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凯演技真的很烂谁懂啊?
这么几年了不能提升一下?
和张译也没交流交流?
就这???
他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败笔,我说的。
而且这个角色也很没有存在的必要,王俊凯来演的话就明白了,只是因为得有个人来演,是谁无所谓,换个人来演会比他演的更好。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看了《万里归途》已经两天了,一直没有发表什么但是从出影院出来后就很有感触,尤其是昨天国际新闻还出了泰国和墨西哥的恐怖事件,其实一直知道世界不太平,和平不易,但人终究是难与别人感同身受的,靠想象去体会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能感受到的也不及万分之一。
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第一次非常真实地感到战争的可怕,各种突然爆发的枪战着实令人害怕,看着一个个人被无辜波及觉得惨也觉得疼,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电影宝贵的地方。
影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一个士兵在废墟自杀,另外一个是哈桑被吊死。
士兵自杀的时候,因为有铃声响起,所以我惯性地觉得可能这个士兵接完电话就不会轻生了,结果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就扣下扳,我就这么看着他死了。
哈桑没多久之前才从主角那里接过希望,结果转眼就被吊死在大家面前。
发生战乱了,我们中国同胞可以回家,而那些本就是那个国家的人能到哪里去呢?
就算幸运逃亡到外面也是像《何以为家》里主角那样成为一个没有证件的人活在烂泥里每天艰难度日,而且别的国家根本不欢迎,想想都绝望。
从此以后,真心祝愿世界和平。
以前会觉得许这个愿望的人很幼稚很搞笑,但是现在觉得许这个愿望的人那一定是真诚善良、心怀天下的。
宗大伟去找离队的刘明辉一行人,故事线在这里分成了两条,另一条是成朗带领114个人穿越沙漠、走到迪拉特。
而当成郎一行人走到迪拉特时,宗大伟一行人也走到了迪拉特,故事线在努米亚边境再次交汇。
这一次,宗大伟举起了空枪的左轮,程朗举起了没电的摄影机。
在宗大伟先前的寻人线里,他第一次没能举起左轮枪,瓦迪尔被叛军枪杀了。
我们暂时先用“懦弱”来概括这个过程,也不去讨论舍己救人是否太过强人所难。
而在边境,宗大伟为了救下沙提玛,鼓起勇气跟穆夫塔玩轮盘游戏。
如果同样要为这个过程找一个形容词,那一定就是“勇敢”。
也就是说,在故事线分离又合并的过程中,宗大伟自身经历了一个从懦弱到勇敢的超越。
懦弱过,就要勇敢回来;错过,就不要再错了。
按理说,成朗从沙漠到边境,应该也有一个从“懦弱”到“勇敢”、从黑白到彩色、从失落到获得的超越,如此故事才算完整。
据说原片有180分钟,成片删减到137分钟,成朗的沙漠线就在被删减的43分钟里。
删减的原因不在我的讨论范围里,时长原因或是别的,实话说在电影院坐三个小时对我的老腰确实挑战太大。
不过如果有机会,还是很想看到剧情更完整的版本。
我想讨论的是,既然沙漠线已经被删减了,成为一段让人回味的留白,那要怎样才能知道沙漠里发生了什么?
我觉得可以从成朗在边境举起没电的摄影机倒推出来。
按照我的论断,宗大伟在边境举起左轮的那一刻,他实际上完成了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
成朗应当也是如此,在他举起摄影机的那一刻,那些沙漠里的黑白与失落,在边境得到了超越与自我否定,幻变为彩色与获得。
沙漠里发生了什么?
漠漠黄沙里,无望而又希望的归途,迷茫而又指引的目的,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出埃及记。
公元前14世纪左右,犹太人在埃及为奴,这时出现了一位先知——摩西。
摩西带着雅赫威的旨意来到犹太人中间,说只要你们犹太人信雅赫威,他就能把大家带到那片名叫迦南的应许之地,那个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果然,在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的时候,雅赫威大显神通,将埃及人阻拦在身后。
这个故事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
就是摩西代表犹太人在西奈山上跟雅赫威订立十诫,而第一条是,你们要信唯一的偶像,这个偶像只能是雅赫威。
言下之意似乎是,如果你们之前有过其他的偶像,此刻开始就不要再有了。
“信”只能是唯一的。
唯有信他,雅赫威才会救赎他的选民。
若将故事线拉长一点,那就是雅赫威才会终究将受尽苦难的犹太人带到现世解放的现实王国里,过上一千年的幸福生活,也就是千禧年。
当然啦,这么一个古老故事的后续发展从历史上都能翻到。
就像哈桑所说,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诅咒和暴力......我在这里提到这个故事,一方面是因为联想,这是一个隐喻丰富的故事,隐隐间能看到成朗的沙漠线,另一方面是,我认为每个人都能在读到这个故事后,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联想到电影甚至延伸到各类现实。
之所以把成朗的沙漠线定调成黑白与失落,很大程度源于预告里出现的小黄毛的一句台词:“莫走了,再走我们都死球喽”在黑白与失落的沙漠里,秘密不知从何泄漏,恶劣环境里人心涣散的松散队伍如何走到迪拉特,想必要比宗大伟寻人更加触目惊心、暗流涌动。
成朗失去了一切人对他的信任、期待和友好,那个跟她关系还不错的钟冉冉,之后再也没有正眼看过他。
所有人到达迪拉特的时候,对他的感谢,似乎都透着无言的冷淡。
沙漠线的成朗必然是失意的,因为他失去了他的喇叭。
在成朗效仿宗大伟点燃“D”字时,喇叭就已经到了车间主任手里,直到走到迪拉特,车间主任拘谨地跟他道谢,再把喇叭还给他。
最后在边境时,成朗接过宗大伟递给他的喇叭,在最危急时跳上车顶,举起没电的摄影机,喊出了他的谎言:我的相机会拍下一切真相!
你不敢杀他!
可以说,在成朗举起没电的摄影机之前,他总是会给人一种幼稚、轻率、不经世事的感觉。
因为这时,成朗行为的目的一定会有两个,一个是事情本身的目的,一个是真相本身的目的。
成朗执着于真相,执着于告诉大家迪拉特可能没有救援的“事实”,有他自身经历的原因,也是他两个目的之间难免的冲突。
(“事实”之所以带上引号,是因为成朗认知中的事实是有局限性的。
从观众的上帝视角看,迪拉特有救援而非可能没有救援,大使馆真切地在迪拉特安排了救援,这才是真正的事实。
也就是说,个人认为的“真相”和“事实”与现实是有偏差的,不过这种偏差的讨论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宗大伟离开队伍之前,成朗的两个目的是“帮助宗大伟带领大家回家”和“告知大家真相”。
执着于真相的背后暗藏了一种预设,就是在得知真相之后,你仍然可以勇敢地走下去。
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
也就是说,即便大家知道迪拉特可能没有救援,也可以团结起来作出最好的选择。
成朗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大家也可以做到。
姑且能够说,成朗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个体,可他同时也是“对战争没有概念”群体中的一份子。
宗大伟离开队伍之后,成朗的两个目的变成“带领大家回家”和“告知大家真相”。
此时,他才真正感觉到,在战乱阴霾下的无边沙漠带着114条人命回家是肩膀上多重的责任,从辅助者到领导者的责任变化极大地压缩了成朗对“真相”目的的追求。
如果真相被轻率地说出,宗大伟般坚强的领导核心已经不在了,刘明辉一行人的离去让成朗认识到队伍似乎真的会分崩离析,大家将无法走到迪拉特,而是走向死亡。
他必须要思考与衡量,怎样带大家走到迪拉特,坚持走到生的希望里面去。
也就是说,随着事态的演变,目的之间动态的差异、冲突、张力就会一览无余。
但是很遗憾,可能在某一次沙尘暴之后,大家那根弦崩掉了,真相也被泄露了,人心涣散、暗流涌动。
成朗肯定做过很多努力,但他还是失去了他的喇叭,被指骂为骗子,被抛弃在队伍的最后方,但他仍然紧紧跟着大家,坚定地要带着每一个人回家。
而在被所有人背离的情形下,他守护着大家到了迪拉特。
所幸,大家都到了迪拉特。
这样的成长极为残忍。
在这里我用一个小对比引入关于目的和手段的区分。
在出埃及记的故事里,雅赫威的目的是让犹太人“信”他,把犹太人带出埃及,是让犹太人信他的手段。
换句话说,如果犹太人不“信”雅赫威了,那雅赫威就会让犹太人留在苦难的沙漠里。
在万里归途的故事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目的是把所有中国人带回家,那些过程中的苦难、曲折还有被误会的手段,只要最终能把大家带回家,都是值得的,都是过程。
大家不信成朗了,成朗肯定很难受,因为他有一个目的是“真相”和诚实,但即便他被抛下了,他绝不会抛下别的人,因为他还有另一个目的是“带大家回家”。
我认为就是在这样的情节里,一个自我超越的种子就在成朗的心里埋下了。
成朗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信念的角色,他在回家和真相两个目的上都十分坚定。
但在战火纷飞的努比亚、在无望希望的沙漠,回家和真相难免发生冲突,那么程朗就必须要学会处理回家和真相间的冲突,这就也是他成长的契机。
最后,成朗在最危急时跳上车顶,举起没电的摄影机,通过喊话救下宗大伟,他在这里完成了成长。
如果说此前,成朗囿于他的个人经历,总会执拗地追求着一般的、抽象的真相本身。
那么从他举起摄影机的那一刻起,对他而言,真相从目的转变成手段,他的所有目的从部分的、无差别的真相超越成具体的、实在的、唯一的目的。
在这里是,回家!
成朗已然成为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要带每一个人回家。
故事最后,当人们受到成朗的感染都拿出自己的手机来拍摄时,可以说,所有人“我们一起回家”这个目的上达到了绝对的统一!
所有人都有同一个目的,那这个目的一定会实现。
其实脑补这么多在电影里一闪而过甚至是没有出现过的情节,是我的一个私心,我想在完整故事线上认识宗大伟、认识成朗、认识宗大伟和成朗的关系,认识这两个让人忍不住比较的角色,是怎样在分歧中一路同行,却又坚守着相同的目的。
或者说,正因为他们坚守着相同的目的,才能在分歧中一路同行。
宗大伟和成朗的关系似乎有着很多暗喻,牺牲的瓦迪尔和无边的沙漠、空枪的左轮和没电的摄影机,或许还有新与旧、保守与大胆,或者是,左与右......同样有着很多暗喻的还有那个喇叭和喇叭的交接,那个在宗大伟和成朗手里几番流转的喇叭,可以被解释成某种power吗?
比如说关于话语的power?
从成朗转变为宗大伟,一定会历经很多过程,其中有犯错、有牺牲,甚至有些成长的代价会由别人来付出。
我们既然有着共同的目标,一切行动听指挥固然是最好的。
可我们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想法与分歧,在实践中难免会造成与目标不一致的损失。
就像宗大伟和成朗关于真相的争论,就像成朗和114个人在沙漠里的疏离。
可只要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那些分歧、犯错都是可以包容的。
不过需要缕清的是,相同的目的不代表每个人都只有唯一共同的目的,宗大伟确实只有一个带大家回家的目的,但成朗大部分时间都有两个目的,真相和回家。
也就是说,所谓相同目的,本质上是我们在最大利益上达成的一致,我们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想法,可只要这种想法并没有完全背离我们共有的目标,并因此而造成不可逆的错误与牺牲,这种拉扯的张力是存在试错空间的,而这个试错空间恰恰专属于年轻人痛快的成长。
当然,试错是需要点幸运在的。
如果成朗要拿着喇叭说出“迪拉特没有救援”一事的时候没有被打断,如果确实有人因此离队并永远迷失在沙漠,不管法理上怎么探讨,情感上肯定不可接受。
所以电影没这样安排成朗的故事。
我觉得就是这样,所以宗大伟一直都十分信任成朗。
成朗虽然年轻、尚对战争没有概念,但他信念坚定、没犯下过现实的错,宗大伟就没有理由不信任他。
最让人振奋的是,最后成朗真正成为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那么故事中段的拉扯都是绝对值得的。
其实很多人很多事都这样,特别是大事、重要的事。
我在听《归途有风》时,总是不自主代入宗大伟和成朗,却又不仅仅是宗大伟和成朗。
既然故事置于宏伟的外交背景和国际背景下,我想给《万里归途》这样一部文戏电影以极高的评价,它似乎有很多暗喻,撩动人心。
这是万里归途的故事。
宗大伟说,我们都是从这片大陆走向世界的。
1.张译很好,感谢他让我看完全片。
2.王俊凯后面比前面好点,刚出场的烟熏妆像一个在网吧熬了一周通宵的学生,比起外交部新人,更像实习的学生。
3.群演都很不错,王迅那张脸我差点没认出来。
4.电影题材不错,终于不是互相突突的那种。
5.星星点灯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用1001夜辛巴达的故事暗示zy带引他们的归国之路设计挺好。
6.优点很多,但缺点致命,137分钟都让人感到冗长,故事一波三折就挺好,四折五折六折就让人精神疲惫了,没有重点,以至于在后期出现了精彩桥段,也让人兴奋不起来,最后那个转折其实设计的很好,但铺垫时间太长,和之前突发情节太多,让人的思维疲惫到不行,要么在对方一开口的时候就猜出诡计,要么事情发生完了,都没明白怎么发生的。
压缩时长,砍掉部分情节,能让优秀的桥段更加突出。
什么时候电影才能从回90分钟,让人意犹未尽。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最近看了这个两年前的国庆档电影《万里归途》,这么细想起来2022年的10月份我在干嘛呢?
我在单位加班,哎……这才导致迟到两年之久,我现在才看到了当年国庆档票房第一的作品。
首先我要说,受到后续其他各种同类型电影的影响,如《维和部队》《海关战线》,我对这部《万里归途》的整体感受会耐心更低。
灾难片所呈现出来的炮火轰鸣好不好看?
当然好看。
整个故事的编排精不精巧?
尤其是小女孩讲述《一千零一夜》和这些难民穿过沙漠跋山涉水的交错,非常有质感。
张译非常成熟的演技,基本起到了一人挽救剧情质量的能力。
他的整个真实的枪林弹雨的画面,同时各种具有象征性的剧情前后互穿,一方面体现了编剧在故事中编排叙事块的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美术团队非常具有真实质感的拍摄与场景调度。
尤其是这个团队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工期非常短,郭帆团队带出来的嘛,适应这种大片工业化的制作质量很成熟了,有非常多的报道显示。
这个电影的拍摄和大景,都是耗费了很多细节功夫的,他们拍的那个北非小镇,也是实景细节建造出来的。
《万里归途》也参加了很多奖项的提名,但是最后获奖的还是导演、音乐和美术,就能说明问题。
但是,这其中如果有某个关键部分的问题被放大,尤其是看到成郎和宗大伟莫名其妙争论要不要告诉真相的那一段,就会觉得非常难顶。
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不能告诉的,一告诉人心就散了。
看起来就仿佛是片方,为了给王俊凯加戏刻意增加的这种冲突对话,以便引起王俊凯后续向白总解释自己不喜欢欺骗的原因,可是这个原因就那么轻飘飘的两句话,很难说服人。
再者说了,在后面的镜头中,尤其是快到结尾的时候,成郎实际上有做出非常明显的改变,他举起了完全缺电的摄像机,说出了一番假话。
这个转变实际上是在全篇中是ok的,他正好呼应了电影最开头,他举起摄像机像拍摄下这些难民的生活状况。
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这两个行动转变呼吁的合理性,就得牺牲中间争吵的合理性,既然你的心结那么严重,在面对100多毫难民的时候的坚持真相,怎么到了最后为了救那个外国小孩,你就要打开摄像头呢?
这就是王俊凯的演技没有办法很好处理这个转变,他的个人形象、他的人物线他自己的处理表演方式,都给人一种感觉:《断·桥》里有演技的王俊凯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破坏剧情正常推进的工具人角色,他但凡不举起那个摄像机,这故事开篇10分钟就结束了;他要但凡中间不和宗大伟争吵,迪拉特早到了。
这也是很多(不低于70%)高赞知乎、豆瓣回答洋洋洒洒写七八千字,告诉你这个电影有什么真实的故事原型、真实的人物形象,外国利比亚内战多么混乱,但就是绝口不提王俊凯演技有多好的口径——毕竟这个电影确实有很多值得夸的点,但肯定不在王俊凯身上。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中间正常的合理性立足,那么他前后的转变就很难说服人。
这不是小事,这是被精心构筑过的关键行为转变以及体现人物弧光的大事。
这里其实也能看出来,编剧尝试努力解决真假之间的问题,通过的是另外一条象征线去弥合这个矛盾:那就是“面具戴太久,真成你脸了”。
自己假扮的形象持续的时间太久,自己也有可能会相信,并且把它当做是真实存在的——这时真和假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转化。
叛军首领穆塔夫的俄罗斯罗盘赌就是这样的,他用一种看起来虚假的游戏真实地体现出现实的残酷性,只要能够挫败对方的心理承受力,为啥要遵守规则呢?
他做了一个基本上不可能失败的局,他自己肯定不会被子弹打中;如果有人不想参加这个游戏,举枪射向对方,他也非常安全,然后会被其他的叛军视为是懦弱;当开到第6枪的时候,他可以大发悲悯,让对方不用牺牲自己,跪下来求饶就能放过。
这一招是跟谁学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曾经在齐泽克的《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 里看过,叫做“严苛的规则与君主的仁慈”。
穆塔夫基本可以被认为是整个电影中所有反派概念具象化,完全依靠暴力、威胁的无政府武装。
他通过非常强烈的色厉内荏,从精神上压制参与这个游戏的对方,宗大伟光是参加这个游戏就已经是承受了非常强烈的心理压力。
这里就又要说回来了,不是编剧或者说导演做不好人物弧光的转变,张译扮演的宗大伟就做得非常好。
从一开始的冷漠对待,到中间和边境官各种油腔滑调(花里胡哨的招),再到最后的外交官责任“一个也不能少”,中间还穿插了他两次面对俄罗斯轮盘赌心态的巨大转化。
而且张译起到的作用也太大了,经验非常之丰富,和他相比,在外交使馆的领导显得好像没有那么有能力,李雪健老师沙哑的嗓子是能够增添一份厚重感,但是也仅限于他的个人魅力,而不是整个组织的高效能力。
就是因为拨打电话没有用,这串特别的数字才没有什么意义,而且它只出现在国内的新闻画面上,甚至电影中还专门给了一个镜头讲宗大伟的手机坏了,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高级黑。
不过说起来,宗大伟也有他的毛病。
没错,你留了一手,你是在地上通过篝火组成一个燃烧的字母D,你非常清楚和老严之间的默契,他们一定会通过卫星系统找到这个信号标记,他们也一定会提前到地拉特迎接,剧情也是这么演的。
但是你咋不跟成朗说呢?
整个故事就憋着死活不讲,这也是绝大部分影评不会涉及到的内容,宗大伟最大的问题就在这,仿佛他是刻意为了推进剧情而做出这样的选择。
告诉他一句半句真相要死是咋的?
这也是真相嘛,人家成朗就是想知道个真相。
这么难的吗?
我知道就是为了衬托成朗带着大部队走到迪拉特,发现确实有各种来自中国的物资在等待着,体现了他的惊讶,但这个体现有必要吗?
我不知道。
不过从整体上来看,《万里归途》所体现的是另外一种撤侨的方式,不是依靠像战狼似的战斗力的保护,而是手无寸铁的外交官如何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在其中斡旋。
不只是他们自己能够从容应对,还得带着一大批滞留在国外的中国人,通过数次撤侨行动回到国内。
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整体的故事架构方式都是非常具有新意的,也难怪他能拿到2022年国庆档的第1名票房,而且还成为了2022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
我想我会关注《万里归途》,因为——其实我当年也看了不少撤侨的深度报道,和大家一样觉得特别适合班上大屏幕,自己也想出了一个剧本故事线,认为可以拍出复调主旋律大片(醒醒)。
我的这个剧本故事线(脑洞)和《万里归途》的简介多有重合,但人物、线索终究不同(是因为我当时看了一个新闻故事,其实边检也必须前置,协助撤侨),格局打开—— 我的电影开头,首都北京,边检忽然选派青年骨干男A赴利比亚协助撤侨,因为上船侨民情况复杂,必须在地展开边检入境等手续工作。
这是前所未有任务,要求谨慎又干练,A到了港口,和壮年外交官男B配合,很快理出头绪,进展不错。
夜深人不静,战场一点点逼近,AB二人终于坐下来喝口水,B稍微向A敞开心扉:他外交学院的同学们,由于背景好,大多都以位居要津,在日内瓦,在巴黎纽约布鲁塞尔,而他自己精通阿语,却转任于危地,连中层都不算,其实有点心灰意冷。
可正在这时,他们得知有一批中国基建工人,受阻于战事,无法赶来,B却还是毅然决定前往。
A大犹豫,因为行前领导就提醒,中国边检人员无权在他国领土上工作,只能在港口交接,但感到B形单影只,终于随行。
穿过战区找到了工人同胞,高兴之外,A很快得知,人群中有一个TW仔,他是探险背包客,只是临时混进来又走不脱了,拿着mg小护照,不愿承认自个儿是中国人,称之为男C吧。
到了晚上,C也不得不和大家一起分食仅存的统一方便面。
白天,B和当地商人D联系上,他亲见中国搞基建,也和随基建而来的温州人们建立了交情,他愿帮中国人们走最难一程,再穿战区,他的女儿,女A担心父亲,决定随行。
一路艰险,男B女A暗生情愫,而A盯上了C,却又一次次看到工人们帮助了C。
战区穿过了,女A来和男B告别,男B提出,你还可以往前走,实在不行当难民,去欧洲吧,女A说,可这是我的家,我的父母之邦啊。
男B在广漠之上,夕阳之下,和利比亚父女告别。
到了港口,男A知道大家证件已经不全,顶着压力,决定让所有中国人上船,可C犹豫了,他连国歌都唱不出,但A最后要连他也带上,B说出了问题咱们一起承担。
船终于开了,至第三国,男B下船,原来使馆已经临时转移到此,他得到命令前往。
A说以后未必能再见,男B回答,但我们都是在有国旗的地方工作,看来他恢复了对自己的使命感。
又一路折腾。
一到首都机场,工人们亲吻着大地,而A则要把C遣返宝岛,因为他连入境文件都没有,可是,他们竟也有点依依惜别。
几年后,在机场边检,已经升迁正在指导边检新人们的A看到了一个乘客,当这个人走到入境窗口,递上了台胞证,原来是C。
A看似平静,但一下子接过了窗口的工作,换自己来,麻利处理好文件后,递回台胞证,说了声“欢迎回来”。
在这个镜头就可以剧终了,然后以字幕或镜头虚入虚出的方式蒙太奇其他所有人物的命运现状。
大家觉得怎么样,是不是在人物配置上、关系安排上还可以?
(反正我编不下去了)
首先,这是一部节奏紧凑的电影。
紧张、刺激是最直接的感受。
其次,故事贴近现实,还原外交人员惊心动魄撤侨路,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好的故事是成功的一半。
相对来说,精彩的场景是锦上添花,精彩感人的故事是《万里归途》征服观众的主要原因;当然,最伟大的力量来自真理。
因为知道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看得更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更多的共鸣, “万里归途,不只是撤侨的归途,更是每个人心中的归途”!
依我而言,看完这样的电影,我只会简单地想,如果我面临生死,我会做出伟大的选择吗?然后过一会,幻想就会停止,可能我并不像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谓”的幻想上。
如果不是我,我不知道我会怎么做。
我只能告诉自己要珍惜每一刻,在这个悠闲、和平、安宁的时刻,有那么多的人用血肉,为我们铸造了铁墙。
很好的主题,但是导演各个方面的硬伤实在让我跳戏……抛开不去刻画国内方面所做的努力,只轻飘飘的有领导人的几个表态,反而着重描写了张译一个人的付出。
多余的情节莫名其妙的安排显的格外出戏,为了刻意营造王俊凯的成长,让一个25岁的人,去顶撞、怀疑比自己有着充足经验的长辈,为了让他反过来安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情节……反而是又因为这一情节才有了后续的情节……戏曲的拐杖还是没有丢掉。
其次,导演对于战争的刻画真的是完全意淫式的拍摄,我真的想问难道哪个军队不懂的设置前沿观察哨还能在战场中存活吗?
反叛军说来就来,进入政府军所在区如入无人之境,边境关口的火力配置不如二战时期……两星完全给张译以及其他演员们的演技,电影的制作和情节完全就是导演们的意淫。
影片的唯一亮点是在集市中的一镜到底,确实展示了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但是情节刻画真的远远人们低于这部片子预期。
片子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人们的真情实感。
人们渴望归家的心情到底如何表现出来,导演只用了人们在到达迪拉特的时候对于食物补给的渴望,以及在飞机上时候绵软无力的表情。
反而人们心中最质朴的渴望——与家人们相聚。
这一点,毫无体现。
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中国电影需要有诚意的制作组,有坚定信念讲“好”故事的导演。
《万里归途》失望至极。
请把张译焊死在大荧幕上!
我现在终于明白养成系的快乐了!
看着张译从荧幕上的几分钟到现在的票房保证,真的很替他欣慰。
金子的光是掩盖不住的!
而且这张普通脸,真的好适合那种普通人设啊!
这个驻外领事馆工作人员,怕死,嘴损,人设真的没有任何为了反映强大中国而显得假大空。
所有的小细节小动作小表情真是太费演技了,趁得王俊凯即便灰头土脸,十分努力,还是像个没有演技的小鲜肉。
大家快去看吧!
剧情一波三折,没有过度煽情。
配音出色,爆破砰砰啪啪,好带感啊!
不要忘了看彩蛋。
太兴奋了,漏了两句:高知都在为国捐躯,低智在短视频荼毒下一代。
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多做一点,你怎么知道未来不会变得更好呢?
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目的,我们努力让下一代试着去改变这个世界。
补:为什么会有宗教?
因为人类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能继续活下去。
在那样战乱的地方,明知靠自己都不一定能活过下一秒,只能寄托于宗教信仰。
宗教的存在是对的,但是利用宗教搞政治就是不对的。
一开始以为是想放设法拯救国人的无聊剧情,慢慢的发现不仅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又把外交官宗的有情有义展示的淋漓尽致,看见了生与死这一线之差的复杂心态变化。
世界和平是所有人的愿望!
生与死,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推荐可以一看。
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反叛军也是闲得慌,不去夺取政权、不去掠夺资源,跟你玩俄罗斯轮盘。严肃题材还是严肃一点吧。
两分是给场面大制作,两份是给张译的演技他的认真态度,一分是给前面剧情和中间剧情,扣一分是给后面拖沓的剧情
对易受惊吓人很不友好。套路式剧情。很明显能感觉到设置的泪点是什么,但就是哭不出来。什么时候才可以不要为了流量而流量,不要为了正确而正确。香水好好闻。
张译的表演为商业片的剧情增加了太多层次。
作为献礼片来说,中规中矩 剧情有点老套 王俊凯接不住戏
王俊凯。。。令人无语的角色和演技
《星星点灯》一出来直接给我尬住了,“特色”太明显了,所有人都同意他应该为了收养的女孩去赌命,一堆人围观“表演”,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命就这么儿戏吗,个人英雄主义能不能别要了,以及程朗演技太差了
百度说真实撤侨更为惊险,其实拍原型事件就好,那更易共情,别搞什么军阀跟外交官玩俄罗斯转盘识英雄重英雄般道义,幼稚,浪费了张译那么好的演员
此时此刻,同样身在海外的我看完还是万分感慨,被公司派驻巴西已经半年了,虽然巴西不如利比亚等非洲和中东国家战乱纷纷,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风险,但是也时时面临着一些危险,远不如国内的安全。身处异乡思乡之情看到最后一刻也是泪崩了,海外工作的同胞都不容易,愿早日回家。
是张译让这个角色可信可共情
灾难,我说电影
电影的人物塑造太成功了!宗大伟的圆滑、世故和成朗的青涩、鲁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宗大伟说出那句“其实你比我更勇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成朗长成宗大伟的样子,性格可以圆滑但永远坚持底线。
真的很好看,看了之后感觉活在中国真好,是多么的幸福,当然全员演技在线,没想到王俊凯的英语口语这么好(至少比我好),那段演的我鸡皮疙瘩起来了,总体优秀。小智🐮
就很公式化的流水线,你给我们看公式和情怀,我们就只能还行。
这不比《摩加迪沙》好看?
原本预期不高,没想到整个战乱的环境还原得挺逼真的,难得在电影院里唤起了我对于这种紧急状态的恐惧和焦虑感。可能套在这个故事上头的那个商业化的壳子是速朽的,但这种茫然无助的情境依然超越了所有的浮华,变成了一种强迫观众不得不去面对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典型的中国人而言,回家和团圆就更显得像是某种信仰一样的信念,闪烁着某种近乎宗教的号召力。战乱下的穆斯林在废墟中跪在干净的毛毯上向真主朝拜,而中国侨民一直怀抱着回家的信念朝外千里奔袭,这个也许是无意识对比的镜头让我印象无比深刻。
此生无悔入华夏!!!张译yyds!!!
【C+】前三十分钟蛮好的,手持摄影➕平行剪辑把战乱环境的混乱感表现了出来,开始撤侨后就不行了,因为缺乏反面力量而不得不将反抗军将领脸谱化,可同时又极度美化卡扎菲政府。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是受制于审查。但值得肯定的是主创还是在很努力的做一部有血有肉的主旋律,三个男主角其实写的都很好也很出彩,但王俊凯着实毁了角色,成朗是带有傲气的,充满个人魅力的青年领袖式人物,王俊凯的气质则是办公室订文件的实习生,选角大失败。
本片完全是建立在虚构基础上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是极为夸大的个人英雄主义。国家是怎么紧急调拨专机的?怎么协调进入边境地区的?怎么向政府军和反政府组装施压的?怎么利用长期经营的当地关系帮助撤侨的?怎么在国际上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这些基本没有表现。我看不到国家在撤侨中的根本作用。而是个人能力远远大于国家意志,这一点有点过了。编剧对主题的挖掘深刻,演员也是尬演。
后面回到家的烟花声太棒了,与前面的形成鲜明对比,如同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年代跨越,感谢自己的国家来之不易的和平,还有为什么什么战争类电影都会有吴京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