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看了剧再看原著,然后再来看剧的,剧和书有很大一部分出入,剧里的女主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操作,但是仍旧同样是个坚持为女儿奋斗的妈妈,一样精彩。
她所处的环境其实相比书里更复杂,男友一边酗酒一边打温情牌诱惑女主放弃独立自主重回他身边,投靠朋友和父亲,然而他们却要女主给男主机会,真的是外国人也有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的执念哦,她妈妈操作更谜,一边说着爱她一边连个汉堡都不请,而且在女主最困难的时候连娃都不肯照顾,还不停的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一个男生给女主提供各种帮助想泡她,女主自己呢,在写下日记第一行字之后打开了交友网站,找社工去寻求帮助的时候,连自己是不是无家可归、被家暴了都不清楚。
真的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虽然看下来有种剧里有很多女主的苦是自己作的原因,但是后来想想我有上帝视角,想想如果本身就在穷困的环境长大,无力改变困境的习得性无助,不到绝境是无法觉醒的,所以剧里的绝境就是第一集男主酗酒砸东西,一拳打穿女主旁边墙面,女主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了,于是就连夜走了,但是好在女主清醒,无论如何都不重回之前的生活找安定。
但是一个没学历没技术的单亲妈妈,突然面临生存困难,又怎么对社会帮助体系的操作流程驾轻就熟呢,她又怎么会一下子懂得改变自己的困境呢,很多人是会陷在这种怪圈走不出来的,所以大多时候女主是懵懵懂懂的,她在用社会救济金去买事物的时候,可能都搞不清楚状况,我是个需要被救济的穷人了吗?
她感觉到了超市各种人的嫌弃和鄙视。
所幸女主吃苦耐劳、独立自主人又清醒,能在不同人的帮助下慢慢学会了利用各种帮助去一步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没有沉沦在政府补贴中、没有去利用美色获得物质保障、没有因为坚持不下去重新和男主开始,她坚持勤劳的工作,慢慢学会抵制无数诱惑,坚持学习,学会寻求帮助改变自己的环境,最终她自己搬了桌椅去草坪争取了各种贷款帮助开始了学业,逆境求生改变了自己和女儿的命运。
相比书里,女主的环境更绝望,其实有时候更加绝望的环境才能迫使人坚强,然而现实世界中,大量的女性正是在剧里的中复杂的环境中挣扎,困境不够绝望的彻底,在独立与依耐、奋斗与随波逐流中摇摆不定。
这里面关于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要说一下的,女主虽然搞不清流程,但是她去的社会救助部门真的给了她很多帮助,解决了工作、住房、食品救济、儿童幼托等各种难题,原著里面说的更为完善,因为原著里不是三岁的宝宝,而是七个月,有了这些保障,女主可以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后能够迅速独立自主,她可以将小宝放到福利幼托机构,去参加全职工作,然后凭借这个获得临时性住所和救济金,可以支撑在没有亲戚朋友帮忙的情况下独立下来,而且大学也可以在慢慢完成各种学分以后申请下来,并且可以申请各种贷款帮助她完成学业。
书里不同的是女主因为自卑是不怎么和朋友联系的,而且她在收入提高后,各种补贴是下降的,算下来有时候还不如不工作,但是书中的女主没有这个想法,所以干啥都别懒,也别太唯利是图,她坚持工作也坚持学习,工作到成了明星员工,甚至为了学业辞职后,老板还劝她自己也开一个清洁公司,而学习方面真的是坚持不懈,书里其实是更励志的。
女佣 (2021)8.42021 / 美国 / 剧情 / 约翰·威尔斯 恩辛哈·斯图尔特 海伦·谢费 莉拉·内格鲍尔 陈权 / 玛格丽特·库里 尼克·罗宾森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就我个人观影习惯和偏好而言,看剧较少,当然个中原因,无外乎是因为观剧的历程过长,又可能剧集和剧集、或季度与季度之间良莠不齐,表意稀薄等等各种原因让人兴趣快速消退或涣散。
虽然到现在有一搭没一搭得常年“在看”一些还没完结的民工剧和一些一直想看的经典老剧,但新剧能让人看下去甚至一口气看完的屈指而数,细细想来,这些年一口气看完的剧大概只有《真探》(S1)、《后翼弃兵》和现在要谈的《女佣》了。
前两个剧相对来说,一个是高逼格、玄妙视听的氛围剧,一个是高立意、华丽视听的大爽剧,而《女佣》则是一部视听平实、立意朴素甚至有些即要蒸馒头又要争口气的现实“励志”剧,这其中的现实性,首先就来自于真实。
《女佣》真实的首要形式就来源于:首先,是一个“单亲”母亲带着才三岁不到女儿独立并艰难地生存下去。
但其实令人困惑的是,在现如今这个甚至都不关心上帝到底死没死的时代,如果还有什么价值共识可言的话,那生存说不定就是一个不需要立法既可以被所有人都承认的“价值共识”。
然而生存!
这在现如今全世界都是新自由主义,也就是所谓的福利资本主义的时代环境里,是最天经地义不过的事情,但能吃饱、有地方住并不代表着良好生活的达成,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某些自称已经完成了某些阶段,且只是部分地区部分人口,满足了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可以温饱、酷暑不致死、严寒不挨冻等等基本的生活条件是这套系统和建制允诺给公民且必须达成的承诺。
边沁和穆勒改良的这种让人免于只要一输就会惨到跌破底线的底线,也正是剧中时刻时刻恪守真实社会底线边界从而创造戏剧性的来源。
绝望,或许会是大部分观者对第一集阅毕的感觉,编导在结尾的轮渡大厅里,创造的混合了偶然和必然的现实一刻,在此时没有任何象征意味。
一位无助的年轻母亲抱着熟睡年幼女儿瘫坐在公共交通大厅这样一个纯然的影像情境,可以让人开口置评的余地其实也不会有很多,如同罗尔斯给社会正义框架打上的{重叠共识}的补丁一样,选择的多元与事实的多元保证的消极自由,在所谓“未经他人苦,就莫劝他人善”的某种共识下,当然是让所有男人们和过得没有如此绝望的女人在此时都闭嘴不要谈为最好,且对于女性抗争的血泪历史和现在每时每刻都要奋斗的目标最好也保持这种态度才对......但这种“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谈论”的狗屁论调,却解决不了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即为什么作为观者,和一名没有经历过如此惨境的男性如我,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会心有戚戚,甚至潸然泪下呢?
所以这或许不能回答,为什么同样是极度糟糕的一天 ( One bad day ),《致命玩笑》的小丑和金狮奖的《小丑》里的堕落成为臭名昭著、毫无底线的邪恶人渣,而《女佣》第一集中如此绝望的Alex则既没有自杀、也没有堕落,但却可以让观者清晰看出自然必然性被保护完好的法外信念的持存和法内必要底线的实存。
它们在列翁“美国区别于古代的两个现代性特征:即权利优先于善,制度优先于品行 ”的论断中,更凸显出人的理论的重要权衡。
因为权利先、善在后和制度先、品行后的设计中,先是预设了一种关于人的理论,这种理论体现在否定性维度上,而非肯定性维度上,即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其实是模糊的,个人可以消融在人们中,并被人们所抹平;而政治自由主义中无论是道德人还是政治人的理论,都是在肯定的维度上,巩固人的自尊,维护人的自主,能更清晰界定个人自由和责任,因为由一个个具有心理正效应的人组成的社会因而更具有稳定性。
这两者的张力互相作用,彼此拉扯,叙事的目的也就是在这之间寻找平衡。
这其中,女儿Maddy的健康成长,和女主Alex的未来生活间的张力和平衡,前者成为抚养争论首先要否定掉父母中不符合最优选的一方,后者是法内个人权利可以最大化利用的最优选的尽力达成。
在事实上,我们不会去订立诸如“人不能不生存”、“人不能不吃饭”、“人不能不呼吸”等等一些法,因为人自然而然就不会违背,而只会去订立人可能会违背的法,所以逻辑上,人与法是必然冲突的,也就是作为母亲和女性的Alex在这种框架下,与在法外作为母亲和女性的Alex彼此调和才能解决一个作为两面都既是母亲又是女性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在剧的片情设计之中,该问题的面相主要表现为人物和家庭的设计,女主一家和前男友被设置成典型的White Trash ,如同伍迪·艾伦揶揄过的中产阶级“回归曲线不轻易动定理”一样,没受过高等教育,世代贫穷,和对良好生活缺乏真正的理解等等,让Alex的生活可以说是“从好如登,从坏如崩”。
但值得注意的是,剧里讲的并不是Alex最终达到所谓“终极觉醒”,既而认清了男人们真正底色和社会真正的险恶这种狗屁激进的论调,而是Alex始终如一都拥有着正直、善良、敏感、温和这些好品质,也是一名一直践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信念的好女孩。
而对至善生活求索,并没有完全取代对现代权利的追求,虽然后者的权利主导的现代性思潮确实让我们逐渐失去了自身行动和选择的理论支撑,由权利带来的对多元观点和生活不做孰优孰劣的比较表面上似乎带来了一种解放人性的宽容,但实际上这种对价值判断的回避最终只会使得我们无法去论证宽容是一种优于不宽容的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施公强调当我们用“权利”二字去把道德政治问题简化为技术问题时,我们就可能陷入了一种可怕的自甘堕落的价值虚无。
这或许也能真正解答极度糟糕的一天 ( One bad day )后,小丑和Alex选择的区别的根本所在。
回到法外信念,无论是康德的道德人,还是正义论之后的政治人,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道德直觉都必须被保持,相对而言法内的道德修正和替代要与前者步调一致的契约论,就在休谟的打击之后,再次顺理成章地出现,成为了罗尔斯的另一个正义补丁{反思平衡}。
在强调权利和平等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基本结构决定了的契约环境下缔结契约,直觉告诉我们,如果基本结构本身不公平,那么缔结的契约就一定也不会公平,所以在White Trash已经生活希望日益减小的环境中,不公平的契约势必会损害到更弱势的White Trash女性们身上,造成了Alex境况在稍好的境况和很坏的底线之间不停变化的拉锯,成为了整剧人物和情节戏剧性所构成的戏剧结构。
相信观者可以直观地感觉到,Alex奔波于亲情、友情甚至曾经的爱情之间,始终依靠自己的意志,以期给所有人都有最好的结果,所以显见,她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自主,而不是自主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在此,契约缔结的结果,才应该是社会基本结构,而不应该成为前提,反思平衡在此的结果也不是再次放弃已然没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之上的社会契约,而是改进,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契约论符合道德直觉,也就是确保契约环境的公平,由此推导出的正义原则才是存粹程序正义的结果,才能真正捍卫每个个人的权利。
而罗尔斯的改进,也就有了最后一个正义补丁{无知之幕},也就是在编导的世界中是“无知自己未来的境遇”的每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在给除己之外的所有人以选择,给其他所有人以各种不同的结局,这种不止涉及到Alex,而是几乎改变所有角色的强烈情感互补与丝丝相扣的链接,也是该剧情感充沛、催人落泪的源泉。
我们可以归结为情感中心的Alex,其遭遇让人感同身受,我们希望的母性、女性乃至人性,应该可以被归为独一无二的历史进程,而非自然本身,正如剧中1-9集Alex的独立过程最终看似还是要失败回归,但虽败犹荣的革命一般。
这正是如同在卢梭看来,霍布斯和洛克在人“自然状态”的想象基础中推导出人贪婪自立的“自然权利”是错误的,而是应该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妒忌和私欲恰恰是贫富差距和私有财产出现后的历史产物,这也从而开启了包含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内的第二波现代性思潮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大程度上的价值虚无。
归结起来,现代女权主义起源的马克思主义,明确否认了道德观念的永恒性,只把道德观念看成在特定历史阶段,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反映。
本该超越与人类本能物质欲望和知性的道德观念,在马克思学说中堕落成了从属并服务与经济利益和既得利益者的工具。
也进一步导致了尼采起始的第三波现代性思潮,否认道德,甚至否认历史自身的发展,而把历史看成完全人造的结果,成为一种认为我们现在可以去重估过去的一切价值且一切观念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历史主义,就像施公曾表示过每次新的现代性思潮都导致了现代性危机的加深,并一次一次带来更灾难性和破坏性的后果:第一波的自由民主,第二波的共产主义,和第三波的法西斯主义。
这样看来,女权主义的日渐激进化,究其根源存在着必然性,在一个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价值消弭,只能是意识形态工具的激进认知下,社会生物学和丛林法则既不深刻,也不现实,只是让所有人都变得非常非常坏而已。
但对于女性,对于女权,关乎于爱人、母亲、女儿、女孩、女人......在没有现代性的认知之前,我们可以谈平等和自由,而在平权与革命认知之后,我们的所有道德情感似乎就都聚拢成了权利,女性要么在法条上绝对平等,要么在事实上绝对不平等,而成为了两个极端的二律背反,此时女性的自主看似就被保全了下来,成为了“真实”的自然必然。
如同剧中Alex在走出家门后,全靠她自己就不得不成为她全剧唯一的状态一般,而实际上,所有亲人朋友帮助她的法外信念和机构、组织,社会最基本的保障,还是像罗尔斯的补丁和道德律令一样,以自由为最顶级的原则,让Alex的良好生活最终得以向着可能的方向行进,自主,也就成为了Alex,甚至所有女性们应然的自然状态,也必然应该被所有人所接受。
综观全剧,镜头语言上,时刻聚焦于女主Alex,并不时以主观意识流切换时空来给前情后景补充信息、创造情境、梳理情节,成为了最显著的完善女性的生命历程的叙事和价值判断的形式,我们可以说,不止对于母亲Alex,更是对于女性Alex而言,生存、自主、自由并非是层层垒堆的塔式结构,而是环形的衔接结构的互相验证,它们互为根基,从而不会出现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实现,却掏空所有概念实质,反而又让人重新背负空洞语言枷锁的情况。
所有角色,甚至包括前男友、父亲、母亲、蕾吉娜、家暴庇护所所长、塔拉,都在生存是法内约束给与的允诺,自主是法外信念保证的自然,自由是孜孜以求的价值中,被塑造的真实可感,有血有肉,仿佛你身边的某些人就和他们一样鲜活,问题的解决,也是看似很理想,实际完全可以被观者充分理解、甚至可以实践的解协商与爱,让人能代替并制止一切无休止的争斗与杀伐,而并非痴人说梦的空喊口号或者苦大仇深。
最后,或许应该释题,为什么是女佣?
因为擦除污渍,事物本身的光亮就能显现,而不需要其他涂抹的构建,如同海德格尔对真理出现的粗浅解释一样-解蔽:永恒不停歇地解除那些遮蔽我们的事物,真理就能自现。
在此,也可以试着关照一下康德所关心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希望什么。
来问一下对于女权主义,我们能有哪些盼望?
我想,也许是充分保证了女性的事实平等,保证法外信念的实存与法内规则的持存,女性自然就可以达成良好生活的愿景。
而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更好、也太可能被缩略成一句话的答案,那就是编导和玛格丽特·库里(Margaret Qualley)用了542分钟25秒、跨越991公里、刷了338个马桶、接受了7项政府援助、断断续续搬家9次、在轮渡站地板上睡了1夜、以及女儿的一整个3岁,诉说的女权主义,它温和、振奋人心又充满让人欢欣鼓舞的治愈力量,它简洁却又没有简单激进的演化论世界图景对抗,它可以让你盯着屏幕又想起自己,它不但关注女性而且更关注所有人......如果这部剧有第二季,此刻的我早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想看了,而如果没有,我想这部剧会长久地停驻在我的心间,并持续地给予我鼓舞和希冀。
未来
温暖的春风吹过我鹅黄色的开衫,坐在水泥地上和小朋友们一起吹蒲公英,结果天气突变,回到家,抽油烟机正在嗡嗡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醋溜山药和小米粥的香味。
打开电视,六点档的闲人马大姐正在上演,坐在茶几吃完饭,要做作业。
偷看知心大姐卢平,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和郭敬明,安心睡觉。
偶尔我妈会偷偷推开我的房门拖地,而我假装睡着了。
是的 我也仿佛看到了Shameless 里面Fiona附体 共同点包括:1. 穷 2.原生家庭创伤 3.倔强的想自强 4.漂亮于是 5.有时候和男性关系因为缺乏其他方式而变成一种默认的应对机制 (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候即使知道不明智 但也会用sex找答案)长得好像都觉得有点像感觉很有点贫困夫妻百事哀 双方原生家庭创伤造成的死循环的无奈Alex大部分还是在挣脱 想挣脱 做出了太多的努力 但是她缺失有几个不明智的选择1. 任性 结果把对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弄没了 缺乏有长期策略的想法2. 妈妈住院震惊状态下回到默认应对机制 明知道不行却还是和前夫过夜 把自己其他出路堵死 还是一样看不到未来看不到长期的应急3. 用房东的小亭子坐生日派对 这个 我们都猜到了肯定会出大错的结局另外 吐槽的就是这三岁的女儿 简直也太乖巧太完美了吧 因为家有三岁星人而且身边聚集其他三岁星人以及家长 我能理解因为剧情需要所有小朋友需要乖巧 Alex的人设也是天生和孩子有一套 但是从我们这些水深火热的家长来看 Alex是太成功的不太真实的妈妈了 再另外 三岁孩子 如果第一次和马亲密接触 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亲近开心的 亲身经历一群三岁星人和马一起玩耍 一开始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怯生生 还有的小朋友不想接近突然发现我关注的点好奇怪 非常好看的故事 非常高明的制作 母女两人一同出演是亮点 背后主题揭示的深刻 前面几集女主演技感觉非常清新 后面几集发现 其实女主表情还是相对单一 还是妈妈更厉害 姜还是老的辣呀#高分美剧推荐[话题]#
非常超出我的预料,剧本很扎实。
一开始以为就是一个普通女佣的故事,但越往后看越看到了更多不同层次的东西。
她暂住在一个喜欢她的男人家里,晚上男人和她一起喝酒,两人聊天,男人说喜欢她,邀请她一起出去吃饭,她拒绝了,她说我们现在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我没法接受。
这块非常非常喜欢。
还有就是女主的一路波折,好几次陷入低谷,一直努力争取过也颓废过,最后依然坚定的去面对生活了。
很喜欢这个态度,无论生活看起来多糟糕,只要你不逃避只要你开始面对它就总会变好一点,然后慢慢积累。
也许会不断有波折,但波折是考验,考验你是否真的下了足够的决心。
如果你的决心不够,如果你不够坚定,就会被魔鬼吞噬。
如果你够坚定,你就可以战胜魔鬼。
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无论会不会颓废,最后也总会去做那些应该做的正确的事儿,因为你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女主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摆脱前夫的控制,找个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和妈妈,这是重要的。
她也一直在这么做。
关于女主和她老公,也许有可以互相懂得的部分,比如关于家庭的创伤。
但更突出的是那些没法调和的部分,比如这个男的的不自控,不懂得如何处理压力就知道发泄以及有暴力倾向等等。
孰轻孰重,是关系里的个体自己的判断。
女主作出了她的判断,离开。
女主很坚决,不会再回去,要靠自己努力生活,即便艰难一些,也好过被精神控制(那就是精神控制,不让出去工作,在家里还要听他的,那个女主、女主爸爸、女主前夫还有孩子一起吃饭的那个片段展示的应该就是之前她们一家三口一起生活时这个前夫常有的状态,情绪不稳,好激动,酗酒和暴力)。
对比来看,女主在救助站碰到的那个女人,她也做了自己的选择,她的选择是回到了家暴男身边。
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也都在为无时无刻的选择承担责任或代价。
另一个很喜欢的点是母女关系。
我很喜欢她妈妈,她从未丢下她本质里的东西,一直在追求艺术一直在尽可能的在疲惫的生活里看到美,很喜欢很喜欢她,觉得她很坚强,是另一种坚强,是无论世界如何我都不会被你改变我依然会追求我想追求的东西的那种执着,那种执着的坚强。
这对母女,她们互相依赖同时也有一点疏离,即便疏离依然爱对方,就是很难说清的一种母女感情,但又是真实的,因为真实的就是复杂的,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的,因为人本来就是复杂的。
很喜欢这个结局,无论她去上大学后会面对什么,重要的是在这个人生阶段里,她没有放弃没有逃避没有屈服,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魔鬼,她一往无前。
有勇气会成为习惯。
有些习惯会帮你一辈子,一旦你养成的话。
当然养成的过程一定会有很多诱惑和阻力,但值得。
要勇于直面人生,无论面前是一堆烂摊子还是其他不尽人意的事儿,和魔鬼对峙,直到魔鬼转身离开。
无论境况多糟糕,记住你最想要的那个,然后不放弃,总会出来的。
即便出来后还会有另一个坎儿,那不重要, 重要的永远是勇气。
行动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时刻保有自信难的是迈出一步开始的勇气。
你害怕什么就去面对什么,过后会发现也就不过如此。
作为一个在欧美生活并待业的“中产阶级”女性,我花了两天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女佣》。
底层励志的故事总是吸引人,尤其是主角还是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导演总是喜欢怼着女主角的脸拍摄,让观众从她的表情中看到各种人生滋味。
贫穷的人的试错成本总是高昂的,让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女主角一次又一次失掉来之不易的住所,又一次又一次地幸运地被好心人,家人或者政府的福利机构接纳。
虽然困难,自始至终她都能够努力爬起来,勇敢向上,最终能够重新实现她的大学和写作梦。
故事结尾之后呢?
我看到故事的原作者,Stephanie Land,在读书生涯之后,将她的亲身经历写成小说,变成了一本畅销书,后来书被改变成电视剧,呈现在你我眼前,也是因此,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
书中富有又感情失意的女主角的女雇主,一个成功的大律师,有一天感情失意对女主角说,只有工作不会抛弃你。
让我想起我一个美国来的房客,她是一个逍遥满世界度假的华裔妈妈,和老公打理着属于自己的生意。
在我有一天告诉她我正在攒钱,想要实现财富自由,她问了我一个非常常见又一针见血的问题:你觉得通过攒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吗?
她自己的例子告诉我,通过创业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财富自由。
她跟我讲,她老公和自己都是当年的大学生(非常顶级的那种),后来她老公在美国工作并升职加薪,但是人到中年,遇到了职业天花板,一怒之下,自己出来做生意,现在亚马逊网店已经做了10年多了,可以世界各地游玩不耽误打理生意。
她讲自己女儿的故事:程序员,在家工作,每天第一份工作工作到晚上6点,去健身房运动,之后继续工作到深夜做第二份工作。
我有点受到震撼,也许这就是美国精英的样子。
曾经的我,何尝不是如此努力: 刚到巴黎做互惠生的我,一个月之内便被雇主解雇,一夜之间失去了住所和工作,在国内自学了半年的法语无济于事,当人们正常语速跟我说话时,我根本听不懂,法语也讲得磕磕绊绊,我记得当时想要制止自己照看的小孩在路边打闹,我连“停下来”都不会说。
只能像一个哑巴一样用手来制止他们。
流离失所那天,幸好有一个刚刚认识的法国归属岛男孩愿意收留我,我在他家免费住了一个月地板,但却要每天给他的物业交10欧元的管理费。
直到后来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房间,在铁塔旁边。
8楼没有电梯,屋顶是倾斜的。
那是2010年,我对时间就是这样定义的,一天,不吃不喝,也要花100元人民币。
我刚毕业在公司做外贸一个月赚得工资也不够我在他家住宿。
因为不会法语,我也找不到法国人像样的工作。
入住的第二天,我便开始在中国人的网站上挂出我的求职广告了。
我的第一份兼职工作是买手,去奢侈品商店买包。
当那些销售欢天喜地把包给我呈上来时,我却在盘算一会儿给地址时给哪个假身份。
欺骗不是我的本性。
当时的愿望几乎就是可以像这位销售员一样,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用发愁第二天的房租以及吃饭去哪里挣。
刚来法国那几年,我真的是向上又自律的:做各种各样法国人聘请的兼职工作:电话卡促销员,超市收银员,中文家教,机场免税店售货员,老佛爷销售员,机场免税店调查员。
当时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机会做一份学徒工作,一边在公司工作,一边读书。
但是因为有70欧元的某个考试的考试费,我便放弃了申请。
和朋友半年才下一次馆子,过节时因为不知道提前预定,最后好像也没有吃上当时念了挺久的那家香辣蟹锅底的火锅店。
没有一次坐地铁我不会翻开我的法国小报来看报纸学习法语。
现在想来当时也挺苦的,那时却不觉得,因为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学知识是快乐的,每天也都是新鲜的。
现在我依然生活在巴黎,有大把的自由时间,会去新鲜的菜市场买水果和海鲜。
却有的时候早上起床以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好像失去了为了获得更好生活而奋斗的那种激情。
最近看完了一位B站博主推荐的美剧《Maid》。
看完后被女主的坚定意志深深触动,在触动的同时我也发现,其实婚姻的悲剧是会循环的。
就像她的爸爸会对她妈妈家暴一样,她长大后居然同样也遇到了这样一个有可能会家暴的人。
家暴这种东西像毒瘤一样,它反映的表象可能是暴力对待另一半,但是更深层次的是性格缺陷,而这种缺陷也是原生家庭带来的。
就像其实整个剧看下来,Sean并不是很十恶不赦的坏人,但是他喝酒后无法控制的暴脾气以及随时可能落在Alex身上的拳头让人胆战心惊。
但在他可怕的同时,其实他也是可悲的。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现在可恶的样子。
从剧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他现在之所以暴戾嗜酒,跟他的原生家庭不无关系。
所以其实从这部剧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怎么样是一定要在结婚的时候慎重考虑的,不然很有可能会走父母的老路。
而女主因为在小时候受到过父亲家庭暴力的影响,所以当她发现Sean也有这种暴力可能的时候,她果断离家出走了。
孩子是她出走的唯一动力。
她不想孩子也生活在这种阴影中,为了保护孩子她只能出逃。
在这方面她是果断的、勇敢的,也是极其理智的。
我很佩服她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行动力以及面对困境丝毫不退缩的毅力。
她身上有太多太多优点了,她对两性关系也是看得很透彻的。
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是Ned对她表白,她说“Iam your charity case,you feed me,house me ,hot water me,you are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us sleeping in bed or sleeping on the street tonight.I don't know how I could go to dinner with you and sit across the table from you and share appetizer ,cause it's not equal between us."她说的这段话太好了。
私以为两性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双方平等,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精神层面,只有平等的两个人才能共同携手走下去。
Alex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没有通过依附于男人来渡过困境,尽管她对Ned也是有动心的,但是她清楚的知道,如果她自己不能独立起来,那么就不能保证Ned是不是下一个Sean。
这部剧一直都是Alex一个人的成长史,尽管整个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些能够暂时帮助她的人,但是她始终都没有把自己和孩子过多的依赖在另一个人身上,不管这个人是自己的至亲还是好心的朋友,她始终都在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才会有最后她洒脱的开了500公里,历时9个小时到达的梦想大学。
她是勇敢的,也是洒脱的,同时也是跳出了原生家庭魔咒的自救者,我相信她的女儿一定不会再经历Paula和Alex的悲剧,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有一位伟大的妈妈。
十一假期我只看了这一部剧,仅仅这一部足够让我沉浸很久。
网友留言“推荐给每个在家庭、情感、生计、未来上,困惑、迷茫或者已陷入痛苦恐惧的沼泽,不敢或不知如何脱困的女性。
”这部剧虽然压抑或者也会让你悲伤,但豆瓣标签这部剧是喜剧,也许生活总是先有悲剧继而有喜剧吧——女佣豆瓣:8.5
午夜,女主亚历克斯望着熟睡中的女儿,和躺在自己身边醉酒睡过去的丈夫肖恩,小心翼翼地起身,穿上外套,拿上背包,抱起女儿悄悄地逃出家门。
发动汽车时,丈夫突然站在车前,不断拍打着车门问:你在干什么?
亚历克斯只想逃出丈夫的魔掌,因为就在昨天晚上,丈夫又一次喝醉酒,对着亚历克斯咆哮,并把杯摔在墙上,玻璃碴飞溅到女儿头发里,而下一次不敢让人想象。
可是,即使逃出去亚历克斯身上也只有18美元,给汽车加完油后,她只剩10美金,而这些钱是三年来她与女儿的全部积蓄。
丈夫限制着她的自由、金钱、甚至精神。
亚历克斯与丈夫肖恩在她实习的酒吧相遇,肖恩是个有魅力、受女生欢迎的男生,他在酒吧当酒保,而亚历克斯则是当服务员。
俩人期初是有爱的,可就在亚历克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而肖恩决定出去旅行的过程中,亚历克斯发现自己怀孕了。
原本以为丈夫会十分欢喜,可是他却大发雷霆。
自从有女儿后,亚历克斯荒废学业当起了全职妈妈,丈夫则出去打工,肖恩甚至没有留一份多余的钱给亚历克斯,每次除去生活开支她总会身无分文。
丈夫的钱,全都用来买酒,他是个彻彻底底的酒徒。
喝完酒后肖恩总是换了一副模样,虽然从未对亚历克斯出手暴力,但是无论言语攻击还是恐吓、咆哮,亚历克斯对于丈夫总是十分恐惧。
逃出来后亚历克斯才发现,这个体制似乎无法容下她和她的女儿。
亚历克斯找到社会救助,希望能得到帮助,可是社工告诉她,要先有一份工作才能有免费的住宿。
但她需要照顾孩子,没办法工作,送孩子去日托所,必须要支付费用,亚历克斯又没有钱,如果想申请托儿所补助又需要有份工作证明。
这似乎是个走不出去的死结。
这样的体制把像亚历克斯这样的单亲妈妈完全排除在外。
好在,社工有个临时的女佣工作,亚历克斯只好暂时把女儿送给自己那个不靠谱的母亲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女佣零工。
说起亚历克斯的母亲,不得不提到她的原生家庭。
在亚历克斯五岁那一年,母亲和亚历克斯一样,逃离了她的父亲,这么多年一直是母女俩相依为命。
母亲不仅有精神问题,而且是个恋爱脑,流浪画家,她对小孩子从没有耐心,却为了爱情和一个男人住在郊区的房车里。
当年母亲离开父亲,也是因为家暴,而每当父母吵架,亚历克斯总会躲进壁橱的黑暗里,这种恐惧和对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让亚历克斯一直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也一直在忍受着丈夫对于她的情感暴力,虽然她并没有身体暴力,但情感虐待、语言攻击、恐吓威胁也是一种暴力,只是这样的暴力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受害者却深陷其中。
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亚历克斯变得麻木,失去自我,被禁锢住。
而在这种环境中出生的孩子,更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终日酗酒的丈夫肖恩又何尝不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肖恩的童年,在父母终日互相谩骂、诋毁、情绪不稳定中度过,因为童年的阴影,对于自己的不确定,情感的破碎。
成年后肖恩只能用喝酒来麻痹自己,来寄托破碎,但往往父母的失败,也在肖恩身上延续。
他曾经最憎恨自己的母亲酗酒,可到头来肖恩也变成了酗酒的丈夫。
而亚历克斯呢?
她的母亲因为很年轻就怀孕生了亚历克斯,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让他们的婚姻总是在争吵中度过,母亲一言不合对亚历克斯就是各种语言暴力、撕扯。
母亲痛恨自己生存的坏境,对于亚历克斯她也是又爱又恨,她怕亚历克斯认为自己过得不好,又嫉妒于女儿大好年华,有男人为她买单。
母亲动不动就失踪,飘无定所,并且一直想依附于男人。
于是成年后亚历克斯想独立,却也陷入新的泥潭。
可是逃出来,又谈何容易,因为对于伴侣的精神控制,以及没有经济来源,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即使逃出来,最终因为无法维持生计又继续回到丈夫身边。
在家暴救助站的女性需要反反复复逃出来7次,才有一次可能彻底脱离困境。
于是被家暴伤害的亚历克斯又一次回到丈夫身边,丈夫嘴上说着愿意为了亚历克斯改变却还是忍不住戒酒的折磨。
当他们又一次争吵时才发现,女儿和亚历克斯小时候一样,正躲在壁橱中瑟瑟发抖。
原生家庭的痛苦,对于情感暴力的后知后觉,是否也在侵蚀着这个女孩本该拥有美好、快乐的童年?
可是又有多少人,还在不断复制着父母不幸的婚姻呢?
或许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但是不再重复父母的错误,跳出原生家庭的固定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才是真正的成长吧。
从无到有,分毫都是活命的本钱,但Alex也愿意为女儿的冰淇淋支付昂贵的6美元(似乎是当时一半的财产)。
Alex很不容易,有着疯疯癫癫情绪并不稳定的好妈妈,也有着一直说要愿意帮助,约在最后一刻对女人救命时刻说出“I can’t do that”;也有心戒酒想要一个完整幸福家庭Sean,确实为了保护Alex驱赶Alex她爹,那一刻很帅。
Alex要离职后也不断回想过两人幸福的化学元素,所以Alex途中和Alex kiss sex都在情理之中。
但Alex也是幸福的人,但这幸福好运必须要基于Alex本身是一个努力上进正直的人,她愿意勤恳的帮助Regina,感恩节那天帮她清理洗手间,愿意帮助生了三胎又怀了一胎的母亲免费整理超额的任务…但,在最后一集,Alex不断了结在这里所有的情感,唯独Nate。
这位Mr. Kind需要一个了断,愿Alex能在出发之前走在Nate面前,我没有Sean在一起,此刻站在这里,是想证明若没有你当初的帮助,自己现在也不会站在这里。
学会感恩,懂得上进,this fucking life would still give you surprises
这剧名实在太不起眼了,但是出乎意料的好。
情绪刻画非常细腻,没有为了卖惨而卖惨,女主的选角不要太成功,女主在细微的情感表达上也做的很出色。
可以理解比较有争议的是这位美国母亲的一些选择似乎把她自己推入了更多、更大的困境,甚至可以总结为“不作死就不会死”,而仔细一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或多或少的想到:为什么女主有时候不能再退一步,难道美国编剧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人物?
我觉得文化使然,剧里呈现的女主不只是一个“坚强”的妈妈,中国也有坚强的妈妈,“坚强”不足以定义剧里女主的行为和情感。
美国文化和社会保障体制所赋予所有人作为平等的人来生活的那种“平等的尊严和骄傲”,是与中国人所理解的坚强妈妈在内核上的不同。
“骄傲”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负面语义,从英文pride去理解更加合适。
即使口袋分文没有,即使晚上睡哪里都不知道,即使几乎连饭都吃不上了,但是“嘴硬”的女主依然保持那种清淡的微笑面对周围的冷漠和关心,至始至终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平等社会人的那种尊严,那种无论贫富和身份的、作为一个社会属性人而希望平等待人和被人平等对待的pride,正是这种pride让她拒绝了一些可以接受的善意,正是这种pride带给了她的更多的生活上的困难,但也是这种pride让她保持了自己的一些尊严,这种pride也是她作为一个人生活下能够具有一份清朗的内心和基本的体面。
这种基于平等的pride,是深深根植于美国核心文化“自由平等”,并不是说中国不自由不平等,中国有中国自己的自由平等,但是每个国家对于自由平等的理解、实践、文化传承是有巨大差异的。
我们在看的时候感觉的那种别扭,因为儒家文化从来不是一种强调内核平等的文化,东亚文化从来是一种差序等级文化,对隐忍、克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那种“和合”、“融洽”应该会有更高的价值优先级。
而从另一个角度,纵使有再多问题和不便,美国社会体系对于游离在社会边缘的群体确实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保障和支援,让下层人员(至少是一部分人)还能保持作为人的体面和尊严,这是我们社会还达不到的.再来反思编剧所希望传递的,不应该仅仅是“坚强的妈妈”和美国下层女性的生活困境,还是会回到了美国社会的价值基础“绩优论”,——即最基本的“美国梦”,那种向上游动的梦想和光亮,纵使生活困难,但是努力和奋斗会带来更好的未来。
女主离开自己男朋友之后所遭遇的一切悲剧都是自己的选择,卖惨太刻意了。
看到第四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孩子受罪啊
女主所遭受的一切都是活该
虽然还在继续看 但已经对女主的低智商和喜欢占便宜恶心到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要不要打响指,表扬一下在座所有人”
太拧巴了,这么难到底为什么要生。还有女主演的很僵硬
每一集都大气不敢喘,看到第九集开头我发现我唯一的想法就只剩下:赶紧演完吧,求求你别再折磨她了,就让故事赶快圆满结束好吗?惊人的故事,惊人的演绎,精湛的演出,伟大。
剧情本来就温吞,女主的演技更是毁了这部剧,演得这么僵硬也是少见,说来讽刺,我本来是因为喜欢女主的颜值才看的,结果活生生被她劝退
大团圆了属于是 一般来说该类型女主的疯逼嬉皮 boomer 老母总能一语中的 'Having a bunch of doobies all lined up to please you all hours of the day...You don't even have to spread your legs. They just pant around you anyway.'
这一家的祸害。。
我觉得不咋样,家暴没有明显凸出,她人生走到这一步也是自己的选择吧。比如男二在抛橄榄枝的时候,为啥要和前任滚床单呢?
25岁,带着3岁的女儿,照顾疯疯癫癫的老妈,有个酒鬼孩子爹,有个家暴父亲。非常真实、非常感人,感人到我没法看下去,第5集之后只能每集快进扫一遍。
人生restate
202202★★★☆
很好看,很合适给女性看。告诉你要学习,要工作,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而去依靠男人,男性很多时候并不是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女朋友,认为只要出了钱提供住所就可以。而不是只要肉体的暴力才叫暴力,精神方面也一样的。正视你自己,重视你自己,你值得更好的,活下去
很佩服老美只有3美金的时候 还能养活一个孩子
Gave up on the E02. Too incompetent.
绝了 除了女主 其他角色都有血有肉(包括两个家暴老公)
有些弹幕和豆瓣评论太真好笑了,真实体现了很多人压根不懂什么是情感虐待什么是PUA,亲生父亲很好?丈夫清醒的时候其实挺好的?全剧最可怕的一幕,就是丈夫逼Alex坐下和生父一起吃饭,那一幕是父权和夫权对女性的全面压迫。
求大家先看《何以为家》,再去评判母性的光辉。两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