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1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部比较冷门的作品,但是却非常吸引人,动画内容的表现力,对于音乐的张力,角色的塑造,剧情的推进,均是非常出色的,而且整体节奏非常好,让人沉浸其中,爵士乐那自由触及灵魂的律动和动画结合的非常完美,而时不时穿插其中的蓝调旋律则为这部热血激动的电影添加了一抹淡淡的忧伤,而且结局非常令人动容,不禁让人湿了眼眶。
相信这是一部几年后再看依然能够热血且感动的片子!!
爵士主题电影看过几部除了海上钢琴师,剩下的都没有震撼的感觉而即便是1900,男主的传奇才是主线,爵士只是线索而蓝色巨人不同,死死的盯着一个主题(就和其他日本的动画一样)all in 爵士,all for 爵士,all about爵士就目前我的段位,充其量也只能说爵士是一种态度(也就是心灵奇旅里面提到的jazzing)今天之后,也许我会说爵士是一种能量,是一种我渴望拥有的能量这种能量,和曾经的灌篮高手注入给我的一样或者说和灌篮高手注入给曾经的我的一样豆瓣8.2,当之无愧,觉得还可以更高让人感到震撼的通常有两类电影一类是看完之后久久无法平静一类是看完之后内心无比平静无论是哪种,都希望这样的时刻和感受可以再久一点而蓝色巨人,是一部可以兼具两者的绝佳之作今天刚好看到两句话如果全世界都在下雨,那一定有人在唱歌跳舞什么是热爱?
热爱就是不给钱也会去做的事,以及无论有多少钱还会去做的事结合今晚观看的蓝色巨人,着实应景如果全世界都在下雨,还有人为我们制作和呈现出这样的佳片什么是热爱?
热爱就是不给钱也会去做的事,以及右手断了右眼废了也依旧会去做的事联想到昨天的找到爵士根据地就更觉得奇妙(且深夜听完爵士出来看到一人在桥边钓鱼,太jazzing了有木有)这是不是上天的安排,不得而知却依旧会被这样的力量以及神奇所感动PS: 开了个脑洞,如果爵士充满着各种随机和变幻带来的美妙,是不是请AI来写会有意外惊喜?
而后我就请它写了一个小红书影评(下图),看来,还是不太行
用生命演奏的爵士乐,既是爵士之歌,也是生命之歌。
与影片相得益彰的配乐对比而相形见绌的动态3D制作虽然显得有些不协调。
但部分的粗糙,仍瑕不掩瑜。
燃烧的爵士乐与生命,热切地充盈着整部影片。
尤其是演奏中的分镜表现令人叹为观止:慢动作的特写与闪回穿插的恰到好处,配以满载着火热生命的爵士乐,将JASS中的三人以各自对爵士的信念奏出的音符用优雅而热烈地方式呈献。
而在演奏中既有坚定的信念,也有爵士乐的浪漫,还有情感寄托与自我命运交织着乐音的理想。
雪祈出现意外后依然坚持演出,将乐手对爵士的努力与热忱,上升到生命意识的层面,令人动容。
而宫本大对爵士从未动摇的信念,以及玉田对乐队的无私付出与信任,将这一切与爵士交织的滚烫生活,伴随着满载生命热力的音符成为流转在音乐会场的情感讯号。
最终,被爵士填满的生命与意识的流动借由对JASS三位成员的演奏与场内观众的神情特写达到了惊人的效果,呈现出一幕幕情感与音乐流动在生命其间的动人画面。
当乐手用生命演奏的音符让优雅的蓝调也迸射出了炽热的火花将蓝色的星球染成绝对的通红——那就是蓝调巨星。
梦想是18岁的年纪,别人在过普通人的生活,踢球,逛街,篮球,而你已经选定好一个方向,一直加油。
现实是什么,是梦想明天就要实现,但是现实剥夺了你实现的机会。
打破现实是什么,是掌控自己能掌控的部分,进行到底。
日式动漫关于梦想,从不停歇,每次看都有种共鸣,那是作为普通人的我,被鼓舞了。
没法经历的人生,电影中实现了,而且把感受传达到了。
纯粹是最棒的。
除白日梦想家后,第二部作为每年回看电影
音乐是语言,是臂膀,更是他们的生命本身迸发出的无与伦比的呐喊。
说来惭愧,这部影片是分了了两次看完的。
一是热血少年勇往直前的题材已经品鉴的很多了,而且描绘男高中生的手法总有种灌篮高手、柯南里大大咧咧的感觉,和当下流行的动画男性角色并不一样;二是3D画面还是略有违和,虽然很能理解画面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的艰辛,但是不要一给萨克斯镜头就顶胯啊喂!
所以第一次只看完了相对平缓的开端发展两阶段和第一次live。
此时,只有上原广美的音乐在让我期待后续的发展了。
这里真的要对上原广美阿姨说一声辛苦,如此优秀的配乐让这部影片评分高上许多。
但是,高潮部分的表现竟然是出乎意料的好,虽然和《爆裂鼓手》一样都使用了车祸作为危机的一部分,但是本片却将这次危机作为终结的缘由,使得最后的live有种烟花绽放最后绚烂的赴死之美。
三位主人公中,宫本大作为主角竟然是少有的开场即是完全体,他一心向前,所以除了每日例行练习基本没有成长的要素;技术成长最多的玉田俊二完成了从0到1的飞跃,1年学习能达到剧中高度,每天不练上三四个小时是不可能的,其背后艰辛与汗水自然是闻者伤心。
但是,在“美强惨”的泽边雪祈面前,他还得靠后站一站。
刚出场的他穿着整洁考究,高超的技巧与生人勿近的气场令人略有不适,但是经历solo被宫本大指出没有变化、被so blue负责人定为缺少对人和音乐的尊重之后,他也渐渐找到了solo中的那份激情。
这里一般就是常见发展的结尾,主人公经历挫折治好了自己的傲慢病,和伙伴一起进步走向更大的舞台。
但是泽边没有这么好运,一场车祸,瞳孔中映出的扭曲的右手,彻底粉碎了这位少年天才的表演梦。
正是在蒸蒸日上时的飞来横祸,才让这部影片染上了无可奈何宿命的气息。
“即使四分五裂,也可以演奏爵士。
”这就是jass给出的答案。
有幸和几位对jazz感兴趣的朋友,演奏过爵士曲,虽然吹的很烂,但小小的种子已经埋下。
去过爵士酒吧,同行的好友随着Spain一起点头、鼓掌,那一瞬间他也成为了音乐的一部分,如此姿态令人羡艳。
认识一位对jazz了解比较多的学长,他的手指在钢琴上舞蹈,和声流动,小装饰乐句如高山上流水般下坠,他可以忘我的即兴2个小时,他也经常忘我的即兴2个小时。
他也曾拉我吹lead,但是怎奈听的少、学的少、不认真学,真的是拖了他的后腿。
偶尔灵光一闪吹一些还算合拍的小乐句,已然十分开心。
所以看到右手打着石膏的泽边坐在钢琴前,在低音与中音之间引导和声流动,solo时坐在板凳稍微靠右的部分,用琶音和一点点的layback开启乐句,宫本大的萨克斯成为了泽边的左手,温和的音色引导和声流动,瞳孔变化,三人一体,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羡慕、嫉妒、欣慰、无奈、哀伤、如愿以偿混合在心头,如同钢琴、爵士鼓与萨克斯融为一体,只知道不停地表达,用音高,用和声,用节奏,用音色,用他们所能用上的一切,去呐喊,去嘶吼,去描绘他们的艰辛,去描绘他们的羁绊,去描绘他们的不舍,去描绘他们对彼此的最美好的祝愿,去诉说他们对爵士的热爱。
Ride轻响,空中是那耀眼的蓝色巨星。
看漫画时印象最深的是大,一直勇往直前,永不停歇,为了jazz,世界第一,离开家人,离开老师,离开好感的女性,离开故土,离开伙伴,离开团队,为了jazz,世界第一。
剧场版反而减少了大的人物弧光,深深的刻画了雪祈和玉田,雪祈14年的学习,自己的转变,越过的高墙。
最后的live,能听出玉田的努力,跟上大,拼了命地击鼓,独奏。
并且最后一段改编很棒。
个别画面相当出彩,富有想象力,尤其是他们在BLUE GIANT里演奏,真美。
这就是漫改电影的遗憾了,受时长和经费所限,他们其实何尝是这么顺利,其中2个小时是传达不了的。
不知若我看到欧洲篇时,我又是何人。
相较于对三位人物才华和能力“离谱”或者“夸张”的讨论,更想讨论原作者对持有“才华”的人物的性格与成长的表现,主角大是纯粹的直线向前冲的领军式人物,而雪祈是强大而胆小的,其实他在去见soblue 的经理拒绝观众签名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物一直让人喜欢不起来,直到经理对他的评价我豁然开朗。
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他一直以来对“致胜”的执着和傲慢从头一直开始铺垫,而他跑到豆腐店老板去给他道歉的时候我真的痛哭。
因为自己有幸有身为观众和演出者的双重经验,那一刻我知道对于观众和演出者意味着什么。
能遇到让人改变一生的音乐不容易,而自己的演奏获得知音也是无上的幸福。
而且电影里其他配角的刻画也非常喜欢,一直为他们提供练习场地的老板娘的出场时一墙的唱片和演出相片,雪祈的青梅竹马,豆腐店老板早起在认真做豆腐那段真的是痛哭,音乐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需品”,但他却“无尊卑高低”在召集自己的信徒。
每个人都是认真努力,在音乐的陪伴下过自己的一生。
至于后半剧情我个人觉得还好,因为整部剧对音乐和爵士的塑造已经站住脚了,尤其是安可曲那一趴,整个电影的高潮极致的诠释生命与爵士乐的热烈和激情。
就是这个作画肉眼可见的经费上的取舍实在是太残念了。
音乐漫画无论如何没有听觉上的刺激,场面如何塑造还是让人有种吃薯条少了番茄酱,内心痒痒的感觉。
而这几年的动画无论剧集还是电影,都呈现出一种彩色会动有响还干不过黑白静态漫画的颓废感。
大家都要赚钱也都理解。
但是如此没有风格魅力,3D人偶满屏咕涌,光影像美图秀秀一键美颜的动画就究竟还要做多少部啊。
但前几次演出给了点惊艳镜头,最后一场画的很尽心也还行吧。
但这个电影的音乐是真的牛,鼓手前后成长打出来的鼓显而易听的差距,钢琴手单手弹乐曲在演奏上的欠缺和试图作出的弥补非常彰显他的“才华”,尤其是最后一场钢琴刚开始只有单手的低音区,违和又不违和,非常好。
这次是在International Village后的二刷了。
因为开场前有爵士乐表演所以这场的票全部售空,开场前半个小时门口就排了很长的stand by line。
乐队里负责萨克斯的是一位女生,最后一首曲子剧透了电影里三人组的成名作,因为看过一遍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踮起脚尖开始跟着打节拍,live独有的能量在人群中弥散开来,音乐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沟通所有人的语言。
平心而论,《蓝色巨人》的制作绝对算不上顶尖,演出时3D制作的模型甚至可以说有点搞笑,怎么看都不像正常人的样子,但是这部最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牢牢拿捏了,那就是上原广美操刀的音乐。
就像片中台词所说的那样,属于爵士乐的激情与情感在四下无光的影院里喷薄而出,那种真切而耀眼的情感甚至不需要台词和画面,就像一位朋友说的那样,这是一部可以闭着眼睛看的电影。
我也确实在最后的一场演出里像So Blue的观众一样眼泪止不住地涌出,那种不止不休的坚持,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千百年来所有心怀梦想的人所走的大概是同一条路。
影片结束后的彩蛋里各奔东西的两人在手机两端进行联系,物理的阻隔是真实的,一年半的时光也是真实的,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体验,是比在爵士乐的殿堂演出更为珍贵的财富。
回想起主人公初来东京的那一天,抬眼望去地铁站密密麻麻的站牌仿佛密密层层的迷宫,但他硬生生地用手中的乐器开辟出了一条满溢着光和热的道路。
在最后的谜底揭晓前,每一次的演奏就像是一团骤然升腾的火焰,少年的生命总是迷茫而无所谓答案的,唯一需要找到的只是一个为之燃烧的理由,一个值得献出一切的火种。
关于上原广美我还有一个有趣的回忆。
去年做中文志愿者时有一次做线上练习的女生是学音乐的,说到兴趣爱好和喜欢的音乐人她止不住地向我安利Hiromi,还说她那一周周末就要来UBC演出,可惜我当时还没看这部电影,等我去看票的时候已经没有便宜的学生票了,但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我想人与人的相遇就是这样种种的偶然叠加组成,无所谓在一座千万人居住的城市里互相遇见的概率,《卡萨布兰卡》里说“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上有那么多的咖啡馆,可她偏偏进了我这一家”,而这种相遇仅仅是故事的开始,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Hiromi
被爵士乐吸引,并被震撼到,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么热血,这么富有激情的音乐主题动画电影了,当然,不是全新的领域,但萨克斯为主题的乐器是第一次见。
主角大其貌不扬,口气不小,更难得的是他有着巨大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动力。
除了这些,勤奋和天分同样重要,没有懒惰的天才,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回首过去我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巨星云集。
当今,好像许多明星都是人造与速成的,这些明星为什么会成为明星,好像显得不再重要,他们一夜成名,在社交媒体上出没,完全就像是从虚空中走了出来,他们的作品无法触及心灵,更不用说拿来跟经典对比,没有可比性。
当下并非稀缺巨星,而是过剩,没有基础廉价的通讯,成名的成本非常高昂,并且一定要有确实的吸引力和过硬的实力才行,没有几把刷子根本不可能红。
而现在,宣传成为了最主要的因素,有了低成本的移动互联网,有了互联网平台,甚至瞬息间就能红遍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都要低阶,由此便出现了网红经济。
一个人,一部手机,整点活,拍个视频,你就有可能一跃成为流量明星。
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候,各大平台上都有数之不尽的节目,人们可供吸收的信息完全过饱和了,每天迎接的都是海量的信息,现在重要的是做信息的减法,需要可以提供更智能服务的助手,帮人们处理这些信息,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应运而生,这一切一环扣一环,逐渐演进,并飞速变化。
人们对娱乐内容的需求却有些跟不上技术的进步,更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消失之虞。
爵士音乐应该属于小众音乐,它对听众的要求可能相对较高,对表演的场所和现场感更有特殊的条件,也很少被宣传,更难以在电影等主流传媒渠道所见。
但它却有着更自由和即兴的表现力,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觉得不论其受众规模如何,我们都应该珍视和推广这一重要的音乐形式,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说到文化意义,可能需要插入我对爵士音乐的相关了解内容,它的历史背后也有着一个故事,爵士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特别是新奥尔良这座南部港口城市。
爵士音乐的根基来自于蓝调(Blues)和繁音拍子(Ragtime)等音乐形式的融合。
蓝调音乐起源于非洲奴隶的工作歌曲,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苦难,而繁音拍子则是一种早期的爵士音乐形式,结合了黑人旋律和切分音法的特点。
爵士音乐最早是在社区中的舞厅、酒吧和街头巷尾的乐队中演奏的,它强调即兴创作和个人表达。
特点包括复杂的和声、丰富的节奏变化、即兴演奏和独特的乐器演奏技巧。
它不仅吸收了非洲音乐的元素,还受到了欧洲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音乐形式。
它对后来的流行音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爵士音乐的诞生是在美国黑人社区中,通过融合不同音乐元素和个人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代表了黑人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一章。
印象中,最早接触到爵士是《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的1900身世设定精彩,也很符合爵士的历史定位,又融合了天籁般的琴音,更是把海上的奢华邮轮画面深植于我的脑中,造成脑部宕机的体验,此处也要一同推荐这部电影,不可错过。
这部动画电影以爵士乐为背景,展现了主角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成长和友情。
宫本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努力,逐渐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音乐家的竞争和挑战。
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将爵士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是一部励志的故事,更是向观众传递了音乐的力量和情感。
通过这部动画,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魔力,以及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无论你是否热爱音乐,这部电影都能够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平铺直述到无语的剧情,极为老套的人物弧光和车祸,穿插着3d建模画面和意义不明的热血运动番镜头,求求了…
说起日本的jazz我只看过《摇摆少女》相对于本剧实在看不明白,虽然每一句台词都再说jazz,但是对于不懂音乐的观众来说,根本讲不明白jazz是怎样一种音乐换言之,这不是针对普通大众的电影,只有明白什么是jazz的人才知道剧中各种曲目演出技巧有什么不凡,所以从头到尾更像是通篇的自我感动,让路人根本不明所以,为何而燃?所以说,《摇摆少女》比较浅显易懂,而这,我建议对于不懂什么爵士乐的人来说,不用看了,即便音乐伴奏OST放的再好听,也根本不会停下来对观众解释,哪里好而好又在哪里!
三星半。作为音乐动画,非常好,毕竟展现音乐演奏的部分相当有感染力。不过剧情真的很一般了,删去漫画原作中的老家段落直接快进到进京打拼,明显是为了动画化而做的妥协,略遗憾。话说我本人不太喜欢宮本大这种天生神力天赋加持的主角设定,虽然人家也是苦练了3年呃,但爵士乐不是靠死磕锤炼的啊,反倒是雪祈这种年少弹琴不断在俱乐部磨练最后悟出自我风格的设定比较符合实际。然后片子里的音乐好是好,但说实话还没到感动全场观众垂泪的层次吧。😂
剧情太中二了,基本都在预期内没什么新意,比较无聊。要不是里面的爵士乐还不错…
HKBC观影,第一次在HK电影院看电影,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天。虽然没看过漫画原著,也丝毫不影响我热爱这部漫改动画电影,并且跟随仨追梦少年在音乐海洋里纵情徜徉放肆高歌!一个萨克斯风,一个钢琴,一个击鼓,“JASS”的爵士征程在东京霓虹中跌跌撞撞一路前行。Blue是最纯粹治愈的颜色,一如辽阔的海天,想起年少时绝不放弃的那个自己。宫本大独自在冰天雪地中练习爵士技艺的画面超励志,打鼓的俊二天赋差却最刻苦用功,最难忘雪祈自我怀疑的心路历程,在遭遇事故之后再度登台的热血片段(在激昂旋律中热泪盈眶)……他们几个完美诠释了“烈火青春”与忘我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气概,相信只要努力过就无怨无悔,“成为世界第一”终究不是梦想,致敬那些敢性纯粹的青春,所有爱音乐的追梦人都该看看这部电影。
#HKMovie 好像只有爵士能听,三渲二丑、技法无聊、情节俗套。
3.5,简单的少年成长之路配合上爵士乐演奏中那种框架中井然但又有炫技出彩的节奏,闪闪发亮的色彩变换,疯狂而又写实的线条不仅仅显现着演奏者自由不羁的心理转变和如丝般的音乐节奏转换,也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就像爵士乐那丝般顺滑的音律,一切的昭示也注定了他们的成功,而同时他们对音乐的爱是纯粹的,就是坚持长期的保持一番蠢蠢欲动的热情十分投入到这份梦想中并为之努力,所以哪怕人物塑造上的种种缺陷令其在日常互动中难免缺少了一些火花碰撞,但我也很难不为这动听的青春旋律叫个好。
!羡慕纯粹追寻梦想的人!虽然过于顺滑和缺乏塑造 毕竟压缩了漫画十卷的内容 但是仍然热泪盈眶,无比向往 我也喜欢爵士 演奏部分的一些动画的展现也有再次拥抱二维的魅力 色彩的愉快 线条 韵律 节奏 等了这么久 真想在好的影厅欣赏
前一个小时:这热血漫有点太套路太应付事儿了。最后半个小时:我踏吗哭成傻逼!最后那场演出音乐和分镜都好棒,电影里观众边听边哭的时候你完全知道他们在哭什么。Jazz太美好了,上原広美女士的作品太美好了。
1.剧情进展太快了,即使没看过漫画也感觉被删改了好多2.鼓手的人物弧光不够,只听男主演出就能爱上爵士吗?他甚至没有自己喜欢的乐手。身为一个鼓手,这种第一次接触鼓就能敲稳bpm,几年成长为爵士乐手的奇幻故事我不买账 3.男主太成熟,太天才太努力了,让人看着就是不爽 4.整个故事都没有什么说服力,看的好累,虽然配乐好听但他首先应该是个电影吧,剧情节奏真的太快了,如果这都能8分多mygo应该12分(作为一个影视作品看,而不是音乐作品) 5. 分镜很好,但是一旦有了average的配乐就感觉没什么逼格下降了。没说音乐不好,只是配不上镜头,我在美国听朋友的乐队都有更好的jazz/fusion/freejazz表演(防杠朋友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学生,不输这些配乐的) 总而言之就是一般般的电影
相当精彩的改编,要把将近7卷的漫画改成两小时的剧场版并非易事自然要做许多取舍,剧场版也在诸多细节与剧情衔接上差于原作,但是,有很多与原作不同的处理好于原作,实属惊喜。而最精彩的无疑是live的改编,黄色暖色光是来自乐器萨克斯的闪耀的金属色泽,城市灯光所照耀出的蓝色冷色光是爵士的色彩;演奏中不停跃动的线条,乐器与人物的形变是生命的跳动,人物阴影部分的排线是内心的投射;变色则是乐曲不断改变的色彩。原作用漆黑的舞台表现爵士宇宙般的深邃,动画结尾就直接让主角团站在黑洞中演奏;原作结尾so blue演奏的遗憾也让动画来弥补。我原以为原作传递的力量不能很好改编出来,可上原广美用实力传递了那份情绪,当雪祈钢琴声响起,泪流满面。可惜动画在live演出时过于追求花里胡哨的运镜,若能适当停止下来传递情绪会更好
这类型动画特依赖演出,万幸完成的相当出色,完美符合爵士的想象力,视觉听觉体验双重炸裂,不愧是立川让!观看的时候感觉心跳都跟着加速不少
感谢导演让这些音乐拥有了色彩,剪辑画面非常迷幻热烈
剧情俗套,然而这个癫狂的作画配上爵士乐真是听嗨了。用各种颜色,线条色块表达激越心情,甚至改变焦距、透视增大视觉效果。日本动画还真是不可撼动。
@IFFR2024 还不错,音乐和动画协同作用,激发观众热情的标准“好动画”,不得不说日本的动画就是可以让人有一种主观地想更加认识一个职业/领域的那种冲动。缺点是诡异的3D经常出戏,还有疯狂移动的镜头有一些不明所以,在展现音乐“扑面而来”的愉悦听感的同时略显狂乱,看多了又有些重复。只能说是“好”而没有“神”。导演参与过很多骨头社和疯房子动画,有时候骨头和疯房子味会溢出(有人懂吗
哪个傻逼建立的条目,明明看过漫画就知道blue giant指的是 蓝巨星的意思。哪怕照抄港台翻译都不会错,非要写成 蓝色巨人是什么鬼?
演奏动态浓浓的三转二实在不喜欢~小雪已是略有天赋的普通人的极致~最后还是败给真正的天才和天才在不停的正反馈下无尽的激情这样俗气的烂剧。
我不懂爵士。但是这个画风(这个脸)看着真的恶心,还有那出戏的3D(一到大动作和大幅度运镜就切成了特别生硬的3D)。还有背景……这23年的片子,风格是仿的新海诚,不过这种画面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没有好故事,这种画面完全是花拳绣腿。说句实在的,动漫真的不适合讲这种,换我的话,我更愿意看实拍电影,更真实,更恢弘大气。最主要是日漫不管什么都能拍成热血漫,也是服了……还有最后的车祸,处理的特别拙劣。对于动漫受众来说,没人喜欢这种片子。更别说我们大多数都不懂爵士,根本听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对圈外人很不友好。总之,片子看完了,-1+1,至于好不好看,无所谓了……
立川让请远离3D😅明明中间也有这么优秀的表现段落的,直说了个人真的很过敏动画的器乐演奏这样用三维,因为运动做得太过于圆滑和平均了——正面案例有三渲二的橘子做的宝石之国,反而能和角色的非人感有加成效果——反之力量感和细微层面的局部动作都不够精彩,音乐(尤其还是爵士这么燃的一类)的可视化本来可以是更“疯”的效果的。
池袋观影,非常惊喜。不仅是音乐完全值回票价,而且也是少见的在日本动画音乐题材电影上,真正做到了用画面来表现歌曲情感,有着不同于真人音乐电影独特表现方式,演奏过程中大量的特写镜头、快速的画面剪辑、多角度的视点构图与运动、绚烂的色彩切换、还有不同方式的作画样式等等,可以说是很惊喜地在动漫电影中看到这种精彩的音乐场景表现。其次在剧情方面,虽然比较传统俗套,但节奏把控很好,尤其是在角色内容分配上,虽然有明确的主角,但其实三个人的戏份平均下来基本上差不多,并且三人也代表了三种音乐人——“经验型选手”、“天赋型选手”、“努力型选手”。要说缺点,就是每次演奏时的3维动画形式处理的不是很好,看到时经常出戏。结尾时看到这电影是中日韩一起合作完成的,整体很满意惊喜,(也少见这种纯男人又没有g里g气的精彩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