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到的免费电影,刚看两分钟就觉得不对劲,气氛和语境都十分不恰当,看到酒馆老板娘的走姿,我就在想日本那部电影了……到了离婚书出场,已经可以完全肯定是同声翻译剧情……剧是完全看不下去了,情节硬尬,完全不考虑实际国情!
在下只能双膝跪地佩服资本运作!
感情你们真当大家都没看过原作,审美都靠你们来提拔么!
里面还有史航老师客串了下,您就不能稍微顺带着点拨一下下?
也许你们晚上都吃好喝好了研究剧本的时间,是奢侈儿不存在的。
抱歉发了一堆牢骚,我激动了。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来爱我呀
麻烦家族 (2017)4.52017 / 中国大陆 / 喜剧 家庭 / 黄磊 / 黄磊 海清
家族之苦 (2016)8.12016 / 日本 / 喜剧 家庭 / 山田洋次 / 桥爪功 吉行和子
这是一个在及格水平线以上的片子,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在豆瓣只有4.6,我个人认为偏低。
可能是豆瓣的网友偏好? 当一个编剧或者导演,把人物的心理隐蔽的活动,明白的摊开在你面前,很多人会感到受不了,会觉得直白,会觉得受到了打击和侮辱,但是,生活中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是片刻,也是真实存在,至少我个人对其中的很多台词和剧情,看上去觉得是幽默或者脑残,但生活中确实有真实的体会。
比如在开家庭会议,探讨父母是否应该离婚的时候,大儿子小女儿和儿媳女婿,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上去很不近人情,可在真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
我觉得黄磊拍出了自己的个人体会。
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个性都非常鲜明。
家庭里的每一对,组合都非常有代表性。
另外,很多网友对于黄磊本人在婚姻方面的体会,其实是不认同的,这一点我可以理解。
大多数人,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人,是认为婚姻到最后是变成了亲情。
但是,黄磊,以及我个人,都非常认同,婚姻是绝对并且永恒以爱情为基础。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点基本感情观念上的不同,导致很多观众对于黄磊的这部电影,表示无法理解。
我本人深表遗憾,但我本人也表示能够理解这部电影!
一开始看到整个电影的开场的时候就突然感觉怎么跟电视剧这么相似,慢慢看到后面越来越多大嫂对文远的抱怨的时候,还以为之后会展开成,大嫂也开始吐槽自己为家庭付出,却没得到应有的尊重,然后也开始闹离婚,但是后面发现其实并没有。
抄袭不抄袭的这个事情现在先不提,就整个电影而言,如果要突出温情,那么至少应该拍出来的感觉是,虽然吵闹,但是温馨。
如果要突出家庭矛盾,那么冲突至少应该在剧烈一点。
再来说说演技,里面应该是点睛之笔的妈妈演技过为平淡,表现出温柔的人物,有千万种演法,她选了最差的那一种。
说实话,其他人的演技也一般,整部剧就演员而言,除了李立群老师,都展现出一种没有演到位的感觉。
黄磊真的,不要拍电影不要导电影了吧。
文/梦里诗书 不加思索的套般,使《麻烦家族》这一本源于日本家庭电影《家族之苦》的匠心之作变的索然无味,电影中国化的改编既没有能真正接住地气,尤为刻意的笑点也让其失去了原作中那股厚重的情感奠基,使之为人所见的不过是一场泛善可陈以家为名的闹剧。
同样的剧情构思,同样的人物关系,可放在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观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翻拍本无错,更何况《家族之苦》本身就是一部源于日本大师级导演山田洋次的佳作,但这部电影在改编之后却丧失了原作中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真实。
你不能因为原作中有了什么,所以这部被嫁接到中国的电影就必须出现什么,完全没有真正同中国家庭相结合,只是一再穷极理由想要把它作中的人物角色原封不同套般到中国的做法,和一些无关痛痒的中国元素粉饰,使电影几乎无法对这个所谓的家庭产生一星半点的共鸣可言。
为何会这么说?
这就例如原作中年迈的的父母之所以要离婚,一面是源于日本大男子主义一贯对情感生活忽视的常态,一面是日本家庭主妇要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人生启迪,这些呈现都是深植于日本社会现实男尊女卑问题的反馈,但当这种剧情构思被原封不动的嫁接到中国其实就并不合适,老一辈的中国人与日本所面临的家庭问题显然截然不同,而《麻烦家族》对原有剧设想当然的套用,又谈何真实的共鸣。
除了翻拍在人物地气上的不对称,电影制造笑料的手法也与前者谬之千里,其实如若你看过《家族之苦》不难发现,这部作品至始至终没有一刻是在刻意的去营造笑点,而种种幽默的缔结都是巧妙的融入到了人物的情感中,这种对人物情感极为出色的捕捉,正也是昔日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而反观黄磊翻拍的《麻烦家族》,其只是在临摹经典的同时,融入了很多尤为夸张刻意的笑料,特别让我个人反感的是“倒插门”女婿这个角色,与原作中的形象简直无法相较,其让人感觉到的只是一份尴尬的做作。
《麻烦家族》虽有着一个非常不错关于家庭的蓝本,但这一故事却还是那个深植于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故事,如此套用到一个中国家庭的头上,又怎么可能拍的出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家庭故事的电影?!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虽然电影是翻拍的,但是翻拍的挺好的,很接地气,很写实,也很搞笑,也很温暖。
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矛盾和故事。
过得挺潇洒的公公,退休后爱上写作的婆婆,注重事业的大哥,贤惠能干的儿媳,想出去结婚独立的小儿子,时不时回娘家哭诉的女儿,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子。
家庭成员挺多又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怪不得叫麻烦家族。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了,不再像以前了,感觉父母那辈就是过的再累也不愿意离婚,年轻的时候怕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看老了觉得一辈子都过来了,老都老了离婚也没意思,老来伴凑合吧,所以父母要离婚子女还是很惊讶不能接受的。
影片中李立群老师扮演的爸爸退休后每天过着自己潇洒的日子,忽略了退休后老婆的感受,不够关心老伴,连老伴的生日也忽略了。
老伴就将情感寄托在写作上了,越来越讨厌老伴,对老伴提出了离婚,整个家庭混乱了,影片围绕着爸妈离婚展开的故事。
小儿子女朋友第一次上门赶上家庭会议,讨论爸妈离婚的事情。
讨论会上妈妈回答了离婚的原因是越来越讨厌爸爸,讨厌老伴的不讲究生活,嗜酒成性,很多坏习惯。
父亲也很有感触,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拼命工作,想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临老混了个离婚,还是被离婚。
老丈人一句话让女婿受刺激说老人在外面有情况,老丈人气晕厥被送往医院,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在家开始研究看爸的后事,母亲嘴上不说心里却难过失落担心老伴,一场家庭会议就在混乱中告终。
其实感触挺深的,随着父母越来越老了,我们开始觉得他们不讲究了,乱吐痰,乱扔东西,乱说话,固执己见……忽略了他们年轻时候为家里的付出,我们也迟早会变老,会变成他们。
记得有次跟老爸聊天,跟他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他说他也不想抽烟,无聊时候就习惯抽上几口,习惯改不掉,当时我就哭了。
无论是父亲的抽烟喝酒,母亲的爱好写作,其实都是孤独的表现,找一件事情寄托。
很喜欢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家里的孩子,还是老人,还是相爱的人,都不要因为忙碌忽略他们的感受,陪伴比物质生活更让他们觉得幸福。
恩爱恩爱没有感恩哪来的爱,影片最后父亲对母亲的道歉和感谢很温暖,母亲其实就想要一句话,并不是真的嫌弃老伴,要老伴关注自己,老来伴老来伴,老了相互陪伴。
多陪伴家人吧,愿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
今晚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冲着是黄磊看的,第一次看完觉得写的是平常家庭中日常相处,虽平淡却也现实,有感动有温暖有欢声笑语。
虽如此但心里还是有淡淡的失落,因为我觉得这部片子达不到我对黄磊本人期待的高度。
但是今天看第二遍,细细咀嚼以后这部片子令我惊喜,并深深为这部片子的评分感到惊讶,我便也决定来写下这篇影评,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论。
一、中国社会家庭模式的具象化 本剧以潘素与文锦辉的离婚事件为主线而展开一系列的家庭日常生活。
片中出现了满满的一大家子人,邋遢懒惰的大家长文锦辉、文艺儒雅的老太太潘素、大男子主义又喜欢拽英文的大儿子文远、温柔又善解人意的大儿媳丁雁、火爆女强人大女儿文静、有些窝囊疑似吃软饭的女婿冯万力、年轻帅气的小儿子文聪还有结尾才成为他媳妇的台湾女朋友林丛以及存在感比较弱的两个孙子俊俊和涵涵,一家十口人便是这部家庭剧的主角了。
你会发现把他们每一对单独孤立开来都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夫妻组合。
例如,老夫妻潘素和文锦辉——中国旧社会中最传统的夫妻模式——妻子忙活一辈子任劳任怨伺候夫君的“夫为妻纲”式。
此结论可由剧中文锦辉进房后,潘素为他捡裤子、收袜子、拿衣服去清洗还有端水给他洗脚等一系列行为以及潘素自己口中所说的“我伺候了他一辈子,他一句谢谢都没有跟我说过”而进行验证。
而为什么潘素突然进行反抗这里暂且不提。
中年夫妻文远和丁雁——中国最常见的夫妻模式——男主外女主内。
照剧情可见。
至于文静和冯万力——中国现代社会中“变异式”的夫妻模式——文静在剧中被安排的是女强人的“会计师”身份,冯万力则是扮演着不挣钱“吃老婆软饭”的角色。
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中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另一层面来说也是人们常说的“门不当户不对”式。
小年轻文聪与林丛在这里也可以暂时理解为——中国“新兴式”夫妻模式——内陆与国际上认为的“海外”的结合。
导演在角色的安排上并非随便,反而富含深刻用意。
二、新思潮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这是对剧情主线“离婚”事件的思考前面有提到,老夫妻文锦辉和潘素的结合属于中国旧社会中“夫为妻纲”式,那么是什么使本该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妻子突然对丈夫和平稳的婚姻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即使以离开儿女和孙子为代价也不能阻挡她?
文静和冯万力在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她母亲在老年时期还坚持要离婚的原因时,一口咬定一定是母亲的问题,“我妈从上那个写作班后就开始不正常了,这么大把年纪了居然开始描眉画眼睛涂口红了。
” 由此可以看出,“上写作课”是离婚事件的直接原因。
潘素在写作课上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接触到了她以前接触不到的新思想,过着她以前没过过的“新生活”。
这些高品质生活要求她提高眼界,她对伴侣的要求更高了,她的文章中常常出现一位“绅士”,此便是她在接受对新思潮之后对理想伴侣的具象化,以致于她“越来越讨厌你们的爸爸”,这里不排除很多网友说的“细节打败爱情”,但是,在这之前能给她在老年时期提出离婚的勇气的,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的绝对是最直接的根源。
至于结尾的“手撕离婚协议”,大多观众觉得很突兀,甚至觉得老太太“太作”或者“只是为了引起关注”。
而我认为两人在结尾和好是必然的。
第一,文锦辉已经做出妥协,甚至在慢慢改正妻子对他指出的坏习惯,潘素也听到了她最想听到的“谢谢”;第二,结尾文锦辉在看的影片《幸福的黄手帕》其实已经对大团圆结局做了暗示(幸福的黄手帕写的也是丈夫对妻子求和并想重新在一起并且happy ending的故事);第三,导演必须深化影片内核也就是表现出影片主旨,这里可以将潘素和文锦辉符号化,文锦辉(旧文化)的让步换得了潘素(新思潮)的谅解,两种文化得以和平共处。
太晚了,不继续了,晚安。
初看《麻烦家族》完全是冲着黄磊这块招牌,但观影过程中却生生被海清饰演的文静圈粉了。
被文静圈粉,主要源于人设和海清的表演。
与职场中杀伐四方的女强人不同,家居生活中的文静则展示出了职精英女性强中带柔,柔中润情的另一面。
《麻烦家族》中的文静,一度让我以为看到的是个假海清。
但在翻扒了海清的微博等自媒体,在围观了她与粉丝的互动后,才发现,生活中的海清本身就自带逗比特质。
明明可以靠演技,靠颜值,却还要秀尽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的任性,估计除了海清也没谁了。
其实,从很大程度上讲,任性是演员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是演员敢于挑战自我,颠覆自我的一种呈现。
名为文静,其实既不文也不静。
人名与性格的反差设计,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演员海清演技的一次考验。
海清也打破以往影视剧集中女神的惯有人设,时而女汉子附体,时而女霸王上身,在让观众领略到其不俗可塑性、爆发力的同时,更见证了一只搞笑潜力股的诞生。
我是在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后观看的,也许是最开始的心理预期很低,在看的过程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暖暖的感动。
电影中的四个家庭,是中国现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映射,青年、中年、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结合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牵扯勾连了太多东西,甚至还包括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在一起是这样,分开更是。
影片中奶奶要和爷爷离婚,可能就是积攒了一辈子的委屈与不甘,在晚年得以爆发。
大勋—黄磊—李立群老师,三个人演绎的是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一生,青年的浪漫温柔,中年的奋斗压力,老年的怅然若失,而海清和孙莉的角色,是许许多多现代中国女性的投影。
这个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快很舒服,虽然主题是沉重的家庭责任话题,但在画面色调和轻快BGM的配合下,倒是给观众完成了一次舒服的观影体验。
结尾李立群老师的那段自白,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孩子听来也十分动容。
是啊,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在这个过程中,握紧身边人的手,彼此依靠取暖,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能笑着对你说一句:“这辈子,有你,真好。
”足矣!
6.1 我觉得电影的档期选错了,这部电影的调调和主题,完全应该放在春节贺岁档,一家老小闹来闹去,最后来个过年大团圆,俗是俗了点,但应景。
而且黄磊老师的这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只是将一群电视剧演员聚集在了一起演了个电影而已。
我觉得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但确实不好。
如果选择的时间合适,应该会更吸引人。
在近年来最好的“五一档”,四部国产片《喜欢你》《春娇救志明》《拆弹专家》《记忆大师》质量都不低,就连广电总局电影分局局长张宏森都在深夜发朋友圈为四部影片叫好,在文末,张局长也顺道表扬了即将上映的黄磊的《麻烦家族》和陈嘉上的《荡寇风云》。
这无疑让人对黄磊的《麻烦家族》更加期待,该片翻拍自日本知名导演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
只是看完《麻烦家族》,笔者却不得不遗憾地说:如果这是一部原创电影,勉强算合格,可如果翻拍却还只有这个水准,那就是平庸了。
用一句话评价就是:《麻烦家族》翻拍的原作,本就没有什么翻拍的价值;而黄磊的翻拍,更称不上成功。
豆瓣的热门短评里有这么一条“把一部传世佳作借鉴成了春晚式曲艺小品”,但我想说句冒犯众人的话:这个评价虽然如实评价了《麻烦家族》,却高估了《家族之苦》。
不少中国影迷对山田洋次的印象很好,一方面是山田洋次早前执导的《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是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另一方面,山田洋次步入创作的晚期后,他的一系列作品延续着小津安二郎的主题和创作风格。
就比如他的《东京家族》就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再如这部《家族之苦》,主题也是家族和家人,风格上也有浓厚的“小津味”,比如居酒屋、絮絮叨叨的老头、吵吵闹闹的子女、固定的镜头、大量的中景,包括电影中出现了小津的《东京物语》。
作为跻身世界影史十佳导演的小津,是许多中国影迷的“心头好”,山田洋次的小津风格创作也因此圈粉不少。
但总体上说,山田洋次的小津风格创作,都是缩水版的小津,远远达不到小津的高度。
根本原因就在于,小津的家族主题创作,有着对家族的重新发现和思考,就比如他的《东京物语》,就向我们揭晓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常常伴随着牺牲上一代这一个令人心酸的发现,这个发现才是真正的“家族之苦”。
但山田洋次的家族主题创作,对家族和家人的理解,从来就没有超脱约定俗成的想象:比如家就是几代同堂,家就是闹腾的,家就是吵吵闹闹之后还能够和好如初。
换句话说,山田洋次的作品就像是《读者》,即便他有非常纯熟的技巧,但讲述的故事却非常“俗套”,他的家族题材故事甚至还不如是枝裕和的有味道。
《家族之苦》就是一个典型。
年迈的奶奶突然向爷爷提出了离婚,老两口闹矛盾,就把三个子女也都卷进去了,家庭会议的一番争吵后,爷爷昏倒,奶奶突然就想开了不离婚了,于是皆大欢喜。
电影讲述的还是要对家庭付出、要包容。
这些道理当然都是对的,只是这种“对”太宽泛太笼统了,反倒少了真正细微的发现和人心触动。
因此,《家族之苦》本就没什么翻拍的价值和必要,翻拍它还不如翻拍中国的家庭肥皂剧《家,N次方》《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来得接地气。
这是黄磊走的第一步错棋。
《家族之苦》这样平庸的题材之所以有传世之作的架势,这得归功于山田洋次杰出的导演技法,无论是演员的调教、布景、色调、镜头的结构还是剪辑,都非常有味道。
但黄磊的《麻烦家族》中,只借鉴了剧本,导演的技法他是一点没学过来,整部电影扑面而来的电视剧气息,没有一点镜头技巧,结构和色彩上也没有任何讲究,实在是太过粗鄙了。
一直以来,黄磊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演员,一方面他自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他执导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天一生水》风格上都有着浓重的文艺气息,也非常有特色;另一方面,他的确有种书生气,无论是他在《似水年华》《橘子红了》中的角色,还是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均是如此。
观众不免期待《麻烦家族》会有些不一样,但黄磊没能达到预期。
《麻烦家族》是他的电影处女作,结果他是在“自找麻烦”,把招牌都搞砸了。
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精致的小点心从来就比大锅饭更考验人,就连黄磊都掌握不了刀工和火候。
这也再次提醒了那些想要跨界当电影导演的演员、歌手或闲杂人等:电影真不是你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想导就导的,圈钱也不是那么容易,跨界请谨慎。
——首发荔枝时评——
黄磊的幽默感总让人出戏。不自然。但是温情的部分还不错,可惜也不自然。。。闫妮身材真好,比武林外传时年轻太多了。
可以看出,黄磊这个人,越来越贪了。
按照山田洋次原封不动地来,但看得仍是挺欢乐的。可惜黄磊大哥的笑料比原版的西村君少去了太多。片中,二女婿的那句“当男人不易啊”以及《幸福的黄手帕》也是对翻拍了人家的电影做出了应有的致敬。
挺温馨的,这算是个和谐的家庭了吧,恩和爱,缺一不可。
所有的麻烦都是不经意间,所有的感动也都是亲情所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分分合合过后才见真情。
哎,愚蠢之极的电影,黄磊还是去演电视剧吧,不是说你排了几年话剧就能做导演的,没有任何电影感,缺失一切有效的电影语言,糟蹋山田洋次的剧本,节奏拖沓,叙事绵软无力,很多情节都无趣生硬,本土化基本为零,全片甚至不如一部两个小时的电视剧精彩,日式情感生活流沦为低级婆媳剧,尬演尬拍没救了
从托老到山田洋次,能够如此精准地不断糟蹋我喜欢的东西,你可以的,棒棒哒
片子爛就算了,80年代到現在,李小璐她媽算是史詩級的花瓶吧。
演员演的很好很到位,弥补了剧本的弱智,一个老太太居然能厌恶她已经看了一辈子的老爷子的恶习,既无缘无故地恨了,又无缘无故地撤销了恨,到哪说理去?这个麻烦家族的片名也弱,听着是个恶搞片,哪知却是温情片!
95%的汉化,人设、美工、台词、表演。中国阿姨即使不跳广场舞,也不会去写作班吧……
平庸,张伟欣的表现略呆滞,有可能是故意而为之,但太失败。
黄老师那么聪明个人能不知道电影咋拍?生活毕竟是柴米油盐,家里又添新娃,搞点没内涵的翻拍商业片,甚至不用多思考剧本,拍完就跑,多赚了些奶粉钱,多多毕竟上的也是双语学校啊。youtube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倒是和猫一起睡了个午觉。
求放過
与电影有关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零蛋
也许家庭就是一次次麻烦又在解决的容器。
模仿。
别再装文化人了
翻拍剧,翻成这样很不错了,李立群的老爷子比日本的要出彩。
看的校园点映,基本上沿袭了山田洋次导演的精髓,落地和本土化做得尤其好,笑点也不俗。比较适合和家人一起去看。
无。聊。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