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大概真的爱你的人才能够理解一些伤痛。
不要悲伤,一定要一直去尝试,去尝试改变,尽管你看起来未曾改变别人,但是至少你可以改变自己。
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每次吵架打架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世界太糟糕了。
我总是会在他们结束后,去到两个房间,和他们说话,让他们原谅对方,让他们同时也反思自己。
然后他们从来没有听过。
好多次我写信给我爸爸,我一个人在屋里,关着门写信给我爸爸,我以为他看到我内心的感受,他会因为我而改变一些,至少没有暴力也行。
然后我每次写啊,边写边哭,几乎每一封信都是湿透了再晒干了的。
经常把作文本撕下来一两页,或者把自己的笔记本撕下来一两页。
我大概写文章的习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后来我不再给他写信了,因为我发现不起作用。
后来,经常有人说,你这么会说,你和你爸爸好好说说,他一定听你的。
哈哈哈,外人总是这样,毕竟他们只会说。
后来我记得我大姑有一次很生气,因为我劝我爸妈离婚,她觉得这不是我一个做女儿的该说的话。
那么我想请问我该说什么话,你何曾真的站在我的人生经历去看待,好多次我给我大姑打电话,说爸爸妈妈在打架,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然后你只是说,让我别担心,你说你一会儿就过来。
但是你总是三四天后过来,我其实没有指望你什么,因为这不是你的家庭。
那么我的痛苦也不是你的痛苦。
等我意识到,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成绩好不好,无论我真实还是虚伪,温柔还是暴躁,你们都不会改变。
那个时候,我就其实变得冷漠了,我冷漠地去听你们哭诉,去听你们虚伪说想我爱我的话,冷漠地去批判你们,不过我其实做不到。
每一次的结局都是在和你们大吵一架后,嚎啕大哭,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就一层不变。
不理解为什么你们也是一层不变。
我觉得无论如何,我对自己其实也算是满意了,我知道要去关心他人,至少我知道,没有缘故伤害别人就是不道德的。
我建立起来的世界不是虚假的,它是真实的,淤泥里面长出来的荷花就是白的,确实是白的。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个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他去帮助另外10个人。
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
他对母亲的这份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成了德国的小名人。
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却遇刺身亡。
在他弥留之际,无数的德国母亲假扮德比的母亲来陪伴他。
爱如潮水,涌动在每一个人的心房…… 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伊特洛孤儿院就坐落在这莱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肃立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寂静。
这天早晨,孤儿院50岁的特丽娅修女外出办事,走到大门口时突然隐约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
她循声找去,在门口的树丛中找到了一个有着金色头发的男婴。
修女将他留下了,并给他取名德比。
转眼7年过去,德比在孤儿院里健康长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却有些忧郁。
天气晴朗的时候,修女们带着孩子们,穿过树林,到河边的青草地上散步。
树林边镇子里的人们指着他们对自己孩子说:“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如果你不听话。
也把你送进孤儿院!” 听了这些话,德比非常伤心,他忍不住问修女:“嬷嬷,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要我。
他们是不是不爱我?”德比的声音里充满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迷惘。
修女吃惊地问:“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大家都这么说,我们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德比答道。
修女安慰他:“虽然我没有见过你的妈妈,但我相信她一定是爱你的,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
当年你母亲之所以抛弃你,一定是很无奈的。
”德比没有说话,但是从此他仿佛突然长大了许多,经常独自站在孤儿院的窗口眺望,窗外是莱茵河,静静流淌的河水带走了德比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亲节,节日的温馨气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对母亲的强烈渴望。
那天每个电视台都在热播庆贺母亲节的节目,他们拍摄了孩子们在母亲节里为妈妈奉献爱心的镜头。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汗流浃背地帮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
德比对修女说:“我也想帮我父母干活!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 修女沉默了,几年来,没有任何关于德比父母的消息。
德比伤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么多母亲,可没有一个母亲是他的。
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
几个月后,9岁的德比离开孤儿院,到附近一所小学读书。
一次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古时有个皇帝,爱上围棋游戏,决定嘉奖游戏的发明者。
结果发明者的愿望是让皇帝赏他几粒米,在棋盘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两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类推,直到放满棋盘。
结果最后是1800亿万粒米。
总数相当于全世界的米粒总数的10倍。
” 这个故事让德比的眼睛顿时亮了,他想如果他帮助一个人,然后请他帮助另外10个人,以这样递加的方式传递爱心,也许终有一天受帮助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妈妈。
这个念头令德比兴奋异常,此后他每帮别人做一件好事,别人感谢他时,他总说:“请帮助另外10个人吧,那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那些受到德比帮助的人对这个善良的孩子充满感激,更对德比这种特殊的传递爱心的方式感到震撼。
他们像实现自己的诺言似的,帮助另外10个人,同时也告诉那些受到帮助的人去帮助10个人。
一个爱心的无形之网就这样在该市的市民中悄悄地展开了…… 十件好事的魔力 德比绝对想不到,自己竟然帮助了德国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瑞克,并成了德国的名人。
瑞克是德国电视台的资深脱口秀主持人,虽然50岁了,但稳健的台风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他成为德国人爱戴的主持人。
他的节目通常会对所谓名人进行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的揭露,并让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品质败坏的名人身败名裂。
也许是看到太多的社会黑暗面,也许是电视台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2003年瑞克患上了忧郁症,几乎到了无法继续工作的地步。
lO月。
瑞克向电视台请了一年的长假,希望能在旅游中放松身心,恢复健康。
不久,瑞克旅游到了德比所在的城市,他被莱茵河的美丽深深吸引,傍晚时分他独自沿着河边散步。
突然他的心脏病发作,还没来得及把药从口袋里拿出来就昏倒在地上。
多亏在河边钓鱼的德比及时发现了昏倒的瑞克,他给医院打了急救电话,把瑞克送到医院急救。
瑞克经抢救终于苏醒了,当他得知是德比救了他时,他握着德比的手,万分感激地说:“孩子,我该怎么感谢你,如果你需要钱,我可以给你很多钱。
”德比摇摇头说:“如果你能帮助10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瑞克不解地问:“可是你真的什么都不要吗?”德比笑着摇头拒绝了。
瑞克被这个奇特的少年吸引了,他留下了与德比的联系方式,并开车把他送到了学校。
瑞克临走的时候。
德比再次叮嘱:“请一定做lO件力所能及的好事!”瑞克低头望着这个目光灼灼的少年,心头一热,认真地点了点头。
瑞克在这一瞬间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德比让他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此后他认真履行诺言,帮助了10个人。
每次帮助别人,他都觉得心里非常快乐,尤其是当别人对他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时,他觉得自己的生命特别有价值。
他结束了本来还有大半年的假期,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
所有的同事都惊讶地发现瑞克变了,他变得乐观豁达,乐于助人了。
10件好事产生的魔力,改变了瑞克,他的忧郁症就这样奇迹般地好了。
2003年12月1日,是瑞克脱口秀节目重新开播的第一个晚上,精神矍铄的瑞克站在谈播厅中央,对全国千百万观众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前我说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今天我要说说自己的故事……”他含着热泪,用了整整半个小时讲完了10件好事的魔力。
最后他哽咽道:“也许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当我付出爱的时候,那种快乐真是让我热血沸腾。
请你也去帮助lO个人,你的生命将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
” 通过电波,瑞克的节目传遍了德国的千家万户。
人们都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很多人当即给瑞克打去电话,表示他们非常愿意做lO件好事。
还有更多的观众强烈要求把德比请到演播室,他们想认识这位富有爱心的男孩。
2004年1月,德比被请到了演播室。
有现场观众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德比的脸红了,他有些犹豫地咬了咬下唇,然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没人能料到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竟然如此深沉,而很多成年人整天忙碌在名利场,早就忘了自己的母亲。
德比的话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最人性的一部分,很多现场观众都热泪盈眶。
瑞克紧紧抱住了德比瘦弱的身体,说:“你的母亲一定会非常爱你,你一定会找到她的!” 千万母亲的爱 整个德国掀起了一股“做十件好事”热潮,昔日冷漠的人们变得有人情味了,人们都盼望着自己所帮助的那个人正是德比的母亲。
德比的形象与声音出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同时,电视台加紧了对德比母亲的寻找,然而德比的妈妈却迟迟没有出现。
2004年2月,一件更为不幸的事发生在这个善良的少年身上。
德比所在的学校,学生多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有些孩子很小就加入了黑社会。
德比成名后。
就被那些坏孩子盯上了,他们认为成名的德比一定有很多钱。
2004年2月16日夜晚,德比回学校的路上,被一群小流氓围住。
然而他们在德比的身上没有找到钱,恼羞成怒的流氓用匕首将德比刺伤。
德比的腹部以及肝脏被刺破,伤势严重,倒在血泊中,直到两个小时后才被巡逻的警察发现送到医院。
在医院里,昏迷中的德比一直在喃喃呼唤:“妈妈,妈妈……” 电视台24小时直播德比的病情,所有关心德比的人都在祈祷他能苏醒。
德国的几十个大学生来到亚历山大广场,手挽手连成一颗心形,他们大声呼唤:“妈妈。
妈妈!”这呼喊声感动了路人,他们红着眼睛也加入到这颗“心”中,随着人数的增加,这颗心越来越大。
更为动人的是,自德比被刺后两小时内电视台接到几百个女人的电话,纷纷表示她们愿意当德比的妈妈。
丽达是慕尼黑大学的教授,她哽咽着说:“像德比这样的好孩子,做他的妈妈我感到自豪。
”35岁的塔丽娜多次打进电话说:“我从小没有母亲,我也非常渴望有母亲,我非常能理解德比的心情。
”还有一个电话是来自科部仑兹市的名叫朱迪的女人打来的,她的孩子几年前失踪了,一直在寻找孩子的她动情地说:“如果我的孩子像德比那样思念着我,我觉得太幸福了。
我希望我能成为德比的母亲,用一颗母亲的心真诚地爱他!”成千上万的电话涌向电视台,成千上万个母亲表达了她们最诚挚最迫切的心声:让我做德比的妈妈吧! 可是德比只能有一个母亲,电视台只能选择一个人作为德比的母亲去照顾他。
时间紧迫,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一致同意让朱迪做德比的母亲,因为她就住在德比所在的城市,而且口音和德比相同,会更有亲切感。
2004年2月17日早晨,昏迷多时的德比睁开了眼睛,朱迪捧着一束美丽的百合花出现在德比的床边,握着他的小手说:“亲爱的德比,我就是你的母亲。
”德比仿佛看到了太阳一般,他的眼睛突然亮了,他惊讶地说:“你真的是我的母亲吗?”朱迪含着泪用力地点点头,在场所有的人也都朝德比微笑着点头。
两行热泪从德比的眼睛里滚落:“妈妈,我找了你好久啊!请你再也不要离开我,好吗?” 朱迪点点头,哽咽道:“放心吧,妈妈再也不会离开了。
”德比苍白的小脸露出了笑容。
他还想说更多的话,可是已经没有力气。
这是德比在人间停留的最后一天,他的手一直握着朱迪的手,不肯松开,他也不愿闭上眼睛,他要多看一眼母亲,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的眼泪就没有干过。
2004年2月18日凌晨2时,德比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人间,他那只握着母亲的手一直没有松开。
I was impressed by Trevor. Although he's just a seventh grade boy, he reminds me of person's growing up is a lonely process or progress. On most people's mind, they look forward a better life.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they do believe there is a beautiful world and they will have a better and better life, a wonderful marriage, a peaceful circumstance, the best parents. However as they are growing up, things seem to change or they just find the truth that the world is not prefect as they thought, life is not just full of happiness; marriage may not sweet; parents are not strong as we thought; people around you may be indifferent and torture you. I think most people will find that truth.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it's disappointed. But what most people do? I think they just get used to that, that imperfect world, that disappointed world. Moreover, they become an indifferent person that they swear they won't be when they are children. At these time, these people are getting lost, and hopeless. I think Trevor just didn't want to be that kind of person, he didn't want to be hopeless and want to change that condition. And change his loved one, his mother. I admire him. He's trying to rescue himself and his mother and the world because I believe most people are not able to take good care of themselves not even take good care of others they cared.
“可能因为有人害怕,不敢想事情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不完全是一团糟!
对有些人很难,他们有自己的习惯,哪怕是不好的也不愿改变,他们放弃了,这样所有人都失败了!
”——11岁男孩的心语【因此我们不能再浪费有限的生命,选择现在开始改变】
(上)情人节的晚上,待着无事,看了一部关于爱的影片。
这个片子是从一个朋友处知道的,她的网上签名是pay it forward。
我英语不灵光,就虚心求教。
她告诉我说是让爱传出去,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怎么就把爱传出去了,这英语够玄妙的。
后来才知道是一部影片的名字,我的困惑才告结束。
片子的演员都很有名气。
不过我感兴趣的不在这里,而是片子的主题。
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师给一帮初中孩子讲社会学,谈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布置了一个作业:做一件事看能否改变世界。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有个方案比较搞笑,让中国的孩子们一齐起跳,目的是为了落地时引起的震动可以改变地球运行轨道。
这算不算改变世界?
哈哈,当然算。
但我们主人公的方案则很别致,他的方案是每个人帮助另外三个人做一件好事,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然后这三个人再分别传给其他三个人,于是一传三,三传九,依次类推,这样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然后,这个小孩子就开始了他改变世界的行动,先是一个流浪汉,然后是他的老师,最后是他的同学。
不过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行动似乎都失败了,流浪汉没有改变吸毒的行为,他的老师不能原谅这孩子的母亲,用爱将她从酗酒中拯救出来,那个同学呢,当他被几个坏小子欺负的时候,小主人公退缩了,没有挺身而出。
不过还好,影片同时进展着两条线索。
当小主人公垂头丧气之际,一个远在洛杉矶的受爱心传递之益的记者开始了他追本溯源的行动。
爱心的传递或许没有像小主人公预想的路线行进,但爱本身自有渠道闪烁光亮,即使与那黑暗之处相隔遥远,也能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
在影片中,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逆而行,最终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这个孩子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可是,只能说可是了。
正当我以为一切皆大欢喜的时候,因为孩子的老师都被孩子的话打动,终于勇敢地去爱孩子的母亲,激情的亲吻好像昭示着大功告成,但就在此时,喜悦的河流出现了漩涡。
小主人公在他的同学又一次受欺负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出手相助,却不幸被误杀。
这个结局有些让人意外,母亲和老师无比悲哀,但当他们望向窗外,发现也许有些事情足以告慰。
满怀爱意的人群集聚在外面,手捧蜡烛,献上鲜花,而更远处,在无边的夜色中爱的车流向这里涌来,这世界或许真的改变了。
影片情节设计的挺有新意,演员也很有表现力,不过由于这主题太重大了,我虽然看电影爱掉眼泪,不过毕竟过了容易受忽悠的年龄,所以想打动我也不是那么容易。
的确,这个孩子的方案刚一提出,他的同学们就纷纷表示不可行。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因为很显然,如那个老师所说,这个方案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和对此假设的充分信心上。
大人们鼓励但不会认可,连孩子们也都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不予认同。
作为观众,我们也不妨作同样思考,我猜想大多数人恐怕会有和主人公外那些人同样的反应。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点,那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曾说过:possible。
可能性。
我猜想那个孩子就是为这句话打动的。
如果不行动会怎样?
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
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
而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
因此,可能只有孩子才会想如此改变世界吧,换个成人,恐怕会演变成传销。
小主人公曾自以为方案失败了,挫折能引发思考,所以最后在采访他时他才能说出那样成熟的话。
他意识到了爱心传递的困难,他说(大意):1、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失败者(潜台词是谁也不能永远付出而不能有回报);2、许多人都安于现状,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即使现状很糟糕;3、要帮助别人,就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因为许多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老实讲,看到这里我对这个孩子真是很佩服,能说出这些话来,他已经强于许多成人。
尤其是那个老师,作为社会学老师,他应该有愧于自身的角色,当观念与行动不能统一的时候,其语言迹近于欺骗,其内心迹近于伪善,其人格迹近于怯懦。
还好,在影片中,那个老师醒悟了。
而作为观众,恐怕要长久引起警惕。
因为,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影片保持了必要的分寸,这点让我欣赏。
这编剧真是聪明,用孩子的死亡来表达影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不至于虚幻。
最终他表明,爱心传递或许能改变一些事情,但能否改变世界没有答案。
如那个孩子所说,许愿的时候蜡烛已经吹熄了。
众人点起蜡烛的时候,是编导让我们在残酷世界中燃亮的希望,当信念之光真实的闪亮,那么遥未可知的未来或许也就有迹可寻。
(下)我看电影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影片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一个是演员是否能够诠释到位。
如果两者都符合预期,我就觉得这影片不错,倘若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和想象范围,那只好用震撼来形容了。
从这个角度说,象前些日子的大片《无极》就是典型的骗钱的片子,80大洋至今让我耿耿,我总想不通导演混到陈凯歌这份上,怎么可以无耻至此。
若不是人格的问题,那就不得不将之归入到江郎才尽乃至低能的圈子里。
当然也不能过分苛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很难,所以不必要求片子处处精彩,某些东西如果能打动人,那么也可以接受。
譬如某些武打片,情节可能是幼稚的,人物可能是简单的,但只要武打有创意,看了依然是种享受。
那些印度歌舞片也不妨这样来看。
那么《让爱传出去》呢?
我在上篇中说了,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情节也不错,不过我看了之后总有些不踏实,好像哪里不对头。
我只好在内在逻辑上找原因。
看一部作品,观众总会有代入心理,因此小主人公的爱心传递能够打动我们,通过情节的进展,满足自身的心理上的高尚追求。
但有一个问题,影片刻意回避了某些人和某些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传递爱心,因为这世界是糟糕的,有些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
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所以影片中我第一个疑问就产生了,流浪汉的境遇凄惨,这或许容易判断,自己的妈妈酗酒,生活不幸福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老师的境遇,小主人公如何能理解?
他固执地认为老师可以拯救他的母亲,影片也很配合地做出了相应安排,但假如不呢?
假如老师不会爱上孩子的妈妈怎么办?
我们可以说无巧不成书嘛,但这未免脆弱,毕竟片子是按正剧拍的,不是到处是巧合的喜剧,所以我总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老师和孩子妈妈的交往,不无恶意地推想由此可能导致的情节崩溃。
其次,爱心似乎是有选择的。
比如恶人是不能拯救的,象孩子的父亲就是爱心不能关照的人。
当孩子的妈妈说给他一个机会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她错了。
老师声泪俱下地痛斥孩子的母亲,那一刻,我的情感被演员的表演感动到顶点,但怀疑也上升到了顶点。
如果爱心是有甄别的,如果有些人被认为是不能改造的,那么怎么指望爱心传递可以改变世界?
其他具体而微的问题就不必细说了,我只是明白了我的不安所在。
当不把自己代入为施与者,而是接受者的时候,有些东西才能明晰。
别人有什么权力判断我的处境?
有什么权力为我做出安排?
特别是如果当施与者认为我不能被施予爱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认为施与者施与我的是恶?
因此,当一个人以上帝心态要来拯救我的时候,我的反应必然是不寒而栗。
推而广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年的殖民罪恶和现今世界的霸权行径。
殖民者未必个个都是青面獠牙,以攫取财富为乐事,某些霸权国家更是言必称民主自由,然而当标准和权力只掌握在某一方手里的时候,爱心也就变了味道。
因此,我宁肯服膺马克思的客观分析,对爱心一类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个真实世界需要的是更为真实的工具来剖析、理解和改造。
但就个人而言,所谓的爱心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分寸吧。
让爱传出去,其基点似乎更应该是尽自己的本分,不做坏事比去做好事更加重要。
当年我们那么大力提倡学雷锋,但社会风气和人的素质是否有根本改观恐怕不必我多言了。
以为外在的所谓好事可以代替个人的自我反省批判,这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而是把人性善推到了神话的境地,倘如此,我们还何必处心积虑作好事呢?
影片的逻辑矛盾不能使我信服,我若有孩子,会提醒他这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爱是好事,但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所以,要小心。
爱传出去与否还在其次,首先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爱并先爱好自己。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可以让我想这么多,这个情人节,也因此变得有点意义,毕竟提醒孩子的话也可以提醒自己:爱,但要小心。
只是这一点是否关乎爱情,我还不知道。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爱无分年龄、无分性别、无分肤色,不管你是身家丰厚的律师还是露宿街头的瘾君子,人的内心始终流淌着爱的血液,但他们被这个世界善意地对待,这份爱就会受到感召并且被传递出去。
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男主角崔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那发自内心纯真的笑容,他说,“有些人太害怕了,或者认为事情总会改善的,这世界还不算太烂。
习惯原本生活的人不容易改变,就算现状很糟也很难改变,他们还是放弃了,他们一放弃,就大家都是输家”。
诚然崔弗所说,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一件困难的事,这需要勇气去突破。
尽管如此,就算做了努力也不一定让我们看到回报,但是请相信只要怀揣散播爱的种子,不管我们见到与否,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举动而变得更加美好一些。
崔弗曾经以为自己的行善都失败了,但其实只要不放弃一颗爱心,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个世界会温柔地对待每一个有爱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会逐渐消解,世界会建立更多的信任与爱。
而这,正是我从这部电影里面所感受到的美好。
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我愿意踏出第一步,用爱去接纳、帮助需要被爱的人。
我愿意相信,我的一个善举,会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同。
I was impressed by Trevor. Although he's just a seventh grade boy, he reminds me of person's growing up is a lonely process or progress. On most people's mind, they look forward a better life.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they do believe there is a beautiful world and they will have a better and better life, a wonderful marriage, a peaceful circumstance, the best parents. However as they are growing up, things seem to change or they just find the truth that the world is not prefect as they thought, life is not just full of happiness; marriage may not sweet; parents are not strong as we thought; people around you may be indifferent and torture you. I think most people will find that truth.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it's disappointed. But what most people do? I think they just get used to that, that imperfect world, that disappointed world. Moreover, they become an indifferent person that they swear they won't be when they are children. At these time, these people are getting lost, and hopeless. I think Trevor just didn't want to be that kind of person, he didn't want to be hopeless and want to change that condition. And change his loved one, his mother. I admire him. He's trying to rescue himself and his mother and the world because I believe most people are not able to take good care of themselves not even take good care of others they cared.
在youtube网站上看到的把美国的童星Billy唱的one voice和pay it forward合起来,非常搭调有时间可以看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iToPFNmERFk
剧情大纲什么的就不说了,其他影评想必已经都写烂了,我就写点自己的感受感悟吧~首先是老师对那个小男孩传出爱的想法的个人看法:possibility, 可能性。
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
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
而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
To be stupid其实该片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小男孩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下面这段话:“when they give up, everybody kind of loses”.(当他放弃时,每个人都是失败/受伤 者-两败俱伤~)想想你的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他人的经历,多少人(就像那个老师一样)为了面子、虚荣等外界虚无,去欺骗自己,让自己言行不一,让自己内心痛苦却仍旧不敢去改变just a bit of change,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无所谓对错的经历,而我们内心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就,基于自己无所谓对错的经历的价值观不也是无所谓对与错的吗?!
那个老师因为他的父亲没有成功改变,形成了自己的观念——酗酒对孩子家庭的残暴影响。
我们不讨论个例,不讨论还有他没能经历体会过的很多改变的情形。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得出的观念是正确的真理,他也只是因为比那位母亲多经历过一点罢了,每个人都不能经历完美的人生、经历,所以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当别人犯下错误(再次注明下:这里的错误可能要稍微区分区别下,也就是小男孩的父亲和母亲都犯过错误,都酗酒,但是父亲还有暴力,母亲是始终爱着孩子的~我认为这个犯错误类型的区分点不在酗酒与否,而是对某个经历的看法认同,在自己经历尚浅时犯下的’错误’,即使对方伤害过自己内心,即使自己认为这在自己看来是无法原谅的错误,但关键是他从这个经历中真的领悟到了某样东西~我们要勇敢的给对方经历、犯错的机会,不光是对自己的子女,对任何人都一样,子女对父母也一样,因为我们都不能经历完美!
——你做出选择决定的根源是联系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对方如何伤害你等表象!
这是我最想要表面的观点!!!
教室爱母亲,所以给了他一次机会,有了彼此双赢幸福的可能性【possibility】,无论结局如何,至少我做到了,无愧于当初’我‘对他真爱的内心!!!
)时,请给彼此一个改变的机会,别让彼此都成为悔恨的受伤者!
So,让我们从此刻起帮助身边的三个人,一起来尽力改变世界,改变自我把!
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让人不满意,让人失望,那么从今天开始,你要想一个办法,将这个社会中不想要的东西通通去除,把这个世界重新改造一次。
这就是你们这个学期的课外作业,一个可以改造这个世界的作业,不能只是空想,它必须能够付诸实行,并且从你开始执行。
——让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 童星海利的演技很出色,不管是在《阿甘正传》《第六感》还是《让爱传出去》。
暂且不说角色的塑造,光是剧本体现的让爱传出去的主题,就很是温情了。
我觉得,看电影就是看世界善与恶、美与丑交锋,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能得到清醒的认识。
电影带给我们的不是肤浅的哭和笑,我们需要思考,让电影照进现实,让现实变得与我们想象中的影像一样美好。
世界上存在太多的令人无奈的事情,我们仿佛无能为力,但不代表我们就只能漠视这一切,像陌生人微笑或伸出援助的手,不论得失,不计后果,把爱传递出去,相信世界将洒满爱的阳光,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将无处遁形。
爱是看不见的语言 爱是摸不到的感觉 爱是我们小小的心愿 希望你平安快乐永远 爱是仰著头的喜悦 爱是说不出的感谢 爱是每天多付出一点点 双手合十不在乎考验 让爱传出去 它像阳光温暖我和你 不管有多遥远 总有到的那一天 让爱传出去 那前方漫漫人生路 有你的祝福 没有过不去的苦 倘若大千世界中的每个人能向第三个行善——而这三人中的每一位再透过另外三人行善的方式【让爱传出去】,如此一再循环下去,直到世界改变为止,试想这个世界将何其美丽?
最后煽情的痕迹太重了 引起不适感 kevin spacey挺特别的 但是怎么跟纸牌屋一个腔调的赶脚 应该说 他这人怎么就这个腔调 → → 小正太很cute 但是为什么肚子上戳一刀也会死啊╮(╯▽╰)╭好吧剧情需要
【2023 35】我了个大艹啊,什么shit结局……明明前面那么温馨的基调,非要搞这么让人蛋疼的结局吗?
多年过去了,还是喜欢它的生活倡议,正在执行中。。。2000年于美国,第一次看哭的异乡电影
故事的立意是好的,但是拍得一般,虽然是表现日常生活,但是事件和感情的发生都脱离实际和过于刻意。
好莱坞的电影中少有让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最终被刺死的结局。真实,带着现实的残酷。
最后还给人整死了 啥玩意啊 草
想法比较好.可惜被拍烂了.亦或者我看的配音版大大消减了魅力.反正与期望的出入很大.Osment在里面都稍显做作.哎.虽然最后仍被煽情的泪光点点
一流构思,二流演员,三流编剧和导演。(P.S.当年看《人工智能》的时候就觉得小海利前途无量,哪知道他最后会因为“长残”断了戏路。)
艾琳很爱她的儿子,所以才能养育出这样善良聪明的孩子。艾琳的确很厉害很勇敢。我看到一些教育人的知识也经常会想,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是不是就会改变环境。是的,如果不用传销的方式骗人,而是传达爱,会怎样呢。感谢电影帮我们实现了。
多么懂事的小朋友
挺简单温暖的美式励志片。结尾比较狗血。
要不是那个恶俗的结尾,本来会更好的。。。。
伤害他,什么都不需要做,不爱他就够了。
救命这结局orz把一个好题材拍的如此烂俗
Haley小时候可爱得让人发狂~~~
刻意营造的乌托邦,让剧情走向莫名其妙的结局。可能遗憾更能让大家记住,但我相信美好的现实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因为时间会冲淡一切,只有至亲的人才会记得,同样糟糕的也是。但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好电视机里的一席话——多关心身边的人,可能在连他们自己都并没有察觉的地方,你轻轻的一个举动,就可以改善他的一生。
居然插一刀就死了OAO 小孩儿真是演啥是啥啊。。结尾没忍住泪目了Q Q
若是能说一句话,我只能说:跟原著小说相比,太烂了!改动太大,反而没有了小说原有的味道。
6.8/10很好的题材,拍的很平庸,浪费了一众好演员
下木先森的脸虽然长了刀疤 但也是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