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德语原名是《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我认为很恰当,主人公正是在那79平方米的房间里,用心塑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保护着母亲。
这部电影很感人,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种笑中带泪的感受,更在于作为一部以东西德国统一为背景的电影,影片没有把笔墨着重于刻画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进行过多的讽刺或者为某一方辩护,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普通人的情感上,在纷繁世事中的情感。
对于主人公Alex来说,无论窗外的世界怎样变化,母亲始终是母亲,民主德国不在了,柏林墙倒塌了,母亲也还是母亲,既然母亲不能受刺激,那么就用自己的双手来保护她。
Alex和他爱好电视剪辑的朋友,不断地做出假的新闻片段来安慰母亲。
母亲在窗口看到了可口可乐的广告,Alex 就和朋友拍摄了一段“可口可乐”和国营饮料厂合作的新闻;母亲能起来行走了,有一天走出门去,看到的尽是资本主义花里胡哨的汽车和广告牌,Alex就拍摄新闻:西德的难民逃往社会主义的东德,所以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
就这样,已经支离破碎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在Alex的精心呵护下,在他们的小家里面延续着,延续着。
电影的节奏始终流畅自然,配乐也是时而轻柔舒畅,时而婉转悲凉的钢琴独奏。
整个影片并没有浓重的或黑暗,或光明的气氛,而是在中性的镜头语言中,叙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儿子爱他的母亲,母亲爱他的儿子的故事。
影片一直存在着一个悬念,那就是:母亲到底会不会发现承载她信仰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呢?
我们始终为Alex揪着心,这样的欺骗到底对不对?
付出了这么多,是否只能让母亲更加痛苦和气愤?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找到了答案。
Alex的女友Lara偷偷地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在震惊之余却依然没有向儿子捅破这层窗户纸,而是安详地看着儿子制作的“民主德国国庆”的“新闻”,同时偷偷地,偷偷地,饱含深情地,望向儿子的背影。
这是影片中最出色的一段,保护者成了被保护者,欺骗者成了被善意的欺骗者,在母亲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爱和欣慰,这一刻是人性闪烁着无限光辉的一刻,这一刻让我们意识到:一切都不重要,什么主义,什么社会,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爱,只是善,只是象这一对母子一样,费尽心思,到头来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
影片传达的这份情意,让我感动至深。
导演Wolfgang Becker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非常的冷,本来这样的影片在到达高潮的时候应该是需要一个感情的释放点的,要给人们一个机会流泪。
但是导演没有给出这样一个点,影片从头到尾平淡的记述,没有丝毫煽情的成分,看完此片,给人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而恰恰是这种感觉,给人印象深刻,也给人更多思考的能量和空间。
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影片都是关于人,它们把人放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中,放在离奇荒诞的虚幻故事中,放在平淡无味的日常琐事中,它们关注的是人,镜头对准的是人,因为只有人心和人性,只有人类共有的感情和感受,才能真正的撞击心灵,引起共鸣,才能达到电影拍摄的真正目的。
无论电脑技术如何发展,优秀电影的标准唯一而且永远唯一,那就是:表现人性,表现感情。
Good Bye Lenin!再见了,民主德国!
你好,一部不谈主义,只谈人性的绝好电影!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这实在是一部应该力荐的影片。
初看电影名字,以为德国拍的一部关于1924.1.21即列宁逝世以后的苏联的电影。
对列宁的忌日,竟然那么清晰的记得。
然而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样。
从1978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一个东德家庭在那段岁月中的变迁。
母亲一直以来对两个孩子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关于他们的父亲。
在母亲口中,丈夫为了西德的情人而离开他们一家去了西德,再也没有回到东德来过。
然后故事从男主角的口中缓缓道来,同样有很多的独白,同样许多记录历史风波的黑白影像......这一切仿佛是德国电影惯用的手法。
原本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也许可以就这样平静度过动荡的岁月,只是1989年的那次游行,母亲在看到儿子被拘留后因激动而昏迷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完全改变。
母亲是东德极力维护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她昏迷的8个月中,柏林墙倒下,东西德互通,直至两德统一。
她醒来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
儿子害怕母亲再受刺激而守护着这样一个秘密:穿旧时的衣服,使用东德时期的食品包装,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是朋友特意制作的有关东西德分裂的新闻。
其实看起来并不沉重,反而滑稽幽默。
最后母亲死前告诉他们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政治问题。
而至死母亲都不知道东西德已经是个统一的国家。
爱极《再见列宁》的配乐,舒缓而让人倾心。
其中一段和《天使爱米丽》女主人公打水漂的那段一模一样,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
那些往日的时光随音乐在电影中沉淀,德国的动荡,从分裂到统一的沧桑现实也被唯美的影像与音乐艺术化并柔化。
给人留下的只是微微的伤感并适合在原声音乐中回味那段动荡的历史。
爱极柏林那座城市,记得一本杂志上介绍过那是欧洲最像北京的城市,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废墟,还有正在施工的起重机。
它真的没有巴黎的浪漫,伦敦的情调,马德里的热情,但它拥有说不完的历史沧桑感,沧桑到让人心疼,它曾经被分割开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却仍然伤痕累累。
柏林墙虽然倒下但那段记忆却依然深殖人的心中。
总是想起三毛笔下在60年代艰难通过东西德关卡的那次经历,想起从东德去往西德的被歧视的人们,想起历史教科书里的黑白相片......电影里说90年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胜利让两国人民短暂团结一致,可是今天,历史埋下的矛盾仍在继续着。
这也是为什么两德统一那么多年后仍然出现这样的电影描写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变迁,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满着深深的对东德的眷恋,毕竟它曾经存在了41年. 也许是最近的感情比较丰富,看电影常常流泪.当多年以后父亲与子女再次乡见,只能无言,只有刺痛人心的陌生感.虽然他们爱着对方,他曾写来那么多被妻子藏起来的信,她那么疯狂得去找信躲在角落里哭泣,可是时光还是那么无情得将被迫分隔的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人变得疏离.假如不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她们本应该获得幸福.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家庭,毕竟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伤害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以前我会以为是一部带有纪念列宁性质的纪录片,冗长枯燥而政治味道十足,于是我总避免了和它碰面。
但是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我只能用“我的沧海遗珠”这么几个词来形容。
再见,列宁。。。。。。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再见,列宁》,但是却同列宁并没有带大关系。
顶多就是列宁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和列宁塑像。
在母亲昏迷的八个月中,东德的地域防线终于被西德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武器所攻陷。
而东德人们的心理防线也最终被资本主义的先进物质精神武器所渗透。
当屋顶上挂起可口可乐的商标,当姐姐嫁了一个西德人,当象征社会主义精神壁垒的列宁雕像被轰鸣的直升飞机吊起,飞过惊愕的母亲头顶。
这是一个时代的完结,这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瞬时间,东德的人民要接受来自西德,来自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场发自内部的自我颠覆。
在这里影片没有直接描绘东德人民对这样的突变的抵触。
反而用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不带表情的向人们展示那个巨变分水岭的变化,有的点滴,有的轰然。
与其说是再见——列宁,不如说是再见——过去的信仰。
影片被放置在一个家庭为单位的背景中,你看不到可是可以体会到面对那个历史端口的人们的亢奋。
柏林墙最终被拆除,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隔膜逐渐消失,当阿列克斯前往西德再也不用检查身份的时候,并且接受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这无关某种信仰的丧失,这只是某种信仰必然的更迭与换代。
母亲是一个对社会主义有着强烈感情的人,其实与其说母亲钟情于那个时代的信仰,不如说是母亲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缺少定位而寻求的自我诠释。
影片最后揭示的母亲的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说明,母亲是自我强迫的实现一种对自己价值的归属。
丈夫的离去使得这种归属感越发强烈。
在东德刚刚被合并的日子里,阿列克斯也曾失去过归属感,他失业,又再上岗,以及在西德的小卖部中看到叫他咂舌的来自资本主义的色情电影。
但是他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社会构架和价值观。
可是母亲并没有,于是,阿列克斯,这个带着德国人孩子气和怀旧气质的主角开始了一场善意的谎言。
再见,乌托邦。。。。。。
这是一部用家庭作为背景来透视东德和西德历史巨变的电影。
影片中性的调侃历史的巨变和这种巨变下小人物的生活。
谎言的命题贯穿电影始终。
从阿列克斯对母亲的谎言,到母亲埋藏了十几年的对阿列克斯姐弟的谎言。
以谎言作为砖瓦,导演在影片中为我们建筑了一个介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乌托邦。
因为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他没有任何强加给观众的政治语言,也不要用过多的立场或者所谓政治色彩来玷污它。
影片站在中性的角度上,调侃,无奈而温柔的把你拉进一个导演临时假设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给人们以想象和复制的权力。
阿列克斯用带有孩子气的荒诞方式把时间定格在那个德国合并的前夜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是一个具备了西德物质文明和东德精神文明的社会。
人们保留着原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比如,少先队员给退休党员唱歌,老干部的聚会。
我们不得不赞叹导演的想象力,这个假想社会被漫画式的少许夸张。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主义终于战胜了资本主义,列宁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化了可口可乐,东德反向渗透着来自西德的备受“资本主义毒害”的人们。。。。。。。
在这个乌托邦中,人们更被赋予了无限复制的权力,从只有从前东德才生产的酸黄瓜,到20元钱招募来的唱歌的红领巾,到外面人们穿的花枝招展而家中只能穿从前旧衣服的家人,到角色错位的前东德宇航员,再到被无限搞笑复制的电视节目。
赞美那个天才的节目制作人兼新闻播报员,当他从新的角度诠释自己被政府警卫拖走的原因的时候,电影院里所有人都已经笑的岔气了。
这个理想国中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复制的,但是,不能复制的却是母亲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的意义,还有这个乌托邦真正背景下的社会性质的变化。
逝者如斯夫,当母亲的骨灰同烟花一起绽放在不再存在东德或者西德的天空下的时候,阿列克斯深深叹一口气,他已经陪同母亲完成了一场社会变化背景下的归属感的寻找,现在已经结束,他可以投入到现实的生活镜头中。
所以,这才是真实生活的开始。
再见的是乌托邦,开始的新的生活。
另外要提到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来自法国的配乐大师Yann Tiersen,他用充满灵气的手风琴和三角铃勾勒出影片的充满爱的意念,你听不到冰冷,只有温暖。
再见,列宁;再见,乌托邦;拥抱新生活。
这部德国片,或者也许可以说,西德片,在意识形态缝合方面是一部还算成功的电影。
片子以一个东德家庭在1989到1990年间的生活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东德人在这一巨大历史时刻中的心态。
作为一个故事,它戏剧化的情节明显脱离了生活,因此它折射出的既不完全是东德人对资本主义的热望和欢迎,也不仅仅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幻灭时的屈辱和悲伤,而是西德人眼中的东德,是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然呈“分裂”状态的德国里占有优先话语权的西德人所渴望看到的东德。
拍摄这样的电影的目的显然是进行精神上的整合,但是,在这种整合之中,西德是完完全全的主体。
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Alex的男孩,他小时候父亲叛逃到了西德,而在那之后他的母亲带着他和他妹妹生活在东柏林。
母亲在父亲叛逃以后成为了一个社会活动家,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国家荣誉。
1989年的秋天,母亲在一场百姓争取新闻自由的游行中看见了儿子正被警察带走,母亲在巨大的恐惧中在了街上,并且陷入了漫长的昏迷。
有意思的是,母亲没有目睹柏林墙的倒塌,她的昏迷持续到8个月以后——那时Alex已经从电视修理厂的国家工人变成了资本家的电视公司的员工,她的女儿也已经到了Burger King工作。
怀着对母亲的关心,Alex努力地制造着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假象,于是引出了一系列的喜剧情节。
但是母亲终于目睹了列宁的塑像被直升机整个从地面上挖起吊在空中飞行。
曾经的偶像于是成了滑稽剧式的场景的中心。
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母亲坦陈了当年父亲叛逃的事实。
其实他们的计划是父亲先逃,然后母亲带着孩子也去西柏林,可是母亲出于恐惧和对孩子的保护,留了下来。
可以想见,母亲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才成为了社会主义的积极拥护者——一切只是一种表态。
引人思考的是,为什么留下来的是母亲,而逃走的是父亲?
性别问题再一次提醒我们西方电影中永恒的主题:父子关系。
片子结尾的时候,母亲死了。
Alex的画外音说每当他想起过去的年代都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里,母亲成为了东德的象征——一个逝去的女性的形象。
而西德是男性的、父亲的。
当Alex和父亲达到了和解,和解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也是意识形态。
在那之后Alex才真正接受了东西德统一的事实,而此前他一直积极地为母亲在电视画面上布置出一个假想的仍然存在的东德。
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西德被片中的父亲所代表着。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这种结构是一个文化上的“东方主义”的再生产:政治文化上的东方——东德——被不可避免地“女性化”了。
电影结束于两德统一的纪念日,灿烂的烟火掩盖了其他的事实。
镜头中只有自由欢庆的人群,却没出现那些因为这个西德压倒性胜利的统一而失业和潦倒的人们。
统一成了一切光辉和荣耀。
母亲的死去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影片的叙事难题。
如果她还活着,故事又将怎样继续呢?
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裂痕能够被一部情节剧缝合吗?
可惜的是,东德人已经不可能用电影生产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他们的心理历程。
在那个一夜之间垮掉的社会主义国度中还剩下一些东西——比如摄影爱好者手中的百佳相机和潘太康镜头——能够提醒我们它切实的存在,除此之外,沉默代替了一些人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痕。
那些弱者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不能被历史彻底遗忘,却不得不看着自己的故事被强者来讲述。
德国的电影生产者和大环境毕竟有这种意识形态的自觉来生产这样的电影,这必然是那些骚动着的暗流长久以来的要求。
哪怕只是一片糖衣,也可以在刹那间抚慰历史的创伤。
唯有正视它,伤口才能得以愈合,即便是对历史中的胜利者。
这部电影中没有对过去的怀旧,但却唤起了我对社会主义的深深怀念。
当马克思成了难以索解的“幽灵”,当列宁成了被道别的对象,我难以避免地陷入了一种假想的乡愁。
Ich finde diesen Film sehr berührend und emotional. Im Gegensatz zu vielen Filmen, die in der westlichen Welt (vor allem in den USA) gemacht werden, stellt er sich nicht auf eine moralische Stufe und urteilt nicht herablassend über das sozialistische System. Er erzählt eine warmherzige Geschichte durch die Vorstellung einer alternativen Welt, in der der Sozialismus nicht vom Kapitalismus besiegt wird, sondern das Gegenteil. Der Held log der Mutter vor, dass es die Arbeitslosigkeit und der Mangel an geistigem Leben im Westen war, der die Menschen in den Osten trieb. Unabhängig davon, ob die Mutter die Lüge wirklich abkauft, wird das Ideal einer besseren Welt aufrechterhalten.Angesichts der heutigen neoliberalen kapitalistischen Welt, der extrem ungerechten Verteilung von Wohlstand und Lebensnotwendigkeiten, der anhaltenden weißen Vorherrschaft und des Imperialismus ist der Film daher keine Lüge, sondern eine Parabel, die uns wie ein Spiegel zurückblickt. Man sieht die Lenin-Statue, die mit der Hand winkt, als wolle sie sich verabschieden, aber man könnte sie genauso gut als ein Gespenst sehen, das immer da sein wird und zurückkommt, um uns heimzusuchen.
片末男主角撒骨灰的行为 既违反东德的法律 也违反西德的法律 在我看来 这其实是影片暗中寄寓的对资本主义和官僚社会主义的双重否定 4年前我看这部电影时就得出的结论 列宁曾希望缔造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 他的早逝 是历史的悲剧一系列的畸形工人国家、斯大林主义政权严重玷污了社会主义的名声 苏东剧变是历史的必然 而这也决不会是历史的终结正如这部影片男主角所期待的 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社会终将到来 这个社会不是现在的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 也不是曾经的压制自由民主的官僚社会主义 它将是“每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条件”的社会当雄壮的东德国歌《从废墟中崛起》响起的时候 母亲哭了 我也热泪盈眶 惋惜的不是那个国家 而是那个鼓舞了几代人的伟大理想 虽经挫折 却永不幻灭再见,列宁!
是再见,不是永别!
我记得该片里有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很有玩味,其实母亲很清醒地活在自己编制的一个梦里,到最后她才说了实话.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提到这个情节?要么是我记错了?
第一次听到这个片名的人,可能会以为是关于前苏联的影片。
但是当你看到剧情介绍和演员名单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关于东德的电影。
每当人们提及曾经的德国,印象中最多的是关于纳粹和希特勒的故事。
而当人们提及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印象中最多的是关于前苏联和我们的祖国。
人们总是忽略了这样的一个国家和政府体制—东德(DDR),这个存在了四十年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华沙组织的成员国。
影片的开始部分用家庭录像的形式回顾过去,然后小艾利克斯和小阿丽亚娜正在观看苏联第一次登上太空的电视直播。
其中有一位东德的航天员,叫做西格蒙德·雅恩,同时也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德国人。
这对小时候的艾利克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影片留下了重要的伏笔。
在当时冷战的环境下,苏联成为第一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件重大事件使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精神大振。
在那个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除了政治信仰和精神寄托,在生活条件上是远远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东德和西德作为苏联和美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战场,东德的老百姓虽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不是特别舒服,但是作为精神寄托的航天抢先美国一步,也是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保持乐观生活的重要条件。
镜头一转,长期遭受史塔西(东德安全部)调查的父亲,被传来消息跑去和西德的第三者生活,抛弃了在东德的艾利克斯以及艾利克斯母亲和妹妹三人。
母亲犹如遭受当头一棒,陷入悲伤忧郁之中一言不发,经过八周的治疗痊愈回到家里,小艾利克斯“Cosplay”成火箭欢迎母亲,以及后面发射课外手工的玩具火箭,也把自己幻想成航天员,可见那次登上太空事件对他的影响。
此时的母亲像变了一个人,像是改嫁给了祖国,除了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当中,成为社会主义的进步的推动者,并且前往国家最高级别的表彰大会接受表彰。
身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艾利克斯难免不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太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的艾利克斯也没有发现。
成年后的艾利克斯在一家电视修理合作社工作,除了工作外就无所事事地在街上晃或者在家里喝酒睡懒觉。
这也暴露出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第一,除了保持政治正确和认真工作以外,生活单调而乏味,精神与思想也是空虚的。
第二,社会主义无法避免没有素质的人和懒惰的人一边享受着国家的福利,而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履行应尽的义务。
而在这段中的艾利克斯被妹妹忽悠起来带孩子时候,屋中的宇航员海报,正是真实世界中的西格蒙德·雅恩的海报。
晚上吃饱饭的艾利克斯,有着年轻人的精力旺盛而无处宣泄,如果在西德或资本主义国家,就会被各种娱乐方式消耗,在几个月后德国统一后,第一次进入西德就去了色情录像带厅,而其他观看者也都是从东德过来的人们。
在东德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只好啃着苹果走上街头,和游行的人们“散步”,而这时也是艾利克斯将来成为理想主义者的第一步。
艾利克斯吊儿郎当儿地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吃苹果然后被苹果噎到,此时艾利克斯未来的女朋友过来帮他捶后背。
这会儿,艾利克斯可不上游行和苹果了,只想认识这个妹子,只想问这个妹子的姓名。
突然军事人员进来镇压游行,艾利克斯还没说完话就被抓起来,刚好遇到母亲从国家最高级别的表彰大会回来,从车上下来的母亲看到艾利克斯被抓,突然心肌梗塞晕倒在地。
艾利克斯没法去扶起倒下的母亲,并且挨了一顿胖揍关进了警察局。
被关在警察局的艾利克斯被释放,而释放他的人是拿着照片并且问了姓名,很大可能性是母亲某种人际关系而释放。
释放后的艾利克斯冲向了医院,得知母亲因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昏迷不醒。
此时的艾利克斯心里是非常愧疚的,只有他知道母亲是因为自己才会突发疾病。
在母亲昏迷的时间里,艾利克斯一边思考自己的人生一边经历着东德的消失和德国统一带来的变化。
妹妹放弃上学到汉堡王去工作了,并嫁给了当初是阶级敌人的西德丈夫。
而对身边的许多变化,艾利克斯其实是抱着否定的态度,比如妹妹重新将家里装修,把所有家具都扔了出去,其中的有一个柜子还放着母亲的所有积蓄,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艾利克斯,因为电视修理合作社的消失而去电视转播器公司工作,作为离开电视修理合作社的最后一个人,在关灯前,他落寞的表情以及说“母亲不知道劳动英雄是如何失业了。
”
以上的镜头都表现出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不舍,或者是对资本主义的厌恶,都是显示着艾利克斯在母亲昏迷的时间,精神和思想是如何成长的,以及正在成为理想主义者。
不管精神和思想在怎么成长,我们的主人公艾利克斯还是知道自己的精力太旺盛了,甚至在医院看护母亲的时候,都会多看了两眼护士裙子露出的小腿。
导演在全片中对于青年的心理捕捉得很到位,并且描写得很真实,正如为了看护士的小腿碰到母亲的输液插管甩开。
正在艾利克斯手足无措的时候,谁知因祸得福走进来那次游行上擦肩而过的少女在这里当护士,一位从俄罗斯而来叫做劳拉的姑娘。
而在电视转播器公司分组的时候,艾利克斯说“我见证了再次统一的早期”,因为是按照O和W每个组抽出一个成为一组,而O和W分别代表了osten和westen,就是东和西的德语。
而男主角也和来自西德的多马斯克成为一组,多马斯克因为来自西德,所以看过许多大导演的电影,并且自学了剪辑视频,这一项技能将在影片后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导演正是借多马斯克来表现出对库布里克的崇拜。
多马斯克剪辑了一段婚礼视频,并向艾利克斯显摆是模仿《2001太空漫游》,之后一起布置东德曾经的家庭装修,导演运用了《发条橙》中三人做爱的经典手法,以交响乐作为BGM,固定镜头的快进完成影片。
包括男主角的名字和《发条橙》的男主角也很像。
而艾利克斯和劳拉第一次出来约会,地点是酒吧。
也许在现代人看来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而当时刚刚离开社会主义的东德,绝对是个新奇的地方。
两个人穿过奇装异服的人群,嘈杂的音乐声,涂鸦的墙壁来到屋顶交流人生增进了感情。
某天在母亲床前,两位年轻人情不自禁地接吻时候,母亲却突然醒了。
母亲醒后,医生则告诉艾利克斯,他的母亲有些失忆并且不能遭受第二次精神打击,那就是生活了四十年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经成为历史,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已经离开这个地方。
作为儿子的艾利克斯想到了把母亲送回家里治疗,并要为母亲创造一个东德环境,虽然身边的人都持反对意见,甚至是亲妹妹,艾利克斯也决心要这么做。
在病房外妹妹甚至批评哥哥是如此的不现实,不正是代表哥哥是个理想主义者。
虽然资本主义一夜之间铺满了东德,可是艾利克斯他还是想要活在东德,活在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他为母亲创造了一个东德仍然存在的小世界,可是如果只是有对母亲的爱和责任感,是没办法创造出一个如此接近曾经的社会主义小世界。
再去接母亲出院的时候,曾经的主治医生跳槽去西德了,而艾利克斯看见新的主治医生也说了你什么时候逃去西德。
这一幕展现出了艾利克斯还是信仰着社会主义,并且他觉得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就不是理想主义者,就像他痛恨的父亲一样。
在为母亲打造已经消失的民主德国环境中,有一幕是艾利克斯去垃圾箱找以前的包装来伪造已经不存在的东德产品,路过的甘斯克邻居老大爷说了一句“他们都把我们逼到这地步了。
”
由此可以看出东德在统一后有许多人下岗失业,包括17万的东德军人,所以很多人来不及适应新生活,而只能靠捡垃圾活下去。
就像之前我说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第二点,高福利可以保障没有素质的人和懒惰的人不至于饿肚子。
此时资本主义进来后,在改革的开始阶段,这些人却都靠着投机取巧赚了大钱。
而曾经东德社会主义的认真工作的人们却因为改革中的工厂解散下岗回家,而不赚钱就没有食物就要饿死路边无人关心。
对他们来说曾经的家园是人民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同为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就应该互帮互助,而现在牛奶一块钱面包两块钱,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地活在世上。
就连曾经艾利克斯心目中的航天英雄也沦落开出租车,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可确实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存在,而导演这样的改动是为了有更好的戏剧冲突。
而在另外一幕中,母亲因为失忆忘记自己积蓄放在哪里,眼看货币兑换日不断接近,兄妹二人不停寻找也无果的情况下,母亲突然想起来把钱都藏在柜子的隔层里。
艾利克斯又跑向被扔掉的家具堆中找到母亲毕生的积蓄。
转日兄妹二人带着三万的东德货币(民主德国马克)前往银行兑换。
而工作人员以超过期限和不兑换现金为由拒绝。
男主角艾利克斯向他怒吼“四十年攒下来的钱,现在就凭你们这些混蛋的一句话,就全都不值钱了吗!
”之后艾利克斯回到天台,把撕掉的东德货币扔到天空,并且内心独白着:“曾经英勇的战舰,如今千疮百孔”,女朋友劳拉在旁边哈哈大笑,是我心目中该片中最佳镜头。
这件事件使艾利克斯更加讨厌统一后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社会,破坏了他的生活,所以他更加坚定要保护他为母亲创造的这个虚假的东德社会主义环境,即使在女朋友都反对的情况下。
在发现积蓄前正是艾利克斯一直想为母亲举办曾经东德形式的生日会,曾经小学生们过来唱歌是自愿的,现在请一个小学生要给20元马克,并且生日会结束后,小学生们又来唱歌了,这次是自愿的,因为小学生还想要20元马克,气的艾利克斯直冒火。
导演也在这个剧情表达出了资本主义对小朋友们的影响,因为唱歌能赚20元所以再次自愿跑过来唱歌赚钱。
曾经的灵魂工程师,学校的校长现在也失业在家每天喝的天旋地转,在艾利克斯看来面前这位是如此的陌生,完全不是以前校长的样子,这个去社会主义化的形式下,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
而突然被风吹起来的窗帘,让母亲看到了对面楼房的可口可乐广告。
因为可口可乐是美国生产的饮料,所以从来没有在苏联主导的民主德国出现。
为了能够把这个突发情况解决,艾利克斯和多明斯克一起制造了虚假的新闻节目,坐在可口可乐大楼门口的艾利克斯看着天空忽然明白:“所谓真相,并没有什么可靠性而言。
”不管是东德还是西德,所有政治宣传的东西都如他所感悟的一样,人为制作的能有什么可靠性而言呢?
艾利克斯的母亲突然想要搬到乡下的别墅,在一家人团聚在草地上时候。
母亲突然说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年父亲不是出轨逃往西德,而是夫妇二人在政治环境的压力之下约定好带着孩子一起非法撤离到西德,而母亲因为害怕没有带孩子去,而且把所有信件藏起来。
艾利克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仿佛以前的经历是如此虚假,比他为母亲创造的社会主义环境还虚假。
母亲因为精神波动过大再次晕倒送进医院抢救。
医生告诉艾利克斯,这次母亲十有八九是不行了。
想起来母亲说了还想再见前夫一面,拿着妹妹找到的地址,在医院门口拦了一辆出租车去找父亲。
此时坐在后排的艾利克斯发现司机很像小时候心中的航天英雄西格蒙德·雅恩,正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司机说了看着像并不是,其实就是证明了他就是那位航天英雄。
曾经多少年被一堵柏林墙隔开的两个世界,现在只需要乘坐出租车就能到。
这一堵墙在四十年里分离了多少家庭,而现在就这么轻松地进到以前所谓的阶级敌人的底盘。
现在柏林还留一些墙作为历史遗迹,我想一堵水泥墙其实没办隔开聪明的人类,真正的墙在人们的脑子里,在人们的心里,在人们的观念里,所以这些墙分割开原本是一个整体国家。
来到父亲的豪宅中,无意走进父亲在西德家庭的孩子娱乐室。
艾利克斯发现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是东德的动画片睡神和玛莎扮演航天员,正如小朋友和艾利克斯对航天员的叫法不同,表现出了虽然国家统一,但是两个不同环境生长的人的不同之处。
父亲见到艾利克斯,便知道了曾经的社会主义的妻子病危,在儿子要求仍然保持东德未消失的状态去病房探视。
而艾利克斯在返回医院的路上问曾经是航天英雄如今是出租车司机的西格蒙德·雅恩他从小就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在上面的感觉怎么样?
”司机回答他宇宙很美,只不过离家很远。
艾利克斯看着车窗外的世界,我想这是对他一位理想主义者插进的一把现实之刀。
曾经以为被西德的资本主义诱惑走的父亲其实另有隐情,从小就崇拜成航天英雄现在开出租车,不得不靠勤奋打工来养家糊口,谁还记得他曾经的辉煌呢?
毕竟东德和社会主义都已经远去。
而艾利克斯的生活很像曾经是航天英雄的出租车司机的回答,只不过要改成“理想很美,只不过离家太远。
”即使为母亲创造的东德社会主义的小世界再怎么天衣无缝,可它毕竟是假的,距离真正生活的现实太远了。
可是不管怎么样,为了母亲也好,为了自己的理想也罢,艾利克斯最后准备为这一出戏制造大结局。
找来好朋友多明斯克和曾经的航天英雄来帮忙,而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所有曾经的军装及奖章,艾利克斯都在旧货市场买到了。
在曾经的东德那个社会主义国家里,这些东西象征着无比的荣耀。
而现在政治信仰变化了,这些东西犹如废品一般。
只不过奖章本身只是金属制造,正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所以才能展现出它的价值。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的离开,这些价值也变成一文不值。
在艾利克斯制作好录像带赶来医院的时候,有一幕是艾利克斯的女朋友劳拉在把所有真实情况告诉给他的母亲。
我觉得这种做法令我个人讨厌,虽然她的想法是好的,希望艾利克斯母亲能看到真正的事实。
可是她却忽视了艾利克斯为创造这个不存在的环境而付出的努力,也没有想到或许他也希望活在这个曾经存在而现在不存在的环境里。
所以我在一直艾利克斯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喜欢曾经生活的社会主义环境,但是他作为年轻人也不排斥新兴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过着社会主义风格的生活,或许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理想国”,虽然现在看来并没有这样的国家。
但是马克思也说过,“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而且正是因为艾利克斯不是在资本主义环境长大的,他才会做出为母亲创造一个梦。
就像现在新闻中的儿子女儿虐待生病老人一样,因为害怕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每天还要请假来辛苦照顾老人,诸位觉得如此环境下的子女怎么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而艾利克斯的母亲在晕倒的时候还在社会主义时期,所以医疗按理说应该是不收费的。
否则兄妹两人的那点工资是肯定不够的,并且也没想过动用母亲的积蓄,才有后来在货币兑换时候找存折的故事。
将小时候心目中的航天英雄西格蒙德·雅恩拍摄成东德的新领导人并发表讲话开放边境,是艾利克斯能够想到对母亲最好的结局,也可以说是自己理想的结局。
当病房里的电视播放这段“假新闻”,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
妹妹和女朋友甚至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她们知道这是假的,而且是假得离谱的故事,永远不会发生,就像一段喜剧片。
但是艾利克斯看得专注,并且露出笑容。
也许是因为他制作的“东德的假结局”才是他想要的“结局”,亦或者是因为这一段时间里努力帮母亲做了一个最美好的梦,她的东德和社会主义还仍然存在。
而母亲全程没有在看电视,说明她已经知道事情真相了,否则也不会这么淡定收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她深情注视着儿子,他为这一切所做的努力已经足够令她欣慰,看到了儿子的成长,最关键的是她看到了虽然东德和它的社会主义已经消失,可是这种精神还存在儿子的身上正在成长。
三天后,母亲撒手人寰,艾利克斯将她母亲的骨灰放在小时候制作的玩具火箭里。
点燃后飞向天上变成烟花的时候,艾利克斯此时心想“她在上面的某处。
飘洒着、或许也在俯视着我们,就像当时的西格蒙德·雅恩一样,看着我们在地球上成了一个渺小的点。
”我个人觉得此刻的艾利克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否则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结束,也可以用传统的东德方式为这个编造的梦做最后结局。
正如他说的为母亲做的这些不后悔,因为母亲很幸福,因为东德是母亲的生活是母亲的信仰。
而他让这一切保留到母亲的最后一刻。
影片在此刻结束,诸位可能也没有看到我讲关于《再见列宁》中的列宁是怎么回事?
到底有没有出现,在全片中只出现了一次。
就是在艾利克斯的母亲在他打盹的时候走到马路上,看着陌生的周围,此时一家直升飞机挂着一尊被拆除的列宁雕像飞过上空,看着列宁伸出右手,左手抱着一本书从远到近的飞过来,又由近到远的离开。
本来是苏联的列宁思想怎么跑到德国来,因为纳粹德国的覆灭,美国和苏联分别控制了西德和东德,在那之前是魏玛共和国,再往前是德意志帝国。
艾利克斯的母亲出生在纳粹德国,生活在民主德国,去世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随着政府体系而改变的政治信仰,随着政治信仰改变的社会环境,普通群众只能像艾利克斯的母亲一样,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对未来感到迷茫。
开场:各种符号交替动态钢琴配乐是本篇重要的叙事手段之一Alex小时候第一次出场,摄像机从腰向上移动拍至脸部,并非使用从脚到头的手法,这不仅使人获得一种启示,腰部到脚更为简略,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交代火候把握不错。
开场,叙述手段利用了老录像、纪录片的方式。
粗颗粒、晃动感,很有主观镜头的意味08姐姐出场,摄像机不动,画面层次一分为二,原来摄影机的高度体面的展现了母亲等人,而姐姐(只有身子中间部分没有头、尾部)穿三角裤进入画面,分明是在和严肃的人的亵渎,也暗示了秩序和混乱共存的道理。
14分横摇镜头,展现了被捕游行的人数量众多。
16分Alex进场,一个跟的镜头19分姐姐当上汉堡王的服务员,变焦推镜头,充满讽刺的戏剧色彩21分汽车驶过,几组摄像机移动,不经意间揭示时间的经过30分老同志间的聚会,大家牢里唠叨的叙事,多亏多变的镜头,才不会显得沉闷,几乎每20秒就会变化一次37分妈妈出院,一系列草草的动作之后,在alex拉窗帘的动作展开了新一段的情节,妈妈很自然的眯了一下眼睛42分Alex找旧式样黄瓜罐子,一位老邻居不解的走过来,疑惑的表情辅助渲染Alex不正常的行为,在电影里,这种双人交代方式颇为常见45分前后当妈妈说自己忘记钱放在哪里了,摄像机突然后退,来一个全景,(画面是模糊的母亲无辜状正面以及儿女僵硬的背影),这个时候的镜头语言显得非常客观,画面定格了1秒钟,表达出大家因为吃惊而产生的心跳停止47分Alex和女友进门的拍摄手段第一个镜头画面顺序:钥匙插入门孔(不是很熟练),门锁的特写;第二个镜头画面顺序:屋内,镜头压得很低,黑暗的气氛,有点悬疑;门打开了,从暗到明,光线给人们一个平安的答案52分前后Alex找来庆祝母亲生日的人中景较为清楚介绍老同事老领导的身份;远景交代“少先队员”的身高个头以及明显的蓝领巾;中景特写承接了老同事的开场白1小时12分黑白VS.彩色 过去和现在1小时18分探索 门慢慢打开(画面晃动,记录片般的感觉)母亲蹒跚的脚步站起 镜头推进/远处(宜家广告筒,镜头旋转半圈)母亲接着走,跟镜头第一个镜头:儿子从右面奔跑进入画面,第二个镜头:女儿从左面奔跑进画面,第三个镜头:摄像机俯冲向地面,拍摄到母子三人这组画面显示了三个方向,结合速度表达了紧张的情绪,主题是母亲知道真像怎么办?
1小时21分摄像机后退,全景 慢慢的交待了整个虚构的环境1小时25-28分双重欺骗儿子欺骗母亲 用头巾蒙住了母亲的眼睛 全景 一路的郊区风景 浪漫的感觉母亲说实话 安静的特写动静对比,节奏把握好1小时31分Alex难过的背影,辉光剪影;女儿抓狂的歇斯底里,人物性格大对比1小时33分医生进来,跟镜头(旋转)展现紧急的感觉1小时36分这次进门很轻快,门飞快打开后,里面的光线、人物的景象显得很娱乐,和Alex局促形成鲜明对比1小时37分门又开了,父子间的双人对话1小时40-43分大量沉默的镜头1小时43分剪影1小时45分变焦推拉跟镜头(医院内部)速度感1小时47分母亲偷看Alex,焦点不断在两人之间变化,微妙的交代两人相互间揣测的过程
“这片困住我母亲的土地,是她所信仰的土地。
我们让它存活到了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秒:一个在现实中不再存在的国家,一个在我的记忆中总与我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国家。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他的南斯拉夫地下以迷离魔幻的步伐癫狂乱舞;乔治•巴勒菲在他的匈牙利操着一柄说不出形状的大刀砍斫他的人体雕像;而沃尔夫冈•贝克,则用德国人特有的幽默、浪漫和情怀击碎了祖国那堵薄如蝉翼却又坚不可摧的砖墙。
也许在我们眼里这些导演讲述的无非就是同一段历史,但它们似乎也各有不同;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不同的镜子,对爱情、友情和亲情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再见列宁》有足够的力量引人发笑,那是一种掘出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贵记忆的喜悦,而它也同样能让人感伤,因为那些本该继续存在的东西,现在却远得不可触及。
为什么这么遥远?
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解释清楚,那不如我们反问一句回去:少活一年到底能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影片的整个剧情的走向,而且还不止于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架构和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逻辑和风格。
在这里,《再见列宁》并没有天马行空地把这一年活生生地从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除去,而是将这一年深深地嵌入历史节点,以至于时间必须以秒计算,每过一分钟、一小时,整个世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就在这一年当中,东西两德的界线骤然消失,人们心中的信念骤然改变,就连施普雷林腌瓜也骤然贴上了另一种标签;尤为不巧的是,主人公亚历克斯的共产主义母亲,恰在此时突发心肌梗塞,自此八个月不省人事。
当她再次睁眼醒来,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变化;然而她根本不曾察觉,她所能看到的周遭的一切,其实都是亚历克斯为了防止这位“嫁给了共和国的女人”情绪激动再次心梗所精心筹划和设置的假象。
在所有这样入情入理的情节背后,我们也渐渐发现,这位母亲确实与共和国有着某种并不十分契合的关联:二者都可以被称为“母亲”,二者都是在突然之间病倒,二者最后也都不可挽回地步向了死亡;然而具体来说,母亲的离世相比共和国的覆灭则要晚一些。
这里产生的“时间差”或者“错位”,可以说造就了这部影片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它一方面给亚历克斯一家人造成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给亚历克斯提供了时间,提供了重新了解他所痛恨的共和国的理念和母亲的信仰的机会。
“时间差”的产生并不使人觉得刻意,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有一种含义:具体来说,共和国的覆灭实际上表示了一个国家作为政治实体的消亡,它也许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不复存在”,但一个概念被抹去好像又实在是有点儿飘渺无力。
但是,母亲的离世,则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信仰和人们心中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真真切切的理念逐渐受到侵蚀和吞噬。
而无疑,只有精神的灭亡才能让一个国家(乃至一种国家)真正趋于毁灭。
正是基于这点,亚历克斯在这个真空当中着力编织、营造的假象的“网”,可以说是对双方均有涉及的:它既是对母亲的爱的体现,也是对共和国理想的重温和怀念。
当然,他自己所设想甚至沉溺其中的信仰和理念似乎既超越了东德的“民主”共和国对人的“压迫”,也超越了西德的联邦共和国对事业和金钱的竞逐。
然而无论如何,这种对理想的重温和怀念多么温存,它始终还是伤感的,那种永远也无法达成的信念只能永远存在于录像带和假新闻里,存在于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信仰的真情之中。
亚历克斯显然明白,无论出于何种方面考虑,总有一天,他必不能再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神话;况且,那股一直支撑他怀旧的“对母亲的信念的信念”以及对他一去不复返的父亲的恨,都在突然之间崩塌得连渣渣都不剩了。
有一天,亚历克斯得知自己的父亲并不是那样的薄情寡义之徒,他曾经来信,他曾经坚守,所谓的“投敌”不过是母亲编造的谎言;反倒是母亲因为恐惧音信全无,那曾经如梦般斑斓、如水样清白的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彻底玷污了。
仇恨和信仰在一瞬间全都没了对象,一切也就只能在此做个了结。
就在此时,就在我们马上可以确信那感伤柔和的调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分量,影片也足以完美结束的时候,导演和编剧似乎却在告诉我们,这里好像还是少了点儿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也确实不禁要问,母亲难道真的对那尊逐渐远去的、挥手道别的列宁,对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告和物什没有任何察觉吗?
显然不可能。
种种迹象表明,母亲不止已经察觉,而且根本就已经知道真相了。
影片轻描淡写地展现了亚历克斯的女友劳拉将真相告知母亲的事实,又在最后轻描淡写地展现了母亲看到假新闻时候种种已经对事实了然于胸的表情和眼神——我想那才是真正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地方。
因为,母亲并不是一个躺在床上的机器,她有智力、有情感,她了解共和国,也懂得自己的儿子。
当她被无尽地施与、被善意地蒙骗之后,她竟然也倾其所能施与了她的全部——尽管她的全部也就只有让儿子纯洁善良的心灵得到应有的安慰。
直到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再见列宁》用亚历克斯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另一重意味:那句“我们让它存活到了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秒”里面,到底凝结了多少母子二人共同的安慰与感激,凝结了多少相互之间的善意和秘密,又凝结了多少爱与信仰。
那些渐而消失的,也被补偿回来,本该失落的,现在却充实起来。
如果用个什么东西比喻那些曾经存乎每个人心中的信仰和爱的话,我想烟花最好不过。
动人又转瞬即逝,美好又脆弱不堪。
妈妈走了。
她随着一支火箭升上了天空。
共和国也走了,它随着妈妈一道消失在空中。
就连天空也走了,被那化身总统的假航天员带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租车。
亚历克斯眼里,妈妈带走了孜孜以求的信仰;而在妈妈眼里,最值得她留恋的,则是费尽心力营造梦境的亚历克斯。
“她现在或许正飘荡在空中某个地方,看着我们呢。
”再见妈妈,再见列宁。
小小房间里,建造民主德国延续的假象。重塑东德的权利,如此生活四十年,直到高墙崩塌。时代剧变和西化入侵下,忧伤一家和一心为母的孝子竭力平静掩饰。二十出头的Daniel Brühl细皮嫩肉,肤白唇薄,乖巧可爱极了!(´・ᴗ・`)女主姣好可爱,妩媚动人。Florian Lukas个头小小超可爱,怀揣导演梦的好哥们,热心鬼马点子多,满身笑料,和男主二人创造力丰富多才,由衷惊叹钦佩。本片不仅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还疯狂模仿了库布里克另一名作《发条橙》,捧腹大笑!你们德国人就是会一本正经地搞笑!Yann Tiersen前作《天使爱美丽》的配乐再度奏响。母亲目睹巨大的列宁像被吊起转移,强烈视角和情绪冲击的镜头,震撼心田。眼望两德统一的烟火,安详闭眼,并绽放成夜空最绚烂的烟花。母亲节终于在电影院里看到献礼母亲的这片,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一部毫无爆点的历史题材影片,两个小时的片长有些冗长了。可能经历过这段历史或是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吧
故事不错,拍得还行,很多点都没抓到
提一个问题,是不是掌握了经济基础,拍的电影是否尊重事实就不重要了。毕竟历史是被强者定义的。#苏军解放柏林内容被脸书蓄意删除
社会主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什么?影片在开头便以一个小孩的口吻陈述出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多数人关注的历史都只提到了东德人多么向往西德的资产阶级生活,以及自由竞争市场环境下的繁荣景象。但是在影片结尾导演则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一种真实的人性,一种个人化的社会主义诠释:“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竞争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他们想要另一种生活,录影机和电视不是一切,他们准备好了以好的意志,行动力和希望迎接新的生活。”从太空俯视,东德和西德合二为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徒也逐渐融合在一起。虽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只是导演的一厢情愿,但是总有一些事情会比意识形态矛盾更加有趣,比如“可口可乐为什么不可以是一种社会主义饮料呢?”
柏林圍墻的倒蹋在世界史上是絶無僅有的,導演或許是在緬懷消失的舊社會或許在揶揄舊社會的無知,但劇情的感動力量實在太過不足,子女盡孝之心雖強,但過於牽強,夫妻之情似有,但無所作爲,感人之情最是在平凡中表現才顯真實,造作之景總是不自然,感到缺乏真實感。那位幫忙擔任假新聞主播的同伴反而是最佳配角,新的小妹妹實在可愛。
本质是家庭情感片,参杂政治要素,不过都是要啥没啥,浪费时间。
剧本厉害!对业余新闻片的运用,奥威尔看了都直呼内行。元电影之所以重要,恐怕就是揭示了视听媒介生产的过程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本身的吧。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竟然把这种题材拍的这么无聊,,,,
people's rejection to captalism right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t empire. The change of life: you can't just say totalarian society is evil.
无感。
有点莫名其妙和人物多余。只有半截列宁伸手在余辉向母亲的迷茫飞行的时候还有点意思。
男主角一帅 片子就显的没内涵
蓝光重刷。本片拍竣时距离两德统一才13年,可惜对东德世情的重现、对银幕外东德遗民的心态捕捉都没有多少临场感。故事的点子是不错的,多数人为少数人营造个虚假的外部世界,但剧本问题明显,开场半小时铺垫后,后面基本都是儿子瞒住母亲的种种努力,突出描写的是他搜集东德产品包装,儿子如此卖力,之前铺垫了母亲因父亲离去造成的失语,然后就直接落在成年后儿子的这些表现上了,从剧本到演技都不算顺滑过度;再比如有几场找母亲存款的戏,儿女找钱只是因为这是钱而已,没附加钱的意义(比如母亲的治疗费从哪来?),剧本没赋予找钱这件事意义,戏就很苍白。导演的水平一般,街头抗争戏固然难拍,但本片的成色比《血腥星期天》等等可差的明显。直升机吊着列宁雕像那一幕尽管有抄《烈日灼人》的味道,但在视觉上已是全片高潮,可惜又没安排在戏剧高潮
很喜欢这部电影,几次都想掉泪了,这种故事只有在那些经历过国家巨变的人们才能更为深切的体会到,那个国家,只有在我怀念我母亲的时候才会想起,那个母亲真是幸福,
在母亲与民主德国之间搭接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花大力气歌颂亲情,想表达什么我看不太清,怪不得粉红和反贼看了都大呼喜欢,太奇怪了
每一个真相都是一种谎言,在谎言被拆穿变成谎言之前。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好想再去看一次柏林墙,曾经只当做一段历史的记忆,如今它身上多了最平凡的民众的理想和美好愿望,而这种情感超越了历史,政府和赤裸的现实。
“我母亲离开的这个国家是她当初的信仰,而我们把这个国家,这个信仰一直维系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国家永远和我母亲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没有处在那样的环境,很多事情很难体会。就像现在后还有很多人推崇毛泽东,推崇文革激情。。
一位母亲因为害怕失去儿女而放弃了去联邦德国和丈夫团聚的机会。这个举措成为她一生当中的创伤和空白,迫使她通过对民主德国的强迫性效忠而不断印证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从而试图填补这个空缺,作为自己留下来的合法性。整个电影都在讲这位母亲如何拥戴民主德国,但背后的the Real是她当年的误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