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Matthias & Maxime,他和他,马特与马克思,Matt & Max,麦特与麦斯(台)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泽维尔·多兰,皮埃尔-卢克·冯克,Samuel Gauthier,Antoine Pilon,Adib Alkhalidey,米舍利娜·伯纳德,安娜·多尔瓦尔,玛丽莲·卡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9

 剧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7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8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9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窗外是冬寂初秋飙风女警吉尔伽美什河谷镇第七季国家元首拖车大叔的一夜惊喜订阅女友这个大王我罩的:双王夺妃极品基老伴第一季儿女的战争小小阳光恋恋洗衣店耳朵大有福对某飞行员的追忆铁人的红领巾艾利克斯布斯汀:束身衣与小丑服记忆切割暴力治愈青年霍元甲之威震津门刀剑神域爱丽丝篇痴迷冲上云霄II武当II黑色童话第二季布兰丁斯城堡第二季我为喜剧狂第三季勒克瑙之花神鬼八阵图暗黑之地

 长篇影评

 1 ) 似曾相识的主题但却又有点好看的吻戏

铺垫了一小时的群像戏似曾相识,是多兰的惯用手法,但让我觉得没有创意和吵闹;母亲这条线还是和以前的电影一样的矛盾,甚至没有进步;但是那一场层次丰富的吻戏看得我淋漓尽致,对于爱看的瑟瑟鬼,希望多来点。

最后HE,收尾有点仓促,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没看够。

看完以后的记忆点只有那场吻戏了,后劲并不足。

 2 ) 这个世界不直的

这是一部很动人的电影,我不是多兰的影迷,之前只看过他的《我杀了我妈妈》和《幻想之爱》,觉得这部和之前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好像整个人沉下来了,还是会有激烈的冲突,但少了躁动,暧昧倒是拍得恰到好处,马蒂和马克西的关系,像羽毛挠心,挠得人心痒。

喜欢导演对两次吻戏的处理。

第一次是导火索,却拍得云里雾里,摄像机故意遮挡,剪辑顺势一秒切换,吊足观众胃口。

直到马蒂来到里维特家中做客,我们才得以在镜中模模糊糊得到确认,吻了,并且相当投入。

第二次的吻拍得唯美,马蒂先是轻啄马克西受伤的手,转而忘情亲吻他的唇、鼻子、眼睛,当吻到脸颊上红色胎记的时候,又变回了温柔地轻抚,也许他想起了刚刚口不择言的那句“墨水脸”,这个细节里藏着内疚和心疼,配上那首《Song for Zula》及恰如其分的落雨,两个竹马好友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喜欢两条线时而交汇时而并行的设置。

马蒂出身中产,名校毕业,高级白领,事业上颇受赏识,严谨认真,全身上下散发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

马克西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缺席,母亲酗酒嗑药,发起疯来对儿子又打又骂,哥哥受够了折磨离家出走,再不回来。

马克西在酒吧打工,住在凌乱不堪的小房子里,每天等着收拾各种烂摊子。

两人的友情始于幼时,那段交汇的人生导演只用了一张幼稚可爱的儿童画稍作交代。

画里七岁的马蒂和马克西开着车,共同拥有一座农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不觉得打破两人关系的是那个愿赌服输为戏牺牲的吻,也许早在得知马克西要离开自己追寻新生活的消息时,马蒂看起来稳定的世界就摇摇欲坠了。

所以他一头扎进冰凉的河水,忘记各种约好的聚餐,在送别会上说出糟糕的致辞,和哥们儿大打出手。

所以他在餐馆看到马克西的幻影,不自觉地学马克西咬手指。

所以他走过长长的走廊,喝一口酒,叹着气吻向马克西,所以他扣下了两周前就收到的推荐信。

朋友的妹妹所拍的影片主题是“我是谁”,这大概也是困扰着两位主角的问题。

马蒂的困惑主要围绕在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上,而马克西的烦恼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确定性。

朋友问起出国后的打算,他并没有具体计划,可见这次的逃离多么仓促又多么迫切。

永远不接电话的哥哥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喝酒跳舞,忽然对他温柔的母亲原来只为要钱。

他捂住有胎记的右脸,醉眼朦胧地看向镜子,镜中的男孩白白净净一张面皮,一转眼又消失不见。

他对于家人来说是什么存在,出国能否让他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他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无解。

而现在,另一个困扰出现了,他和马蒂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义?

在影片的结尾,马克西得知马蒂偷偷扣下了那封早已发送的推荐信,他磕磕绊绊地用英文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不发给我呢?

”“恐怕您要问他了。

”对方回答说。

马克西的眼睛红了。

那是影片最动人的场景之一。

也许此刻他有了一些答案和底气,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个他在意的人在用这样笨拙的方式试图偷偷挽留他。

 3 )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少部分相关访谈整理

《M&M》的宣传期特别的长,大概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线下的宣传都搬到了线上的缘故,我做了一些自己看过的和发电的文字/视频整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集中了解(整理了半天结果看预览超链接的时候整个文章清空了真的好无语……)1.文字访谈深度专访 | 三十而立的昔日戛纳神童这个应该是2019年戛纳时候发的比较早的一篇,由陀螺电影发布,更多的应该是关于多兰自己的一些内容,《M&M》聊得不算很多。

原文发布是 LaPresse 。

Xavier Dolan Has Gone to Cannes for 10 Years. It Hasn’t Gotten Easier.New York times的访谈,国内有翻译:中文点我 聊得不算很细,但是关于性向还有影片中人物关系之类的聊得蛮多,还有直男邀睡的八卦(我其实对这个好感兴趣啊)20190530COLLIDER访谈渣翻这个是我自己的发电稿……我比较建议大家直接看原文(。

)地址在最下面。

主要讲了一下关于Maxime的胎记的设定原因,还有拍摄时演员和角色的表现。

2019冬季,Xavier Dolan&Apartmento杂志访谈 翻译有1个地方,关于过度曝光,原话是“I would scream at overexposed light”,联系上下文应该是他蛮讨厌过度曝光的意思,不是喜欢…… 这个稿子就是特别地长……聊得也特别地杂,所有的影片基本都聊了一些些(主要还是《M&M》和《多诺万》),我的建议是看原文但是杂志方并没有把原文的电子版分享出来,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在TB搜索购买……20200825 《I-D》interview Xavier Dolan: "I make films with my heart... so I've been a brat"这篇讲了一些关于配乐和服装,但讲的也不算特别多,另外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流媒焦虑的事(然后昨天华纳就全把片子放在线上了,流媒焦虑是有道理的!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没有标明外媒出处,所以没有放上来。

2.两个英语视频访谈整理【熟肉翻译】泽维尔·多兰:关于电影,配乐,演员,以及阅读评论这个是今年四月份时候在家隔离期间的多兰和立陶宛的一个电影节做的线上访谈:„Kino Pavasaris Išskirtinis Pokalbis Su Filmo„ ,整个视频的长度大概有45分钟左右,聊了很多问题,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访谈,我觉得多兰是个很适合做访谈的导演,因为只要问他问题,基本上他都希望能给你最详尽的答复(就是视频源不太好,很多单词听得太模糊了)【熟肉访谈】MUBI&泽维尔·多兰: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喜爱的导演与戛纳今年下半年的时候MUBI上可以看《M&M》了,这个是MUBI给多兰做得一个很短的访谈,比较意外的是多兰是在MUBI上第一次看到阿彼察邦的电影。

整理下来其实还蛮意外的因为我觉得看了蛮多,但整体看下来其实并不多(还有一些访谈是在宣传期间内进行的,但是和影片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没有放上来,如果有遗漏的话请在评论区补充一下,谢谢哦)……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在法国和戛纳期间宣传的法语视频没有人做字幕我也看不懂……以下是一点点私人小感想:一开始我觉得做这种访谈整理是多余的,因为只要你想找一定可以找到,但是我又觉得,如果能更方便为什么不更方便一点呢(也因为我今天有时间)。

还有就是我经常觉得多兰是个太容易让人熟悉的导演,大部分看过他电影的人都可以说,他是恋母的,是执着于同性情感的,以至于很容易去忽视他自己想法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与其看很多公众号写多兰的家庭,成名经历,猜测他的性格和想法,惋惜他是否江郎才尽,那不如看他自己说什么吧。

 4 ) 避风港

看完《我杀了我妈妈》后看的这部。

两部里面的主角的家庭生活都挺难的,缺乏安全感、缺乏爱。

个人认为,这部并不是想说男同如何如何。

马克西和马蒂直接的情感在我看来,只是影片中众多情感中的一种。

其实整部电影都围绕马克西展开。

马克西境遇挺糟糕的,他妈妈是真的很会伤人。

不知道马克西爸爸在哪儿,不过他一定是缺乏父爱的。

从他妈妈所说,可以知道马克西从小一定受过许多欺负。

儿时保护他的应该就是妈妈和马蒂吧。

现在,他妈妈没有能力照顾他甚至还会失去理智打骂他。

马蒂也因为一场电影的事,故意与自己疏远。

马克西就是在各种糟糕境遇中来回逃离,寻找避风港。

但是无论什么境遇,都是在地狱和天堂之间不停转换。

就像一个轮盘。

母爱,友情,爱情,梦想,现实……这些名词看上去是褒义,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被美好鞭打,又被糟糕慰藉。

虽说是新片,毕竟我只看了两部,也说不出新在哪里。

不过我认为多兰应该会坚持走着那条路:不故意刻画同性恋,因为那本来就是正常不过的事。

他把同性恋揉进爱情亲情里,揉进看似拉拉杂杂的争吵里。

你会看着就明白。

多兰其实是从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各种经历的刻画,展现一个同志。

这样的角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希望理解方向是对的哈哈。

总之,这部我还是挺喜欢的,但是有些情节太拖沓,也没什么意思。

 5 ) 没有突破的多兰和还挺好看的影片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非常简单,正如片名一样,两个人,两条线。

两条线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三次短暂的交汇,对应着两人感情逐步递进,其他时间则是对马克思(马克西姆)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马蒂(马蒂亚斯)难以自持的暧昧情愫的描写。

一开始,马克思只是想帮忙,马蒂打赌输了,于是两人成了朋友拍影片的主角,镜头前假装一吻如洪水猛兽般开启了两人长达两小时的若即若离。

高潮出现在马克思去澳大利亚的临行派对上,两人第二次相遇,狭小的储物间里压抑的两个人坦诚相见,忘乎所以,然而仍旧发乎情止于礼。

最后,马克思出发前,他打开门,马蒂站在门前的马路上,不知是来送别还是来挽留,两人相视而笑,影片戛然而止。

LGBT和母子不睦的题材;手持不知所云的mv式模糊空镜;几个人密集对话突然扯着嗓子大笑的场景,多兰导演在本片中再一次集齐了以上所有元素,处在创作黄金年龄的他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但个人觉得本片仍是他仅次于《妈咪》的好作品。

首先以上所有元素在片中都有所收敛,让人审美疲劳但是还不至于惹人厌恶。

其次故事流畅,遥想当年《我杀了我妈妈》的尖刻和生硬,实在是对那部喜欢不起来,但有了《妈咪》这个高峰,这部叙述的流畅仍然在多兰的水准之内,并无突破。

再就是氛围营造了,聚会前的两辆车在路边相遇那场戏,暗恋的人就在身边,马蒂还得装做不在乎,明明渴望相见,但见面了还要装作若无其事,此时的手持摄影和镜头前的遮挡以及演员举重若轻的眼神非常好的烘托这种暧昧的氛围。

还有两人聚会上那场激情戏,门外人们的狂欢,逼仄的房间,温暖的灯光,窗上挂着的蒙蒙的雨布,从里面反锁的门,没人会怀疑两人的突然失踪,而这个犹如暴风雨里绝对安全的避风港为两人正视自己的欲望创造了绝佳条件。

不过,氛围营造一直是多兰的强项,多年前的那部《汤姆的农村旅行》,情节已全忘,但它的诡异在我的记忆中和这部影片画上了等号。

想见你,但不能让人知道

额。。。。

这部电影有个不得不说的点是,导演很明显的按照两条线来叙事,两条线索对应着不同的阶层,而电影表现手法都在为此服务,马蒂家境优渥,演员高大整洁,西装笔挺,受过高等教育,出入高级写字楼,法语英语自由转换,在几场独角戏中,镜头干净有质感,配乐也是流畅的钢琴曲。

而马克思是完全相反的状况,多兰本身并不高,这次又在脸上涂了红色胎记,英语说得磕磕巴巴,没有工作,衣服破旧,还要应付脾气暴躁的老妈,他去澳大利亚几乎是在躲避和逃离。

两个主角对应两种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表现身份地位差距给两人关系划出的鸿沟,但也给电影带来了明显的割裂感。

马克思衣领上的破口对这段感情,两主角的态度也是明晰的,马克思无敢奢望,马蒂压抑欲望。

导演对马克思的描写乏善可陈,相反马蒂的那条线拍得相当有意思,马克思在马蒂妈妈家发现的那幅马蒂小时候的画的画和开头对话中提到高中时候的吻,说明两人早已互相爱慕,只是随着身份阶层的差距,马蒂一直压抑(还交了女朋友)直到自己忘记这种感觉,而镜头前的那个吻把他重新唤醒。

导演只是截取约十几天的故事线,之前的故事或一笔带过,或藏在镜头语言中。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可取之处是,导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两个主角的生存境况,这成了补充情节的画外音和余韵,这种余韵结合导演给的足够的空镜酝酿情绪,让情节显得流畅而可信,因此好看,但多兰还是没有突破,《妈咪》中他也是这么干的。

 6 ) 透過塑膠布所見 一切透明又模糊

紅與藍的對比熱情與冷靜但一切 從穿上屬於對方顏色的一瞬間開始逐漸走向失控.多藍2019年的作品 終於在大螢幕上播出這部片跟過往對多蘭作品的印象相似卻又不太相同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鏡頭語言卻又在每一幕日常細節的描摹中見到過去那個熟悉的多藍.整部片最明顯的就是藍與紅的對比一個代表冷靜 一個預示著熱情不管是在渡假小屋、送別派對 亦或是最後一幕我們看見的都是紅衣的Max和藍衣的Matt但兩人卻在拍攝短片時 互換了顏色有趣的是 一直以來穿著藍衣的Matt卻是電影中每一次先失控的人彷彿短片中的戲服 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顏色.很喜歡多藍在這部片所想討論的友情和愛情到底是不是一體兩面?

在給予對方愛的過程友情和愛情 又有何不同?

自片中的一吻後Matt的心開始變得紛亂渡假小屋旁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Matt的內心 想叛逃卻又不忍離開才會出現Max送別派對上的一幕前腳在Sarah的車上否決一切和Max的關係卻無法隔絕耳邊傳來Max跟著音樂哼唱的聲音" You. You're the one that's making me strong."派對上不斷掠過眼前的人影就像是Matt平靜面孔底下的凌亂 紛擾 不知所措以致於失控 變的咄咄逼人儲物間的那一吻似乎讓兩人關係的一大步 卻變得更模糊不清僅能透過舖滿塑膠布的小缺口窺見一隅更多的時候是從窗外透過塑膠布望進去似乎看見了什麼 卻又一片模糊.片中Kevin說:「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婚姻都會失敗一個人陪伴著另一個人直到其中一人清醒」終於 混沌不明的狀態被打破是那一封沒被寄出的推薦信 那一句為什麼又或許 我們不再探究一個明確的答案如透過塑膠布的視角既模糊 又清晰.電影的最後 Max從抽屜中拿出Matt七歲時的畫作畫作上的麥麥農場讓人想起多藍的另一部作品—Tom a la farm雖然兩者並無明顯關聯但或許農場就是多藍期待的天堂純粹 簡單 自然

 7 ) 情如雾里看花

他对于情欲的表达都太美妙了。

非圣洁,也非颓靡,而是在短短几秒的雾气般的氛围里表达出纯净的渴望。

但是又非小清新式的浅显甜腻雷声雨水,这段慢镜头的收衣服和亲吻的对比转换充满了感动。

这是我看过最美的雾里看花的吻戏。

第一次认识多兰,还是六七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对他戛纳出场的介绍“天才少年,小李子的粉丝”,这么多年过去,也只看了他一部《我杀了我妈妈》。

那种青少年的思愁和细腻还是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

处女作里最好的镜头也是(毫无任何画面可言的)船戏。

多兰的电影里最美在于情感的流转和情绪的表达。

那是一种让观众也难以抵挡的共鸣。

自导自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亲身把所想表达的东西做到极致...成人的生活和青春招手作别,最后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无法认定。

这是更高明的。

开头流动的公路黄线,游泳的情感波动,和母亲的争吵,公交车上的眼神交流,默默的肢体语言,都极尽亲密与真实,真实到令人难以忍受。

游戏这段的镜头很妙。

多兰的电影逃不出母亲这个意象了,孩子的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母亲。

他家的亲子关系到底是啥样...所以说他和他妈妈很像我和我爸。

他们是争吵而亲近的,我们是沉默而隔离的。

所以才会塑造一个完美、温柔的朋友的妈妈,然而这个妈妈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二人关系的发展也是在复现开头“电影”的设想,两个男人在突然的时候开始亲吻。

角色是团宠,心酸又幸福的小可爱。

有谁能拒绝多兰这样脆弱的美人呢!

眼角流泻下来的胎记仿佛血泪般艳丽。

哈里斯迪金森出场惊鸿一瞥的美貌令人断片注视了几秒,在这部里的badass人设怎么这么漂亮,比在其他片子里好看太多了。

没看电影之前就先被亲吻图吸引了戛纳亲子,天才的才气总还是在的,可能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过于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漩涡,导致这几年作品没有突破,但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多兰的表达是非常细腻的。

 8 ) You see, love, it came to me:)

在情人节看完等了好久的Matthias et Maxime,莫名有一种圆满的感觉。

多兰这次竟然不再是一个咄咄逼人、有点神经质的话唠,而变成了让人心疼的壁花少年。

如此改变让多兰变得赤裸和袒露;有人说片子的矛盾都很表层,我无法认同——问题一直都在,无论是2019还是2099,同样的问题永远都会困扰同一些困惑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见怪不怪就去判定其是否“过时”。

自我认同一直都是很多人在看了多少电影听了多少故事之后都无法释怀的心结;可笑的是,十年之前,我们会为了一个纠结的ennis而痛哭流涕、笔诛讨伐,但十年后,面对一个同样的Matthias,我们却抱怨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事实是,十年的时间能改变的东西微乎其微——有些东西不能只被消费。

听着片尾那首Song for Zula,我还在惊喜于多兰这次带给我的感动。

无论是《我杀死了我妈妈》还是《幻想之爱》还是《汤姆的农场旅行》,多兰都是古怪、愤世嫉俗的。

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一架钢琴和一把简单的吉他,让我能感受到那份才气背后斑驳的脆弱。

一个吻到底改变了什么?

从两人知道要拍吻戏时局促的反应就可以嗅到八卦的味道。

对于Mat来说,这个吻向他自己暴露了对Max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他可能在这之前从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bi的倾向,对象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因此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Mat经历了“迷惑——拒绝——暴怒——怀疑”这典型的觉醒过程🦄。

Mat的过激反应肯定让Max更加不安:他是不是知道我对他有感觉?

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消除他的怀疑?

或者,更糟糕的话,他会不会也有mutual feeling?

Max在影片中一路坎坷,真的没有什么上扬情节,但如此更突出了Mat的爱之于Max的重要性。

整部影片都在强调一种不稳定性。

从M&M接吻的画面被突然切掉开始,观众就行走在一种摇摆不定当中:Mat疯狂的游泳、Max与母亲冷漠的关系、陌生男子带来的强大吸引力、Mat的性情突变、激吻 等。

两个人的生活似乎都因为这个吻而变得难以猜测。

“最好朋友间的一个吻”这个设定让原本可能俗套的情节忽然多了一点清新。

有时候,你会被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所打动,你会把自己代入那个场景,想象处于这种情况中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时你会透过主人公的眼睛寻找湖中的泳者或是望向紧闭的前门只为了能看到他会回来;有时你想替他去哭,想为了他放声大叫,直到你发现其实自己只是嫉妒他能有痛苦的权力;有时你只想停下屋里的狂欢,停下无知的奔跑,停下倒坍的思绪,只为了好好体会一个眼神透露出的忧伤。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吹起了一个淡红色的气球,然后却在我的面前把它戳破;想要伤心的时候,我发现气球的背后是一张充满期待的脸庞。

多兰这次,让我观感甚佳 :)

 9 ) LGBTQ+几个字并不能仅仅代表我要讲的故事

看完电影,在故事层面感受平平,但很喜欢多兰阐述人物成长时的状态,和对成长vs.友谊之间的讨论,并且很喜欢他表达出来一群朋友在一起的状态。

还是多兰的电影,但相比以前,不是在做自我重复,而是这个片子更平静一些,人物冲突变小了,但阐述的事儿还是很真实的,也很喜欢中间调侃了一下新一代九零后零零后与多兰他们那些八零后的代沟。

之后看采访,多兰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identify自己是gay 而更多是对自己sexuality的模糊化,挺真实的,这个就反射在这个电影里。

多兰虽然把很多篇幅都放在友谊这次,但也带了一点母子关系的讨论,这个可能是多兰电影逃不过的母题目,但相比之下并不觉得LGBTQ+ 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并且多兰所有电影里好像也都没有把同性归为一个主要讨论的话题,看采访就像他说的 讨论的都是日常那些事儿,母亲和儿子,自己的成长发现和周围的朋友有了疏离感,都是普世话题不是粘标签

 10 ) 爱在夏末秋初

电影出乎预料中的好!

和多兰之前所有的影片比,这部是我最爱了,本来不报很大的期待的,因为本人不太喜欢他之前的作品,或许这句话会触动一些粉的感受,但我对于他电影里面聒噪的对话真的有点接受无能,虽然这部里面也有几段数人争吵的片段,但是篇幅较小,也不是非常重要。

所以在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真的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些许涟漪,让我在观影的过程持续的对两人的故事保持好奇与期待!

或许是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戏码真的非常让我共鸣吧,自己的思绪竟然沉浸在影片中即使结束了也依旧停留在那里,继续刻画两人的故事。

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对故事充满了积极的走向,我很喜欢。

我也很喜欢影片里面的构图及画面,透过窗户看着夏末秋初的后院飘洒的落叶,这种意境简直不要太美!

还有一位好友提到的影片高潮处两人的激情戏码,多兰简直太会拍了,镜头语言表达方式击中了我的兴奋点!

太喜欢了!

剪辑及镜头切换也是凌厉的很,收放自如!

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大卫芬奇的镜头感,但这部我也喜欢。

配乐也是击中我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那首Song for Zula,配合着两人从内心小鹿乱撞到大胆试探,真是再好不过!

讲了这么多,我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这部影片,但我个人非常喜欢。

不过真的希望多兰以后的片子别再往进赛母亲的戏码了,真的有点重复厉害了,再者我也不太吃这种戏码,如果可以专心讲述两人之间的感情,应该会更棒。

多兰说这部影片受到了 CMBYN和上帝之国 的启发,确实本片两位主人公的设定和这两部有类似之处,电影里面没有明确表示两人的性取向,貌似都是双?

和CMBYN一样,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恰巧都是男人罢了!

 短评

起风,打雷,下雨,一气呵成。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被多兰感动。

6分钟前
  • 咋咋咋
  • 推荐

我整个哭到当场去世 后期的多兰明显被低估了 从这部开始转脑残粉(为什么大家都只想看到爱情片呢?关于家庭 关于友谊 关于爱 我真的觉得每场戏都不多余 性向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啊 你要是也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就懂了吧(看完第二遍释怀了 管他什么呢 爱就对了/散场时两个贼可以的外国小哥站过来避雨 我就一直偷听他们讨论电影哈哈哈/我兰镜头下的自己永远最美 硬要挑骨头可能是最后两场儿童画推荐信的戏过于煽情了吧 anyway 这么饱满的情绪还是没有第二家

10分钟前
  • théo
  • 力荐

8/10。一个简单纯粹的少年成长故事,马路的落叶、办公室的植物、闪烁的电灯,一切都是最简单的符号比喻,我在屏幕前骂一句“幼稚鬼”后泪流满面。两个男孩是多兰的两面,一个依旧在母子关系中挣扎,一个想假装成熟迎合大众。你不用成为阿莫多瓦,你就是多兰自己。戛纳这个父亲可以包容你的幼稚,慢慢长大。

13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魁北克郭敬明又怎样,一切都很浅薄,一切都是深情。承认他是天才没那么难。

14分钟前
  • 驾驶我的车
  • 推荐

吻手的scene真是堪称绝美了

16分钟前
  • lexrespira
  • 还行

好无聊,没有代入感

21分钟前
  • 江湖月报
  • 较差

错不在多兰,在于戛纳。

22分钟前
  • デブリ
  • 很差

聚焦在两人之间的东西太少了 这部实在无感 看的时候也挺没耐心的

24分钟前
  • Ratatat
  • 较差

虽然是老生常谈的事,但贵在真实。有亲身经历的人或许更能体会其中滋味。多兰输出了一个论点,忠贞和人的动物性(天性?)该如何取舍平衡。很“成年人”的论题。喜欢片子的撕裂感,文艺的时候大片的钢琴、迷茫中的奔跑,日常生活的部分,一桌子吵闹的法语。

29分钟前
  • 月山行
  • 力荐

感觉多兰可以去拍青春言情片了,所有人物换成初高中生都没什么违和,像是看了部这几年比较出名的同性电影合辑,多兰好像确实说是灵感来源...演员们太有魅力,大男孩的群戏也拍得挺有趣的,Matthias侧脸总让我想到胡梅尔斯...多兰竟然在片尾感谢Lucas Hedges??

32分钟前
  • willamette
  • 推荐

所以多兰现在是Bi了吗?

35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还行

后面半小时可以,前面1个半小时完全是我最讨厌的话痨片。

40分钟前
  • NortonHill
  • 较差

应该结束在坐沙发上那一场。

41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0.5 哎怎么就不舍得放弃一些玩烂的技巧呢 既然想要"pastel pallette"(其实如果没看mubi的Q&A可能会加分 感觉多兰有点油腻兮兮+浮躁

44分钟前
  • Säger
  • 较差

「We don't possess anyone. We're simply in the presence of each other until one of us gets a calling and move up or down the animal kingdom.」

46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记戛纳主竞赛的第一次睡着。

51分钟前
  • 斯大凌
  • 较差

不再碰多兰。

56分钟前
  • 较差

首看于2020年初复看于2020年末的2019年度十佳。于《妈咪》,一部分情感捕捉的找回,一部分运动呈现的新演化,真·“无畏地返回‘我们的’、‘当下的’生活。”

58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力荐

多兰的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单纯的自负,而是一种孩子气的任性自闭,我这个吹也吹累了。还是亲情,挣扎而无法和解。还是心动,茫然而无法自制。每一个焦灼的神情,每一个飘忽的眼神,都有着永远也说不出口的千言万语。所以最后的主题还是逃离吧,从始至终都是。

60分钟前
  • AilsonAir
  • 还行

多兰关于自己的小自恋和小可爱。

1小时前
  • A.Kar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