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不朽的时光》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贩卖青春岁月。
从商业片角度看雕琢痕迹略重,以文艺片来评价又过于平庸。
大概给高分的都经常看商业片或者泡沫剧,给低分的是文艺片粉丝吧。
其实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对比下来《不朽的时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大概剧情依然是老套路,导致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所以坦白说,结尾我确实看明白了,讲的很清楚,也契合了电影的中心思想……但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是怎样走到最后结局的,这个过程我基本看的一团糟。
看得出来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似乎他并没有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讲述六个人物的故事的能力,几个主角人物的形象也过于单薄。
大构架和小细节都用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好吧,好在结局比较清楚,导演用心地把故事讲完了,在泡沫横飞的电影市场能静下心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是胜利。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究竟什么样的青春会不朽,本片告诉我们,认真读书绝对不是青春时光该人认真做的事!
娘炮少年男主角,拥有肖骁的相貌却没有肖骁般的彪悍人生态度。
会学习能怎么样?
会英语能怎么样?
心爱的人就在身旁被人在身边掠走却屁都不敢放!
同是历史的受害者,你有一百个理由说服施害者。
作为一个优异的学习尖子,你可以列举出犯罪行为的处罚来震慑对方!
但是你什么都没做,只是好好的保护好那份录取通知书!
你把人生当作旅途,把爱人当做过客。
貌似只有那份学历才是最重要的。
这比政治中的愚昧和混乱更可怕。
你比落魄的读书一塌糊涂的国庆哥如何?
他可以在比你更凶险的环境下,更是丧失义气理由的环境下保护自己的女友。
又如何对的起放弃爱情成全你们的英雄兄弟?
他们都是真正的敢爱敢恨的青春英雄,他们才拥有不朽的青春。
而你没有。
你只是轻抚着自己的青春幻想,把拉链拉开又合上,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面对警察,强奸你心爱人的线索你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是你却出卖了你的兄弟。
关于这一点,警察离开你家时的笑已经将你出卖。
所以走出青春的你不懂,你懂那么多课本的知识,却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
另一位放弃少林寺的同学又错过了什么?
1981年释永信剃发出家,当时少林寺的状况就如同影片里。
1999年八月,释永信成为少林寺的方丈。
少林寺复兴。
青春可悲的不是失去清华北大!
而是失去爱和勇气!
一,剧情:有年代感的青春片,具备必要元素:友情、爱情、奋斗、迷茫、青涩、懦弱、果敢、坚定……起初的一片美好,最后的支离破碎,让人心酸、难过,印象深刻二,演员:表演的也很好,小然学习优异内心怯懦,国庆仗义勇敢鲁莽冲动,翠翠一往无前误入歧途,紫云青春美好命途多舛,军哥哥“少林寺”心怀梦想现实受伤三,画面:开头的长镜头把故事背景和主线人物表达的极好!
过程中的细节之处,比如人物特写、对光的把握、固定画面……都非常有感觉,非常不错四,情怀:满满的青春情怀,满满的破碎青春的伤感,满满的无能为力延续一生的无奈……近期看过的这个题材中最为认真的片子,展示出的效果也很好。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男主回忆小时候,戴着草帽跟在红卫兵后面,太阳光透过红旗打在脸上格外的晃眼。
突然一阵风刮飞草帽,镜头拉到高空,俯拍下面那个不知所措的小男孩,靠着满墙的大字报站立。
电影中六位少男少女,就像男主说的:如葡萄般结在一起,却因落地而散落四方。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未来,却又因为某样东西而被命运的丝线纠缠在一起。
而这样东西就是“文革”。
电影拍的很隐晦,着重描写文革后的时代,而不是文革期间。
就像开头的镜头:人们撕毁标语,打到四人帮,修建道路,百废俱兴,一切都充满希望,欢歌笑语。
然而一切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文革的伤害没有因结束而消失,没有随时间而抚平,它依旧影响着下一代。
开头介绍了六位青葱少年,结尾却将他们撕碎:入狱、战死沙场、发疯、带着罪恶感逃离。
即使是在文革结束后的时代,即使主角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但文革的阴影依旧如鬼魅一般缠着他们。
“虽然我一直说服自己忘记,但一个伟大的声音告诉我,忘记过去是不可以的,忘记过去是可耻的!
”这是整部电影对文革发出最强烈怒吼的地方,也是最讽刺的地方。
导演借一个流氓之口,说的不知是那个年代人的悲哀,还是现在人的悲哀。
在朋友圈看到了这篇观后短文,提出了很多疑问,感觉很好,录上来,供影迷们分享: 这部影片,让我听到历史的回声 1、这两三年内看过最好的非商业片,导演很认真,当年的场景再现令人惊叹,那真的就是80年代初,我有印象的。
2、它的知名度跟它的价值不相称的。
这是一个从另一个角度发映时代变革、反映人性片子,武斗、严打,重新开始的高考,但一般观众,谁理会这个呢。
3、从他们的身上,我能够看到了自己年少年时的梦想与绝望,能够看到自己性格深处的偏执与懦弱。
4、有许多假设,假设当年妈妈当年抱住的是六个孩子而不是五个呢,假设主角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呢?
5、文革武斗的场面删节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降低了感染力。
6、这个故事本身是完全可以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但缺一个形象鲜活,能够扛起全场的角色。
7、这是一个可以拍成连续剧的故事,是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小城青年的《血色浪温》的。
或许,有一天可以做这件事情。
8、历史是有一天可以真实地还原的,而不是一味回避与粉饰。
咱们国家有着太多被有意忽视与美化的历史了。
另外,年轻演员是有些青涩,但反而让片子更真实了。
校长与主任演得真是入木三分,那位父亲,很有故事的样子,原以为他上镜会多一些的。
还有就是,这个故事还能有下文吗?
有些期待!
家父因文革错过高考。
77年高考恢复,叔叔当年考上曲师大,却因是“可教子女”被人顶替,次年考上山大。
而对于我来说,五十年前(真的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这场灾难留下的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只有在爷爷饭后闲谈时才能对当时的历史窥知一二。
电影描述的就是一群84届高考生不朽的时光。
影片的很多细节都有强烈的时代代入感。
有父母辈的女排情怀、手摇式炸桶爆米花、有卡桑德拉大桥和我也能哼上一段的《牧羊曲》。
电影整体节奏感明显,中期散伙饭是第一个转折,紧接着四个场景决定六个少年的命运。
林翠翠带着一种赴刑场的感觉搂着国庆说,我们的晚餐才刚刚开始。
唐宋予走出饭店听到小女孩唐诗背诵,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少林寺里,老和尚向徐迎春解答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现实。
桥上,紫云对拿着烟花的小然说,好灿烂。
小然回:还有比这更灿烂的。
是什么?未来!
高考结束是影片第二转折,命运把他们推向各自的战场,又直面了每个人的结局。
有的人迈出第一步时结局已然决定,他们对时代缺乏足够的敬畏;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走不出时代的枷锁,他们为缺乏忏悔的父辈买单。
小然的父亲为小镇修建通往市里的桥,小然借助高考,修建通往未来的桥,但最后在现实的桥上各自离散。
电影本身而言,镜头取景、光线运用、幽而不暗的色调堪称完美。
故事结构不够紧凑,父子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但却似乎能从一些生硬的台词和结构外的段落看出导演曾经暗含的野心。
或许是敏感的题材和自欺欺人的审查制度硬生生让导演把一部历史剧拍成青春片了吧。
7.5分。
身为80后,电影中的一切似乎有点熟悉又有点遥远,橘色柔和的光线,绿色的军装,矮小有点破旧的教室,热闹的街市,都在昭示着我们那个年代,而电影中的角色,似乎能能从身边的人,或听过的故事中找到相似的影子。
只是,阳光虽温暖,但实则是让人感伤的悲剧,而让人悲伤的地方在于,大家都没有做错什么,在那个环境中,大家都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不过谁能逃脱命运?
哪个特殊的年代种下的种子,结出的命运之花。
电影精妙之处在于,各自鲜明的角色形象,被无形大网连接在一起的人生。
电影中僧人的三次出现,每一次都似脱离电影之外的出现,直到最后的闭眼离去,也是暗示了从革命开始到现在的一个轮回。
过去的已经过去,新的轮回即将开始。
挺感谢这样的电影的,可以让你感慨,还是现在的生活好啊!
BTW:最败笔的恐怕就是男主角鲁小然了,无论何时都是自带琼瑶脸,很让人出戏啊!!
另外就是紫阳大哥,你的发型是不是太超越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题记 人的卑微在于生不知死,只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世界,却预料不到什么时候离开;人的伟大在于向死而生,明明知道会有死亡的一天,依然选择坚强地活着。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时光无关生死忧虑,朝气蓬勃,活力充沛,那就是青春。
同样的时光刀,刻出不一样的人生路。
小然的青春是完美的,完美的不太真实,我内心是抵制的,所以他走上悲剧,应该是可以预料的。
文弱,怕死,无能为力救自己心仪的女孩子紫云,被强暴而成精神病,从此一生被毁。
即使紫云的伤害也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她的父母就是在文革时期,给施暴主谋的父母带来过伤害。
但小然的心,也会一辈子痛苦。
国庆与翠翠的一对,国庆这样的性格,自然知道了,如果不改正,肯定没什么好结果,可惜了翠翠,当翠翠在门外看着考上大学的同学们欢聚,我心里很难受。
美好的友谊,因为某些事情,相互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遥远。
如我们现在的同学友谊,因为在社会后,发展的不同,高中、大学的友谊,最终都可能变成陌路人,只留下青春时的美好回忆,但是很苦涩。
因为有的人幽居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里,可以翻出来看看,有的人却不可以。
因为那些伤疤一直会痛,说成全说遗忘都是假的。
这才是成长。
童话是用来骗人。
这场时光不朽,是因为他足够真实。
我想起来时路上的心慌,可能是那些雨滴,没有敲在挡风玻璃上,而是敲在了心上。
青春如若有張不老的臉,它一定會想方設法留下一道去不掉的疤。
其實每一道疤都有一段驚人的故事,只是有人的疤留在身上,有人的疤留在心裏,但總有機會提醒你不能遺忘。
年少總輕狂,青春總叛逆,人各有志,人各有命。
即便是曾經一起在青春歲月裏撒野的小夥伴,回頭看看留在案頭的合影,剩下的多半是唏噓和感慨,還有淚水。
6个人物,仿佛6首诗,刻画在青春的诗篇里,谱写在梦想的五线谱上,动听,悦耳。
直到那一天通往省城的大桥终于开通,那个期盼着的新的时代到来,包括任何人的青春终将被告别,但留下来的却是感动。
虽然时代的悲剧,捉弄了个人的命运,男女主的性格情感,在一次一次的起伏的漩涡中,凸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里,他们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任性,走出不一样的自己。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叶蓓的一首歌《白衣飘飘的年代》。
歌词里是这样唱的“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你,还在怀念,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隽永里有怀念,感动中存着美好而疼痛,却真实的青春。
5.5。
加lomo 滤镜的画面,营造复古的感觉。
画面好看全靠复古感滤镜,摄影很青春片,尤其是各种特写和斜的角度,没有特别高级。
配音不太好。
人物出场就像是走马灯,非常像公益广告一个挨着一个出现在一个场景里。
场景就像全景摄影,人物出现又很快把每个人的标签贴上,每个人的故事都比较类型化,铺垫不够细致,非常直给。
一整个时代的东西全部表达有点难度,结尾也是急转直下,走马灯似的又快速收尾,价值观不谈,类型化大概给了一个时代的人的选择做了总结。
概括得跟完全。
鼓励一下。父辈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太杂乱了
音乐几乎不停,导演似乎忘了故事本身蕴含情绪,放轻故事而铺满音乐实在本末倒置。故事呈散文片段式,串联不起来。角色刻画太标签化,人物性格不丰满。悲伤逆流成河式的青春故事追求很难让90后产生共鸣,缺少代入感。总之不喜欢。
小然这种虚伪胆小的人真的不配做人
我带我妈和我爸看了,还勾起他们的一些恋爱往事,他们说这部电影太真实了!
可能动用到了上百个80年代的符号去拼凑,却还是完全营造不出那时的氛围。
男主太怂了,整个故事有点浮
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80年代的风云变幻,很多年代印记都融入电影故事之中,结尾太赞,包括流氓罪那些都是那个时期的争议事件,电影拍得还是挺大胆的,几位角色塑造的不错,但男女主角过于矫情,作为叙述者线索没有隐藏在事件背后,反而显得刻意,有点遗憾
不朽的烂片,演员演技烂,剧本烂,主题烂。
不朽两个字用的传神,真是一段难得的经历
一堆mv
录取名单里有个“六盘水医学院”。
那个小然(不知道是不是指导演闫然)不仅不像那个年代的,都怀疑他不是内地人,说话感觉不是港台的,就是ABC,应该换个配音,不然感觉太怪。
命运也不一定会拯救所有人
就这?台词都没几句也好意思演电影!?
时代造就人生 不过 别妥协
导演明显想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下书写一个年代的悲哀,但无奈功力不足,几乎所有事情都没有原因,不去探讨为啥,只是一味的追求人物的悲哀式成长,而忽略了重要的当人面对这些事的想法和作为。
中间叙事有点崩乱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青村岁月,这些岁月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然后一去不复返。让人铭心,让人怀念,那一段不朽的时光。
特殊年代的青春,有点沉重。
太过追求电影美学和技巧,而妥协了剧情与节奏,注定与市场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