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简单,就是飞机失事引发的一系列的调查最后机长入狱的事情,如果没看影片的小伙伴可以看这位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372077/的简述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最后的结尾也没说因为什么事怎么判刑然后还来了一段儿子为父亲自豪的桥段(黑人问号. jpg)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虽然Whip酒驾确实存在问题,即使应对飞机出事的能力,决断力再好,酒驾都是不对的,但是飞机失事的主要问题是在于飞机零件磨损过度啊,为什么Hugh说官方定义为刑事过失行为,我特地查了刑事过失的定义(错误请指出谢谢)过失行为是指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由于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因而造成损害结果的发生,属于过失。
过失犯罪的,法律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依照法律规定承担刑事责任。
犯罪的涉及到刑事责任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零件磨损驾驶人不知情,不可预见避免,发生问题了迅速做出反应而且救下了一飞机的人也并没有疏忽,更何况难度之大。
我再次声明酒驾确实存在问题,Whip不能因为救了人而免于处罚,但是单纯飞机失事来说问题并不在于Whip不是吗?
再有,对于一个平时撒谎成为口头禅的人来说,反而在关键时刻选择诚实,这是导演想展现的人性吗,好草率。
在我角度看来,中间的一大段并没有很好的让我感受到Whip真心有悔意真的想改正自己的这个问题,前妻离开,父子反目,Trina死亡,Nicole离开我都没有看到一个正经的Whip,哪怕是第二天听证会开始了,该看的档案都没动,不该喝的酒却一杯不少(微笑. jpg)更生气的是为什么大学的论文和初中作文如此相像!
最生气的是为什么最后出现的不是Nicole!
(哈哈哈哈偏题了偏题了)。
最后安排一个“我见过的最吸引我的人是我爸”(迷之微笑. jpg)吸引什么,酒驾?
酒驾还救了一飞机的人?
还是不撒谎?
诚实?
戒酒戒毒?
(对不起,兴奋导致我片面了)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让我自己悟或者在讽刺什么吧,眼拙嘴多了。
该夸的还是要夸,开头包括飞机布景很棒(不是飞行员不了解飞机布景,听说的),而且3100万美元成本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和现在动辄上亿片子来说也是良心价了。
再夸一夸丹泽尔的演技,最佳男主角真不吹。
最后,Harling让我哈哈哈哈哈,太喜欢这个角色了。
评论:罗伯特·泽米吉斯用这部电影重新成功地回归了真人电影制作业。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成熟的戏剧化的影片。
——《华盛顿邮报》《航班》让我们回忆起了华盛顿是一个多么出色的演员,这是他这些年来最有说服力、最有深度、最有层次的表演。
——《滚石》并没有很多电影能在保持戏剧化和高潮的同时还保持着角色的质感和情绪的。
《航班》做到了。
——《芝加哥太阳报》本片中的角色,是华盛顿所扮演过的最复杂的角色,他的表演令这个角色鲜活。
——《好莱坞报道者》-资料:航班的故事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事件发生在2001年,主人翁是一个叫做罗伯特·皮齐的加拿大机长。
当时,他驾驶的空客A330飞机在飞行途中没有染料了。
他凭借着自己高超的驾驶技巧让飞机平稳着陆,保住了306名乘客的姓名。
一夜之间,他成为了全民的英雄,但是蜂拥而至的媒体却开始挖他的私生活和他的曾经是一名犯人的过往。
后来,媒体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皮齐这个人身上,而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顿。
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虽然影片中的故事和皮齐的降落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这部影片的确反应了皮齐的生活。
在编导们看来,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样的一个难说是好是坏的形象,正好是一个走进角色内心,拷问人性的好题材。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说:"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这个故事当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或多或少的都是一些走在灰色地带上的家伙,他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好人,也不是什么坏人。
这种模棱两可的性质,是我拍摄这部电影,塑造这些人物的驱动力。
而另外一点让我倍感兴趣的是是片中的角色下一步悬而未决的举动。
这并不像悬疑片中的定时炸弹,也不像间谍片中的绑架之类的。
观众会一直好奇,这些角色下一步的举动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角色会如何对片中的情况进行反应和处理。
幕与幕之间的连接和情绪,是这个剧本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地方,这种人物性格的厚度和深度,是我不曾想象和预料的。
我觉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肯定会被维普这个角色抓住,想着他下一步会做什么,并且期待着看他的表现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
7分。
片头20分钟航班迫降拍得很精彩,但同之后的故事节奏完全不搭,还不如直接就让男猪回忆当时的场面呢~飞机落地以后的故事拍得无比沉闷,让人昏昏欲睡,完全没搞清楚女猪这条线的意义,纯粹是画蛇添足。
但还是很喜欢Denzel Washington的表演,最后的结尾既过于理想化,又显得铺垫不足。
“上帝救救我”,wip在听证席上,面临两难选择,是自保,还是栽赃为救助儿童牺牲的空姐情人。
他低声祈祷,第一次真诚地恳求上帝拯救。
一个瘾君子、重度酗酒者,飞行任务在身,却通宵与空姐情人酗酒吸毒;把钱藏冰箱里,不肯给儿子交学费;听证会事关生死,依然通宵酗酒。
怎么救?
在这个故事里,上帝化身三个女人,拯救了他。
男人世界里有三种女人,母亲、妻子、情人。
母亲,严厉、苛责,理想与光明的化身;妻子,可以原谅,但不纵容,代表现实世界;情人,满足、陪伴,等待被拯救,象征迷幻与情欲。
《潜伏》里,左蓝是理想的“母亲”,翠萍是现实中的“妻子”,晚秋是等待被拯救的“情人”。
在wip的世界里,前妻是“母亲”,毒瘾女尼科尔是“妻子”,空姐玛格丽特是“情人”。
导演开篇用大尺度赤裸画面,强化了她情欲的标签,尼科尔毒瘾上头也不肯出卖色相,突出了她克制理性的一面。
前妻与wip离婚,是不见容于他的放纵。
wip在神奇地逆转飞机事故后,接到了情人遇难的消息,一度试图戒掉酒精。
然而,毒品和酒精并没有远离。
在跟随尼科尔参加戒酒戒毒互助会上,一个酗酒者讲述为了酒精而撒谎的故事,wip分明看到了自己。
与其说是事故调查刺激他继续酗酒,还不如说,是找借口去放纵,去逃避。
毒瘾女尼科尔离开wip,不仅是失望,更多的是要拯救自己。
和一个酗酒者生活,她迟早不是酗酒就是吸毒。
到前妻家看儿子,受到前妻如母亲一般激烈的批评,儿子也拒绝与之拥抱。
前妻怒斥,女友离去,好友告诫,律师用无期徒刑警告,都不能抵挡他在听证会前夜酗酒。
深夜2点辗转反侧,被房门轻微碰撞惊醒,都表明他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契机,直到夜空中航班飞过,他为自己找到了借口,再次打开酒柜宿醉一场。
带着毒品的亢奋刺激,顶着酒精的麻醉,wip走进听证会,就像航班失事那个早晨一样。
凭借律师的高超辩护技巧,他躲过了血剑报告,超神的飞行技巧又为他赢得了英雄的赞誉。
最后一关,两瓶伏特加,到底是谁喝的。
wip可以“栽赃”空姐情人,但无疑会第二次杀死她,“杀死”一名为了拯救儿童而牺牲的空姐。
wip最终没能逃过良心的谴责,在“上帝”的指引下,道破真相,拯救了空姐情人的名誉,也拯救了自己。
前妻用亲情感化,尼科尔揭开了他的面具,空姐情人激活了他的良知。
上帝,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
获奖记录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第85届 (2013)提名·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 约翰·贾丁斯 John Gatins美国金球奖 Golden Globes, USA第70届 (2013)提名·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一句话评论罗伯特·泽米吉斯用这部电影重新成功地回归了真人电影制作业。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成熟的戏剧化的影片。
——《华盛顿邮报》《航班》让我们回忆起了华盛顿是一个多么出色的演员,这是他这些年来最有说服力、最有深度、最有层次的表演。
——《滚石》并没有很多电影能在保持戏剧化和高潮的同时还保持着角色的质感和情绪的。
《航班》做到了。
——《芝加哥太阳报》本片中的角色,是华盛顿所扮演过的最复杂的角色,他的表演令这个角色鲜活。
——《好莱坞报道者》幕后制作 丹泽尔·华盛顿在《航班》演绎传奇飞行员。
自2000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荒岛余生》后,罗伯特·泽米吉斯已经有12年没拍过真人电影。
《航班》的成本仅为3000万美元,这是罗伯特·泽米吉斯自1978年的处女作《一亲芳泽》后成本最低的一部电影了,但这并不代表影片开头的迫降戏码会敷衍了事。
泽米吉斯深知这是影片一开始抓住观众的重要环节,片中重达50吨的飞机上下翻转,以140哩时速俯冲地面,最终奇迹似的降落,成为影片视觉上的最大看点。
《航班》早前在纽约电影节上作为闭幕片放映,并得到不少媒体称赞。
现实的投射 航班的故事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事件发生在2001年,主人翁是一个叫做罗伯特·皮齐的加拿大机长。
当时,他驾驶的空客A330飞机在飞行途中没有染料了。
他凭借着自己高超的驾驶技巧让飞机平稳着陆,保住了306名乘客的姓名。
一夜之间,他成为了全民的英雄,但是蜂拥而至的媒体却开始挖他的私生活和他的曾经是一名犯人的过往。
后来,媒体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皮齐这个人身上,而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顿。
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虽然影片中的故事和皮齐的降落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这部影片的确反应了皮齐的生活。
在编导们看来,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样的一个难说是好是坏的形象,正好是一个走进角色内心,拷问人性的好题材。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说:"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这个故事当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或多或少的都是一些走在灰色地带上的家伙,他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好人,也不是什么坏人。
这种模棱两可的性质,是我拍摄这部电影,塑造这些人物的驱动力。
而另外一点让我倍感兴趣的是是片中的角色下一步悬而未决的举动。
这并不像悬疑片中的定时炸弹,也不像间谍片中的绑架之类的。
观众会一直好奇,这些角色下一步的举动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角色会如何对片中的情况进行反应和处理。
幕与幕之间的连接和情绪,是这个剧本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地方,这种人物性格的厚度和深度,是我不曾想象和预料的。
我觉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肯定会被维普这个角色抓住,想着他下一步会做什么,并且期待着看他的表现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 人的故事 泽米吉斯为影片定下的基调就是要拍摄人的故事,而不是飞机失事的故事。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是这么描述泽米吉斯对他提出的要求的。
他说:"我当然研究了很多飞机失事的案例,也学习了飞机驾驶和应急处理。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是表现人物。
要知道,这部电影并不是要表现飞行员和空难的,也不是要表现毒瘾的,它要表现的是我的角色的内心的变化。
其实,只要这个人物丰满了,则无论他是什么职业,是飞行员还是水电工,影片的都是成立的。
只不过,飞行员这个职业,工作在一个幽闭的空间内,拍成电影的话,会更加具有戏剧性。
" 为了要拍摄飞机、飞机失事等镜头,剧组来到了科文顿边上的一个农场,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摄影棚。
在这里,影片的艺术指导尼尔森·寇兹搭建了一个飞机迫降的外景,和足以以假乱真的飞机内景--影片的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为了能逼真地模拟迫降的过程,影片的道具组使用了大型的液压装置、绿幕等等装置。
整个飞机有只有一半是完工的,而另一半为了拍摄镜头则是空的。
建成之后,这个飞机的内景足足有11500磅重。
在内景中,剧组搭建了两组14排的座位,每一组有25个乘客。
两边合起来,就是一架完整的飞机的内景了。
泽米吉斯说:"从表面上来看,这个布景并不算是一个绝佳的布景,但是应该说,在这部电影里,这么一个逼仄、有的时候捉襟见肘的场景,还是很好地表现出了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并且表达出了影片所应有的质感和风格。
花絮·这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在《荒岛余生》之后的第一部真人电影,中间隔了足足12年。
·这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在《尔虞我诈》之后导演的第一部R级电影,也是他整个职业生涯里的第二部R级电影。
·影片只有31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
是泽米吉斯自1980年代之后成本最少的一部影片。
·这部影片是华盛顿和约翰·古德曼在1998年的《夺命感应》之后的再次合作。
·奥利维亚·王尔德和多米妮克·麦克艾丽戈特都曾经是扮演妮可这个角色的候选人。
1.律师付毒品钱时不肯自己给,这就是程序正义;2.上庭前百无聊赖被关在酒店,结果无意发现了一冰箱的酒。
一忍再忍却难忍最后宿醉一晚,醒来找基友送毒品。
也许,有时候我们花很大代价追求这样一刻的自由。
3.结尾男主为了炮友,良心觉醒;关进去后男主说自己虽然身处监狱,但却是第一次感觉自由,也许,我们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这种内心的力量。
本片是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时隔12年之后重新执导真人影片,作为曾经拍出过像《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等佳作的导演,12年确实等得太久。。。
影片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算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片子,要演技有演技,要人性内涵有人性内涵,可节奏上稍微缓慢拖沓了一点,如果能更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片尾的反转没太大悬念,倒是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可以好好欣赏一下,这个角色给了他足够发挥的空间,可以说,影片在很大一个比例上都可以看成是他的个人表演。。。
我觉得这片子真挺好的,Danzel Washington演技也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也拿到了最佳男主的提名。
第一场在房间里的戏就很棒,简单明了扼要的就告诉了我们很多,机长熬了通宵,女人、酒、还有毒品,然后一个电话告诉了我们他马上有任务。
为后面好多都设下了铺垫,很棒。
拯救飞机这段戏当然也是紧张刺激,很棒。
再后来戒酒也很牵动人心,他一个人被关在房间里,百无聊赖,这种时候往往就最容易想干些什么,而那些有瘾的事情当然是第一选择,我以前也抽烟,我知道那种感觉。
而后开始在房间里东翻西找,打开房门看看有没有机会出去,而后终于找到通向隔壁房间的门,那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虽然不知道一定会有酒,但就是想那么去做,而当打开冰箱门,拿出了酒,想想又再次放下的时候,我心里也在纠结,他到底会不会破戒去喝,镜头定格在冰箱上那瓶被放下的酒,然后一只手进入屏幕,刷,拿走了酒,屏幕暗,很棒。
至于最后在法庭上坦白一切,这对于喜欢腹黑的我来说,弱了一点,但电影的基调在那,机长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而且自我救赎也许比男主瞒天过海更好些,不知道,反正不坏,4星推荐。
本片与三年前汤姆汉克斯的《萨利机长》异曲同工,危机时刻存在于我们所处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危难降临,人的本性自然是先保全自己,其次才是最亲密的人,机长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命之后,相信当事人和家属乃至整个社会对此都是心存感激,而不是用理智去评判机长的职业操守或者应急操作是否符合规则,而这是监管机关从司法流程层面该做的。
限于篇幅,用简短的场景对主要出场人物加以刻画,通过剧情的串联把人物交织起来,使得观众对于机长这一角色的职业性格、个人作风和家庭背景有了完整的认知,最后在一段现实社会的道德与司法论辩中达到共情。
影片开场的迫降戏节奏感把握得当,既展现了机长过人的英雄胆识和高超的飞行技术,也从多个细节上勾勒其形象,这些为后续剧情的起承转这作了铺垫。
酗酒成瘾是机长最忌讳旁人提起的话题,真可谓一点就着,直至最后听证会的翻盘,机长无法再继续蒙蔽自己,勇于向公众坦承。
虽然因此短期服刑,但也算完成了自我救赎,更重要的是重新赢得了儿子的谅解和尊重!
从法理上来看,首先要找出导致飞机坠毁的直接原因,经委员会调查后发现是因为飞机本身零件陈旧而导致发生故障,即人为无法控制的原因导致,因此飞机坠毁是无法避免的,和男主角无直接关联,与男主角驾驶飞机时的心理状态也无直接关联。
因此关于飞机事故的责任关联和赔偿都应该由航空公司和制造商承担。
但另一方面,男主角醉酒驾驶飞机也显然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有相当严重的安全隐患,被起诉和刑事诉讼也是符合法理的,但这不应该和飞机事故混为一谈,而应该看做分别事件进行处理。
ps, 本人觉得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是那个癌症病人的几段台词,实在是神来之笔。
以为是讲迫降的。。。结果变成酒鬼互助会了。丹泽尔华盛顿还是神演技,开头结尾都很好,中间有点儿冗长。故事很主旋律,关于宗教的讨论挺有意思。丹泽尔华盛顿气度真好啊╮(╯▽╰)╭,赞
华丽的倒飞~
【开头灾难戏、医院相遇戏与本片重点——航班迫降后问责的故事——两者之间断裂太大,主体部分拍得完全抓不住人】
歡迎Robert Zemeckis 不再浪費金錢時間拍動畫,老老實實地回來拍一部live-action 電影。電影不是講撞機,是將the first step to solving a problem is to admit you have a problem.
没有人是完美,即使是伟大的救人飞行英雄,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是一个瘾君子和醉酒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幸运的是最后,他可以正视一切,在矛盾纠结中坦然选择从英雄沦为囚犯,美国个人主义主旋律,直面人心,拷问人性。前面事故和结尾听证会很精彩,中间有点冗余平庸,华盛顿表演有说服力、深度、层次
过于老套~
酗酒和抽烟真让人讨厌啊
关于酒鬼生活一团糟的教育片,丹尼尔华盛顿是个演技和气场都很强的演员。
Hi, I'm an alcoholic.
梅姑的作用是让一部沉闷的铁娘子变得不那么难看,而华盛顿就是让一部本就不难看的迫降航班变得令人信服——这就是影帝影后的正能量!导演完全没有回复到自己的阿甘正传水准,但比起玩动作捕捉的不疯魔不成活状态已经好很多,迫降那段戏看得我简直了,最后狂催泪...
这就是美国机长嘛?
Pleased to meet you, hope you guess my name
★★★☆
definitely not what i expected. 不是惊险刺激临危应变处理空中险情的灾难片(飞机上那一段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段了),而是酒鬼机长空难后的担责戒瘾之路。虽然奇迹般个人英雄主义式地迫降了飞机挽救大部分人的生命,但成瘾问题还是无法逃脱。整个故事挺无聊的…除了被教育不要酗酒不要吸毒不要撒谎之外有点意味不明。男主演是无可挑剔,可是除了表演以外也没什么好看的了…观看途中有以为是传记,结果好像也不是真实事件改编…?
前二十分钟的坠机戏很精彩,然后进入冗长的说教,头重脚轻,起承转合太拖沓,无高潮无亮点。DW中规中矩的申奥作品。
内心戏的表现力道令人过目难忘
这是空难片包装下的成瘾患者自我救赎的片子,只是要转折的铺垫并不多,为了维护别人的名声让这个听证会前还喝酒吸毒的深度成瘾患者挣扎了一下就承认了错误,这还是太一厢情愿了
Washington的演技不错,除此之外这片没亮点...好吧如果喜欢生搬硬套加入一些含义神马的话,写成书会好很多,人物内心剖白和描述会更仔细入微,但电影表述就稍显薄弱,毕竟好电影太多了
这是一个人的救赎吗
略显冗长 不过调动情绪功力不稳定 一会很入戏一会又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