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的爱情固然俗套但也与众不同,还有什么能像爱情这般没有理由?
爱情伊始。
甜蜜爱情中的伴侣们总是自带幸福光环,不仅仅是因为荷尔蒙,更多是彼此惺惺相惜。
甜蜜恋人。
罗宾的倒下,没有压垮黛安娜,没有吓跑黛安娜。
罗宾不想她在自己身上浪费时间,正是黛安娜都明白,才更爱罗宾,才更需要他陪她和儿子走下去。
黛安娜极其温柔的眼神。
当一个人强大时,我们都无法预料到底有多么强大。
孩子、父母、爱人、朋友都可能是需要你的任何成员。
而这个核心是你在。
谢谢你,选择了活下去。
孩子的童真与纯洁是最难得可贵的,父母亲是无论何时都舍不得去打破,罗宾给予了所有的父爱,甚至比普通人更坚韧的父爱。
我们可以去非洲吗。
孩子就是这般,孩子往往代表着希望。
我可以推你。
他明白自己是时候该离开了。
她也明白不能再以爱人/朋友要求他活着。
没有准备告别辞。
“爱情最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在它面前,终将褪去皮囊,用心魂相守。
”
感谢你带给我的幸福。
彼此而戴安娜与罗宾坚贞如实的连结,已不能仅以爱情与亲情来描述,是那般刻骨与美妙。
个人最大的观感就是完全不能代入,简直像一个童话故事。
不过前半段男主刚瘫痪心灰意冷、一心求死的片段倒是让我很有共鸣,他离开医院抬头仰望天空的那一段私以为是全剧最佳。
如果我处于和男主一样的情况,可能我的故事在我离开医院后不久就要结束了。
但死前仰望的是蔚蓝的天空而不是雪白的天花板,就是我最美好的归宿了,自这之后的剧情虚幻得就像童话。
我留着这部影片,留了一个寒假,因为等不到合适的人和我一起分享,原本是想要找一个浪漫的夏夜,在学校的某一间自习室里,和那个自己精心挑选过的人一起流泪——我原本是把它当成一部爱情电影看待的。
看完这部影片后,却发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忠贞、浪漫的爱情,而是在讲述一个被剥夺呼吸权利的人,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美好的爱情,仅仅是这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华丽最灿烂的那一部分。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从来没有体会过被剥夺呼吸的痛苦,呼吸原本是生命中最平常的事,它理所当然地一直在那里发生,那些肌肉理所应当地一直在那里工作,他们都安安静静的,轻轻柔柔的,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担负起延续生命的重担。
但当我们把视线集中在罗宾气管处的脆弱的管道时,呼吸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这些安静的肌肉变成了无时无刻不在发出噪音的机器,那些惹人烦躁的嗡嗡声,却成了象征罗宾生命持续的标志。
在观影过程中,那些噪音在耳边徘徊着的时候,最能让人安心。
所以,生命很沉重,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能够活着而努力,只是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感受不到而已。
黛安娜对罗宾的爱,当然是感人至深的,这份爱给了罗宾活下去的勇气。
同时,这份爱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份爱,就不可能有人把罗宾从带走,更不可能发明轮椅,他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truly live”。
感慨后反思,真正给罗宾带来“truly live”的只是黛安娜吗?
或许她只是其中助力的一环。
不去夸赞那些帮助他的那些朋友,那位发明家,那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单说罗宾自己。
从求死,到求生,从求生到求自由,从求自由到求真实,最后获得真实生活的他,面对自己的残疾人同胞,他开始求胜、求自己的生命和他们的生命都能真实。
“survive”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艰难的目标,但是他还要追求“truly live”。
我想,这应该就是他心里的信念和希望在拖着支离破碎的身体往前走,而强大的意念从来不会被残破的身体拖累。
“breath”这是电影的题目,它可以被解释为呼吸,还可以被解释为一口气,或许象征着呼吸机给罗宾输送的那一口口空气,但是更多的应该象征着罗宾和他身边的人不愿意向命运服输,不愿意咽下的那一口恶气,只要能够继续呼吸,他们的反抗就没有结束,他们的坚持就没有结束,伴随着每个人的一呼一吸,他们就这样陪伴着罗宾继续往前走,探寻生命的意义,直到获得自己的“truly live”,才愿意停下脚步。
空气很轻,呼吸很轻,但是生命很沉重,生命的意义很沉重,沉重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意念需要去共同带动他,带他往前走,配合着爱、勇气、想象、科技去追寻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truly live”。
罗宾和戴安娜一见钟情,步入婚姻,在戴安娜怀孕时,罗宾得了小儿麻痹症,脖子以下全部瘫痪,像木偶一样动弹不了,生活无法自理,紧靠氧气只能维持几个月的生命。
上帝最疼爱的人,理应受到更多的苦难。
在真爱面前,哪怕是病魔也要让步。
以前的罗宾是一个探险家,现在却只能坐在轮椅上,他本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看着妻子为他付出巨大努力,心疼痛苦,不想连累她,一度想放弃活着。
戴安娜克服万难,绝不向命运妥协,在医院已经放弃了罗宾后,她决定在一处偏僻的地方带着罗宾和孩子一起生活。
坚韧的灵魂撑起了顽强的躯壳。
在戴安娜的努力、鼓励、陪伴和悉心照顾下,罗宾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他们走进先进的医疗室内,无数瘫痪的人像实验品一样躺在冰冷的医疗室里,只露出一个脑袋,看着白茫茫的天花板,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因为一旦离开这个医疗室,他们就存活不了,这里或许比监狱还要窒息。
不希望苟延残喘地活着,而是堂堂正正地活着。
在戴安娜、罗宾以及朋友家人的帮助下,更多像罗宾那样的人勇敢走出医疗室,重见外面的世界。
电影给了一个现实的结尾,感动、遗憾却美好。
最好的戴安娜和最好的罗宾,同风雨,共患难,细水长流般的爱情。
戴安娜在罗宾走后,没有选择再婚,最后当了奶奶,儿子乔纳森成为一名电影制作者,并以此片送给他拥有无限智慧、坚韧伟大的母亲和选择活下来的乐观勇敢的父亲。
——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在这世上活着,指不定哪一天“天就塌了”,根本无法预料罗宾有家人,有朋友,被爱环绕,有着不错的经济基础,依旧有过轻生的念头,更何况世间那么多比他更痛苦的人既然选择了活着,就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活出自我,抱着“没有什么能比现在更糟了”的心态,大胆地去生活,去冒险罗宾将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里,到时候了,就自主选择离开,而不是持续被病痛折磨,自己活得很痛苦,还让家人操心劳累,苟延残喘地等待着上天把自己的命收走去非洲,去西班牙,家人支持,朋友助力,呼吸机坏了,就在路边“露营”,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遇而安我想,他这一生,虽然肉身痛苦,生命较为短暂,但他完成了他自己,也就没有遗憾了
<一呼一吸>/
啊啊啊啊,看得心里莫名伤感,世事无常,活着真的不容易啊!
能多活一天都是赚,健康地活着更是血赚!!
1、其实电影在戴安娜和罗宾谈恋爱期间就埋下了价值观伏笔,戴安娜、罗宾在篝火旁和友人讨论到茅茅起义的囚徒被关起来后选择死亡时,戴安娜直言“我想我会选择活着”,这也是后续戴安娜没有放弃罗宾、鼓励他继续生活的价值观基础2、爱一个人更多的是饱含深情的成全和尊重。
罗宾在影片有两次提出想要终结自己生命的念头,第一次是出于对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否定做出的决定,第二次则是在十多年后,基于体验和慎重思考做出的决定。
戴安娜第一次的时候帮助罗宾找寻到了生活的意义,在帮助罗宾离开医院,罗宾从车里被抬出去看到蓝色天空的那一串主观镜头,太打动人了;第二次戴安娜虽然痛苦,但他能理解罗宾的选择3、坚持实践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要因为旁人的一两句话就轻易放弃。
罗宾实践了很多“疯狂”的想法,比如作为一个需要24h佩戴呼吸机的人离开医院、离开插座、外出旅行、乘坐飞机等,罗宾的身体虽然不能自由行走,但他的心灵和精神确实无比富足和自由的4、物质基础还挺重要的,罗宾能在患病后,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成功地做有些事情,伴侣的支持和物质基础都很重要,没有物质基础,戴安娜也买不了给罗宾疗养的房子、也不能自在地旅游、也没有相应的社会、经济和人脉资源去打造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呼吸机……
整理不好的思绪那就从个人观影感受来说吧总是觉得前半部分两人相识相爱那个明亮又美好的部分不够,大概就是这样的情节太残忍了吧,所以在情节急转直下的时候不住感叹:怎么会这么快呢,还没看男主live够呢。
其实一直以来我发现面对这种生理上的严峻考验我都是极其脆弱的,这样极其脆弱的意志使得我甚至是极端的。
之前看Me Before You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受,两部其实都是帅气聪明又热爱冒险的男主,他们的一生本来可以是brilliant的 可以拥有完美的的事业,邂逅美好的爱情,有很棒的人际关系,能培养教育一个优秀又善良的小孩,可以到世界各地体验和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
They are like built or grown into this way. 但这真的太残忍太突然了,所以我之前也一直很能理解Me before you男主即使在遇到龙妈之后还是选择安乐死,因为这样的人生和他这个人本来就不是匹配的,这种unmatchness 不会使他truly live 我之前也有说如果我是那个男主我甚至会比他更早选择安乐死/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里面的脆弱和自私的因素,但我真的不愿在这样的处境下去不住地去思考这样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但Breath这部电影,男主真的因为女主对他的爱选择活下去了,我在看电到他瘫痪又决定活下去时共情到极致,那一段反复说着“let me die”的情节我真实地在自己全身每一个处都感受到清晰的疼痛感。
(我当时也是惊了 这种 overwelming sympathy 够了哈)但后面确实很多情节都看得我极其难受和痛心,我也很难真正敞开地去看待和感受他们之后生活的乐观和快乐,所以刚刚说我甚至是极端的。
说不上来我这是怎么了,我后来仔细思索,我应该缺少的还是像This is us里面 男主Jack那样面对生活无数残忍考验的坚韧和笃信,我还是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幸运也很顺利了,我也真的惭愧于这份脆弱,我希望它能随我的成长慢慢fade,又或者我能找到更强大的belief支撑包裹这份脆弱。
由此我也真的惊叹于黛安娜的坚韧和强大,看到电影结尾也才知道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有这么美丽又坚韧的女主 哭了写的乱七八糟最后cue 下 经典励志台词吧哈哈哈哈“I don't want to just survive. I want to truly live.”我对truly live 真的有着许多的追求,真的需要在自己的时间线里take time
7.2分,很完整的剧情,节奏张弛有度,人物的细节都拿捏到位……总之电影的各方面都很好,但我却很难感动和被鼓舞。
弹幕里都在说这部电影歌颂的是伟大的爱情和逆境中的正能量,我却边看边在想,苦难千千万,同样的人生下半场根本不可求。
想一想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能遇到女主这样死心塌地、利他主义的伴侣?
不是现在的人变得自私了,是这种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这是其一。
另外,这样的婚姻生活还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交基础之上才能维持——全职太太、不愁吃穿、热热闹闹、要什么有什么,才能实现剧情里的相伴,日子才能过得下去,生活的不便性才能最小化,照顾重症患者的苦才能被消化。
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都是因为照顾重症的另一半而花光积蓄、走投无路、门可罗雀、黯然收场的例子。
片中主人公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从片中透露的事业、投资、家庭背景等等来看,都是能满足这一切能“正能量”进行的先决条件。
如果家庭条件不能支持他离开医院回家修养的话,那时候一心求死的他早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这励的是什么志?
歌颂的什么婚姻观?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大家都不愁经济问题,办法自然多很多,生活态度自然乐观很多,也就没有那么多要死要活的两口子了。
Plus,片名的翻译不够出彩,不够文艺,其实这就像一部不接地气的文艺片,片名Breathe也是外国人的文艺风格,简约,留白。
我只能说这部片子给我这种好手好脚但成天负能量爆棚的人看还可以,但很难真的励志大众。
不过片中有个角色说得很好:每次来看了你,我就变得更坚强一些,不是因为你比我惨,而是你这个人能让别人变得坚强。
这是我觉得唯一正能量的实在话。
如果没记错的话,之前看的《恐袭波士顿》最后出现的人们才是真的励志,励志的理由是那种个人的人生态度: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想来想去改成了三颗星,虽然可能故事的本身要远比电影伟大。
近来真的是浮躁,没有心情看电影,摸鱼的时候找了这部呼吸,故事的节奏倒是如呼吸一般平稳,郎才女貌,只不过命运总是会给人沉重一击。
虽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是这样的动人故事的确是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去支撑。
我也远可以想象,女主承受的苦难和艰辛要远远多于电影中的描述。
就是如果这对奇迹般的夫妻,对比一下隐入尘烟的那一对,我不知道他们算不算爱情。
财富可以减轻命运带来的苦痛,但双方的坚强和乐观值得学习
有钱人,好兄弟,好女人
Claire Foy总是一副深明大义的样子真是特别沉闷呢。最喜欢的是他那天回家,终于再次看到园林、屋顶、天空什么的,这个时刻充满了遗憾,无论电影技术如何进步,镜头眼睛远远比不上人的肉眼。
相比美丽心灵,差了实在有点多
你以为你是霍金啊
跟杰克的《坚强》一样,整体平庸,有小亮点。最喜欢的段落是他们被困西班牙时,人们越聚越多,围着罗宾开party,点起篝火,弹唱跳舞,简直像马尔克斯的小说。妻子戴安娜的角色被拍成了圣人,全是勇敢乐观,应该是源于制片人对母亲的敬爱与深情吧。
最后看到儿子是制片人,感动坏了。虽然说他们家经济上是比较优越的,家境普通一点的一个女人带大一个孩子还要照顾生病的老公根本不可能,但付出的心情更可贵,因为真的很难撑下去,再有钱的人也是把病人放医院而已。想想这个世界还是正常人最狭隘,有病的都直接放医院里,好像还让他喘着气就是道德。
加菲尔德演啥都一个表情
家人是最重要的。
这是豆瓣春日影展选的片??
一呼一吸间,那是父母的爱情和坚守。
[Your life is my life]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相濡以沫的感情~
观看期间一直感慨加菲家底厚,不然哪能病成这样还搞发明和人权演讲?女主太像香蕉姐……
这个月的人间。
永远为爱情与忠贞鼓掌
即便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是我还是没有从电影中看到现实的影子,爱情吗?很轻浮的。
都很好 都很怪
整体比较平淡,但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可以健康地活着是多么值得庆幸。
#🍋观影##春日影展# 感觉导演一直在自己嗨。可惜了这么多明星大腕。有钱真好。
很感人的电影,感受到夫妻深情,不只是同甘还有共苦,而一个人即使重度伤残,也想要有尊严地活着,不是只限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