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À plein temps》真实到欲哭无泪,恐怖却疲心乏力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恐怖惊悚片,把正宗纯熟的生活苦难塞到每个观影人的嘴里,可大多数人都选择细嚼慢咽早已习以为常,不过是生活常态。
看完开头争分夺秒的几分钟就已被深深至郁,剪辑如此紧凑,跳转如此急促,很可能就因为多喘了一口气、少跑了一步,这一切看似平和的生活就要瞬间崩溃,一个单身母亲要照顾孩子同时兼顾工作的紧绷状态被拍出来搬到荧幕上原来具有这样巨大的心理冲击力。
简单质朴的画面响起往往只会在特工电影里主人公们执行“不可能的”任务时才会出现的紧张配乐,追求幸福生活,甚至都不奢求富足,也何尝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只是这个特工没那么多高科技设备,也没有高智商同辈,更没有可供选择的后备,唯一的出路唯有奔跑,追赶上那即将启程的列车,马上就要罢工的计程车。
好不容易爬上了车,才发现原来一车人都是生活特工,无不疲于日日奔波、苦于夜夜难眠。
生活从不怜悯他人,好在人却懂得互相搀扶。
邻里的出手相助对于处在窒息边缘的我们显得尤其珍贵,感激之余也容不得慢下脚步,只能在人挤人的城轨上用闭眼捕获转瞬即逝的暂停。
最后的最后,被好工作幸运录取的泪,开心苦涩都不过是开启了另一场只允许赢的角斗赛、只可以冲的马拉松。
被泪与汗模糊了的双眼看不清这恐怖的生活,只有哭着干下去的幸存者才有资格硬挤笑容,佯装轻松,而输了的人只会孤独的死去,无人问津。
影片中的母亲,离异,经济学硕士毕业,做过销售经理,虽然没有具体交代,但可以推测是为了照顾孩子换成了酒店清扫领班的工作。
正值巴黎工人罢工,把这位母亲本就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弄得一团糟。
地铁停运,造成跨城通勤的她无法按时上下班,她逐渐对于兼顾工作与孩子开始力不从心。
但她依然硬抗着通勤,安排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累得在浴缸中睡去再惊醒,接下来又是第二天重复而疲惫的日子。
帮忙照顾孩子的保姆问,为什么不在本地工作,非要去那么远的巴黎上班?
母亲回答到,我还是喜欢管理人的工作。
是的,从她工作时的谈吐举止看得出来,她的决策力、沟通能力还有安排工作的能力是绝对拿得出手的。
可是这些的前提是,在城市里的一切包括交通在内都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当工人罢工导致交通不便、保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去面试新工作、孩子意外受伤、信用卡透支冻结、联系不上前夫无法拿到赡养费……这些事情一起发生的时候,母亲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她无法凭一己之力让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更不可能维持自己心态的稳定。
她需要一个后援,需要家人的支持。
是的,孩子本不应该由她一个人负责照料,但现在只有她一个人扛着。
她孤注一掷的在漩涡中挣扎,最终,她的工作也因为多次迟到早退而失去。
就如同她的同事说的那样,建议她可以搬到巴黎住。
她说,不想住在狗窝里。
——搬到巴黎意味着高昂的房租和极小的住房空间,对于“家”的定义,对于孩子应该在什么地方成长,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绝不让步。
这是她的价值观。
哪怕再困难,也没有舍弃这个郊区的大房子,她不要舍弃厨具齐全的厨房,不要舍弃可以放下蹦床的院子,不要舍弃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独立卧室。
她极力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极力平衡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哪怕已经连轴转,没办法回家只能住糟糕的旅社,也要在隔天给孩子庆祝生日,叫来他的伙伴们陪他度过,留下美好回忆。
她能做的已经超出一个母亲的极限,她扮演了很多角色。
她是超人。
失去工作后她,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被强制按停。
她开始有时间接孩子上下学,开始可以抱着孩子沉沉睡去不用顾及闹钟。
但生活不允许她停下,所谓手停口停。
她立刻去当地的超市递交自己的简历,准备应聘收银员的工作。
编辑简历时,她刻意消去了自己的经济学硕士的专业背景。
看得出来她已经做好了在本地工作的准备。
就在她对之前参加巴黎那家著名销售公司的面试结果不抱希望,决定融入本地的生活节奏时,接到了面试官的电话通知,她被录用了。
陪着孩子们来儿童乐园游玩的她,伴着身后响起的游乐设施的欢快音乐,听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喜极而泣。
生活有了转机,她重新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她也能得到维持生活的报酬,孩子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看似一切都好转,但不禁为她捏一把汗——新工作她要怎样保住呢?
在大罢工的背景下,在她如此割裂的跨城通勤的现状里。
我想这位母亲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环境的改变,还有面对自己所做选择的代价。
最后想说的是,单身母亲需要更多社会福利保障的支持,尤其是她们在努力追求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情况下。
她们身兼数职,需要更多后援,需要更多支持。
是什么让你的日子过的像打仗?
随着紧张的背景音乐好像下一秒就有人要向你开枪。
你单身又带着两个孩子,临时看护的老奶奶不停抱怨孩子淘气,要辞工不干,你下班趁着月黑风高也要给老人家买束鲜花。
你因为生育停止白领的工作几年,为了生计现在在酒店给人打扫房间,凭着能力你领导了几人团队,但是房间只要特别脏,大家都会停下来看着你,于是你打开了令人窒息的卫生间,叫人拿来高压水枪,抡起袖子亲自上阵。
你在巴黎大罢工期间穿梭在郊外与市中心通勤,搭车,叫车,租车,你指挥同事打掩护,接受领导大批评,你在大街永远举着电话求爷爷告奶奶,安抚一再要撂挑子的保姆。
你在面试新工作的时候据理力争,也被质疑和否定甚至辞退。
你只在化妆的时候擦掉自然倾泻的眼泪,在陪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笑的灿烂,只有躺在浴缸洗澡的时候小歇几秒就被孩子叫醒。
终于接到面试通过入职邀请电话时你还会激动,和少女时初恋一样红了脸庞。
毫无疑问的上上佳作,在不动声色的日常生活中逼近崩溃,但最终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影片记录了普通女人一个星期的工作和生活,看似普通,但她那种坚韧顽强的性格却是不普通的。
国内处理这种题材往往会显得太Drama,充斥着尖叫、砸东西的脆响声,但是这部电影控制的很好。
人生就是如此,有的时候你以为是绝境,但其实拐个弯又出现了路。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是影片没有用天降神兵的方式,或者国内“大女主影视剧”常用的桥段,天降一个男人。
而是用了很日常的解决方案。
她尝试了每一种能尝试的办法帮助自己摆脱困境,也并非“Girls help Girls”这种流于表面的口号,帮助她的有男女老少,她是靠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别人的帮助。
没有哭泣哀求。
当上司试图把辞退新人的责任归罪于她时,她只低沉了一会就又立刻昂扬起斗志,太了不起了!
电影太棒了,这种随时都要崩溃的状态,看得很让人揪心,但是女主角就能控制得住,甚至没有吼自己的前夫。
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里还要给儿子准备周末的生日派对。
电影院里不少女生倒吸凉气,仿佛恐婚恐育PTSD大爆发。
然而孩子也是她努力生活的动力之一。
就像我家里那两只永远无法猜到它们会搞出什么乱子,每天回家打开门可能都会有惊喜迎接我的猫。
比如前几天我刚洗了七八件衣服,因为猫趁我打开衣柜找衣服的时候,挠破了除湿剂的袋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旁边的几件衣服都沁湿了。
能怎么办?
大吼大叫揍猫不解决问题。
把衣服丢进洗衣机再拿出来晾晒,冷静得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毕竟它们是可爱的、不懂事的小天使。
看到面试那一段,我才明白了片名《全职》暗含的意思。
她落到如此境地,正是因为她曾经做了四年全职妈妈,那四年空白的令她很难找到工作,而前夫还在拖欠赡养费。
即使她有优秀的学历、稳定的情绪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很高兴看到她没有丧失信心,还能保持理智打电话给面试的公司询问结果,也很礼貌地与对方沟通,她一直在努力保持体面,我想这可能是她最终能峰回路转的原因之一。
谁不想要有一个情绪稳定的上司或者下属?
总之很高兴我没有因为台风放弃看这部电影。
新的影院融媒影城八号厅也非常棒,沙发座椅很舒服,视线无遮挡,音响效果也好。
在欧洲生活十几年了,女主的生活环境也是蛮熟悉的,巴黎不能代表法国,但算是一个缩影,简单谈谈几点个人感想:1 公共服务和整体服务的不可靠:三天两头的大罢工,虽然剧中罢工的几天是一个极端情况,但我们也可以想象,就算没有罢工,女主这样忙碌的生活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
没有像国内那样的托儿所,保姆、阿姨也不是那么好找,而且非常贵。
热水器坏了没法找人来修:太贵,车坏了也是。
2. 居住环境很一般:剧中展示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还是很现实的,巴黎房价很贵,市中心租房也小,她住在离市区比较远的联排房,条件也不是很好,可以看见浴室、厨房的陈旧,设备都是很一般的,就这样条件的,她也是欠了很多房贷。
3. 市区的五星级酒店陈旧不奢华但非常昂贵:所谓市区的高标准的五星级酒店,也看起来非常一般,甚至陈旧、老气,其实欧洲大城市的五星级酒店也就这样,和国内大城市的高级别酒店的基础设施没法比,软硬件都是。
4. 高峰期交通的人挤人。
不是只有国内大城市才那样子,欧洲大城市高峰期也是。
5. 欧洲老牌福利国家的福利,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那些想象在法国生三个孩子都不用上班就吃福利就行的,现实可不是这样。
这边人都知道,养一个两个孩子其实是最费钱费力的,尤其是一男一女,什么都得自己买,自己干。
三个以上才算“沾点福利的便宜”。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生活疲于奔波的女主,但是从中说明了什么呢?
女主已经很努力了,但工作还是不达标,对孩子也是照顾不过来,我在想,“原罪”到底是什么?
如果女主是单身无娃,情况会怎么样?
她会在巴黎市中心租一个她口中的“狗窝”,至少能负担起,没房贷,至少可以做好她酒店的工作,不至于被炒掉,业余也可以申请工作,更充分的准备面试,不必捉襟见肘。
而且,她根本不会离开职场,根本不会有4年的职场空白,虽然前一个公司倒闭了,但是再找工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她仍会有一份体面的、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样,她就可以在郊区物色一处房子,正常还贷,业余时间充充电,找找对象,过上正常体面的生活。
如果女主有对象,情况会怎么样?
如果是个靠谱的男人,他们也许在市中心租一间小公寓,两人付房租也不算负担,除了上述单身情况以外,家里还有男人帮着修热水器修车,两人也可以在郊区共同买一套大一些的房子,组建家庭,过上正常中产的生活。
所以,是什么造成了女主今日的捉襟见肘?
我觉得是两个孩子,还有不负责任的前夫。
所以啊,不要随便和男人生孩子,真的不要随便要孩子。
女主的情况其实非常真实,我见过的欧洲单身带娃的女人就是这样,可能还不如她呢,因为导演还是仁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至少女主还有几分姿色,还有周围男人愿意帮忙、献殷勤,至少女主的两个孩子还算乖巧可爱,还不是两个熊孩子,至少女主的邻居老奶奶还愿意帮点忙,虽然也不情愿,但换了谁谁愿意呢?
至少女主还是经济学硕士,至少她还是个法国人...而现实呢?
现实比电影可能更惨:单身女带娃,是个移民,法语不是特别好,长相也没有女主这么有紫色(毕竟人家是演员啊),身材多半已经发福,邻居没有老奶奶帮忙反而是一帮更穷的移民,孩子是熊孩子更添麻烦,自己又没什么学历,周围也没男人献殷勤....作为作品,导演还是要留给观众希望的。
经过女主的不懈努力,她最终得到了那份高薪工作。
现实中,恐怕...所以我在知乎看到很多讨论去父留子的女性,打着女性独立的旗号,应该来看看这个。
国内的大环境可能还不如这个呢,至少法国还是福利国家,她还不至于露宿街头。
当然,如果女方娘家特别强大,有钱有人可能出力,那另当别论。
但是,女人要孩子,还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啊!
2024观影|11|豆瓣日历真的很歹毒,谁家好人在周六推荐这么高强度到窒息的工作纪实电影!!
尤其是对我这种周六还在加班的人来说更窒息了。
全片用节奏极密集的音乐来承托忙碌的朱莉,似乎连呼吸的时间都没有。
大量的中近景也使画面的内容极度被压缩,那种在大都市里被催促、压抑的感觉扑面而来,看的过程中好几次得按一下暂停键缓一缓。
看完之后如果庆幸自己现在的生活比朱莉好些,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不时的会将自己和朱莉的生活做对比,会小小的庆幸自己现在不必生活奔波。
但这也说明,假设我到了朱莉这个境地,我未必能有她这么强大的意志力承受如此可怕的生活压力。
超长的通勤时间、用不上的学历、不接电话不负责任的前夫、期待生日的孩子、重体力且繁复的工作、瘫痪的交通、石沉大海的面试通知…好几次在朱莉下班或者面试结束后还在给儿子准备生日派对的东西和礼物,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她真的情绪已经算是很稳定的了,没有因为自身的工作劳累和不顺利,而牺牲掉孩子们的期待。
但是作为未婚女性也同时很害怕,感觉朱莉明明维系自己的生活平衡都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有两个基本上帮不上忙的孩子等着她照顾。
在全片紧张的音乐节奏里,为数不多放缓的时候就是在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
可即使孩子们可以抚慰心灵上的疲劳,小孩们需要洗澡吃饭收拾残局又是增加了肉体疲劳。
当朱莉接到新工作的通知电话时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可我却觉得更加可怕。
或许新工作更符合她的专业也能赚更多钱能给自己和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但一份需要加班操劳的工作居然被一个人视为救命的绳索,难道不令人害怕吗?
1.女主靠近电车的时候都会站得离轨道很近。
第1次是在电影前半段的时候,当时就感到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第2次是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当时背景声提示请你站得离轨道远一些,但是女主站在了轨道上,那个时候她没有了工作,联系不上老公,银行存款为负。
列车开来的声音逼近,但这个时候镜头突然切换,切换的非常突然,就变成了女主带着孩子们开车,然后紧接着就是接到了入职的电话。
背景声音是游乐园的那种梦幻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只是一种手法。
我们再回想一下剧情的铺垫,1.女主之前有一次睡了半天的觉期间手机是断电的。
所以有没有可能承诺给他打电话的人是在这个期间给他打过电话,但是没有人接就放弃了呢?
否则为什么要铺垫这个剧情呢?
2.面试的时候,对方有明确提出过,你住的离公司太远了,我们这个工作是经常需要加班的,你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通勤的问题我很担心。
之后对方就表示出了不友好的态度。
根据我的看法,这个就是面试的时候故意找茬儿,根本的原因前面已经表示了,我对你有两个孩子而且住的太远这一点心有顾虑。
3.女主打电话给那家公司的时候,人事明确说了,所有需要招聘的人已经接到电话了。
国际大公司的流程都是通用的,负责通知的是人事,这种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所以我是认为最后女主接到的电话,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就像少年派那样。
让残酷不那么赤裸。
2. 很多人把这个电影看成一次发泄,我也是一样的,女主的经历可以说每一样我都走过,只是程度没有那么严重过罢了。
但还是可以看看导演并不只是发泄,还是有思考,有铺垫一些细节。
女主的朋友跟女主说,你喝醉的样子很有趣。
女主看到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帮他修好了热水器,就亲了他。
明明已经累得半死了,而且家里平时也没人照顾孩子,她还是买了一个蹦床,又难组装,又有危险隐患。
邻居老奶奶有暗示说,福利机构可以过来接走孩子,但是女主觉得这是一件天塌了的事情。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她可以放弃责任去自杀。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可以看出女主的性格,就是非常的浪漫,不计后果。
她热爱美好的一切,鲜花、孩子的笑声、耸入云端的写字楼、被阳光照耀的前途。
她却不能接受用手去擦洗客人的粪便。
她追求绝对化的美好,不肯面对现实。
不自量力。
全凭感觉去概括现实,缺少理性的分析。
这种绝对的浪漫主义,被生活的现实打得一败涂地。
就像是一个幼稚的孩子,穿着蓬蓬纱裙,摔了个狗啃泥。
和背景中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相呼应,形成了绝妙的讽刺。
导演想要抨击的或许就是这种幼稚的浪漫主义。
它将许多家庭送上断头台,却还被歌颂、被吹捧、被披上画面的外衣。
所以女孩的父母,从小要教会女孩儿的世故和打算,太重要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只不过是把我们身上的缺点无限倍的放大罢了。
不管怎么样是一个好电影,为什么我现在找不到打星星的地方,这个是5星。
看了这部就能理解《女性贫困》里单身母亲的人生是如何不断下坠直至陷入贫苦。
电影里这位单亲母亲其实已相对幸运,自己和两个孩子健康状况良好,前夫目前尚愿意支付抚养费、分担抚养责任,邻居老太能帮忙看顾幼儿……但前夫出差、公交罢工几个偶然事件交错,她的生活就被全盘打乱,每天起早贪黑拼尽全力,依然无法让孩子们满意,失去勤奋得来的领班工作,像不小心脚滑陷入泥沼,拼命挣扎无用,只换得越陷越深。
幸好她最后盼来了那通录取电话。
片尾屏幕里的她失声痛哭,屏幕外的我跟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即又想,她能承担新工作的加班强度、平衡育儿和工作吗,如果又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她的生活会再次脱轨吗?
电影就此戛然而止,以上都成了未知。
提一处令人唏嘘的细节,女主应聘超市收银员前制作简历,被逐字删除的经理经验和硕士学位是那么醒目,四年前,她何尝不是优秀得光芒四射,过得顺风顺水。
电影截取了一位母亲短短几天的生活切片,而在电影之外,无数单身母亲们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奔忙、疲倦与焦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她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接到那通录取电话?
最近几年看的《小偷家族》和这部《全职》,也包括寄生虫等,常常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农村还是要比城市好上一些……我出生于农村,家里有个两三亩地,不管怎样,在村里也还有个宅基地,有个住房。
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总也不至于没饭吃,也总不至于没有住的地方……当然,这得益于新中国的土地分配政策。
但如果你生在城市,又是完全的无产阶级,那么当金融危机来临,失业潮来临,这种下跌真的是完全没有止境的……话说回来,农村又究竟为中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了多么巨大的缓冲呢?
沉浸式体验职场单亲妈妈疲于奔命、被生活暴击的每一天。结尾峰回路转,但感觉又是一场新的战役。法国左翼作者们写的剧本,有时真实得让人想喊救命...
大部分节奏都绷得过紧,结尾的松弛就显得虚幻而做作,损害了批判的力量。
现实生活惊悚片,职场家庭两肩担的单亲妈妈,每天都担惊受怕,远距离通勤上班怕迟到,下班怕接不上孩子,疲于奔命,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和千军万马,结局的工作看似救赎实则又是另一场一地鸡毛的开始。这不就是北上广深的现状么~
rr最大的问题就是巴黎非常的不宜居
节奏感拉满,没有一处废笔,对着镜子边化妆边流泪的松弛一刻神了。两处剪辑特别好:装蹦床到生日派对,列车过站时女主侧背影特写(列车声音越来越近)到两个孩子坐在车上。
这背景音乐“嗡嗡嗡”都不带换的么,一直放,一直在通勤,听着心情烦躁耳朵痛。能理解其立意在于关怀单亲妈妈,但拍的不好(剧情松散苍白有时又些许唐突)。
题材和表演非常好,算我今年看过的不多的五星片。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抱怨,生存和工作紧密联系,没有工作就无法生存,但这一切都要适应。
这片看得真着急,说话都这么直接吗。好在去的时候没赶上过罢工
多多视频。发现没,全程除了环境因素,几乎没有任何人为因素造成生的毁灭感,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对比一下中国电影,中国故事,或许每一步都是人的因素造成的。文明需要好几代人。(生活类型的电影,我总是看到这种差距,《入殓师》看到日本的文明,《全职》看到法国的文明)(我既然这样想外国,那么中国电影人是讲不好中国故事,还是真的没有中国故事可讲)全程窒息感,BGM牛逼(有没有觉得像极了《满江红》却比它高级,我最近看了几部好莱坞动作感强的,发现他们配乐声音刚好,我们总是偏大),涉及育儿、贷款、打工、求职、罢工、夫妻、朋友、交通、女性……一个法国电影,神奇的在疫情下的中国找到了共鸣感。强烈推荐!~
2022BJIFF-3,单亲双孩全职母亲,还有自己对于事业的追求,如何两全,溢出屏幕的焦虑,结尾其实理想化了,故事还可以再饱满些,只能算是小品之作,配乐加分,两段奔跑都很让人共情,特别是第二段,狂奔,很想跟她一起奔跑起来,来不及了真的来不及了,可是一定要赶到,一定要赶到…….
很生动很直接,单身妈妈的每一天,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奔波。想哭也只能抽空在化妆的时候哭,因为事儿太多了,留给情绪疏导的时间几乎没有。还有那个总也不接电话不承担任何看护责任还不按时支付赡养费的隐身爸爸,很写实。
音乐怎么那么像信条呢,和晃动的摄影机快速的剪辑与人物的奔跑构成了影片的节奏,看得很窒息。哎,人潮攒动挤得喘不过气的站台在午后却安静的如世界尽头一般。焦虑的,太焦虑。
我不该在工作烦扰了一天的晚上还要看这个急促、压抑、混乱的电影 茱莉除了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别提自己的孩子 就连好好睡一觉她都不能完整。然而细想一下 她难在什么地方?直接原因是巴黎大罢工 根本原因是单亲家庭 其实我国这样的女性也大有人在 起码茱莉优秀、漂亮还有一圈的亲朋好友 我国还有每天通勤一个小时每个月都收不到应有的赡养费的单身妈妈比她更难呢 所以啊 我看完之后第一感叹的就是 幸好我国不会因为大罢工而瘫痪交通……
承认朱莉生活艰难。但更令人共情的是她身边的人,比如因为她中途逃班去面试代她打卡而遭到辞退的酒店新人、因为她迟到而需承担份外工作的同事…
演的倒是挺好,但这种大赌特赌的生活方式,我看难啊
大型婚育劝退片,比好莱坞动作大片紧张刺激万倍。单亲妈妈,全职女性,经济学硕士却不得不在酒店里当女工主管,在外面个试都胆战心惊;极端通勤之下,精打细算过日子,守时卡点、争分夺秒地在紧迫感中维持着生活中的脆弱平衡,却随时可能会被任何预期之外的事件打破,从而招致 “正常” 生活的连锁坍塌。这股蔓延全片的窒息感未免过分真实。结尾终于暂时松口气,确实相对而言算是happy ending,但归根结底也只是新的一个无解循环的开始罢了。
85分鐘的窒息在最後終於迎來一絲喘息,一度以為她要臥軌,但當著孩子們應該不會這樣做。缺席的alex和把他的好意誤當情愫的父親朋友,人在極累的時候大概都想找個依靠吧。法國好歹只有育兒和交通壓力⋯⋯
看得人实在烦躁,所以离婚带俩崽就是“女性困境”主题的标配吗?……永远无法共情这种好高骛远又自私愚蠢还要选择做单亲妈妈的女人,译名改成失职更贴切吧。
时代没有给已育女性留什么机会
工作辛苦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因为一场罢工导致的公共交通瘫痪,而变成了与时间赛跑的追逐者,中间经历了下班回不了家,因为翘班去面试别的工作害的别人被解雇,给小孩过生日,向前夫追抚养费...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忙碌,故事有点流水性质,结局有点刻意地追求好的结局,因为面试官工作交接的问题,导致自己的录用产生了误会,但最后还是顺利通过,成为市场调研经理,一切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