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柳花,入梦浅浅的飞絮。
你的背影,此去成灰。
一阕香艳的词,沉入故纸堆。
回望浮生若梦,含笑如归。
”是夜,你独自一人细细地看完这电影。
心中堆积了太多太多的感触,竟无语凝噎,久久不能成言。
如是。
柳如是。
她是柳如是。
如是乱世佳人。
如是才华横溢。
如是锦绣诗篇。
如是桃花美人。
如是辗转寻觅。
如是白发红颜,执手相伴,一生相随,不舍不弃。
末了,她只是静静地说道:“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自从赤条条的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
我才明白,我们永远都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
”你看。
这世间,总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去接受。
所有的喧嚣,终归于平静。
百转千回,历经沧桑之后,若还能适时简单安静地活着,也算得上是铿锵的福分。
剛開始看還想感歎簡直是業界良心……結論是,果然不能隨便立flag... 不吐槽劇情和歷史,不對歷史人物的人品做評判,僅僅從影片本身出發就槽點滿滿啊。。。
好好一出「正劇」,愣是看不下去啊。。。
枉費了相對來說還算是考究的服裝布景以及真心好聽的崑曲啊!!!
1 秦漢作為一個好演員,能不能給配個音啊。。。
港台腔分分鐘出戲啊。。。
2 對白要麼太現代,直白得要死,要麼生硬搬古語古詩。。。
現代的部分又刻意賣弄矯情。。。
3 英翻能上點心麼。。。
4 陳子龍黑化得簡直了。。。。
5 錢謙益和柳如是的感情進展如此之快,前面鋪墊不足,後面發展動因不夠,明明是二人心意相通彼此愛慕,搞得像錢是個眾叛親離的老色鬼一樣。。。。。
= ^ =6 實在是忍無可忍的床戲啊。。。
天然並不是大尺度床戲的反對者,然而床戲這種戲劇性極強的東西嚴重要分場合,尺度和效果都有嚴格的區別,然而這種不分輕重不分場合只為博眼球的做法在本劇里簡直丟人。。。
固然新影廠江河日下,然而節操掉成這樣我也是有點震驚。
7 結尾還有穿越是什麼鬼!!!
8 價值觀堪憂啊。。。
以柳如是為名而重點卻依然停留在八卦之上,柳的剛烈與氣節,對所愛之人的一往情深都被簡單化成了小三傍上了有才的老爺子然而同時對小鮮肉和舊情人戀戀不忘(雖然這個概括也極其粗暴但問題在於劇本的設定就關注這些八卦啊男情女愛啊……)對錢謙益的表達值得肯定,雖然其內心的矛盾糾結也沒有能夠充分表達,之後的反清復明似乎也不是本片重點(雖然如果只看片子依然想分分鐘拍死他。。。
),但秦漢的表演可圈可點,還好萬茜的表演還算正,服裝也幫忙不少,否則也是要狗血灑一地誒。。。
最後。
個人並不覺得開城門是壞事。
影片的开头,一副泛黄的挂画上,一个女人冷眼睥睨着这个世界,她的衣服上的装饰隐隐泛光,但衣服和脸庞却是遥远的。
一个女人从这幅画面开始了她一生的诉说。
故事的明线是秦淮名妓柳如是一生的情感波折,在情感故事背后,还有关于中国传统文人的诗酒风流,乱世文人的两难抉择,历史宿命下的个人的无能为力,这些主题在此起彼伏的昆曲中交叠,欲说还休,使电影又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电影的结尾处咋看来很突兀的“穿越”,使一部本来一本正经的古装片瞬间集体穿越,场景转换到一个现代的展厅里,可能是一个关于名妓柳如是的主题展,在柳如是画像的注视下的展厅里集中了影片中出场的主要人物,他们若有所思又无从起。
我不认为电影结尾的这个现代场景是像《步步惊心》里关于前世今生、客观的历史夹缝中关于个人的某种可能的印证。
我以为,结合电影的开端,这个结尾有着更为深远的意蕴,是一个经历过由色到空的轮回的女人(墙上挂着的柳如是),对那些穿着现代服装依旧在红尘中辗转的人的注视,墙上的女人也如这群现代人一样,有过生动的人生,但最后,也只成为墙上的一副挂画,冷眼看世间。
那么这群现代人呢?
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其实结局已然明了。
“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自从赤条条地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无法明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
”这是柳如是最后的旁白,其意境与《红楼梦》里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入空”的色空轮回类似。
柳如是一生辗转红尘,那么多的情,那么多的色,最终都随风而去,只留下一副泛黄画卷,情情色色最终都成空。
如果没有结尾的现代场景,可能电影就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着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才子佳人、乱世文人元素,但如果加上最后一个场景,那就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而已,故事之外还有深意,是一种由色入空的虚无观,一种在时间流逝中个人的无所去从之感。
若按照穿越来理解的话,最后一个场景和整个影片的气质是格格不入的,我不相信导演或是编剧会这般脑残地自我摧残。
相比那些大片的喧嚣,《柳如是》显得低调而平静。
万茜饰演的柳如是作为秦淮名妓初看的确不够妖艳,但从整个影片来看,作为一个才艺双全、柔中带刚的角色,万茜的那份清丽和淡然确实很符合这个角色。
秦汉演的钱牧斋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基本符合我心目中的钱谦益的形象,唯一倒胃口的是只顾着念台词的冯绍峰,出场不到两分钟,陈子龙的形象瞬间被毁╮(╯▽╰)╭。
影片也不乏美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柳如是和钱牧斋的洞房之夜,比较含蓄的香艳,洞房的画面之后接着便是对一朵盛开的洁白的荷花的特写,让人浮想联翩,还有竞选花榜时寇白门随风飘摇的玫红色的纱裙,柳如是夜下清唱的画面,曲美,人更美。
给五星,力荐。
今天我们口语中的“妓女”类同古代的“娼”,这是给底层男性屌丝解决生理需求的,老舍《骆驼祥子》里可怜的小福子属于这种级别;古代的“妓”,出卖色相只是基础服务项目之一,文艺才能达到足以和一般读书人对话的水平是主流配置,否则只是青楼的赔钱货,到了李师师、柳如是这样名妓的级别,就可进史书、成为文艺作品主角了,基本相当于近代的交际花或今天活跃在媒体的女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活动家,相与往还之人也都是社会精英。
高级妓女在中国历史中地位极高,但凡流传下来在历史上有名姓的,无一例外都有非常美好和正面的形象,拥有高尚情操和忠贞爱情、兼具知识分子才学和英雄豪杰胆识,被读书人歌颂和民间传说仰视,历史上所谓“十大名妓”“秦淮八艳”的说法即是明证。
关于这些名妓的文本也都是羡煞老百姓的才子佳人故事,男神女神的爱情、泼天的富贵和地位、纠结至死的虐恋、高端诗词唱和的精神智力交流……不考虑女主人公的特殊职业,这基本就是今天顶级水平的偶像剧。
这其中柳如是堪称翘楚:自身智力超群知识丰富,有胆有识色艺双全,男朋友和老公分别是青年才俊和国宝级文豪,自身还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如此配置,可以穷尽当代所有编剧的想象力了。
这么给力的女主,这么扎实的故事,不拍柳如是拍谁?
把明末清初血雨腥风里儿女情长的故事类比现代都市题材的爱情自然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但柳如是的资质胜任偶像剧却绰绰有余。
对于这位进了史书的奇女子,陈寅恪先生亲自做《柳如是别传》以示尊崇。
电影《柳如是》也是一部向陈致敬的电影,没有失分。
首先拍出了一定的具有历史感的品质,没有将如此靓丽和香艳的材料做成那种港台人一定会搞出来的恶俗古装剧,整个片子的调性和对历史的尊重把握住了;其次,故事扎实,编剧忠实于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没有胡加一些谣言和香艳内容博人眼球,史料裁剪得当,柳如是生平最好能给一些和电影调性、主题无关的内容没有硬加进来,人物性格基本算饱满:身背历史污点的钱谦益没有一棒子打死,只是陈子龙刻画的有些怂,人家本是大英雄一个;第三,全片情绪渲染非常到位。
故事发生在江南的常熟地区,但制作方当中的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没有让此片成为官方口径伟光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否则片中就会拍到柳如是离开钱谦益、陈子龙投河捐躯便截止,突出爱国主义大局观,而非电影最后钱谦益降清之后柳如是和他相伴终老),反而赋予本片一种强烈地域文化气息和情感基调:江南的阴柔和坚韧。
地如其人,电影始终在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的场景当中讲述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濡湿氤氲的画面,昆曲贯穿始终,虽无刀光剑影的动作场面,但安静恬淡的气氛中却始终响着国破家亡的弦外之音,这种纯中国审美式的深沉和含蓄,非柳如是的故事而不可得,难得的美且政治正确。
2012年出品的这部偶像剧才子佳人的故事,和最近几年国产片所谓“明末三部曲”当中的其他两部风格迥异:2013年的《大明劫》以疾病喻末世,主题是探讨王朝兴废的大历史命题,2014年的《绣春刀》用武侠/动作类型片展现政治阴谋和困境中的人性,风格凌厉情节抓人。
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历史边缘人物(神医吴又可实在小众,锦衣卫三兄弟更是基层),作品重点是讲好故事,情节必须紧凑饱满、突出戏剧冲突,不停展现人物困境和环境的复杂险恶,相比之下《柳如是》是走上层路线的精致、唯美和精英主义的,大家多已熟悉柳如是的故事,因此本片重点并不是实实在在讲故事,而是借用了戏曲般的抽象和留白,突出一种情绪和韵味。
此片剧情好比片中人物的贵族日常生活,是场景式的饮宴赏景和吟诗作画,一个标有年代和时间的镜头切进来,就是剧情的转捩,不追求场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故事的连贯性;全片戏剧冲突的高潮“抗清”,也充任背景的作用,用以交待统治阶级精英分化后的人物关系和当事人由品格气节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别像传统戏曲当中的道具,都是抽象的意境:手执马鞭就意味着策马奔腾,一桌两椅就意味着居室场景。
《大明劫》《绣春刀》则比较写实,像小说一样有绵密质感的细节描写,大量具体的生活和动作场景描绘出一种事关人命、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剧情本身的紧密起伏就特别抓人。
电影《柳如是》让人特别有一种进入戏曲的观影体验,人物性格刻画全在演员的功力和台词的安排当中,观众进入这种江南意趣的氛围当中,自然会脑补出很多,这或许也正是导演通过电影语言营造出的一种情绪和味道,需要不断回放品位。
拜国产电影整体水平提高所赐,小成本制作的“明末三部曲”虽然没成为院线档期的主力大秤分金,但坊间口碑都还不错,无论在讲故事的基本功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强过同期主流的商业片不少。
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对,和明末三部曲形成对照的反面典型则是香港导演李仁港的“飞碟帽三部曲”,十足的槽点之王,《锦衣卫》《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从戏说胡搞的剧情到三部电影中一以贯之“日式飞碟帽”的道具,真让人感觉三部电影是由坐着飞碟来地球的外星人拍的,既不懂历史也不懂电影。
不光这三部,纵观其他,港台导演在处理历史题材时表现出的无能和无德,堪比中国足球。
颇为遗憾的是我本人尚未读过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但就本片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在我心中建立了一种在人格方面无限接近现代女性的形象。
剧中她的人生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淮八艳”时期、与钱谦益神仙眷侣时期、清朝建立后两人隐居时期,柳如是在这三个阶段里基本都是人生赢家,从和他交往的男人身上就能看出。
柳如是出身卑贱,命运坎坷,先后被卖到大户人家做妾并人青楼为妓,但她热衷读书自学成才,喜欢女扮男装和复社、东林党人这些“公知”交往,纵谈时势、和诗唱歌。
秦淮河畔自古温柔富贵乡,秦楼楚馆、章台柳巷当中不知有多少佳丽,能从这里面脱颖而出,柳如是花魁无疑,她看得上眼的男人,直接就是江南青年才俊人称“云间三子”之一的陈子龙的level。
陈子龙何等英雄自不必说,文章一流,而且是个敢拿刀枪带队伍和清军抵抗的人,因此柳如是自行赎身以求和他终老,奈何陈子龙畏人言不敢接纳她(这点上,陈子龙不如钱谦益)。
妓女赎身想来也耗费巨大,否则《绣春刀》里面沈炼就没必要铤而走险了,柳如是能给自己赎身,可见经济手段也非常了得;与陈子龙诀别后,她从杨影怜改名为柳隐,字如是,依旧喜欢和“公知”们来往,这其中的细节,电影用一个非常逗逼的“柳如是招婿群面江南才俊”情节一笔带过,这些都是在为遇到了江南文宗虞山钱牧斋(钱谦益)做准备。
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爱情top3级别的,后人实在难望其项背。
中国古代的婚姻在礼法制度下向来与爱情无关,大多只充当繁衍子女和社会稳定的工具,因此中国精英阶层(以文人为主)的心灵世界一直以来都需要有文化的高级妓女来抚慰,从杜牧到柳永再到蔡锷无不如此。
钱谦益遇到色艺双全的柳如是,柳如是见到一代文豪东林党魁的钱谦益,自然是一段佳话。
柳如是在杭州岳武穆祠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诗句,在影片中被处理成两人初识的引子,加上崇祯十三年柳如是毅然女扮男装上门访钱谦益时“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前后几句诗,两位明眼人基本就已经发觉彼此遇到此生知己挚爱了。
崇祯十四年(1641),两人冲破家庭牢笼和社会的非议结为夫妻,钱谦益时年59岁,柳如是时年22岁。
婚礼时柳如是问:“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钱谦益报以三个坚定的“我不怕!
”柳如是直捣黄龙超级敢问,钱谦益义无反顾大气磅礴,这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从钱谦益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能让无数女子彻底缴械的大杀器,就连柳如是这样的巾帼英杰也不例外。
钱柳的举动是一种几乎还原了爱情本质的行为,相互倾心,与外界无关的赤裸裸的全方位彼此吸引,有爱情电光火石的起源和势不可挡的本能冲动。
钱谦益以形同原配的匹嫡之礼娶到柳如是,同时也收获了整一船沿路抗议他们伤风败俗的民众扔过来的各种垃圾。
婚后两人在“我闻室”里过神仙日子,实践着一种才子佳人整日做爱饮酒吟诗弹琴的生活,那种只有洒脱如钱柳的爱情才配享受的一种中国文人生活的顶级状态。
这就是柳如是的性格,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独立自主、能力出众,集才女侠女美女于一身的女神级现象,尤其是在钱谦益变节降清之事对比之下,她基本可以封圣了。
昔日两人如胶似漆时曾共同期许清军南下时要共同上阵杀敌,以柳如是的性格,她真的想当梁红玉第二,但钱谦益的性格却不如此,他眼中史可法扬州城殉国的成本是屠城而死的十几万百姓,气节固然可敬,但人命更要紧,同时他心理惦记的是在明朝时因为官场倾轧而未尽的朝臣梦,他还要将自己的一身济世安民的本领展现出来,于是他推说水太冷而不愿和柳如是一起投江。
这时电影给了柳如是投江不同机位的特写慢镜头,映衬得钱谦益十分卑小,而到了柳如是怒视钱谦益削发变衣准备前往北京做官的场景,则直接给钱挂了猥琐可鄙的标签钉在耻辱柱上。
钱在赴京途中和前来送别的柳如是说自己已经成功劝说清廷重开科考,为天下保存了文脉。
钱穿清朝马褂留大辫子,柳如是女扮男装明朝服饰,这种矛盾违和的画面仿佛要毁灭他们的传奇爱情,正如柳所言:“我真是看错了你!
”如果是早年间拍伟光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柳如是》的故事到这句话就应该结束了,这样处理不算歪曲历史,充其量也只是选择性呈现的剪裁历史手法。
如果要故意歪曲以保持意识形态正确的话,柳如是应该和杜十娘一样怒沉百百宝箱自杀殉国,或者是和陈子龙一起举事反清。
本片比较忠实还原历史,依旧呈现了柳如是和钱谦益比较安详甜蜜的晚年生活,没有因为钱谦益的变节降清而将两人划清界限成为阶级敌人。
其实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的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不好,只是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心寒。
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频繁写信,劝他急流勇退,回乡纵情山水。
这些情节电影都是一笔带过,直接从西湖边两人重新开始的亚当夏娃式田园牧歌生活讲起。
1647年,抗清名士、柳的前男友陈子龙兵败被俘,投江壮烈殉国。
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产下一女,取名柳小照,钱谦益(时年65岁,龙精虎猛,老年得子)喜不胜收,但他因黄毓祺文字狱被株连,后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才得以免祸,而此后两人移居常熟红豆山庄。
表面上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暗中则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郑成功是钱的弟子,郑成功表字“大木”也是钱谦益所起(郑成功是日本人,大木……东尼大木……周杰伦,好吧,我想多了),剧中也有反映。
电影在处理结尾的时候,赋予这对神仙眷侣一个非常诗意的结局:钱谦益在八十三岁生日之际,在当年和柳如是手植的红豆树下飘然升仙、不知所终,柳如是遍寻不得。
紧接着剧情跳到现代,剧中主要演员在美术馆里瞻仰凭吊柳如是。
实际两人的结局比电影悲惨很多:晚年钱谦益生活无着,病入膏肓,盐台顾某登门求文三篇,答应给润笔一千两白银可做钱的丧葬费用。
此时钱谦益老到已经无力为文,只好求来访的黄宗羲(黄梨洲)代笔。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八十三岁的钱谦益病殁在杭州,他死后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仅相隔两个月,她悬梁自尽。
由于他晚年辞官后支持反清复明活动,他的诗文遭到禁毁,当局对他的评价也很负面,这一现象直到陈寅恪做《柳如是别传》方才扭转。
与漫长的中国历史相比,德艺双馨的柳如是虽然只被陈子龙、钱谦益等少数上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短暂霸占过,但她永远属于所有中国文人,永远是广大仰慕者的女神。
她色艺俱佳,书画双绝,有著作传世,是永远的超级偶像剧女主角;她快意恩仇,落拓不羁,女扮男装,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战斗诗句,梦想着有将来能像梁红玉一样上马击狂胡,也是巾帼英雄;她更是有情有义的中国好人妻,在丈夫误入歧途之后能够及时教育引导,艰难岁月也不离不弃,成就难以超越的浪漫爱情和幸福婚姻。
超级偶像女主角、巾帼英雄、中国好人妻这样女神级存在的柳如是早已不在人世,但江湖上将永远飘荡着她的传说。
我向来喜欢阅读传统文化名人的故事,面对着成天充斥荧屏的各种蛋碎穿越宫斗古装剧,就总在想我们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取材,为什么编剧导演们对这些兼具思想性和观赏性的宝库矿藏弃之不顾呢?
后来每当我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都会及时打住,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我这样无比纠结的心态:一方面既希望那些故纸堆里的美谈佳话落实到真真切切的镜头画面,另一方面又担心凿得太实破坏了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或是白白毁了历史人物的传奇性又令自己大失所望加痛心疾首。
我看过的影视剧不多,但就我知道的以文人为题材创作的剧观之,基本上大部分都给白瞎掉了。
于是我们的心灵就受到了创伤:与其让那些令人神往的背影被白瞎掉,还不如让他永远留在纸面上。
所以过去我总在心里吐槽这些电影的主创人员为什么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考据精神来对待这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为只要能稍稍摒弃一点以商业利润为旨归的功利目的和以搏出位夺眼球为手段的庸俗趣味,就应该能够创作出雅俗共赏的、有内涵有精神有美感的文人题材影视之佳作。
但后来我在慢慢思考过后,发觉这个问题可能远没这么简单。
且不考虑现实政策、市场、拍摄条件等种种因素(作为一介业外人士的我也不懂),仅从文人故事这个题材本身的特质来说,如果要改编成影视剧,就可能有许多局限处让创作者们觉得掣肘,以至于棘手。
也先不考虑能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那些大文豪气韵神似的演员(而且就算找得到,似乎每个观众对人物的理解也会不同),就说说这文人故事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被改编为影视剧时会有诸多为难处。
我们先得知道古代文人生平研究的成果是怎么得来的。
同样作为一介业外人士,我就来妄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我觉得文人生平研究有点像画画,先勾好轮廓,再逐步上色,但与画画不同的是,这色彩能不能上得完全就不好说了。
比如说某文人在二十四史里有传,那么就可以依据该传记为他的人生勾出一点大致的轮廓,但是因为这些传记都过于简洁,只能勾出生平中的一些重要节点,而更多的细节,也就相当于画的上色,就要靠各代的笔记杂闻和对他本人的作品研究来补充。
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从他本人的文学创作来入手是非常之重要的,这大概就是陈寅恪先生在为柳如是作传时所采用的“诗史互证”的方式。
但是这对拍电影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文学作品在电影里要怎么表现?
它们对人物心态、思想和处境的理解非常重要,有些经典佳话甚至就是直接建立在作品之上的,可这些作品又往往是很有技术壁垒的诗词歌赋,于是怎么办呢?
把它们念出来吗?
好像很多影视剧都是这样来处理的,但是这也要以诗词比较易懂且与具体故事情节联系得十分紧密为前提,还要在电影里穿插得恰到好处,要不电影就给整成诗词朗诵会了。
如果是那些具有意象化抽象化特点、抒情意味浓厚又没有具体本事的诗词,比如柳如是在与陈子龙恋爱时写的那些传达她幽微心曲的小令,那真是不好表达,如果再加上点令今人头疼的典故啥的,那就是念出来都没法了啊。
但是这些东西对深层次地理解文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况味那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在书本上了解他们时就是通过这些作品建构起了脑海中的观感,但是电影似乎只能把这类诗词抽象地融会在自己的影像风格上,不过这对于没读过作品的观众实在有点流于虚幻啊。
第二个就是文人生平故事的连贯性可能不是很强,我们看到的只有他们人生中一些最精彩的片段,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掌故美谈,如果真拍成电影我想任何一个编剧都不会放过,但这些掌故就是他们人生中一些散落的节点,也许掌故与掌故之间还缺乏内在的很直接的联系,不像侦探故事那样每个情节环环相扣,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缺乏一以贯之的快感,从而觉得情节破碎,矛盾推动力不强。
我想导演也不可能把这些掌故分别拍了然后就简单粗暴地拼接成一部片子,毕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啊,那这中间的时间空白点总该适当地补充补充,交代交代吧。
于是这又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交待这前因后果不能篇幅太长喧宾夺主,只能点到即止(尤其对于电影来说),但是具体情事的脉络又相当复杂,要交待得比较靠谱就要多方顾及,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些朋友所说的《柳如是》情节切换频繁、生硬又比较破碎的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柳如是》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里面其实涉及了晚明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他们大多数在电影里都只出现一两次,对于我这种有人脸识别障碍的人来说,往往还没分清楚他们谁是谁这个片段就过去了。
就算我自以为还是读过些柳如是故事的人在观影时都觉得会有一时反应不过来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对柳如是了解不多或是完全不了解的朋友,看起来真有点云里雾里的。
不过我倒是比较理解导演的难处,或许对于真正的天才来说这不会成为障碍,但就我个人看来,这确实是个难点啊。
你说这些情节不交代吧,本来电影就已经把故事简单化线条化了,再这么弄文化意蕴肯定得大打折扣。
讲吧又讲不深入,观众又觉得条理很混乱。
就算是这样,不了解柳如是故事和那段历史的人可能还是不能真正理解片子中的一些情节,比如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又主动上门拜访钱谦益的深层原因,比如如是目送小宛婚轿远去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再比如绛云楼大火对中华文化意味着什么,个中深意可能真得对晚明才姝和明末清初史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体会得到。
二是这填补空白的许多具体细节和对话之类的又要靠编剧自己来推想来创作,于是大家又可能觉得YY成分过多,台词不对味。
人们常常说电影就是叙事的艺术,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情节脉络安排得井井有条又让人觉得意蕴无穷,可能真的取决于创作团队的功力吧。
不过,我觉得所有这些“问题”或许正是导演将本片定位为“文人电影”的原因所在,也许我们并不能用惯常剧情片的思维来理解这种电影,它或许就像吴文英的词一样,意象化抽象化跳跃化,虽被人斥为“七宝楼台”,但七宝楼台也有自己的绚丽夺目之处,那就是有更多的空白可以留给我们自己去涵咏去体味。
其实我觉得像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的电影,只要对传播人文精神能起一点正面的作用,哪怕只是唤起了我们心中对美感的一点向往,即使不算成功,也应该超过及格线了,不必过于苛求。
《柳如是》里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园林、服饰、诗词、昆曲、古籍之类的东西还是比较好地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韵味,就冲这点来说,我觉得就是值得肯定的。
一点浅见,还啰里啰嗦的,各位轻拍
【不是我的五分层次,打分为了平衡,至少7.5分吧】(有一个基本的知识点,青楼女子不等于娼也不等于妓,她们往往饱读诗书、极富文采,通常青楼女子都是以诗词国学名震京都、晓天下,说白了取决于她们实力高低的是才不是貌,更不是色,比如说唐朝的四大女词人有两位就是出身红尘,她们有选择爱情的权利,男子要想见她们一面需要通过打茶围和旗楼诗会等多重对于学识和品貌的考核。
)先说一下我眼中的青楼女子,实不相瞒,我真的有穿越机缘的话,我最希望自己成为的职业和身份就是古代的青楼女子。
她们贩卖的从来不是肉体,她们追求的而是更高级的东西,她们给予人文人的是爱与自由,如果没有平康坊的酒与墙、秦淮河的阵阵琵琶声响,世间不知道会少了多少的诗文佳作、绝世经典,在充满束缚与枷锁的一朝又一代,那样一群女子用柔弱的臂膀与花开无几时的好时光,拥抱了太多伤痕与冰冷的寒夜,忍受世俗的眼光与非议,她们富有文采、充满报复与家国情怀,留下了墨香与花开。
纵使美好易逝难得善终,但也不枉红袖添香的至美时光。
——影评分割线————我以下发我的所有评论,都是谨针对于影片的艺术形象。
并非历史人物。
#柳如是# 作为秦淮八艳之一,我对她的人生故事和轨迹有大体的了解。
所以我很了解这部影片有太多趋于美好的艺术展现和改写。
本篇的柳如是,虽委身于红尘,却腹有诗书、胸藏山河,面对家国,拥有自己的底线和立场,虽生逢变革乱世,国家飘零,幸而明达通透,立身于百姓生活,在天下既定下不愚忠,不为自己的意难平,去刻意引发战祸。
懂得进退,在爱情中沉沦不沉溺,在明知没有好结果的时候,能够及时退却,是个顶顶聪明的女人。
颇富文才,懂得欣赏景色,安于平淡。
性格中也有勇毅决绝的一面,珍爱生命,却不苟活。
在时代飘摇的大环境下,像她这样一个充满血性和爱国志气的人,一定有太多的愤懑和无奈。
但很多时候个人力量没有办法改变。
能够保存本心,就让人值得敬佩了。
最让我羡慕的是我一个愚钝的人可以明确她得到了两次真情,一次是三句的我不怕。
一次是书稿和血帕。
最后的结局也是难得的白发相守,女儿绕膝,恰好桃花也结果了。
在他八十岁生辰的时候,成为了最美好的礼物这个柳如是堪称完美女人,命运算是厚爱,此生如此,虽谈不上绝对的美满,但也值得尘世一遭。
#万茜# 上次我见她的剧,还是一个报效家国,决绝勇敢的女将军。
眉目间充满灵气,面对爱情也是磊落通达。
这次万茜的表现非常成功,形象上瘦削清丽,气质上婉约柔美,还有一些不让易让人察觉的妩媚。
表演上情绪流露恰到好处。
情感爆发,符合理据,引人共情。
#冯绍峰# 这是我第二次看他演小众文艺片儿,上一部《黄金时代》,他扮演男主角萧军,两部戏都没让我入戏,我真是不知道他表演哪儿不好,不过这次有那么一点点小感触,就是他有的情绪表达太过用力了。
而且他的眼神传递不出情绪和内容。
就是明确他在演人物。
而且演的也不尽人意。
我很开心他能接一部又一部小众文艺片儿。
我希望他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磨砺演技。
我相信如果他坚持的话也会很不错的。
#秦汉# 我是看了演员表才知道这个演员是秦汉老师,他的表演很棒。
我很入戏。
这部电影的场景画面,有好几个镜头,极富美感。
我也不知道是应该表扬导演,摄影还是道具,不仅做到古色古香。
看了让人从中体验到一种很高级的有质感的美的享受,点赞👍 顺便多说一嘴,现在有很多大导演拍一些历史片儿,为了体现匠心。
耗时数年,打造一个非常华丽的场景。
我非常感谢在现在市场这么浮躁的情况下还能有这样的求极致的导演。
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如果电影的剧情不让人满意的话。
我不觉得是一个真正可以谈得上的优秀的电影,我觉得剧情还是一个电影的根本。
场景和道具上的华美都只是加分项。
像是本部影片,场景很简朴,少见浮华之物,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风雨飘摇,女主角跌宕起伏命运。
让我看着很舒服。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不怕。
这一声回答,温柔和煦春风笑意满满。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不怕。
这句回答,豪气万丈,护她周全。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我不怕。
这句问出来,她眼泪跟着笑容落下来。
不怕。
可是,我怕。
我怕我等不到你来到我身边,我就凋谢了。
几天前看了国产电影《柳如是》,也还有些感慨:电影无疑是让人失望的,柳如是这个人身上是可以看到很多内容的,有民族衰亡时秦淮河的变迁,有商女深知亡国恨,有世俗礼教的逼迫,甚至陈寅恪写下《柳如是传》时还寄托了自由之思想……就算再不济也还有她与钱谦益二人生时不离不弃、死后墓穴相望的情爱吧?
然而电影最后却装模作样地感叹了一句:“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去生命中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几句话倒是有些文艺范,但仅仅只是编剧的文艺范而已——实际上,尽管柳如是也文艺着,却并不是那些虚无缥缈、无病呻吟的概叹,她其实是有脾气的:她会怒斥丈夫的变节:“公不死于乙酉,而死于今日,不已晚乎?
”在被逼自缢身亡时仍给女儿女婿留下遗书:“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绝不轻放一人!
”其怨其怒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总觉得柳如是的心中总是满盈着一种意气——有正气、侠气,也有怒气、怨气。
前面两个气是出于她自身的境界和气节,后面两个则是出于她的出身不容于俗世以及对士林学人的失望。
电影中虽然也偶有表现,却总是被一股脂粉味道和太过飘摇的节奏给遮盖了——这是电影里,而在实际之中,柳如是的这股意气却被残暴、巧妙的各种力量给覆灭了。
最近,北大钱理群有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法,我想,这个说法刚好也适用于吞灭柳如是节气的那一群男人。
几天前和朋友聊天说道:中国人其实是最聪明最狡黠的,凡事都可找到理论依据,而且理直气壮,要前行时说兼济天下,不作为时说老庄无为,老年人斗少年人时说传统道德长幼有序,少年人斗老年人时说进化论……后来又加上辩证法、“黑猫白猫论”和国情论,至此已是无敌了。
其实从柳如是的遭遇来看,中国人并不是到如今才这样“智慧”的,她的丈夫钱谦益就是这样一个杰出代表:李闯还没攻下北京时,他可以大谈世道时运、国家兴亡,但一谈起正事了又因私怨拍案而起;兵临城下时还信誓旦旦要自杀殉国,城真破了,他在船上却说:“不想死,水太凉了,如何下得去?
”倒气得柳如是只身投水;她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时似是对于繁文缛节一笑置之,但要去清廷做官时又给自己安了一个“传承周礼”的使命……反正他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合理的借口,贪生怕死在他而言是感慨“百姓何辜”,在多铎下令剃头、众皆汹涌时,钱谦益实在不好找依据了,他的表现干脆就是:“忽曰:‘头皮痒甚。
’遽起。
人犹谓其篦头也。
须臾,刚髡(剃光头发)辫而入矣。
”钱谦益当时作为“江南文宗”尚且如此,其他人似乎自不必说,如另一位“江左大家”龚鼎孳之前也是哭喊殉国,后来活得好好的他说:“我本欲死,奈何小妾不肯。
”我觉得当年这些所谓大儒们的表现,并不会比今天那些官员的言行少一点无耻。
柳如是的名字是取自辛弃疾词《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
我想,大概她后来不会再认为“青山多妩媚”了,因为国破山河坏,而且那些自称要守护山河的男人们纷纷剃头换衣服到新政权做官去了。
而众男人估计也不会看她妩媚“如是”了,因为她映照出了他们的无德、无节、无耻。
当年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写下诗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嘲笑文臣武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明末,对于名臣大儒们的那一丝冷笑,已经挂到了一个青楼女子的美丽脸上了!
如果说柳如是只是一面镜子,以一介女流映照出众男人的丑态倒也罢了。
只是她不能只作为一面镜子,而是不能置身事外的一个棋子了。
当钱谦益受淄川谢陛案的株连下到牢里时,钱家亲朋族人无一人出头,只有柳如是一人散尽家财救钱出狱。
而当钱谦益去世后,这些族人则蜂拥而出、逼迫柳如是交出良田、财产,不断逼迫索要,甚至扬言:“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毋代赀饰……”于是,当年明亡时秦淮河的水都没淹死投水的柳如是,最终被丈夫的族人逼得投缳自尽。
满清野蛮的铁蹄之下,尚且还有她栖身之处,但面对这样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她却无活命之途。
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而我想问的是,难道是如今才如此培养吗?
幾天前瞧見友鄰吳隆美上豆瓣說想看新片《柳如是》,吳君批曰:「這個天雷要去挨」,說得真妙!
我輩中毒之深誠如是也。
這雷我也得挨一份。
上網查不到電影預告片,宣傳也少,何時上映斷無消息。
只找到譚維維唱的主題歌《錦灰》的MV,從MV穿插的片花猜得出來此片劇情基本上是遵循《別傳》的考證。
儘管我也喜歡《別傳》,還是希望此片能夠推陳出新,弄出些新東西來。
亦步亦趨就沒意思了,《別傳》說的也不是都對。
更何況《別傳》自己就偏多狡獪之詞,所謂紅豆緣起,實在太像小說家言。
陳氏後人尚在,怎就從沒聽他們提起過那顆傳奇的紅豆呢?
而且陳寅恪也說過,最上乘的愛情是「世無其人,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
竊謂《別傳》的紅豆緣起頗似此境,正像是一段懸空設想、有生於無的愛情。
可也別說,再仔細一看,本片可能還真弄了點新東西出來。
這MV的開頭和結尾各有十幾秒時裝戲,開頭是飾演錢牧齋的秦漢在博物館裡一幅古畫美人圖(洋裱洋框,可怪)前叉手於背沉思默想。
結尾則是飾演河東君的萬茜在那幅畫前臨去秋波一轉頭 倆人都是洋裝洋頭現代造型。
如果這也是從電影裡剪出來的片花,那就太有意思了。
那說明本片若不是穿越劇,就是輪迴劇:若不是秦漢萬茜穿越到明清之交,就是錢柳輪迴到二十一世紀。
(如果編導還在後製剪輯階段,請務必加強穿越。
)要是讓我給電影編劇,我一定把陳寅恪穿越到《柳如是》來起碼做個男配角。
你道他是一個失明臏足的衰翁?
錯,他成天神遊在明末清初江南湖上和柳如是詩酒酬和著呢。
所謂「相思廿載待今酬」,正自道其穿越之樂也。
莫說我一派胡言,讀者諸君不妨想想:你我今天所仰慕不置的柳如是,還有那部不知何時上映的電影《柳如是》它所依憑的整個明末世界,特別是那世界的獨特傳奇神光,它們可不都是陳寅恪的詩心史識建構出來的嗎?
非有穿越,何來建構?
本片亦步亦趨貪多愛好到什麼地步,我再舉一例。
MV播到3分30幾秒左右,畫面出現了柳如是臨水倚欄賞荷花,鏡頭拉近,看見了她身後的水閣懸著半副楹聯,楹聯上,大可以再古雅幾分的行書依稀寫著「桃花得氣美人中」幾個字當年柳如是就是憑這句詩贏得了錢謙益的芳心。
有趣的是「桃花得氣美人中」只算下聯,鏡頭沒讓咱們看到上聯。
我猜本片未必能鼓搗出一個適合的上聯吧。
但是缺了上聯,這小閣水檻乃至這湖上這江南這整個明清世界就不完整,就失去平衡而有崩塌的危險。
為了拯救世界,我只好再來一次穿越,給它掛個上聯補全吧:「柳粉驚雷新影外,桃花得氣美人中」(粉者,粉絲如我輩也。
)
我总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梦:江南典雅的园林中传来悠扬的昆曲,脂浓粉香的秦淮河上荡着精致的画舫,轻言浅笑,酒醇茶香,一切的一切都有鸦片般醉人的味道……今天,当我坐在电影院里,这个梦一下子真实的让人窒息。
风情万种的寇白门出场了,她巧笑嫣然,你若不去,这花榜状元就非我莫属。
杨影怜(也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倒也淡然,我还真是不想去。
晚明的文人活的优雅也纠结,怀才不遇就在青楼中饮酒赏花,钱谦益就是有太多的不甘心。
杨影怜得到了花榜状元,邂逅了陈子龙。
她渴望天上明月见证他们的爱情,可她的爱人对她脱籍从良却是一脸惊讶。
董小宛要出嫁了,可是青楼女子出嫁按当时的风俗都是夜半潜行,不可能吹吹打打,风风光光。
姐妹们坐在一起黯然神伤,荧幕前的我却心生艳羡。
她们羡慕寻常女子出嫁时的风光热闹,可是她们不懂寻常女子一生只有这一天风光热闹,而她们却一生绚烂华彩,死后仍可有诗文传世。
总有人说他们是青楼女子,如何如何,我倒觉得只有名妓方可配的起名士,寻常人家的女子纵然是容貌出众也无这般才华智慧,胸襟气度,这世道也真是反了。
柳如是在岳王庙巧遇钱牧斋,又在卞玉京处再度邂逅。
钱牧斋称她为河东君(河东是柳氏的郡望)并以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诗文唱和,日子也逍遥自在。
可是就在那个端午,当寇白门神采飞扬的炫耀保国公迎娶自己的排场和气派时,王朝倾覆的消息一并传来。
史可法殉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柳如是希望自己可以像梁红玉一样随夫君上阵杀敌。
可惜,钱牧斋不是韩世忠。
钱牧斋决意献城,提条件不许伤害无辜百姓,尽快恢复科举考试。
我一直都不喜欢这个人,不读他的诗,不看他的文章,觉得他真是配不上柳如是。
但我也明白,这世界上的事情本就不是我想的那样简单,人性的脆弱和胆怯,矛盾和纠结由不得我们无关痛痒的说风凉话。
献城是为了百姓,殉国是为了名节,献城不殉国还要在新朝为官,贰臣之名遗臭万年,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难道想不明白这些吗?
赴京路上,离家的柳如是和钱牧斋相遇,钱牧斋说,新朝已经恢复了科举考试,国可以亡,可是文脉不可以断。
就是这一处,我几乎哭到失声,不说了,什么都不说了。
郑成功退守台湾,陈子龙召集义士反清复明。
尽管大势无可逆转,但面对时代的雪崩,那些人的勇敢、智慧、性情、义气,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
哎!
谈什么国仇家恨呢?
反正在我的心里,我的家族早在南朝终结的时候消失了,而这个国家的王朝历史也永远的停留在了晚明的江南,之后已与我再无什么关联。
影片的结尾实在是像一部拙劣的穿越剧,人们在一个现代的画展中匆匆擦肩而过。
可不知怎地,我不觉得厌恶,甚至觉得安慰。
我在想,是不是我们都曾是古代的人,在轮回中继续生活,也许我是他们其中之一,即便不是,如果曾经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也是一种幸运。
画面很美,干净,精致,风情万种,把我心里多年深藏的那个梦变成了现实。
开场的花榜状元,让人想起同样风情万种的《海上花》。
我喜欢秦汉和凌峰的台湾腔,正是这样的声音才可体现出江南文人的温润之美。
那个在江南做奸细的索大人我也喜欢,尽管是满人,但是在江南蛰伏多年,竟也有些可爱的文人气。
万茜的美并不惊艳,但柳如是本就应如此,书卷气、脂粉气、豪侠气兼而有之才好。
电影院里人很少,这样的片子估计喜欢的人不多。
后面的一对小情侣大概是来看冯绍峰的,感觉得到他们的意兴阑珊,因为戏份太少了。
前排坐的大哥更像是来做翻译的。
秦汉出场,他就说,这就是钱谦益。
如是者二三,声音还很大。
也许他担心我们看不懂吧,其实不懂的人你就算告诉他钱牧斋就是钱谦益,他还会问钱谦益是谁?
记得剧中有个情节,一个茶水摊的老板对柳如是说,这里前些日子死了个大官,在明朝就是大官,到了清朝还是大官,这不是也死了。
柳如是便问是谁?
那老板说,不记得了,只知道姓阮。
我等着他翻译,他倒不说了,我叹了口气,心里想着《燕子笺》和史书戏文里的南明往事,竟然走神了。
电影院里一共5个人,我从电影演到一半的时候开始为各种情节落泪,一直哭到散场,哭声怕是有些刺耳的。
散场后,我问老刘,你觉得怎么样?
老刘说,我就是那个索大人。
我问,此话怎讲?
他说,认识的字不多。
我便笑,他也笑。
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江南地区一代文宗的屈辱人生,民族的悲剧浓缩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真是让人悲叹。除了钱柳,本片对志在反清的陈子龙、英姿勃发的郑成功,亦有表现。这段历史,太值得好好拍一拍了,然而整个华语影视界,竟无人问津,鲜有杰作。何哉?本片应该大量参考了陈寅恪先生的成果和史料,遗憾的是导演能力太差,古典美学功底也很一般,导致这么好一个题材,硬是沦为一个三流电视专题片。我在此呼吁更多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等电影工作者,多拍几部有关1644的片子,可以从袁崇焕督师蓟辽开始拍,一直拍到南明李定国去世,以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这段历史。2分。
优点:万茜很有气质。难得拍的很正经很用心,没讲民族和谐。缺点:不够精致,配角多带猥琐气,柳隐穿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真心搞不懂为毛要来个穿越的片尾。故事轮廓很好,可是拍的走马观花草草了事,淡很了
听风看云晒太阳。。。
历史我无考据,男女主角俱可观,题材本可拍成荡气回肠的史诗片,但格局、气度、叙事有所不逮,艺术水准不差,阿城老师顾问,推荐一看。
有点白费摄影和服装那么美的张力了,妹子颜和气质都不错但念白演技完全跟不上,不似传奇。写剧本的人台词不能多琢磨点吗
一位多次出入红灯区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妓女越来越不懂风情”。往日青楼中的性情女子便成了他到不了的过去,现在红灯区只有性而无情,风骚难解,柔情全无。
这版柳如是美得称心
有些细节很美,但故事显单薄
静静的纯纯的,还不错吧
就是教你怎么追文艺女青年呀。觉得钱谦益挺好的,柳如是没选错人。
镜头如诗,令我惊喜。cctv6
非常安静的电影,但最后那个穿越是干什么的?
无文人风骨,结尾是根狗尾
结尾掐了吧。。。。
中文系女文青先与同学始乱终弃,然后考上研究生跟导师搞在一起
无论是万茜还是伊能静总比不上小时候看的杨千珊的入木。万茜纵使有着才女的气质高贵和品性孤傲,可充其量像个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实在不像是一个琴棋书画皆精通的才情并茂的一代名妓。结局雷死我了尼玛竟然是穿越剧啊!竟然又回到博物馆万茜在走冯绍峰现代装露脸,看的我以为这是《步步惊心》啊。。。
比金陵13之类好的多,只有吟诗,没有淫湿。
乱世奇女子
秦汉演钱谦益还真是合适啊,想起了秦汉那个1937年躲进妓院抛下部下百姓放弃南京逃命的爹。瑕疵众多,柳如是穿旗人式的立领绝对是硬伤,南明二字出现在台词中更是硬伤。PS,这片既有给公知打脸的感觉,也感觉有点给汪兆铭和他于轼儿子洗地的感觉。。。总体看不是个烂片,但也不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