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荡气回肠。
音乐是一部电影画龙点睛的部分。
内蒙电影中的音乐,让人过耳不忘。
内蒙是个擅长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的民族。
这位女演员说:“人只有情绪饱满到一定程度,才能演出来。
”(大意)在拍完一段发怒戏后,她嘴唇发紫,昏了过去。
王晓棠、斯琴高娃老师,一颦一笑多么美丽!
脸是真的,表情是真的,心情和人物都是真的,真即是美。
《悲情布鲁克》中,几条蒙古汉子在马背上抛着酒壶喝酒的镜头,多么快意,多么潇洒。
一个热爱马,马背上的民族,是拍不出马震这样的电影的。
悬崖坠马的拍摄,是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
看镜头里木讷的男主角,就是那位沉默的他体内蕴藏着巨大的勇敢。
成吉思汗的后代。
纪伯伦说,“人活着是为了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看内蒙电影,会发现明里的炒作,暗里的刷票房、评分多么可笑。
希望有更多电影的初衷,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美。
坐标呼和浩特 因为是宣传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所以单位组织包场看了这部电影,算是上党课了。
虽然看完之后没看出这部电影和党课有什么关系。
如果不是单位组织大概不会知道这部电影。
第一反应是看到这部片名的时候就觉得很荒谬,完全不知道这个不明所以的名字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主题。
走进电影院的前几分钟,也全然不明白那个穿白衣服的年轻人朗诵一堆不明所以的台词是在干嘛,可能是这部电影的特效担当吧。
当然除了这点,前几十分钟的观感还是可以的,介绍了一些老电影和老电影人,虽然身为九零后可能都没看过,但是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银幕形象本身也是件挺新鲜的事。
和之前去电影院和网上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姊姊妹妹站起来》的观感大概差不多。
看到一小半开始觉得无聊了。
因为越来越接近现代了,除了吹捧之外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后期介绍的内蒙古民族电影感觉多半也就是在CCTV6播一播的质量,于是开始玩手机到散场。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改名叫内蒙古民族电影的衰退史。
以上是看电影的个人感受。
当然其他的事情也要说一说,比如在看电影之前来豆瓣看了一下,发现很多没看过就给一星的评论,很像是仇家水军所为,这点对豆瓣挺失望的。
但是只就这部电影来说,5.8分也对得起这部电影的质量了,当然对比来说最近热映的动物世界也就是6分多的水平,7+是有点虚高了。
另外一点就是票房的问题,据我所知我们单位包场这部电影是2000块,我不知道有多少能算进票房,但是怎么也应该有1800块吧…而且据我所知我们呼和浩特包场这部电影的单位也不只我们单位一家。
但是我看了下猫眼电影专业版上的城市票房,最后一名大概是1000多,而我们呼和浩特是飞榜的。
所以这部片子虽然不见得多好,但是可能有被偷票房的嫌疑。
陪着老妈看的,难得是场次极少的片子也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年纪。
1.片名故弄玄虚,直接点名是内蒙古电影七十周年的主题更好。
2.崔老师就是电影传奇里的感觉,另一位主持人的感觉很尴尬,不知道是串场还是点题。
3.播放的老电影和后面的几部获奖影片大多是听说没看过所以也算是难得。
4.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分类,而访谈人物仍是电影传奇的套路,在二十几分钟不觉得什么,而放在快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觉得松散了许多。
且对某位演员的赞扬篇幅过长了。
从放映的电影来看,明显塞夫等几位导演的贡献更大,当然也可能是老人已经去世,没有访谈素材。
总结一下,有情怀,珍贵素材,适合电影频道播放的记录片。
说实话,对于这部排期少得可怜的文献纪录片,完全是因为老崔才走进影院的。
客观的说,这部片子单从架构、剪辑、特效等因素来说是略显稚嫩和尴尬的。
但当你打开老崔的内蒙古电影的时间长卷时,你便会被它深深地吸引着。
它为我们展现了内蒙古电影人的坚守与执着,展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勇敢、豪迈、豁达、坚毅与纯良。
老崔为这部纪录片赋予了浓浓的情怀,它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民族团结的来之不易,理解了天上草原于这个马背民族的深沉与厚重,理解了时代变迁下这个民族对人与自然的彷徨与思考。
它试图在探索着那个永恒题--“我”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黑白光影中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您一定不要错过》。
星期五言:日前,由崔永元编导的这部反应蒙古电影70年的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正在某些院线低调上映着(比起《我不是药神》,0.5%的排片说低调不为过吧)。
说实话,作为电影级别的纪录片它算不上优秀,甚至有些粗糙;而且电影始终没有脱离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以及综艺节目的氛围。
可仔细想想:那种集体式的回忆,那种综艺式的讲故事结构不正是一种“中国特色”吗!
更何况片子为我们展现的那些珍贵的电影胶片足以弥补这些缺陷了!
「作为电影发烧友的崔永元」早在十年前就在一篇采访里得知崔永元是个超级电影发烧友:他不仅搜集那些老胶片,还收藏各种型号的摄像机(好像还建了个摄像机博物馆)。
更别说他给央视策划的那个《电影传奇》节目,其涉及到的中国电影史料更是让人瞠目。
你很难想象一个央视主持人凭一己之力为中国电影作了这么些事情。
▲《电影传奇》分集海报然而,毕竟他的那些《实话实说》、《小崔说事》太有名气了,其电影方面的事情自然也被大众忽视了。
直到最近的那些娱乐新闻以及这部《你一定不要错过》的公映……「若不是这部电影...」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能知道曾经的“蒙古电影”竟独揽了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能知道中国的电影艺术家在上个世纪能拍出那些连“斯皮尔伯格”都看傻了眼的“马戏”;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更不会知道那些特技镜头到现在都让美国西部片制作者望尘莫及;
▲蒙古电影中的马戏再者,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知道那时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是如此专注,在如此低成本的制作费用下是如此的不要命!
想想现在的那些院线大片动辄上千万上亿着实可悲。
那些电影热情早已成了过去。
由此你便不难感触到片中于洋导演颤抖地说出“想想曾经的那些战友都走了,我都八十多了”这话时的悲伤之情了!
「“抒发情怀”与“卖情怀”的差别」刚开篇提到过,这部纪录片没有脱离央视综艺节目的氛围——所有被采访的艺术家是统一坐在采访舞台上述说电影的,这也难免让被采访者陷入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形态偏向中;再者这种情感可能会被舞台所放大,叙述者会不约而同的顺向一个方向(构不成多角度)。
▲电影中的老电影人接受采访可换个思维,至少这种情感是真实的,试想,那个时代的电影从事者若没有这种意识形态(或者说信仰)的统一,又怎么会拍出那些凝聚力感染力如此强大的电影;再者,那时若没有满汉各民族的互相信任,又怎么会让这些电影在国际上声名显赫!
(要知道,那时的电影演员可没有片酬这个概念的,他们完全凭着热情)如此情怀能通过一部纪录片抒发出来自然没什么坏处。
反观当下那些以融资盈利为目的,靠搜罗社会热点、喊口号赚大众泪点的电影,其对社会的反价值不言而喻。
「谈谈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之处」如果这部纪录片能够更多角度客观地对那些电影做出点评,甚或有点反面观点,是不是会更为年轻人所接受?
这是其一。
如果能对那些历史上的国产电影再多些专业上的解读(比如说摄像、调度、剪辑等)是不是会更有趣一点?
再者,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的“电影纪录片”(而非文献教育片),是否在整体架构上以及某些细节上再严谨一点会更好,比如说电影用了两个主持人是否妥当;比如说在崔永元拿出他那个珍藏的“剧本”时,是否可以像“伊桑·霍克”读莎士比亚剧本那样代入特写一下(而不是拿出来晾晾就完事);还有“老电影片段”与“崔永元给一排观众放映胶片镜头”的交叉剪辑是否能和电影整体性更吻合一点…
▲崔永元收藏的电影剧本「谈谈纪录片的“真假”与“美丑”问题」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一部纪录片的好坏根本在于它是否真实。
而这个真实分两个层面:一是被摄对象的真实度。
被拍摄者是否会受到摄像机的感染而掺入了表演的成分;是否存在导演为增强戏剧性而破坏了事物的真实性...09年的那部《归途列车》我认为就存在这类问题!
二是叙述者以及隐藏在镜头间观点的公平性。
比如说只演被摄对象的优点;一味的美化镜头的构图;比如说硬把被摄对象和一些美好事物捆绑在一起产生蒙太奇效果。
2015年的《我的诗篇》是典型的例子……试想,一部纪录片如果拍的跟类型片一样的完整、戏剧化、美轮美奂,那还叫纪录片干嘛!
然而,说以上问题可能还为时过早,毕竟纪录片能在中国院线上映已经是罕见的事情了。
毕竟那些国际上拿大奖的经典纪录片如《沉默的世界》、《然我们一起迷失》、《华氏911》、《马龙对我说》等对中国大众还是闻所未闻的。
如此看来,纪录片的大众化普及任重而道远。
撰文:太虚宫
观影日课之《您一定不要错过》十部电影。
东归英雄传 1993悲情布鲁克 1995黑骏马 1995成吉思汗 2000嘎达梅林 2002天上草原 2002季风中的马 2005额吉 2010告别 2015八月 2017一首诗歌。
九月 · 海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观影归来,先说说最近的事吧。
崔教授发的博文,被禁止转发和评论。
华谊公司被崔教授持续一个月的炮火打击,迫于压力终于发的一个算不上声明的声明却上了热搜,被疯狂转发和评论。
如此可见,某浪是如此肮脏!
跟冯裤子一样只认钱的玩意!
然后大家看着豆瓣上《您一定不要错过》的一星两星的评分和评论,就知道水军的威力有多大了!
我都严重怀疑那些给这部电影泼脏水的豆瓣影评注册用户,你们真的买完票进到电影院安心的坐那里看过这部电影了吗?!
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可耻!!我想过了,假如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崔教授没有发起这轮血洗娱乐圈的斗争,他的电影就不会被这么多没有良知的喷子喷的一无是处。
大家看看一位老者,虽然不会玩智能手机,却用心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
(图片来自微博网络)
现在说说我的感受吧。
这部电影要是让我评分,10分我给8.5分。
先说说不好处吧。
影片中间多处镜头的画面人物口型和语音对不上号,很明显,这些语音是后期配音配上去的,会让细致的观众看着很不舒服。
但是假如大家不在意这些细节,用心的去听他们所说,以及看影片的内容,这完全影响不到影片的主题和思想的。
毕竟是纪录片嘛,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台词。
都是随演随拍。
说到纪录片,我看过《高三》,《我在故宫修文物》,《冈仁波齐》,《二十二》,《生门》,《厉害了我的国》等,不在少数。
但是所有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幕后人员通过时间的投入,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的对影片中的人物进行跟踪拍摄。
可是,这种以访谈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首次看到。
就跟《实话实说》《艺术人生》一样大家都坐在演播室里的访谈节目,这样的访谈纪录片,邀请到的嘉宾在探讨某个话题时,肯定是随心所想,随心所说,肯定是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台词的。
然后导演在后期制作时想要这部电影更好的带给观众对影片中心思想的理解的体会,肯定会让嘉宾在电影的后期制作中再录一些音进去,所以就导致嘉宾的口型和语音不对。
大家不必在意,因为影片的中心思想会强大到让大家忘掉这点小瑕疵。
影片从内蒙古电影入手,从中国电影史最早的黑白胶片电影开始,给大家讲述了最初期黑白电影的美,给大家展现了演员最初期的那种真诚和勇敢,给大家展现了最初期美女帅哥人物的美。
人物的那种美,是现在化妆品满天下的时代所展现不出来的。
因为现在化妆了就是仙女,卸完妆就是魔鬼的时代早已充斥着整个影视界。
光范冰冰的私人化妆师,月薪就八万,呵呵。
演员的那种真诚和勇敢,是现在特效满天下,替身满天下的时代,逐渐将要消退的。
拍个电影,现在的演员浮躁,没有水平,走走过场,真正用心去演的有几个?1%都不到吧?!
一个镜头拍了一条,再来一条,再拍一条?
再来一条吧?
甚至有部电影一个镜头拍了半个月。
因为现在都是数码电子摄像机嘛,这条不行,动动手指,删了就行了呗,而那个年代,都是胶片啊,一张胶片,多贵啊!
因为经费问题,从导演到演员,每个人无时不在要求着自己:不能浪费剧组东西,浪费就是可耻,争取一个镜头演好,用心去演!
现在的演员哪里还对观众有真诚之心,都只顾着圈钱了。
说到勇敢,先说成龙大哥吧。
为什么被国人公认为大哥,被国人公认为走出世界的国人形象。
因为成龙大哥做到了勇敢二字!
《我是谁》中从鹿特丹大厦45度角的玻璃面,一跃而下,亲自完成。
《A计划》中从四层钟楼上二三十米的高度摔下来,亲自完成,而且这个镜头拍了三次,也就是说大哥摔了三次!
三次!
亲自完成!
更多的就不举例了,大家看看现在的演员,我真不想骂人,拍个格格的骑马戏,麻痹的找个男替身穿着格格的衣服去拍,然后抠图,扣脸。
拍骑在马上的戏(马不跑),卧槽,竟然弄个95%相似度的道具马让主演骑着,而且这道具马还能甩尾,还能张嘴,还能扭脖子抬头,我见过这种马,当时瞬间就感觉这道具组也是够牛逼了!
在这个替身满天下,特效满天下,道具牛逼轰轰的时代,作为演员的勇敢之心,还在吗?也不是说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影视圈也有好的榜样啊,于承惠,成龙,吴京,余男,斯琴高娃,娜仁花等,这些充满真诚之心和勇敢之心的演员也都存在啊,而且一部《战狼2》电影打破了国产电影票房的记录,一部《红海行动》打破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口碑纪录。
中国观众现在也不傻的,在众多欧美大片看多了之后,也都是识货的,谁真诚,就为谁叫好啊!
《您一定不要错过》中,给我们讲了《东归英雄转》中的那段断桥人马落河戏的拍摄过程和幕后工作人员的感想,零人员伤亡,零马匹伤亡,而那段戏那段画面迄今为止也是所有的电影中的人马戏精彩绝伦的佳作。
而那个镜头,是一条就完成了!
牛吧!
我也是准备回头去仔细欣赏一下这部电影,我一定不会错过!
《您一定不要错过》中,给我们讲了《悲情布鲁克》中的那段骑马跃下悬崖的那段戏,着重给我们讲了演员巴音的勇气,导演怕他跳下去真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他对死亡丝毫不惧,他说:如果要有人跳下去,那肯定是我跳。
如果说他是对死亡丝毫不恐惧,倒不如说是演员对电影事业的真诚和勇敢的奉献!
刚刚在观影中,我用手机录下了他们剧组对于那段戏的那段感受,回头详情看我相册视频。
这部电影,我回头也要好好欣赏一下,我也不会错过!
《您一定不要错过》中,给我们讲了《额吉》中娜仁花的精彩演绎,娜仁花说,以前她不是母亲的时候演母亲跟现在是母亲以后演母亲,完全是两个感觉。
后者更能把握好母亲这个角色,因为她不用演,因为她就是个母亲。
所以在对儿子一顿恨铁不成钢的恶骂之后,那种伤心那种痛心疾首的悲痛,只用了一滴眼泪就足以撑起整部电影。
我记得好几年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娜仁花好像还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我只是听过没看过,回头我也要细细看看这部电影,我更不会错过!
《您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纪录片电影算不上完美,但它中心思想给我们传授的是中国民族电影的魅力,让观众更清晰的去认识民族文化,而且还意旨在点醒正在为钱堕落的影视圈的演员职员们。
现在我依然记得《高三》中,福建省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二班班主任王锦春说的话:我不去想我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现在我依然记得《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那个钟表馆的师傅修复的那个大型的纯金流水那个宝物。
(记不起名字了)。
现在我依然记得《冈仁波齐》中,他们一步一五体投地的膜拜姿势,和他们夜半围坐一起的祷告歌声。
现在我依然记得《二十二》中,那位朝鲜民族的老奶奶开心的在导演提出后哼唱着“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现在我依然记得《生门》中,主任医师在产妇提出想保住子宫的想法后,犹豫半天然后依然做出为昏迷的产妇着想的动作,以及那个三胞胎的父亲的哥哥在导演的陪同下一起去村里借钱的画面。
需要五万,能借来一千是一千,而且有一户人家把半个月后准备儿子结婚的钱都借给了这位哥哥,先让救人。
现在我依然记得《厉害了我的国》中,国家各项项目发展的领先水平,以及一带一路的美好前景。
现在及以后我依然会记得《您一定不要错过》中,最后一位老者说:电影人一定要拿出真诚去拍电影,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去感动别人?
最后说点关于骑马的事,因为我也很喜欢骑马,看到影片中蒙古汉子在马背上醉酒的姿势,真的好美,我以后也一定学会双手不拉缰绳骑马。
一部纪录片,一上来就是科幻镜头宇宙星空神马的,在暗示这其实是部科幻片?
然后崔教主说起一部神秘的跨改朝电影,前边还没啥,结果一说到新疆西藏还没有解放,就感觉这货掉粪坑里了,一部电影就这么成为肮脏的政治工具,看了两分钟以后突然转到讲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猪栏琪琪格,集编导演三位一体,整了一部金银贪,截取的片段红果果的为当朝执政党吹法螺,然后又是很突然的讲起另一部电影,两个大男人毫无廉耻的在那清唱起来,噪音。
爆 肛 神马的一定要用简称,才显得很亲切跟它很熟的样子,下一步电影是鄂尔多斯羊毛衫,没头没尾的看了两分钟不知所云,又忽然提到双王,以为要重点讲讲这二货呢突然又转到烧锅炉的音乐人啊福,听了一段原初版的敖包相会之后骑士就过来挥舞荣誉,几个老不死的家伙互相吹捧,被禁的嘎达梅林也突然窜出来表演了一个猛男被枪毙死在河里的过程,有爆头哦。
接下来狂吹阿巴亥如何如何牛掰,枪毙老公的戏你们多看看哈,吹完了人吹马,腾格尔居然还演过电影,马拉着尸体绕着湖逛了几圈都没达到目的,反倒把马累死了,汗。
接着吹整体,近四十年生产一百部电影,平均一年不到三部有什么好吹的,这时候的背景音乐哪个老惨配的音量,放那么大干嘛,怕人听清楚了还是咋地。
一个手上戴着两枚钻戒的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回忆冬龟英雄里不亚于成龙的无替身摔马镜头,吹真人特技还是要看布鲁克,又是牦牛绳又是蒙古扣,七十米悬崖敢直下,这里可得使劲吹,给了十分钟来吹,接着聊额吉,彪悍的民族彪悍的女汉子,正说着老木如何不好演吧啦吧啦的突然又说到马去了,最后二十分钟乱得像一盘散沙东拉西扯不着调不知所云。
总评一星0分,片名毁作品系列的代表作,明说是盘点内蒙电影70年还容易引起关注,起个什么不要错过的破名字,垃圾。
盘点电影这种事作为电视栏目来播就是了,偏要弄成电影放到电影院来骗钱,还可耻的失败了,活该。
既不按类型归类也不以音乐为序列什么马呀额吉呀胡乱的来,按时间顺序来就来吧,穿插了一大堆偏离时间线的东西,片子又多,走马观花的匆匆而过,给主持人打光要打出里红痣那种浑身散发神光的样子,特么的有病。
一位老人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手写的影评。
他可能不会打字,不会用手机,不知道豆瓣评分,不知道评分有什么影响。
把老人的手写版输成电子版这点小忙我还是帮得上的。
纸上勾勾抹抹,是斟酌措辞的痕迹。
勾勾抹抹影响《兰亭序》熠熠生辉吗?
如果老人的手迹让提着脏水的手颤抖了,那么,很欣幸,人人皆有善根。
如若不能,那么,很遗憾,人格的魅力和光辉照不进荒芜的心灵。
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观后感七月七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剧院2号厅,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七十年前就开始拍摄的各部蒙古族电影画面,电影通过对各位电影艺术家,尤其是蒙古族电影艺术家的采访,他们对当时电影拍摄的叙述、回顾、回忆,让观众对当时电影导演、演员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有了清楚的了解,同时对当今的有些电影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比较。
电影艺术家说:拍摄过程中,如果不能感
动自己,怎能去感动观众?
正是基于这种执着、勇敢、负责的精神,电影才能让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巴音骑着马从70米高的悬崖上跳下是多么的刺激、多么的惊人,现在谁敢这么演,说不定早就用了替身,可是巴音硬是斗着胆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当然剧组导演及工作人员死死抓紧系在巴音身上的绳子。
再如,有几个人骑马过河,桥断了,接连几个人连同马一起掉入河中,都是真人真马,而且一个也没有受伤,为什么?
一是导演组在拍摄前
对河的水深都进行了测量,而且骑马演员的技术,才能做到表演既精彩又没有人马受伤,这不得不说蒙古族人民的能力,所以蒙古族当时拍的这些电影在世界当时一流的。
蒙古族人是豪放的,他们骑着马在飞快的跑动中可以人与人之间接过酒瓶喝酒而不摔下来。
听着电影艺术家的叙述、回忆和感慨,再看看那些精彩绝伦惊险不断的画面,真为这些电影艺术家的敬业精神
而敬佩!
为他们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而感动!
为他们这种勇于付出勇于担当的魄力而骄傲!
为他们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自豪!
我想: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电影艺术家们的这些精神、这些传统、这些意志不是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所以,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我,没有错过!
不好意思,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是因为是在电影院里看的,所以想用对电影的标准来评价《您一定不要错过》
一、《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or《您一定不要错过》?
昨天纪录片正式上映,虽然周边有十几个影院,但真正排片的影院少之又少。
且时间都不是黄金档。
拿到票的时候才发现票面上写着《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一直误以为买错了电影或者走错了影厅。
跑去问门口的工作人员,工作人说:没错!
崔永元拍的纪录片就是《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
果然,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您一定不要错过”的字样,而在整个影片的过程中,坐访者背后的字幕都是《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
容我猜想一下,影片的原名应该就是《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后来才改名为《您一定不要错过的》。
《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显然适合坐在家里通过电视机看,而《您一定不要错过》就值得去电影院试试了,看看到底错过了什么了!
这名字改得当是“一字值千金”来论!
二、访谈节目or 纪录片?
《您一定不要错过》全程都是采用摄影棚内的访谈形式进行。
由主持人与坐谈嘉宾通过访谈的形式将一个一个的影片带出来。
整个影片随着崔永元的讲述拉开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主题序曲。
确实也像影片介绍的那样,这部片子讲述了内蒙古民族电影中许多精彩镜头背后的故事,比如“悬崖坠马”、“断桥落水”等珍贵镜头 。
看着花六百块请来的临时演员骑着马从断桥上直接掉入水中的真实镜头,不仅替当下的“扣图党”们汗颜。
看着在马背上潇洒驰骋的演员,不仅替因贴了创口贴而感伤的演员脸红。
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感觉像是由央视出品的访谈节目。
崔永元是访谈节目的高手,不过在整个片子中,崔永元并不是主持人,只是前小半段的讲述人。
到最后崔永元以放映员的方式出镜,又感觉像是一个纪录片。
反正看完一天,也没想明白,这究竟更像是个访谈节目还是一个纪录片。
三、激情满满or看着混乱透过片子能感受到制作团队的对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激情满满。
崔永元对电影有些痴迷,早前就在央视做过一个《电影传奇》的节目。
据说,《您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片子就是崔永元找来的内蒙古的老牌导演麦丽丝执导。
虽然整部片子没有吸引人的高潮,但整部纪录片主题还是非常明确,透过片子可以看到其脚本的主题线。
一条时间线,从解放之前讲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下。
一条影片线,将七十年来的优秀内蒙古影片都进行了一一讲述。
一条民族文化线,通过内蒙古民族电影人的谈谈,对蒙古族的文化宝藏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探索。
片中,常常有说者潸然泪下、听者动情不已的画面。
以我个人的感觉来看,感觉整个片子的感情有点断!
往往是一个电影刚刚讲完,观众的感觉刚刚准备入坑,却又跳到了另一个剧情上去了。
崔永元的出现无疑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噱头,可在片子中,崔永元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最后出现了几个放映电影的镜头显有点唐突。
作为线索人物的主持人(非崔永元)一会儿魔幻,一会儿写实,完美地将观众对整个片子的观感打得七零八落,看完感觉就是乱乱的。
这种观感,就是总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感觉。
不解渴,不过瘾!
四、回忆追思or 为崔永元买单进入影厅,影厅不过五十人的座位,空了不少位置,不多的观众中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
讲到动情处,隔壁坐着的老人,连连感叹,不时小声地与老伴回忆属于他们的青春。
这些老人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青春,我则不然,完全是冲着“崔永无”三个字去看的。
如此仗义敢言的崔永元,值得支持一下。
网上还有大把我这样的人在呼吁,片子的排片太少。
对于我这样年纪的人看完对片子难有共鸣。
讲的电影不熟悉,邀请来的演员大多都不认识。
相信80后、90后看着就更隔了。
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讲,多少觉得这三十块钱的票价有点点不值当了。
单纯从片子的可看性来说,就算冯小刚的《手机2》票房再不好,我都相信比《您一定不能错过》要好看一些些。
(原创作者:大娱乐影评,喜欢就关注一下)
当游牧民族遭遇现代文明…
没意思
回顾了内蒙古电影70周年,感受深刻。但题材准备略为粗糙,形式也表达不够好。如果是用互动问答形式来做主题,可能会更好。我关心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怎么漏了呢?
主题很好,制作不是很好,但看着从不是很清楚声音不标准镜头不够美的黑白胶片,到人物故事越来越饱满,声音越来越好听,色彩越来越鲜明,故事打头再也不只是d怎么怎么样,还是很感触,那些过去的时代过去的人物,昔人已去却能不人走茶凉……
很好看
之所以制作成电影,大概是为了更好地呈现里面涉及的胶片电影。那个年代的蒙古男人,真的特别man特别带劲儿,演员和导演是真的都在认真对待电影,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很感动,不像现在,那么多为了圈钱的烂片。想把里面的电影都找出来看。
我会老,你也会老,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吗?
讨厌崔永元
记录历史,反应精神,总比浮躁的社会要好。现代的人心真是各种恶意揣度
不冲片 冲人
CCTV-6《流金岁月》某一期
服了。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再无趣的影片都能看出趣味来
收获了几个蒙古题材的好片子,后来去看过《嘎达梅林》,看完很心痛。小到蒙古大到中华大地,曾经珍惜的被无情抛弃,曾经信仰的被无情背叛,民族根深蒂固的信仰和文化、繁衍生息的土地和风雨同舟的同胞,都跟着岁月遁走,不知去了哪里!
想说什么啊,完全没明白。
很好的一步纪录片,有煽情有回顾,光影不变
可以拍得更好,但是蒙古族真的是个马背上的民族啊。
就因为名字才看的…
文化是中力量,需要传承。
⚠️强行加入崔永元就是个烂片儿的预警信号了。
介绍的电影片段看得老夫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