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于灵山,拈金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错。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称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
” 佛拈花,传心印,迦叶通,禅门之始,禅道之端。
此去经年,历廿八祖,传行达摩,东渡震旦,弘法大乘,梁帝不悟,一苇渡江,面壁少林,终日默然,禅观九载,以待因缘。
神光求道,山门立雪,志心不退,祖师见曰,“汝雪中立,有何求耶?
”神光悲泣,“唯愿开示,甘露法门,广度群品。
”祖师语云,“无上菩提,远劫修行,小意求法,终能得乎?
”神光闻言,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感神光,“诸佛菩萨,求法问道,不以身命,汝虽断臂,亦可在也。
”遂改法名,昔为神光,今下慧可。
可求和尚,以安己心。
祖师言道,“将汝心来,与汝安心。
”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师且进曰,“觅得其心,岂是汝心,汝心以安,今且见不?
”慧可大悟,方证菩提。
祖师东来,经劫数载,机缘果熟,大化兴教,二入四行,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
慧可得法,顶礼授记,是为二祖。
祖以偈示,“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化缘已毕,传法得人,祖师圆寂,只履西归。
禅开中国,法传其世。
可遇居士,不说年几,不称姓名,乃至礼师,称其风疾,求请和尚,代为忏悔。
可师言道,“汝将罪来,与汝忏悔”居士觅罪,不可得见。
师点其机,“为汝忏竟,应依三宝”居士不假,“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
云何是法?
”师且再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
”居士大悟,“今日始知,內外中间,罪性不在,如其心然,法佛无二”师知是器,与之剃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是为三祖。
三祖立世,著<<信心铭>>,理超古今,直指人心。
信自心佛,心外无佛,是心作佛,念念铭记。
禅继弘乘,门集群品,普雨正法。
沙弥道信,十四礼师,且问于师,“何是佛心?
”师且答云,“今什摩心?
”道信对曰,“我今无心。
”师以点机,“汝既无心,佛有心耶?
”道信知缚,唯愿和尚,求救解脱。
师再点机,“谁人缚汝?
”信说无人,师以棒喝,“既是无人,何求解脱?
”道信闻此,言下大悟。
了知无缚,解脱究竞,是为四祖。
四祖传法,再敞禅门,蕲州造寺,依然山行。
黄梅路上,小儿言异,师乃问姓,小儿答曰,“姓非常姓”师且奇之,“究是何姓”儿说佛性,师再试之,“汝勿姓也?
”小子机智,“某性空故”师谓左右,知子非凡,留于座下,辅机以禅。
孑名弘忍,闻言察理,解事忘情。
一去三十,四祖灭度,忍开东山,继兴禅门,是为五祖。
岭南慧能,新洲百姓,远来礼拜,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师遂责,“汝为南人,又是犭葛獠,堪为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无二,身与师异,佛性何别!
”师知慧能,根性大利,更欲与语,但见左右,乃令随众,槽厂作务,破柴踏碓,以磨其性,经八月余。
师传衣法,令徒作偈,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若悟大意,当为六祖。
上座神秀,百般思维,是夜三更,书偈南壁,呈心所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师知神秀,未见自性,喚秀入堂“汝且自去,更作一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礼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自不安。
有童过坊,唱诵秀偈。
慧能一闻,知未见性。
虽未教授,早识大意,乃求引至,偈前礼拜。
能未识书,求请代读,江州别驾,恰临其地,与之高读。
慧能闻己,“亦有一偈,还望君书”别驾不然,“入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答言,“无上菩提,不可轻人,下有上智,上有未识。
且若轻人,此非罪乎?
”别驾惊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惊嗟,师见众怪,恐人损害,遂擦此偈,“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师心已了,传法慧能,次日至坊,杖击三下能会祖意,三鼓入室。
师说经解,令悟《金刚》,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师知悟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既名诸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衣法,“汝为六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吾自送汝,出得江口。
”相送九江,师令上船,把橹自摇,慧能以言,“请和尚坐,弟子撑船”祖且云道,“当吾渡汝。
”慧能跪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蒙师传法,今已得度。
只合自度。
”师心会然,“如是如是,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今且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经劫度难,法当大行。
”慧能一去,劫载十五,归于曹溪,顿教大开,是为六祖。
……有道是,佛祖拈花迦叶通,次第承传皆可数。
达摩一苇渡江来,示真见性慧可悟。
三祖僧璨信心铭,心佛不二超今古。
四祖五祖黄梅道,衣钵慧能禅亦无。
禅宗六代祖师图
身心脱落,脱落身心。
面上弁道:这个世上所有东西从古昔以来,就是这个样子,什么都无所隐藏啊。
(其实所有的丑陋面一直在那里,不是今天你发现了才发生的。
丑陋始终丑陋,但是心态决定了这件事的丑陋与否)链接第一句:佛法不用老师,到了时间就知道了。
(因为从来没有被隐藏,只是心不够干净,看不见)坐禅就是要放弃一切执着。
悟是无限的,修行也是无限的,悟道和修行的连环是要永远持续下去的。
(知行合一)修禅和坐禅不同。
贫僧带回的是继承正统佛法后的自身。
所谓眼长横鼻成纵。
望阁下遇他宗而不屈,贯彻不退而精进之道。
姑娘心中当然有佛祖!
只不过,每个人都想要获取一切,当天不遂人愿时就大发脾气,做起傻事来,就是因为被那些事蒙蔽了双眼,才会看不到佛祖。
一心静坐直到除去蒙蔽双眼之物,如此一来便可见到自己心中的佛祖。
阿铃,自我了断也就是杀死了佛祖,而依靠他人则是否定自己的佛祖。
天有道也,高者为清。
地有道也,以深存宁。
人亦有道,其安稳也。
天上天下,当处永平。
出家人不问过往,抛弃过往的束缚才是要紧,阿铃,放下执着时,这世上你也是清澈无比。
那便饮凉水坐禅。
完全放下平日琐碎,抛弃至今为止的所有牵挂,,抛弃善恶之念,所思抑或所悟。
不要去想一切的念头,思绪。
这就叫非思量,坐禅不为彻悟,只管打坐(当下),这四字便是彻悟。
时赖阁下此话如同身处汪洋大海却问为何无水。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正是世间常理,顺其自然,悟道正是观察事物自然而然的真实姿态。
坐禅乃身处大海而观水。
只是…若不识自身佛性,身处大海也无法意识到水的存在。
即使云层把月遮住,又或者在空中藏其身姿。
却说不得空中无月,明月不沾入水无痕。
明月是佛性,水是自身。
这些夜夜出现的冤魂……如何驱邪是好?
无法驱除,普渡才是。
普渡所谓接受,冤魂的痛苦,悲伤,怨恨…是阁下自己的痛苦,悲伤,怨恨,将这些苦恼全盘接受,不过……若不舍弃自身的全部,便无法做到接受,也无法消却烦恼。
所谓掌权也可写作为权所掌控。
以暴力平定战乱者,也无法成为长久的统治者。
阁下期望着得到救赎同时却没有放下一切的勇气。
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政治权利也好亲人也罢哪怕是金山银山,也决计不会来拯救自己,只好独自一人迈向黄泉路,跟随的唯有生前所作所为…仅此而已三心净行,喜心,老心,大心。
八大人觉:其一,少欲。
其二,知足。
其三,乐寂静。
其四,勤精进。
其五,不忘念。
其六,修禅定,其七,修智慧。
其八,不戏论。
生时,以生为贵。
灭时,但愿灭去。
道元法师圆寂时,寂远法师:继续…坐禅所谓修行佛道,修行自身是也。
所谓修行自身,忘我境界是也。
所谓忘我境界,万法中求是也。
所谓万法中求,为己为人之身心。
兼得脱落是也。
手不是这样放啊,因为在下雨呢。
-佛教的传承需要一辈辈的保护-一切始于当下,始于手下-保护自己的佛心
不论禅定解脱,但求见性成佛这是六祖禅风。
虽然打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不过也许如净的方法适合日本人。
关于是顿悟还是渐修,六祖坛经里面神秀和慧能较量的就是这个。
我还是喜欢那个火房的老头啊。
而且日本人还好坏一事不落地学。
如静喜欢打人,道元也学,禅堂里哪个坐的不端正,犯瞌睡,就打。
发展到后来,变成用大木棍子打人了。。。
哎。。。
于是想起禅宗最兴盛的宗派临济宗的开山祖师的故事:临济在禅堂睡觉,黄檗来了,敲了下床头,临济睁眼看了他一眼,继续睡。
黄檗再轻敲了一下,意思是:你继续睡吧,就往里走,发现首座在打坐。
黄檗说:你看你!
前面后生在修禅,你却在妄想。
原来临济天下,曹洞一角,那一角在日本啊。。。
俗话说得好:谁自己的觉,让日本人打坐去吧。。。
参禅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为了忘却自己,忘却自己就能身心脱落,进而脱落别人的身心。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人都在追寻快乐。
小时候,我们获得快乐的阈值很低,一个纸风车、一块石头都能让我们欢喜不已。
长大后,或许是心变得迟钝了,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然而真正能做到不随情绪浮沉的人,凤毛麟角。
大多数人依然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悲伤着自己的悲伤。
这世上,每个人的喜乐确实是不相通的。
有快乐就有痛苦,若要离苦,必然也将远离快乐。
没有了快乐,自然也就没有了痛苦。
因此,历来禅宗所开示的一个核心,就是破执。
破执,就是要破除分别心。
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爱憎。
三祖僧璨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或许有人会问,善、美、爱都没有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破除二元对立是为了回归本我。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没有自我与外界之分。
等我们长大后,自我的意识觉醒,为了确认自身的存在,自我不断揽取金钱、权力和名声,贪、嗔、痴由此产生。
自我的内心惶恐不安,需要不断依靠外在事物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最后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却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向外寻找,是找不到答案的。
其实,本我一直如如不动,在等待自我的回归,或者说——回家。
当自我的边界消失时,本我自会自然呈现,一切都清清楚楚: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
这就是四季的本来面目呀。
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也是如此。
开悟之后就没有喜怒哀乐惧吗?
当然有,只是众生喜则喜,众生悲则悲,不滞碍,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
这就是身心脱落。
有一个禅宗故事,问开悟后有什么不同?
答: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乍看与未开悟时并无区别,实则不然。
禅是一种状态,一种觉知的状态。
带着这种觉知的状态,则行走坐卧皆是禅。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过去对抗——抱怨自己出身贫寒、家庭不睦,哀叹自己生不逢时、难施抱负,悔恨自己误入歧途,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的结局早已注定:在自怨自艾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躺在如身体一般枯朽的病床上,最后才幡然醒悟:多愚蠢呀,过去的早已过去,而我还一直背负着那些痛苦。
执着的人随处可见。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不同的是,很多过客的行囊里,塞满了过去的悲伤、痛苦、怨恨,难怪他们的脚步如此沉重,难怪他们觉得自己活得很累,难怪他们至死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你的世界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你构建出一个抱怨的世界、一个全是受害者的世界,但是不要忘了,你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你一手构建的世界里。
除非,除非你意识到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一旦让过去的执念抓住你,你很可能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念过不留,简简单单四个字,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可一旦做到,你每一秒看到的世界,都是新的世界。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看,只是看。
所以开悟,悟的到底是什么?
佛法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莲花落,朝霞过,一缕晨香万念脱。
拈花一笑谁堪解,处处梵音远楼阁。
郑天庸所扮演的与宋代禅师还是可信的。
说实话,要不是他在一大群说中国话的日本人中间,真的是没有办法把这个片子成立起来的。
她的教诲是金刚座一定要做到底。
而他回来日本以后,却发现比睿山的和尚比统治阶级还要可怕,穷凶极恶,甚至拿武力来压迫。
北条时赖前来问道,他也是这么说,就是心无旁骛的打坐就行了。
高桥伴明导演的东西有即兴的幽默。
而且拍成了美丽的风光片,有很好的田园景色。
而且手尾的寓意特别好,一个人走向无尽的道路,就好像修行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一样。
我对藤原龙也先生的嗓音简直是太熟悉了,看到他这里演出不仅有些激动的。
2020年初,武汉突发病毒性肺炎。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紧急送来的救援物资上印了一行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当时只知道这句话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天武天皇之孙——长屋亲王说的。
今天看此片,才知道这句话是道元和尚在离开天童山回日本时,与他宋国的好友寂元和尚,两人比肩坐在小山坡上,望着茫茫大海上的一轮满月时说的。
妈妈临终前嘱托他要去寻找一种方法,让人们摆脱所有的痛苦,从而在人间建立乐土,而不是在人死后。
道元为了寻找佛法的真义,渡海去了大宋国。
他在宁波天童山先后拜见了七位高僧,但都不是佛法的真正传人。
他对那些忙于去见朝廷官员的所谓真师产生了疑惑:这虽然能维持寺庙的香火,但是能保护佛法吗?
这只是方丈自己需要得到保护而已,而保护不了受苦受难的民众。
他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也会和他们一样陷入贪图名利之中。
寂元和尚告诉他,天童山无际禅师之后有一位如净禅师,他的方法就是坐禅,坐禅使你“脱落身心”,让你忘却一切。
阿育王寺的典座告诉他,“修行弁道”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从而得到身心的清净快乐!
道元一直记得朋友源公晓的勉励:“如果你能够建立一个新佛教,一统江湖,我也会皈依它的。
”而长相酷似公晓的寂元和尚,后来就在道元创立起自己的宗派之后也去日本投奔了他。
道元禅师是日本禅宗曹洞宗的创始人。
影片最后,道元在圆寂时,给弟子定了八戒律:一、少欲二、知足三、乐寂静四、勤精进五、不忘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佛家的戒、定、慧,是以戒为先,由戒入定,因定生慧。
我也给自己定四条戒律:诚实第一;自律第二;少欲第三;精进第四;人生之事的简与繁,也就一个“禅”字了!
《禅》(又名《道元东游记》),全片127分钟,通行在线可看的是125分钟版(如企鹅视频在线播放)被删减的2分钟内容:(时间码以127min完整版为准)①52:12,女主阿玲(音译,亦作“阿琳”、“欧琳”。
曾为妓女,后受点化皈依)孩子死后,再卖身时为子服丧,尘缘心死;②59:08,阿玲伤了自己的丈夫(盗贼武士,偷盗时伤了腿,靠阿玲卖身养家)后决定离家,唱着哄孩子的歌谣投河自杀(未果),岸边难民无动于衷;③01:26:55,波多野义重邀请道元禅师为北条时赖(镰仓幕府第五代执权)解冤鬼缠身诅咒时,展现的地狱和受诅咒场景。
一些有感触的片段:①道元重回天童山拜访学法的时候,住持已经是如净禅师。
大殿外香火鼎盛,蜡烛上还錾着字,一写“恭喜发财”,一写“大吉大利”;②道元归国后,京都之内,光天化日,大街上强抢民女,夜黑风高,平民男盗女娼。
人间比地狱更像地狱;③北条时赖被冤鬼缠身时的表现内容跟中国传统的地狱千差万别,非常日本(场景疑似有出处并成为传统,在其他作品,如动画《地狱少女》中可见类似场景);④道元禅师创立的“日本曹洞宗”源自“中国曹洞宗”,这又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细究起来历史演变太复杂了,感受上也分离不清“坐禅”、“行禅”;“渐悟”、“顿悟”。
没理解清楚之前,先不表达看法了。
——如何才能消灭心魔。
——你永远也无法消灭它,你只能转化它,转行意味着接受。
怨灵的痛苦、悲伤和仇恨都是你内心的痛苦、悲伤和仇恨。
你必须接受它们。
然而,你在舍弃所有私欲之后,才能接受它们,痛苦才会消失。
死亡,你只能独自面对。
八大戒方:一,少欲。
二,知足。
三,勒寂静。
四,勤精进五,不妄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生之时,当生。
死之时,当死。
学习佛法,是为了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忘却自我,就是为了正道。
正道,就能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はるははな なつほととぎす あきはつき ふゆゆきさえて すずしかりけ」「春は花 夏ほととぎす 秋は月 冬雪さえて すずしかりけり」「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1247年、48歳の時には、篤信者である波多野義重公の招きで鎌倉に赴き、執権北条時頼(ほうじょうときより)公をはじめ多くの民衆を教化しました。
時頼公が「仏法の心を歌で詠んでください」と言ったところ、道元禅師は 「春は花 夏ほととぎす 秋は月 冬雪さえてすずしかりけり」 という、「本来の面目」と題されている有名な句を詠われました。
背负很干净整洁,衣服很干净整洁,屋子很干净整洁,庭院很干净整洁,厨房很干净整洁,刚好够用,此外无余物。要么没有或不做,如果要有或做就要做到干净整洁。
三星半。对中村还是蛮感动的。
很喜欢藤原演戏。
从电影艺术角度评判,这电影真是不好看。实在不好看,中途放弃了。
通过道元禅师对悟的阐释,我个人觉得也有些领悟,道元的师傅告诉他,就连大彻大悟这件事本身也要忘掉——不重要。那么,我觉得打不打坐也不重要。是不是在修行也不重要。去不去寺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吃好饭,睡好觉。
为什么要讲中文....囧nz
只是个简单的传记片,不淡定
虚空无量. 生硬的中文影响了看片的心境 但片子很美
想给三星半,因为觉得好是好,还是缺了什么。郑天庸在电影里角色说的才是地道的中国话,这好像是废话,因为他是中国人嘛,其他日本演员说中国话,还是听出明显地是在说外语……
诸缘崩舍,万事休息,不思善恶,莫管是非。
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
人或事带给你有多快乐,就有多痛苦,人生就是一场零和游戏。禅的境界就是无欲无求,无痛无乐,可这样活着与死了也似乎没什么区别,但人还是要有那么点禅的境界来调节人生比较好,不至于乐极生悲,不至于痛不欲生。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呢
真实的修行~坐禅~
禅宗在日本~
日本演员演技依然烂,惨不忍睹,叙事节奏烂,过于沉闷,汉语配音也非常烂(这一点找个华人监督下就好得多,但本片把这钱省了)。从情节来说把道元这个人塑造的过于理想化,不够饱满,阐释义理方面照搬的痕迹较浓,思辨深度不足,总觉得这片子拍历史人物时总有局限性,放不开,影响了整片的观感。
可惜今日的日本佛教面目已非。OST真美。
一些画面确实不错,有些许禅意。可故事不够连贯,似流水账,影响观看。开头就舍净宗而求禅,导演表述可能会误导观众:禅宗虽言莫向外求,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禅净何可分?“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无二”,外与我皆由自性流出,何必执着分别,而不可执一佛号?道元禅师愿作“人间天堂”之宏远绝对值得赞叹,其成就我亦不敢自负狂言;可诚是后人之研究未深,就做此影片,台词还写曰“佛法正法”,若引了观众盲目效法,其影响可好?是心作佛,是心作佛,舍其佛号,圣人尚难证悟,况且吾等凡夫?
对外汉语教学片
何正太推荐的 我看了 中文对白很雷人 看管笑话的我感觉有点萌
zen,第666部看过....果然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