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婆

矮婆,云在故乡等我,Yun Jie

主演:蒋云洁,蒋重秀,云芳,范凤娇,蒋美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湖南当地方言年份:2018

 剧照

矮婆 剧照 NO.1矮婆 剧照 NO.2矮婆 剧照 NO.3矮婆 剧照 NO.4矮婆 剧照 NO.5矮婆 剧照 NO.6矮婆 剧照 NO.13矮婆 剧照 NO.14矮婆 剧照 NO.15矮婆 剧照 NO.16矮婆 剧照 NO.17矮婆 剧照 NO.18矮婆 剧照 NO.19矮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矮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了留守儿童小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 12岁的小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辛苦与快乐交织在这个夏天里。冬天来了,小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小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特殊争夺变身西装大马帮羽毛夫人死后顾先生回到过去拯救她真实的人类第一季港湾第二季百媚千娇功夫之城行骗高手魔女的香水外宿的霍莉我爸没说的那件事阿伯丁少年英雄斯托姆我想谈谈撞机玛塔辛一家凶手的样子充满恩典梅花森林齐天大圣·万妖之城关于伊丽神母峰之谜悲情红与黑互帮互助干儿子永远的朱迪·布鲁姆笔仙大战贞子2忍者与杀手二人组的日常生活

 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演员,这就是他们的人生

《矮婆》在今年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只有一场排片,在上海影城最小的7厅展映。

映后却有两场自发的鼓掌,第一次是全片结束后的热烈,第二次掌声,大部分观众留到了最后,在片尾所有字幕之后再次感谢、致敬。

这让我感动,让导演欣慰,也说明了电影的力与美。

我、吴飞跃(“大象点映”的创始人之一)和导演蒋能杰就站在影城大厅,寒暄了一小会,蒋导马上就要乘火车回广州,十几个小时,为的是能省下1000+的飞机票。

讨论的一个核心就是这部真挚、朴实的电影最可能的观众是谁?

当然,文艺片本来的受众——文青、大学生、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群会是《矮婆》“自然粉”。

然而,电影对当下都市里的小孩子的教育意义会是深远的。

这是力量,更是一种关怀。

蒋导是拍纪录片出身,之前一系列关注留守儿童(《加一》、《村小的孩子》、《初三》)、抗战老兵(《龙老一生》、《战魂》)、农村变革的片子都紧抓农村这个主题,在一些重要的电影节获得肯定,甚至奖项。

这次他尝试剧情片,深入到湖南农村,在自己家乡附近把镜头再次聚焦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村小的孩子》剧照矮婆是小学生蒋云洁的小名儿,村里人都这么唤她。

她、两个妹妹和奶奶一起生活,眺望遥远的南方才有父亲和后母的身影。

“打工”改变了中国命运,揉搓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又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当下。

打工也是这个偏僻的蒋姓村子最时髦的字眼,带着大家的渴望,也剥去了孩童们应有的陪伴。

矮婆虽是大姐,却还在读小学,沉默寡言,喜欢嘟着小嘴,甚至有些木讷的她每天就是上下学,帮着奶奶整理。

爸爸南下广州之前对她的嘱咐,让小小的她多了一份责任,看着两位妹妹,也要照顾年迈奶奶。

她和这部电影一样,贵在真实和细腻。

矮婆是同名的非职业小演员出演,几乎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生活中她有困惑,就如同老师布置的《我的妈妈》这样最普通却又最烦人的作文题目带给她的,逼得她在晚上问奶奶生母是谁;有片刻欢愉,修房的家叔送来的桃子可以饱餐一顿,她不忘分给奶奶,批评妹妹只知道吃独食;还有更多的无奈,英文不好,考试睡着,没钱坐校车,还被聪明又耍乖的妹妹打小报告。

而每天早晨她都会为全家准备一个烤红薯,日日如此,之后是拾柴、放牛、洗衣、打玻璃球,偶尔会望着远方发发呆。

这样的生活,想必会给城里的孩子们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蕴含的责任感,农村生活的陌生化,以及所谓“非典型”的成长教育。

电影粗剪了两次,最后一次交给了廖庆松老师(注:台湾著名剪辑师,长年与侯孝贤合作),音乐也是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林强老师完成。

现在的版本透过矮婆,深深静穆地凝望这一片农村。

男孩子们都蠢蠢欲动,贴着廉价的大海报,染个发都会觉得潮,一个假期可以什么作业也不动,小学还没毕业就要出去打工,即使毫无技术、体力和特长。

女孩子们如矮婆,懵懵懂懂,唱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舞的是《拾稻穗的小姑娘》,成长完全和远方的父母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一夜之间,命运又被他们完全掌控,被送到大城市借读。

成年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小孩子和老人,连学校的老师也会流着泪一茬茬告别学生,也步入打工大潮。

导演蒋能杰没有渲染或者拔高,更没有抒情,或者平添戏剧性,他说“林强老师的音乐非常棒,可是对情节的预判性太强,我不得不做减法”。

这给我印象非常深。

他坚持用纪录的手法,尽量少去干预自然成型的故事和人物。

每次都只讲解大致情节,而所有具体人物对话均由演员自己发挥,让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演绎,自然会有真情实感。

其实,包括王家卫、侯孝贤等大导演都是喜欢这么引导。

《矮婆》前半小时比较平淡,但当你逐渐入戏之后,你会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与片中的矮婆深深共鸣,跟着她去观察,体验和感受。

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奶奶病重之后,让矮婆收好自己珍藏的铁盒(里面其实是自己的寿衣),又交代留下新衣自己慢慢穿,矮婆虽然意识到什么,却并不能真的明白生死就在这一晚,她回头望望床上的奶奶,想说些什么,却并不知道,轻轻掩上门,自此和奶奶阴阳两隔。

她一夜成人,在奶奶的葬礼上哽咽,长镜头对准她,记录下最辛酸也朴实一面。

相信,每一个观影的小朋友都能在此时体会到如海的亲情,这一刻人性、童性是相通的。

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并不少,之前有《留守孩子》,最近比较有名的《归途列车》,今年有《米花之味》。

但蒋能杰的作品却最有连续性,深入性,这次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变,不仅仅是在类型上,还在对接市场上,就拿郑大圣在“大象点映”长线放映平台的最新发布会上所言,“任何一部片子,只有放映才有生命。

多放一次就多活着一次。

”更多的观众来观看《矮婆》,她才会更努力绽放。

蒋能杰导演将这部电影的主旨总结为“待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其实这种强烈的异乡感过去总是在大城市弥漫,无数都市孤独的灵魂都会在深夜低吟;现在却也侵蚀到宁静的村庄和幼小的心灵。

这虽然不至于可怕,但却不得不叫人忧伤。

《矮婆》中,有好几处矮婆默默凝视村头大树的和原野的镜头,空树寂寥,寒鸦无声,像极了侯孝贤在《好男好女》中对大树的空镜,这种带有人性的追问,相信答案我们已有。

 2 ) 2025-03-13尤利西斯书店观看

1 其实我们都一样 姐妹考试偏心 人性2 帮忙收稻谷的温情3 乡村留不住老师4 染发5 打工和读书 陷入无尽轮回 很可怜要借假修真寻找自由和幸福读书读不出 其实有爱但却没智慧 破解之道在哪求读书好也是陷入社会的教条6 矿山 癌症 医院花钱没用 自杀文化7 奶奶如果去世 幼小的孩子和死亡之间最后的毯子就被撤走了8 没有知识没有文字难道就没有办法获得智慧?

没有文字以前难道没有智慧吗?

女孩循环的一生9 物质的苦不算最苦,精神的苦10 女孩进厂 进入新一轮轮回 但是可能性变大了11 踏入学校进入轮回又如何,在乡村怎么找到出路,在城镇怎么找到出路?

12 多好的两个姑娘拍得很好,很平静清晰沉稳叙述了,我挺敬佩导演的,生长于这个环境,还能很如实的记录观察 反映出来一个故事四个春天女孩什么命运是好的我觉得你就很好,而且你说你可能更轮回温情answer希望适当妥协 可以做勇士 但不能做烈士这三个点不能过审红包太薄自杀文化打螺丝影视审查?

 3 ) 关注留守

现目前,中国有一-群人为了自己谋生舍弃孩子离开家乡打拼。

是啊,十三亿人,谁不想过幸福的日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吗?想过他们的感受吗?难道就希望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现实吗?

让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稚嫩的孩子担负着离开父母的悲痛,这不正是在他们心灵上的伤疤吗?让一个需要得到呵护的掌上明珠孤独,这不正 是考验- -个神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吗?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这样一个挑战吗?

每个留守儿童起初都是一株嫩绿的幼苗,但看到其他孩子都能够比自己多得到几分爱,都能够每天有人照顾,都能够得到温暖,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他们是没有错的。

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鼓励,爱。

而大人们心里的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只是金钱,只是满足一-切孩子们的物质追求已经很成功了,但但他们不需要家财万贯,不需要穿名牌,只是希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人们总是会忽虑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的心。

未来走在教育事业的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如果他们的内心是一片净土,那我们就是走进他们的人。

 4 ) 村庄、留守儿童、尘肺病

这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一部“自然主义”的故事片。

2019年年底,蒋能杰在网盘上放出他导演的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2019),观众可自取,打赏亦随意。

没想到的是,这部十分沉重的纪录片竟然成为了一时的“爆款”,蒋能杰也因此成为了知名的“网盘导演”。

在蒋能杰之前,也有导演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盘上任人观看的,但因此而迅速打响知名度并扩大影响力的,蒋能杰应该是第一个。

蒋能杰之后,也有多位导演尝试成为“网盘导演”,却无法复制蒋能杰的“成功”。

在成为知名的“网盘导演”之前,蒋能杰其实已经在纪录片领域深耕十年,导演了《路》(2010)、《常春庵》(2011)、《龙老一生》(2013)、《初三》(2014)、《村小的孩子》(2014)、《加一》(2016)等纪录片,并多次获奖。

他的纪录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抗战老兵、弱势群体等,公益色彩比较明显。

《矿民、马夫、尘肺病》是一部拍摄周期将近10年的纪录片,是蒋能杰最能沉得住气的作品。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蒋能杰的厚积薄发。

为了向《矿民、马夫、尘肺病》致敬,我特意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写成三个排列的名词。

《矮婆》(2018)是蒋能杰的第一部剧情片,在《矿民、马夫、尘肺病》之前完成。

它是蒋能杰的留守儿童系列纪录片(《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的延续,同时也关联了《矿民、马夫、尘肺病》——它们都是蒋能杰的“湘西南山区乡村宇宙”的作品。

蒋能杰是一位坚守家乡的导演,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家乡拍摄的。

湘西南山区乡村(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之于蒋能杰,一如山西汾阳之于贾樟柯、青海贵德之于万玛才旦、贵州凯里之于毕赣、甘肃高台之于李睿珺。

相对于其他几位立足家乡的导演,蒋能杰似乎做得更加彻底,“家庭作坊”式的创作状态更为显著。

《矮婆》中的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蒋氏家族”,其他非蒋姓演员,也大多是蒋能杰的亲友。

《矮婆》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

影片中的演员,基本上都在“演自己”,角色与演员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统一。

也许,他们的表演略显生硬、机械,但他们的状态都是在场的、本色的,和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一般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

影片中的故事,也没有太大的波澜,似乎只是真实生活的“情景再现”。

廖庆松的剪辑、林强的音乐,使得影片中的“情景再现”并非只是简单、粗暴的堆砌,而是有结构的,有层次的,甚至还带有些许粗粝的诗意。

1、村庄蒋能杰镜头下的湖南山区乡村,相较于富庶的长三角、珠三角的乡村,是比较原生态、破败、落后的。

富庶地区的乡村,到处可见小洋楼、小别墅,而这里的乡村,土屋与简单的砖屋是绝对的主流。

乡野之间,鲜见硬底化的道路。

农田里,农民大体仍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耕种、收割。

和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样,这里的农村的空心化也是很严重的。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影片开始的时候,为了生计,矮婆(蒋云洁)的爸爸决意外出打工,便交待他妈妈照顾他的三个女儿,又托付堂兄对她们多多关照。

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便成了留守儿童。

而村中的其他孩子,大多也是留守儿童。

和都市日渐成为陌生人社会不同,乡村仍然保留了熟人社会的特点,一家有事,族人、邻里都会来帮忙。

矮婆的大伯,也就是她父亲所托付的堂兄,便对她家帮忙多多。

农忙的时候,他帮忙收割。

矮婆奶奶生病了,去世了,也是他带着族人忙前忙后。

乡村虽然凋敝,却比都市更有人情味。

2、留守儿童虽然有族人、邻里的帮忙,但很多农活、家务还是不可避免地压到了小学生矮婆的身上,她的妹妹蒋云霞也得帮忙。

矮婆平时在家要做饭,打扫卫生,还要照顾两个妹妹。

农忙的时候,她要到地里帮忙,回家后还要晒谷。

半夜暴雨,为防屋漏,起来拿盆接水的也是矮婆。

很多在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享受父母的宠爱,她却已经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她的懂事、乖巧,让人心疼。

和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比起来,矮婆的“身世”比较特殊。

她的生母来自河南,在她不满一岁的时候“跑”了。

她的生母为什么“跑”了,影片没有明说,但可以猜测得到是因为贫穷。

从影片中看,她是奶奶带大的孩子,她也跟奶奶最亲。

身为长女,又缺乏父母的宠爱,应该是她如此过早地“自然地”进入“当家的”角色的重要原因。

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二代。

在已经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他们不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老实巴交、吃苦耐劳,他们更向往都市的生活,也努力追求“时髦”。

在智能手机时代,他们也有了“自我放逐”的机会。

影片中的聪聪,考不上高中,通过手机接触外面的世界后,一心想投奔“自由世界”。

而他的爷爷训斥他:“没力气,没本事,没技术。

” 最后,聪聪还是带着年龄更小的蒋鑫去城里打工了。

对聪聪来说,打工是一种自由,但作为“三无”少年(青年),他可能陷入了一种循环——父辈艰难谋生,他们苦苦挣扎,他们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留守二代”,如此反复。

当然,随着城市化运动的纵深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这个“循环”也许会有解套的一天。

2016年的时候,官方统计,中国有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

从《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纪录片到《矮婆》,蒋能杰让我们以管中窥豹的方式看见了这6000万孩子的生活状态。

3、尘肺病若干年以前,矮婆所在的村庄,很多青壮劳力为生计所迫,曾到附近的矿井谋生。

这个时期给村庄带来了严重“后遗症”,不少当年的工人患上了尘肺病。

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讲的就是那个时期、那些人、那些事。

从“日常的”聊天中,我们得知,村中的尘肺病患者不少,而矮婆的奶奶也曾经在矿井谋生。

族人劝矮婆奶奶去做检查,她却说这是浪费钱。

她病倒后,在矮婆的“协助”下,冷静地安排了后事。

这些都说明,她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她甚至准确预测了自己的大限之期。

4、少女矮婆奶奶的去世,是这部波澜不惊的“自然主义”作品的“高潮”。

奶奶的去世,意味着矮婆失去了最可靠的依靠,更意味着她的成长。

影片的最后,矮婆睡在奶奶的房间里,夜里,她突然呼唤奶奶,却得不到回应,接着,她发现自己从儿童变成了少女——懵懂的她,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了。

次日清晨,矮婆在屋外清洗青春的印迹,脸颊绯红。

摆在旁边的那盆将要衰败的多肉,似乎也焕发了生机。

影片就此“定格”。

这个结局,非常精妙,且充满善意。

5、父亲作为一名父亲,我最近在开始教自己的女儿写字。

我不关心她写得好不好,我最在意的是她握笔的动作和写字的姿势,因为,写字她是一定能够学会的,而好习惯的养成一旦错过,就难以补救了。

我仔细观察了影片中的孩子,他们在写字时,大多存在握笔、坐姿的问题。

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是父母的“缺失”造成的。

这些问题,应该也不会影响他们基本的读写,但我看着,还是感到莫名的难受。

 5 ) 0307

矮婆这个土到掉渣的乳名,然而又无比亲切,影片把小村庄的“留守儿童”现状真实的搬到银幕上,把我拉到一幕幕的童年生活,感慨万千。

看了此电影,脑子里浮现出的一句话,“人向死而生,却也向生而死。

”让我最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便是影片的自由之处。

看完它,大家的感触肯定不同,因为它不同于明暗一线的老套影片,靠炫酷的特效,和演员的颜值而被人所知。

每个人似乎能在影片中感到迷茫,又在迷茫中顿悟。

“妈妈”这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词,对于矮婆来说,却是那么遥远而陌生。

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后,又无情地弃下了矮婆,矮婆有了后妈,虽然后妈对矮婆不能说不好,但是她毕竟不是矮婆的妈妈,况且她整天也很忙。

对矮婆来说,妈妈是如此地飘渺迷茫。

矮婆的大名叫蒋文洁,她有两个妹妹,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妹妹相依为命,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云洁与同伴们过着简单而又纯真的童年。

与同学相比,12岁的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

冬季,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外出打工。

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

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

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在一个清晨,矮婆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矮婆始终没有什么表情,也许她对生活,也充满了无奈。

这个笑容,意味着什么,当时的我不太能理解。

也许是生活开始了好转吧。

整个影片,没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剧情,只有平平淡淡的一个小女孩的人生的一部分。

很平淡,却很真实

 6 ) 矮婆矮婆,云在故乡等我。

这是部电影,却又是部纪录片,然后,是2018年的纪录片。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问“都2018年了,还有这样的事?

” 幸运的是我在豆瓣上没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或许是豆瓣上的诸位眼界又开阔些,或许是我把大家想得狭隘了。

我知道我没看见有人这样问,不代表真的没人这样问。

因为我生きてきた的二十年里,像是奥特曼打小怪兽的二十年。

二十年里窥见了小小一部分的世界。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 但看没看见,又不是谁个人的不对。

我们总不能说,你不知道这样的事,你有罪,你不了解这个情况,你真荒唐。

我们不能这样说,这样说才是不对的。

但是要我说,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还是让那些可以“看见”的人来担当更好。

看见人们的痛苦、看见人们的挣扎、看见人们在卑微的生活里仍然乐观向上的勇气和心中不被苦难消磨的良善。

而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要努力去看见,要有心意去看见,看见他人的同时也就看见了自己。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后来才慢慢发现《一代宗师》的好。

王家卫可真有你的,我可真爱你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7 ) 其实人文和摇滚拥有近似的精神内核——观文艺片《矮婆》有关

今天在影院观看蒋能杰导演的文艺片作品《矮婆》专场公映时,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一系列问题——人文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那一种看似平静舒缓而娓娓道来的电影叙事手法为何能引发出如此强劲的共情?

这股力量背后的驱动力来自哪里?

为何安静的人文电影与喧嚣的摇滚乐曲仿佛有某种共通之处?

答案便是:人文和摇滚二者的内核大抵都是一种对现实或传统的反抗与批判。

电影《矮婆》海报 电影《矮婆》描绘了一幅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横截面,聚焦于乡村、儿童、教育问题。

蒋能杰导演本人便出身于影片中这个湖南小乡村,他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代课老师的人员频繁更换、城乡师资力量的对比悬殊,以及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城乡差距鸿沟的日益扩大。

与当今社会其他热点话题相比,乡村教育问题的受关注度显然不够高。

乡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了一个既疏离于社会主流又疏于被关爱的社会群体。

乡村的大人们纷纷涌进城市打工,把孩子交给祖辈照看,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

从此,大人们离开了“故乡”,而父母的缺位也令孩子失去了“归宿”。

孩子们日夜守望,守望着父母归来,盼望着赶紧长大也出去打工。

随着社会和教育越来越“内卷化”发展,物质条件和阶层属性对教育的“加持效应”愈发明显,“寒门出贵子”也就仿佛越来越少成为乡村家庭的“日常选项”。

对此,当事人和旁观者很难不感觉扼腕浩叹。

蒋能杰导演提供的电影图片资料蒋能杰导演在一篇文章中自述称其本人不善社交,甚至自认为不是电影圈内人。

在这部影片创作之初,他凭借一腔孤勇撰写剧本、筹建团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投资方食言了。

于是他搭上房子首付、四处筹钱,才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制作。

他执着地想要代这个小众群体去完成这样一次“表达”。

这种行为和勇气令人钦佩。

电影放映结束后与他互动交流时,我向他询问:“这种特殊选题的电影在上映过程中是否遭遇过困难?

”他说,有。

一来文艺片由于回本有风险所以不好找投资方,二来这种现实题材最终删减了一些片段才得以过审。

片中探讨的教育、医疗、养老问题,由于某些原因也只能点到为止。

电影放映结束后,影院播放了一段蒋能杰导演录制的互动视频。

在视频中他表达称,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为这个群体争取到更多话语权。

我深感赞同。

当今我们虽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看似每个人都吞吐了更多信息,但实际上却被大数据主宰命运,活在信息茧房“楚门的世界”里。

在这个过程中,小众群体的声音被时代所吞没,成为了“沉默的螺旋”,化成了“时代的眼泪”。

他们的声音分贝太小了,因此需要有一个人、通过一种媒介手段,帮他们呐喊发声——我想,这便是蒋能杰导演创作《矮婆》的初心所在。

很多人好奇电影中小演员们后来的真实命运如何。

听蒋能杰导演介绍说,现在除了主角小云洁正在上高三没有失学之外,其他在影片中表演出去打工的男孩在电影拍摄完毕半年至一年内都陆续出去打工了。

甚至片中扮演聪聪哥哥的小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就去打工了,是被剧组拉回来拍完戏份才再次离乡打工。

一声叹息。

影片采用了开放性而包含希望意象的结局设置,部分乡村生活场景甚至充满浪漫气息。

电影平静的叙事手法旨在唤起大众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而非引发某种对立。

这部影片的确如“点穴”般戳中了时代痛点。

可见,人文与摇滚拥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

欢迎关注公众号:B612planete

 8 ) 观后感

影片中对矮婆的刻画还是很饱满的, 矮婆的懂事让人心疼,她不能像妹妹一样去撒娇,独自占有一个桃子,全心全意的学习,其中一个原因是她比妹妹们年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是一个“没有妈的孩子”,虽然她恨那个生下她便抛下她的妈妈,但当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她想到的还是亲生母亲,即使连样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但是心底里,她只有这一个妈,妹妹的奖状在片中多次出现,大家都夸她有出息,当她们要去广州时,妹妹请求矮婆帮忙摘奖状,说贴到妈妈的房间,但矮婆硬是不给摘,她就是看不惯妹妹的炫耀,但即使她也得到奖状,她又能向谁炫耀呢。

家里一出什么事,矮婆就不得不挑起重任,挑柴烧火做饭,收稻,下雨天的夜晚要接屋内的漏水,奶奶重病及过世亲戚邻居都会说:矮婆来了矮婆来了,大家完全把她当一个小大人了,她不得不表现出不该属于她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而她还只是个未发育的孩子。

最后,矮婆在死亡和现实面前体验了成长,矮婆不仅心理上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变成了少女,生理上也发生了转变,未知的前程冷不防的砸过来,必须接住并承担。

影片结尾看似是充满希望的,而我看到的却是对矮婆命运的感叹,谁也不知道矮婆接下来会怎么样,是继续读书考大学还是承担家庭重任去广州打工,显然比较可能是后者,因为妹妹成绩好,矮婆又作为姐姐,奶奶的去世也使家里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妈妈不得不回老家,但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是很难支撑的,而“没有妈妈”的矮婆是最应该分担这份责任。

0315

 9 ) 《矮婆》观后感受

《矮婆》这部电影以农村留守儿童“矮婆”为主要人物,讲述“矮婆”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整个电影非常的写实,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电影,而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电影里面人物的对话和发生的一些故事,都给我极为真实的感觉,演绎当地人物的演员几乎都采用方言的形式,更使得我觉得这非常的真实,而且影片中所展现的一些故事也非常贴合现实,我不清楚这个电影是不是真的就是拍的真实的故事,然后通过电影制作手法将镜头组接起来构成了这么一部电影,但我是基本不怎么感受不到编排的痕迹,我一度怀疑这根本不是一部电影,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说他就是一部电影。

当我大致了解到这个影片是讲留守儿童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影片有着兴趣,这部影片的确也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导演在镜头运用上还是很讲究的,整个电影画面偏暗,多采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虽然感觉镜头语言很简单,但整个故事情节并不枯燥,非常能引起共鸣,看到“矮婆”,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小学基本都是奶奶带的,还有个比我小一岁多的弟弟,生活也过得很拮据,每年爸爸妈妈就只有过年才回家,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在家干农活的时候从一个高坎摔下去,手骨破裂,门牙断裂,从那以后,我妈妈担心我们,就回家一直带我和弟弟了。

后面我和弟弟的生活就好很多了。

就是和奶奶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她也在今年年初离开了我们,所以看到影片中,奶奶去世的片段时,我感受极为深刻,我的奶奶虽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但她非常注重我和我弟弟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我和我弟弟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年奶奶的教育。

相比影片中的主人公的故事,我感觉我还是更幸福一些,但刨去导演采用一些艺术手法突出某些问题呢,我感觉也是差不多的。

以上都是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观影感受,下面说说从这个影片中反应的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由于贫穷的经济条件、频繁更换的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师等等因素,使得这些儿童更愿意去打工挣钱而不愿静心在学校学习,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这个 “早当家”只是说农村小孩可能会更早的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他们也应该明白,他们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但起自己的责任,但他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热爱学习,不要把学习想成一种负担,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这将使其受益终身。

如果非要给这个电影一个评分,我会给9.5+,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10 ) 观矮婆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后深有感触,电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对留守儿童矮婆的描写,以及她身边一些人和事物的叙述,让人不经陷入沉思,电影用长镜头作为一种转换,不仅显得真实,还有一种朴实的感觉,用留守儿童矮婆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中底层人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值得人名沉思,还有电影中类似于记录片的手法也更加显得如此珍贵,如此感人。

让我不经沉入其中想起了小的时候,爷爷奶奶那个年代时的事情,我不经感触颇深。

现在的我们生活如此充足,我们应当珍惜,而且我们也需要去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给予她们一点温暖。

0106

 短评

7分钟前
  • 阿布鲁齐
  • 还行

温柔的云与山野,还有小姑娘独自上学放学走过的乡间小路,走丢的牛可以找到,离开的人却永远回不来。平实的演绎,但还是缺一些更深入我心的感动吧。

9分钟前
  • 狂疯暴雨
  • 还行

看完电影的时候抬起头看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那种对比会让人感到强烈的不适。结尾的时候小女孩因为自己的成长第一次笑了,又理解,又不想看到这个笑,山里的小孩,一出生,这一辈子也看到头了。tf和鹿晗的海报出来的时候,感觉特好笑,笑着笑着又开始难受,反正整个电影就给人这种感觉,你又难受,又无能为力,明天又是新的社畜的一天,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仍然感谢导演

13分钟前
  • 哪吒小丸子
  • 推荐

2022.9.12蒋导公益影像,本人很真诚。夜里寻找走失的儿童,黑夜中点点火光,远处的大山瞬间突然变得巨大,吞噬着如星星般渺小的村民。想到城市夜晚的灯火通明,是不是城市人自以为的“征服自然”?城市名牌小学的孩子天天咒骂老师,村里的孩子因留不住老师而哭泣,克制地流泪。奶奶去世想到了《阿嬷的话》,泪崩。

15分钟前
  • 沧洋_
  • 推荐

矮婆其实是个留守小女孩,湖南乡下,很多女孩子被叫“婆”“姑”,据说是好养的意思。故事本身很平淡,就是讲一个矮婆和两个妹妹跟着腿脚不好的奶奶在家,父母在外打工,后来奶奶去世,父母想把矮婆和妹妹接到广东读书,未果,矮婆妈妈只好回家带矮婆,全篇完。所有的角色都是村里的村民,矮婆也在导演多年前的纪录片里出现过,所以演员好像都习惯了摄像机,演得特别好,甚片子里那些点到为止的乡村霸凌,看起来平淡的生离死别,都是透过矮婆的眼睛很自然地出现,平静克制里是时代的暗流奔涌,实在是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甚至有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

17分钟前
  • 嘉木
  • 力荐

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整体来讲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还是做不够好,说方言都没免得了尴尬,然后剧本还是太重了,调色也略过。廖桑和林强这两年在内地青年导演的片子里出镜率真是高啊。

21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25分钟前
  • 说好了不动情
  • 还行

成长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只不过在同一片蓝天下,有的孩子必须早早习惯这些过程

26分钟前
  • ゜静
  • 还行

基本都是固定镜头 但是表演没撑住 没营造出氛围 很难跟角色靠近故事也有点一眼望到头 嗯 以第一次为结尾 就差不多差不多

27分钟前
  • 泡菜
  • 还行

《矮婆》苏州观影活动,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演员也都是村民本色出演。山清水秀的乡村,种田为什么会赚不够钱我不知道。看完依然无解。但听说小女孩已经在高三了,只要考上大学,人生之路还是可以过得与父母辈不同。独墅湖影剧院经常有免费的观影活动免费,但交通成本近乎去了上海。映后连线蒋导,还有签名海报礼品。

28分钟前
  • crystal53451
  • 推荐

是当下的村庄现状、当下的留守儿童现状,过于真实平淡导致剧情片拍得像纪录片(小女孩的演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映后导演透露,除了云洁以外的孩子们都没有继续上学,选择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有点感慨,走出农村的方式可能不多,而打工却是一条看似最容易实则最艰辛的路。ps:奶奶说“多坚持一年,多照顾一年孙女儿们,儿女就能多轻松一年”有打动到我。TT

30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还行

留守儿童题材,非常真诚,前半段相对平淡,后半段尤其是奶奶病重之后,情感丰润,结局令人五味杂陈。原来“矮婆”是小女孩的名字,最终如名字一样的承担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院线电影,票房26万惨案。而该片对现实的呈现和笔锋,比“尘烟”犀利多了,可见这类电影,火爆反而成了原罪……

3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

39分钟前
  • Yushuzi
  • 力荐

7/10 纪录片质感 部分台词说教味重 不过拍出这样的电影属实不易

42分钟前
  • 一桶猫
  • 还行

剧情片的演绎方式感觉比较失败,因为是纯素人(去诠释超越其生命体验的人物的难度其实不小),但又区别于摆拍式纪录片,因而严重破坏了人物和生存状态的真实性(而正是这份真实性才是这类题材的亮点),再加上鲜艳夺目的“摄影”,让几乎每一帧都显得虚假;剪辑廖庆松,配乐林强

47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较差

补标一下。成长就是云洁变成了矮婆。孩子,孩子。姐姐,姐姐。矮婆,矮婆,贱名好养活。

50分钟前
  • 璐璐的阳台🌰
  • 推荐

个人生命体验的完整纪录,散发着木头味的房屋,路边摘来即食的“pao”,项上铃声清脆的水牛,以及美丽但噬人的池塘。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呈现了方方面面。PS,摄影真的超赞!

55分钟前
  • Bill
  • 力荐

怎么讲,这么多人鼓励了就不差我一个了那我直说了,带着爱买票支持,带着尊敬坚持到片尾字幕,而片子作为电影来说几乎不及格。核心是人物都假假的,并不是角色的问题,角色和故事都有很强的真实性我知道,主要还是表演和调度,感觉每个人都在努力完成导演交代的任务,这是剪辑摄影和后期和配乐都救不了的事,反而伤害了人物自身真实性可以带来的感染力。导演很辛苦我明白也非常尊重,不过好好拍纪录片就好了啦,不用硬拍成剧情片的。把真的东西拍假了还是挺遗憾的。但可以理解纪录片要浓缩成这样的精度需要更长的拍摄周期和更多素材吧,这么说起来剧情片岂不是讨巧了?但后者真的是另外一种需要打磨的技能

60分钟前
  • 艾栗子
  • 较差

【2021.09.05 北京深影首映】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留守儿童的蒋能杰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但是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导演并没有从拍摄纪录片的习惯里走出来,拍摄机位极其不自然,在我一度以为这是纪录片的时候又突然来了个特写,让我的脚趾差点在电影院抠出尴尬症,在摄影角度还需要改进。ps:映后连线访谈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导演真的是过于实在的人,还是挺可爱的。

1小时前
  • As you like it
  • 还行

不要试图从此类独立纪录片中去寻求某种诗意,对片中人物,这是种亵渎,还是没心没肺的那种。

1小时前
  • Agamemno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