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之歌》和《小鞋子》是同一个导演,也是讲述了平凡的一家人的故事,不同的是,小鞋子是以孩子的视角写的,而此影片是以父亲的角度写的。
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农场打工的父亲,因为其所看管的鸵鸟园跑掉了一只鸵鸟,而被辞退。
女儿的助听器也在此时坏掉了,本来就贫困的家更加雪上加霜。
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发现了开摩托车挣钱的方法,这个男人经历了许多悲喜交加的事件,好在命运并没有过分地玩弄他,鸵鸟最终回到了园子。
还有小孩子们的养金鱼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也穿插其中,让我们看到了平凡而感人的梦想、亲情。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才特别的真实。
面对利益的诱惑父亲有过犹豫,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善良,面对孩子们不切实际的梦想,开始特别反对的父亲也小心翼翼的守护了起来。
每一个平凡的人就像麻雀一样,虽然渺小,但是活得有滋有味,也会唱出嘹亮的歌声。
首先,找鸵鸟的剪辑镜头很有新意。
父亲装扮成鸵鸟:先令观众远远看到鸵鸟的身形,以为真有所愿,是真的鸵鸟现身了!
再来,镜头落脚到近处局部的毛发,又一看原来是人扮的,此时特写了父亲的眼神:一阵讶异。
镜头瞄到了山坡上,看到一只鸵鸟,联系刚才的神情猜想,仿佛父亲发现了走丢的鸵鸟!
此时,美丽的航拍镜头由近及远,在空中缥缈打转。
父亲穿着鸵鸟装束,仰起脸,那孤独矗立的模样渐渐清楚起来。
还是主角自己,鸵鸟没有找到。
航怕的镜头愈加迷离,愈加空旷,主角内心的失落愈加强烈。
第二个航拍镜头,背着从亲戚那要回来的蓝色的门走在平原上,空中望下去,一颠一颠,如同他的步履沉重难行。
鸵鸟走失,父亲丢了工作,他的生活也跟着改变。
他为女儿的助听器进城,从诊所出来,正准备发动摩托车马达,一名着急的商务男无意中恰好坐上他刚要发动的摩托车,将错就错,很幸运,载客生意有了第一笔收入进账。
丢掉工作的他,开始了德黑兰城里摩托车的载客生意。
过程中,众生百态尽显,有往返建筑工地的、为堵车时方便抢行的、布匹商用于代步送货的、帮人搬家的,遇到客人不给车钱反被讹的,等等。
也发生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车熄火迷路,送冰箱掉队,索性把冰箱驼回家,孩子们非常喜欢。
不管怎样,隔天他把冰箱送回送货点,(路上碰到想买他冰箱的二手商人,拒绝之后有点后悔,没几步,又向另一个二手商人询价)。
他还是将冰箱送回去。
老板没有责怪他,反而担心他昨天走失以及他的人身安全。
还有车流中,一个女孩讨钱,他只有大额的纸币,有心给女孩钱,碍于面额太大也没法大气出手。
于是趁着红灯间隙,挨个车窗问有没有零钱。
绿灯通行,他的钱还是找不开,即使百般不忍,钱终究没有给女孩。
父亲骑着车,背对女孩,没回头看她一眼,离开了。
我们也不得知女孩的表情,是僵住吧,落寞吧?
还好导演没有把这一面,展现给观众。
这家人的乐观和知足令人感动。
第一天载客的收入买了两斤青枣,袋子破了,骑车一路,果子哗啦啦滚下掉落一路。
到家应该没剩几个枣子了,但是导演没有着笔在这一切的遗憾和懊悔上,反而看到家人美滋滋地吃着青枣。
还有父亲受伤后,依然惦记着女儿的助听器,伤愈后要赚钱给女儿买一个新的。
女儿说装了电池,原来的助听器也能用了。
但是,女儿给父亲擦药,擦完药一时找不见盖子,父亲看见了盖子,提醒女儿,女儿不作反应。
父亲又指着盖子,更大声地叫唤着,显然女儿没有听见。
父亲拍着女儿的肩膀,这才看到盖子,她默默地盖上盖子,起身离开。
淡定得像没撒过这个小谎言一样,只是身后的父亲久久看着女儿的背影红了眼眶。
还有,三个孩子争着在父亲伤腿的石膏上画画,为争夺各自作画的地盘而吵架,父亲叫停争吵,给他们分配了区域,小可爱们才定下心来作画。
真正表现伤心的只有孩子们为了水窖准备的鱼,在回程途程因水桶破而打翻吧。
几个大眼萌娃伤心地哭泣,他们七手八脚地炸开了锅一顿动作,还是没能挽回,损失了鱼,萌娃们闷闷不乐。
车上父亲吟唱着歌谣逗他们开心。
名片《小鞋子》最后一幕是不是也有鱼儿游进水中的一幕?
想着就沁人心脾。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偷自行车的人》,同样都是描写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
后者关于人内心的描写要更到位一些,但描写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方面,就逊色些了。
《麻雀之歌》,很有本土特色的一部电影。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努力生活在世间,像小麻雀一样不辞辛苦又那么卑微。
虽然过得清贫,但生活中却不失温情。
鸵鸟养殖厂工人卡里姆和妻子以及三个儿女居住在伊朗的一个小村庄,可是有一天,因为一只鸵鸟的走失,他被解雇了,生活由此发生改变。
他骑着摩托车去大城市想给女儿修助听器,意外的被当成载客摩托车而获得了一份谋生的工作。
就这样往返于乡村和城市之间,渐渐的,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使他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变得自私、孤僻。
他把从城市里收集来的废铜烂铁当作宝贝,而把与家人的亲情和邻居的友情却由于他的疏忽被抛在脑后。
终于有一天,那些堆积很高的破烂坍塌了下来,将他埋在里面。
受伤后躺在家中不能动弹的卡里姆看着家人和邻居每天悉心照顾他,家里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他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故事里这个淳朴实在的农村人被城市里各样的习气沾染,慢慢变得自私、唯利是图,幸好结局并不坏。
导演用了鸵鸟、麻雀、金鱼来做隐喻,这些纯真美好的东西一旦丢失了,生活也就会变味了。
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一个是卡里姆背着蓝色的木门走在田间,一个慷慨的汉子此时此刻变得小气刻薄,放在家里都不要送给别人,镜头从卡里姆的后背一直拍到他的正面,一扇活动的门自顾自的往前奔走,一个表情凝重的老爷子吃力的扛着一扇门;一个是孩子们努力存钱买的金鱼全部散落在地上,那种希望破灭的绝望之情让我唏嘘不已,看着金鱼死在地上还是把他们推到旁边的小渠沟里,这些鱼承载着孩子们百万富翁的梦;一个是卡里姆在养伤期间飞进家里找不到出口的麻雀。
这不就和他自己一样,身处一个困局之中,却一直努力打破困局,最后他打开了门窗,让麻雀飞了出去。
结局并不坏,因为那只走丢的鸵鸟回来了。
电影看了两次,第一次是自己一个人看的,第二次则是放在电视上和我妈妈一起看的。
用意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转眼间,父亲去世九年了。
曾经也是这样为了家人付出一切,却不辞辛苦,还没有享受生活的时候却已离去。
妈妈看电影的时候说,这个人脾气真好,孩子们犯错了他却不生气,还在努力挽救弥补,家人就是他的动力。
我想,每个做父亲的都会这样吧。
想让家人过得幸福,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一直觉得生活的细枝末节比惊心动魄的大场面更加打动人。
生活的每一次转折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圆满,如果生活对你的向心力一直都有存在。
虽然妈妈一开始也嫌弃这电影看着“灰头土脸”的,但看完之后她却忍不住和我讨论,说鸵鸟回来了,这个人就可以继续回去工作了吧。
我想这就是好电影的神奇之处。
电影,有的让人看到未来的方向,有的让人找到当年的影子……这部电影就属于后者。
作为一个90后生在农村的我来说,看到不少儿时的回忆……贫穷但是快乐!
有这么三个细节。
卡林在还是载客新手时一个顾客问他该给多少钱,他那时总会说看着给点儿吧,于是那人说一千够吗,卡林说够了,但在接过钱之后卡林发现不是一千而是三千。
回去时路过一卖枣的,一斤枣就是一千,卡林先是买了一斤,后来看了看多出来的另外一张一千,于是又多买了一斤。
摩托车急驶着,装枣的口袋破了一个洞,一个又一个的绿色的枣啊源源滚滚地冲出口袋掉到了路上,再翻滚着落进了路旁的水渠,随水而去。
后一个镜头是:卡林的老婆端着一碗枣,这是那剩下的,说真好吃。
卡林在丢了工作的那天,带回了属于那个工作的一个纪念品,鸵鸟蛋。
被搅散了的鸵鸟蛋淋到了红红的在锅里煮着的西红柿上。
一个鸵鸟蛋吧,再大也是有限,除了卡林的一家子,还被额外地匀出了四份,乘在放在托盘上的四个碗里,要送给四个朋友兼邻居。
后来,成天在城里骑车载客的卡林拣回了小山样的垃圾兼废品,他精心地爱护着这些破烂,连妻子擅自给了邻居的一扇蓝色木门——就是海报上的那扇——也给他气急败坏地要了回来。
托负着这扇木门,他走在了黑色的萧条了的土地上。
再后来,他站在那垃圾堆成的小山上,清理着,要把这些垃圾变成他的生活和家庭的一部分,这时,轰地一声巨响,垃圾山倒塌了,卡林被垃圾掩埋了。
被垃圾砸伤了的卡林在邻居兼朋友的祈祷声中苏醒了过来,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那些他心爱的垃圾搬运一空,包括那扇蓝色的木门。
卡林的儿子既聪明又精明,如果是在一个资本家的家庭中一定前途无量。
小家伙整日盘算着要养多少多少鱼,成千上万条的鱼,有了这些鱼和鱼的子子孙孙,他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
他和他的小伙伴好不容易才把地窖里的脏臭水给舀了出去,再换成了清洁的水,又把好不容易才攒起来的钱去买了一口袋的鱼苗子。
但口袋破了——这简直是必然的——在抢救的过程中干脆破得更彻底,更完善,于是一口袋红灿灿的鱼便流泻到了地上,再被放进了水渠中——又是水渠。
小家伙最后只保留了一条鱼,这只是个象征,这个象征性的鱼便被放进了地窖的水里,由于是单性它无法繁衍,自然也完不成发财梦。
至此,可以看出,该你有的自然该你有,不该你有的自然也会失去。
在罪幸福的时刻,不妨悲伤一点儿;在罪完满的生活中,不妨让它缺上一角。
这不会破坏平衡,只会让平衡自己取得平衡。
套用我MOM的一句话就是:越有越狠。
看完电影,想到了一个词,叫讨生活。
男主一家之主的责任感,养活一家人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也希望更好的生活,所以希望孩子的时间是在学习上,而不是工作上,赚钱就应该是他的工作。
养鸵鸟,本可以周而复始的过一辈子,但意外来的也很快。
打破舒适圈,很多时候都非自愿,但也只有打破舒适圈,才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能力。
摩的也好,运货也好,捡建筑工地的废料也好,形形色色,有开心也有不开心,但只要能养活家人,担起责任,还是会继续好好奋斗,但是自己喜欢的吗?
或者没那么重要。
男主应该是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吧,结局可以回去养鸵鸟很圆满。
男主的责任心,诚信,善良,温暖很让人感动,这些特质并没有因为自己困难就丢掉。
男主也很真实,贫苦下,只能先顾自己家,舍不得送的门,舍不得给小女孩的钱,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男主多拿的小费多买的果子,回去路上就丢了,是不是也预示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留不住的。
男主不断的运回免费的建筑材料,最后被砸伤,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不要贪得无厌,只保留自己需要的就好,或者应该学会分享。
电影中金鱼出现过很多次,所以我在想金鱼代表什么,可能是梦想吧。
小男孩为梦想努力。
梦想或者很远很大,但付诸实践,总归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干净的水窖感动了男主,同时努力搬花去賺鱼苗钱,确实也买了,只是可惜在路上鱼散了,这不就是梦想吗,可能不成功,但也不会一无所获。
或者看一遍的我有点肤浅,但导演在内容的设计上,人性表达上确实很厉害。
麻雀是普通人,是你我,平凡而伟大,加油吧!
一个人独身在外久了,衣食住行渐渐脱离了家庭,我们一家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重新开始各自的生活,孩子长大再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这种贫穷的家庭电影,总是能让我产生久违的感动。
那些画面:爸爸追打调皮的男孩,孩子被吓得鸡飞狗跳;妈妈帮男孩洗头发,男孩最讨厌洗头发了,耳朵里、眼睛里全是刺人的泡沫;一家人知道爸爸摔下来,吓得尖叫怕出大事,过不久生活重新上了轨道,该扫地的扫地,该洗衣服的洗衣服,那种生命的韧性让我着实感动。
老友从远处带来礼物,卡林不能起身开门,老友放下朝圣带来的礼物,踮起脚尖在墙头挥一挥手,告别,真美!
倔强的卡林不理会妻子的脸面,硬是将已经送给邻居的蓝门框再背回去,无边旷野上,小小的一点挪动,真美!
我说喜欢伊朗儿童大大的眼睛,写满了纯真,如天使一般,让你舍不得拒绝,像那个沿街熏香乞讨的小女孩一样,让贫穷的爸爸都舍得兑出一点儿零花钱给她。
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小事,真美。
看惯了好莱坞电影的热闹,反观伊朗电影,却别有一番风情,伊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点将简单的故事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感动和共鸣。
九十年代之后,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人,推出了很多经典的电影,比如《天堂的孩子》、《特写》、《樱桃的滋味》等等,这些电影将伊朗独特的文化和情感公之于众,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到伊朗的淳朴和善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伊朗政治环境比较紧张,很多伊朗电影人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由此一来,观众看见的伊朗电影大多都比较单一,比如儿童电影,或者和生命相关,选择相关的电影。
或许正是因为伊朗电影环境的艰难,所以,伊朗电影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给人带来感动和震撼。
在《麻雀之歌》这部电影中,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将一个家庭的悲欢巧妙的展现出来,男主角卡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人物,就如小麻雀那般不起眼,他和家人过着贫穷但是美满的生活,虽然他有些唠叨,脾气也非常暴躁,但是,他却很勤劳,就算是面对困境也会用一种非常朴素的态度。
有一天,鸵鸟出走了,女儿的助听器丢了,卡林不得不开始为新的生活进行筹划。
关于马基德·马基迪,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小鞋子》,这部《麻雀之歌》依然延续了《小鞋子》的各种风格和特点,但是,就其关注度来说,显然《小鞋子》知名度更高。
刚开始看《麻雀之歌》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会有多吸引人,但是,随着主人公境遇的改变,你就会慢慢沉浸其中,你很想知道,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来处理这些麻烦和矛盾的。
影片中的各种矛盾和麻烦都是以非常诙谐的当时来表达的,影片中的人物并没有很多直接表达情感镜头,但是,随着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挣扎,一次一次的艰难,一家人都坦然的接受了这些问题,并且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动是肯定,是因为人物的乐观和坚韧。
影片中的小人物像极了身边的人,他们也是如此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即便是未来等待着他们的并不全是幸福,然而,他们依然可以充满信心的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麻雀之歌》以不动声色的演绎方式将各种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身份地位的问题抛出来,让人在唏嘘之间,不得不思考这些小人物的尴尬处境。
虽然整部电影并没有刻意的表达或者宣扬某种观念,但是,导演却非常巧妙的用自己的镜头将其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表达出来。
在电影中,一个小人物的经历往往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形态和人们的生存现状,甚至直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困境。
影片中的卡林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但是,他所代表的是,那个的时代,那个国家的很多人。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导演给人以希望,同样给人以未知。
贫穷的人们就像陋室中的小小麻雀,当命运偶然间给他打开一扇窗户的时候,他会拼尽全力的去飞翔,就算是看似光明,他也会拼尽全力去挣扎。
很温暖、很感动
2018.11.6 北影标放 马基德导演受邀参加2018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大师讲堂
为啥上路的命运共同体国家的人民活的那么累
真是捕捉到了日常生活的那种际遇感,岌岌可危又不得不自我勉励。以及只有在珍视的人眼里才可能成为鸵鸟,蠢而幸福而不自知,大部分只能做麻雀,期待一个无法期待的人偶尔会打开世界的门,才能不被撞到头破血流。
所以为什么不是鸵鸟之歌
伊朗电影总能给人一种辛酸的温暖...
喜欢其中的一些部分,包括那恍似星空的串珠、对夫妻之爱的书写(夏天的夜晚躺在屋顶上太幸福了)、金鱼丢失的段落以及那首部太欢乐却逗得小伙伴们都笑了的歌谣、男主人驮着门板在田埂上行走像极了一只弱小的蝼蚁、阴魂不散的鸵鸟团;男主角心中的“我是主人我应该养活全家人”的观念让他不断做出疯狂的行为,也因此伤及自身,所有的家人的努力在他眼中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讥讽;随着儿子梦想的破碎,相信他也与自身达成了和解。不过不懂为什么片名是“麻雀之歌”。
平实感人,前奏冗长,高潮短促
二十年之后拍的力量差很多 但是还有惊艳处 前面三分之二真的和中国农村老少边穷没差 后面终于用小孩带回来点感觉
@2024-06-02 19:16:35
明明毫不相似可看到他却想起了我爸。普普世间里他最平凡也最不凡,哎,还嫌被马基德骗去的眼泪不够多吗?愿主保佑世间每一只努力活着的麻雀。
流水式的片段集合,父亲丢失的鸵鸟,女儿坏掉的助听器,父亲做摩的司机,儿子成为鱼塘富翁的梦,散落一地的金鱼,怪异舞动的鸵鸟...依旧是遭受苦难又纯真善良的伊朗底层人民,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孩子们。特别注意到的是,尽管画风乍看贫瘠粗朴,这部里的一些航拍和特写却是好美,父亲伪装成鸵鸟在山顶漫步,背着蓝色门板在田野中独行,女人们做亮片布艺宛如手摘星辰...伊朗导演好像都蛮有审美天赋的。
不多说了 很温暖
在美国恶霸的制裁下,伊朗人民的生活非常哭,物资可以看出非常紧缺,但我佩服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补标,一般
为啥不叫鸵鸟之歌??
平凡却感人
我觉得这个电影是不值得看的。故事不够精妙。这个电影表述出的朴素的善良看起来确实很美好。伊朗人原来也看猫和老鼠,也用三星和海尔,嘿嘿
是不是过于煽情了,真情实感和底层人的善良是导演的拿手好戏,他会无限放大这个特质
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