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芭比》出来,在门口看到一群穿粉色衣服的女孩推着一个坐着轮椅穿着粉色衣服脚上打着石膏的女孩来看,在电影院的宣传屏前合影留念。
这样的画面让人更相信《芭比》的特别。
这部电影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戏内的芭比世界,戏外影院内的粉色海洋,构成了一个真实世界之外的新空间。
电影内“芭比乐园”的设定,很明显,即是消费主义之下女性平等的一种幻象。
这构成了电影的切入口——“芭比”作为商品本身,被男性把持的商业体系打造成一种“女性乌托邦”,在这里,每天都是Girls‘ Night,女性可以成为一切,可以包容一切,但这终究是虚幻的。
《芭比》是一部新世代电影,它的观影体验很像脱口秀现场,在那些女性主义台词与吐槽男性桥段出现时,影院内不时鼓掌、欢呼、爆笑。
当这些社交媒体式的女性主义表述被真实地搬上大银幕、成为商业卖座大片时,是否也有可能改变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呢?
于是《芭比》用芭比乐园的设定告诉你,这种想法就像如今在戏外制造出的粉色海洋一样,是虚幻的。
在电影构造出来的世界里,我们短暂地相信了女性可以改变社会既定的价值体系,但在粉色海洋之外的一切又在印证电影的提醒——在这个时代,我们在消费主义制造的泡泡里,全然自由,你可以买到一切,但从这泡沫中出走后则是另一番景象。
不要被乌托邦式的幻象所迷惑,女性乃至一切弱势群体,要想在真实的世界里改变什么,依然困难重重。
正是这种既推进议题又警惕幻象的设定,才让《芭比》如此特别。
它没有在贩卖什么女性主义爽文式的东西,反而告诉你,一切刚刚开始,我们要从头梳理自己的存在——我们究竟是一个玩具、一个符号,还是一个器官?
这是芭比在走出了芭比乐园之后才开始探索的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芭比》是一部极度温和的电影——它尚未探讨到关于女性乃至弱势群体表面之下的深层需求。
然而它哪怕只是浅浅揭开了平等的幻象,以喜剧的形式展现了真实世界里显而易见的不公,就已经成为了一部“划时代之作”,引得那么多人被戳中痛点后疯狂反扑,这本身也很值得玩味——到底谁才是活在温室里的那一个?
为什么会连这么一点点温和的反抗都接受不了?
是不是女性和弱势群体在消费主义制造的幻象里才能找到乌托邦,而有一些人却天然地生活在这样的乌托邦里?
拜托,我们只是在被凝视的每一刻里反向凝视了一下父权而已。
《芭比》以这样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融化在Billie Eilish在电影中献唱的《What Was I Made For?》里。
在影院里听到她开口的第一句,眼泪就掉了下来。
“I don't know how to feel/But I wanna try/I don't know how to feel/But someday I might”,关于存在的问题从来没有答案,甚至不知应作如何感受,但至少可以去尝试,或许有一天会有所不同。
就像片中芭比对路人老奶奶的赞美一样,或许我们也身处迷惘之中,一些小小的举动也许带不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至少能达成一些令人安慰的瞬间。
而世界的改变或许也会从这些瞬间里生长出来。
真实的世界难以撼动,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悲观和清醒中怀抱着善意往前走。
它至少已经成功地把粉色变成了一种有抗争力的颜色。
看完芭比首映,内心激动久久不能平息,决定写出我人生第一个长评。
以下可能会有少许剧透。
看芭比前我最担心的是其中女权观念的表达,很怕又是一个自由派的电影,like律政俏佳人2023年版。
律政俏佳人当然有它的意义,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其中的观念只适合20年前,在2023年的当下,女权思想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葛导不愧是葛导,是拍出伯德小姐和小妇人的葛导,完全没有让我失望。
在芭比进入现实世界,以为女性都会感谢她改变了女性处境的时候,女孩Sasha就指出芭比的完美形象和带来的赞美泛滥的消费主义起码让女权运动倒退了50年!
电影里各种关于顺直男mansplain的笑话不再多说,我全场哈哈大笑无数次,Gloria唤醒芭比那段台词,虽然讲得很直白浅显,但容易传播。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两个情节。
一个是被父权制洗脑后的芭比们,无论是总统、物理学家还是诺贝尔获得者,全部都“自愿”变成了为Ken递啤酒的家庭主妇,并“喜欢”上不做选择的感觉。
我太喜欢这个设计了,完美解释了我们一直在说的,为什么“主体作为个体越是坚持自我决定,结构就越能被免责”。
最近井川里予事件又出现了很多自由言论,虽然我认为这件事本质和穿衣自由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她在客体化自己,但所有的自由言论不外乎都唯心地忽略了结构不公的客观存在。
第二个设计是用Ken来诠释“女性是一种处境”。
同样的,开始我很害怕是想借Ken这个角色去表达诸如“男性也可以脆弱”之类的“男女平等”概念,当然我觉得里面也还是有点这个意思,但这并不是重点。
(补充:美泰的那个实习生有一句台词大概是说(在一群高管中间)他没有任何权力,是不是代表他是女人。
而就是这样一个“底层”男性,在最开始对待Gloria的态度也是非常轻浮不礼貌的。
)在Ken闹完革命后(你看只有闹了革命,不对等的权力双方才有了“平等”对话的机会),Ken终于明白“Ken is me”,开始在芭比世界争取自己的权益,向总统表达想要进参议院的想法。
正当我以为总统会同意时候,总统拒绝了,并表示Ken会在芭比世界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像现实世界中的女性一样,多么绝妙的反讽!
(而且总统给Ken下级巡回法庭的职位时,Ken表示只要能穿袍子就行,完全就是现实社会消费主义带给女性虚假女权的体现,又和开头Sasha的批判互文了!
)最后的最后,芭比想要成为人类,希望芭比之母同意,而芭比之母告诉她,她不是物品,她不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只要自己愿意,她就可以成为人类。
(除了存在主义的解读外,我看到的是芭比/女性摆脱了物品属性,成为了真正的人。
于是,不完美的芭比脱掉高跟鞋,穿着舒适大方的服装,不再服美役,给自己预约了一个妇科医生。
————————二刷归来,我依然认为本片并非像大多数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的自由主义女权,尽管前面确实有一些剧情没有规避掉对美的强调, 但还是有非常多的反自由观念的设定。
一是结局,在芭比世界依然保留了芭比掌权,而非虚假的男女平等。
二是芭比本身,我觉得芭比原有的形象是代表自由主义女权的,但是电影一开头就借Sasha之口吐槽了。
最后的芭比不仅脱掉了美役(芭比世界也接纳了代表不美的weird barbie),还脱掉了性缘。
从开始和Ken的"girlfriend and boyfriend"关系到最后变回"i am not in love"。
预约妇科医生在我来看,是以一个真正的女性身份去了解自己,女性即我,我即女性。
不完美的芭比是指女性指芭比也是指电影,就像电影里说的总是要试试,就算做不到perfect,但可以做到better。
这部电影传达的观念或许不能做到像6b4t那样先锋,毕竟电影是商品,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芭比如果能以最直接了当正面的方式让更多人觉醒了,即使她不完美也足够伟大了。
在观看《芭比》之前,我建议你在入场前闭上眼睛来默想这几个问题:提到女性,你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
你脑中的女性出现在哪些场景中?
在做什么?
如果你是女性,你从小被怎样教导作为一个女性应有的品质和规范?
你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成为怎样的人?
你做到了吗?为什么?
如果选出三个关键词评价自己,你最先浮现出的三个词是什么?
你对自己的评价高吗?
你认为自己和男性所获得的一样多吗?
好了,现在请睁开眼睛,推开放映室的大门,我们一起来走进芭比的世界。
你出生在真实的人类世界,而芭比出生在芭比乐园。
在芭比乐园中,女性掌握着一切,从最体面的工作,到最高薪的待遇,都是属于女性的,这里的每栋豪宅每辆跑车每件物品都写着女性的名字,女性有自由,有权力,被尊重,掌握着从抽象到具体一切的资源,而男性,虽然他们有名字,但他们只能以“芭比男友”这样的角色存在于社会中,成为女性很多物品中的一个点缀,一个装饰,他们不被允许工作,不被允许拥有资产,他们被教导其使命就是照顾女人,伺候女人,揣摩女人,顺从女人,让女人开心。
女性不用承担无偿劳动,不用带孩子,只要出门社交,工作,每晚都可以开姐妹party,姐妹如手足,男人如衣服。
听起来非常荒谬是不是?
但只要把上面这段话中的男女性别翻转,一切都变的十分合理了,正如金斯伯格说:“当我成为大法官之后,有时会被问:最高法院有多少女性大法官才算公平呢?
我回答“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满员即为9),人们震惊了。
但从前,九位大法官一直全是男性,却没有任何人质疑。
”男性曾占有这个世界达几千年之久,如果论真正的公平,那么世界的权力也应该交到女性手中几千年才算公平,但女性并未如此要求,也从未成真,金斯伯格仅仅是说出这句假设“9位大法官都应该是女性才算公平”,就已经足以让人感到震惊,体会一下这种震惊感背后的东西吧,这个东西就叫做“厌女”。
所以,什么是厌女呢?
简单来说,就是有些事情,特别是那些好事情,人们心里有个声音在说,男人可以做,女人做不得。
领导是一件好事,于是领导大多是男人担任,偶尔出现的“女领导”总有一种心照不宣的贬义,“我有个女领导”这句话,经常一被说出,别人就会略带同情意味深长的看着你,他甚至从未认识过这位领导,但只因为她是“女”的,她已经被默认为是讨厌的。
正如电影中萨沙所说:“这个世界上,男人恨女人,女人也恨女人。
”厌女感深深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中,因此女性总是不自觉的就带着强烈的不配得感,你也许以为你是谁?
你会相信什么?
你会以怎样的信念去行动?
去塑造你的人生?
你以为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决定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心理咨询中,会经常强调一件事“觉察你的模式”,什么是你的模式,那就是你遇到某件事,自然冒出的想法和感觉,自然的行为和反映方式,你以为那只是抽象的理念吗?
不,那其实已经改变你的身体,改变了你大脑神经通路的链接方式,也就是说,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会被反复激活,大脑就学会这样的激活模式并在以后反复出现。
在《身体从未忘记》中,范德考克曾谈到过经历和教育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因此决定我们的勇气,思考和反应方式的,一个从幼时经常被剥夺,被贬低,被惊吓,感到不被承认不被需要的人,大脑会更特别擅长感知恐惧和抛弃;而一个从小被鼓励,被爱,感觉到安全的人,大脑就会特别擅长探索与合作。
因此,女性并非生而为“女性”,我们的大脑在出生时一片混沌,关键都在于后天的训练,一个婴儿如何知道自己是女性,而作为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其实都是别人在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为中,潜移默化中教给我们,印刻在我们的大脑中的,所以当我们从小就被一再被否定,认为不如男性的时候,我们也学会了自我审查,自我怀疑,自我限制,厌女的脑回路也自然形成了,所以男人厌女,女人也厌女。
只有觉察,才能改变,正如上野千鹤子曾在《厌女》一书中写到:“女性主义者就是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并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厌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雌竞,雌竞其实是很反常的,我们若是去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并不存在雌竞这回事,向来都是雄性才需要竞争,只有雄性才需要想尽办法让自己更漂亮,让自己展现出美丽和力量,要去琢磨如何吸引异性,能给异性提供什么物质,如何打败其它异性去争取雌性的交配权……举个例子,和人类比较相似的,狼也是单偶制哺乳动物,你见过任何母狼去为公狼打扮或打架吗?
任何母狼会去琢磨公狼喜欢怎样的自己,然后拼命去做什么来讨好公狼吗?
从来没有,她只需要做好自己,悠闲的活着就好了,因为雌性自带生育资源,本来就应该是被争夺的对象。
但男权统治的世界里,男性把竞争的焦虑投射给了女性,让女性认为如果你不能被爱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好,你不够顺从,你不够美丽,你不够周到,正如张爱玲所说:“男人好看是彩蛋,而女人是本分”。
于是女性陷入焦虑,不断的用这些标准衡量自己,一旦达不到就会怀疑并自我攻击,但最终这些反常的雌竞之卷只是一场被设计的游戏,男性把标准不断提高,就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伴侣,而男性自己从来不用担心这些。
于是男人可以把重点聚焦在如何让自己变的更强大,而雌竞的方式却是没完没了的琢磨如何去讨男人喜欢,怎么改造自己,好把自己变的比别的女人更迎合男人的标准。
剧中格洛丽亚那一段演讲戳破了女性的在这些严苛标准的雌竞中无所适从的矛盾与痛苦:你要漂亮,但又不能漂亮到被同性讨厌;你要有钱,但又不能伸手要钱;你要做个好妈妈,又不能总把孩子挂在嘴上;你要事业有成,同时还要把身边所有人照顾的无微不至……不能失败,不能害怕,不能老不能丑,一切都是矛盾的令人抑郁的,但还要保持正能量。
芭比其实一贯并不是作为女性主义的形象出现的,曾经她几乎是傻白甜的代言人,她活在一个艳粉色的塑料世界里,身材容貌永远完美,不会老也不会丑,因此当她在人类世界中第一次见到萨沙的时候,萨沙对她进行了一通讽刺,萨沙的观点基本道出了近年来芭比娃娃逐渐式微的原因,但萨沙的抨击主要来之于刻板印象。
但这部电影,它的设定就巧妙在,它一举扭转了人们对芭比的刻板印象,从她的内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芭比。
芭比其实是天生的纯粹女权,她的纯粹体现在她的思想中从未沾染过任何父权世界的教导,因此她有着天然的高自尊,绝对的高自信,她知道真正被尊重是怎样的,因此人类社会任何的性别歧视,在她看来都极其令人不适且不安,就像一条鱼,如果一直生活在污水中,不会觉得这是污水,也不会明白这污水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腐蚀,但一条鱼若从清澈湖水中一下被扔进污水,它就会非常难受,从身体到精神都会被触发强烈的警报。
于是芭比带着母女俩飞快的逃回了芭比乐园,但她没想到这里也一样被污染了,肯带回了男权世界的洗脑包,把芭比乐园从精神到物质都搅了个底朝天,但作为观众,最戳人的是,芭比的痛苦我竟不能感同身受!
当我看着男人们享受着女人的照顾与崇拜,男人把屋子冠名占为己有,我只有莫名的熟悉感,这不就是我一直生活的世界吗?
我们早就对这一切习惯并且觉得天经地义,都不觉得有任何不正常,又何谈痛苦和反抗呢?
但芭比不可能习惯,对她来说,这就是侵略是抢劫,她没有与生俱来的厌女症和奴性,她知道这就是犯罪,必须反抗,但她悲哀的发现,相比于男人们的团结,共同为男性群体争取利益不同,女人们根本不团结,她们被洗脑到已经忘记了自己应该是谁,或可以是谁,她们心甘情愿的围绕着男人献媚,觉得芭比不识时务。
这足以令人绝望和抑郁,芭比面朝下倒在草坪上,从此一蹶不振。
失去的天堂要如何找回?
道阻且长。
于是芭比们策划了一场战争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世界,看这段时我想到一个问题,男性真的会支持女权吗?
我相信会有很多男性是真心支持女权的,但大多数男人只是出于对女权的误解而支持,他们想象中的女权是女性要自己工作,自己付钱,自己扛煤气罐,不再要男人的钱,不再让男人付账单,也不再需要男人修灯泡,他们想象中的女权是“女人将承担更多付出更多”的女超人,女人仍然会生孩子,仍然会做家务,仍然会伺候好男人的一切,但在这之外,女权主义者还会给他们更多自由,干更多活,出更多钱,但不会要求更多。
这些男性是天真的,因为所谓权力,从来就是占有者伤害非占有者的游戏,女性要的可不只是承担更多,而是得到更多,当男人明白女性真的想要权力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支持女权,于是将其视作你死我活的战争。
因为权力从来都是稀有资源,此消则彼长,就像当芭比们夺回豪宅,夺回统治权之后,肯们注定就会失去这些。
也许,这才是“女性主义者”生来就被污名化的原因,这背后的声音其实就是来自男权文化中的那一句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厌女之声:“你不配!
”“你不值得!
”,就让我们一起像电影中的芭比们那样坚定的喊回去吧!
“我配!
”“我值得!
本来以为形式有多新颖,内容有多深刻呢。
看完只剩下无语和疑惑。
浏览多篇评价甚高的影评,无非就是影片把女权主义刻画得多么细致完美,我更觉匪夷所思。
如果说影片一开始所展现的芭比世界的幼态仍然情有可原,那么后面的现实世界的人物以及剧情的可笑无聊便实在让我大跌眼镜。
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对父权社会的描述只停留在调戏和忽视女性层面,对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的呈现也只是喊口号式的讲述生活压力而未触及任何本质,中间的母亲演讲那段真把我看懵逼了,3202年的电影了还会有这么低级的主题表达吗?
并且这些压力放之男性也可以编出类似的一大段话来。
正如在barbieland母系社会中也可以忽视男性。
最让我费解的是我以为影片要表达更高一层次的辩证的性别关系的时候,一个倒退还是变成了女性以蠢到家的方式夺权,以自己的美貌和弱小吸引男性然后换妻游戏?
excuse me???
难道不能像肯给Barbie洗脑一样又把肯们给洗回去吗???
编剧完全为了搞笑效果增加的这些桥段和所谓高潮,却又是刻板印象和女权低幼化的完美呈现。
这和某些吵完架的女人只会通过让男人同情自己的方式建立“优越感”有什么区别???
全片女性的真正力量在哪里?
如此严肃深刻的议题,却被编剧和导演没长全的脑子弄成这样可笑的闹剧,何尝不是一种可悲。
影片中人类的母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清不楚,矛盾和和解都莫名其妙。
其中所包含的认识自我的议题又更成为了电影的巨大失败。
另外还有影片的开头砸碎婴儿娃娃的场景更是离大谱,我看几乎没有评论提到。
这难道就是女权们引以为傲所谓“摆脱生育的束缚”?
可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摆脱束缚,更是抛弃了女性本身的力量。
这根本不是多么有力的反抗,这简直是女权自己对女性本身的否定。
就像青春期的迷茫,既想要成为大人,独立、有话语权,于是否定自己;又不想脱离小孩所享受的受照顾的权利,撒娇耍赖的权利,于是否定大人的冷漠、独裁——陷入一种自我矛盾的境地。
我想这也是当今某些所谓女权所处的困境。
在我看来,摔婴儿娃娃这样的莫名其妙的隐喻只表达了不尊重生命的态度,令人不适。
如果将这部电影当成单纯喜剧剧情片来看,里面的人物塑造除了肯没几户没有人是丰满的,剧情的衔接和情感的表达又全是支离破碎和尴尬的,只能算作五六岁儿童水平;如果将这部电影当成女权主义电影来看,又简直像父权的一颗糖衣炮弹,给女权几颗糖吃哄着说你看我们男性多么弱智啊,你们快来统治我们吧。
实则是对真正的女权的矮化和蔑视。
观影过程中几乎没有人笑,那不是因为芭比主题太严肃,而是因为尴尬到简直要抠脚。
坐我旁边的一位大概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看得很认真,但她唯一哭的地方也是为了肯。
总之不管是怎么看,这部电影都是隔靴搔痒,一团乱麻。
说到底,还是资本要通过女权议题来去掉芭比的争议,完成IP的蜕变从而重新诱骗广大女性为芭比消费。
像极了影片中的董事会,芭比这部影片本身也不关心女权,而只关心芭比能通过女性给他们带来多少利益。
而电影院里大多数女性观众,只是又享受了一场毫无营养的虚假的意淫。
被资本割韭菜,却还感谢资本给自己提供了多好多好的产品。
如果这样一部低水平电影受到所谓的女权主义者的追捧,我只能为现如今女权的低幼化感到悲哀。
如果这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还要以不尊重女性、xx破防了为由攻击那些评分低的人,那我更感觉如今的女权永远不可能进步战胜男权甚至只能永远活在男权通过矮化自己粉饰的太平里。
影片给我的惊喜仅仅在于把人类也带到了barbieland,ken们共同跳舞的幽默设计,和最后创始人露丝的出现。
唉。
最后还是诚惶诚恐地引用一下豆友们的见解:
看了一圈,目前好像没有在影评中聚焦艾伦的,我便自大的认为我有必要为这位在影片中引起我最大共鸣的“概念”说上几句。
首先,注意我对艾伦的定义——概念。
事实上,我认为——我们需要承认《芭比》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芭比》本质上就是对一大堆的概念、主张、观点的堆砌,与其称之为类型片或作家作品,我反倒觉得芭比更像是一部“格言集”。
它统领故事的线索是如此随意且粗糙,虽然这有可能是为了迎合乌托邦话题的语境,但这并不能为它造成的观感上的不足辩护,真的就如制片人自己吐槽的那样——“充满塑料感”。
说了这么多坏话,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芭比》。
相反的,正如我给它的评分,正是葛导这种甘于发声的勇气——即便她说的有些拙劣——让我深深感动,这在压抑的政治舆论风气重视极为少见的,她真诚且不为自己贴标签,她毒辣刻薄而不失理智,她没有炫耀自己的立场,这部分点到为止。
好了,扯得有点远,我们说回艾伦。
作为影片中一个极小的元素,为什么他能引起我的共鸣呢?
我想,正是因为他“极小”,或者说他可有可无,引起了我的共鸣。
最开始,我们对这个角色产生印象应该是出于同情,伪善的同情。
每个观众都应该承认,我们对艾伦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他的弱小和离群,而他纯真的表情和憨厚的长相正好吻合他的身份(可有可无的游离于主题语境之外的人),也同样会引发观众“瞧,我关注了这个弱小的人,这证明了我的博爱或是视角的多元”的自我满足。
但是,我们不会止步于伪善的同情,因为艾伦的作用绝不是单纯的示弱者。
他代表了一种群体,是一个广泛的符号,即“被迫收回立场的中立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不站队的人或强行被某种观念或力量胁迫的人,才是最常见的。
不是所有人都像芭比一样充满表达欲和求知欲,我们大多数人应该像是艾伦那样,不过是“想逃出芭比王国”,“想逃出kendom”,想活得快乐一点。
但,不幸的是,你没有话语权,你是nobody,所以你被卷入政变,甚至看似满足地分享了胜利果实。
注意,正如我说的“被迫收回”,这意味着艾伦并不是彻底的随波逐流,他有欲望,有目的,有弗洛姆所谓“权威主义人格”,所以他加入了政变,但他不知道这实际上并不能为他换回话语权。
正如在最后的话疗阶段,他试图插嘴,却失败了。
同样,艾伦有表达欲,他在格洛莉亚危险时挺身而出,但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逃出这里。
他有立场,只不过在集体意识面前微不足道。
所以,葛导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她设计了艾伦,无意中将观众的视角代入到艾伦身上,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艾伦?
我们看着这个故事发展下去,无法左右,看似参与,一会在male阵营,一会在另一边。
但是仔细想来,如果少了艾伦,少了我,故事的发展不会被一丝丝改变。
然而,葛导在这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步,即——“艾伦没有复制”。
艾伦是唯一的,在芭比岛上没有复制的,这意味着他并不是产品,他是自由的,并不受左右于他人。
但是,他选择了集体意识。
为什么?
因为他希望归属感,这种自由让他孤独,让他离群,他希望自己有复制,无论是像肯,还是像芭比,无论立场在何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压倒性的权利,我产生了服从的欲望,何其讽刺。
在笼中的芭比试图挣脱出去,而本不在笼中的艾伦却挤了回来。
据传2009 年芭比娃娃的母公司与环球影业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Laurence Mark制片;2014年另一部索尼开始开发芭比项目,由《欲望都市》编剧Jenny Bicks创作剧本,而后由《朱诺》编剧Diablo Cody rewrite剧本;2016年Amy Schumer被宣布出演芭比,其妹妹\创作伙伴Kim Caramele参与了项目,剧本被兜售为——“a fish-out-of-water tale about a doll who gets expelled from Barbieland for not being perfect enough.” (一个因不够完美而被芭比世界放逐的故事),4个月后Amy Schumer放弃角色,当时说辞是档期,去年解释说她希望Barbie是“a driven inventor”,但公司要求“ Barbie’s invention be “high heels made of jello,”因为不认为公司会按她的想法来拍而退出了;2017索尼聘请了《瞒天过海:美人计》编剧Olivia Milch和导演Alethea Jones成功说服了安妮海瑟薇加入,但2018年索尼版权期限到了,版权回到了芭比母公司,随后安妮海瑟薇版项目解散;2018年传出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取代海瑟薇的消息,也有《神奇女侠》导演加入的传言;2019年格雷塔Greta Gerwig让项目顺利完成,她和Noah Baumbach7月正式签约为编剧,也确认了格雷塔是导演,罗比说人们肯定会想‘I know what that movie is going to be,’ and then they hear that Greta Gerwig is writing and directing it, and they’re like, ‘Oh, well, maybe I don’t…’”——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Barbie Movie | Vanity Fair---留意到的翻译异议——叫总统芭比的时候,有一处翻译的是总统夫人...然而总统夫人是First Lady也就是总统妻子,看到另一处总统芭比被翻译成总统女士,同一个角色的称呼连统一都没做到是另一个问题。
有一处类似it's difficult to be a woman, 似乎被翻译成做好女人很难,两者意味非常不同;个人最严重的是一开始芭比公司圆桌会议的展示,油腻CEO发表了一段所谓“女性友好”的言论,用到了一个词——woman's agency. 然而翻译写的是女性组织,其实这里agency应该不是组织的那个词意,而是the capacity, condition, or state of acting or of exerting power.一般心理学\哲学翻译成能动性(也有翻译成主体性)。
这个翻译如果错了很要命,(同时咨询了看过的外国人 他也认为台词此处是心理学这个agency而不是机构、组织)因为对心理学有些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个词对这个影片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认为是题眼——芭比和肯结尾落点都是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me being me,不拘泥于性别和社会框架,认可和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体性,后面很多情节都是对这个词的call back. 记得还有1、2处欠妥的翻译没记住了,上述也不百分百确定翻译,毕竟只是快速阅读的字幕,英语也是耳朵里一晃过去了,等英语剧本出来了再研究一下。
这样的素材其实非常难写,再一次证明了idea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idea是如何被落实的。
(虽然我觉得Diablo Cody的版本应该也会很有意思)附导演在一个采访中希望观众的感受是——“euphoric and collective catharsis” (看到有很多观众看得又开心又流泪,甚至走出影院“越想越哭”,我想导演的期待已经达成,和观众的共感、联结和沟通也已经完成)在好莱坞,从2009到今年《芭比》这样的片子终于上映了,Diablo Cody谈到为什么项目当时没成—— "When I was first hired for this, I don't think the culture had not embraced the femme or the bimbo as valid feminist archetypes yet. If you look up 'Barbie' on TikTok you'll find this wonderful subculture that celebrates the feminine, but in 2014, taking this skinny blonde white doll and making her into a heroine was a tall order."It's the right time for Barbie NOW.而这边连讲家暴、性侵的片子都会被批判说是“挑动性别对立”、刻意拿“极端”事例抹黑男性、负能量、创作者吃性别红利等等。
此片适合和《前程似锦的女孩》搭配观看,而芭比主演也是《前程似锦的女孩》制片人,同样粉色元素,完全两级风格\表达的电影,认为芭比太温和太虚浮的观众可以去看那部,我认为是当代女性主义noir黑色电影。
(芭比是命题作文&商业电影,不必太苛责,毕竟他们的目的是更多受众、更广接受度)问,什么时候能迎来我们的Barbie?
(本片梗多到离谱,记录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
一刷可能会有记错的地方,欢迎指正。
有看漏的也欢迎补充)开头致敬太空漫游2001,一群萌妹一开始只能玩baby公仔,然后芭比出现,萌妹们觉醒,怒砸手中baby:我们要玩成人玩具!
(不是这个时候的旁白:刚开始大家都很爱玩照顾婴儿的游戏(喂奶、做饭、烫衣服等等),但后来情况就改变了。
就像所有妈妈一样。
(笑芭比世界也有一个怀孕芭比,但是已经被停产了,因为一个芭比能怀孕实在太古怪了。
后面美泰老总看到怀孕芭比还一副看到怪物的反应,说她不是早停产了吗(呵呵芭比和肯来到现实世界,受到了所有路人的注目礼。
肯很享受大家的注目说他们都很喜欢我,芭比说真的吗我只觉得这些目光非常令人不快甚至有点攻击性。
不出所料芭比跟路人搭话马上受到性骚扰,然后芭比说我没有vagina,还踢爆肯没有鸡鸡(肯——!
后来芭比被路人男拍屁股,转头就是一拳把人干了,然后两人双双进局子,在局子里还被jc言语骚扰。
两人出来以后去换了一身没那么裸露的衣服,但因为没有钱付又被送进了局子,这次还是那个jc,说这身衣服更保守反而更刺激了因为增加了想象空间(呵呵透过现实世界美泰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玻璃,可以看到对面就是华纳兄弟的办公大楼。
现实世界里妈妈开的车倒后镜上有一行字“实际距离比看起来的近”。
肯在芭比世界只会沙滩站街,去了现实世界以后发现男人占据了一切重要的工作岗位,想去找工作但发现自己什么学历技能都没有,于是跑回芭比世界,因为回去用父权制给芭比世界洗脑以后,他即使什么都不会但只要是个男的,就可以统治世界。
肯醒悟父权制是个好东西的时候,大量克林顿史泰龙出没(笑肯在芭比世界大搞父权统治反过来也影响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肯人偶大卖,华纳马上就要出肯个人电影即使还没有任何完整计划(华纳你母女组担心无法逃出芭比世界的时候,alan说逃出去很容易,已经有很多alan逃出去还在外面组人气男团,还暗示贾老板也是个alan。
而此时肯们正在给芭比世界门口建墙,进行一些川普行为。
肯很喜欢马,肯世界全是马元素,所有的肯打完群架回来也要虚空骑马回来(个人觉得马跟车本质上是一样的芭比世界原来只有女性美人鱼,肯世界连美人鱼也变性了。
赵喜娜!
是你!
怪人芭比的住所收留了很多被抛弃的芭比和肯,有一个肯是sugardaddy肯(全场爆笑),然后马上解释说自己只是养了一只狗叫suger,然后自己是狗爸才叫sugerdaddy。
芭比陷入自我怀疑emo中:我一点也不漂亮一点也不出色。
然后凭空突然响起一个画外音:“制片人建议:如果想让这句台词令人信服建议换个人演芭比”。
考虑到制片人其实就是罗比本人就更好笑了。
作家芭比恢复清醒后,说自己仿佛做了一个噩梦被逼着看完了正义联盟扎克施耐德导演剪辑版!
(整个影院里笑炸了华纳你好意思芭比们引开肯们注意力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假装不懂电脑一个肯就会被引诱过来教教你做PPT,假装没看过教父一个肯就会被引诱过来教教你电影艺术,假装不懂金融一个肯就会被引诱过来教教你国债基金CD,假装运动不好一大堆肯就会被引诱过来教教你打高尔夫网球排球等等等等,可算是拿捏住mansplain了。
推翻肯统治行动的高潮是最后所有肯一起海边火堆弹吉他唱歌泡妞,然后为了抢女人打群架,太典了真是笑死。
芭比世界恢复秩序以后,一个肯向总统芭比提出希望肯们能有更多工作机会不再只是肯,总统说好的,肯继续说那我想当最高法院法官,总统芭比说那不行你只能去下议院。
最后总统芭比还很慷慨地说,我要让这个世界变成更美好的世界,让所有肯能获得跟现实世界中女性一样多的工作机会!
(笑死
真的不要对西方自由人抱有期待🫤 看的整个人很烦躁,不管是电影里的女女男男还是影院屏幕下坐的发出声音的女女男男都让我觉得无比烦躁,这些烦躁伴随着电影里芭比化妆以后说:“我觉得自己看起来像个女人了”这句台词达到顶峰,我终于忍不住发出反胃的干呕声(没有打扰到别人的情况下)…不是喊几句反对父权制的口号就能真的反抗父权制了,只会让男人像电影里的肯一样愈发明了:哦,原来我们现在的世界依然是男人主导,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我们男人在转哦。
然后就拥有更多莫名其妙的自信了。
如果不是这个电影的名字叫芭比,真的会让人以为肯才是这部电影的大主角呢,因为显然他的性格比芭比更立体,从芭比的不起眼追随者到意识到现实世界的父权制属性后的态度大转变再到把芭比乐园打造成男人主导的世界再到最终摆脱所谓存在主义找到真正的自我,这么完整的个人成长转变路径,反观芭比前面是个花瓶玩偶,后面是个花瓶真人,唯一不同就是把高跟鞋换成了拖鞋,醒了但没完全醒,提出问题了,但没触及根本。
电影里出现“美”、“漂亮”、“丑八怪”等等带有凝视性质的台词频率实在是太高了,让人不适,欧美自由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要美,要多样的美,要为了自己而美,但是她们从来没有想过人根本不需要美这样的属性,从来没有想过可以从这个框架走出去呢。
还有里面女的阻止男人修宪的方法是让男人为了女人打起来,真的好让人啼笑皆非哦,和那些把男人发起的战争导致亡国之类的怪罪到女人身上真的如出一辙,上赶着主动认领了。
最高光的地方大概是:肯意识到现实世界是父权制以后自信满满的走进一家公司说:给我一个领导的职位。
对面男人说:你没有工商硕士学位也不是phd。
肯说:我是男人。
对面说:事实上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劣势了。
肯说:你们没有很好的贯彻父权制。
对面说:我们在很好的贯彻,只是我们让它更隐蔽了。
很写实,他们真的让它更隐蔽了,不然怎么那么多自由人呢。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在对父权制撒娇嗔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人会因为你撒个娇就把权利让给你。
为什么发明芭比?
我们没有一个人长得像芭比。
在电影中提到多次的洛杉矶世纪城看完电影《芭比》,这是电影里提出的问题。
一看导演是格蕾塔·葛维格,就知道《芭比》不是马里奥拯救公主那样的动画大电影,而肯定是女性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
故事开头,在芭比乐园无忧无虑的芭比有一天突然想到了生死问题,于是和其他芭比们告别,去真实世界追寻真相。
真实世界里糟糕极了——女性要瘦,但不能太瘦,要说“健康”;要好看,但不能太好看,因为会威胁到其他女性而危及自己的姐妹角色;要工作努力,又要兼顾家庭,要有领导力,但不能太咄咄逼人……而芭比正是制造出来象征完美的女性形象。
即使她们被赋予了各种身份,作家、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她们仍然一个个丰臀细腰,柔若å无骨,是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形象,用时髦的话说,叫做“男凝”。
这是电影的第一层含义:我们没有一个人像芭比。
到这里,影片打破了第一层刻板成见——我们不需要父权社会中的完美女性形象。
于是,格蕾塔开始了她的计划:玛格特·罗比饰演的芭比从男权社会中逃跑。
而逃跑之后,她发现了另一个现实问题:女权和男权对调了之后,女性能做什么?
肯——电影中也有好多个肯——游历了现实的父权社会之后,发现男的在现实世界中原来可以这么爽,于是建立了自己的Kendom,而芭比意识到,这个社会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男权或女权加以区分。
肯们不论在芭比乐园中的附庸地位("no one cares about Ken"),还是在Kendom中的不可一世,都是单面的,正如芭比在芭比乐园和真实社会中都找不到自我一样。
于是,格蕾塔赋予了影片第二层含义:打破男权和女权的刻板成见,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自己。
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有人创造了芭比,消费主义售卖芭比,但没有一个人像芭比。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能24小时踮脚穿高跟鞋,皮肤会发红,内心的自我可能是古怪黑暗的——但为什么要创造出芭比和肯这样的角色呢?
即使是芭比本人,也需要寻找自我(影片用戏谑的画外音暗示,如果你长得像玛格特罗比,那可能不需要)。
因此,影片的最后,芭比和自己和解了,迈出了在真实世界生活的第一步。
为什么我只给这部电影打三星呢?
因为我觉得格蕾塔虽然打破了两层刻板成见,但却给观众设立了第三层。
看完电影,我和S说,你们美国人还是太傻白甜,反对男权,然后又反对男权和女权的二元论,结果还是给观众上课,教我们既要反对这个又要反对那个,最终给的答案还是大部分美国电影的结论:你们要追寻自我。
你看人家欧洲电影,根本不给你任何答案,像《晒后假日》《悲情三角》那样闷闷地让你自己思考,含蓄得多。
我觉得自己还挺幸运能带S去看这部片——里面有段母女情节颇为打动我。
芭比以为自己和青春期小女孩有bonding,巴巴地跑去找人家,结果被小女孩用女权主义教育了一通,结果发现,和自己有bonding的原来是小女孩的妈妈,因为女儿青春期叛逆而拣起了女儿小时候的芭比玩具来怀念,并最终引领芭比走入新世界。
不知道S以后在叛逆的时候,能不能有一点想起她妈。
最后说一句,我同意电影的画外音,如果我长成玛格特·罗比那样,那当个芭比确实没问题……从《花滑女王》到《巴比伦》,竟然还有人说她是票房毒药(我其实一直很迷惑“票房毒药”这个词的含义,为什么电影票房不好就怪演员?
何况票房和电影质量没有直接关系)——长成这样就算是票房地狱我也去看!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的公众号王小心
对各种无意识的父权制(并不总是与性别绑定,电影中也点明了这一点)意识形态的呈现非常准确,比如某个肯给某个芭比介绍《教父》为什么必看的场景绝对典中典,在电影院里笑死[捂脸]。
那句被很多人引用的台词确实把父权制内在矛盾呈现出来了。
需要指出,《芭比》开场对《2001太空漫游》开场的戏仿绝不是仅仅为了搞笑或者表达迷影情结。
《芭比》的对库布里克的解构显然有和库布里克科幻杰作对话的意图。
和《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自我意识和理性由那个绝对他异的黑石激发不同,《芭比》中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是在关于自身的否定性瞬间出现(即主角芭比想到死亡的时刻):包括之后芭比世界其他芭比在被肯洗脑后的重新觉醒也是在听现实世界母亲为她们介绍了她们尊崇的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意识形态内在张力后才有了真正的自我意识。
电影里包含大量的自反(self- reflexive)元素(打破第四堵墙的旁白、角色台词、突然被引入的现实元素如BBC《傲慢与偏见》等等),不断引导观众反思自身的种种预设的不稳定性。
比如对虚构与现实的明确分界线的预设:虚构角色当然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来到现实世界,但虚构角色、IP在物质和实践层面塑造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比如无意识的父权行为模式(无关男女)。
比如zzzq式伪女权,永远发表正确的口号用正确的词,但不真正改变日常行为和实践。
《芭比》把女性主义平权在思辨和理论层面的推进放到了流行文化作品中,至少不像某些电影停留在“渣男害女”这种极度幼稚的二元对立阶段。
对我而言这种自反性表达的最高点是电影里这段场景:那个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芭比在觉醒后说她想起自己是作家,想起扎克施耐德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
这句台词观众如果细想一下会发现几乎把批判和讽刺的炮火指向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体系里所有相关方。
比如,资方以及capitalism之下商业电影的生产机制。
好莱坞和美泰为了赚钱可以投钱拍打自己脸、骂自己的电影。
比如,某些粉圈观众,无脑护主缺乏对不同电影风格的包容意识毫无自己的电影审美判断和思辨能力。
比如,打着艺术表达自由旗号行割韭菜之实不断自我炒作、蹭热度的饭圈导演。
比如,文艺评奖-评价机制:一个芭比过去仅仅因为是芭比就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比如,买了《芭比》电影票就发朋友圈标榜自己看了部有深度feminist电影的观众(我真就在电影院碰到旁边观众全程不好好看电影一直拿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以及,《芭比》这部作品自身。
这句台词被言说出来这个事实本身就在言说如下命题,《芭比》是一部不断自我反讽的无厘头电影,不要把《芭比》又树立成某种新的“父”(如这一类评价:“《芭比》是最完美的feminist作品!
”)。
但对我个人而言《芭比》和格导《小妇人》《鸟小姐》类似,快要绝杀的时候总感觉差了口气。
一方面我对她拍摄《芭比》所参考的理论和电影作品有所了解,所以电影故事和呈现方式对我个人而言没那么惊喜。
思辨层面较当下的理论讨论而言没有推进。
另一方面我感觉她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还是退了一步,没有深入下去:比如电影中现实世界母女一开始的紧张关系在我看来是电影最该展开的部分,可以把芭比所引发的自我分裂、自我他异化主题作进一步探索。
因为这关乎“我们”内部的冲突如何处理这个抽象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议题,比如女性内部的阶级差异、母女代际差异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平权革命后第二天肯和芭比的相处等等。
对这些问题《芭比》没有作太多探索和呈现。
对这些难点,格导都以一种很讨巧的部分糊弄过去了。
比如现实母女的紧张关系在到芭比世界后就被解决了一大半。
芭比总统呼吁要尊重怪异芭比这种“我们”内部的异类、给她个职位就“弥合”了过去对她的歧视,有些遗憾。
虽然一部电影不能解决现实里所有问题,但在一种虚构和想象的维度通过影像-文本实践去探索的工作其实可以做(这反而是学院里的思辨所做不到的)。
不过最后现实母女一家给芭芭拉送行的那一段还是稍稍给电影注入一点实在界的力量:就在一系列镜头和剪辑的铺垫让观众以为芭芭拉要在现实世界实现自我(她找到了工作、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的时候(一种主流话语中预设的女性解放模式),格导用台词告诉观众,芭芭拉其实是去看妇科医生。
芭比和《芭比》在这个瞬间获得了真实的肉身。
看下来女性群体真是包容,男人都烂成那样了还能原谅和理解,甚至最后还是把芭比的创造权交给了男性公司领导层,女性只不过是无关痛痒的要求他们“好好弄”,咱就是说就不能让女性来决定女性的样子吗?很显然这个故事停留在了Barbie Land,现实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女权的叙述虽然很动容,尤其人类的母亲和芭比的母亲的观点输出给我看哭了,但不能忽视其中说教味之浓,还有过于的理想主义。这部电影更像是女性主义的狂欢,是真的“粉”饰太平。
《芭比》试图讨论父权制,但又没有完全讨论,触及了表象却没有挖出内核。斗争包裹在小打小闹中,显得过于轻松。对当权者让渡权利抱有幻想,把血淋淋的现实裹上了粉色大爱的包装纸,显得浮于表面。温情有余,犀利尚缺,值得鼓励,尚需努力。总体而言三分的剧情,但是它的里程碑价值和世界观设定值得再加一星。
1女性的理想国(闺蜜夜)是纯女社会,不需要男人,而男人的理想国(兄弟夜)是性化女人奴役女人。2让我来教你,太爹味儿了,太真实了,要不怎么说想跟男人发展亲密关系的诀窍就是“这个我不懂你说说呢”“你知道好多啊”。3芭比乐园粉嫩梦幻人畜无害,肯乐园里占据一切的迷彩枪械,攻击性强烈。4芭比到现实世界的第一分钟感受到的凝视令她局促不安,而这样的目光现实女人要感受多少。头皮发麻。但芭比总归来说还是非常温和了,所有压迫和反抗在糖果色的世界里碰撞消解。女性社会包容所有互相尊重的人,包容所有的芭比,也包容在传统男性社会无法立足的艾伦和找不到自我的肯。
很纠结……一边为了女导演和沾女性主义边而想鼓励给个高分,一边为了影片内核不够深刻而不想给高分……看完之后没有意想之中的爽,反而有点意犹未尽,总感觉还没尽兴。太温和了,温和到我不适……打败父权制怎么会像电影演绎的那样简单呢,几句话就能让芭比们觉醒吗?斗争到最后其他芭比不还是穿得美美的踩着高跟鞋?我想象中对芭比的解构可以是也应该是更深刻的,而不是只是喊喊口号式的话疗。但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女性主义相关的电影已经很知足了,希望能有更多女导演和女权主义的作品。
女性的要求很简单,能够在电影院坐在一起开怀大笑小小的冒犯一下父权制,我们就愿意为它买单😋
当然是满分,只是肯带回来的父权制和马都能给女人洗脑成功,说服力差点。
不讲故事逻辑的观念输出,用一种陈词滥调来轰炸另一种陈词滥调,很适合上线流媒体以后满屏截金句,成为网络里的社交利器。导演在点燃欧美中产情绪的方式上,很像陈思诚用《消失的她》来点燃国内下沉市场的情绪。高度提纯的性别语言,让人怀疑是否有拍成有声电影的必要(我觉得默剧+配乐的效果更好)。最后,通过人物自嘲说呈现的两个世界都充满塑料感,来堵死别人批评的路,也是很讨巧了。整部电影看下来,唯一喜剧效果拉满的片段,竟然是高司令和刘思慕斗舞,我好想学那个表情包在雨中大喊“你们不要再打啦!”
今年目前院线最佳,超级enjoy💖!!从芭比式塑料感美术置景、世界观运转规则,到浮夸荒诞WTF的叙事质地,再到全体奇形怪状又自成体系的表演、各种会心一笑的精准揶揄,令人惊奇瞠目的风格化段落贯穿始终。全片正如开篇巨大的巨人芭比形态,通过银幕给予观众最为“身体性”的呈现感受。剧本层面,格蕾塔&诺亚以其知识分子视角,拼贴、处理着复杂的性别权力关系与媒介关系,并将其用简单直白、与观众全方位互动的方式讲出来,看似温和、实则尖锐——父权制剥削荼毒着每一种性别、每一个芭比&肯(还有艾伦!)。罗比、高司令更是可爱、松弛、纯粹,给出了很大差异化的表演方式。可预期《芭比》映后将成为好莱坞的年度文化事件之一,它带来的影响、话题讨论将持续很久。
天天见这片饱誉五星好评,稳定在八分,让我误以为自己错过了在电影院观看冲奥佳作的机会。周末不带任何偏见耐心地看完了,如坐针毡,一坨屎,看完觉得像是看了一个三流导演拍的超长彩色歌舞广告,尤其是最后芭比玩具轮流播放的那一幕,太像广告了。和隔壁豆友评价的一样,这片子身边朋友如果有觉得能打三分以上的,尽快绝交,免得殃及自身。近几年这些打着“女性成长”、“女性权益”的自媒体号、出版社书商、影视公司有几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说实话蛮不要脸的,把社会价值观嚯嚯成啥样和自己无关,反正钱进自己腰包了是吧?评价标签:油腻、呆板、刻意、媚化、丑态、幼稚、单薄、无叙事、空洞、同性恋化、走极端、视野狭窄、生硬植入、zzzq、美式吓人的夸张假笑与表达、夹杂着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式的“反动”
如果这都算激进的话那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会火冒三丈的
太烂了!太没逻辑了!你们怎么就看到女拳了?一堆打鸡血的话七拼八凑的你们就爽了是吧?脑子呢?这电影根本没逻辑也没人在乎是不是啊?一堆口号,纯洗脑,被卖了还在替别人数钱。爱谁谁吧… 一星给高司令,另一星给刘思慕,我管你们的胸肌是真的还是画的。
年度第一哭竟然是芭比---她幽默地道尽了女人的委屈。这是政治正确的赞美歌,女性主义的诗朗诵。可政治正确到我心坎,女性主义到我心窝
这么反动腐朽的电影你和我说和女权女性有关系?你说的这个女性是谁家的女性?
和大家狂赞的预期有出入,全场没有一处引发我的笑意也没有get到时不时鼓掌叫好的点,可能是我本身就不太喜欢这类把某种观点铺天盖地的强加给观众的感觉,很多东西给的太多反而让人觉得又成了某种压制。芭比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商品,从制造理念到生产过程就是物品,是之后购买者给予了某种精神上的属性,而强把这种流通性的商品作为某种主义的反衬,或许是创始人当初都没有想过的吧。还挺希望这是一部歌舞片或者就是一个纯乌托邦式的文艺寓言片,片子围绕着想表达的中心点画了一个大圈以至于到最后晕圈的着落到了某个更深邃的哲理性问题却又未添笔墨。个人觉得如果前面收缩一些,最后再从女权这个点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会显得更让人佩服吧。
泼盆冷水,并没有宣传中说的那么精彩,对父权的解构和讽刺远没有想象中深刻,不如说还是停留在很浅显的girls can do anything和find yourself这种层面。芭比这个形象中最争议的是否加剧了女性的容貌焦虑这一点几乎没有任何提及,我看来本质还是相当老生常谈的内核,只是换上了updated的表达方法。但考虑到好莱坞一贯的保守+商业至上,只能说这是一次在世界最逐利的电影工业体系中一次关于feminism表达的勇敢尝试,鼓励7分。
定位于女性的商业作品罢了……无论是芭比本身、还是电影及各种联名产品,我只能说立意是好的,但拍的很浅,实际也是粉红产品
和朋友一起看芭比,在昏昏欲睡二十分钟,面无表情半小时,看到教父梗之后互相吐槽笑了笑,一个隔靴搔痒的语录合集体电影,都感觉这电影很无聊。本来我以为芭比最不济也得是末路狂花的类型,我抱着一种看被解救的姜戈那样高刺激感的片子去看,结果这个片子隔靴搔痒,人物塑造一般,故事也没讲好。作为女性观众我不觉得自己被这个故事讨好了,我觉得我被糊弄了,被营销蒙蔽欺骗了。这个电影非常表面且概念化,人物之间的转变快到让人想不明白。如果你想写一个女人的自我意识萌发与成长,那你就抓住那个女人去写,如果你想表现父权制,那你就不能高度概括性的说一句我们把他隐蔽的更好了然后完事。如果你要表达,那就痛快一点,如果你要批评,那就辛辣一点,不要到最后只是素材的叠加,语言的堆砌,毕竟你选择的艺术形式是电影,不是讲课用的PPT。
这个片没有真实客观的评价了吗????且不说对于女权的认知有多浮于表面,光从一部电影的制作角度来说就超级不合格吧……节奏无聊、傻瓜式叙事、讲课一般宣扬“女权主义”……如果真的因为它营销了“女权”就给这么一部哪哪都不及格的电影打高分,是不是反而加深了大家认为“女性就是感性大于理性,不会理智思考”的刻板印象呢?另外不止我一个人觉得不好看,看的过程中旁边有一对母女,母亲看到一半就开始玩手机,看到中后期女儿直接跟妈妈说不想看了,俩人一起走了…对天发誓中途至少有3个观众离场,真的很难看
你以为是女权,后续演变成平权。你以为是平权,结局讨论自我认知。主题深刻,但全部浅尝辄止,是电影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金刚里影城–9号厅]
Emmmm,有点过誉了吧。美式爆米花电影经典套路,换汤不换药,全靠女性主义拿口碑,说教意味过重,看得出来导演很想表达女性主义,但是电影里面表现出来就很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