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渐渐丧失,那种恬静冲淡,讲究留白的传统中国文化。
在大众文化传播领域,无论是文字、音乐、影像都在渐渐丧失这种讲究停滞的美感,余味悠长的渲染所带来的身心灵的愉悦。
尤其是电影,太多、太快、太剧烈的视觉冲击,最终透支了人类的脑细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思考的东西。
这是商业社会对文明,尤其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冲击,也是中国电影当下最缺失的部分。
思考并不是一个难题,但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文本价值上,从一个正统中华的角度去思考过去、未来,以及现在,才是最大的难题。
或许严格来说,对于当下的国人,回归传统文本的角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肖风导演,程晓玲编剧的《岁岁清明》正是基于这个概念,从最原始本初的市民生活角度出发,以最基层而又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国民为代表,白描出的一副杭州茶山风情画。
平和冲淡、宁静致远,于寡淡的茶味中,却又出人意料地品出一丝中国人的刚烈血性,并不喧宾夺主,只是淡然地结束,令人观后有如刚品过一壶明前好茶,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从文本角度分析,《岁岁清明》摒弃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技巧方式,无高潮,当然影片最后五分钟的那个爆裂的高潮毋宁说是一种反高潮了;细节充沛,但是却支离破碎,散乱却又别有用心地放置在影片90分钟进程当中,不亲身体察那种情感的嬗变,根本无法理解那些细微的情节勾连;表演看似粗糙,实则回归生活最原始本初的状态,完全不渲染任何的情绪、情感,只以淡如茶味的生活推进,甚至不推进,只是让你恍如看见一副生活的原貌,即使有些许丑陋也无所谓的画卷。
起初很不能理解,放着漫山遍野,成规模的茶山美景不使用,却偏偏挑一处背阳的小茶丘来做影片外景地。
起码在画面感上,少了许多视觉上的冲击力,甚至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但是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景致构图的宏大和精致,并不能准确传递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只有在残缺的山河,不完美的画卷当中,才更能体会到中国人眷恋每一处山水,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美。
不由自主想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等禅意十足的小说,故事洗练清雅,在林林总总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文本当中,如诗如画的中国式生存模式却出人意料的铺排开来。
《岁岁清明》或许并不兼容于当下凡事求大求壮观的商业电影洪流,但是于叙事、情感方面,却正是最贴合曾经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国画留白特色,清清淡淡,韵味悠长,多年之后仍旧可以悠然思想起,那些宁静的况味,如同一口清茶的滋味,直沁心田。
《岁岁清明》:好茶不愁卖不出去的■文/慕容天涯很明显,《岁岁清明》的题材本身而言,这部电影像个难以言说的异类。
前半部分犹似文艺片的纯爱和结尾血腥直面的爆裂形成了影像风格上少见的割裂。
但是这割裂在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的打造之下并不突兀。
爱死这故事那淡雅的紫云山巅和远眺西湖的意境。
实际上,影片之赞始于三处:先赞其重拾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一座西子湖畔的世外桃源完全展现在影像之中。
再赞其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爱情的描述与细腻刻画,相比眼下直白的时尚的甚至不假思索的爱,影片里丫头阿敏和少爷逸白之间的感情像是个童话,不感天动地却历历在目,实属打动人的雕琢。
最后赞一下故事的精心布局:对于很多人而言,看到结尾当“杭铁头”三字出现,心中会不自禁的一颤。
显然,编导点中了某些东西,那一刻爆米花的甜腻味道远不如茶香来得沁人心脾。
这片子的画卷意境是我所爱,而情感细节也属于上品。
实际上,对于阿敏这个角色而言,她与少爷的夫人巧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段二人在茶园上山看茶的那段戏,也是人物关系几经转折的关键。
这部分可以看到女人的欲说还休和相互试探,显然女性的视觉是双重的,从阿敏的角度切入,巧云是病态的美和不被祝福的爱。
而从巧云的角度切入,阿敏是生命力的美和可以弥补逸白缺憾的指望。
这部分也让故事的层次得到了升华,一切从阿敏看着巧云兴奋的游走于茶田的片段开始,阿敏狭隘的“小爱”瞬间升华成“大爱”,“捂茶”是转折点也是神来之笔。
让故事脱离了三角恋般的自私浅薄,呈现出对于不同形态生命的宽容,让它们面对自然时流露出各自的美。
但显然,品味这一切对观众而言需要耐心。
观众现在习惯于视听冲击,麻木于星光耀眼。
这样一部没有明星没有时尚外衣和火爆场面的电影如何打动人?
依靠的是故事以及鲜活的人。
《岁岁清明》之中每一个人都鲜活,无论是开篇那执拗的老爷子,还是左冲右突却无比真实的阿敏,甚至是隐藏颇深的逸白少爷,就连那个卖茶的妇人都值得细细品味其存在的意义。
那句“好茶是不愁卖不出去的”彷如箴言,后来等到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年年清明的等待又换来了“好茶也会卖不出去的”感慨。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在变化,这个故事却走到了你想不到的场面,幽静的茶园,鲜活的人,不期而至的炮火,峰回路转的杀戮,《岁岁清明》不经意就构筑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没有厚重,却平添真实。
但真实之外,是对于这个故事的喜爱和难忘。
茶香已有,只可期待导演肖风的再次出手。
好片子低认知是遗憾,但比起烂片子高票房的畸形市场,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可能。
有这种可能,今日虽茶香无人识,他日却会飘满堂。
而无这种可能,我们只能在烂片的海洋里迎接年年岁岁那比之清明更冷的冬。
整体质量:★★★★演员表演:★★★★音画效果:★★★☆娱乐指数:★★★☆
文:云飞扬 杀手蝴蝶梦据说截止今年10月,2011年中国电影已突破了2010年创造的百亿大关,也就是说2011年的电影票房将会再创新高。
从某些方面来说,当前现状应让人感到欣慰,其实不然,票房大捷的背后仍难掩整个电影市场的疲萎,烂片与票房的无规律关系,让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怪现状,就当前来说,国产电影仍无法在形式、层次、类型、内容上有所突破,追求高票房的背后是一片浮躁之气,优秀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肩负现实意义题材的电影作品被打入冷宫,就拿前阵子上映的《岁岁清明》来说吧,尽管该片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在当下这种一味追求高票房而忽略了电影应承载人文情怀的现状来说,该片的出现算是在一片萎靡风气中,树立了标杆,赢得了口碑。
《岁岁清明》是导演肖风与编剧程晓玲合作的第五部电影,时至今日两人合作默契有加,也算是华语电影的一段佳话,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让电影回归电影本身,这正是当下华语电影缺少的风骨,肖风与程晓玲这对黄金搭档,一个在“导”一个在“编”,发力的方向虽不尽相同,但是最终殊途同归,回到了最终所要回归的“作者”本身,创作出了让人回味无穷的“作者电影”。
《岁岁清明》高明的地方在于,为取得高票房,在大格局、大投资、大明星被奉为无上法宝的今天,《岁岁清明》反其道而行,以小格局、传统文明为主,回归文化符号本身,创作出了一片宁静悠远、清心寡欲的内心世界。
影片以小见大,以善良可爱的阿敏姑娘暗恋大户人家尹逸白少爷,甘心为尹家少爷付出一切,最终从误会到知晓真相为主线,营造了深山之中一个清新淡雅的爱情故事,这其实是一个温婉却又清新的暗恋故事,少女内心的爱情强大到支撑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暗藏的流水,满山的茶叶,淳朴的民风,世代相守的约定,构成了一连串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阿敏家茶叶卖给尹家算是一个世代相守的约定,影片这种传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加上这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但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一方面将这种关系极力淡化,将这种平静藏于风云诡谲的民国中,直至日本人大举入侵,如果舍去最后的结局,整部电影看起来让人仿置身是室外桃园。
直至最后那一刻戏剧性惊心动魄的惨烈,少女的内心营造了一个有着悠远爱意却又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此外,影片的调调营造出的气质却也能契合那股若有若无的民国范,影片探讨了传统、文明、野蛮,这三者的关系,如果说影片在茶文化和淳朴民风中营造了一个传统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属性的话。
那么尹逸白少爷的新青年形象则代表了当时濒临倒塌的中国需要的新文明,只是新文明太得实在太晚,太过微弱,微弱到只剩下愤怒的力气,而再无救亡图存的果敢。
当时的中国在坚守自己传统,但却已经走到了末路,而这时正是需要文明来解救,但是不幸的是文明与野蛮同时来到,日本人带来的野蛮摧毁了这种沉淀已久约定成俗的传统,破坏了尹家那种大户人家所散发出来的优越感,甚至家破人亡,尹家和阿敏家世代约定的茶叶买卖也中断,影片以日本人摧毁传统文明的视角来达到控诉战争的目的,从而将反战的主题提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而不仅仅是这场日本人发起的侵华战争。
她叫敏,穿梭在山山绿叶间,在清涧深处对空气诉说懵懂的情愫。
这是一年清明,西湖畔茶行的人踏上青山。
他坐着竹轿,忧愁路途遥远。
手捧一本书,被爷爷教训道:“去什么洋学堂,读书越读越苍白。
你迟早要当家,今天带你来看看茶叶。
”他并不俊美,甚至有几分病态,身材消瘦,尹家爷爷一直为他娶妻之事发愁。
敏见他第一面,竟是他捉不住野兔的窘样。
她笑嘻嘻地回家,见茶山主父亲介绍说:“这是尹家少爷,逸白。
”他着一袭白袍,出现在她眼前。
她领他看过茶山的美景,为他烧过洗澡的水,他们一起捕溪中的鱼。
他卧于青石板上,枕过的白巾被她珍视。
仅一天的初遇,却像极了数年隽永温柔的感情。
她如此率性,完全就是个男孩加两根辫子,却尚不敢表露心思,只在他回杭州时,送上一篮上好的贡茶 ,仓皇地跑回来。
山中人微笑,道:“好茶总是卖得出去的。
”盼了整整一年,她在清明之时把上山的青石路打扫了一遍又一遍。
等来的却是走路上山的他,与竹轿上他的太太。
这是第二年,他穿着一身飒爽的米色洋装,与那位着旗袍,面容姣好的女子一起站在她面前。
他说:“这是我的太太,天巧。
”天巧,巧夺天工的面容。
一个苍白瘦弱,身患痨疾的可怜小姐,是与他一起学医,志同道合的校友。
敏的花布衫与粗布长裤比不上天巧的锦袍银线。
可是敏最难过的,是她心里眷恋,珍藏,苦等的这个少年,对另一位女子百般爱怜,拭去她发丝上的汗珠,叮嘱别人不要让她受累……一幕幕都出现在她眼前,带着悲伤的色调画在她心里,一笔笔刻得生疼。
天巧不让仆人陪同,自己跟敏上山看茶叶,从不娇惯地抱怨阳光炽热,路途遥远。
敏自然妒忌她,但却同情她的。
她夸她:"逸白是娶了个仙女回来。
”她按照古老偏方里胸口捂茶叶的办法让天巧生子,赶走痨疾。
后来天巧才知,捂过茶叶的女子会被山里人认为不能再生子,于是很难嫁个好人家了。
她感动于敏的善良,称她为妹 ,赠她美衣,还对逸白说:“你真看不出来她喜欢你吗?
她能这样豁出去,我相信她的善良,在我走以后,她会善待我的爱人,和我将来的儿子。
”天巧劝他,在自己死后,娶敏回家。
尹逸白与敏,乃是相视无言的沉默。
这年他走以后,山野中都听到战机飞过的轰鸣。
一直喜欢敏的阿五全家投靠了香港的亲戚,山里人渐渐都搬走了。
只有阿敏和父亲一直守着茶山,守着尹家人每年清明的到来。
敏等了一年,等逸白,也等天巧。
于是,第三年,他来了,与三个日本军官坐在她家院里。
敏吓得不敢出气,却见那个她无比思念,无比熟悉的人,身穿刺眼的黄绿色日本军装,对她说:“阿敏,去沏点茶来。
”她惊恐万分,走向开水房,带着哭腔问:“尹爷爷呢?
……天巧呢?
……尹少爷呢?!
”逸白平静地说:“尹少爷让你去沏茶。
”图片她颤抖着沏着贡茶,见他依然那么风度翩翩地,给日本人讲茶道。
夜晚,他遣她去准备洗澡水,她愤怒地说:“那是我和我爸都舍不得喝的茶叶,你怎么能给日本人!
”他哑然失笑:“他们,走了……”“我们家不留汉奸!
滚!
”她已经急得面红耳赤,他低头不语,走出了门。
她恨他,恨得哀怨。
只是不曾想到,再次见他时,一切已无力挽回。
那天阴云,尹逸白被绑住,身上处处是伤,被十多个日军用枪顶着走到一处山崖。
敏吓得躲进茶树间,见他横眉的冰冷。
几个日军跳下山坡翻开土地,发现里面横七竖八躺着很多日军的尸体。
他们鞭打逸白,丝毫没有改变他脸上的神情。
敏才知道,他每次把日本人带上山来 ,就是为了秘密地杀死他们,扔下山崖。
他脑中闪现出所有可怕的片段,他又看到了爷爷反抗日本人,重重砸碎那个青瓷茶叶缸。
日军包围了尹府,把爷爷闷死在水缸里。
他仿佛又听到了怀孕的天巧被日本人拖出房间用刺刀戳进肚子里撕心裂肺的惨叫。
在这山崖上,逸白对汉奸和日军怒吼和咒骂。
他被绳子紧吊在树上,看见躲在那边的敏。
他微笑着,闭上了双眼。
她的手指被自己咬得渗出鲜血,喉咙里发出呜咽的声音,双眼紧盯着他浑身的血流。
这,是诀别。
这年清明,她才18岁,和父亲一起到他的墓前献上一朵花;几年后,父亲也不在了,她独自去给他扫墓;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她老了,驼着背,拄着杖,站在坟前;又过了几年,最后她也不在了,那座孤坟荒突地立在山野。
漫山的茶叶,绿透了整个人间。
岁岁清明,婉约之爱,切肤之痛。
-这部电影作为“献给党的十八大”的获奖影片,必然是十分主旋律的。
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文艺电影,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民国短命正妻为丈夫择妾的爱情故事,然而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在整部作品如茶般淡雅,把青涩爱情与家国深仇过渡得如此巧妙,几乎不留痕迹(当然除了尹逸白死前的怒吼让人感觉太唐突了)。
总之,是一部叙事非常饱满的剧情片。
下面列举一下各路名家的评价。
《电影艺术杂志》总编辑吴冠平肯定了这部片子,“影片的小事件和小视角其实是从民族和情感和性格中,去寻找戏剧力量的真正源泉,这种创作方法符合世界的潮流,也使这部电影超出了一般抗日题材的范围和框架,更潇洒,并且更风格化。
”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说:“我曾经说过《岁岁清明》给影坛吹来了清风,而且成功将真善美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意识交融整合,我们应该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面对某些缺精神、缺灵魂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仲呈祥分析说,“这部电影在清新的同时也有刚劲的一面,这正是艺术的辩证法。
这缕清风实际上也是自信的文化强风,它让坐在放映室中的人体味到中华文化之美。
” 你看这些人说得多么复杂和主旋律啊,不过人家思维和眼光尚不是我等能及的。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戳进来看到这里的各位:如果你是一位喜欢帅哥美女演员的影迷,就去看别的片子算了…………
文:赵猪以抗战肇始杭州为背景的《岁岁清明》,是肖风导演与程晓玲编剧再度联手的最新作品,“抗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这一次,两位将目光对准了江南水乡——杭州城,讲述了一个清新、婉约,却又不乏惨烈的,有关“杭铁头”自发自觉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间传奇故事。
当然,究竟是如何抵抗的,在此恕我不能剧透,大家完全可以亲自到电影院里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杭铁头”出人意料的壮怀激烈。
不过在我来说,到是更愿意认为,《岁岁清明》其实是部有关“初恋”小事的纯爱电影。
而且此“纯爱”绝不同于那些事先张扬,炒作得轰轰烈烈的“纯爱”,实际上却是打着“纯爱”的招牌,贩卖廉价、猎奇、知音体的所谓爱情故事。
《岁岁清明》沿袭了沈从文《边城》、汪曾琪《受戒》的散文诗式笔调,用一个看似平淡无味、司空见惯的故事,却写尽了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淳朴、善良,以及小男女情态,正如片中用来点题的紫云山上明前贡茶那般,清淡雅致,却沁人心脾。
有关《岁岁清明》的剧情,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大体上来说,编导们已经尽量把剧情线索尽量简化、淡化到一个极致,更多的时候,只是用一些设计精巧,带有显著江南水乡、茶山特色的景致、人物、故事来勾勒剧情。
但是这又不是说片子没有故事,就是这些颇有禅机的小情节,一个个串连起来,却以小见大,反射出一整个动荡的时代,以及在这动荡时代之下,依旧我自岿然不动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并且还必须提到的是,《岁岁清明》这个片子里对于细节的前后照应,线索、伏笔的运用,是目前国产影片中相当巧妙和精致的。
几乎做到了环环相扣,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其作用,都能代表一种生态,而每一个镜头,每一个伏笔都有后面的剧情发展与之相互照应,而且丝丝入扣,每一条线索都能对故事情绪,人物表现发展的堆叠起到烘托的作用,没有一丝赘笔。
话说肖风导演这一次的转变,让我想起了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早期的《漂流欲室》、《收件人不明》等作品暴戾、狂躁,后期却突然笔锋一转,拍出部禅意十足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平淡的叙事节奏,机锋处处的电影。
从《大劫难》的重口味到《岁岁清明》的恬淡冲虚,肖风导演的转变无谓好坏,但却是令人耳目一新。
《岁岁清明》如同一杯茗茶,饮后令人通体舒泰,不增添负担的好电影了!
当然,就我个人口味而言,假如在影片最后结局时,不要那神来一笔的血腥暴戾,或许整部电影的基调会更加统一。
写《岁岁清明》对我来说是种挑战。
其实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虽然此片类型别致,貌似开辟了一种新的写意摄影形式,导演也很和善,但我心里想,如果国内多些这样的片子,做得再极致些,是不是能让整个市场更好些。
我跟我的兄弟云飞扬说,我心里并无恶意,我可否给这个片子提下意见呢。
他负责这个片子一部分的推广,他想了想,笑说,当然,爱之深,责之切嘛。
在这个交口的年代,他的话让我心宽慰。
《岁岁清明》虽说是抗战题材戏,但演员都是小年轻,一水儿的青春面孔。
导演的意思是,这种题材的年轻人只要符合故事情境就可,但阅历的缺失让这些还未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故事面前迷失了自己。
镜头前的这帮清秀面孔,跟他们的年龄有着明显的差异,跟故事情境也总是会在说台词的时候有些许出入。
尤其我得给导演提下意见的是,咱下次能找点漂亮点的演员嘛。
且,演员,除了那些有才气的天生的演员,还是需要专业的演员的。
大银幕是最能暴露演员实力的,一个医学学生和一个在读的表演系学生,能将抗日日期隐忍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惟妙惟肖吗?
难。
所以,这是这部影片再进一步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说导演手法。
导演对镜头把握没问题,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部抗战题材,竟然跟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一样,美不胜收。
摄影是该片最大的点睛之处。
尤其在最后的故事冲突爆发之时,在男人公身份突然的逆转之后,再想想之前的唯美画面,一种残忍逼近心间。
中国表现抗战题材的影片,大多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以及表现敌我之间的斗智斗勇,而《岁岁清明》一反常态,用一种细腻的视角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影像。
但是,电影,还是要用故事说话的。
影片的故事在呈现时,因为表演的不连贯、剪辑的断层、情节的跳跃,使得影像出现了倾斜,观众的心并不会那么一直顺着导演的镜头走下去,会分神。
分神,是一部影片很大的问题,但如何弥补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导演在有好想法的基调下,再在细节和好的团队上下足功夫。
不过,还是无比期待肖风导演的抗战题材三部曲的第三部。
续集电影近年来表现强劲,续集上一两部的多得数不清,续集上三四五六部的也大有片在。
今夏最有名的续集应该是哈利波特7、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变形金刚3和功夫熊猫2等一干外片了,国内的续集少了些。
虽然肖风导演的片子是所谓的小片,但怎么着让小片做出大片的范儿来,且又不断有续集性质的几部曲连续出现,那不失为影坛美事。
然而无论怎样美,每部片子做得质量过硬才是最重要的。
跟咱和谐社会强调的一样,不去跟某些客观因素较劲,搞好故事,搞好心态,搞好各类基于电影本身的配置,那是做一部优秀电影所具有的最基本要素。
阿顺。
与其说,这是一部描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尽管这个英雄有些另类,不同于主流的抗战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影片。
是的,故事中有战争,但更多的是战争在这里只是一种突转的方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一部悲剧必须得有突转,突转是转变的一种。
在复杂的情节中,主人公一直处在顺境或逆境中,但是到了某一场里,情势突然转变。
”“发现和突转同时出现为最好的发现。
”如果从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来看,《岁岁清明》是一出正宗的古典主义悲剧,日本人的闯入是造成悲剧的突转,而这种突转又与阿敏最终发现尹少爷的牺牲密切相关。
当然,它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古典主义色彩才成为文化色彩深厚的悲剧电影,这部电影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并将这种文化氛围用诗一样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
首先,它将传统文化明净自然的一面用优美的视觉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
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被视为中国饮食方面的代表,故自唐代时即有陆羽之《茶经》,饮茶、品茶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象征。
在这种文化情结的推动下,种茶、采茶、制茶也染上了浓厚的文化诗意。
《岁岁清明》中所表现的茶商与茶园主人之间的饮茶、品茶、辨茶;茶农上山采茶;以及照顾茶树等,无不体现出清洁、飘逸的气质,仿佛这不是一项充满劳作的活动,而是一场诗性的创作。
而这种清新自如的文化品味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基本叙事氛围,使故事具有了坚实的发生场域。
其次,它塑造了传统文化中活的人物与活的生活范式。
故事中的阿敏是山中茶园中的少女,也是传统文化中自然一面的代表,那种充满野性的纯真,对所爱的执着与奉献,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最让人迷醉的一面。
而尹大少爷也颠覆了诸多影视剧中民国大少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充满血性的个性,展现了传统文化中温文尔雅却又有不失原则的特点,“念言君子,其温如玉”。
他与夫人天巧让人领略到传统文化雍容自如的特性。
其余人物如阿敏父亲、八叔、翠翠母女、尹老爷子,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了传统文化的品性,这种文化是温润的,它高度与自然融为一体,其中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都被这种氛围融化,甚至使人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但它同样是刚强的,日本人的入侵让人看到了它坚韧的一面,是那种发自文化内部的不屈精神让人看到似乎风都能吹倒的尹大少爷如何拿起手中的枪,向敌人发出致命的复仇。
它是祥和谦逊的,但却从不缺少勇气与血性,这便是我们民族文化内部的底气。
第三,影片还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人与人身分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被更为完整的统一性所包融。
阿敏与尹少爷之间的爱情阻隔从深层讲是知识层面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两人的阶层身份有关,尹少爷选择与自己共同志趣的天巧而不是阿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差异,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暗示了上层与下层的不同。
但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却被文化上的一致性所融合,使得三个人的关系尽管出现紧张,但始终是和谐的。
同样,八叔和翠翠的爱情则更多体现了这种阶级或阶层上的差异,尽管影片中显示是受传说的影响,但实际上茶农跟庄园主的身份也是一个因素。
只是,所有这些都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被冲和淡化,而这正显示了传统文化极强的包融性,那种中庸和谐的生活观念在这里悄然展现。
总之,这不仅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视觉艺术,它体现了体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文/叶小凯 正如电影的名字《岁岁清明》,“清明”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叙事符号。
首先,影片的主要人物设定为杭州淳朴的茶园少女阿敏与瘦弱的茶商尹少爷,西湖良好的气候和土壤造就高品质茶叶,西湖龙井茶通常又以清明前采制的为最好,称为“明前茶”,于是“清明”成了阿敏与尹少爷的感情基础。
再之后,影片几次大的故事转折点也都发生在“清明”,在前一年清明,阿敏已经爱上了尹少爷,但第2年的清明,尹少爷却带来了比自己更弱不禁风的妻子。
等到来年,阿敏再怀着期盼等待心上人到来时,尹少爷却带来了让人厌恶仇恨的日本军人,于是她对尹少爷充满了恨意,但尹少爷却用烈士般的牺牲消除了她所有的仇恨。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般导演都会保守慎重的使用一些出名已久的老戏骨,但导演肖风倒是胆大,出演本片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包括男女主角也是没有表演经验的大学生,风险性是必然的,看来导演肖风、编剧程晓玲这对最佳拍档从现代乡村三部曲——《清水的故事》、《海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和再到之后的《大劫难》中全部坚持使用非职业演员已经能很好的控制和运用非职业演员的特质,非职业演员不受各种表演理论和模式的限制,本色出演更生活化也更亲近于观众,即便有个别的瑕疵观众也能接受,而且肖风的电影全部具有极强地域特点,非职业的地方演员对当地的认识程度以及方言的流畅性都必然超过很多的职业演员。
在反主流抗战影片的思维下,《岁岁清明》却不乏对战争的深刻思考,除了描写国人在战争年代中的悲痛与无奈,也正面刻画了日本军人残暴之外的另一面。
我们都知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人同样爱喝茶,并且极其对茶的口味和礼仪都讲究。
影片中的留日归来的尹少爷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怀着极大的痛楚,却仍旧强颜欢笑故作镇定与几个日本军人极有礼节的品茶,残酷冷漠的日本军人此时斯文有礼节,哪里有半点暴戾之气,显然他们不知道尹少爷之后的目的。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不是因为战争,这些日本军人们又会是怎样的人生呢?
是战争才让人变得残忍,是贪婪使人变得变得疯狂,在和平的年代,也许尹少爷真得会和这些懂得茶道的日本人成为朋友。
苏东坡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岁岁清明》将西湖之美、茶之甘醇、人性之善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岁岁清明》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散文,用诗情画意的镜头语言将碧水青山之间真情男女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岁岁清明》又如一壶好茶,碧绿淡雅的茶色,清幽悠远的茶香,入口清香醇和,叫饮茶之人回味深长。
“杭铁头”的由来http://zm.njnews.cn/html/2008-09/11/content_103777.htm“杭铁头”精神http://www.hangzhou.com.cn/20060801/ca1182693.htm“杭铁头”宗庆后http://www.zjol.com.cn/05zjman/system/2007/08/03/008665924.shtml姚橹:我这一世的命很好 杭州现在太奶气http://ent.ifeng.com/fcd/special/yaolu/news/detail_2011_05/23/6562040_0.shtml
看了几分钟后似乎忍不住看他可不可以一直清新下去,怎么会让这么瘦的男生出现在电影里,不敢让别人认同我的审美了,因为我一看到他就觉得是好看,怎么那么像我的同学,真的可以叫他小白脸了,瘦猴子。
丫头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那是年少的我自己,我对自己喜欢的少爷就是那样,装作很生气,却拼命引起他注意。
一阵有趣的心情看故事的发展之后我真是对那里的每一点一滴的出现都爱上,直到少爷在带着日本兵回来,我的心立刻就碎了,几句台词之后,我狠狠关上了电视。。。。。。
今早又打开把他看完,天啊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什么,他在讲什么,曾经久久有感于心中的,那些深深地猛烈地屠我同胞的国耻之恨马上涌上心头,这些伤害永远不能被原谅,无论是多少年,无论这个国家的文明思想怎么在改变,绝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看清今天我们要怎么记忆才可以祭奠那些我们民族曾经惨死于他人屠刀下的亡灵,又怎能再让他在清明时节幽咽悲泣。
真心拍的不好。
我喜欢尹家少奶奶,那感觉太南方了。
反转生硬,演员做作。唯一好的是全方言?
片尾曲很动听
真对不起这么好的电影名。。。
比那啥山楂树好多了
看了一会片段
一颗星给取景地杭州,看片尾有西溪湿地,没看出来,可能男主个女主的家,草房是西溪吧,最后,墓地选在了可以鸟瞰西湖的山上,那一座,宝石山、玉皇山还是吴山,杭州西湖附近山太多了,一颗星给主题曲,杭州诗情画意文化有限公司
刚开始看到岁岁清明,那时候刚上高中在电脑上看到的,我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里面没有一个演员我认识,这么多年过去依旧没有一个演员出头,他们放佛拍过这一不电影就消失了,但是今天我依旧在豆瓣上搜出来这部电影,以后也会给我最喜欢的人看
应该是上高中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今天感怀一下,这部电影我知道了采茶一般在清明前后,一个沉闷的电影,许多不屈的灵魂
从阿敏的视角看过去特真实特自然。对于男孩子的爱慕。刚见她结婚的失望。看见天巧之后的转变。以为是茶园的爱情故事,一个女孩倾慕对象的破灭。但最后的结局真的让人意外。记得天巧说过的一句话。说阿敏的,她对逸白说,阿敏为了我能活,情愿用胸口焐茶,自己生不了孩子。我们敬天敬地。不能不敬善良。
我觉得头很好看的。电视上看过两遍,都看下来了。
枪手影评喜欢加书名号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杭州人了
其实这电影没那么差,全让一群演员给毁了!原生态演员也有演得好的,导演调教的能力着实差了。剧本很讨巧,分三段的结构从一个女孩的视角描绘一个男人由顽绔子弟到英豪的过程。叙事细腻,为最五分钟的高潮做足铺垫。
有点清冷悲伤的基调
两颗星都给结尾吧
很美。很痛。很感动。
怎么拍起胶片反而退步了呢?怎么这次不用刘迈了啊?
这个故事足够动人,但明显的经费不足导致画面和表演粗糙,
娓娓道来的不只是一段情,更是那样一份爱国的心境。我们敬天敬地,却也不能不敬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