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节很慢很缓,一开始我觉得这部片看完得需要两个钟,一看时间条只有不到90分钟。
所以给人的印象就是头重脚轻的感觉。
不过这样也似乎合理,给你来解释下吧。
女主的一个电话☎引起的回忆,时隔多年的回忆,美好而又青涩的回忆总是历历在目,所以前半段刻画的很细腻,男主的动作,女主的刻意打扮,接吻时候肢体的僵硬,哈哈。
后半段总会想起些令人难过的事,比方看到男主搂着新欢,男主开房弃她而去和小伙伴看球赛关手机,这些都能想起来,着重刻画的是让他们分手的直接原因。
悲伤不能回忆太多,一小段就够,因为接下来还要见个面。
结尾,最后的一个拥抱,不是在一起了,而是为了好好跟青春道别。
欢迎留言交流看片心得。
用贵州方言对话带入的故事,多了些纪录片式的真实感,戴着眼镜头发散乱扎起的女学生,朴实单纯的样子和每个人的青春都一样,一边吃狼牙土豆,一边分享爱情里的小秘密。
杨芳芳回忆起小学时中意的郭阳,他调皮,又喜欢欺负女生,个子也不高,但偏偏足够吸引她的注意,在她去凯里读书之后,依然不能把他忘记。
始终期待有一天,重新与他相遇。
她希望自己能够变成更好的人,嚷嚷着要做近视手术摘掉眼镜,做面膜,换新发型,等着一场惊天地的邂逅。
就像《我的少女时代》里林真心看着时尚杂志,也期待自己和模特一样美好。
可最后,命运带来的,就是她在夜市吃着小吃,嘴角还沾着碎屑时回眸一瞥,与记忆里的人重逢。
郭阳也不是过去的郭阳了,他已经变得高挑英俊。
成长的路上就是有些人,像门缝一样夹住我们长裙的裙裾,在我们以为已经离开的时候,再狠狠拽回来。
一桌子老同学凑在一起吃大排档,高考之后的方向就是大家各奔东西,他们欲言又止,却有一肚子话想说,最后一群男孩子勾肩搭背的唱着《当》,晃晃悠悠的走去。
你我的年少,大概就是随着那熟悉的电视剧和熟悉的片头曲一起走散的。
郭阳羞涩的表白,杨芳芳怯怯的接受,心里的喜悦表现在紧紧握住的拳头里。
总有说不完的话,足以依偎在一起聊到天亮,然后到河里划船,笑的欢快。
开学之后,面临着异地恋的撕磨。
电话连接着的思念,都在手里一只几乎占据我们所有人青春的诺基亚经典款里。
一个人坐长长的火车去与心上人相见,却也不觉得孤寂。
为一个人,甘愿独自欣赏过程里的万水千山。
忽然想起自己大学时,也曾有寒冬腊月,坐在仍旧烧煤的绿皮硬座火车里冻得浑身冰凉,瑟缩着身体,等着和他一起过一次圣诞节。
那时的付出和忍耐,都觉得甘愿和值得。
那时我们无牵无挂,似乎没有什么比相见更重要的事了。
后来青春故事里的人都长大了,那时的爱也不见了,男孩们的耐心也消耗光了,他们的身边又多了其他的女孩,我们该退场了,走在自己最想走的路上。
只是偶尔回眸,仍会记得那时的人,是他教会我们如何去爱与成长。
这个故事很平静,没有命运的大起大落,没有剧情的悲欢离合,只是平凡的小人物都带着我们过去的影子,把我们所希望遗忘又不舍遗忘的情节再一次温习回顾。
然而那些人和故事,最后和青春一样被时光所掩埋。
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的初恋故事。
青涩真挚的内心的小戏份,道出了多数人的少年情感。
我只知道拼命喜欢你,但不知道怎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
因为头一次的恋爱冲动,也不知如何把握尺度,控制自己。
到头来迷失自我,伤了彼此。
男人和女人恰恰相反。
也许没有得到的时候会为你疯狂,对你保持幻想,得到后会回复本性。
就像猎人一般。
但不表明他不爱你了,只是知道了你也爱他,而且那么粘着他,激情过去,心里不那么患得患失了。
同时开始害怕失去宝贵的自由,开始怀疑自由和爱情是否能并存。
而女人则在和男人相处中,越演越烈,刚开始的羞涩因为两个人关系的慢慢成熟而淡化。
本来收一封信就可以回味半天。
而尝了爱情的初期后,开始要的越来越多。
因为恋爱的感觉,家庭也许是无法给的。
一种迷失自我的探索。
女人天生敏感,细腻,爱幻想。
所以对方一个很小的举动,在爱的疯狂神经敏感时,都是惊天动地的。
因为,此时我天天无时无刻不在想你,我为了你失去了自由,而你却显得如此自由。
两个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只是一个巧合,我们被彼此吸引了。
但并不表明要把各自的生活都搭进去。
爱情到后来还是需要一点弹性和积极的调整。
特别是过了热恋期,两个人开始理智了。
还剩什么?
应该不止是轰轰烈烈你侬我侬的回忆。
而是当下在一起不束缚却开心的感觉,懂我非你莫属的感觉。
向对方不断求,来填补自己从小未填满的安全感。
总有一方先累了。
每个人都在探索,即使样子狼狈,也是值得鼓励!
至少我们曾经有如此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不像长大后,越来越要面子,越来越怕受伤,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瞻前顾后,过分理性,少了真性情。
不完美的结局,完美的回忆。
其实一直很反感打着青春旗号的电影和电视剧,充满暴力堕胎等情节,好像我们的青春只有这些。
《 最美的时候遇见你》,不评价别的,就只为它的真实,可以说是所有青春类影剧中最纯粹最真实的电影,就凭这点,它已经是部成功的电影了,已经把所要表达的东西表现的淋淋尽致。
低扎的马尾、黑色夹子、我们一直嚷着丑得哭死的校服、罗云熙刚刚冒出的胡须扎和那独有的贵州口音,这些都和我们青春点点滴滴都对应上了,是青春独有的印记。
遇见喜欢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幻想着自己能够像成人样可以随心所欲的打扮自己,想要看到他惊艳的眼神。
为了假装和他偶遇,向周围的人旁敲侧击的打听他的消息,走遍了他可能出现的地方。
当他靠近的时候,心砰砰的跳着,完全不受控制,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接吻,眼里只有他,整个世界都是甜的。
只要一想到他,就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心底的幸福满满的都要溢出来了。
他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上一秒在天堂,下一秒在地狱,他的一举一动左右着我的心,慢慢的,我需要的更多,希望他像我需要他样的需要我,希望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当得不到回应时,开始使小性子,开始说分手,可是这不是我本意,我只想要你能注意到我,告诉我,我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事。
我们更执着,我们执着的认为如果我不是你心中的第一,那我就什么都不要,我们不懂的包容,不懂的取舍。
看着这部电影,就好像看着那个阶段的自己,一幕一幕在脑子中闪过,那时候的我们第一次相爱,第一次说爱,却不懂的如何去爱。
可是这就是青春啊,才更显的弥足珍贵。
影片的拍摄手法与布景并不像海报中那样少女心,偶像剧,而是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甚至里面的话语还带着方言,也许表现的更贴近于真实,但难免为后面的偶像浪漫手法设置了阻碍,无法升华。
不得不承认,影片从刚开始的线路是清晰而细腻的,我知道,女生一直暗恋着一个男生,也明白,为了让自己最好看的时刻与他相遇,做了眼睛矫正手术,也将自己打扮成了最美的样子,并且回到了那个小城,只为在某一天可以偶遇,相遇的故事发生了,也按照主线开始相恋,并且开始各自的大学时代。
为了那颗跳动的心,为了那个令我们心动的人,我们总是全力以赴,希望自己更完美,因为喜欢,让我们变得有些许的卑微。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便是我爱的人同时也爱我,于是两情相悦的爱情总是会以微笑甜蜜拉开序幕,因为在一起的心愿实现的过于美好,美好的地恍如梦境,让人不真实,于是,我们欢喜之时还带着少许的不安,总是在蜜糖与彷徨若失间游走,在拥有的那一刻起,也便害怕起了失去。
每个女孩都会对爱的人抱有很多期待,因为爱,所以才在乎,因为深爱,所以面对第一次手足无措,那像未知的恐惧,让人惴惴不安,但是因为爱情,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女孩却也可以一下子变成最勇敢的人,那份信任与深情,那种矛盾的内心,或许一辈子只有自己知道。
女生是感性的,所以往往在以后比男生陷的深,一刻也不愿分开,所以出现了很多极端行为,以至于有一些人评价,女主后面“作”,可能这是人的性格所使然,但也可以说男生有些许想要更多的自由,女生一晚上没有睡,给男生打电话却被告知关机,我想谁都会生气与委屈吧,女生有些不情愿的给了男生看球的自由,而男生最起码不回来也未能及时打一个电话告知,这样的不平衡,或许就是青春时的懵懂,亦或是有点太过于自我,没有将他人多点重视,所以难免最后便失衡。
再到分手,女生生气离开,而男生未追,再到女生想念去男生学校,却发现已有新欢,其实都在告诉女生一件事,生活中除了爱情,你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只有爱情,那你终究只会成为一个失去理智的疯子,影片中男生还有乐队的梦想,而女生除了爱男生,粘着男生,连最基本的学业也不按时完成了。
最后的最后,是我没有理解影片的地方,觉得收尾有些仓促,工作后的男主与女主再次见面究竟说了什么,最后女主在那分手的回忆里,改写了男主没有追来,又代表着什么呢?
像是一个莫名的结局,说了一个没有结果的故事……这感觉,有些不太舒服。
最后说一句,果然一个人物形象是需要全方位包装的,男主真的没有了《何以笙箫默》中年轻何以琛的形象,不再是高冷学长,哎……
这是我看过最真实的青春片,男女主都像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也因此让我看完后一遍一遍地在脑中回想,我们大多数人的初恋不就是这样么?
第一次喜欢的那个男生不是帅得令人发指的柯润东彭于晏,只是那个有点点帅气的少年,我们自己更不是被团追的陈妍希,只是个想摘掉眼镜做做面膜勉强能看的小姑娘,恋爱的过程并没有烛光大海的浪漫,甚至没有婚前守身如玉的坚贞,情到浓时开房的钱可能都是借的,可那份青涩试探思念争执是多么真实!
朋友看完了问我:那时候的爱情开始就需要一句 我喜欢你;散伙的时候只要一句 我要跟你分手。
一点也不拖沓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回答:是年轻!
那种义无反馈和不回头只有那么年轻的时候才有。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路走来,才发现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
我们才终于懂得,曾经离我们一步之遥的人,一旦错过,之后即使化身盖世英雄,身披金衣战甲,脚踏七彩祥云,一跃十万八千里,也未必追的回来。
即便如此,那时的经历和回忆却依然值得我们敝帚自珍!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在中国,拍青春片确实不稀罕了。
但像《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有人形容为超任性也太真实的一部青春片,真的挺少见。
事实上,我在两年前就已经看过电影的初剪版。
当时也留了评语意见:这是一出甜蜜又酸涩的青春爱恋悲剧。
好与不好,问题都出在它的故事显得太真,没有经过太多的精粹加工。
重看即将上映的院线版本,感受没有太大变化。
但有个触动则是,最美显然不是杨芳芳自己所描述的激光手术,皮肤美白。
最美的,只能是那个年纪。
就像当初高考后大学前,也总是满心希冀着,人生会变得不一样。
之前看《我的少女时代》,直言不喜欢那种中年不堪再回首的老调子,就好像现实更丑陋一些,过去都会变得美好。
但一个垂死的人,一个乐天的人,只要初恋是真挚的(甚至哪怕是暗恋),我都觉得,回忆的含金量并不会有纯度差别或轻重之分。
《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始于一个都市女白领突然接到了初恋来电,记忆把她拉回了青山绿水的贵州凯里,还有更加青葱翠绿的镇远古镇。
这个场景,实在太过于熟悉,应着钢琴配乐,令我穿越到了都市夜话情感类广播节目。
从日记体的私人故事,到抛硬币的不确定性,到异地恋的患得患失,《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如实反映了85后这代人的成长故事。
包括选择郭阳和杨芳芳这样的主角名字,它们不仅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名率高(我有个大学同学就叫杨芳芳),更代表了这类无可奈何的人生聚散,发生于太多人身上。
几乎所有青春片都少不了流行歌曲。
像我自己,中学听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刚上大学是《那些花儿》,到了毕业就是《旅行的意义》。
《最美的时候遇见你》也不例外,稍有不同在于,电影有意模糊了具体确切的年代感。
我看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海报,听到了《还珠格格》的《当》和Beyond的《喜欢你》。
并不意外的是,《当》也出现在了《匆匆那年》里头,但你真的相信,胸肌发达的彭于晏和愈发熟女的倪妮是高中生?
请别骗自己了。
除了百摔不烂的诺基亚经典款,《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时代符号,这似乎意味着,它不愿意扑向多数观众的怀抱。
观众希望有代入感,需要时代的呼唤,煽情的记忆。
哪怕是谎言,也要求着青春片骗他们,原来自己曾经哭过爱过。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高考是从2003年改到六月份,此外出现导演吴娜的母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致可以推测,主人公年纪与导演本人相仿(1987年)。
真实的青春,往往意味着客观存在,是不会打扮穿衣,不懂揣摩对方心理——换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
就连不断开房的尴尬,也是特定的真实。
当年很多人如此,偶有例外或不为所动的,那是早熟早慧。
电影对初恋女生的情感状态,进行了高度还原,她们总为自己构筑一个全然无物而只有爱人存在的精神世界。
所以,有人不免觉得,到了广州的杨芳芳就是跟自己较劲,问题就出在了空想上。
在日记旁白里,与自己对话的,只有自己。
那真心又是什么鬼。
真心是纯爱片最擅长的。
每个人在记忆里美化自己,所以,164cm的九把刀变成了183cm的柯震东。
是明明可以水到渠成的Kiss和First Time,非要搞得冰晶玉洁,你紧张我更紧张,你们大家不要多想。
与真心对应的是留白,是每个人能在故事以外,带入自己的想象。
朋友就评价说,《最美的时候遇见你》的谭松韵,是他在中国青春片里见到的,“最像女高中生的高中生”。
藉此可以说明,电影在追求真实上的勇气。
可是,当真实占满了整部电影,不安全感和荷尔蒙一起发作,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又被压缩了(透露下电影其实有另一个结局版本)。
譬如在开房的尺度上,《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比台湾的《一一》和《五月一号》都要来得要大。
予人感觉就是高中本该完成的事情,被错误地拖到了大学里头。
但高中为何就无法自由恋爱,这代人恐怕都心知肚明,为教育买单。
这部电影没有狗血的戏剧冲突。
最激烈的,除了中学生的几次耳光,也不过是一次水上漂流的覆舟场面。
影评人大抵要分析说,这预示了他们的爱情命运。
然而,这不过是相爱的一个缘由。
就像杨芳芳没有想到在路边摊吃得满嘴油,撞见了心爱的人。
初恋没有什么大文章,只有小心思,小故事。
写个信,拉个手,骑趟车,一次漂流,足矣。
得承认,无论是选择走向商业或者忠于自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你》都还留有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间。
它在镜头语言上太平,导致旁白和配乐成了情绪的主导。
如果对比《行歌坐月》在美学上的形式统一,《最美的时候遇见你》似乎有些左右为难,在电影情绪上激扬不够,又囿于自我。
好在,爱的人,留的伤,一切终究会过去。
男女情爱那些事,不是这时对,那时错。
更何况,最美的是青春本身。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就青春片方面,她特有的质朴与真实是少有的;就主演方面,女主是那种不能说太漂亮但演技了得的演员,男主却是毫无性格可言,无存在感的存在(海报欺骗了我男主的颜值);就前一天刚刚看完导演的处女作《行歌坐月》而言,本片差太多。
唯一能让我嗨起来的竟是最后感谢名单里看到李玉、方励、张献民等人,导演已然上道!
青春校园剧的经典,不是因为情节多么曲折,男女主角美到不可方物,画面制作多么华丽,而是因为过于真实,真实到它是每段初恋的一个缩影… 高中时期丑小鸭的自卑感,大学校园想偶遇的小鹿乱撞,宿舍楼下焦急等待的突然惊喜,一句话就可以引申到的“我们分手吧!
”,每个阶段都串起了我们的青春。
芳芳一开始对郭阳的默默关注,高考完那个暑假的幻想无数次的偶遇虽没能实现,可那个人还是冥冥注定地不期而遇。
芳芳就这么一头扎进了她的爱情世界里,那里只有她和郭阳,她不能接受郭阳的一丁点地忽视,一丁点地分心,像极了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盲目而又勇敢。
但那一次次的奔赴,一秒秒的等待,其实感动的是自己。
结局是注定的,一个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不懂得如何去珍惜,大家都在痛苦中成长。
所以希望每个女孩子都具备爱人的能力,也要先学会爱自己,也放过自己。
最直击人心的是最后一幕,如果那天我没走远,如果那天你追出来,我们会不会白头到老。
可是,没有如果。
二刷,第一次看的时候被方言和男主没刮干净的胡子震惊了,和其他的青春剧太不一样,一下子不能适应。
没有过多的感受,觉得女主不理智,过于粘人导致分手。
第二次看的时候更关注整体,这真的是一部反映80后90后青春的影片,没有美颜滤镜,没有浓厚妆容的男女主角,更没有为了吸人眼球而脱离现实的曲折故事线。
有的只是一段青涩又令人惋惜的爱恋,小城市质朴的方言,循序渐进的感情发展,恋爱过程中由于男女思维差异造成的双方互相不理解,产生矛盾不能化解矛盾,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不提倡早恋,早恋的双方都不太成熟,经营一段感情又是很难得一件事,能承受住考验的少之又少。
其实女主的心态虽然有些许放大但是很真实的反映了女孩们在恋爱中的心情,缺乏安全感,生活的重心都围绕着恋人,患得患失,过于粘人。
但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你有你的目标,我也有我的追求,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给双方足够的空间,意见不合的时候能耐心的换位思考,争吵完了能放低姿态承认自己的错误,慢慢了解,慢慢磨合,共同成长。
爱情就像冰糖炖雪梨,二者混合味道更甜美,但是分开来也能各自精彩。
🙈
看完一脸懵逼,这是新形式的电影小品?剧情可以这么简单潦草么?还是专门拍的凯里宣传片?
太真实了。完全能唤醒自己青春期时懵懂而又青涩的心情。女主没办法控制自己保持一个成熟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度,而男主也无法细致贴心地守护好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友的心,所以,他们之间的悲剧就如同世间大多的初恋一样,无疾而终。男女主演得很好。
大写的真实!以及不时露出的尴尬,真的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服化好有年代感,杀马特非主流的青春啊~
追我的是你,说喜欢我的是你,吻我的是你,要我的还是你…当我把你看得越来越重要,想你想得要发疯,为你喜,为你怒,可是你后来让我这么神伤,这么痛…花了好多年才慢慢把你忘记,但是你的一个电话打过来,我的满池清水又生涟漪…爱情啊…
谭松韵演初中生毫无违和感!!!
1213@影城 谢谢@i后窗 带来惊喜。该片最难能可贵是本分而高保真呈现了一段平凡恋情的来龙去脉,单凭这点可以作为青春爱情片的范本。尤喜结尾的处理也很妙,还原度之高足以让人体谅青涩时期不完美的自己与往事。女主入戏加分。 85后导演吴娜尚有前美《行歌坐月》,来日大为可期。小中见大re《第十二夜》
谭松韵妹纸超级可爱!!!!罗云熙演技太烂了!!扮相也丑。
来看罗云熙,相似的故事听过太多,没有感触,男女主的颜都没有发挥出来吧
这不是电影 这是纪录片 记录当年不懂爱情的你我他 很粗糙 确莫名觉得好看 前半部分时候一直陪着男女主一起笑
名字挺好听,就是内容无法直视,加一星是因为跟贵州有关
爱情,终究抵不过距离和怀疑
润玉和淳贵人
只想说 如果罗云熙是我初恋 打死老娘也不会跟他分手的!!!!!
太真实了,青春就是你没刮干净的胡茬和我又土又作的样子。可以说是怀旧细节做的最好的青春片。青涩、细腻,毫无当今偶像剧的浮夸,服装背景高度还原年代,每个人物都很贴近生活。故事很简单,但是情绪很到位,男女主演演得也很像。罗云熙美貌、干瘦又有点乡土的气质蛮适合这个角色。没有结局,没有答案,就如同所有年轻的,无疾而终的爱情。
在最丑的时候暗恋你,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在最作的时候离开你,在最近的时候重逢你。
整部电影的造型不忍直视开了这么多次房居然没堕胎戏不科学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贴近现实最朴实的青春片了吧 可是看完后我才发现原来太真实未必是优点 电影很无聊很寡淡 平庸比烂还可怕 比起这个我宁可看堕胎看撕逼 我想可能导演还是适合去拍纪录片吧
一共开了五次房。
电影是真的不好看,而且节奏慢、剪辑差到我没看明白……
其实比很多青春电影拍的要好了!结尾部分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少女暑假期间的那段很不错呀,仿佛看到青春时候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