,戏台上的男子,为什么都生得那么娇媚,又爱得那么坚决。
演尽了人生百态,看惯了人情冷暖,也许他们对于情感有一种更加纯粹的信仰,所以,程蝶衣说,说好是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所以林冲拍着胸口对他说“我这儿,记得你!
”。
这些戏子啊,总是能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情感,而戏外的我们,也就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被触动心底的那根心弦。
但只是感动罢了,他们是真虞姬,我们都是假霸王啊!
其实,这个片子还是零散,拖沓。
但是,爱的就是大片大片的独白,安静又美丽的文字,还有大提琴低沉的声音,灰蒙蒙的镜头,留着短头的奶茶,骑着自行车,在一条满是梧桐树的呼啸而过,这些细节,零碎,细致,满是文艺腔,倒是具有最大的杀伤力。
爱,是各自一生的独白。
——王惠玲电影一开始,听到黄磊和刘若英充满诗意的对白,还有鲍比达忧伤的大提琴演奏的配乐,我就觉得,我会喜欢这部电影。
有些电影看完以后,你会很痛,很伤,有点压抑,可是却依旧沉迷,《夜奔》就是这样的电影。
1.“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他们是未婚夫妇,男才女貌,门当户对,如果没有意外,他们应该会正常的发展下去,结婚,生子,然后一起苍老。
可是,我们猜中可开头,却猜不中结尾。
他们遇见了林冲,那个因为命运不断“夜奔”的男人,那个“我演谁,就是谁”,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戏子。
只是生命里的一个偶然,在嘈杂的戏院里,从不懂戏的少东,却听懂了林冲,听懂了林冲的愤懑和郁悒,听到了林冲想出逃的呐喊,听到了林冲无奈的悲凉。
从此开始,三个人开始了那段纠缠一生的爱恋。
2.“我这儿,记得你。
”始终觉得,少东和林冲之间,更多的是相惜。
然后,默默的,开始试探,接触,进而产生了暧昧的情愫。
在两人的感情里,木讷的没有多少表情和语言的林冲,却显得更加的勇敢,因为,他,更想逃,逃走,逃开这世界的嘲笑和屈辱。
于是,他爬上墙头又下来问少东“有烟吗?
”;于是,在汽车上,试探地向少东伸出了手;于是,他指向胸口对他说“我这儿,记着你”;于是,在黄少雷死后,他漂洋过海,寻找远方的爱人。
可是,他依旧逃脱不了宿命,一次次地被上帝作弄,直至在医院里孤独的死去,却始终未能再见到他。
也许,这就是戏子的悲哀。
3.“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少东说,他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好让这一生也有乡愁。
可是,他埋葬的却不仅仅是眼泪,还有纠缠一生的爱恋,深刻地无法割舍,这样的“乡愁”,也许太过沉重,刻骨铭心。
他只是太怯弱,没有勇气去面对,他不敢去爱。
而当他回头时,想去寻找时,却再也找不到林冲,在背转身的那一刹那,既是生离,更是死别。
听到少东的这句独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唏嘘不已吧,一个转身,居然是一生一世……于是,在他后来的生命里,他一直在夜奔,在梦中,在那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地奔跑,伴随着遗憾和感伤。
4.“我喜欢和你同行,我没有想过,你是我的未婚妻,也许是因为越过了这层关系,我们之间才有更多。
”“这是最幸福的,也是最不幸的。
”少东从来不把英儿当作是未婚妻,所以,才给了她最大的信任,林冲也是。
这是英儿的幸福,更是英儿的不幸,面对两个她爱的男子,却只能成为他们之间的一种维系,一条绳索。
英儿和少东,是文字上的恋爱,甚至在书信里,他们的关系才更加地自如;而对林冲,一次次的相对无言,也许爱也早已渐渐萌芽。
电影尾声,少东和英儿的重逢,其实只是两个孤独的人互相依偎取暖,取暖而已……《夜奔》是三个人的一场戏,英儿似乎始终只是那个配角,可是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英儿才是一切的中心,就像影片的最后,少东还是将英儿埋在他们的中间……5.“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她是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才发现开头的那个老者,正是孤独的少东。
苍老的少东,坐在三块墓碑边上。
这个城市还在,可是,他不在了,她也不在了。
只剩下孤零零的他。
他告诉路过的人“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他,把她埋在他们的中间。
依旧是在鲍比达悲郁苍凉的大提琴的音乐里面,电影幽幽地落幕。
也许,一生的飘泊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可以安定的港湾。
最后,英儿,少东,林冲是否已经找到?
电影,也许在岁月的洗涤以后,在你的心中,只剩下一个表情,一缕眼神,一句台词,一段配乐,但依旧还有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坚持。
最近的上海冷得有点儿邪乎,晚上呆在没有暖气的屋子里,惟一能做的就是躲在被窝里头看片子。
此前,我完全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夜奔》,会下载只是因为我喜欢的一折昆曲《宝剑记 夜奔》。
“林冲夜奔”大概也算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故事之一,一个关于英雄末路的故事,一个舞台,一个演员,没有布景,所有的剧情都在他的一抬手一动身之间,所以梨园行里头说女怕思凡,男怕夜奔。
这部电影没有太费周折就让我入了戏,最初的期待并不高,我以为我又看到了惯常出现的台湾爱情片,一个三十年代的背景,另外一部人间四月天,岂料就是这么一个不算复杂的故事,竟然被徐立功导演拍出了三分家国离散的苍凉之美。
而我也不得不承认刘若英和黄磊是适合这样的片子的,有时候看着奶茶略带神经质的眼睛,就能很快融入到剧情里了。
一个耄耋老人,走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灯光闪烁的四十二街、第五大道快速在他身后离去,于是我知道我要看得又是一个关于回忆的故事。
一个自幼成长在国外的青年,与速为谋面但常通信的未婚妻,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电影是这样开场的。
他们最后结婚,相伴到死,连墓碑都在一起,电影是这么结尾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么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和逃避的故事。
既然是夜奔,自然要有林冲,他是一个戏子,没有名字,日日里在别人的故事里头流着自己的眼泪。
他没有表情,以至于在开始的几次出场中,如同跑龙套的路人;可是,他还是轻易地吸引了我的视线,同样是因为这张毫无表情的脸。
他在舞台上的亮相,虽然惊艳却并不让人高兴,他缺乏林冲该有的英气,即便是走投无路面对巨大价值落差时候的林冲,也不该有这样的郁悒和悲愤,也正是这种气质同时吸引了台下懂戏的英儿和不懂戏的少东。
林冲是武生,他不会像蝶衣那样千娇百媚,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没办法让人觉得楚楚可怜。
尤其当他面对师父,面对黄少爷的时候,那种隐忍和顺从,让人觉得他好似没有心。
只有当锣鼓响起,那一句“按龙泉泪洒征袍,恨一身天涯沦落”才让人意识到他是多么想逃离,“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少东的出现是突然的,他不请自来,他粘着他学习昆曲,他拉着他一起喝酒烤鱼。
他自觉连做他朋友的资格都不够,可还是表明了心迹“我这里,记着你”,脸上依然没有表情,可是眼神坚毅无比,言罢潇洒转身,纵身一跃、飘然而去,果然是“风怀恋慕,只凭一言片语,便传倾心之意”,这份执着和洒脱不由得人不击节称赞,或者这才是真正的林冲。
此一刻,无论男女当都为之倾倒。
在那个雪夜,少东拉着林冲开车逃离的时候,我想真正“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的是少东,而不是林冲。
他就那么安静地坐着,不再担心是不是还要赶回去唱夜场,几乎是有些宠溺和纵容着少东的任性。
在车里,他拉起少东手,他向他靠近,缓慢但是坚定,后者只能像个无措的孩子般徒劳缩向角落。
最终,他选择了逃避,少东打开车门的那一刻,也许只是想整理下混乱的思维。
只是一支烟的时间而已,当少东再次回头的时候,能看到只是雪夜里晃动着的车门。
如果没有后来的剧情,如果只到这里,也许它就是一部悲剧收场的爱情片,可是故事还没有完。
既然是夜奔,总要有事由,林冲错手杀了糟蹋师弟的师父,离开前他拿着竹笛找到了英儿,他或许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个可以托付的女人。
英儿把少东赠予的定情物大提琴送给了他。
英儿是一个沉迷于戏曲舞台的女子,她对林冲的爱并不莫名,甚至可以说顺理成章。
只是,她更清楚自己和少东的婚约,那是一段真正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也许最大胆的行为也不过是喝了他喝过的酒瓶而已。
她成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未婚夫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期间的悲凉或许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少东没有勇气去承受这份唾手可得的爱,他逃开了,回到了美国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以近乎麻木的生活来祭奠失去的感情。
可是,当再度来到纽约和他重逢的英儿,看到桌子上的那把水晶玻璃大提琴时,我们才清醒的意识到整出戏只有林冲才是真正的“夜奔”。
他在日占时期靠打短工为生,他奉养曾经霸占他也救过他的黄少爷到终老。
然后,他揣着英儿给的少东在美国的地址,混上了海轮。
他不识字,也不识路,无法想象在那个战乱年代怎样漂流到欧洲又怎样来到纽约,又怎样在移民局的监狱中死去。
可是,上天到底还是让他和他的爱人重逢了,虽然阴阳两隔。
当移民官员把小小的骨灰坛彭的一下砸在柜台上的时候,我的心也被狠狠地砸了一下,少东失魂落魄的在走廊里趔趄地走着,我的脑海里头闪现的是林冲在这个戏里最后一个镜头,穿着蓝色长衫站立的背影。
一转身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少东的下半生是与英儿一起度过,两个人失去了同一个爱人,只有他们彼此才能懂。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是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 多年以后,年迈的少东真正有了乡愁,但教会他“望家乡,去路遥”,的人已不在。
他最后选择将英儿的墓碑放置于他和林冲的坟冢之间——终究是他负了他,即使百年之后他也没脸让自己跟他躺在一起。
《夜奔》讲述了昆曲艺人林冲,通过表演古老的昆曲《林冲夜奔》,而认识了韦英儿和徐少东这一对未婚情人,三人遂成好友。
林冲屈服于富家子弟黄子雷的压迫与占有,内心却喜欢上真正尊重他的人格的徐少东。
同时,徐少东与韦英儿发现,自己所爱的并非对方,却都是戏子林冲。
于是,同性与异性之间的爱恨交织以及社会与家庭的世俗压力,使他们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这部影片拍得很好,在立意与人物塑造上都非常成功。
然而,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夜奔》与昆曲《林冲夜奔》相结合,使影片拥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可以说,昆曲《林冲夜奔》在整部影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昆曲《林冲夜奔》联系到一起。
韦英儿是一个戏迷,她对昆曲的领悟力非常的强。
她对林冲的感情,是从“崇拜”这个角度开始的。
由于她们家的便利条件,韦英儿很容易结识并爱上林冲这个她心目中的“偶像”。
徐少东第一次进戏院,有一点“被迫”的意思。
他作为一个完全接受美国文化的年轻人,对于古老而又传统的中国文化,有着自然的排斥。
然而,徐少东在美国学习的是大提琴。
对艺术家来说,音乐这种超然于语言的艺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上不会造成任何障碍。
当徐少东起身离去时,一个悲凉的声音透过喧闹的人群传进他的耳朵。
他被林冲的唱腔惊骇,被戏上的林冲所震动。
是昆曲《林冲夜奔》,让徐少东认识了林冲。
又正是出于艺术家对艺术家潜意识里的怜惜,林冲才成为徐少东一辈子难忘的爱人。
摒去黄子雷的品性不说,黄子雷也应是林冲的知音。
他一样因为昆曲而结识了林冲,继而爱上了林冲。
《林冲夜奔》被林冲唱得凄凉,黄子雷首先爱的,是戏里那个彷徨无助的林冲,于是才对现实中的林冲表现出了强大的占有欲望。
其次,将“林冲”、“夜奔”在不同时空、不同意义下展现,形成意识上的强烈对比。
昆曲《夜奔》是明朝李开先《宝剑记》里的一出戏,后来被昆剧采纳,成为昆剧的保留剧目。
夜奔一段基本取源于《水浒传》,主要描写了林冲在夜奔梁山的路上,“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心情。
这种复杂,实际上是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在得罪高俅被逼上梁山的路上,骨子里的官本位思想使他对落草为寇表现出极端的无奈。
夜奔路上的生死难料地忐忑心情,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凉气氛。
戏子林冲之所以能把握住这种心情,源于林冲在黄子雷与班主的压迫下对戏子生活与欲逃不得的无奈。
林冲以它本身的生活阅历,并不具备很高的艺术解读力,只是他生活的茫然于林冲对未来命运的茫然恰巧不谋而合。
今天的督军教头林冲,明天不知道会变成什么人;今天的戏子林冲,明天不知道会演什么角色。
在宿命论思想的禁锢下,他们所表现出的都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与悲观情绪,于是造成了戏里的林冲与戏外的林冲性格在表现上的巧合。
而戏里戏外的两次夜奔,则是传统故事与现代故事的碰撞。
林冲在杀死班主后夜奔在逃亡的路上,他不忘的是韦英儿和徐少东。
我们可以看见在这个时候,导演给了天空一个画面:漆黑的天幕上没有星星,并不圆满的月亮皎洁明亮。
这一个意象将戏里戏外的林冲,以及不同时空里两种相同的情感汇合到一起。
然而,它们的意义已经有了不同。
戏里的林出更趋向于屈服,而戏外的林冲更趋向于反抗。
虽然反抗是软弱的,但至少已经不象历史上的林冲那样懦弱。
这样的对比发生在故事的高潮,在几乎相同的原因下被迫逃跑。
他手拿着萧在夜路上奔驰,那眼神是坚定的、充满光明的,并不畏惧,没有怯懦。
这样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巧合,与紧张的气氛,形成了协调的统一体。
另外,林冲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林冲因昆曲《林冲夜奔》而具有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林冲成了韦英儿和徐少东在爱情上的障碍。
两个具有高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为什么会对一个下层人产生如此大的好感?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林冲真正的个人魅力微乎其微,他几乎没有个性。
然而作为戏子,他承载了巨大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他独特的内涵,昆曲又给了他戏中人物所拥有的个性虽然这束缚了他本身个性的发展。
因为昆曲《林冲夜奔》,人们欣赏他、喜欢他。
而韦英儿和徐少东所爱的,正是具有了这样深刻的文化背景的、一个活在戏里的林冲。
这样的林冲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不是戏班老板赚钱的工具,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人。
同样的,黄子雷之所以对林冲纠缠不清,除了强大的占有欲驱使,更多的也是对于“林冲”这个历史人物的喜爱。
还有,昆曲《林冲夜奔》在林冲消失后作为一种象征意义而存在。
“逃”回美国的徐少东,不能正视他跟韦英儿和林冲之间的感情。
在美国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徐少东对于爱情的巨大痛苦。
他努力埋下自己对林冲的怀念和爱恋,可是这些努力却在他再次听到《林冲夜奔》后功亏一篑。
一段昆曲冲破了他思念的堤坝,徐少东痛哭流涕,不能自持。
对于他来说,林冲和昆曲《林冲夜奔》是一体的,不可分的。
林冲因昆曲《林冲夜奔》而存在,如今昆曲依然哼唱,林冲却不见人影,这自然引起了徐少东的伤感。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昆曲《林冲夜奔》是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影片的灵魂、影片的存在基础。
虽然这部影片有一些模仿《霸王别姬》的痕迹,但由于昆曲与影片的完美结合,使它仍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看了《夜奔》,哭了。
在香港的时候找来《夜奔》的剧本看,就很喜欢。
很喜欢这种文学气的电影。
耳边还响着黄磊和刘若英对话的声音,他们信中的对话调子都淡淡的,可是却能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寂寞和那种回顾往事时“只是当时已枉然”的叹息。
黄磊的念白仍然相当地出色,好喜欢他磁性的声音。
刚开始会同情林冲。
一个孤儿,从小被无良的师父蹂躏压制,在戏台上那个英武的林冲背后是一个眼神总是在躲闪、甚至没有自己名字的孩子。
尹昭德唱戏的身手实在是不敢恭维,纵使我这个戏盲也能看出他的破绽,但是他无辜而深含怨念的眼神演活了这个林冲。
心里会怪少东软弱得不敢面对林冲的爱,怪他甚至没有努力寻找过爱人的下落就逃回了美国,怪他在感情面前甚至没有那个黄子雷来得勇敢和执著。
可是看到他孤独地在美国独行,唯一与世界的联系就是与英儿的通信,吃面的时候听到了唱机里在放“望家乡去路遥”就哭得像个孩子,才发现少东其实更不幸福,因为至少在林冲的世界中,他曾经努力地表达过自己的爱,也曾经努力去追求过,曾经在听到少东消息的时候“在那混浊的眼睛里有了光”,而少东,只有那个做了无数次的梦,梦见飞奔在那个他们两个生离死别的雪夜,梦见飞奔在医院里去见林冲最后一面,梦见自己没有表达的爱,和自己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三个人都是孤独的。
英儿说,我宁愿你一直给我写信,跟我说你心里的想法,也不想让你做一个伪装着自己的丈夫。
少东的生命中,甚至家乡和父母都是陌生的,他只有林冲和英儿,他们就像是他心灵的家一样,可是在他余下的生命中却没有多少同他们的交集了。
林冲,一直话少得可怜,却那样坚定地指着自己的心口向少东说:我这儿,记着你。
那个可怜的孩子,少东和英儿不多的关怀就换回了他一颗赤诚之心,可是他们还是那样错过了…… 想不清楚他们是怎样相爱的。
但是在片中他们三个相识相熟相知的不长的片段却着实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和片中其余部分的调子完全形成了对比。
也许就是那种家人般的温暖和亲密让他们之后的余生都无法再忍受寂寞和冰冷,让林冲那样执著地偷渡到美国找少东,让少东余生都在做同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让英儿多年之后得知了林冲的死讯,才终于对少东说:“我一直没有告诉你,其实我一直爱着他。
” 望家乡,去路遥……林冲是个没有家乡没有名字的孤儿,少东是从小就被送离了家乡因而也失去了家乡的漂泊者。
也许流浪者与流浪者的相遇注定会磨擦出刻骨铭心的爱吧,可惜他们还是在对方未知的情况下各自孤独至死。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林冲,或者少东。
我们真的会找到能让灵魂安逸的居处么?
或者甚至,在流浪的途中,我们还有可能走进彼此的生命,互相安慰么,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一直都觉得,如果看过一部电影,能让我有很多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就证明它于我而言是好的。
很早以前就关注这部电影,因为它有奶茶。
我喜欢奶茶一字一句说话的声音,淡淡的,让人心暖。
所以《夜奔》里大段大段的文艺对话,很对我的胃口。
曾经也有过很长时间和知心的人通信的经历,所以我知道能够那样对着遥远的一个人诉说自己所有的琐碎是多么珍贵。
英儿和少东多年来通信的这个情节,很打动我。
在苏州听过昆曲,感觉老年人更适合听它,或者是有一颗老去的心的人。
年轻人听它我总感到做作,似乎我们未必能懂得这样余韵绕梁的真谛。
所以林冲在台上开口的那一嗓唱腔能打动英儿和少东,却没有打动我。
真正让我欣赏的,是他下了妆以后干净的侧脸,和在想到少东时明亮清冽的眼神。
三个人互相爱慕,也互相依赖。
虽然一般情况下,感情问题中三角关系总是不稳定的,但他们三个人却始终如一地坚韧着。
看到最后英儿和少东躺在床上,英儿说,她一直爱着林冲,然后少东从后面搂紧她并露出了然的神情,我感动了。
只有爱得无私,才能接受别人也爱自己的爱人。
我自认这点是我最缺乏的。
最后。
我想说,有点诧异最触动我的镜头是,英儿低头用叉子摆弄盘子里的苹果时,少东突然握紧她端盘子的手。
那一刻我鼻子酸酸的。
因为他说。
直到她来,他的黑夜才结束。
写得有点乱。
只是想记录点零散的感触。
前半部分很精彩,视与听的结合相当完美,人物的情感得到细致的表现。但后半部分,完全依靠人物的旁白来推动情节的进展,完成情节的衔接,这是比较懒的创作方式,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的情节,感染力自然大不如前。
有时代风气,没想到黄磊老师也下过海厚,靴靴。虽然是幻想,却也一直在幻想,如果民国果真传下来了,54传下来了,那些大师也留下来了。如今我们会是什么样呢?另外必须找119分版本的,73的删的妈都不认得。
你走了很多的路,打算去见一个经年未见的老朋友,你走到一个柜台前面,在几张纸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有个穿制服的人从小窗口里面递出来一个小坛子,说拿去吧。——卧槽不带这么玩儿的好吗!尼玛敢不敢虐得更若无其事一点儿!老子居然还没从这种电视散文里面毕业也是真的没救了好吗!
这世界上还藏了很多不能兑现的情感,悲叹人拗不过命运。
无病呻吟
破产版霸王别姬,剧本没有大问题,但是导演水平太一般,想学前者的路数但最后拍成了披着民国皮的乡土青春疼痛片,毫无历史感时代感,而且这几个演员尤其是两个男主之间基本没什么化学反应,林冲的选角也不太行。全片印象最深的是戴立忍流泪的镜头,之前真没觉得他是帅哥
三人的融洽是这部电影不被说破的最美好的关系,林冲是悲惨的,唱了无数次的夜奔,而自己终于不得不走在这样一条道上,他在挣脱,却永远没有挣脱的那一天,属于三人的牵绊,长留在活着的人的追忆里,在一封又一封信里面,彼此无尽倾述。
像是在看同志版的《人间四月天》,文艺得一塌糊涂。
台湾偶像剧的桥段,情节俗套也就罢了,技巧也太电视剧质感了。这么多的文学旁白,严重弱化了视听语言,倒像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散文。全片最好的几段是三人登长城高歌、雪夜离别和最后未见,但实在太短了,戏班子同性恋情节,居然还是《霸王别姬》那一套。尹昭德的这个昆曲功底真是好啊,黄磊当年那种文艺小资范,真不愧是当年最有扮相的民国小生。7.1
文艺腔不是问题,演员不是问题,问题是题材像《霸王别姬》,但没有拍出《霸王别姬》的历史厚重感,用一种台式小清新的风格来包装这样一部电影。然而最后拍成了一部大陆文艺电视剧的质感。所谓的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是要对标《霸王别姬》的,但是最后拍成了一种类似张恨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改编而成的,带有现代LGBTQ元素的庸俗的文艺伤感腔调的三流电影。
矫情
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在一起,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电灯泡。“这是最幸福的,也是最不幸的”。“路边的人问我这三个坟代表什么意思,我说一个埋着我的妻子,一个埋着我的爱人,而我始终把你放在中间”
节奏太拖沓,演绎太单薄,选角不到位【林冲尤其失败】,想写两个男子的灵魂吸引,想写男女之间的光风霁月【即超出男女之情的知音之情】,可惜设定很好,却没有做到。所以导演编剧演员统统只给两颗星。全片唯一的亮点就是戴立忍演的阴鹫邪魅的少爷忍怒拍碎玉扳指,含泪相对空戏台,都很得我心。加一星。
对英儿和少东来说,爱情是一场浪漫伤感的故事,对林冲这样的底层来说,确实一场放下所有的夜奔.
就像是上个世纪以爱至上的世界,放在现在的价值观就会有另外的观看思考角度。不过怎么看,爱是需要给有勇气的人,相互呼应的。如果只是逃避,那少东永远不配得到任何珍贵的东西。即使他活到了最后,也像是第一个死去的灵魂一样,见证者别人敢爱敢恨但是跌宕起伏的一生。
我喜欢这种被宿命之手推动带出来的苍凉感,无奈、唏嘘,人生的几多错过,几多遗憾。
深受广大文艺青年喜闻乐见的逃避现实主义腔调在《夜奔》里全程都听得到。原是言情小说《似水年华》的前生今世谁想却又和《霸王别姬》《色戒》这样的宏大史诗盘上了根,大概也只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理想主义者才会把知己与知音分的那么清吧。可惜影片在进步思想与封建桎梏的碰撞中失去了方向感,正如无家可归的男主角从这个审视性压抑的三角恋故事当中彻底抽离并草草结束混乱而缓慢的一生。
民国,京剧,同志——在这样典型性的预设下,如果没有很好很好的角度和很精彩的处理就会被同类型的《霸王别姬》淹没在黑暗里。在《霸》六年后出此作,无论是最基本的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剪辑、声音、美术,还是立意,都太过松垮和小家子气。导演拍这个片完全是自取其辱,应该换李安来拍。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尴尬的烂片了,重新燃起我看好电影的热情,这就是矫情狗血电视剧啊。黄磊和刘若英,俩人旁白念得比演得好。戴立忍脱去沾着秽物的红衣,一头黑亮秀发散落,只有这一幕,有点浪漫迷离的同性气质。黄磊和刘若英,百思不得其解,这俩人到底为啥会是文青代言人,黄磊在此片就已经发胖了,一胖毁所有,一直有股爹味,刘若英的发型直到结尾才看出来造型师上线了,马思纯接班的不是蒋雯丽而是刘若英吧,接班的是青春疼痛文青女,而不是《天下无贼》里那场观者落泪的吃戏。全片无一处不尴尬,林冲这个主演,存在感还不如那把玻璃大提琴。戴立忍披头散发,还挺好看的,林冲和黄磊则压根没有同性恋气质,俩人雪夜车戏给我看得脚趾抓地,心道: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好在黄磊逃开了,居然还有种大姑娘被占便宜的感觉,我又心道:那也该是林冲被占便宜吧
其实骨子里还是个二男一女的台式青春片,爱她也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