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岁月》这部电影主要探讨了爱情、婚姻、家庭以及自我成长等诸多话题。
貌似平淡如水,但又体现了的它的独到之处。
让我们看到了婚姻的复杂性,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静芬在面对婚姻失败时,没有选择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地追求自我,重新找寻生活的意义,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追求,无疑给当下的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即使夫妻感情不好,但是静芬对公婆及女儿的爱又难以割舍……总得来说,值得观看
从PYIFF开始就一直在期待这部影片,期待感来自于预告片第17秒出现的抓耳旋律,来自于“与你情如白雪,永远不染尘”,更来自于对大荧幕叶童的好奇与猜测。
对这部影片的初始概念当然来自第一批影评,陆港的政治隐喻?
狗血的家庭八点档?
...终于,自己看过了...记录下的第一感受似乎相关又不相关:我们学习各种定义与概念,我们接收各种信息和元素,我们给万物套上主义的壳子,我们同情、鄙视、难以理解、恨铁不成钢,我们明辨是非,我们敢爱敢恨,我们嫉恶如仇,我们宏观我们微视,我们忽视、游离、双重标准,我们现实极了!
我们...一点都不现实...关于这部电影,有觉得存在瑕疵的地方:首先比较遗憾的一点是,导演在前部分时间线的处理上稍显混乱,可能因为拍摄周期较短,又有大量的实景街景镜头,所以缺少细节化。
其次是收音,主要是前面部分,画面切换时生硬且突兀,杂音时大时小;然后是开头麒振应酬时,极踉跄的画面加上演员的站位造成一种第三视角的感觉,可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是采用这样的视角叙事手法,这场戏也成为唯一让我出了戏的地方。
这些问题大概都源于电影采用手机拍摄,虽然一直被诟病,但就我个人而言,完全没有被影响到观影体验,甚至觉得手机拍摄带来的粗粝质感非常点题,充满了生活肌理。
晃动失焦的镜头犹如纪录片一般,是足够真实的镜头语言,而这部戏的原始根基就是真实,“真人真事改编”几个字足以让我思考:电影一定要局限于表现的媒介吗?
抽象一点说,稍微晃动的镜头不就也正好对应了男女主婚姻难以对焦的情感状态...影片整体氛围是平淡的,但不压抑,是细腻的、沉浸的、文学的,像白描,没有刻意的戏剧冲突,没有烧脑的隐藏剧情,像呢喃的黑胶底噪,像穿透磨砂玻璃杯的月光,像接近打烊时刻酒吧的柠檬水,淡淡的淡淡的。
这样的电影节奏可能注定是不讨好的,因为人们已渐渐习惯食用用戏剧化冲突烹制的情感快餐时,《浅浅岁月》却选择以近乎冒犯的平静姿态来描绘岁月浅浅,将镜头对准婚姻废墟中那朵倔强生长的玫瑰,还试图在生活褶皱里打捞关于永恒之爱的哲学命题,天哪,要知道我们这可是一个宁愿相信“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时代,可是它就是固执的出现了,带着真人真事的执念...当了解了这一点,就会完全不认同政治影射这样的观点,它没那么宏大,甚至没那么艺术,它描绘的只是无数关系模式中普通的一种,是一部能够引发一些情感共鸣的普通女人戏。
这个普通女人Sabrina,我是说,静芬。
她穿着简单但有质感,打扮舒适又得体,是一个最普通的香港中产女性形象。
她身材瘦削,在生活的压力和情感的矛盾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步调,带着一种女性独有的的韧性。
她会反复调整水煮鱼的辣度以满足女儿的要求,会生气时家务照做,会照顾老爷奶奶,会分配利是数额,人情世故安排得妥妥当当。
她克制,隐忍,不太柔和,对待子女要求严格,子女对常年不回家的麒振比对她更亲近。
她低调、内敛,面对感情的背叛,她没做传统“怨妇”,见到第三者的孩子,她没有道德审判,没有大吵大闹,没有冷言冷语,反而还树立起一个优秀又有趣的父亲形象,她善良、包容,很有修养。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这是静芬念的那首诗,来自林徽因。
林徽因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文学课上被提及,静芬听到后立刻离开,第二次就是静芬给麒振写了封信后念起这首诗。
这首诗的主题是珍藏过去的热情,即使时间流逝,情感仍应被保存。
它或许是静芬内心情感的外化,是她对情感的态度,我认为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本人的情感浓缩。
当念完这首诗后,静芬烧掉了那封写给麒振的信,对比后来她保留麒振写给她的《雪中情》歌词信,似乎她理性上接受婚姻终结,感性上仍坚守回忆。
无论是与读书小哥谈论起关于电话亭的时代错位还是去找寻绝版漫画,都看得出她是一个对于过往始终保持热情与真诚的人,可能就是这让她始终秉持“真爱一生只有一次”的信念,继而所有的选择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印象深刻的戏码绝对少不了医院,在这个角斗场的每场戏都如此玩味,静芬与赵迅的身份悖论,既幽默又无奈。
她与赵迅在医院吵架,麒振以拔管相威胁,这一幕绝对是整部电影情感张力最强的瞬间之一。
赵迅能够毫不犹豫地说出“拿生命保证”,直接、果断,她极努力证明这段关系,并用最极端的方式去表态,而静芬呢,停顿了一下,只说“下次不再吵了”,一种顺势应对,一种体面收尾,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承诺...下一秒,两人果然又吵了起来。
赵迅无疑是爱麒振的,但她的爱也是复杂的,她的行为让人难以单纯地用真爱或现实来概括,她的陪伴是真实的,她对金钱的关注也是真实的,孩子尚小,无法完全放下对现实的考量,她爱麒振,但无法像静芬那样单纯。
麒振在医院消失后,静芬找到了他,两人吃雪糕、搭电车、回忆聊天,这一幕的氛围是温柔的,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还没有被现实撕裂的岁月,电车上分明有他们的青春倒影。
我想,这就是静芬的选择的原因,他们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从青梅竹马到携手共度人生大半程,这份羁绊早已超越了爱情的范畴,超越了婚姻的契约,它变成一种更深层的情感连结。
他们的家庭、亲情、人生的轨迹都纠缠在一起,当老友来医院看望麒振时,静芬能够侃侃而谈,而赵迅只得愤愤离场,麒振也会为小儿子选择那间静芬曾做出过选择的学校上学。
静芬的选择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她仍然珍惜过往,珍惜老爷奶奶,珍惜儿女,珍惜来不及参加她婚礼的?
,珍惜这个家。
所以麒振在电车上让静芬帮忙照顾父母,是一种请求,一种依赖,某种程度上和静芬对他的依赖是相似的,两人都在对方身上找寻一种熟悉的、安全的情感归属(但还是想说这一行为真的很渣)。
这趟电车当然不会一直开下去,就像不会有时光机让他们的关系回到过去。
影片的最后,静芬以“挚友”的身份出现,刻意回避了她作为前妻的身份,毕竟麒振有合法的现任妻子。
静芬并未对此表现出抗拒或不满,并不执着于自己的身份,但对于有她和麒振共同DNA的儿女,是一定要争取到情感主权的。
至于将婚戒套回亡夫,个人觉得她是在让麒振配合她完成“真爱一生只有一次”的执念。
静芬势必孤独过、迷茫过、不解过、痛苦过,当她在天台上侍弄南瓜苦瓜,在舞蹈课笨拙地旋转,在文学课上讨论文学时,她用这些新体验来填补空缺,实现自我重构。
她遇到了舞蹈课老师或其他什么男人的追求,但她都拒绝了,上课、学习、尝试不同的事情,不是为了吸引异性,而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专注于提升和充实自己,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情感主体性的选择,这样的静芬不能说她是独立的吗?
不否认静芬的选择与现代价值观具有深刻冲突,因此对这个人物、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强调独立、自尊的背景下,我们对受背叛、受伤害的女性充满期待,我们期待她做出果断的反应,结局如何我不管但一定要爽,一定要决绝地离开,只有这样才是大女主的样子。
于是选择宽容、甚至继续关怀的静芬,自然地被贴上<圣母>的标签,她的善良和隐忍是一种<愚蠢>或<自我感动>。
但如果角色互换呢,舆论会不会偏向他的重情重义、他的深情。
女人深情就会不够爱自己吗。
静芬的选择绝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不存在的或错误的,只是,这样的女性角色,在当代舆论环境下,确实更难获得理解。
但不管如何,我支持任何形式的女性主题作品的出现。
至于表演,想说叶童和谢君豪不愧是影帝影后。
叶童,她的打扮,她的身材,不轻易流露的情绪,都构成了静芬这个角色的真实感,让人相信,在某个角落,确实有个像静芬这样的女人,默默承受、静静前行。
这部电影,你可以看到叶童表演中年时代而毫不违和,浓厚口音的港普(她表演新加坡口音也是一绝哈哈)、醉酒后踉跄的步伐、克制的表情管理,处理静芬的隐忍与爆发,层次分明。
印象深刻的,与男孩对话时,我分明看见了她左侧嘴角上方肌肉的抽动!
还有医院里微妙时刻脸上似乎不经意流露了一丝得意,好牛的情绪管理。
谢君豪在病床上的呻吟,真的让我对他的痛感同身受。
这个普通女人Sabrina,我是说...Sabrina。
勇敢哦,为了纪念前夫来拍电影,为了来拍电影又卖栋楼,如此赤条条地将自己的感情经历和爱情观展现出来...浏览一下这位的社交账号,种草莓种西红柿学吉他学日本剑术不比静芬学得少,总是笑眼盈盈,买到拍自己戏的演员的舞台剧票,会天未亮就搭高铁去取票,为了体验C919,可以大年初四专门飞躺上海,看射雕竟竟只着眼于郭靖黄蓉的两情相悦,要不有人说静芬恋爱脑呢...这部电影有两处令我起了鸡皮疙瘩,第一处是静芬独自一人坐电车,当音乐响起的瞬间,眼泪自己一下就掉下来了,很燃很震撼?
第二处是影片放映结束,屏幕写着“谨以此片纪念A Chen”(大概是这样)当下就在心里默默:Congratulation Sabrina。
在经历过情感风暴后依然保持自己的态度,很酷,很侠义。
虽然我本人不太相信真爱只有一次这个概念,但我敬佩这样的勇气。
敬浅浅岁月,敬Sabrina,也敬Sabrina,敬真爱,敬所有女性。
从苏州到上海,从上海到三亚,从三亚到香港,跨越了3300多公里,一路风尘,只为相见。
此次香港之旅,恰逢3月8日,是叶童老师的生日,那我就写一篇影评送给您聊表心意。
关于浅浅岁月这部电影,首先,我昨天(3月7日)是第一次看,虽然听不懂粤语,但我配合着字幕很认真的在看,稍微理解了这部剧的表达以及内核,这部电影整体围绕着“真爱只有一次”的核心思想展开。
关于爱情,古人说:“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现在我们说:“一屋三餐和四季”。
这都是古往今来大家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电影中,到处可以看出静芬对麒振的爱。
从离婚后,静芬仍不顾与麒振现任妻子碰面的尴尬,在麒振患病期间无微不至地照顾,想法设法地逗麒振开心,爱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他们之间永远有一种莫名的默契,从用毛巾垫高龙尾骨到买玩具鱼缸再到麒振失踪,静芬第一个在卖雪条的摊位前找到麒振等等…这些小细节全都诠释着俩人彼此深厚的感情和爱!
然而,从叶童老师细腻的表演中,这种爱更能完美呈现,例如:静芬在麒振的葬礼上一定要让自己送的花圈调换位置,这个行为证明了她心里还是渴望自己的地位被承认的。
另外,静芬在遗体送别环节,刻意假装将头上的白花弄掉,伺机将戒指戴到了麒振的手指上,且计划成功后静芬脸上的那种窃喜与满足…这一切的人物心理,让叶童老师刻画的入木三分,叶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微表情将静芬的爱诠释得淋漓尽致,足以证明静芬对麒振依然是深爱,也是情义所在。
整部影片平平淡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动人心魄的画面,但就是这样平淡的画面和风格,竟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这样的风格才透漏着真实,生活不就是应该这样吗?
看完影片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时光清浅,岁月如歌,行己所爱,爱己所行。
作为女性,真爱虽然只有一次,但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
我们只管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干扰和束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想这应该就是编剧以及叶童老师想向我们传达的价值观吧!
很庆幸能获得和叶童老师现场交流的机会,在现场也听到了各位主创老师们关于这部电影的心得。
此次香港之旅,可谓收获颇丰。
回顾影片,我将对这部电影的感悟总结为两句话~岁月浅浅,余生漫漫。
粗茶淡饭,一半一半。
叶童老师、各位主创老师,以上为鄙人浅陋之見,伏候卓裁。
书不尽言,辞不达意,纸短情长,伏维珍重!
~卓小柒 2025.03.08
浅浅岁月 (2024)6.12024 / 中国香港 / 剧情 / 萧冠豪 / 叶童 谢君豪值得观看 感悟很多 也有感动~观看“浅浅岁月”首映^_^ 收获了感动无论是电影中的静芬 还是现实中的叶童都让人尊敬 也让我感动和珍惜~世间难得有情人 大爱和包容我很欣赏也许说欣赏是因为自己未必能做到电影里的静芬对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不论在什么年龄段都要保持继续学习关于感情这真的很难评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选择只能改变自己不能强求别人 电影剧情是写实的生活中是有很多静芬的存在 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觉得编剧谢老师真的很棒 尽管她痛苦过挣扎过 内心的委屈和伤痛 不会随着时间消逝但可以与自己和解、与生命和解 我想伤痛依然在那里 一个人的时候翻开它 还是会难过 但当走到生命的尽头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了 只希望你 健康 平安的存在这个世界就好 在谁的身边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剧中的静芬应该是这样想的吧 很多人不能理解 为什么还要去照顾出轨的前夫 但我也能理解了 感情里不是只有爱情 因为有亲情、有青梅竹马的感情 !
我想大多数女性的包容度还是要比男性强大一些 我能理解在父母那个年代的感情 一生就只爱一次 真爱只有一次中年出轨这个题材是 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可能会经历的一件事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 剧中的儿女为什么不能站在妈妈这边讨伐一下父亲 在妈妈受伤的阶段不去安慰妈妈但儿女的表现是真实存在的 在青春期的时候家庭发生一些变故 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身心 也许他们当时有很多的不安和不满 用这种态度、方式表现出来但我想说 在那个阶段妈妈真的很崩溃 孤立无援 面对背叛真的很痛苦 很挣扎 如果此刻正在经历这样家庭的你们 真的要多体谅母亲 因为她的苦真的只有自己消化 那种伤害真的无法感同身受 !
我认为爱和不爱都没有错 错在处理这件事情 之所以需要道德的约束 有一纸婚约 就是你可以不爱我 你也可以爱上别人 但请你体面结束完一段感情 再开始下一段大概让我痛苦挣扎的是 我一直信任的你 我一直觉得要走一辈子的人 偷偷的和别人约定了 没有事先坦白的告诉我 没有让我也先做好退出这段感情的准备 我努力工作 照顾家庭一回头 家被偷了???
另外很喜欢剧中的歌曲 “雪中情”我很小就很喜欢的一位歌手邓丽君唱过~剧中是原唱关正杰的原声 这让电影更有代入感了 !
题外话: 也许很多时候不要太强求自己与他人 把别人的愿望还给别人 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在爱的时候不留余力的付出 在分开的时候也给彼此体面 不说永远说珍惜!
浅浅岁月这部电影我从平遥看到香港,影院从圆方到高先,再到九龙塘又一城,只要有放映浅浅岁月的影院我都去看了,影片是手机拍的,如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记录,静芬性格强势,努力为家庭付出,本是青梅竹马 ,奈何麒振抵不住外界诱惑 北上之后在内地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静芬虽然痛苦却坚持不愿意离婚,多年后 静芬终于想开了,放下了,此时却传来麒振病重的消息,静芬又去照顾病重的前夫哥,她说最后这段时间她很开心。
一生只爱一个人的静芬 ,哪怕麒振出轨 她也是只爱他一个人,因为真爱只有一次,一生只有只爱一个人,叶童老师把静芬这个人物演绎的非常真实细腻,看完电影感觉她就是静芬本芬啊!
最后一场,凭电影票还抽到了叶老师签名的明信片🤩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看下这部电影
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
老夫老妻,青梅竹马。
婚后一地鸡毛,敌不过现实。
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状态。
女主面对婚姻生活失败,勇敢面对,追求自我,重新寻找生活意义。
影片表现的不完美,恰恰贴近现实,真实的生活。
这部由萧冠豪执导,叶童、谢君豪主演的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生活质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视听盛宴。
叶童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一绝,她将静芬这个角色的复杂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静芬独立且要强,为家庭操劳的同时。
她与丈夫零沟通,和女儿关系紧张,叶童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把静芬内心的无奈与挣扎精准地传递给大众。
尤其是在一些情感爆发的场景中,她的表演极具感染力。
静芬——灵魂芬芳,静水流深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第一次看浅浅岁月我总想,静芬是真的爱那个男人,还是逐渐成为一种执念。
毕竟他承载了她过去那么多美好的时光,或许是少年时代的某种救赎,真心一起走过人生半程,意义无可比拟。
麒振本人与两人之间的感情对静芬的意义,真的都在细节里,要细品再细品。
平遥国际影展对浅浅岁月的介绍我总想,静芬坚信真爱一生只有一次,究竟是一生只爱那一个男人,还是对那个纯真年代永不熄灭的心中火光。
那段情,她的爱与被爱,早已成为静芬生命的一部分,塑造了她。
她仍要保存着那份真。
可惜啊,这个世界上没有叮当猫,没有时光机。
不回去了好不好,回不去了,那个排队等电话亭,手写稀松平常,静芬还会抽烟的的年代。
静芬是不是一个在旧时光流离的女人。
她信气功,怀念电话亭,坚持用手写,搭电车会被低头族包围…她以自己的方式与逝去的时光周旋,然而并不排斥接纳新的自己,却宁做我。
她浅浅淌过岁月这条长河,有方向地飘摇,多深只有自己知道 。
她离婚后参加那么多课程,接触新生活,也是在迷失中找寻的过程。
她总是那么疏离,过去明明尽力承担好家庭角色,却又仿佛游离在家庭之外,自我无处安放。
尚未离婚时,一家人吃饭,丈夫大谈事业前景,她默不作声。
前夫身患绝症老友来探,几人共同追忆昔日时光,反而是她最融入的时刻。
她那么淡,平静而克制,甚至有点压抑,偏偏又固执。
我居然品出颇有个性的幼稚,静芬总归是一个铮铮却可爱柔软的女人。
给我的感觉就像这出戏,平淡却那么多巧思,狗血吗,却真实到诙谐。
我们都能看到自己,或者周遭人的生活。
其实现在看一部作品,我可能会不再那么关注男女主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反而将其视为女主的人生经历,偏爱她自我人格的成长变化,感情也不过是人生注脚。
(基于演员让角色立住的前提,就像我希望苏丽珍走的更远)离婚后到老年,中间十几年静芬是怎么过的。
手机拍摄的静芬生活很碎片,看起来绝不会是一个离异女人多么励志伟大的成长史。
可现实中的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没有光环,总是难免拧巴。
不过静芬菜种的很好,后来还能教学;表演没坚持下来,但跳舞有模有样;她又拒绝过多少男人,老年后又对文学产生兴趣。
镜头只是没渲染,这一切不会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可是那些稀碎的生活片段却又多么明媚生动。
那么年轻的静芬,只身为妻子的静芬,初为人母的静芬……她们是什么样的。
时光流逝无声无息,生命琐碎只是如此不知不觉。
细品电影才能窥探一二,好在演员功力深厚,于是静芬活了。
所以我更愿称浅浅岁月为女人戏,而非家庭片。
一个女人平凡而渺小生命中的宏伟叙事,静芬没有囿于家庭。
叶童演活了静芬,我看见一个女人的灵魂。
固然电影呈现的是家庭夫妻关系,我看见的却是静芬的人生。
她并不为故事发展而存在,身为电影角色,静芬存在于自己的存在。
照顾出轨的前夫卑微吗,局面是有点尴尬。
然而我看见她主动离婚的无奈失魂,却以为她陪前夫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显然更具主导性。
大抵叶童实在演出了这个女人高贵的自尊。
这真的是演戏吗,真的不是一部女性纪录片吗?
我不一定认同静芬的信念,但我敬佩她的坚持,她心中那些从未泯灭的东西。
永远不染尘是她的真情,与谁情如白雪在我这里甚至其次,最重要是她灵魂的自主性。
最后她陪前夫走完最后一程,抛开妻子母亲的身份,只作为静芬自己,她发自内心纯粹的选择,我想她是自由的。
她为什么原谅,可又为什么不原谅。
在岁月长河与渺小的生命面前,似乎又不那么重要。
她放过那个男人的过错,是否更大意义是与自我和解,守护曾经的美好,她心中的真。
个人以为,与其说是静芬原谅前夫,不如说是她不能原谅自己的背叛。
叶小姐本人也不会如静芬执着,换作我也会选择潇洒离开,不过人总要有真心坚守的东西,爱是信念,要去爱 。
我想,静芬对前夫,或许也恰如叶童对表演。
静芬偷偷给去世的丈夫戴上的婚戒不是真的,她陡然落下豆大的泪珠才是。
人性复杂的婚姻,已经不再属于这对前夫妻戒指,却是属于她真心的眼泪。
很喜欢最后的电车戏,真实动人,温暖细腻。
我觉得两个人相处很纯粹美好,在如此轻松平常的环境下讨论生死哲学命题,尽管直面生命时光流逝的必然,哀却不伤,有哭也有笑。
两人吃着雪糕,仿佛穿越回独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回归本真状态,有种四两拨千斤的豁达。
最后一幕灵魂对话,还真是俨然挚友。
流年匆匆,往日回响…是这段戏让我真正相信了静芬的坚持与守护。
人生如列车,来来往往皆是乘客,静芬她有自己的轨道,始终向前。
浅浅岁月流淌,不可逆不再返,或许我能想到的还是老掉牙那句话,珍惜当下。
似水流年,是不是总得执着些什么,才能发现真的什么。
“潺潺流水终于穿过了群山一座座,好像多年之后你依然执着。
”那也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
我们只能用心看见。
关于我最初的疑惑,真正看见静芬,我释然了。
“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 ,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
我的灵魂永远笔直向前,所以允许愚蠢、欺骗、流言蜚语和谎言。
”致叶童的静芬,和所有女性。
叶老师,昨晚的影评没有机会说,那我在这里说啦:刚看了半个小时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婚姻到底给女性带来了什么?
是数不尽做不完的家务?
受不完的委屈?
还是不被理解的心酸?
可角色中的静芬教会了我们要抽离、及时止损、但还坚守心中的那份感情(引用静芬说的:真爱只有一次)这个角色身上让我们学会:坚韧、独立、做自己。
每个角色的演技都特别棒,不管是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还是细节之处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谢谢叶老师以及各位角色老师带来的作品,好似带我们体验了一遍婚姻生活。
《浅浅岁月》:真的是浅浅的岁月、平凡的人生、不一样的体验。
真的真的特别棒,期待叶老师其它作品[抱抱你][抱抱你][抱抱你][玫瑰][玫瑰][玫瑰][比心][比心][比心]@叶童
《淺淺歲月》猶如一首低吟淺唱的生活之歌,沒有激昂的高音,卻以其舒緩而深沈的旋律,在觀眾的心弦上久久回蕩。
它教會我們在這匆匆流逝的歲月裏,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背後的珍貴情感,去珍視生活中每一個微小而確定的幸福瞬間。
它讓我們明白,生活或許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波瀾壯闊,但正是那些平淡日子裏的默默堅守、情感磨礪中的自我蛻變,構成了我們生命中最真實、最動人的風景。
影片中的女主静芬并不是完美的。
她独立但也过分要强,为家操劳却也充满各种怨气。
所以夫妻间几乎零沟通、女儿更是对她各种言语还击……但她是理智的,当意识到婚姻无法挽回时,强迫自己放手,也报班学习舞蹈、文学、戏剧……当我以为女主要摆脱妻子、母亲等各种操劳身份,终于找到自我的时候,前夫患绝症回港治疗,似乎又激发了她“操劳”的细胞,让她以前妻身份可以忙前忙后、任劳任怨……女主的人生似乎与当下我们追求的价值观并不相符。
但当她与前夫遗体告别时,她笨拙地假装耳边小花掉落,偷偷将刻有“振芬”的他们的婚戒戴到他手指上时,我彻底绷不住了,哭的稀里哗啦!
什么真爱?
对于静芬来说爱情就是她的信仰。
所以谈什么她的选择她的追求符不符合当下价值追求?
无需!
不需!
她只是在坚持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向任何人灌输任何价值。
她的真爱就是要一生一世一双人。
而叶童呢?
她的演绎让我在那一刻突然理解到这个人物。
想到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日常,我何尝不是在用当下自己的价值体系去批判、强迫改变他们的价值呢?
他们的就是错?
当下就是对?
为何不是包容、理解?
真爱一生一世,这是信仰,请理解。
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如片名《浅浅岁月》般娓娓道来,淡淡地讲述一个女人在自己感情中的挣扎、释怀、坚持……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电影,像讲故事一样,可以让人慢慢感受,唤醒我们在忙碌工作生活中逐渐“沉睡的感觉”,可以更好的感知爱、表达爱……片中特别有启发的两处小细节:1️⃣(片中静芬学习戏剧表演,静芬疑惑演员司机为何要问她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
老师讲给她)他的生活是在车上,他的世界只有路。
同样是在说静芬,她的世界需要打开。
于我,一样的。
2️⃣(图书馆中静芬听到旁边男生读的诗,触动到她,借来读)。
是林徽因的《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静芬想起自己与麒振的过往,唤起了自己的初心……于我,一样。
相爱是一门学问。
一场围绕主权的战斗…最后还是没能实现港人治港
两星半。通篇概括下来就四个大字:宣誓主权。有些地方和《破·地狱》串上了。但是看到后面感觉更像是个喜剧片。The Sky(奥海城)。
2.5,香港的“遗产电影”,《浅浅岁月》通过家庭情节剧区分,并影射了“两个香港”,或者说用一个香港的共时的两个面向,然而,尽管叶童饰演的静芬代表着传统的,女性的,有产阶级的香港,她在尝试展现着一种带有锋利的优雅作为对病变濒死的旧人/旧城市的告别,但它本质上仍然是雌竞,仍然没有走出施米特“政治即是区分敌我”,或者道金斯的基因竞争论的生物学-政治哲学限制,爱只不过是宣示主权的借口。除此之外,影片的执行也让人一言难尽,画质帧率时高时低,而病床上的吵闹以及男主人公的疯癫这一荒谬狗血的场景也非常低级。
推荐
8th PYIFF 看了半小时离场了 除了叶童都很一般(别骂我 我没品
进场前看了豆瓣,决定带上一杯美式进去,但叶童老师演技太棒了,让我只迷糊了5分钟。那个演小三的是抖音大V高矮胖瘦的心心妈妈,我知道她之前是演员,但真是第一次看她演戏,好害怕她和叶童在病床前吵的时候说一句:上链接…怎么说呢,虽然手机拍摄很粗糙,但情感非常细腻,只是我确实没办法接受这个爱情观……老公出轨必须把账算清楚然后拉黑…
平遥8:
叶童版将来的事,细腻入微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再粗糙的镜头画面依然不会让她逊色,静静地看着她优雅变老,走过浅浅岁月。同是二封的金像影后,她本可以是张曼玉,可惜接片一直无法跟上,被低估的一代演员
一流演技,二流剧本。星星都给老叶,粤语原音听着好舒服,神演技。其实在上一代人看来,这种从一而终的爱情很真实,很普遍,很纯粹。生活化的聊天和互动,让整个故事更真实。剪辑和视频真的一般,配乐还可以。
@PYIFF 2024 今年平遥最大诈骗,垃圾剪辑垃圾机位垃圾表演垃圾镜头抖动垃圾调色垃圾电视剧写法,搞这么大阵仗结果还真是手机拍的。0.4
直面人性弱点的一部电影,开始感觉很平凡,随着剧情的推进,层层深入的解剖了静芬的感情变化,非常值得敬佩,叶老师的演技毋庸置疑,细节处理的非常感人,在这个物权横流的社会还能保持这份纯真的爱情,这份感动冲击着内心,看完还是挺悲痛的,感受大家亲自体会吧
政治漫画般的市井喜剧,浅浅岁月里满是对往昔的挽留,温情成为讽刺,只因现实全是荒谬。苍白到难看的手机影像某种程度上也是今天香港电影的某种脉搏——比调色过度更切中肯綮。拍得当然有限,但会值得放、值得看,今天、未来。
没有宏大的叙事场景,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转折,却凭借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生活刻画,让观众沉浸在一段跨越岁月的情感纠葛之中,很棒
《浅浅岁月》不仅是一部关于时光与情感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成长的深刻探讨。叶童的表演无疑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位资深演员的深厚功底。这部电影值得观众反复品味,而叶童的表演也必将成为华语影史上的经典之一,叶童把这部电影演的太好了,精髓都演出来了,不亏是影帝太牛了,爱了爱了爱了,希望这部电影上映所有电影院,让那些看不到的影粉都看到
真爱一生只有一次传统的爱情观应该被赞美而不是诋毁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叶童谢君豪的完美演绎让剧情更细腻感人,引人深思
活得很用力的淡人就是只能凡事都浅浅的。演员是真的好,摄影和剪辑有点问题,值得一看。女主角就叫sabrina,果然是自传体的故事。
近距离看到叶童啦!好有气质!电影有蛮多搞笑元素 但我不相信这种结婚劈腿离婚还只爱一人的纯爱故事 女主是恋爱脑吗 渣男确实受到了惩罚👍
这个电影的色调属于看完两小时头疼两天....
这部是小城之春氛围看的最好的一部 中途笑点大家在鼓掌 笑的停不下来 最后那句“一生只会爱上一个人”超级超级难过 泪崩
没想到映后还有出品人来分享?!虽然全程粤语听得一知半解吧😂@Golden Scene最后在电车上吃雪条的这一幕😭