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人们都热爱天才的故事,因为那是一种独特的奇观,天才与我们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但却有着不可企及的奇绝之处,人们可以见证一种精神、智力或者体能上的奇迹,从这个角度去看,天才是最接近于我们自己和现实生活的超级英雄,像天外来客,像神明提点,他们与我们相切,又与我们远离,让凡俗生活得以笼罩一层神秘和神性的超越之光。
所以,《后翼弃兵》能取得如此声量的反响就不难理解,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女性天才的故事,一个脆弱的孤独女孩横穿了冷战的严酷年代,为自己挣得盛名与尊严的故事。
它有奇观的包装,有女性主义的加持,有历史的慨叹,向内挖掘个人内心的破碎与重整旗鼓,向外延伸出那个独特大时代的躁动与叹息。
总体上说,它有关于亲密,友情,孤独与拯救。
《后翼弃兵》的情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哈蒙因为车祸成为孤儿,被送往孤儿院的她,在地下室偶遇了一位孤独的校工,对方教会了她下棋,而她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从此征战赛场,攻无不克。
即便讲述的是一位棋手的故事,即便是如此静态的“运动”,但这仍然是体育题材,众所周知,美国的主流体育题材影视剧是超级英雄类型的现实分支,所以,在很多时刻,你甚至能从哈蒙的眼神中看到那些英雄的影子,只不过她的打斗招式与超能力都在棋盘上,她的胜利和失血都在大脑里,从外部看难觅踪迹,但一切都已然发生。
如果说大多数体育题材可以用热血的比赛现场点燃观众,那么国际象棋的赛场显然并不具备太高的观赏性,所以,这个故事的主要笔墨都聚焦于哈蒙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而非她的动作。
这极具挑战性,但却被完成得充满奥妙。
这创作方法,其实非常东方,以一种写意的方式呈现某种难以呈现的,缺少动作的动作戏。
最终,《后翼弃兵》塑造了一种奇特的观感,你会觉得它充满动态,人物和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但仔细观察却发现,故事其实很静,但安静之中,却密布着一路炸裂的火花,那一路的光彩熠熠和电光石火其实是这个女孩的自我蜕变,那些比赛的胜利不过是成长的历练、陪衬与礼物。
在《后翼弃兵》中,其实哈蒙成为孤儿两次,一次在身份上,一次在精神上。
身份上的那一次,是她的生母把她放在汽车后座上,想从这令人沮丧的生活中与其同归于尽,而精神上的那一次,却是她的养母躺在床上安静离世的瞬间。
哪一次更令她悲痛?
或许是第二次,她躺在那女人身旁,展露了一种令人心疼的孤独。
孤儿的故事随时都可能落入俗套,大都离不开孤儿院里的欺辱和霸凌,收养家庭中扭曲变态的后母之类,但这色调阴沉的开场像是与观众玩起恶作剧,那一切都没有发生,幽暗童年里遇到的却尽是些善良的人。
当哈蒙的养母挑起眉毛狡黠地算计差旅和奖金,人们终于能放下心来,这故事不会陷入陈词滥调的泥淖了,自那以后,她们不再是继母与养女,而是两个孤独的女人,一个被丈夫抛弃,一个被父母抛弃,两个孤独的人慰藉的彼此,没有顾影自怜,不是相依为命,而是一种有力的生活,即便她们一个依靠酒精,一个需要镇定剂。
《后翼弃兵》算是女性成长的故事吗?
本质上是,但这主旨又被巧妙隐藏。
象棋之于哈蒙,就像谍报之于《国土安全》的卡莉,就像破案之于《谋杀》里的莎拉 ,就像新闻调查之于《利器》中的卡米尔,这些女人都执着于一种事物,有的是旁人不理解的疯癫举动,有的是危险的边缘的不断试探,她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因为生活,自己变得支离破碎,但自己却努力掩藏,那些工作像赴汤蹈火,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一切是一种救赎和宿命,残忍与幸福相伴相生的命定之途,混杂着拯救与惩罚。
他们用新痛抚慰旧伤,让自己解脱于旧日泥潭。
出演成年哈蒙的安雅·泰勒-乔伊曾经在恐怖片《女巫》中有过非常惊艳的亮相,她有着一种独特的惊恐的小动物般的眼神,却同时又有着难以言传的笃定,她让不知所措的慌张和把控一切的坚毅在这个角色身上同时显形。
她是一个下棋的朋克,一个看起来满不在乎但实际上脆弱不堪的少女,自己的半生不过一场开局诡异的棋局,母亲的弃兵,只能一步步前拱,在棋局中孤独求败,在现实中孤独求生,她看起来对一切不屑一顾,无所谓于世俗的规矩,棋手的传统,政治的环境,道德的界限,但实际上她那么脆弱,渴望保护。
谁能保护她?
谁都不能,她是个兵卒,即便在很多人心里她是个女王。
她的启蒙恩师夏贝尔先生和孤儿院的同伴黑人女孩 Jolene是她的遮挡,是她的庇佑,真心付她,而不是利用她,不像那些基督教会或者政府部门,看起来派人又撒钱,不过就是当她是件政治工具,一个可用可弃的兵,从这个角度讲,她和不得自由的苏联对手不都一样?
这故事穿过一个独特的时代,这背景没有被强化,但所有人都知晓,冷战,反战,有筑起的高墙,有反叛的逃亡,有信仰,有谎言,有血与铁丝网,有性和摇滚乐,而在这之中,棋盘以方寸之地赋予她自由与安慰。
哈蒙一路走来,与其说是为了不断取胜,不如说是为了驱散孤独,她与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无血缘上的瓜葛,但后来,她所遇到的一个一个朋友,从陌生变得熟识,他们从精神上带给她的慰藉让她不再是一个孤儿,这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部分。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真的很想问问懂棋的人,片中显示的棋局是不是懵事儿的?
后来发现局局都挂彩,是象棋大师设计出来的,而且其中的一局,伴随着一个女生最值得庆贺的日子——来了月事她都那么镇定。
Loser就会喜欢这么简单的剧情设置,每一集都是突破一个天花板。
第1集刚学会,第2集洲冠军,第3集美国冠军,第4集冲向世界冠军。
如果是魁地奇比赛的话,那么充满动感,我就会更感兴趣。
只可惜是个故作女王的主角。
标题写的很清楚—— Queen.2给我上了几堂人生的课:第一,不要光顾着一味进攻,要知道退让。
主题名叫a queen's gambit就是这个意思。
以退为进。
有的翻译成让棋法,有的就是舍卒保车。
Or, mate.第二,影片想强调的是象棋只是一片天,人生比天还要大。
当然了,这是女主后妈、小男友彼德尔的哲学。
西方哲学强调青年,进去就是光荣和胜利。
You can't resign too soon。
这是等进入老年需要考虑的事情。
第三,你得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片中的伯格夫擅长西西里防御,那如果你也擅长西西里防御,那你就不要怕,你也走西西里防御。
第四也很重要。
有的人是直觉型选手,但不表示你就可以不学习。
有的是书呆子选手,但并不表示你就不要去思考内在的棋理。
这就跟金庸的武侠小说差不多,内功外功要一起练,不能有所偏废。
我们的女主认为自己是直觉型选手,但她需要的就是汲取历史经验。
第五,既要有所偏嗜,也要学会互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菜,所以我们在不断的吃喝当中,就会不断的选择自己爱吃的菜。
而很少会想到去吃自己不太吃的菜。
这其实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既需要营养互补,同时又要保持强项。
我的导师经常跟我说,你写东西就注意10年20年追着西红柿炒鸡蛋来写(因为我们都爱吃这个菜)。
最后就凸显出聊天是很重要的,跟不同思维的人聊天你总是会有启发的,而避免单一路线。
3“像芭蕾一样,俄国人付钱下象棋。
”用一句话就能把苏联对手表现的很神秘。
并且通过两次战败的惨痛经历,提高了对手和自己的身价。
失败越惨痛,胜利就来的越欣喜。
一部讲述天才的剧,按理说跟我等凡人没什么关系,看个爽就完了。
但,作为一个水瓶,我竟与贝丝产生了共鸣——那种难以与人亲密的生硬感。
从小到大贝丝都带着一股子傲娇强硬和冷漠。
童年遭遇之外,我大胆猜测:贝丝是个水瓶座。
所以全剧最打动我的不是她在地下室找到与夏贝尓的合照,也不是结尾的大团圆报喜电话,而是她初尝败绩后,和养母互相贬低后陷入冷战。
出租车上两人谁也不理谁,各自把头扭向窗外。
突然,贝丝一个冷不丁抓过养母的手(当然头还是保持看窗外),养母转头望向她愣了一下,笑了。
这时阳光透过后窗打在两人之间,配乐“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响起。
一个水瓶的求和太难能可贵了这大概是全剧中贝丝唯一表现出亲密的时刻。
后面要不就是她眼睛一闭对哈里冷冰冰地说:now or never,完事后把人晾在一边自己看起书来;要不就是对本尼放话到宁愿自己醉酒也不愿去纽约和他一起。
总之,就是一路所向披靡要啥有啥无需对任何人低头的姿态,这种高姿态放在天才身上并不违和,加个时下最流行的大女主头衔,一路看下来确实爽。
终于,最后一集,我的爽值在那个男伴后援团的大团圆报喜中耗尽了。
除了俗套,还很突兀。
首先是小可怜哈里,他出现在贝丝两段低谷期。
第一次陪她度过了失去养母的日子,花了几周把毕生所学统统教给了她,第一个注意到贝丝精神状况这个重要问题的也是他;第二次是在贝丝最沉沦最破罐破摔的时候,他一直在寻找她、担心她、生怕她出事。
而贝丝这类人的残忍在于,你为她付出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她都不屑一顾。
贝丝眼里何止没有哈里,她任由自己的剑拔弩张对哈里造成伤害,最后对哈里去了超市工作也表现出明显的鄙夷。
就是这样,哈里还是笔直地出现在了剧中的越洋电话里。
帅记者汤斯的空降也莫名其妙,明明拉斯维加斯那场戏之后贝丝从未曾试图联系过对方,汤斯仍排除万难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陪贝丝度过最难的晚上。
乔琳和本尼同样如此,一个是离开孤儿院再也没联系的女友,一个是前一集还在为她只有要钱才想到自己而生气的情人,最后都无比坚贞地为贝丝付出。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往往会爱上一个只有自我的人。
贝丝作为一个ego值超标的疑似水瓶,总会有倒霉蛋穿越她的冷淡、无可救药地爱她。
可一个倒霉蛋也算了,剧中但凡有点戏份的角色似乎都成了贝丝的倒霉蛋。
女主是很美很强很有个人魅力没有错,可如果这是剧中所有人,不论她如何对待自己都愿意为她效力的原因,实在玛丽苏。
这样的结尾,充其量只能放在冷战的政治符号中才勉强圆得过去,可美苏两极的对立不是本剧的意向,剧中对俄罗斯人的刻画明显是带好感的。
怀着对结尾的不解,我在原著中找到了答案。
小说中结尾部分,贝丝身边当然没有帅汤斯的陪伴,她独自撑过决战前的黑夜。
事实上,哈里和汤斯,在对贝丝寒心后便离开了她,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最后留在贝丝身边的只有乔琳和本尼。
乔琳和本尼对贝丝的爱和支持也不是凭空而来,作者描写了他们之间比剧中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
开篇贝丝视角第一个出场的就是乔琳 贝丝和乔琳的女性友谊,比她一生中与其他男人的关系要有意义得多。
她们的感情和剧中一样好,但小说中被领养后的贝丝,离开孤儿院后一直有主动与乔琳联系——这种重要的双向联系在剧中被忽略,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乔琳突然出现,这些年她一直默默关注贝丝的消息,现在又竭尽所能地帮她,好像女主天然地在任何关系中都能不用付出地得到爱和帮助。
小说中贝丝会在情绪崩溃的边缘,打电话给乔琳求助,也曾放下叫骄傲承认说乔琳是她离不开的人。
这些信息的缺失也是贝丝这个角色一部分的缺失,我们没有看到是“天才的脆弱”——坚不可摧中的那一块裂痕,这恰恰是这个人物特别美的地方。
与本尼的关系,我认为是最有意思的。
本尼似乎是全剧唯一一个不买账贝丝的人,在贝丝找他借钱去买莫斯科时,他不但一毛不拔反而指责贝丝,“没有任何付出在借钱时才想到我是几个意思”。
贝丝也愣了一下,大概没有想到会被这样拒绝。
本质上,本尼和贝丝是同一类人,他们承认自己会故意把身边人推走,以及,他们爱的永远是自己。
于是这两人相处就简单多了,他们相互提供很多实际的帮助,感情就是建立在患难与共的过程中,本身贝丝对本尼的生活也很感兴趣,尤其是打德州部分。
剧中没有提的一幕是,贝丝在莫斯科参赛时有承认她对本尼的想念,比汤斯或者其他任何人都要多。
所以最后本尼召集自己的朋友为贝丝出谋划策也不会突兀反而温情。
剧中的性别意识非常明显,或许这种大女主剧会是强调女性意识的重要符号。
但同时也给观众一种误解,好像只要足够强(智力和外表)就可以轻松坐拥外界一票的青睐支持,可以在所有关系中占据上风;而那些在关系中挣扎的、出力不讨好的,一定是她们过于普通,她们不够聪明或者不够美。
原著给了我们一个更理想的答案。
天才有脆弱,完美女孩的关系也需要经营。
The embassy was on Ulitsa Tchaikovskogo, and it was a half-hour drive, some of it through dense traffic, to her hotel. She had seen almost nothing of Moscow, and she would be leaving in the morning, but she did not feel like looking out the windows. They had given her the trophy and the money after the game. She had done her interviews, had received her congratulations. Now she felt at loose ends, uncertain where to go or what to do. Maybe she could sleep for a while, eat a quiet supper and go to bed early. She had beaten them. She had beaten the Russian establishment, had beaten Luchenko, Shapkin and Laev, had forced Borgov to resign. In two years she could be playing Borgov for the World Championship. She had to qualify first by winning the candidates match, but she could win it. A neutral place would be chosen, and she would meet Borgov, head to head, for a twenty-four-game match. She would be twenty-one then. She did not want to think about it now. She closed her eyes and dozed in the back of the limousine. About halfway down the first row of concrete tables an old man was sitting alone with the pieces set up in front of him. He was in his sixties and wore the usual gray cap and gray cotton shirt with the sleeves rolled up. When she stopped at his table he looked at her inquisitively, but there was no recognition on his face. She sat behind the black pieces and said carefully in Russian, “Would you like to play chess?”结尾部分,贝丝接受完使馆宴请和所有采访,感到非常疲惫。
她打败了卢卡申科、打败了沙浦金、打败了博尔格夫……她不想再去想。
闭上眼睛,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该干什么。
She felt at loose end.半路下车走进那天早晨去过的公园,下棋的似乎还是同一群老人,但这次没有人认出她来。
穿过树荫,她走近一个在摆好棋盘前独坐的老人,站在执黑棋的那端,用俄语礼貌地问:您愿意来一局吗?
没有胜利的欢呼和众望所归的簇拥。
这才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结局。
Beth & Benny看的时候一度胆战心惊。
看到贝丝进了孤儿院,害怕她会不会被欺负;看到贝丝进了地下室,害怕会不会遇到坏人;看到贝丝偷镇定剂,害怕她是不是就从此变成个瘾君子;看到贝丝被领养,害怕她的养父其实是个变态;看到贝丝进入高中,害怕她会不会经受校园暴力;看到贝丝和俄语班的同学上床,害怕她会否滥交;看到贝丝经历唐斯、哈利、班尼三个男人是不是剧情会走向情情爱爱……结果以上全都没有发生。
在外人看来贝丝的一生绝对是令人羡慕的,在某个领域凭借惊人的才华一路顺风顺水,在基本全是男人的西洋棋场上杀出一条路。
但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贝丝问她的对手——一个苏联小男孩:当你16岁成为世界冠军之后,你之后的人生该如何度过?
对于贝丝而言,她的世界好像只有西洋棋,这是她唯一的兴趣。
她不爱女孩子的社交,不喜欢其他的活动。
你说她喜欢唐斯吗?
我觉得也是淡淡的,她当然更爱chess。
他的启蒙老师,那位校工曾告诉她,be careful;她的第一任男友(算是吧)也告诉她,be careful。
天才总是脆弱的,因为他们也是离疯狂最接近的人。
所幸遇见一群善良的人。
教贝丝下棋的薛波先生,没有戳穿贝丝偷杂志的药店老板,童年相依为命的乔琳,给予了她缺失的母爱的爱玛,在贝丝来初潮时送她卫生棉的女棋手,还有班尼、哈利……贝丝最喜欢的身份是西洋棋手。
她不耽于情爱,也没有一直被童年的不幸笼罩着。
她不喜欢记者拿她的女性身份做文章,她拒绝把西洋棋和政治挂上钩。
西洋棋对她来说就只是西洋棋,她是美的,充满无限可能的。
因为热爱,所以想赢,所以会赢。
中间几场比赛,她输给班尼,输给博戈夫,一蹶不振。
那时候的她被酗酒、药物上瘾、养母去世的问题包围,这也是作者想探讨的天才背后的代价吧。
全剧贝丝下棋最意气风发的时刻,一是她初露锋芒赢得洲冠军的时候,二就是她在俄国对战一群大师的时候。
最后面对博戈夫,又能在她脸上看到那种胜券在握的小得意。
那种自信和骄傲,是她最大的魅力。
对战博戈夫
脑海中的棋盘其实我还是私心希望贝丝能和班尼在一起,旗鼓相当的爱情。
贝丝和班尼做完之后。
说了一句“原来是这种感觉”,我倾向于认为她的意思是原来和喜欢的人做爱是这种感觉。
不过班尼喜欢她是因为她打败了自己足够强大,贝丝喜欢他可能是因为他的头发吧哈哈。
算了还是让贝丝一个人吧,有西洋棋的一生对她来说也不孤单,何况还有这么多朋友。
看到这里笑死了。
Beth好女王,衬得Harry好小鸟依人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想吹爆剧中的衣服,女主的每套衣服实在太好看了!
以下大量图片来源于豆瓣
童年时期女主还不懂穿搭
还是很土的造型
赚了第一桶金买的裙子
这条裙子的特色是领子,黑色与白色经典的搭配
白色上衣和明黄色裙子,衬托起女王的光芒
巴洛克风格的衬衣,个人的气场镇不住好容易变成乡村夏威夷风( ˙-˙=͟͟͞͞)
窝很喜欢这件大衣,大衣里面再搭配一件墨绿色连衣裙,让人的焦点放在大衣的图案上
deep v白色裙子,成熟的OL复古风
明黄色搭配灰色的裙子,亮色与灰色是对比色,显然是好看的
同理,暗红色是暖色,搭配灰色的裙子,暗红色与灰色也是对比色
纯黑色的上衣配搭小格子裙子,纯色+花色,无疑是绝配。
花色的衣服,例如千鸟格、碎花、格子纹等图案,最好身上不要超过两种花纹,否则难以表达主题
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套,一样的道理
如果女主不戴上发带,整套衣服显得老气;相反,戴上发带,打破沉闷的穿着,令人眼前一亮,起画龙点睛作用
薄荷绿的裙子,肯定是好看
这件衣服也是我喜欢的,肉粉色+黑色十字花纹+黑色的鞋子,女主不会搭配乱七八糟的颜色
白衣服配搭什么衣服都好看
灰色的连衣裙+浅粉色的外套,中性色+暖色
墨绿色+黑裙子,两种色属于临近色,所以很好看的
不用多说,黑白配,永远都是经典
净色的裙子,也不用多说
经典搭配,暗红色上衣+黑色裙子
这条裙子的特色在于领子上的刺绣,也是这条裙子的点睛之笔。
驼背影响形象눈_눈,深蓝色上衣+白色裙子和鞋子,也是经典搭配
这套比较有冲击性,但是女王的穿搭色谱里面不会超过4种颜色。
一般穿搭都最好不要超过4种颜色,颜色不能相差太远或者相差太近,相差太远会有断裂感,相差太近会看不出层次感,所以选择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即可,不然的话自己会像调色盘一样,难以表达主题
每个女人都需要一条小黑裙
这件墨绿色的丝绒连衣裙,无论剪裁、衣服的颜色都是上等的,女王穿出了该有的贵族气质
高领打底衫,百搭款式,可以配搭白色、黄色、红色、卡其色、粉蓝……的外套、裤子,只要看上去颜色协调,就会好看
悄咪咪放了一件泳衣,格子花纹的泳衣,女王到底有多爱下棋
窝开始词穷了
最后是这套,全白色的套装,致敬女王!
您们心目中的女王形象是哪套衣服呢?
😁
这部戏里,Netflix没有一味的黑俄罗斯,反而通过刻画俄罗斯棋手有气度接受失败,因为与女主这样厉害的对手交手而感到兴奋 俄罗斯百姓也没有因为国籍民族有任何唱反调的表现,因为是女棋手先是赢得俄罗斯女性们的喜爱,而后更是俄罗斯男女老少的崇拜。
而女主本身,真心爱象棋,不接受美国宗教团体的代言,也不愿意到白宫觐见总统,或者任何政治活动,反而在结尾处与真爱象棋的普通人俄罗斯人一起庆祝,俄罗斯人对象棋的热爱也感染着女主。
Netflix这里塑造的体育精神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倾佩选手的才华能力,看到超乎常人的技能,不论性别,民族,政治,宗教,肤色。
不政治化。
在什么都要政治化的今天,只去关注人们本身,加深理解,也行是解决现实纷争的答案。
这部电视剧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追求理想和现实。
如果才能只能支撑追求梦想的一小段路怎么办,女主是幸运的,天生自带光环,那些masters也是象棋界的精英,但是在竞技体育里只有输赢。
所以很多热爱象棋也有才华的人最后选择了其它行业。
认识自己很重要,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这个才华早点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
Beth长大后的后几集我又看了第二遍。
发现跟着主角的生活历程的走向,每一集的内涵都有再升华一些。
和苹果Pi姐妹会聚会后,开始讲Beth作为女性的觉醒和自我人格的逐渐成熟和完整。
当姐妹们一起跳舞唱歌的时候,她不自在地选择默默走掉。
随后在宿醉和初夜之后的第二天,在空无一人而又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她一个人跳舞喝酒,无比轻松自在。
这个自我,在Beth没能在巴黎打败Borgov,同时又经历了一些与人相处的弥乱之后(Benny, 模特,和与养父的争执)有些迷失。
Benny说到底是个自私而自大的人,桌上摆放的都是自己封面的杂志,明知道Beth喜欢喝酒却要把家里的酒都藏起来,和Beth同床之后仍然一本正经地只讨论下棋,包括在Beth输掉比赛失意之后,他说的一直是“你来纽约找我”,而不是我去找你。
用模特的话来说: he is all about himself. 在Beth开口说需要钱参加比赛的时候,Benny自然也没有借给她。
模特这个角色的出现,像是在自己需要心无旁鹫地发展自己的时候,出现的小纷扰、小陷阱。
她们像一个个处心积虑的小诱惑,有时候让你动摇,不由得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
Beth拒绝摆明宗教立场,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和宣传。
她最讨厌的人,应该是那个在孤儿院时剥夺她下棋权利,无理由禁止她服药,还有编造她的年龄只想把她送出去的女教导员。
女教导员是我们每个人经受的“专制”,希望把所有人打造成像流水线工厂里生产的一模一样的产品,不允许有特质、特色。
因为曾身在体制内,我们不得不服从,在那个无力反抗的年代只能默默顺从。
Beth也是个对他人相对冷漠的人。
她借了教她下棋的管理员大叔的5块钱去比赛,承诺成功之后加倍奉还,这5块钱甚至造就了Beth的象棋生涯,而Beth明明记得这事,却一直都没有履行。
对第一次来月经时借给她棉棒的女孩,Beth也并没有多少印象和感激;离开孤儿院后,和所有人失去联系,生活里几乎没有朋友。
直到在她迷失倾颓的时候,孤儿院的女同伴Jolie来找她身告诉她身为孤儿,我们其实并不孤独,你的成长里有我,你也曾是我的全部。
Jolie的陪伴才慢慢打开她的心扉。
剧集里面的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都有点自己的小癖好小问题。
几个男性角色在女性生活里的角色也很有代表性:初夜的那个douchebag,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想要尝试;唯一爱过的Townes他自己也在混乱,Beth不想让自己受伤,选择封闭起来避而不谈;主动来教Beth下棋的Harry,是个善良的小天使,可是他显然和Beth不在一个水准,Beth也不想谈感情,最后Harry不甘被嫌弃,自行退出;Benny是个路上带她成长的好对手,让她能实现更好的自己,却不是个好伴侣。
Beth的个性还是有很多美国精神的:尊崇个性,热爱自由,一定要赢,享乐主义,排斥极端主义和宗教,更重要的是她是个越来越坚定的individualist(自我主义者)。
但是在面对象棋这样的国际比赛时,剧情又展现了“体育无国界”的赛事精神,无数俄罗斯年轻人(可能女性为主)视她为偶像。
Beth最想做的,不过是和苏联街头的国际棋爱好者们一起下一盘棋,而不是听从保镖说你出国和回到美国之后,该做什么符合身份的事,该说什么别人才喜欢听。
是谁规定了你吃药或者必须停药,是谁说人成长一定要有朋友,谁说实现自我最好得有个完整的家庭,谁认为女性只能是富有情绪的、恋爱结婚生子才是她们生活的主题。
后几集Beth的服饰设计也很有趣,一会是全黑,黑白,或者灰、绿纯色,到最后换装为王后棋的一身白。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你流水线上被定制的一件产品,这个世界本可以没有比赛,只有我和64格棋盘,而每一步,是和自我的迷局,也是每一场自己对自己的超越。
有点难说,先不打分,从爽的角度来看是没问题,但从其他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一些地方存疑。
国际象棋这一智力竞赛活动让这部剧处处都显出“高级”两个字;多少人看剧都是雾里看花,水中看月。
主演外貌相当有辨识性,服道化也很好。
但我总觉得这部剧对精英女性的想象有点…有点片面。
问题一:女主与继母的关系,及继母对于女主的意义和影响到底是什么?
问题二:女主后来的酗酒以及一系列颓废操作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
她为什么要酗酒?
因为害怕失败?
因为害怕打不过Russian?
问题三:女主对药物上瘾的设定想为女主加持何种属性?
问题四:女主与两个睡过的败给他的男人和一个即将可能睡的初恋男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男人们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一点强行以致不自然?
问题五:每次放在片头的有关母亲的回忆并没有跟故事主线产生极强的互动关系,就像是为了证明女主有一个悲惨身世而摆在那里的一个工具片段。
为什么我说后翼弃兵本质是虚假的大女主叙事上个月补了传说中的大女主爽剧《后翼弃兵》,颇感失望。
爽之余为何我依然感到不适?
此类影视作品就像没有营养却可口的垃圾食品,看完以后似乎很舒畅,但深思只觉迷茫空虚。
这部被赞女性主义剧集典范的作品,细究其叙事逻辑和视觉呈现,本质仍是male gaze下被精心包装的伪女性主义幻象。
它通过将传统男频爽文模板进行性别置换,复刻父权逻辑,最终让女性角色沦为被消费的客体。
首先从视觉角度出发,劳拉·穆尔维所说的的男性凝视在《后翼弃兵》中贯穿始终:开篇的画面即奠定基调,女主贝丝穿着睡衣、未穿胸衣的镜头,乳房若隐若现,镜头将她的身体作为视觉奇观呈现。
贝丝的身体在剧中被高度符号化,蕾丝内衣、半裸浴衣、颓废装扮等元素反复出现,其功能并非塑造人物,而是满足男性观众对天才疯女人的窥视癖。
贝丝的性感形象实为迎合男性审美的商品。
又如,我最不适的一段剧情中,班尼在棋局失利后恼羞成怒,虚伪地示好并通过性行为“征服”贝丝,这场缠绵完全是他泄愤式的欲望宣泄,贝丝的主体感受全然被忽略。
剧中贝丝其实对于班尼的真心仍怀有期待,而事实上班尼在泄欲完毕后终于重拾脆弱的自尊,洋洋得意地盘算着如何再次征服贝丝的棋盘——这场戏剥离了性张力,只剩下权力关系的暴力展演。
这些视觉设计均暴露出男导演对女性角色的工具化处理:贝丝的才华成为天才美强惨人设的装饰,而她的身体始终是被凝视的客体。
其次来看剧情逻辑,整个故事我将定义其为一场伪女性成长叙事——一个精致标本般的、满足一切男性幻想的完美女主实现了父权逻辑的复刻。
该剧标榜贝丝打破性别偏见,实则将女性主义简化为个体在男性规则下的胜利。
贝丝战胜男性棋手的剧情,本质是以男性方式打败男性。
这种颠覆性是虚假的,她并未挑战象棋领域的性别霸权结构,反而通过内化父权逻辑获得认可。
这种性转版男频爽文恰如朱迪斯·巴特勒批判的性别表演,女性穿上男性外衣,却未动摇规则本身。
此外,剧中男性角色对贝丝的帮助始终与性权力绑定。
无论是班尼的泄欲、还是其他男性棋手的后宫式追随,都在强化“男性施舍资源,女性被动接受”的叙事。
贝丝看似独立,实则仍是父权体系中的荣誉男性。
更荒唐的是,编剧用药物致幻、天赋异禀等超现实设定,消解了现实中女性在专业领域面临的真实困境(如教育资源剥夺、系统性歧视)。
贝丝面临的挑战仅停留在她想证明自己比男性强,却回避了女性群体遭遇的结构性压迫,正是高高在上的“白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体现。
这种野蛮的处理不仅是对原型的污名化,也是对于通过努力实现成功的女性群体的歧视。
剧中大量的堕落叙事(药物成瘾、酗酒、滥交)暴露了更深层的性别偏见,贝丝的低谷期被刻意渲染为视觉化的堕落美学——在床上抽烟、半裸跳舞等场景,实则是将女性创造力与精神失控强行关联。
这种“疯女人”原型源自19世纪文学传统,如《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所揭示,社会通过将叛逆女性污名化为疯癫以维持父权秩序。
这与《我的天才女友》中莱农通过刻苦学习突破阶级枷锁的叙事形成鲜明对比,贝丝的成功实为父权社会对女性奋斗的浪漫化想象。
最后,该剧还有对女性同盟的消解的嫌疑。
剧中将女性粗暴地分为“烤蛋糕的庸俗女孩”与“聪明独立的天才”两类,割裂女性群体的多样性。
而现实中的女性主义运动更应该团结女性群体、求同存异。
说了那么多,回归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女性叙事?
《后翼弃兵》的流行印证了后女性主义时代的文化悖论:观众渴望女性英雄,但资本只愿提供去政治化的消费符号。
真正的女性主义叙事不应止步于“女性也能赢”,而应彻底摧毁“女人”这一被父权建构的阶级。
当贝丝在天花板下幻想棋局时,她的胜利始终困在男性凝视的牢笼之中。
而真正的突破需要掀翻这块天花板本身,我们需要的是敢于制定新规则、而非在旧棋盘上跳舞的叙事革命。
众所周知本剧是小说改编,人物原型是Bobby Fischer(性别男), 象棋神童/神经质的大神。
抱着想学习拳术的心态,搜索了一下,国际象棋界真正打破性别壁垒,在男子竞赛中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女棋手应该是Judit Polgár,76年生人,匈牙利籍犹太裔。
1991年15岁4个月的年纪拿到Grandmaster,打破了之前Bobby Fischer的年龄记录。
Judit在2014年退役前世界排名是第八位,应该是有史以来也是到现在排名最高的象棋女棋手。
她奠定女王地位的一战是2002年42步击败Garry Kasparov俄罗斯籍世界冠军。
Kasparov有多牛就有多直男癌,2005年退役前有255个月排名世界第一,但是被Judit击败之前一直嘲笑说女人不应该下象棋应该在家带孩子,更讽刺Judit是"马戏团玩偶" 。
来啊 快活呀
生在匈牙利的"Beth"
女王之战
认栽认栽Judit在退役之后也在做象棋教育和促进女象棋运动员的发展。
事实上国际女子象棋比赛从上世纪初就已经有了,但Judit的观点是现在已经不需要通过特别划分的男女竞技来吸引女性参赛,棋类竞技不依靠体力优势,男女分开比,让女运动员感到被贬低。
(见Judith去年为卫报写的评论《I might never have become a chess grandmaster if I’d stuck to women-only tournaments》)PS Judit还在评论里面提到另一个女棋手,中国的后起秀候逸凡(鼓掌)最后小姐姐记步镇楼
美!
虚高,这分很通货膨胀
看了两集。没啥太大感觉弃剧了完全没啥吸引点也没觉得爽
太少见如此具有代入感的剧集,观影过程就想养了个女儿,共情她的每时每刻。自己写剧本的导演永远知道该把镜头放在哪里,如果说好的视听语言就是与观众不断做心里博弈,那这整部剧就像一盘构思精巧的棋局,覆灭观众每一次的猜想,但给予更好的结果,隽永、精准、细腻,女主角的演技如同戏里的棋艺一般无懈可击。
如果僅從突破原生家庭自帶的人性黑暗,走向自我成長乃至強大這一主題,雖然很多配角都有工具化的嫌疑,但還是說得過去的。不過,一般情況下,大女主的故事下,一定會涉及到女性主義的各種呈現,從這個維度來審視該劇,明顯將很多人物關係和社會現象簡單地做二元化對立處理,雖然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肯塔基小城,但女主的精英化強人的行為舉止,不能反證那些普通家庭主婦最終會走上和女主的生母與養母相同的道路,總這一點上,該劇的創作是很失敗的。
下半年最值得看的美剧,不懂国际象棋也一样看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天才女主,尽管也挣扎,但身边遇到的都是好人,有太多的机会剧集可以走向俗套的狗血,但都没有,只是keep on winning!
剧情平淡如水,导演和编剧的目光仍着眼于身材而非天才。女主长得丑,演技也非常差,各种搔首弄姿瞪眼的小动作,完全没有天才的气质,像妓女在下棋,跟《天才枪手》里的女主没法比。
网飞的剧果然够给劲,女主一路的成长和升级打怪让人热血沸腾啊,最后终于赢了博戈夫那一刻要是她的养母也在就好了。
打怪升级的养成类游戏+自我放弃自我救赎
就是一龙傲天大女主爽剧,国象可以换成任何文体内容,围棋,跨栏,击剑,武术等等,套路极其简单,爽到了很多人,得分高也不奇怪。在我眼里就是剧情前三集七分,后四集三分。当然服化道,音乐都是九分 ,女主找得太好了,就是要这种一看就有点神经兮兮的美女。总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能比败絮好一点点)。
这部我挺讨厌的……女主的设定令我诧异,在我看来是一个缺乏自制自律能力的失败者,生生扣上“天才”“国际象棋天赋”的帽子罢了,实际根本站不住脚。沾染毒瘾、沉迷药物依赖、耽于性爱、除了象棋看不出任何其他方面的才能、精神追求匮乏。好久以前看的已经记忆模糊,找剧看到这一部。
导成这样看着挺着急的。人物逻辑也是挺一厢情愿。原生家庭之痛与延展在强设定下表现得比较模糊,和解之路几乎一片坦途。
这部剧到底想表达什么?女性的力量? or 克服童年创伤?女主哪怕冷淡、嗑药、熏酒、瞎混但都不是事,因为我有通天天赋带给我一路赢,所以我一样能得到所有人尊重,并且享受这一切,这不就是国内中二修仙剧本把角色换成了女性把江湖换成了棋盘吗?如果想表达女性主义,展示女性力量,就不要用这种偷懒的形式来表达,通天天赋无法复制,怎么刻画女性力量,学学傲骨之战、good wife,满挂就算了,把几乎所有男性都刻画成自私傲慢好胜无担也算了,还要把其他女性角色全都刻画成肤浅愚昧花瓶!!!就是这么来展现女性能量的吗?如果说主要为了展现童年创伤对人的影响,本剧也只是展示了童年创伤,并未展现如何克服!如果说天才的代价,嗑药熏酒生活混乱这都是自己选择的啊,这算什么代价, 这都能9.3!!!!
一部剧看下来我也没弄懂过国际象棋的规则,sad。
女主的养母也不算平庸呀,她如果克服舞台恐惧症也许可以去演奏钢琴呢,嫁了那么个丈夫真可惜。女主是孤儿这一点反倒幸运,没有从小被教育一个姑娘应该怎么样,不合群也是幸运的,不用跟一群女孩子天天琢磨怎么勾搭男生。所以就没有把全部心思放在嫁人上,一心钻研象棋去了,特别喜欢她上完床就拉倒的态度,退屌无情,都这样不就世界和平了。确实苏联中国这些集体主义国家的强项会很强大,个人主义国家似乎吃亏点。女主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天赋、镇定和努力,孤儿院的黑人朋友真好。
人生虽然悲伤,但是当你拥有坚强和对身边善意的感知,便足够存活及赢下去。之所以剧情又燃又不觉得离地,是因为被养母、几个战友般男人,以及童年教他象棋的老头以及每一次与黑暗面的斗争所成就。这样的剧拜托请Netflix再来一打好吗。
女主气场空灵,眼睛大得吓死人(美版赵薇?)网飞做得最好的两点:一、没有故意丑化苏联对手,尊重成就彼此;二、没有因为大女主剧就刻意制造性别对立,女主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优秀的男性,而这些男性亦愿意见证和帮助她成功。很喜欢最后一幕,无关政治无关性别无关国籍,她要的只是下棋,一直是下棋,永远是下棋。
说什么独立女性、升级爽文,都有悖于Beth Harmon的灵魂。真正的爽感,是自在,是自由,是随心所欲。
所有情节模式都没有超出对“天才”的既定表达,但是安雅·泰勒-乔伊还是演出了这个时代的女性能收获的最好结局。有失落的童年却不深陷于此,不必依靠男人却又不拒绝他们的情谊和援助。同时,安雅·泰勒-乔伊还给那些面部表情过于丰富的演员上了一课,平静和冷漠的脸有时候更能吸附观众的注意力。
网飞工业流水线化的《女王的棋局》和国产无脑瞎JB漫改的《棋魂》中间差的不是一万个贝丝或者王一生这样的天才主角,而是一个阿城和一个敢拍的导演。
事实证明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