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直播俨然成为某种文化潮流。
YY、虎牙、抖音等客户端崛起,让新媒体的时代变得更加从容和亲民。
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拿出手机展现自己的平台上,成名仿佛近在咫尺,拥有好的点子和营销思路,仅需一场直播,屏幕前的观众就会为你疯狂打call。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性产物,它契合了大众的娱乐精神和文化需要:猎奇、窥视、情感宣泄等。
作为信息“碎片化”的延伸式传播媒介,直播平台很好的扮演了自己在现代社会的角色,以其新奇的姿态,炫目的脑洞,将人群聚集起来,并汇成一句话:“老铁,记得双击666”。
今天,耶米要说的电影,是在2016年7月北美上映的《玩命直播》。
1、她的副本她做主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维纳斯的普通女孩儿。
和许多纽约的青少年一样,她不用沉溺学习,早上起床就可以不紧不慢浏览网页,翻翻暗恋对象的推特,和闺蜜视频聊聊天。
喜欢音乐和拍照,有一颗渴望被人关注的心。
眼神好使的朋友会觉得女主很眼熟。
没错,她就是电影《狩猎》中出场就挂的“傻白甜”本尊。
这次导演很够意思,为她设计了一个专属的独立副本:Level 0 基本人设清纯美少女一枚,闺蜜貌美很花心,跟班是个技术宅。
在进入副本前,女主都在剧本的指引下,极力演好“乖乖女”形象。
听妈妈的话,偷拍暗恋对象,活在闺蜜的影响之中,很少有自己的主见。
然而,这一系列的铺垫,并没有树立起女主的个性特点,反而步入了“傻白甜”的怪圈,成为非常鸡肋的剧情。
她对于角色的演绎还欠缺火候,没办法做到游刃有余,再加之剧本本身的不完美,所以你会在一部电影里,经历不到24小时的时间跨度,看到完全两种风格的女主形象,这不是脑洞,这是灾难现场。
所谓“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性格转变太生猛的,可能来自阿卡姆。
女主的美貌有目共睹,技术宅肯定在心中暗暗念叨过“誓死追随左右”的话语,然而如此幸运的事情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说明制片方对女主是真爱啊。
不然,怎么可以称之为专属副本呢?
Level 1 撕B大战闺蜜有三好:爱哭、易撕、原上草。
编剧的脑回路永远会在这些词上大动文章。
所以影片中,第一个被设计好的矛盾点,就是闺蜜之间的“互撕”事件。
女主不敢直面暗恋的对象,闺蜜怂恿不成,竟然自己直接去告知,损了女主的面子不说,还反复暗示她没有胆量。
虽然剧情发展无可厚非,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逼迫女主从没有主见的“乖乖女”转变成敢于直面任何挑战的“直播女孩”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设计感强烈,进而割裂了人物性格,让故事在逻辑性和连贯性上出现明显断层。
导演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希望用女主骑车的街景和背景乐一带而过,并通过大喊、扔包等镜头阐述她内心的不悦。
不过,如此低段位的情绪渲染技巧,在女主一副我不知伤心为何物的面部表情上,就黯然失色了。
Level 2 欢迎进入“胆量”副本“胆量”副本:一个游戏;全天性的比赛,类似“大冒险”;旁观者付费观看,参与者为奖金和荣誉比赛。
参与模式:采用彻底的民主方式;由旁观者决定参与者的挑战;旁观者最多的参与者,将进入最后的决赛;冠军独得所有奖金。
旁观者可以在任何地点旁观,但鼓励拍摄。
三条规则:第一,所有的挑战必须要拍摄在参与者的手机上;第二,只有两种情况下被淘汰,挑战失败或退出;第三,举报者不得好死。
女主被闺蜜刺激后,希望通过“胆量”游戏来证明自己,像极了一个青春期的小孩儿,在跟朋友赌气。
而当她注册了账号之后,电影正式步入刷副本模式。
①【前往任务地点】女主拉上跟班,在规定时间赶到。
②【与陌生人接吻五秒】女主宁愿亲吻陌生人,也不理小跟班,完成后获得100美元奖励。
③【和刚搭话的男人去市区】心疼小跟班20秒,这哪里是胆量游戏,完全是“珍爱网”,完成后获得200美元奖励。
④【商场试穿指定衣服】赚钱这么容易,还要啥工作,穿个衣服就可以入账500美元。
⑤【离开商场】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衣服被偷,任务下达,一贯乖乖女的她竟然可以接受只穿内衣裤在商场奔跑,毕竟可以拿2500美元哇。
⑥【纹身+蒙眼飙车】再次心疼小跟班,他在担心女主的安危,而女主则在外面撩汉。
⑦【高空漫步挑战】这已经不是游戏了,而是玩命的金钱世界,1.5万美元可不是天天可以收到的。
Level 3 惩罚小黑屋女主从跟班那里得知一夜男友的真面目后,突发奇想的报警思路,瞬间拉低主角团的智力均值,影片在这里究竟是想表达游戏制作商的势力强大,还是点明女主仍然是那个“乖乖女”。
确实不太明白。
她一路嗨上天,虽然满嘴妈妈,但疯狂的事情一样没落。
被一个帅气男孩迷得神魂颠倒,做了一些疯狂的事情就开始想羞羞的故事,幸好分级不允许,不然夜色浓郁之中,谁扑倒谁都还说不准。
众目睽睽之下找警察的行为,让女主顺利按照剧本框架,解锁了告密者的惩罚黑屋支线。
故事进展到这里,耶米私以为会上演一出类似小丑给哥谭市留下的社会性谜题一样,从人性的角度升华影片主题,但是稍有遗憾,整体格局并没有大突破。
“胆量”组织只是把她抓起来吓唬了一次,并黑了她家的银行账号。
然后就没了下文,直接开启了终局。
而影迷们很上心的组织,也在突然变得神勇无敌,计谋超群的女主智商碾压下,出现服务器崩溃,人心涣散的局面,并在影片结尾销声匿迹。
这并不符合一个宏大组织的设定。
所以也只能解释成一句话:她的副本她做主吧。
2、直播的高光(危)时刻影片中,导演也试图揭露一些社会现象。
譬如直播没有下限,为了吸引观众,脱衣露臀,卧轨求生,这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人为因素的推波助澜。
高赞意味着流量。
而吸引则是高赞的源头。
在信息时代,一个播主的流量可以轻松转化为机遇:金钱、品牌、甚至是明星效应。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基础和才华。
那么秀下限就成为不少播客的捷径优选,毕竟博眼球的直播方式可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态和窥视欲。
跳河、吃玻璃、脱衣艳舞等等,网络直播成了鱼龙混杂的代名词,以至于不了解实情的市民,对于直播的印象还是美女和色情。
近些年也兴起了极限运动直播。
在这个高危播客群体里,每一年丧生的人不在少数,当年的“极限咏宁”就死于一次直播事故。
拥有几百万粉丝的账号一夜之间成为传说,在记录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视频中,留下的唯有沉默和唏嘘。
这是直播的高光时刻。
也是主播的高危瞬间。
3、群体的催眠艺术“在人群里勇敢是很简单的。
”剧情在达到终局后,通过女主之口,剧本的野心昭然若揭,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在群体中,每一种感情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
”(引自《乌合之众》)
简而言之,当人身处群体中,就会暂时忘记自己的人格,被集体心理所渲染,出现与自己个性相矛盾的行为。
这便是集体意识的催眠魔力。
举个例子:暴动。
并非人人都是仇恨的集合体,但是经过某一系列极端事件的持续发酵,必然会在人群中引起公愤(情绪的传染与催眠),从而出现暴动。
联系到直播行业,其本质就是对此心理学现象的广泛运用:通过主播带动群体,在直播间完成情绪感染和群体催眠,从而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
同时,当个体剥离了真实身份,藏匿于群体的庇护之下,键盘侠也就应运而生。
影片最后的胜利,就是女主对此心理学现象的反向推导,让每个人都剥去群体的外衣,成为实实在在的自然人,精准定位到姓名和电话,让每个人在心理层面承受社会的约束。
电影《玩命直播》选择大团圆式的结局方式。
原因在于它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探讨社会现实的影片,其内核还是青春电影,只不过多了一层猎奇外壳的包装。
家庭、友谊、爱情,这些被青春冠名的词汇,最后在女主身上,都得到幸福收尾。
总体而言,电影中规中矩,利用直播的噱头踩了一波红线,能让你一饱眼福,但是剧情转换过于生硬,人物脸谱化的描绘,则让故事硬伤很多。
毕竟嘛,这是设计好的游戏副本,图一乐,参与或者旁观,全由自己做主。
最近看了幾部有關於冒險遊戲的電影,這部片,可以算是中上的片子了,遊戲的張力也好,友情之間撕逼的樣子也到位,但作為爽片倒是,不夠刺激,因為告密就可以少幾個遊戲,然後直接保送決賽?對於那些拚了命的玩家們又該如何是好,但其中駭客的部分倒是挺不錯的,引發思考的點,當你覺得自己只是吃瓜的群眾時,你其實也參與了犯罪,就像是近期在韓國爆發的事件一樣,很多人付費觀看性虐待,我不懂這是一個甚麼樣的想法,或許只是獵奇,或許只是好奇心,但好奇是會害死貓的,這讓我又延伸想到了另一部電影,尼可拉斯凱吉的八釐米,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點到為止,說回到本片,泰國的13駭人遊戲,也是相同的套路,也引發思考,但更加的血腥更加地探究人性,一樣譴責了觀看者,但什麼樣的人才是那個真正的壞人,設計遊戲的?玩遊戲的?觀看遊戲的?設計遊戲者透過遊戲引發觀看遊戲者的內心惡魔,然後透過想賺錢的貪心玩家,去滿足對觀看者對於惡的慾望,我不知道,哪種餓才是真正的惡,一個好的遊戲,帶點冒險,帶點刺激絕對無傷大雅,但若是已經上升到要命甚至犯罪,這或許就不叫遊戲了,這個叫做玩命,當一個遊戲開始玩命了,雖然會吸引更多的眼球,但just game,只是個遊戲值得你去用自由的生命去拚搏嗎?你覺得玩刺激也是你的自由,但其實你是個不自由的人,你只是個被支配的人,被那些觀看慾望所支配的人。
近幾年有許多人在各種直播平台上,透過虐待自己,透過傷害自己,取笑自己的方式,來獲得點擊率,甚至是走在法律的鋼索邊緣,來獲取關注,但受傷的是自己,你可能對自己留下了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傷痕,甚至是生命,紀錄生活是好事,窺探他人的生活與傷害自己還博得眼球,絕非幸事。
科技的强大,支持了人们无聊至极精神财富匮乏后的,可怕人性,隐藏在屏幕后的,不仅是窥探他人隐私的大脑,还有最终投票杀人的恶毒内心。
主人公的觉醒,善良团队智慧作战,更强大的技术,最后进行了兜底,也顺带保障了我们能够在国内看到这部片子。
网络,技术,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善恶一瞬间,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不一定能指望的上,谁也不敢保证最后被获救,就如同片子中的警察无所作为,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要保持良好身材,学习各种技能,好的体能和勇敢的心。
_相信很多人是为了女主去看这部电影,例如我。
故事讲述乖乖女主的好闺蜜沉迷直播游戏,顺便把女主也拉入坑。
家境贫困的女主发现这直播游戏居然可以赚钱,一步步深陷不可自拔。
然而,主角光环笼罩正义感十足的女主发现这个直播游戏已导致某些玩家死亡,于是联合男主找寻bug把直播游戏给废掉了。
Hooray!
只能说92年生的我已然不是看偶像青春热血电影的年纪了,好老!
情节看似刺激,其实很无聊且肤浅;看似有深层的含义,然而是老生常谈。
全程尿点。
By the way,女主的颜,是整部片子唯一的看点。
全剧主要讲了两个女孩偶然接触到一个直播软件nerve,女猪脚是单亲内向暗恋棒球队ship的灰姑凉vee,女闺蜜却是性感、狂野,做事不顾一切。
两个人都选了做玩命这个直播游戏的参与者。
女闺蜜因为敢于冒险,胆子比较肥,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因为她一直就是人群的焦点,而且没有底线,女主呢,因为一时之气开始尝试,然后亲吻一个陌生人→和一个陌生日去纽约→去一家高档衣服店试穿衣服→裸奔→蒙眼骑摩托→高空行走→最终决战。
不得不说因为男主女主超高的颜值、完美的身材、炫酷刺激的游戏、完美虐狗、闺蜜撕逼、时下热门的直播,再加上导演随时会掉地上的摄像头,一个个挑战精彩纷呈,而其中暗藏的凶险又让你万分紧张。
所以,全程无尿点是真的。
但是,看完以后又总觉得不够。
第一,可能是因为我看的不够仔细,我不知道他哥哥的死在剧中反复出现的寓意到底是什么,让观众都注意到了,但是一直没有交代。
第二,女主改变的太快,性格的变化真的太快,其实它可以选择,但是仅仅是因为男色,就让她从一个畏头畏尾的妈宝女瞬间头上升起光环,满足继续下去的心理?
第三,最大的男boss,无敌黑客暗恋男太牛逼,一个一直守护在女主旁边高中男生,突然成了隐藏boss,而自己喜欢的女人跟一个来路不明的野男人在直播面前各种恩爱缠绵,备胎各种僵尸脸,菩萨尚有三分火气,你咋就这么平静呢?
第四,闺蜜撕逼那一环的铺垫,在直播面前说闺蜜坏话,可是,手机在哪拍着呢?
还带隐藏拍摄?
可是视角是正面呀,导演!
第五,弄出这么变态的一个游戏,国家安全局去哪了?
FBI?
就出现一个冷漠脸的警察?
第六,上一年参加这个游戏的人最后没有决赛,观众没撂挑子?
这么多人知道的直播,为什么没有男主的任何资料?
备胎这么牛逼了还黑不进警察局?
第六,对比黑镜里同样的故事,黑客太菜了,被反攻的太容易,连个游戏策划都做不好,你就投放了?
最后完全没有参与感好不!
第七,猪脚光环太猛了,闺蜜撕逼成这样,一秒复合,还让座机打电话, 座机不是打你手机上?
黑客还能不知道?
第八,认识一天坠入爱河的女人,男主愿意放弃生的权利,成全女主,可是你还不是为你你其它家人呢?
你就不管他们了?
仅仅是为了一个认识一天还没上床的女人?
第九,发型吊炸天的第三名为啥没能进入决赛?
吊在空中那样就瞬间粉丝爆棚了?
一点也不刺激好不?
哪有爬在火车下面刺激!
我已经不想讲了,如果认真的话,你就觉得这部电影难以下咽,可是看的时候我思考的还没这么多,至少比某些国产脑残电影强了太多。
看完以后,结合最近支付宝登录漏洞和各种直播无下限,以及网络暴力,真的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想想我们现在的直播因为打赏,这些女的刚开始只是化妆浓一点,然后,试着说话带点段子,发现咦?
收入变高了耶,然后穿了紧身的裤子,粉丝说你去换个露胸的,我送你999元的法拉利,她一跺脚。
然后又有粉丝,我再加一个9,你陪我睡,网红犹豫了,觉得她只是想正正经经的赚个钱来着,可是为神马诱惑这么多,我不要!
然后一晚上没睡着,这又有个粉丝说了,她一跺脚===所以,我不看好直播,虽然现在很火,人需要这种猎奇心理,而主播也有正经的,可是不得不说我眼里的真人网络直播,跟快手没什么区别。
回到电影,成功利用我们这种玩大冒险的猎奇心理,忽略各种不通,俊男靓女,夜店一样的气氛,还是挺high,但是看完我连思考都没,就睡了,只能说,是一部打发时间的好电影罢了。
其实是一部青少年教育片,但从头到尾没喊一句口号(除了片尾女主妈的一条text:No more phones),就让你看,相信每个人的判断能力,相信每个人的最终选择。
片尾并没有给出“幕后是谁在操控”这一答案,更没有“将大Boss绳之以法”之类的结局,因为,不要幻想“恶”能除,更别提“除恶务尽”!
“恶”是人性的一部分,甚至人的“善”里面就包含着恶!
除恶不是要你去铲除“恶”的根源,那不是你我能做的事,而是——选择!
说说女主角Vee的扮演者艾玛·罗伯茨(Emma Roberts),茱莉亚·罗伯茨的侄女,身高不满一米六的美女,好莱坞“四小花旦”之一(另外三位是Blake Lively、Kristen Stewart、Amanda Seyfried),颜值、肤质、四肢、腰臀比、嗓音均接近完美,但美得没有缺点也就美得没有特点,撑主角撑不起,缺了她姑妈那点子霸气,演青春片还可以,《保姆日记》啊,《公主日记》啊什么的,要她演“重大国际历史题材”恐怕不行(哈哈哈,粉丝们别打我),没有塞皇那股转型的决绝,估计也就演几年美女后转为幕后之类的吧,另外又有“家暴男友”的倾向,脾气估计也挺爆的,只求最后别进姬圈便好。
整部电影看到最后因为女主妈妈那句you kids balabala确定了这是部teen movie…的确很适合给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看…不过说到底这也就是人性的问题嘛…谁在现场会理女主在那里说面具后不要怎么怎么样啊群体聚集起来的那种气氛啊…少有人能在那种时刻冷静自持的啊…这种东西发展到最后了真的很吓人的…要我说我真觉得这部电影结尾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不是没有那种…你死了我反而更嗨的疯子…没有更深一步估计也是因为是部teen movie而且是小成本的关系吧…
观众是网民,参赛者是网红主播,囚犯是类似于翻车被封号的。
观众公举投出比赛项目相当于观众爱好,比如观众看直播点名主播吃什么,积攒到一定人气,便成了流量,主播为了这个流量就会去尝试。
其中钱相当于流量的具象化。
于是很好就可以理解,一旦拥有了大量的粉丝流量初心或多或少会被侵蚀(并非绝对,也有清流),或者这个初心本来就是挣钱,胃口只会越来越大,为达到目的甚至铤而走险。
电影将这一危险给极端化了,但是正是这种极端让我们看的过瘾,某一刻当我们需求更刺激的玩命项目时,其实我们也成为了其中谋杀者的一员。
对于观众的心理,不难分析。
电影中最后对幕后真凶即每一个起哄的观众进行了揭示,他们也许是某个上班族,某个学生,某个不起眼的杂货店伙计。
网络的匿名化使犯罪成本降低,这也是国家推行实名化、IP地址实名等举措的原因。
而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可以指名人性的恶,也许他们是为了宣泄一天上班的劳累与怒气,也许是为了缓解一天学习的困乏,也许是为了猎奇满足自己的变态私欲,也许是为了随大流跟上某种风尚,也许是对社会对人的报复等等。
现如今网络舆论环境便是如此,现如今网络直播环境也在向起蔓延发展,只不过有法律法规对它形成了一定的遏制。
玩命直播|⭐️⭐️⭐️朋友推荐的,于是找来看。
电影定位是青少年电影,所以主角也是青少年。
整个电影讲得大家玩一个叫nerve直播游戏,游戏会发布任务,选择完成或不完成。
完成有现金奖励,不完成就退出。
但不能告密,如果告密就变成prisoner,只能选择完成任务。
但这个直播游戏,肯定是越猎奇,观众越多。
为了争夺第一名,各种直播任务都会去完成。
比如高空挑战,蒙眼开摩托等。
最终的一个挑战是,让大家投票,选择是否射杀女主vee。
投票结果,自不用说。
那如何解决这个死局,最终导演给的答案是,让女主假死,然后观众的手机直播软件上显示一句话,你是这场谋杀的从犯。
于是大家就放弃这个直播软件,幡然醒悟。
(当然这个醒悟是我加的)看到这里,只想到一句话别考验人性。
那些在跳楼者下面围观的群众,那些在自杀者的微博下面叫嚣的人。
在跳楼者真的跳下大楼,在自杀者真的自杀,在血淋淋的尸体前,留下的话,根本不会是忏悔,反而是牢骚,“你怎么承受能力这么差?
”“我也没说什么”“ta自杀关我什么事儿”“哇,居然有人真的自杀”“这是ta自己选择的,和我有什么关系”还有一部分人,会沉默的走开,就像ta刚刚沉默的围观一样。
而或许还会有自媒体来围观,帮助别人创造N个10w+所以,把性命放在别人手里,以为自己的一时意气,能换来别人的忏悔,是不可能的。
大部分人都是选择性金鱼记忆,习惯性的将不好的事忘掉,然后开启下一个故事。
好好活着,是我对自己的忠告。
我不奢望我能改变世界。
我也不奢望我能改变他人。
我就想,我希望我能好好活着,任何的决定我自己做,任何选择我自己做。
勇敢选择,然后接受选择带来的后果。
不因一时意气,而逞一时之勇。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有一些特殊的情感,个人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我第一次大概是高三的寒假看的这部影片,比较早,当时留下的印象就很深刻。
后来我去了纽约,亲自到了影片拍摄的地方去了。
在纽约的时候,脑子里面一直在循环着女主角坐在男主摩托车旁边揽着身子奔驰过大桥的镜头,快速拉远的镜头,远处曼哈顿的层层高楼。
那一段的配乐Electric Love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面循环,飘渺而有激情四射的男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
纽约似乎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城市,在电视上出现镜头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出名的城市了。
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无论是经典电影,还是不出名的赚票房烂片,无论是文艺片,还是灾难片,还是超级英雄电影,纽约一般都有一席之地。
纽约也诞生了世界上无数知名的电影大师,马丁·西科塞斯,伍迪·艾伦,斯派克·李,李安。
这导致几乎每个纽约的街道似乎都在电影屏幕上展示给观众了。
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一斑,完全是以超乎想象的强大向全世界输出。
很多街道和地方真正到了那里觉得好像一般,感觉也有点脏乱差,老旧,甚至有纽约那特有的尿骚味,但是一旦联想起了某个电影镜头,故事和现实就发生了交织,一个平凡普通的地方瞬间也变得浪漫,神圣了起来。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给人们编织幻想,种下一个想法。
纽约的形象就在这些艺术创作当中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自由女神像那样照耀全世界的灯塔,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到来。
论文化影响力,中国照美国差的更是太多了,甚至比科学技术差的还要多。
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时间弥补,很多东西可以拿来主义,可以知识产权转移,学会了之后大家都一样。
可是文化的影响力,语言的话语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中国似乎错过了像美国产生现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大好时机了,很难追赶。
何况现在论社会大环境,还是比不上美国开放。
这里和下面几张照片都是在一个地方,这个carousel所在的地方就是布鲁克林紧邻东河的一个公园,从这里可以看到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大桥,还可以看到壮观的曼哈顿下城CBD,美国第一高楼自由塔。
这里绝对是这个纽约风景最好的地方,类似上海外滩。
如果你有机会来纽约,强烈推荐!
电影结尾男女主所在的地方,远处的高楼是曼哈顿下城
以下这些照片都是我当时去纽约的时候拍的,就是上面那个场景的拍摄地。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找到这里的,提前并没有可以在网上搜景点,只是顺藤摸瓜就找到这里了,结果果然是纽约风景最棒的地方,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很震撼,除了能看到两座大桥和曼哈顿下城,还能依稀看到很远处的自由女神像
这是布鲁克林大桥,很有岩石的质感
壮观的曼哈顿下城
远处依稀看到的自由女神像
布鲁克林大桥全景
曼哈顿大桥,比较有钢铁的质感,框架的感觉
以上都是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下城
曼达顿大桥
布鲁克林大桥的石墩
曼哈顿下城
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是Dumbo,电影《美国往事》最有名的一个镜头和那张最出名的海报就是在这里拍的
曼达顿大桥,天蓝色的钢铁框架,红棕色,灰黄色的外墙,这个颜色搭配太棒了
电影《美国往事》的海报个人感觉Nerve这部电影拍得其实不错,在爆米花电影里面算是非常优秀的了,剧情还是比较靠谱,情节惊险刺激,最后的结尾也很有教育意义,有正能量。
人物形象塑造饱满,性格鲜明,虽然影片的物理时间仅仅是24小时之内,就在一晚上以内。
中国整天宣传正能量,效果不如这一部电影好。
配乐非常好听,我从这里发现了我两个最喜欢的歌,Electric Love,Ride Ride Ride。
极其推荐把整部电影的原声音乐都听一遍,我感觉经典程度可以和《和莎莫的500天》这种电影比肩。
摄影也非常有特点,运动镜头很多,特写镜头的运用也很多。
白天的纽约看着阳光明媚,很清爽,干净。
(虽然现实的纽约挺脏的)晚上的蓝色红色霓虹灯的运用,色彩饱和度,对比度都很高,给人一种光怪陆离的迷幻感,特别符合本片的主题。
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展现纽约风景的电影,纽约很多出名的地方都出现了,而且非常有特点,别具一格。
女主住的地方就在Staten Island最北边的临湾的两栋超大型公寓楼,可以直接看到海景和曼哈顿下城的景色。
实在是太棒了。
这么美的风景我很羡慕。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公寓楼不光层数很高,面积很大,户数很多
大部分纽约的街道确实就像影片里这样,显得老旧,而且有点脏乱差
这里就在第五大道上,离中央公园挺近的,在纽约最出名的特朗普大厦的斜对面
这里大概叫 Column Diner 就在Staten Island,影片里面用的是真名。
这部影片确实展现了很多纽约当地的文化。
另外,看这部电影彻底迷上Emma Roberts了。
她是在太美了!!
虽然人长的迷你袖珍Petite,但是这么瘦还有臀又有胸!
比例超棒,都特别迷你可爱的。
脸也是无敌美,鼻子高挑,眼睛大,水汪汪,嘴遗传了姑姑的大嘴。
皮肤太棒了,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肤色,很细腻,很白,显得很健康很有美感,又是有人性气息的那种血色。
Emma Stone的肤色就有点白的没有人性了。
腿一级棒,又细又长,比例还好,特别细腻白皙的皮肤。
头发染的金色带点棕色也超美。
看完电影之后实在是把持不住。
整体太苏
概念挺酷的,完全可以像饥饿游戏一样拍世界大赛。用霓虹灯制造一种光怪陆离感,大概是预算问题,本来应该更炫的。细节经不起推敲,又联网又视频的,手机不充电么?final round一共有四十个小时,为什么开派对的人还在开派对?
后半段好尴尬
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前边都还挺紧张的。。但是结尾烂了。。
网络暴民最终都成为杀人凶手
一直都有这样的作品,少数人在众多眼睛下开展大逃杀一类的行为…直到这一部,这种形式变得无限贴近真实生活变得特别可操作就在身边…于是后怕来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要收到的考验会越多,模糊边际该怎么去选择变成了一个那么严肃的问题
low爆,简直就是加长版俩主演的个人写真
电影质感的轻佻其实是与题材高度契合的,对于集体性狂热和青少年群体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指涉,但前半段的肆意妄为导致了后半段明显的力不从心,就算是个必须要Happy Ending的商业片,破局和切题的方式都太随意了。
很热闹 节奏紧凑 非常适合大家一起看
概念化电影,映射当前的网络暴力问题。因为网络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加害人或受害人。因为隐藏在屏幕背后就可以无止境的不用负责任的去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与愤怒,当自认为有个“正确”的理由时就更加的疯狂与扭曲。影片结尾一个个键盘侠的真实面目暴露出来后,特么的都跟怂逼似的急忙分分退场,仿佛见不得光的老鼠,把讽刺推向极致。
结尾有点无力,不像前面刺激,不然就神作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美式青春惊悚片。主题虽然并不新鲜,画面也没有后来“直播”类的恐怖片惯用的全程摄像头视角,但其中最难得的是红蓝绿色调的铺洒使用、电子配乐歌曲与画面的完美融合,迷离夜色中一骑飞车,暧昧的霓虹与昏黄的路灯映射在年轻的脸庞上,瞳孔也随着周遭色彩而不断变幻,吹起的长发恣肆的飘扬,能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青春快感。
原来四小花旦我就没看过她片子了……一查还是罗伯茨的侄女,但是我怎么觉得还是女2好一些啊……另外 MBP 是不能触摸的!再者,当个码农容易么,青梅竹马说没就没!!!导演负分滚粗!
未来的世界是属于程序员的
后半段太小清新了。。。
设定不错,细节不错,比如视频还模糊一下,还有直播的小弹幕。但最后高潮部分的杀人总觉得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好的创意敌不过脑残导演
空空的娱乐秀
看完结尾,我知道国内为什么要引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