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之前的游记科索沃:🇽🇰 #40科索沃战争的源于阿族塞族的民族矛盾。
最初科索沃居住的大部分是阿尔巴尼亚人,小部分塞尔维亚族裔,但二者本身常有民族冲突。
在最初的冲突中,塞族人处于弱势。
1987年继任铁托主掌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维奇走访科索沃时,遇到大量来诉苦的塞族人,他对塞族人说“You will not be beaten again”。
在波黑内战后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政府开始有组织往科索沃地区不断迁入塞族人口(大塞尔维亚主义),同时限制了科索沃的自治权,一定程度上对其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引起科索沃阿族人的不满。
一段时期内科索沃境内阿尔巴尼亚人大量被解雇,因此很多阿尔巴尼亚人开始逃离科索沃。
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后,民族独立意识高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成立了一个准军事组织游击队即“科索沃解放军”来武装自卫和寻求科索沃独立,该组织据说一度被欧盟认定为恐怖组织。
而科索沃地区对于塞尔维亚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感觉上相当于耶路撒冷之于基督犹太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因此南联盟共和国安全部队开始武装镇压科索沃地区。
其中包括由米洛舍维奇领导的针对阿族人的多次种族灭绝。
在北约和南联盟就科索沃问题和谈失败后,美国宣布放弃外交手段,于是北约绕开联合国决议直接轰炸南联盟以解决塞尔维亚种族屠杀阿尔巴尼亚人的问题,虽然同时也表示不支持科索沃独立。
南联盟的回应则是大举进军科索沃,以更残酷的种族净化政策,驱逐阿裔人民离境,造成欧洲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
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
阿尔巴尼亚是第一个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事实上90-99年阿尔巴尼亚就承认科索沃的独立政府了)。
96-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数据表明北约死亡2人还是非战斗性伤亡(北约空袭南联盟78天而没有动用地面部队)而南斯拉夫部分伤亡过千。
事实上科索沃2008年已经独立了,只是被国际社会有限承认,因为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并且明确表态不承认科索沃,因此科索沃只能作为观察员身份参与联合国活动,而无法事实上加入联合国。
有趣的是目前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大部分都有国内的分裂势力,比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印度的克什米尔问题,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独立以及我国。
在科索沃会看到大量的阿尔巴尼亚同款红底双头鹰旗帜🇦🇱,实际上比科索沃国旗🇽🇰还要普遍,科索沃用该国旗象征阿尔巴尼亚民族,理论上和阿尔巴尼亚虽有渊源但不是代表阿国,而是1990-2000年时期科索沃自行宣布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国旗🇦🇱,长得完全就是阿尔巴尼亚国旗样子,而且该独立政府只被阿尔巴尼亚政府承认过(好像有点奇怪)。
当然据了解也确实有一些派别希望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区域形成一个联合的国家(大阿尔巴尼亚主义)。
波黑内战:🇧🇦 假如某天你被迫加入大逃杀,你该怎么办?
1992-1995年波黑内战期间,萨拉热窝就真实的发生过城市版大逃杀,这座有五六千居民的城市被围城四年(查到的准确数据是1425天),断绝自来水、电和燃气,没有医疗、民防、食品供给,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律或政府,武器没有管制,货币体系崩溃,状态接近原始社会。
活着的人只能在夜间进行很有限的物物交换。
杀戮不再区分军民种族,即使是往日和睦的邻里今天也可能因为一点粮食而互相杀害。
城内原先克族、穆族和塞族之间的民族争端问题演化为人的生存问题。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但是事实上境内长期存在三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克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族(穆斯林族)占多数人口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联邦,塞族(塞尔维亚族)占绝对人口的塞族共和国,以及一个面积很小的布尔奇科特区。
地图上看起来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互相环抱,但是历史上却因为两方的民族冲突而发生过多次种族清洗,因此萨拉热窝堪称巴尔干地区的耶路撒冷。
这里出现的奇怪的穆斯林族源于铁托执掌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时代。
简单说,铁托为了打击大塞尔维亚主义,刻意重新划分民族,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划分成穆斯林族(再补充一句好好的东正教地区为啥有人转信伊斯兰?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转信伊斯兰教免征人头税),同时大力推动大南斯拉夫民族概念。
有点类似于为削弱中国的大汉族势力把汉族再分划成若干小民族,同时提倡中华民族的概念来削弱民族对立。
91年南斯拉夫解体时,波黑境内的穆克联邦宣布波黑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但境内的塞族势力不同意独立,一支多达 1.3 万人的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包围了这个新国家的首都萨拉热窝,在周围的山上布置了各种火炮和狙击手阵地,对山下的居民展开了血腥的袭击,围城1425天。
事实上波黑境内民族问题引发的事件还不只是波黑内战,早在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枪直接打出了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
至于为什么枪击案会引发世界大战,按我的理解是因为复杂的军事同盟。
枪击案源于巴尔干地区由来已久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这个导火索触发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战争,进而又混合了两国各自参与的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蔓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若干年后前南领导人铁托时代推行的不结盟运动尽管是针对美苏冷战,却是一个避免世界大战好的解决方案。
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定对生与死,战乱与和平有深刻的理解,free tour的波黑人谈到历史时不断重复说那些时期对萨拉热窝是hard time。
去yellow bastion时经过城市半山坡上的一大片墓地,赫然发现墓碑上逝者的年月大多终止在1992-1995波黑内战时期。
1.ctm的战争2.战争中的爱情真tm感人3.影片细节拉满:①战友给戈利亚(之前牺牲的战友)在机场准备了钱(原以为他要私吞)②安德烈最后把戈利亚的牌子给战友③只有女主贾斯娜叫男主安德烈④恐怖分子让小男孩作前哨⑤逃跑的小女孩⑥指挥官下命令让部队停下来时欲言又止…… 总的来说,该片战争场面逼真毫无违和感,人性被暴露地撕裂惨绝人寰,战友间的友谊没有过分煽情更加显得战争的真实和残酷,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即使仅仅有手足之交却更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俄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终于在小分队准备自杀来殉职的千钧一发之际到达了机场…… 现在,该地区仍然处在战火的纷扰之下,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仍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单拿恐怖分子对待过路公交车的平民禽兽行径就足以看到这里毫无人权所言…… 再来看我们的国家,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巨狮。
我们的和平是多少人民战士用鲜血换来的?
还记得北纬三十度吗?
还记得上甘岭战役中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一天打退41次进攻歼敌280多人享年七十岁的奇迹吗?
还记得长津湖战役中有多少战士是冻死在雪地上的吗?
…… 感谢国家,感恩国家,因为有你做我们强大的后盾,我们的人民才能享受到如今美好的生活。
话不多说,望阿中哥继续努力,有我们与你同行,阿中哥NP!
整体氛围非常协调,音乐节奏给人战争来临时的恐惧和压抑。
唯一想说的就是女主角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多此一举。
每一个细节,音乐点,镜头都是用心了。
国产的红海行动,有的一比。
最重要的是投资才2300万的电影,大视觉,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观。
文戏较少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加分项,都有一开始会有一些没头没脑,后面就好了。
另外如果是俄语配音起码4.5分是有的。
改编自科索沃战争中一个真实的事件,俄罗斯为了在科索沃战争中发挥影响力,于是在时任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普京的推动下,实施了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军事行动,并最终在200名军人与7000名军人的对峙中毫不退让,取得了主动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与电影中不同的是,真实事件中并无这样一个小分队存在,自然也就没有与恐怖分子战斗这样的事件存在(至少没有披露过,也有可能像电影中演的在军队来之前已经全部退出,官方也不方便披露)。
另外,在真实事件中俄方一直在推动事情的进行,并无中途退缩之意,反倒是在与俄军的对峙中,北约高级将领已经下令开战,但是在关键时刻,北约联军的英军指挥官麦克·杰克逊违抗了指挥,命令英军不要同俄罗斯人发生冲突,不要去尝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
电影中并未过分强调当时的政治、种族背景,而反派的作为也让人认为他是恐怖分子,而没有过多种族对峙方面的联想!
如果在电影最后给俄罗斯与北约对峙的事件加戏,会更加吸引人!
电影中的枪战戏属实一流,看得热血沸腾,但是硬加的爱情戏,尤其是二人在战斗中的拥抱戏,实在让人看得尴尬!
大玩家在主导游戏规则。
看,炸弹都来庆祝我儿子的出生了!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首次轰炸中,许多妇女和儿童被害。
生活没教会你点什么吗?
走私香烟,坐牢5到7年。
贿赂警察,坐牢3到5年。
辞职就能治愈战争创伤吗?
真是个奇特的国家。
别人在轰炸他们,他们还在唱歌。
这里到处是疯子,跟国籍无关。
感谢法国人,他们扔了个空炸弹。
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地屠杀我们吗?
你无法收买我,也无法击垮我,你只能杀了我!
你代表合法的政府?
你只是个普通的罪犯!
别在油车的边上抽烟。
他们居然让孩子来侦察……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行为。
每一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
要么像臭鼬一样醉生梦死,要么被子弹击中头部。
战争总是让人崩溃。
这将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战斗——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并肩作战。
他70岁了,还像袋鼠一样活蹦乱跳。
我们就像一支国际球队。
“立刻停止在科索沃的俄军车队的行动!
”“我永远不会执行这个懦弱的命令!
”2003年,俄罗斯维和部队离开了科索沃。
一年后,分裂分子又开始攻击塞尔维亚。
2008年,科索沃进入动荡的状态。
科索沃对塞尔维亚的攻击一直持续到今天。
俄式主旋律战争片,波黑内战为塞族站台。
和18年前的《深入敌后》刚好是对立面。
顺带一提可怜的大使馆。
如果换做是现在,不知道会不会炸回去。
这世界上也就只有毛子敢硬刚美国和北约了。
虽然特效场面也是好莱坞式的,属于真香系列,可冲着血腥战争场景和多处爆头画面,还是五星推荐了。
特别是最后1小时的机场大战,各种热兵器轮番上场,肾上腺爆表了。
类似这种小分队对抗大部队的情节,在《危机13小时》中,已有淋漓精致的表现。
只是本片更粗犷一些。
同时因为夹杂了民族情绪,情感线更复杂些。
战争是痛苦的,内战更是手足相残,所以用无底线的手段来维护疆域的完整,没错。
这是1999年,发生在科斯沃战场的真实一幕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个六个特种兵,因护送俘虏途中,首领将杀了队友的俘虏扔下飞机,被迫开除国籍,流亡塞尔维亚🇷🇸为了死去战友复仇,被国家抛弃,解除军籍,流亡塞尔维亚🇷🇸分散多年后,又为了那腔爱国情怀回到一起战斗的日子,来了个机场✈️保卫战,8个人面对恐怖分子的一百多号强火力攻击,守住机场,任务完成,默默离开,战果留给了军队……
火光冲天,血肉横飞,长镜让轰炸和激战的场面异常真实,如临实境。
英雄莫问出处,相重相惜,一笑泯恩仇的洒脱也许就是这枪林弹雨中最美好的风景!
慷慨赴死时点燃的香烟;生死相托时紧握的双手;甚至是相互调侃间无聊的笑话,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比动人,让人不禁澎湃起他们一样的脉搏!
国家动荡,种族清洗,让人命成为草菅,随意被剥夺,暗无天日里总会有英雄出现,他们剥开云雾,让希望重生,让生命得到尊重!
但是在与黑暗势力搏击中总会有牺牲,战至最后一刻的壮美,让一切都感觉值得……如果你也有英雄的满腔热血,喜欢热血喷张、拍案而起的痛快,你一定要看一看这部影片,绝对过瘾!
《巴尔干边界》[强]
2022.02.14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结束后,塞尔维亚军队从科索沃撤出,阿族分裂分子在北约的帮助下占领该地区,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个大机场,将由英军控制,俄罗斯想在英军到达前控制机场。
六百公里的路程要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达,此前需要派自愿者没名没份的去抢先占领机场。
于是安德烈·沙塔耶夫的分队被选中,1995年该小分队在一次执行北约任务的时候因为指挥官安德烈·沙塔耶夫为了给战友报仇,把战俘从飞机上扔了出去而遭军方解职,队员流落南联盟各地,自谋生路。
这次由贝克任指挥官重新把大家召集起来,唯独不招呼安德烈。
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没想到安德烈和两个南联盟警察为了寻仇也来到了机场,这样八个人将对抗有一百多人的南联盟阿族分裂分子斯穆克。
八个人中有俄罗斯人,塔塔尔人、印古什人、白俄罗斯人、塞尔维亚人、阿尔巴尼亚人、乌兹别克斯坦人,真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看来俄罗斯人还是挺怀念那个多民族相融合的时代。
斯穆克带领的分裂分子前两轮的冲锋简直就是送死,空旷的田野和机场根本就没有遮拦,贝克他们的轻重机枪就像割韭菜一样横扫敌军。
第三轮斯穆克的迫击炮让形势出现逆转,火箭筒打人更是一炮一个准,炸的志愿兵们人仰马翻,血肉模糊,纷纷退缩到塔楼,弹尽粮绝,都准备自杀了。
好在千钧一发之际大部队终于到了,剩下遍体鳞伤四个人才得以生还,悄然离开。
战争中女人往往会添乱,贾斯纳看到安德烈被困,不顾一切的跑上去相救,不想却让安德烈为了保护她挨了斯穆克差点致命的一枪,简直是得不偿失。
俄罗斯派往科索沃一个机动营吓坏了整个西方世界。
这句话有点夸张,不过也确实将了西方世界一军,不得不承认俄罗斯加入科索沃的维和行动,不过对巴尔干地区整个大局于事无补,作用不大。
那个时候的中国更是没有话语权,还受尽屈辱。
再看看今天的WKL局势,真的是今非昔比。
抛开时间事件真实性,当个故事看还是不错的,就是配音太出戏!!!
有字幕的嘛大哥!
两种声音还要看字,看人物...好尴尬!
俄语又难听先关键!
整片要是能精简些,最好120分钟以内,去掉一些不痛不痒的地方,让节奏快起来,我会给4颗星,最后一小时很燃,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典型的俄式主旋律意淫,毛子开心就好,随意,反正我是看战争场面的,还要说说女主———大胸妹,好像可有可无,作用不大,去掉多好
这不是战争片。苏联的失败是一切苦难之源,俄罗斯人不能假装和自己无关!
拍摄质量挺高,战斗布景及道具都不错。时间过长,前期介绍各个人物出场可以剪辑一下,整个影片剪到两小时以内就好。片里部分内容过于血腥,不剪国内未必过审。另给女主五十个赞,战争下一位清新的славянка。
波黑戰爭也是慘絕人寰,動作戲很有看點。情感線略顯迎合商業片套路。
情节太扯了。快进看完
真是就和危机13小时一个套路呗,非得打的差不多了再上迫击炮。故事线和剪辑都杂乱无章,想动静结合营造氛围翻到把节奏带乱。战斗场面还是可圈可点,妹子也是真好看
战争面前 大家都是棋子,蝼蚁一般的存在~
无看
各种烂梗,各种尴尬
二星,只能二星。拍得乱糟糟的,节奏失调。剧情也就那样,以为很火,其实假。耽误了两个小时,半小时快进。这类电影可以有个标签:可以快进的影片。
剪辑有些乱……
看着挺爽,但是,战争片烘托爱情难道真的只有双方奔赴然后必噶一个或者受伤的套路了吗
它想呈现一种本质上的残酷和英勇,无奈却在“大片”的形式中陷入空洞和慵懒。
作为中度脸盲症患者,看到将近100分钟才分的清所有角色,真的是一件很累心的事
3.5。后面枪战很精彩,但文戏有点尬。
两个女的挺漂亮
151分钟版。俄罗斯版《红海行动》。科索沃战争期间,一支桀骜的俄罗斯小队,奉命从阿族土匪武装手下抢一个机场,守到俄正规军接手后再转给塞族。这个简单任务用了三条线交错呈现:小队队员像侠盗片一样汇聚就位;游离在外的前任队长引入了俄塞一家亲的元素;还有条接应部队的线,这条线在同类电影里并不重要,不知为何用去不少戏份。场面堆的还是有诚意的,各种慢镜、回放,还有一闪而过的断肢飞散,尺度不低且有种俄式痴狂,俄罗斯电影好像特喜欢做炮弹视角,配乐也挺抓耳朵,还有段战吼。黑阿族黑出了创意:用不怕死的小孩担任侦查任务,逼着基督徒赞颂真主。写人有白痴的地方,两任队长一个放走了土匪头子,一个放任女狙击手被射伤,都无法解释。俄军人不惜抗命站在塞族一边,总的来说技术上有诚意,挑战了三线叙事但节奏掌控一般的俄式主旋
不是好莱坞那一套,对作战动机有着不易察觉的细致描写,人物的塑造很不一样,让人愿意相信,同时有着不少人文关怀
同类型以少胜多的要塞攻防片子太多了,从1954年《七武士》开始,《雅多维尔围城战》《十三刺客》《豪勇七蛟龙》《危机13小时》......,战争片就战争片,生硬的加入感情戏是个败笔,150分钟太冗长,把女主出现的部分都删掉会好很多,
分咋这么高~前面的剧情有点浪费时间,最后的结局有点假~男女主感情线太平淡~
老套的套路,对伊斯兰教的讨厌,对北约的诋毁,德不配位的大国情愫,脸谱化的人物,东正教的宣扬,单薄的电影上海电影节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