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太多了,看睡着了啊一直处于昏睡状态· 我以为他要给我看公鸡打鸣看30秒,结果它给我看了2、3分钟,全场人都笑了。
· “人不可能一直专注于灵魂”片头就30分钟,难怪它有3小时比较有记忆点的镜头:· 突然撞车·按摩·森林(突然明亮·废楼接吻·失恋KTV唱歌(那首歌还挺好听)
如果喜欢毕赣,也会喜欢这部《金色茧房》。
这部电影基本由长镜头构成,最长的大概24分钟。
《金色茧房》拿到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使得1989年出生的范天安成为继陈英雄之后第二位进入国际视野的越南导演。
本片拍摄前,范天安先拍摄了一部14分钟短片《意外不可收拾》(2019),记录越南街头一刻,几个男人在路边摊喝酒,谈论信仰,表演喷火秀的男孩,推销啤酒的女郎,一片熙熙攘攘,一声巨响打破凝固的世界,众人注意力都转向镜头外的车祸,紧接着夜雨骤降,冲散所有路人。
短片的调度极为精彩,明显经过精心雕琢但又表现得流畅自然。
人物走位精妙富有张力,镜头内外互动制造戏剧性,音乐(戴耳机、摘耳机),奇观(东南亚风情,喷火秀),精神冲突(世俗生活和宗教讨论),各类元素杂糅,最后一片狼藉,唯有雨声淅沥。
这部短片以相对简化的形式出现在《金色茧房》第一场,短片的主题也在长片中得以延续和深化。
男主天安是一名在西贡生活的婚庆摄影师,某晚他目睹了一场车祸。
嫂子在车祸中丧生,天安负责送嫂子的遗体和五岁的侄子阿涛回老家,并寻找失踪已久的哥哥,由此展开一段“寻觅”之旅。
后续的展开类似公路片模式,电影的镜头彼此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以逼近纪录片的风格注视着人间万象:熟悉的乡村,陌生的风景,旧日的恋人,沧桑的老人,圣母像,教堂,修女,断断续续出现的天主教信仰符号。
传统婚礼,夜间葬礼,埋葬小鸟,与老兵对话,大风呼啸,阿涛理发,雷雨夜的祈祷,与修女聊天,公鸡打鸣,回忆旧情人,KTV唱歌,雾中街头穿行,摩托车坏在路上,与修理店老太太对话,森林中的水牛,雨中行走,黑暗中的森林,黑暗中的白色蝴蝶群。
范天安从声色犬马、喧嚣紧张的大城市回到简陋古朴、静谧悠然的山村,他的回归是偶然的,寻找也是被动的,但当他踏上旅程,自省便逐渐成为自觉。
最精彩的长镜头从0:39:41 持续到1:03:43,天安需要给一名帮助办理丧葬仪式的老者卢先生送钱,镜头从天安和家人的院落对话开始,天安骑上摩托出发,穿行村落,寻找卢先生家,停车并进入卢先生家,在窗口与卢先生讨论战争记忆和过往人生,固定镜头不断推近然后进入卢先生家中,横摇接横移展示家中陈设,家具和天主教画像雕塑,镜头停下,卢先生让天安触摸留在身上的伤疤。
这个24分钟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复杂,剧组排练了三个星期。
整部电影也是从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断断续续拍摄完成的,期间因为资金问题不断有人退出。
电影主角身上有许多导演的影子,范天安大学学习计算机但因为挂科没有毕业,后来辗转做了婚礼摄影师,然后自学电影制作,先用短片投电影节试水,最终完成了首部长片的拍摄。
这部用长镜头组成的电影,既是自觉的风格追求,也像是创作者的一次洗礼之旅。
用执拗的坚持努力实现自我表达,对于一个非职业导演,一部前途未卜的作者电影,是一场破釜沉舟式的冒险。
从水泥世界回到草木人间,天安找到了什么?
天真的侄子问他,什么是天堂,什么是信仰?
对生死奥秘的本能追问,天安只有通俗的解释,没有自己的思考。
曾经的恋人已经变成修女,皈依信仰,天安接受但并不完全理解。
卢先生的讲述让民族背负的痛苦记忆露出一角锋芒,但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老房子一样,他们已经被时代遗忘。
汽修店里偶遇的老妇人,与天安谈论人生和信仰,并引用《马可福音》第8章问询他:“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有人说这很像传教电影。
也许吧。
宗教给天安/范天安的寻觅提供了一种答案,但他的旅程只是刚刚开始。
《意外不可收拾》最后雨水驱散喧嚣,《金色茧房》最后男主躺入水中。
水代表的自然接纳了一切,化解了一切,消融了一切。
行走安顿意义,自然悦纳万物。
那一树的蝴蝶是真的吗?
找不到的兄长存在吗?
电影最后有一处微妙的镜头,天安抱着婴儿在河边,镜头横摇,天安刚在摩托上睡醒。
庄生梦蝶,这是谁的大梦一场?
〔7/10〕公路电影的架子,因一场意外事件而上路,去与宗教仪式、战争之殇、乡村景观、自然之灵依次相遇,但核心还是寻回自我信仰的灵魂之旅。
哥哥象征的是对旧秩序的主动叛逃,作为神职学校的毕业生,最终又抛妻弃子失踪于茫茫山雾;嫂子象征的是旧秩序的自我崩塌,作为绝对的虔诚信徒,却意外丧生于一场摩托车祸。
而男主就被夹在无神论与迷信,城市与乡野,婚姻与独身,传统与现代之间,与其说是替侄寻父,毋宁说是替自己寻找灵魂的归宿。
范天安在试听上做足了设计,影院中始终回荡着骤起的风声,画面的高光多数时候处于过曝的状态(尤其是雾中骑行一段长镜头,虽显刻意,但象征拉满),就好像圣灵无处不在,注视着也引领着男主往信仰最深处探行。
在摄影色调上,绿色作为基色,红色作为强调色,在影片的前半段倔强对立着;但到了影片终章,在雨夜目睹自然之灵破茧成蝶后,当宛如茧房的金色襁褓出场,整个画面的色调逐渐偏移向金黄,原本冲突红色和绿色融合为一,新旧秩序达成和解孕育其中。
男主紧抱住襁褓,最终又化身襁褓,沐浴在金光中躺身没入溪流,完成灵魂的最终洗礼。
一个个长镜头真的很美,不论是主演还是客串的配角都非常自然,没有很多调度,有种纪录片的感觉,影片中的动物都演绎的极其好,太神奇了。
看完整部电影最喜欢的一段是山的主观视角慢慢向前推,穿过浓雾,对面驶来的车灯大炫光射来,非常像是邵说的自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找不到一点光亮的画面呈现,很有意思的一段长镜头。
导演自己也说在创作的时候受到毕赣、塔可夫斯基这些导演的影响,所以在影片中还挺明显能看到这些影子。
从细节上去看,我觉得导演对长镜头,现实主义的表现还算是比较成熟,也是有着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声音设计非常棒,是会给五分的程度,太细节了,结尾山躺在水中,声音突然变闷,一种淡淡的窒息感表现的很棒。
但影片有个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主题,导演想要表达的信仰危机、灵魂的探索,在影片中确实没有感知到,所以整部影片只能说有些我很喜欢的部分,但整体还是不够的,不过能看到塔可夫斯基后新一代导演的力量,蛮期待之后的作品。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于越战影像的最初记忆源自于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美国导演执迷拍摄着越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当然,为了诉说美国的故事。
由陈英雄到范天安,另一面的故事终于得见,越南不再作为世界史的失语者存在影像之中,更为鲜活的越南样貌在《金色茧房》中呈现出来。
《金色茧房》的故事并不复杂,天的嫂子遭遇车祸丧生,天不得不成为了5岁侄子道的临时监护人,天带着侄子返回嫂子的故乡料理后事,随后开始了寻找自己失踪许久的哥哥,也就是道的父亲的旅程,而这场归乡和寻人之旅同时也变成了天的探索之旅,他尝试重新构建自己与乡土、生命、战争、信仰、灵魂的关系……刚刚看完《金色茧房》的体验并没有很好,记得的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让人昏昏欲睡的长镜头,让人气急败坏的长镜头,刚看完的时候,我只愿意给这部电影打出6分。
但长镜头语言的魅力总是慢慢发酵的,越南的热带景象和主人公的精神之旅在观影记忆中不断串联产生意义,慢慢组成一首影像之诗。
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展示按摩女在按摩店为主角服务,按说这是一个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段落。
稳定的长镜头和恢宏且充满宗教意味的配乐统领了这一段落,按摩店的按摩被塑造的如同布道般神圣超验。
主角天的电话响了但他并不打算接,任凭铃声一直响着,你会想起《美国往事》中那个同样扰人的电话铃声。
按摩女问是谁打来的,天说是上帝打来的电话,片内超现实性与片外观众们困惑不接在这一时刻达到顶峰,“毕竟客户就是上帝嘛”天的这一句台词又让影片逻辑重返现实,随后他接了电话,得知了自己嫂子的噩耗,影片彻底返回现实领域,天开始为料理嫂子的后事而返乡奔走。
《金色茧房》的三小时旅程中,观众们一直跟随着主人公天在这样的超验段落与现实的剧情故事间不断游走,这也正好对应着天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怀疑论者始终在现实界和信仰界摇摆不定……一直以来,长镜头\慢电影的影像组织方式旨在呈现一种真实幻觉,通过超长的镜头时长和电影时长是观众完全代入到角色之中,与人物同喜同悲。
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侯孝贤、贾樟柯,在这种巴赞式的长镜头美学下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
但如今,数字影像几乎完全取代了胶片,影像早已不再是真相,ai和软件可以把影像肆意篡改、修饰、美化,后真相时代的长镜头抹去了种种赋意。
范天安偏偏选择了已经祛魅的长镜头,其并没有复刻原有的长镜头表意方式,而是通过新鲜的媒介手段将长镜头肢解,使我们在沉浸和抽离之间不断游走。
比如另一个长镜头段落中,范天安展示了一场越南的传统婚礼,但婚礼中的每一个角色并未出现在之前的故事当中,正当观众试图将婚礼场景同之前的故事建立联系时,电影突然呈现出机械式的快退,下一个镜头则是天坐在电脑前正在剪辑视频,原来婚礼场景只是戏中戏,我们了解到天正疲于一份乏味无聊的剪辑师工作之中,找寻不到意义所在……这样一组蒙太奇中,婚礼作为幻境表达了越南厚重的传统文化和世俗力量,剪片作为实境表现出天的现实困境。
范天安在这样的出梦入梦把戏之中,完成了《金色茧房》的双重叙述。
有人说范天安是越南的毕赣,这种比喻不无道理,但相较于毕赣,范天安的长镜头更具有本土语境和时代语境。
在一个25分钟的单一长镜头中,我们跟随天穿行村庄之间去探访一名做棺材的老人,老人称他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的参军过程中学会做棺材的,这是他战时的主要工作,随即老人在这个镜头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他寻遍过往,总离不开战争二字。
这名老人由非职业演员扮演,他讲述的也都是他的真实经历,结合这个镜头25分钟的长度,相当于一个存在于剧情长片之中的纪录短片。
也是凭借这25分钟,《金色茧房》完成了精神探索之旅与历史语境的链接,影片不仅是一场对于信仰的心理剧,也关于后越战时代创伤的弥合,历史的记取与遗忘,而对于此类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的定位,正是毕赣所缺失的东西。
范天安通过《金色茧房》展现出惊人的影像组织能力,其在一个更为远离信仰的时代讨论信仰,在一段历史已经远去的时刻追忆历史,在长镜头影像遭遇困境的时代重新建构了长镜头影像……或许你会在《金色茧房》中种种有意为之的观影困惑中感到疲劳,但稍加时间和耐心之后你会发现,你遇到了一部佳作。
在五岁的侄子的陪同下,天安把他嫂子的遗体带回家族所在的村庄。
在越南的腹地,等待他的还有诞生自过往记忆——自己的青春,早已离开去重建生活的兄弟,以及战争。
穿透银幕而来的氤氲的水汽,水牛的亘古凝望,沿着乡野小路的舒缓而绵延的长镜头,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时常让人想到毕赣、阿彼察邦镜头下那些魔幻现实的亚热带图景。
但同时,站在前辈肩膀上的范天安所构想的绝不仅仅是一顿亚热带大杂烩。
他尝试用独特的影像书写不断地触碰“界限”,虚实的界限,生死的界限,遗忘与铭记、永恒和转瞬之间的微妙界限。
影片中很多场精彩的戏份被设置在黎明或黄昏,这些时刻也被称为“狼狗时光”,因为熹微的天光下,一切景物都朦胧暗淡,狼狗难辨。
而昼与夜的界限,光与暗的调和,也成为对于灵魂与肉体、梦境与现实的指征。
范天安作为89年出生的青年导演,是在陈英雄之后又一位进入国际电影节视野的越南导演。
《金色茧房》拿到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这是对一部长片处女作的极高褒奖。
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本片成功入围「卧虎」单元,此次放映也将是本片在中国的首映。
以下是Muyan对导演范天安的专访,由和观翻译转载。
我们能否将其描述为一部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或更准确地说是和梦幻强烈混合的公路电影?
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共存,或者说您是怎么平衡他们的?
我有幸能够观看并“感知”路易斯·布努埃尔、贝拉·塔尔等伟大导演的电影,由此意识并了解到这些概念的存在⋯⋯至于如何将它们应用到电影中,我尝试通过将观众带入一个现实且符合逻辑的故事来说服他们,然后我留出时间让他们了解角色。
等他们在这里待了足够久之后,我就会带领他们进入角色更深层次的世界,就像睡眠中的“快速眼动”周期一样。
当梦境建构完成后,我会引导他们进一步进入超现实世界。
我们经常被自以为知道的事情所催眠,而实际上我们一无所知。
这部电影有时会给我们一种强烈的纪录片风格的感觉。
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是的,这是我的意图。
为了达到这种纪实效果,我使用了以下方法:非专业演员,如果可能的话,当地人,真实的地点,尽可能多的自然光,长镜头和固定镜头,以打造一种真实的叙述。
有时,我喜欢研究纪实视频并将其改编成电影。
比如和卢师傅的那场戏: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日记视频,是一个男人去看望曾为他父亲操办葬礼的卢师傅。
看完这段视频后,我被卢师傅的人生所吸引,想要更多地去了解他。
但是想要将卢师傅这样一个非专业演员的人生故事融入电影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当卢师傅没办法记住任何台词时。
他只能记住过去关于战争的记忆,那些记忆相当凌乱、模糊,没有延续性。
这个场景我们排练了三个星期,这样我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创作一个故事,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都与电影其余部分的风格相匹配。
我喜欢这个场景中卢师傅的气场和关于生与死的个人经历,自战争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为亡故的人操办葬礼。
他作为战争幸存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态度是我非常钦佩的。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注意到你在展示越南社会中城市的、现代的与乡村的、传统的之间的对比,这是你有意要表达的吗?
这实际上不是我的本意。
因为我在中南部地区的高地出生和长大,然后才搬到西贡学习和工作,所以当我试图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文化元素、思想观点和生活节奏结合起来时,这种对比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我并没有特别强调这种对比。
相反,我只是在电影中呈现并保持开放,让观众能够通过电影的方式轻松地接近它。
我的目标是让观众对每个地区的文化和居民有更亲密的体验,这将有助于他们跟随主角一起旅行,直到影片结束。
起初城市的风景只以为是慢电影,直到充满雾气的山峰出现,一下子闪回阿彼察邦和毕赣。
大概就是一场回乡的梦吧,在萦绕的雾气里在熟悉的环境里和过去的自己,历史,他人相遇,然后时间到了他还是要离开的,但这一趟总是留下了些什么。
因为个人对慢电影和视觉语言的偏爱,画面优先并不是一个让我不适的呈现方式。
素人演员生涩又不突兀的呈现方式和大量的安静细腻的长镜头展示着一段只属于这个男人的乡村漫游。
我跟着镜头穿越整个村镇,去听一位老兵讲讲关于战争和历史以及他们遗留下来的诸多痕迹;我们去寻找过去的废墟,会找到年轻时的冲动和爱意,想起自己的执拗和热烈;我们去参加他嫂子的葬礼,去质问上帝为何如此安排,去思考年幼的男孩要如何面对父亲的离开和母亲的逝世;我们好像回到了过去,看到了黄色抱被里的婴儿和成片的茧房。
这就是金色茧房,是孩童出生时的包裹,也是他自己的源头,即使父母移民自己搬到城市生活,也依然会在记忆里出现的故事的开始的地方。
金色茧房摄影和美术都好,尤其是配合的太好了。
不管是烟雾缭绕的山林,还是总像雾气萦绕的环境,纷飞的灰尘透光的网纱,每一次讲述和回顾都隔着一些什么,这就是记忆里的一切的样子。
镜头在不经意间推进,带领着观众走近每一个讲述的部分,耐心听,慢慢感受环境所带来的场域,融入这片生活和土地再产生共鸣,这感觉真好。
我想这也是诸多慢电影在极力营造的氛围和感受。
潮湿闷热的小镇,最后泡在一汪溪水里让人得以凉爽和清醒,梦该结束的时候泼水总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剧情里提到的内容基本都是点到为止,留了很多空间,不算坚实的文本也只是去呈现一些流动的生活。
慢电影适合安静的观看,睡着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伴随着呼吸一样的节奏推进的感情和故事也需要用呼吸去慢慢感受吧。
一部极致的慢电影,甚至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当代电影里最为变态的。
概括他是邦哥或者毕赣的模仿者,大概率只是因为看不下去没话硬讲了。
所谓慢电影,并不是指的单纯的叙事少或者节奏慢。
慢只是手段,通过极致的慢与无意义,让理性在审美中逐渐失效,进而一步步消磨掉观众对叙事文本的期待。
而等到理性陷入睡眠,剩下的知觉感官便会失去束缚的进入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从而对极致的影像美以回应,得到审美愉悦。
惭愧,我最开始接触这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直接因为太累睡死,一觉睡到亮灯了,那也就遗憾错过了。
可能用中国话讲,就是「坐忘心斋」之后方能「澄怀味象」之类的?
我没那么懂老庄,但我想慢电影起作用的心理途径是类似的。
无论是邦哥,阿巴斯,蔡明亮还是某些时候的毕赣。
可能这种效应不是电影最主要的目的,但是或多或少大家都在通过种种手段,想着让观众一步步「入境入梦」。
而在如范天安这样极端的手段下,电影的本质显然已经彻底脱离叙事,纯粹的变成了审美享受。
我依然认为,这部电影可能是我见过最极致的一部了。
极致的无聊,困乏,也是极致的灵与美。
通过超长的长镜头魔法与拉满的混音,在越南的乡村与城镇中漫游,起初是无聊的,但随着理性陷入安眠,感官直接被暴露在这片热带景致之中。
这时,总算能感觉到那些长镜头的灵性了。
造型,调度,表演,音效,音乐——一切视听手段都指向于同样的目的,即一步步落入编织的境界里。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不只是导演要有这样的观念,而甚至类似于类型片的工业魔法一般,非常依赖于其对调动一切视听元素的能力。
那些所见所听,难以描述,也难以被阐释学所解释出什么隐喻。
但这就是慢电影的魔法,属于纯粹的大荧幕,或许也是真正接近电影影像本体的存在。
【3.8】值得讨论的一点是当观众对毕赣/阿彼察邦/蔡明亮审美疲劳以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慢电影。
当观众被迫悬置了自己的主观投射和集体无意识的心理预期,是否还能从庸常的观影视角中抽离出来,还是遁入另外一种我理应觉得好,但生理告诉我难以忍受的循环当中。
“纯粹视听情境”表现为脱节的随意性,把视听的功能作用剥夺,从而反对线性叙事, 现实和潜在成为反射的集合,不可辨识点普遍被东南亚导演挪用为对记忆的幻梦,神鬼的闪烁和空间的痕迹的状态呈现,却缺少一种情动的生成。
情动与身体/力/欲望/生命之间的逃逸框架被当代大部分慢电影导演牢牢的固定在玩弄视听把戏的中间,而丧失掉了真正拆解与重建中心的生机。
换言之,现在的慢电影导演,到底是坚决执行对于物质力量(影像)和身体物质(接受层面)的重组,还是已然成为被庞大权利机器(电影节圈层/选片人审美/影评人团队)所结构吞噬和操纵的无力主体,成为资产阶级享乐的闭环玩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显然与德勒兹强调的那个充满生机、一往无前、外溢、运动、逃逸所有权威中心的生成背道而驰。
周末下班直冲江南分馆,依然要吐槽一下两条道的常台高速,作为全国精致城建代表,晚上道路两旁即便是关门灯牌依然常亮不差钱的苏大强,真的不能多修一条吗?
言归正传,中国电影资料馆,全国唯二拥有的城市,周末寥寥数人,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场次不说爆满,上座率至少是有保障的,可是我转念一想,苏州难道差的是运营费用吗?
如今全国商业院线崩溃,艺术院线,玩儿的不就是个情怀嘛!
不过边上是个K房,就确实挺割裂的......这部电影是去年SIFF就想看的,真正意义上的3d环绕立体声,三面墙12个音箱,有2次我真的以为是外面的声音。
我对越南历史并不感兴趣,如果是中国出这样怀旧的片段更能共情,不免心生惋惜。
镜头语言丰富,配乐出彩,慢节奏,如路边野餐,神级魔术,夜光闹钟,金色茧房的意义,故乡就像母亲的大手,怀抱的温暖,人也许在经历生死后心变得温柔,失意不得志时与故乡联系尤为紧密,他需要疗伤,他需要充电,他需要勇气,他需要重新再出发。
东南亚还都挺喜欢神神秘秘的片子,搁在中国农村,可不会跟你讨论什么上帝,灵魂,基督教之类。
更可能的是今年的收成和儿子娶媳妇儿的家长里短。
驾驶舱迷雾蒙蒙的主观镜头,声画分离,安静到可怕,那一刻仿佛自己进入了越南,进入了电影。
幸亏没有太多梦境,蒙太奇,都是现实镜头,不然就吃不消了。
电影作品的如何呈现需要尊重导演,就像尊重omakase的主厨,字幕是延续是回味。
摄影美,苍葱翠绿。
故乡,愿找回自己。
比毕赣厉害
主演后背上疙疙瘩瘩的,莫非有病
HIIFF2023#3-4星,是一种单调的信息量长镜头的堆叠,有很好的段落,比如两次飘忽神秘的摇镜头使用,以及十几分钟打底的纯熟长镜头。但是感觉意象使用和剧本上弱一点,没有阿彼察邦那种一击即中的感觉。
3.9/5 26siff#别再说什么小毕赣了,这就是个完全体阿彼察邦(催眠版)
#7thPYIFF#卧虎 文青装13必备,睡得我死去活来,别说睡是观众问题。每场戏放大银幕都乌漆嘛黑的,一会儿搞消音,一会又下大雨,一会儿又鸟鸣兽语,换谁谁不睡啊?中间甚至拍公鸡打鸣提供叫醒服务,真是睡也不让你好好睡。开头几场戏还能用场面调度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可之后无限制的重复,始终无法抛出信息,很难让人集中注意。睡醒之后试图重新融入到电影之中,但却发现人已经是完全抽离了,已经放弃了思考,看着一个又一个设计精巧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的长镜头,我已经完完全全放弃了思考,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不睡不叫好的艺术电影。景拍得挺美的,调度也很精妙,金摄影机拿的也没什么毛病。看着旁边大哥睡得东倒西歪,醒了就看手机,散场鼓掌还比谁都激烈,更让我坚定了观点
我承认我睡着了,宗教元素场景在这部片中似乎并没有什么更深入的作用,倒是长镜头凝望下雾气氤氲的越南山野、薄暮初升时的鸡鸣和孩童的嬉戏更令我沉浸。四星半,年度十佳备选。
为了长而长的片子,更令人怀念路边野餐了
6,5 用一句科克托的话来说: «On croit que le style est une façon compliquée de dire des choses simples, alors que c'est une façon simple de dire des choses compliquées.»
@siff. 久违赶场又累又饿+影院冷气酷刑欲睡不能不得不提前离场,回家二倍速补完全片。其实光看后一小时观感不错,疯妪谈灵魂-雾中蝶群-金色襁褓-梦醒破茧,败在素材过量堆砌不成章法有形无神。视听造诣高但也仅限于模仿同侪,文本粗浅得像个学生作业。修女那段令人尴尬。鸡鸣三分钟片段就建议直接搬进当代艺术博物馆循环播放。
他拍电影,就不只是拍电影,悠悠然轻缓的简单叙事和手法,里面杂糅了多少情感,细品,让人感动,还有无尽的怅惘。
能不能搞个舒服的椅子再放三小时的意识流啊
很惭愧,暂时没找到比这位更好睡的东南亚导演,所有睡醒出去的人只记得啊,开头倒也还不错
镜头在林中路向牛群缓缓接近,牛好奇地注视镜头,同时感觉到了慌乱,然后马上剪到了打雷的雨夜。不到一分钟的戏,可以证明导演是个挺不错的作者。
极高的起点,落俗的终点,制造一种奇观。
镜头实在,但时长拉得太长,大概2小时候后的老太太的对话才稍微能明白想表达什么。这份文艺和探讨着实有些铺垫得过于冗长。
技术是真不错 内核就…呵呵 喜欢见老人那场 拍得真好 但可别侮辱阿彼察邦了 天上地下|特别烦带有自传性质或强自我表达的片子主角跟导演一个名
漫长好睡的asmr 摄影摄像基础很好 再加一颗星吧
C+/ 有些时刻总以为会滑向过于严肃或圆整的情境,但总是能通过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或是画外元素的浮现让叙述重新打开口子。与此同时,梦境的口子却变得愈发隐微,甚至成为摄影机展露自身在场的契机。于是梦境或想象成为沉默者凝视、言说乃至制作的时刻。可惜整体仍不太均匀,有些段落的调度和剧作结合得并不那么奏效以至于难掩贫乏。
今年的《野兽》之于西方电影如同《金色茧房》之于东方电影。气候与地貌,乡愁与迁徙,童真与衰老,同一镜头中的空间切割、视线流转与声光变换将人物的形象定格、碾碎、重建。怀着无法推却的目的追寻,又终将被种种不可预见引向它处,的确是亚细亚土地命运的缩影啊。
当看完按摩的那一段,决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