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东京玩正好住在小传马町(价钱便宜而且交通方便,离开东京站、日本桥、上野和秋叶原、六本木、涉谷、新宿都不远),后来没事了去附近的街道(最有名的叫甘酒横町)上转了转,果然是典型的日本小老百姓的生活的地方,小店一家接着一家,果然几乎每个铺子都挂着新参者的海报,在那里还碰到了看了新参者来玩的台湾同胞,住的老人比较多,还有很多日本的旅行乘着bus,导游拿着旗子。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柳屋的鲷鱼烧果然难买,价钱最便宜,那里的人一买就是几十个,每天中午开店,那个做的炉子只有两个灶头一个人在做,看得出模子很重,所以做得速度很慢,我住了11天,排了两次队,每次都等不及先撤了,结果最后到临走都没买到,感叹东野圭吾真是有生活,剧情就是来源于生活。
东野圭吾改编剧,阿部宽 黑木明纱 向井理 沟端纯平出演。
贴上这样标签的 新参者 怎能错过。
恩... 原著没看过, 不过看到“东野圭吾” 四个字 就理所当然的认为 这剧的卖点 应该是悬疑的气氛 意想不到的手法之类的还是一样的悬疑剧特有的扑朔迷离的气氛, 却没想第一集就被狠狠地感动了..........倔强的老奶奶 善良的保险员 没有什么存在感父亲为了能让菜穗安心去巴黎实现梦想 说着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加贺恭一郎 这样充当侦探的角色,作用不再只是指出犯人揭开冰冷真相 更是为道出人间那点点滴滴朴实又真实的温情。
引用不知道 从哪看来的话 "感动,其实不用生离死别的。
"每集开头都会有段黑木MM的旁白: 人们在说谎,为了逃避罪责说谎,为了努力活下去说谎。
谎言是真相的影子。
第二话 充满谎言 濒临崩塌的夫妻关系 (这个无感... 不多说)第三话 表面针锋相对 实则互相关心的婆媳二人, 两人用谎言来掩饰 无法直述的真实情感第四话 与第三话相似 碍于面子而不好意思直接看女儿的钟表店老板第五话 剥离层层谎言 渐渐明晰 峰子的搬家目的,每个母亲对孩子的爱 无可置疑 尽管是嘴上说着: 怀孕只是意外 这样残忍的话 其实心里还是深深爱着儿子的吧。
后面不想写了,看的时候都只在想凶手是谁了 没有怎么去体会。
人们说谎 不仅是为了逃避罪责 努力活下去而已人们说谎 为了维护所爱之人 为了... 守护那美好。
温情什么 最讨厌了,不敢再往下看 不敢被 感动 不敢不敢........
最近一直都很忙。
所以,基本没时间看大家的评论。
此剧也是囤积到了最后才急忙开看。
但是,我却未找到所谓的失望。
反而是保持着每次看东野老师作品时的感觉,一口气看到了最后。
没错。
我承认,东野老师的作品过于温情。
用你的话来说,就是打着推理招牌的温情电视剧。
一副和柯南那种打着推理招牌的动画片一般的感觉。
于是,我心下有点想笑。
难道一定要有凶杀案才能称之为推理吗?
作为严格的推理迷,我认为不是。
东野老师的作品一向很另类,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的贯穿其中。
那就是能令人温暖微笑的风格。
这部作品也是如此,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推理的含义而已。
每看一集就会感叹,原来如此啊!
他们真是不够坦诚啊!
即使是撒谎也是绝对有理由的。
那么我们保护了谁?
为了什么而保护?
保护了值得吗?
既然值得,那么谎言还能被原谅吗?
纠结如此这般,然后,豁然开朗。
最后,发现原来自己也曾经做过。
现实是这么接近自己的一件事情。
从《放学后》到现在的《新参者》,只要是接手东野老师作品改编的导演都秉承了这份心力。
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
每集死一个人和从头到文只死了一个人,甚至是没死人却依然让你感到有力量的作品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纵观整部戏,大家都可以看到令人温暖,却无法忽视的现状。
推理身边的人们的想法,比起推理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来说更加值得关注。
毕竟,推理一个案件可以由警察来完结。
但是,推理你身边的人的想法,却需要大家自己的努力。
就好比,让一个人幸福很简答。
但是让所有人都幸福,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一样。
喜欢东野老师也是因为此。
他的作品总是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一起微笑。
所以,纠结于收视率算是比较不公平的说法吧。
虽然,我承认这种作品到了后期,会让人觉得新鲜感降低,甚至丧失完整看到最后的力量。
但是,用加贺的话来说,“如果不自己去排队到最后,是无法感知到事物的美好的”。
因此,关注加贺那个“关注因为被害者而伤心的人”的原则,也是有趣的一件事情。
痛苦不是一个人的,也许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走到最后的。
纠结:最近回归的厉害,老是能看到好吃的。
我也想去的说……
东野圭吾的原著作基石 使我对这部电视剧充满信心看到现在为止 也确实没让我失望故事娓娓道来 悬念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谋杀案背后却有着让人唏嘘的暖暖温情没看过原著的我不知道故事将如何继续静静期待更新
首先得坦率地承认是被宽叔的美貌吸引过来的,然后“东野圭吾”的牌子又给吃了颗大号定心丸。
到了假期人丁稀少,就算平时真能和我谈侦探小说谈悬疑电影谈好日剧谈美大叔的人就没几个,如今嘴痒手躁,只有在这儿倾盆一泼,图一痛快。
【手法·modus operandi】貌似是从法语借来的,但实际上真正的源头是拉丁文,作案手法渊源之久也可窥一斑。
在这儿倘若侦探悬疑不分家一并讨论的话,在对比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和马普尔,希区柯克的《后窗》等等推理较浓(或谜团意味深重)的作品之后,再来看日本小说家创造出的作案手法,无疑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现今为我们这一代侦探小说迷所熟悉的日本推理套路中,有经典如松本清张,家喻户晓如柯南金田一,在日剧编剧领域活跃、已乘仙鹤去的野泽尚,当然也少不了眼下人气颇高的高产作家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很有意思,他习惯设计很多迷障,许多花招来误导读者,以为真凶即此人,但最后又会不惜余力为这名“容疑者”立下板上钉钉的不在场证明(alibi)。
在《新参者》中此招愈演愈烈,这也是为什么看到第5集时让人产生极强的抵触,倍感千篇一律,当然这样做也有好处,可以没有顾虑地请来豪华客串明星,这也是东野的小说改成电视剧或电影效果极佳的原因之一。
在电视剧中1到9集全是解谜的过程,但这也是东野的长处,就仿佛剥洋葱皮一样,一层一层谜团的解开,最后剩下的只是最简单的,最缺乏不在场证明的犯人。
而之前谜团之所以存在,东野给出了贯穿全剧的解释:“谎言是真实的影子。
每个人,为了努力生存下去,都在拼命说谎。
谎言有三种,第一,为了保护自己而说的谎;第二,为了欺骗别人而说的谎;第三,为了庇护别人而说的谎。
”正因为各种各样的谎,才导致每个案件次要人员也显得疑云重重。
说好听了是讽世意味浓重,说难听了……难产罢了。
东野总体来说还是走的人文主义侦探小说的套路,这个词是我编的,无论是《白夜行》渲染双亲及生存环境对幼童的影响,还是《流星之绊》抨击犯罪对孩子人生轨迹的负面作用,以及《放课后》对校园暴力侵犯的关注——东野一直非常关注人们的生活,这也使他的小说可读性极强,与其说是推理逻辑使人急于抽丝剥茧,倒不如说是由人情羁绊牵引着读到最后。
这和阿加莎婆婆的很多小说都非常相似。
不过个人不太喜欢。
所以真正喜欢推理型小说的读者,还是松本清张的道高一尺。
推荐小说:《点与线》《砂器》。
(当然松本清张也有很狗血的==,比如《黑色奔流》,真是囧得天雷滚滚)【日剧·output】读小说好似输入,但看日剧其实更像一种输出。
有无赤字全看staff监督役者的功力了。
第一个把我囧到的的是译名。
虽然日文里也是汉字。。。
但是这个“新参者”。。。
中国人没理由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当然我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毕竟翻成“新来的”更搞笑。
好了就此停住。
其次是宣传海报。
对比一下早期的《流星之绊》《神探伽利略》都突出了本剧主角,也没有不相干的龙套流窜,《从天而降的一亿颗星星》《沉睡森林》更是直白地不要人脸==,这个新参者的海报嘛,虽然沟端淳平是个小帅锅,黑木明纱算个挂牌的“女猪脚”,这个重点嘛。。。
还是宽美大叔不是么!
岂有此理><!
再谈谈人物形象契合度。
如果福山雅治的伽利略是95分的话,宽叔大概在80-85之间。
这个倒也不怪他。
福山之前大都以“雅痞”出现(见《美女或野兽》,《古》),一下子白大褂一穿,极具震撼效果,极易将之前的印象一扫而光。
至于宽叔嘛。。。
个子那么高。。。
眼睛那么大。。。
声音如此低沉性感。。。
跻身老戏骨,演戏无数,再加上这个万年不变的头型。。。
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婚男》里的怪人建筑师和熟女医生的有爱对话还留在脑中,突然发现此二人在《步履不停》里就是夫妻了,然后在《新参者》里头夏川结衣婶居然就是和食店的老板娘了。。。
从此萧郎陌路人啊TAT。。。
打住。
但宽叔在后来越来越进入角色倒是真的,尤其是7-10集里,役者魂一下爆发,眼睛炯炯有神,走路英姿飒爽,一声不吭拍屁股走人很爆笑,躲在旗袍后面默默地注视路人也十分阴嗖嗖。。。
总之,演技没得说。
最后啰嗦的是整部日剧的拍摄手法。
《白夜行》是倒叙,也添了很多爱情戏;《流星之绊》以欺诈为单元,在遇到店主儿子准备收手不干的时候到达高潮;《新参者》倒更具层次性,真正的高潮在最后一集出现,但是也就沦为“不高不低,骑虎难下”了。
但是将整个案件设定在一个小镇里什么有“童趣”,很有艺术感,宽叔站在十字路口捏别人脑袋引出本集关键人物的思路也还凑合,ED是山下达郎唱的,十分舒缓流畅,是名副其实的“街物语”。
一部不算失望的日剧。
以此文期待宽叔新剧,以及松妹的《告白》。
人的谎言有三种:一是为了保护自己,二是为了欺骗别人。
三是为了包庇别人。
谎言是真实的影子,一个不经意的谎言往往要用很多谎言来弥补。
这条街上充斥着谎言,人都会说谎,为了逃避罪责而说谎,为了努力生存而说谎,你今天也走在这小镇上,看着生活在这里的人说谎,谎言是真实的影子,软弱、坚强、温柔、哀伤,谎言中蕴藏了人们心中各自的真实,这一点,你一直知道。
故事的结尾,似乎看到所有新参者的笑容,似乎看到了亡者平静的转身,似乎看到加贺在真相面前略带平静的伤感,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离开这条街的缩影。
我看到他流泪了,就在弘毅知道关于峰子是为了他才来到这里时,站在身后的加贺流泪了。
那一刻真想知道,加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如此沉默却有温情的一面,真让人不禁落泪。
即使100次的失败,也不要一次后悔。
恩,好。
我记住了。
单纯表达一下对这部新番日剧的喜欢。
他人之毒我之蜜。
有的人不喜欢它因为它打着推理剧的幌子,却不像推理剧。
我却爱那看似冷冰冰的推理外皮下,热乎乎的温情故事。
就像贯穿整剧的人形烧,恐怖人偶造型的人形烧里面,却是甜绵的小豆馅——一宗命案,引发一干涉案容疑人等。
而他们都在说谎。
每集都自成一个故事,解开一个因说谎而形成的谜团。
而每个谜团却看似并不指向命案最后被揭开的结局。
每个谎言最后都发现原来是温暖的白色谎言,亲情、爱情、友情在谜底被揭开后得到升华。
而每集故事的背景都是人形町上的老店,带出古老传统的日本手艺。
第一集是仙贝。
第二集是日式料理和用竹筒浇地。
第三集是瓷艺和剪刀。
第四集是钟表修理。
这是我最爱这部剧的地方。
韩剧什么的和日剧的境界差距不止一点点。
每集都有固定的梗,即厕所的梗和人形烧的梗,在一定基础上进行变化。
老字号和古旧街道的氛围让我想起《敬启父亲大人》。
而现代故事却嫁接传统技艺的手法,以及每集固定而有变化的梗,让我想起《虎与龙》。
都是大爱的日剧。
我果然就吃这一套。
有人会觉得有一类日剧特别千篇一律,每集都有一样的结构,只不过被套上不同的故事外壳。
这部剧也是。
其实,这种形式如果处理得当会非常别致,一种日式的别致。
昨天自学华理的新编日语教程第五册,其中一篇课文因为喜欢,我把它全译成了中文(自学者,翻译未免诸多疏漏,请轻拍砖)。
突然觉得和日剧的这种现象有关联。
它讲的是日本的包装文化。
日本人重视包装确实到了外人难以理解的程度——“在百货商店里买赠答用的点心,常常每一个都用薄薄的和纸包裹起来,放在化妆箱里,附上礼签,再用包装纸包起来,还要放入纸袋,然后亲手交给对方。
”作者还提到了风吕敷(也就是包袱),风吕敷作为日式包装的一种,其实反映了日本文化深层次的东西。
风吕敷可以有多种用途,如,作为装洗澡用具的包裹、 在上面更衣、作为浴室的地垫。
风吕敷用旧了,可以循环利用为暖帘、地垫和抹布。
“风吕敷的思想,和日式被褥以及房间的使用方法都是共通的。
将被褥折叠并收起来,再取出角落里原本折叠着的矮脚饭桌,同样一个房间就从卧室变成了食室,然后又可以自由地变形为茶室。
这样根据时间和场合而变换形态与机能,我们的居住生活也变得不再贫乏单调。
卧室要放床,食室要放桌子,而起居室要放沙发,为着这样的目的,固定的箱子(也就是房间)就变得必要了,空间的使用方法也由此限定死了吧。
风吕敷的思想和和服也是共通的。
一件和服,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体型即使发生了变化也可以穿。
和服的变形也很容易。
因为不需要像洋服一样为了贴身而把布料裁得支离破碎,和服可以还原成原本布料的样子以重新制作衣物。
所以,在用不着和服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折叠起来,因而不需要为防止版型走样而将它们悬挂在固定的大箱子里(挂衣橱)。
”而这种文化深层次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从何时开始,人们认为包袋才是酷的,而风吕敷则被认为土得掉渣呢?
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的好东西不认同、不珍视,而偏偏要去憧憬外国的东西呢?
“然而,仔细想想,拘泥于包装的传统,在现代日本年轻人的根性中依然存在着。
“世界上,有像日本这样多的执着于时尚的年轻人恐怕不多吧,时尚可以说成是把自己的身体包装起来的包装纸。
另外,嚷嚷着太贵而连教科书都不买的大学生,花着比教科书远为昂贵的钱去购买礼物的包装纸和绸带也看似在所不惜。
为了心头所好的设计独特、包装精美的商品而跑断腿到专卖店探寻的人也不在少数。
情人节礼物的销售额大战中,比起里面的巧克力,包装的设计是否出彩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如此说来,每一集都有相同结构的日剧,像不像样式相同的和果子?
而故事的外壳都是它们的华丽包装?
包括丰满的人物性格,催人落泪的故事情节,意蕴深长的故事背景,好笑的梗,都是包装。
这些包装也可以如风吕敷、日式房间、和服一样,变身为各种形态。
然而包装并不是无用和次要的东西。
“我们将身与心认作是同一个东西的外部和内部的这样的认知方式,这和将身体与精神分开并对立的西欧的认知方式是不相同的。
”说起来,对于人形烧里的小豆馅来说,人形烧的面粉制部分,也是包装。
含蓄的东方人都喜欢把属于最精华部分的馅儿包在点心里,参见中国的包子。
而西方人则喜欢把好东西铺陈出来,参见奶油蛋糕、披萨饼。
所以,推理剧的外衣也是包装。
看日剧的同时想想这样的问题,还真是有趣呢。
--ps:我眼睛有问题吗?
总觉得这部剧里面的向井理是宽屏版的二狗子。。。
离第一次看原著和电视剧已经过了很多年了,只记得当时很喜欢东野圭吾的加贺系列,似乎是因为“熟人”系列有亲切感。
这两天也是二刷。
熟悉的味道还是有的:不到最后看不到的隐蔽真凶、案件延伸出去的人情世故以及加贺似有意似无意的神推理等等,也能唤起不少记忆碎片。
但是大概也是过了太久时间,再看反倒发现漏掉了很多问题。
就新参者电视剧来说(因为我对原著记忆很模糊了),先不说别的,就揭秘社长的前女友女儿这个事件。
首先社长前女友带着孩子出走造成女儿沦为陪酒女就已经很不负责任了,看似女方在为社长未来着想,实则是男女方共同对孩子的不负责。
后来社长认下了这个失散多年的女儿,还收为秘书,然后开始疏远妻儿让妻子儿子都开始怀疑丈夫出轨,比重显而易见:女儿更重要(前女友更重要)。
最后双方和解,搞得像父债子还,父亲的过去不负责,需要两个孩子努力互相接纳,如果社长当初真的是想让两个孩子共同生活,那为什么还要疏远原本的家庭。
最后的最后,没有人提到父亲在婚内去点陪酒女这件事,难道这在日本很合理吗?
那难道为了社长的未来导致前女友单亲养女,女儿沦为陪酒女赚钱生活也是合理的吗(前女友的问题)?
为了前女友女儿导致家庭的裂缝也是应该的吗(社长的问题)?
这些剧里都没提。
剧里确实提到了社长懊悔,但似乎只懊悔当初没能跟妻子说实话。。。。
最终和加贺的天台戏也仍然在塑造他爱家人的形象,如果着的那么在乎,又为什么要去点陪酒,又为什么当初为了女儿疏远,就算这两者是合理的(换句话说,很常见的),那这种众所周知见不得光的事和不符合现代婚姻观的事情怎么能用一点所谓“真情流露”洗得这么白。
至于留着涂鸦、和在前妻家里流泪也许不能完全否定他的真情,但其实更多我看到的是负罪感带来的恐慌。
“父亲是个很温柔的父亲”女儿说的,那难道不是因为把温柔给了女儿所以儿子才失去父亲的吗。。。。
儿子接纳这个陌生姐姐的速度导致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很失真。
女儿也给人一种搞不清事情一味偏袒社长的感觉,拜托你面前这个失而复得的“父亲”这是导致你失去父母和生活来源的间接影响人,女儿却没有一丝恨和怪罪,满眼的尊重和感激。。。
而且社长不让前妻工作这件事我看得也很气。。。
事业这个事情提过很多次,前女友离开是为了社长事业,前妻离婚也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最后社长坦白认为自己为家里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搞事业。。。
事业可以是梦想和目标,但可不是撇清责任的挡箭牌。
所有人也都知道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所以凭什么要前女友单亲的苦难来换社长的事业。
事业也是妻子可以拥有的,在这一点我认为妻子有离婚的必要。
所以并不是社长洗白洗出来的“爱”就能挽回一切的。
虽然我承认最后社长去看儿子演出,也许他真的有悔改之意,但这也只能说他有真情在,这并不能默认他对家人造成的伤害是可以被谅解的。
说回加贺,加贺也算是把邻里邻居大事小事都摆了一遍,串完有种“众星捧月”归来的感觉。
救世主加贺。
也是只能说这种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如果现实真的是这样,那悲剧就会减少很多吧。
但在现实中,感觉这种高高在上企图揭示你所有秘密的人,往往不是真心想要救你,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等等来体验站在高处俯视的快感。
看的过程中要好几次我内心在想“能不能别再说了别再说了,人就那点秘密你全给抖了出来了”,每次以为推理结束了,加贺一句“其实你在撒谎吧”又给拉回去重审了,这种反转在影视小说等中固然“爽歪歪”,但是放在人情社会中,相当于把他人“自尊心”放在地上摩擦。
固然社会需要加贺这样的人来缓解人们的矛盾,但社会矛盾似乎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被化解的。
想到了 法律之上 这个日剧里古美门在打住户光照权的案子时举的例子,表面上看似黛律师在帮助住户争取人权,站在正确的一方,却忽略了另一边靠着房地产公司生存的人们也同样需要被保护,因此律师能做的只有“法律至上”为客户争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复杂的事情,在加贺推理下简单的让人害怕,有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显得加贺很厉害的就行的感觉。
确实可以承认加贺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但剧中过度的利用人情世故好像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总之看完也是有很多新的体会吧,这里也是重点谈了比较负面的印象,但是好的印象也是有的。
就比如弘毅那句“宁失败一百次也不愿后悔一次”也是相当鼓舞人心。
社长也不是一点优点也没有,至少他过去确实很支持他儿子,后来他也确实没有在意女儿的工作把温柔给了女儿。
而且整体来说我很喜欢东野圭吾的推理节奏,抛开前面的问题不谈这部剧的推理也是看得很舒服,喜剧点也都还可以,鸡汤什么的该有的也都有。
嗯,总体,还可以吧。
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日本桥的警察在观望,你知道罪犯一定藏匿在人群中.真相如洋葱一样,需要层层剥离,才能看到核心.因为误解,他们离婚了.因为误解,她来到了新城镇住到距离儿子很近的地方,只为了守护那未出世的孩子.因为误解,他以为母亲当初后悔生下他,因为误解,他以为父亲有了外遇.被害人的社会关系,逐渐调查,逐渐发现不同的真相,有过怀疑,有过背叛,有过意外,但事实已经在他的掌握中,动机只是为了税务师要给自己的儿子填补挥霍的公款,怕事情败露而提前结束了她的生命,陀螺的绳子成为凶器.都是袒护造成的罪孽,社长想要袒护自己的女儿,却被误解为情人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却不知道有时候会错误百出.推理剧不一定非要紧凑的,简练的,安抚被害人的亲人朋友,也是一种责任,这个警察更人性化,更生活化,会带着食物和嫌疑人聊天,会道歉给被误解的普通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警官,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普通人,是一个排队多次却未能如愿的人(人型烧,限定的).出现在自己应该出现在的地方,排解一些不确定因素,找寻最终的真相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兴趣.每集都会出现一个被误解的罪犯,直到澄清的那一刻,他犀利的目光,随意的问题,让犯人无所遁行.不再是模式化的发展路线,铺设了更为精心的布局,不再只是妄自的猜测,去伪存真是必需.
终于看完了,花了比预想多很多的时间。
最大的感受是宽叔的演出太棒了,可以说是完美的契合了脑海里加贺的形象。
配乐也很棒,没到高潮时的那段bgm越听越好听。
缺点就是节奏太慢,看这剧的时间能让我把原作读两遍了。
东野最优秀的情节展开功力被剧改的很难受。
前几集的时候编剧下手还算小心,大体上没有改任何情节,越到后面越蠢蠢欲动,加了很多细节,没看出饱满,反而感到累赘。
不过依然算是不错的剧,我就是喜欢这种白开水一样的剧情啊。
不爱看,没劲
你丫排了50次人形烧还敢说自己是新来的.....
第二集渐入佳境
谎言是真相的缩影。无论是你多么相信的人,他对你也不一定说真话。
名为悬疑,实际上是适合家庭观看的温情剧,温情犹如剧中的人形烧贯穿全剧
沟端淳平好看啊 片头片尾好啊 片儿不咋啊 还有数不清的不待见的配角
没看头啊没看头~~~
不功不过吧,毕竟是把悬念留到了最后,虽然和前面这么多铺垫有点脱节的感觉
阿部宽就是一变态stalker啊~本来在阿子和小白同学的评价下,对这部剧期待不是很高,结果看着看着觉得还挺好,属于渐入佳境型的~音乐非常好...虽说有些部分有点假(婆媳斗),有些地方特别煽(这个...貌似集集都有),有些地方挺韩剧(父女姐弟认),有些地方容易猜(最后的反转),不过还是挺好玩的...
这个实在不怎么好看呀~准备看到第六集就弃。//第四集,弃。
宽叔演怪咖一绝,魅力老男人。弃剧。主线不明朗
真的很助眠,睡得香
宽叔你真的很喜欢管人家闲事哎。。。
很别致的中篇展开为10个小时的剧集,冗长了!演绎得有点神神叨叨的警探跑了这多路还说自己是新人有点过分了…缩减为两个小时估计还不错,另人物表演没有出彩的
只想说,本人不喜欢😔
每集都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小故事。真相的背后竟然是深深的父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犯罪?
一口气看了6集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剧情太温馨,每集都戳破些善意的谎言,最后凶手是谁我也懒的知道了,实在是太无聊了
差
感情戏真是可怕,是不知道电视剧有没有改,可是看的好尴尬,360度强行转弯,不怕翻车的吗。我果然看不了东野圭吾
三集棄。厭惡黑木明紗以及形式大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