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朝、韩,以及幕后的苏联。
每个人各自有着自己的版本,谁是正义谁是侵略?
只要那几十万战死的冤魂是真正无辜的,为了几个政治人物的利益,让几百万人赴死。
日俄为了争霸而在中国的东北混战,美中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朝鲜半岛厮杀,这又有什么区别?
当韩朝统一的那一天,我相信他们会像我们曾经憎恨日俄一样憎恨中国人吧?
互相厮杀到底为的是什么?
通过战争又真的能达到目的吗?
但世界和平又是那么的幼稚,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的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唯一的道路就是加入统治阶级,对吧?
提到韩国和朝鲜,包括中国、美国拍摄的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都是立场鲜明的,不是南方是魔鬼,就是北方是魔鬼,唯一不提的只有战争是魔鬼。
张勋导演的《高地战》提到了,无论是北方和南方的士兵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所以这场战争是魔鬼。
战争对双方都是公平的,收割的是战士的生命。
勿庸置疑,战争确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在子弹面前,对倒下的人来说,正义与非正义都已经没有意义,有的只是生命的消失。
尽管对韩国电影从来不是太感兴趣,但这一部《高地战》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说是反映那场战争的难得的好影片。
交战双方在板门店为了一条分界线讨价还价,南韩反间谍军官姜恩彪对战争已经厌倦,发了几句怨言,结果被发配到前线去调查一件“共谍案”,因为有人民军士兵竟然可以通过南韩军的军邮系统把家书寄到南方的亲属手里,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这些家书是通过在成为双方争夺焦点的一座高地战斗的南韩军“鳄鱼中队”寄出的,而且前任中队长死得不明不白,上报说是战死,尸检又发现是被南韩军官的制式手枪从近距离击中。
于是,姜恩彪跟着新任中队长来到了前线,看到了一群看起来很萎靡的韩国士兵。
其中,有着已精神分裂的士兵,有靠镇静剂度日的代理中队长申日英,军营中甚至还有几个流浪孤儿。
姜恩彪在这里意外地见到了在战争初期一起成为学生兵上了战场后被俘失踪的大学好友金恩赫。
恩赫已经从一个会在炮火中精神崩溃的二等兵成长为中尉军官,但和这个中队一样,有一种古怪的感觉让姜恩彪不安。
在又一次夺占高地后,姜恩彪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座高地被双方反复争夺了几十次,反正攻上去后不久就会被打下来,于是双方士兵干脆试探着在阵地上给对方留下东西,进行交换。
人民军留下信件让南韩军人代寄,放上好酒作为酬谢,南韩军人则留下罐头等食品作为回报。
这是战争中的一幅奇怪场景,双方在交手中毫不留情,杀得血流成河,但是打上去之后,读着敌方朋友留下的信件,却嘻嘻哈哈。
人们的友谊,彼此的爱是如此简单,但是她的破灭又是如此残酷。
电影情节的取胜要靠矛盾冲突,这种残酷与温情的对比恰是如此。
双方又恨又爱,就让影片很顺利地提出了“我们为何而战”这个命题。
对一般的反战基调影片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士兵们永远是在迷茫之中。
但在《高地战》中,却有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就是为了活下去而战。
姜恩彪在逐渐理解了这些士兵后,听到战争初期时“鳄鱼中队”从浦项乘船撤离,另一个小队的士兵要求挤上已经满员的登陆艇,双方僵持,眼看谁也逃不脱,当时还是士兵的申日英疯狂地用机枪将那个小队的士兵全部扫倒,换来了中队的存活时,他已经没有震惊;后来中队陷入重围,准备奉命死守的新任中队长被秀赫一枪爆头,而且这亦表明上一任中队长也是死在他的枪下,姜恩彪虽然用枪指向了秀赫,但却不能扣动扳机,因为秀赫只有一个目的,带领部下逃离死亡,能够再活下去。
许多战争片是表现兄弟之情、战友之情,但这里不是,因为只有这样做,别人可能活下去,自己才可能也活下去。
既然已经被投入了无法逃离的战争,那么对普通的官兵来说,为何而战十分简单,为了活下去而战。
这就是《高地战》的基调与立场,没有美化和丑化战争的任何一方,被丑化的只有战争本身。
甚至连南韩影片中历来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丑化都没有,申日英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得知志愿军将出现,是这样说的“比起我们的枪子,他们的鬼点子更多。
”难得,能够在韩国影片中这样说,张勋的勇气可嘉。
然而张勋毕竟是金基德的助理出身,文艺片拍惯了,在这部铁与血的影片中也想加一抹亮色,首先是两位男主角高修和申河均都过于秀气,扮演申日英的李济勋更是可用柔嫩来形容。
尤其是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由金玉彬出演的人民军女狙击手“两秒”(这个名字起得很绝,意思是她的子弹打中你,如果你还没有咽气,两秒钟后才会听到枪声),加的有些多余。
在《蝙蝠》中“豁出去”大尺度演绎激情的金玉彬这回改变风格,令人大跌眼镜。
她的存在大约就是为了让秀赫一见钟情,最后和她对决时不肯下手,结果被她击杀。
其实在影片中秀赫的心理已经有些变态,再怎么加料也不会有铁汉柔情的感觉。
因此金玉彬最后被姜恩彪一刀捅死,并没有什么震撼的效果。
这就是文艺片和战争片的区别,张勋虽然拍了一部好影片,但还不是无懈可击。
说到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镜头,有人说是绝望的最后12小时争夺战开始时,浓雾让双方暂时无法冲锋,等待中阵地两边唱起了同一首歌曲,直到浓雾突然散去,轰炸机呼啸而过,随后那些曾经互相帮忙的弟兄,死在了彼此的刀枪下。
这一幕虽然很煽情,但有几分做作。
真的不如下面这个镜头令人记忆深刻,失去左臂的小孤女天真地来问秀赫,长大了是不是手臂也能再长出来?
已经被战争折磨的无比暴躁的秀赫吼叫着,你不是壁虎,你这辈子就是个缺胳膊的丫头!
狂怒的姜恩彪抡拳打向秀赫,那小女孩大哭着跑开……什么叫绝望,这就是真正的绝望。
2004年姜帝圭携手张东健、元彬两大韩国当红影星凭借《太极旗飘扬》打响了韩国战争电影走向世界的号角。
凭借完美的战争特效以及深刻的表现了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痛苦。
《太极旗飘扬》也成为了韩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之作。
近几年虽然屡有以朝鲜南北内战为题材的电影但是却大多不尽人意。
2011年《高地战》再次以此为主题则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韩国导演对战争类电影的完美把握。
影片主要是讲述朝鲜战争时期,为了占据战场上的一块高地,南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近年来双雄模式的成功使影片着力刻画了两个男人在争夺高地的激烈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
而金玉彬则将饰演一名朝鲜军狙击手。
影片的导演张勋曾是金基德的助理导演,2008年执导《电影就是电影》显露潜力,之后更凭借《义兄弟》成为了票房宠儿。
而该片的编剧正是写出过《共同警备区JSA》的小说家朴尚彦,他还曾执笔为大热古装连续剧《善德女王》编写剧本。
时势造英雄,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成就了一批英雄,而背后却是无数尸骨与血泪,战争的背后是普通的民众的悲哀与痛苦。
母亲失去儿子,孩子失去父亲。
无论是以什么理由借口发动的战争终究都是战争,正如浪客剑心中剑心说的“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的伎俩,无论用多么美丽的理由来掩饰,这始终是事实。
”片中几方相持不下的和谈最终达成,军事指挥官在协议书上签上了名字,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是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的普通民众。
《高地战》并没有着力去以整个朝鲜战争为主调。
远离一线战场的防谍军官到一线调查间谍事件,一个普通的中队,一群最为普通的士兵和一个反反复复争夺的高地。
开场军官以战争英雄称之的鳄鱼中队,首次出现却是纪律松散,毫无英雄之色。
而新的中队长一番高谈阔论也在一天之后被证明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了解战场的人始终是那些在战争地狱的边缘上一次次爬出来的人。
这无疑是对那些坐在战线后方却悠然自得谈论战争的人最大的讽刺。
《太极旗飘扬》通过普通民众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但是毕竟也只是单方面的以南方为主线,而此次《高地战》则通过南北两方的最底层士兵将民众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战争的残酷展现在人们眼前。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一个无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中每年都会申请减刑,每次都会满脸幸福的说,我有一个爱我的妻子。
多年之后一头银发的他面对检察官的问题“看档案你有一个深爱你的妻子。
”然而他却是一脸茫然看着自己的右手说“爱我的妻子,我早就忘记了。
”可见时间无情的流逝会让一切情感随之淡忘。
在片中久别重逢的姜恩彪问金秀赫最近不信上帝了吗?
而得到的回答居然是只不过是由救救我改成了杀了吧。
曾经的软弱少年经过2年的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战争机器。
金秀赫在死前说“恩彪,我母亲,脸想不起来了。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不禁让人心酸。
战争的残酷,每秒面对死亡,早已让人忘记了一切。
“知道你们为什么会输吗?
因为你们不知道战斗的理由。
”“我以前确实很清楚,可现在,过去太久了,忘记了。
”这是柳承龙饰演的朝鲜军官在对于战斗的理由两个回答。
战争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改变信仰,可以完全摧毁人的意志。
为了什么战斗,一个高地冬去春来,占领被占领,一次次的重复,变得只有那满地不断变化增加的尸体。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战斗的都是普通民众,战斗的理由也没有那么伟大,只是单纯的想要活下去而已。
通过十四号洞穴传达着彼此活下去的信念。
也只有在十四号洞穴时他们才能感觉自己还活着。
昨天还在厮杀的双方,在洞穴中却如朋友一般交换着物品。
停战后的河边,面对着杀死自己战友的敌人,竟然向挚友一般说出“一路走好,辛苦了。
”厮杀、战斗、仇恨在那一刻根本不复存在,只有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幸福。
而高层的所谓最后12小时决战将一切希望和幸福打碎。
底层士兵就像是石子一样被随意的使用抛弃,即使是最简单的幸福也不能自己来决定。
双方就像那变换过无数次主人的高地一样,变换着之间的情感,那代表着双方不愿交战的白雾中,双方唱着歌谣则唱出了所有人在战争中迷离失去自我和追求生存的无奈。
之前河边的真心祝福变成了彼此的厮杀,只为能够活下去。
申日荣死前的那一滴泪水到底又代表了什么?
为死去的战友?
为不能将鳄鱼中队剩下的战友活着带回家乡?
还是对自己的悲哀?
在最后那所谓的通敌间谍都已不重要。
仅仅为了那所谓的12小时进攻,高地上再次布满了尸体。
为什么?
无数的南诚植,无数的鳄鱼中队,即使到死也不明白这一切的理由是什么。
在刻画战争场面和大场景上《高地战》并没有像《太极旗飘扬》那样出色,而演员阵容方面张东健和元彬的强强组合也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地战》对人性的刻画以及对战争双方的描写更为成功也更为发人深省,战争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伤害,战争也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无论结果如何,最后不过是用那高地上漫山遍野的尸体换来的。
PS:国内战争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主,即使以三年内战也不能更为直接的深入战争本质。
其实战争电影无论多么华丽的战争场面和特效都不如那直击人心的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反省,衷心希望哪天能够在影院看到一部国人完成的成功的战争电影。
只有韩国才会批判式的拍摄这样一部战争片,在这里,没有英雄的战士,只有因为所谓尊严长达两年不能签订休战协议没有选择只能执行命令在处于分界线的高地上反复攻占、反复被攻占而绝望的战士。
战场就是地狱,在争夺高地的战争中能够留到最后一场争夺战的战士,其实早就已经死亡。
三年前曾说的话在影片最后被重新提起,战争的理由,是什么?
我以前确实很清楚,可现在,过去太久了,忘记了。
说完,两人大笑,是痛笑?
还是嘲笑?
战争如此残酷,而人性更加残酷。
真是一部让人震憾的电影!
韩国人果然是擅长自我陶醉。
中共军队的人数比子弹还多这种台词都说得出口……整个朝鲜战争韩军的表现最差还有脸说什么志愿军人海战术?
有一个史实————美军是共军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强对手,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的战斗单位只有二次战役一个北极熊团,而且长津湖陆战一师这个瓮中之鳖还硬是成建制突围了(伤亡过半),志愿军九兵团战斗减员很大,因缺乏御寒物资造成的减员甚至是前者的两倍。
然而这样强大的对手事后充分肯定了志愿军的战斗力,连李奇微也高度评价中国军队,并认真总结朝鲜战争。
另一边志愿军指挥员自此对美军歼灭战的目标定为营连一级搞零敲牛皮糖,只有韩军还是大量出现营以上整个建制被歼灭的例子,之后志愿军往往喜欢从韩军所在结合部突入打开战局,刷战绩大多靠南棒,打赢韩军都不屑于提,网上一些人玩春秋笔法说抗美援朝中国军队伤亡和美军比九比一,却是自动忽略美军编制中几十万韩国炮灰,还有李承晚所属韩军的不成器,很多一触即溃,把这些算上中朝方面伤亡其实低联合国军很多,更不要说中朝联军人数超过对手已经是后期在三八线的拉锯战,人海战术?
韩国人有资格提吗?!
战争片的辉煌典范已经很多,这片子有否在范式方面提供新的东西,我不是专家不能乱说。
但相对于中国,我想单是一个题材处理和开掘,就足以让同行亚历山大。
意识形态开放真是好啊,什么过去的禁忌都可以触碰,什么禁锢的思维都可以冲击,简直要让”建业“派被笑话至死。
当然中国做下的各种”业“丰富至极,韩战这个题材被韩国同行抢了先也不足为虑。
但是,刀在水上利,人从练中强。
想当初我在韩国看《太极旗》、《实尾岛》,这才几年时间,人家又一代人物出来,”敏感题材“处理得越来越牛掰,从有故事的地方掘出难言之隐,在没有故事的地方铺排心灵呼应,要反思有反思,要批判有批判,有很多帅哥,竟然还有很大美女,那什么,毫不犹豫,五星级。
这片子唯一的缺点在于主角们长的都太帅了!
特别是牙齿都太白了,这可能也是韩国电影的通病,再粗粝的画面,再残酷的环境之下,出场的依然是俊男靓女。
可能也是偶像王国的特质吧。
说完缺点那剩下的基本上都有优点。
从战争片的道具和声效等等方面来说,韩国人拔刀相助的《集结号》已经很说明问题。
除了美国的团队,韩国可以说是最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想夸的是叙事上的进步。
看韩国的政治片或者战争片,最怕的就是动不动就无病呻吟的矫情。
包括早期的《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
不是说不合南北分裂的情理,关键是故事过于离奇,让人不敢相信。
过于的杜撰,反而抹杀了本应有的感动。
本片不是说完全没有离奇之处——如女狙击手,但大部分情节是合理的。
抓住了一座争夺了无数次的毫无意义的山头,来描写同一个民族却莫名其妙被牺牲在这里的人们。
特别是在阵地上互相通过埋下礼物来进行沟通,但最后却在停战之时,互相残杀致死。
这既是莫大的讽刺,同时也是莫大的悲哀。
在拷问战争本质的同时,也在拷问人性。
“我们不是在跟敌人作战,而是在跟战争作战”《高地战》的妙处就在于没有把这些痛楚与呻吟歇斯底里的说出来。
只是直白的表露出来,让你去看,去痛,去悲哀。
韩国人能去政治的反思内战的得失(并没有刻意的丑化北方),在佩服之余,也在想,我们国家自身不也是这样,而且内战的时间远远超过朝鲜。
我们的反思又在哪里?
拍完小资的《电影就是电影》,导演张勋立刻转战常人难驾驭的战争片,不仅场面要浩大,而且要将已经回炉好多次的朝鲜战争拍出新意,真是难为了他。
但是,看完此片,我还是要为他起立、鼓掌致意。
作为朝鲜族的我,也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去叙述那时的故事。
一、开场影片开头就是那著名的板门店谈判。
我们后人都有把历史归为几个简单事件的倾向,因为我们懒于思考。
但是,到了细节,何等复杂。
交战双方,就是为了怎样划分三八线而陷入僵局。
尤为谈到一高地(就是一座山峰),几次易主。
那座山峰是用血淋淋的普通士兵的尸体堆积起来的各方军事团体所谓的尊严。
这也是朝鲜战争的缩影。
到了最后,交战士兵是忘却了为什么而战,只有上头的命令,让他们知难而上,明知道那是不归路,而且不一会儿,还要被打下来。
而这时候,申河均(申)演的韩国士兵接到上司的命令,让他去高地调查一件韩方内部间谍事件。
因为韩方怀疑自己的士兵有可能和朝鲜哪里有私通。
这样,镜头就切换到了影片的焦点,高地。
二、调查申来到高地,就看到了一群看起来很萎靡的韩国士兵。
其中,有着已精神分裂的士兵,有吸毒度日的高官,也有几个流浪孩儿。
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描写战争的代价到底是由谁来承担。
在欢迎申到来的晚宴上(也不知道算不算宴),这群士兵端着水,当做酒,喝得酣畅。
不知是为了忘却什么。
而在这里,申也相会了已失散多年的挚友高修(高)。
和高分别还是在被朝鲜士兵俘虏的几年前。
那时战争刚刚打响,高还是一乳臭未干的学生,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
当柳承龙(柳)演的朝鲜官兵问他们”知道你们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吗?
“的时候,满是胆怯,无法作答。
这时,柳用他高傲的眼神注视着一帮韩国俘虏,骄傲地说出”因为,你们不知道为何而战。
“而现在的高已成了战争的机器。
这从之后的战争场面可见一斑。
几次巡逻伏击,高都是艺高人胆大,不知畏惧。
我想,那是因为,即使战争,很多人都有回家的盼望,而这种盼望却成了对死亡的恐惧。
而高已对回家不抱希望。
即使,之后有了片刻希望,但是上头的命令,又把他们拽回现实。
而且,我们要知道,高是在这样的怀抱希望与希望破灭当中反复折磨。
因为,从他们的台词当中可知,已不是一次说要停战了。
但是,停战消息是时刻弥漫着,却始终遥遥无期,而这种僵持在他们看来是持久,没有尽头。
三、水落石出随着进出前线,申发现这群萎靡的士兵并非如此,在战场他们却是勇往直前。
因为,没有盼望的人是不怕死的,或者他们盼望着一个终结,但是却用死亡的方式。
申最终发现,私通却有,而高也在其中。
而这种私通也是合乎常理。
打上去的韩国士兵在被打下来的时候,明知过几天还要打上来,所以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包括食物),放在木箱,埋在地上。
过几天,韩国士兵打上去之后,在他们打开箱子的时候,却发现留着臭味难闻的一堆屎,还留有一封信,那是朝鲜士兵几近调侃的语言留的,说那些食物我们消费完了,留了这一堆,让你们享用。
气不过的韩国士兵也是想报复,这样如此往复,慢慢有了一些信件,是朝鲜士兵托韩国士兵寄给韩国这一方的父母亲戚的。
之后就是韩国士兵也托朝鲜士兵捎信。
当然,托人办事,也要意思一下,他们就互赠了一些礼物,食品,烈酒。
虽然,彼此不曾谋面,通过这种捎信方式,在残酷的战场,却绽放出难能可贵的友谊奇葩。
但是,仗还是要打。
这就是战场畸形一幕的出现。
上头命令下来,还是要拼刺刀,你死我活,但是,打上去之后,读着敌方朋友留下的信件,却嘻嘻哈哈。
人们的友谊,彼此的爱是如此简单,但是她的破灭又是如此残酷。
四、死亡与结束战争终有死亡,在一次次交战中,你我双方也慢慢倒下去。
那留了豪言壮语的柳官兵,也在这高地上,丢却了战争的理由。
在这漫无天日相互残杀中,终于出现了一线曙光,要休战了。
朝韩士兵都是喜出望外,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是,离休战还有24小时,24小时之后的领地,才是最终分界线。
朝韩双方的上头也就毫无悬念的发出了相同的命令,到休战那一刻之前,还是要打下去,寸土必争。
发出命令的人在桌子旁签几下烂名,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一个个的普通士兵却是重新被拽回现实。
原来回家不是那么简单。
最后的镜头,高地,硝烟弥漫,朝韩士兵短兵相接。
那些互相通信的人们,那些曾经用信件彼此问暖的弟兄,死在了彼此的刀枪下。
一场战争,谁是胜者,那就让历史来评判。
但是,对于这些一个个普通的青年来说,在他们看来,战争可能很难用胜败来定出结论。
以下摘一段维基百科内容
讲真,各位观众不要动不动把锅往自家身上甩。
这场战争打下来,肥了日本,赚饱了苏联,中国有P好处。
拍战争片讲战争残酷同胞相残痛苦,没问题,可明明自己打仗拖后腿,破事干一堆,现在一转脸一副苦大仇深,打仗无往不胜的伟光正,给谁看呐?
我做了个假象,假如有人把八国联军入京拍成电影,影片内容是为了将人民从清朝压迫中解救出来一样。
拍摄中还使用了多项高端技术,大量群演,最后电影拿了奖,票房赚了一票,那么当然是好电影。
可这样架空历史,真的好么?
《高地战》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
特别在影片的结尾,停战协定已经签署,战士们都为劫后余生庆幸时,上级下达在停战协定生效前的最后12小时里夺回高地。
高地在双方反复拉锯中早已成为一片焦土,本身并无多大价值,而政客们却为了政治需要再次将宝贵的生命押上祭台。
在清晨的薄雾中,在阵地上待命出发的韩国士兵听到了对面传来朝鲜士兵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歌声,战士们情不自禁一起吟唱,很多人失声痛哭,手足相残悲情如裂堤之水奔涌而出,令人唏嘘不已。
完全是流水线上的商业片,不值一看
当我们的电影和电视一味上演一把飞刀干掉日寇一个军团的荒诞戏的时候,韩国电影却始终在反思战争以及表现战争中的人性。《高地战》可能是2011年最好的战争片,讲述一场由一份无耻的停战协议引发的战争悲剧。
朝鲜韩国边境题材的片子都很不错
20120328 彭德怀怎么没露脸啊 人家的电影比天朝的真实太多 只输美国的战争电影 好看
很一般 只是结局略显突出
说到,母亲的脸想不起来的时候。哎哟我操。
午哥微博推荐,韩式抽筋式形体动作需要适应
还是比较偶像化
评分虚高,感情戏太离谱。
人民军加个女人也太扯淡了
题材好 处理得好
志愿军出场时怎么跟闹妖怪似的
没觉得这个片值8分,豆瓣的评分越来越诡异了在我看来还不如集结号,3星吧
除去较扫兴的狗血剧情外,整部战争片的基调还是很好的,有误的是光复军与人民军最终签订的是停战协议而不是和平协议,所以这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仍旧歪歪扭扭地打到了现在,另,中国在这场战争里扮演的是输家,赔上了经济,将士的生命,以及国际上的评价。
如果没有界限,你的敌人可能是你的爱人
The movie is a big disappointment compared to war movies like band of brothers, saving private ryan
确实蛮不错的.3.9节奏有点慢,构思挺不错的战争片~,我们的解放军小喇叭冲锋号都被他们改成什么鸟声了..这帮棒子
比张勋导演上一部娘炮的义兄弟硬朗许多,战争的全景非常好看有力!但在故事进展上面应该再干脆一些(多半是唯一的女角色害的吧...)
且不说这电影拍的如何,只可惜我们没拍出来过。
男主放过了敌人,结果敌人杀了他好基友和战友,真想说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