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中时其实就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
当时的感觉是怪异、奇葩与莫名其妙。
当时我只是对血腥镜头感到猎奇而已,至于剧情,完全不能理解。
虽然我在豆瓣上看了些影评,知道阿叔是谁、结局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我想好好的一部电影拍得这么奇怪干什么,有故弄玄虚之嫌,因此我就打了3星。
后来我又看了三池崇史拍得《牛头》、《以藏》、《切肤之爱》、《拜访者Q》、《恶之教典》等电影,慢慢地等接受,能试图去理解这种风格了。
《拜访者Q》等电影我都打了4星以上,只有《杀手阿一》打了3星。
我想,我当时是否低估了这部电影?
所以我选择了重看一遍。
其实,阿叔就是老大的设定并不值得人吹上天,结局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外,剧情硬伤还是太多。
像朴赞郁《老男孩》那种程度的硬伤倒也在人的接受范围之内,《杀手阿一》的剧情实在是太勉强了。
因此,我认为这个剧情虽然比一般电影强,但离顶级电影还差得很远。
电影的打戏也很粗糙。
打动我的是阿一与桓原两个人物。
阿一童年经历过很暴力的事,受童年阴影影响,他长大后虽然有着极强的武力本性却仍然懦弱。
童年阴影真的会伴随人的一生。
桓原是个受虐狂与同性恋,他与老大的爱情故事其实并未将我打动。
但是结局他在黑暗的房间里微微张开裂嘴,那画面立马让我明白,他其实很孤独。
另外,他在期望落空后陷入绝望自杀,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长大成人后,明白世界的残酷后,才能从电影中发现深层的东西。
有人觉的阿一就是恒源我觉得是扯淡明显阿一是s,恒源是m那为什么封面只是恒源呢?只是因为浅野忠信 造型太吸睛了在里面实在是太酷了另外此电影值的一看真的可以和杀死比尔 比一下每个人的装造都优秀每个人也都有故事线可以单独延伸本片绝对不止于暴力没看的 别错过公主号,克里思恩 有蓝光汁源看过了 你就知道我没有说错了。
ps那时候孙佳君可真好看黑金的时候特别迷她
公主号,克里思恩
首先必须承认,《杀手阿一》是部好片子,而且是部用最艺术家(而不是指最艺术)的方式——靠艺术直觉拍出来的片子。
正是因此,《杀手阿一》显得不好描述,难于解读。
看了几篇网上的帖子,也映证了我的想法,这些帖子不是言之无物,但是影片本身的不好描述,让这些影评力所不及,最终显得片面与单薄(当然了我比他们更差,只能写写影评的评论)。
《杀手阿一》对暴力的运用十分极端。
在很多人看来,极端就意味着纯粹,意味着真实。
这些影评大都赞赏《杀手阿一》对人性阴暗的逼视,并进一步暗示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是出于懦弱,于是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
但是,就好像张侃文拍《冰度80代性爱启示录》却正好显示出那群人的性观念并不自然,《杀手阿一》的某些影迷激赏极端暴力,也正好映证他们对人性之恶并没有作更多思考——他们不过简单地承认人性的丑恶,然后便置身事外,以“虚伪”的名义事不关己地对人性之善冷嘲热讽。
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不能正视人之阴暗(我们当然能够),而在于更进一步:人性之恶究竟对人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即使人性之恶能达到《杀手阿一》的程度,那也并不意味着人性之善是不好的,更不意味着人性之善不存在。
而一些人为了表达对《杀手阿一》“虐恋情结”的“切肤之爱”,不惜在影评里把自己伪装成“虐待狂”或“被虐狂”,就更加可笑,几近于周黎明挂在嘴边的“Camp”。
如果说喜欢《杀手阿一》仅仅是因为敢于直面片中的变态暴力并对其颇有好感的话,那么我们岂不是该把大清朝的凌迟行刑官视作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
另外一种观点,是把《杀手阿一》和“Cult”相提并论,对此我也不喜欢。
我觉得,Cult电影里的血腥场景大多带着感官刺激(具体说是某种快感),而在《杀手阿一》里,导演处理暴力场景时至少是冷酷而置身事外的,正是这种冷静态度,才能促使观者对人性之恶作深入思考,也才能使影片里的暴力并非简单的变态猥琐。
对电影本身,我只有一些零碎想法。
《杀手阿一》运用的元素很多,但主题并不难懂——用极端的残暴逼视人性之阴暗。
在这一点上,电影十分成功,已经成功到了“非人”的程度——我的意思是,人性本是善恶皆有,恶纯粹到一定程度,人便已经不能称作“人”了;既然已经陷入虚妄,那么直面这种程度的恶,也就谈不上什么“坦诚”或是“勇敢”。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杀手阿一》所讲述的已经不是人类的普遍问题,它的命题并非“人性”,而是“日本人性”。
其实,正如同《狗镇》无法达成纯粹之善,《杀手阿一》也未能达成纯粹之恶。
必须注意二郎与三郎的对话,这两个人一直在相互较劲,看谁更“邪恶”。
在看到恒原手下尸体的惨状时,三郎嘲笑二郎说:“你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亦即,即使对三郎、二郎这种级别的恶人,行恶也是一种“挑战”,他们也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完成残暴恶行,极端之恶并非与生俱来。
我想在这里,电影实际上已经透露出了对纯粹之恶的态度。
有些东西,不是人想改就能更改的。
昨天的午夜剧场是《杀手阿一》。
真就是超血腥R级黑帮片。
可以看出来藤本树肯定很喜欢这部电影,在《电锯人》中能大量见到对《杀手阿一》的借鉴。
比如战争恶魔的疤与垣原一样,大量的肠子,血浆,人体碎块的暴力美学。
三池崇史真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整个电影充斥着病态,血腥,暴力,带来一种极端的游戏体验。
之所以是游戏体验,不仅是过场和音乐有着十足的游戏感,主角阿一喜欢打电动,更是整个故事都有着游戏般的玩笑感与出奇不意,觉得有病但又合理的剧情。
阿一这个人物设定也很有趣,是那种碇真嗣式人物,软弱,性压抑还有各种自责。
虽然是个有着惊人天赋的杀手,但他的杀人状态却格外特殊,他是一边哭着一边杀人,还会语出惊人。
这种病态扭曲的施虐狂,与垣原那种乖张的受虐狂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电影真的很残暴血腥,看之前做个心理建设吧。
但整体而言,还是很好看的电影。
阿一一个男人。
有些木讷,工作总是出差错,经常被老板训斥。
有一天,他把客人的咖啡拿了回来,老板扔出一把刀,叫他去自杀算了。
他从小就被同学欺负,甚至不敢向小孩子还手。
他胆小,爱哭,常躲在被子里发抖。
另一个男人。
杀人如麻,任何坏人都闻风丧胆。
他杀人时比疯子还狠,血肉横飞,从不留全尸。
他总是穿着印有“1”字的黑色紧身衣出现,像蝙蝠侠一样。
每次杀完人后,他就消失无踪,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阿一就是这两个男人的混合体,在懦弱与冷酷之间发生了人格分裂。
很难想象这两种特质会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但可以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平衡。
就像阿一,如果杀人时的快感能够弥补受欺负时的屈辱,那他就找回了平衡。
寻求平衡似乎是人类的本能。
对于阿一来说,受了欺负,就杀了欺负自己的人;受到的欺负太多,就杀了所有欺负过自己的人;爱人受了欺负,就杀了施暴者;陌生人受了欺负,就杀了所有坏人……这个模型适用于所有人。
当上司劈头盖脸地训斥你时,你有没有冲上去抽他的冲动?
这时,女朋友打电话说,逛街的时候被小流氓欺负,你恨不得马上把他们打个鼻青脸肿;下班了,钱包在公交车上被偷,你开始诅咒扒手;回到家,你看到城管对小贩施暴,又有了“除暴安良”的冲动……于是你感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公平?
如果我是个强大的人,我一定会狠狠地教训这些混蛋。
可惜你不是,我们都不是,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意淫来满足心理的平衡。
阿一是个强大的人,他把意淫变成了现实,来实现真正的平衡。
所以在阿一杀人时,那种血肉横飞的场面让人觉得过瘾,如果三池崇史拍得再美丽一点的话。
现实中,职业化似乎是找不到平衡感的重要原因。
职业化意味着你要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这无疑是件痛苦的事,况且还常伴随着压抑与屈辱。
于是,“表面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心里却早把别人强奸了100遍”的“闷骚一族”诞生了。
按照这个标准,阿一就是个十足的闷骚。
然而,即使杀了很多坏人,闷骚的阿一仍然没有找到平衡,他始终是痛苦的。
原因有三。
第一,他无法杀光所有的坏人。
第二,他无法解脱。
第三,杀人不能解决问题。
屈辱感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心理创伤,使用杀人这种“报复社会”的手段,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作为杀手的阿一在杀死自己的“哥哥”后,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哭得像个孩子。
很显然,“强大的人”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力量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强大。
影片的结尾,“教唆”阿一杀人的大叔在树上吊死,阿一却回到了少年,与一群孩子一同离开。
这似乎意味着,过去的创伤,只能回到过去来抚平。
但我们是无法回到过去的,那么,三池崇史的这一隐喻,是在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还是在表达自己的无奈呢?
我想兼而有之吧。
垣原“常人会有虐待和被虐两种欲望,看你倾向哪一面比较多。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当事人理解得更透彻。
垣原的两种欲望都很强烈。
虐待的一面自不待言,用钩子把人吊起来拷问、在脸上穿刺、割乳头,这些极尽变态的手段,对黑社会干将垣原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他还有被虐的一面。
在脸上开道口子、割下自己的舌头,这种加之于自己肉体的痛苦更让人毛骨悚然,垣原同样满不在乎。
相比于虐待的倾向,垣原被虐的欲望更加强烈。
安生大佬失踪后,他一直在寻找,并相信安生还活着,原因就在于“爱上他的纯暴力和当中的痛楚”。
这也是支配垣原行动的最终欲望。
可惜大佬死了,这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
他一边在寻找大佬的过程中发泄施虐欲,一边意外地发现,残暴的阿一是最能够满足自己受虐欲的人。
接近阿一之前的那种兴奋,真正反映出受虐狂的本性:“我很害怕。
”“连大哥也有害怕的时候吗?
”“不,我害怕的是自己。
我充满了期待,满怀期待与不安”。
这种极品变态男最容易吊起观众的胃口。
不,吊起埋藏在观众内心深处的施虐欲或受虐欲,因为垣原就是这种欲望的代言者。
而正如文章第一段所说,常人都有这两种欲望。
常人当然不会割自己的舌头,也不会在脸上划开两道口子,但这就能证明没有受虐倾向么?
当你明知道对身体不好却纵欲、酗酒、熬夜、嗑药时,当你很享受练跆拳道时被人摔在地上的快感时,当你很喜欢纹身中的痛楚时,这算不算一种自虐?
施虐欲同样常见,只是很少表现而已。
因为一旦发泄出来,就马上成为千夫所指,像网上的虐猫者和虐狗者一样被骂得狗血喷头。
如果还原为人类作为动物的本性,似乎不难理解这两种欲望的同时存在。
动物在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时,总会伴随着厮打与伤痛。
久而久之,当习惯这种生存方式时,也就种下了这两颗欲望的种子,并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
对人类来说,文明打破了这种平衡。
“施虐”很自然地被排出文明的范畴,因此,同样在残酷环境中生存的人类只能选择“受虐”来排遣。
用心理学解释就是,当失去了对外发泄的渠道时,就只能选择对内发泄。
对内发泄的工具通常是酒精、毒品等,也有用来自残的手术刀,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这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作为“骨灰级”的受虐者,垣原根本不满足于轻度的虐待,所以,割舌头这等皮肉之苦实在不够刺激。
垣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施虐者,来实现他的终极“享受”——虐待致死。
阿一就是这个人。
他不仅给垣原的脑门上开了个“天窗”,还迫使他从大楼的天井中摔向地面。
摔死之前,垣原还大呼过瘾,“哗!
感觉真好。
”但事实上,垣原尸体的额头上没有任何划伤的痕迹,也就是说,阿一并没有对他施暴。
垣原的死,源于臆想中与阿一的搏斗。
这只能说,受虐的欲望压抑太久,只能靠臆想来满足。
但对于一个极度受虐狂来说,这种死法也算体面。
影片最后同样给垣原一个镜头:在一间挂满铁链的灰暗的房子里,垣原独自靠墙坐着,张了张硕大的嘴……房子很空虚,他也很空虚。
《杀手阿一》是我看三池崇史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部分,后来有机会看完了整部电影。
山本英夫的漫画原作还没有看。
恒原自然是这部电影里最为出彩的一个角色,受虐狂,那股散漫和神经质的气质让人沉迷。
阿一作为一个精神分裂和狂暴症的患者,他的世界里只有坏蛋和眼泪,以及无穷无尽的愤怒和勃起。
那个阿叔露出浑身肌肉的那个段落非常惊人,他捏碎了对手的浑身的骨骼。
三池崇史在这部电影了造就了很多让人无法忘怀的CULT镜头,比如恒原为了认错而切开自己的舌头,比如吊着别人然后用银签扎人。
我印象里最深刻的镜头则是恒原揪人脸蛋的部分,最后那个人的脸被揪烂了。
长得本来就像狐狸,嘴巴两边挖裂开,更像狐狸了。
他把那谁的拳头咬住时,简直可爱极了,真想抚摸他的头拍两下。
可惜没有多少大嘴巴的镜头,不过瘾,只有改天做个桌面了。
暴力的感情和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被赋予的。
当视听语言裹挟着饱含感情和想象力的暴力向我席卷而来以后。
这也太爽了吧。
人人都是阿一,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把1⃣️放出来。
一群群的阿一被埋葬在人类文明的最阴暗的深处。
我太喜欢垣原了,三池老怪记得下次在他身上再多割几刀这样子。
就这样子,然后希望自己在毕业季可以快点找到工作吧
一个我很喜欢的片子。
新宿歌舞伎町的民宿大厦——“流氓公寓”的山口组蜗居点。
黑社会组织安生组的老大安生芳雄与情妇及一亿日圆现金失踪后,流氓公寓每天都有黑道人被杀。
外界断定这是传说中的杀手“Ichi”所为。
武斗派头目垣原于是开始疯狂寻找凶手。
片头做的很不错,感觉十面埋伏的片头就是抄袭这部一样。
里面的暴力施虐,恒源的被虐情节,阿一的被控制,力大无比的控制者,生活所迫的警察。
一部刺激的电影,三池崇史的重口血腥片。
杀手阿一的恶人形象在电影史上独一无二,平日里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一旦进入杀戮状态则变得惨无人道,善良弱小和邪恶强大集于一身。
过程不说了啊非常喜欢,结局到底是阿一杀了垣原还是垣原杀了阿一,垣原掉下楼之前明显脸上被划伤了啊,怎么掉下楼的并没有伤,那死的是阿一?
死的是阿一那受虐的一面?
所以老鬼自杀?
还是因为阿一战胜了自己?
阿一战胜了自己并把垣原杀死,垣原纯洁的死了所以没带伤?
最后垣原的镜头是不是说垣原死的满足?
最后那个变了样子的阿一(右腿瘸了)是不是改变了的阿一?
还是说阿一已经不需要老鬼的帮助可以自己成为杀手所以老鬼死了,可老鬼显然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也有可能是阿一杀了老鬼。。。
但那实在不是阿一的风格。。。
杀手阿一啊,最后和一群孩子一起走向远方又是什么意思。。。
看完身心不适……
日本的变态美学我实在受不了,还是听听演歌看看和服樱花枯山水啥的适合我
以前看的,很恶心的看完了但对内容居然印象不深。。。重口味的片子。。
浅野忠信 老兄,本以为你能对抗阿一的。其实你们可以选择实况足球单挑嘛,孙佳君HOT!@
凌乱而神经的电影,我说怎么那么夸张,原来是漫画改编的,但也有够无聊的。。。
嗯…够变态,剧本够复杂,幸好只是2D,还可以边吃饭边看哈哈哈,浅野忠信太帅。。。
暴力的经典作。我感觉是这样哟
(080904三星)那张嘴和那双脚很酷。节奏太乱。(160116五星)节奏一点都不乱,非常有序,情节和心理都铺陈很好!想象力超赞!不落俗套,省掉很多废镜头。萨布和冢本晋也有意思。结局还得再想想。
什么玩意,最后没搞明白。暴力做的是不错
极度暴力,压抑,追求某种感官的刺激似乎是这类电影主人公的毕生追求,的确很极致。看时煎熬,看后压抑。
暴力美学的极致作品,小日本变态精神的淋漓尽致的表现。绝佳的作品。恶趣味爱好者福音片。
配乐好故事好。服装亮眼,摄影致幻。既gay又m还变态的垣原,人格分裂的阿一,之前是警察的混混,说着粤语,英语和日语的妓女等角色很有趣。评论给一星的绝对合理,绝对不适合未成年人和成年的广大群众观看,除了色情暴力,更多的是疯狂的死亡崇拜,每一分钟都洋溢的sm情结。
劇情蠻正的。但是總體上還是不大歡喜三池崇史這樣的一套所謂“暴力美學”。不過還想把《牛頭》看了……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三池崇史当初其实只是想到哪拍到哪而已?只不过是因为脑洞比较大,玩的比较花,莫名就被无数人赋予了各种高深莫测的寓意,黄袍加身,捧上神坛?以前年轻,san值扛不住,又不敢妄加评论,现在各种实验电影,克苏鲁电影也看不少了,不说别的,单说最最基本的剧本这块,整一个初学者故弄玄虚。别跟我说什么导演本来就没打算认真讲故事,没打算讲故事你隔三差五逼着各种角色像背书一样交代你那些背景故事线索是干嘛呢?暴力场面也只会靠剪辑和道具猛撒血浆,没有一丁点真正的设计。摄影,调度,台词,更是看不出一点真实的功力,全是虚张声势。把每个角色都化作自己表达的符号,想到哪就拧成啥,真的,这跟大马路上的疯子没啥两样,不是只要你够疯就能被称为天才
2001年的片子特效假也认了,但哪里美了,只看到变态
推荐给我老汉看,他说,你娃莫看勒些电影,要变态。
有点血腥。。。快进。。
这一剂药猛了。。。不太对我症。。。。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部相当一流的好电影。五星。oh感动的我要哭了ohdarling~
五星的片子减去三星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